目录
- 447 第一百零五章 铁血亦有柔情
- 448 第一百零六章 双喜临门
- 449 第一百零七章 无惧流言蜚语
- 450 第一百零八章 哲宗的野望
- 451 第一百零九章 国之根基
- 452 第一百一十章 大宋骑军现状
- 453 第一百一十一章 杀胡令之威
- 454 第一百一十二章 商通四海
- 455 第一百一十三章 御驾亲征
- 456 第一百一十四章 宋辽终开战
- 457 第一百一十五章 杨家将使命
- 458 第一百一十六章 怪异的攻城战
- 459 第一百一十七章 城破众人惊
- 460 第一百一十八章 出力不贪功
- 461 第一百一十九章 战争主动权
- 462 第一百二十章 皇帝的心思
- 463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一切为打赢
- 464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午时入城用膳
- 465 一些废话,看看吧!
- 466 第一百二十三章 火炮的威力
- 467 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乱之征兆
- 468 第一百二十五章 赐封辽东王
- 469 第一百二十六章 兄弟再重逢
- 470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万骑约死战
- 471 第一百二十八章 虽胜犹败
- 472 第一百二十九章 鬼骑军再现
- 473 第一百三十章 势均力敌
- 474 第一百三十一章 鬼骑VS重骑
- 475 第一百三十二章 慕容复的突袭
- 476 第一百三十三章 皇帝也有童真
- 477 第一百三十四章 新皇继位
- 478 第一百三十五章 回京前的布置
- 479 第一百三十六章 京师暗流涌动
- 480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皇位不择手段
- 481 第一百三十八章 作茧自缚
- 482 第一百三十九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 483 第一百四十章 宗庙交锋
- 484 第一百四十一章 大局初定
- 485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图盛世共盛举
- 486 第一百四十三章 段正明禅位
- 487 第一百四十四章 合纵连横
- 488 第一百四十五章 议和的条件
- 489 第一百四十六章 穷途末路
- 490 第一百四十七章 孤家寡人
- 491 第一百四十八章 大战重启
- 492 第一百四十九章 兔死狗烹
- 493 第一百五十章 打错算盘的完颜
- 494 第一百五十一章 女真覆灭
- 495 第一百五十二章 战事尘埃落定
- 496 第一百五十三章 铁汉也有柔情
- 497 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皇新气象
- 498 第一百五十五章 武帝名、江湖传
- 499 第一百五十六章 童姥也会老!
- 500 第一百五十七章 虚竹的未来
- 501 第一百五十八章 移民天下的计划
- 502 第一百五十九章 征讨海岛三国
- 503 第一百六十章 不臣服则灭族
- 504 第一百六十一章 盛平世来之不易
- 505 第一百六十二章 惮位归隐(大结局)
- 506 完本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百一十五章 杨家将使命
第一百一十五章 杨家将使命
做为打响宋辽之战第一仗的开路先锋,统领近十万将士的左路军指挥半杨士鹏,也觉得他们杨家人,似乎跟这块地方真的结缘,只要这里发生战争,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此次领兵出征朔、应、寰、云四州之地,赵煦又任命他为左路军统领。第一个踏出雁门关,杀入大辽境内,去续写他们家族,跟这块地方的不解之缘。
正是围绕着这座边境之城,杨家人成为大宋武勋世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虽然他没当年杨令公那样出名,却也是大宋武将世家中,少有的青壮派。
根据章惇的建议,他这位雁门关指挥使,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他驻守几年的雁门关,带领着统领的十万大军,朝以前他负责防御的大辽境内杀出。
甚至为了保证他们攻击顺利,当年被赵孝锡招揽的杨金豹,此次也带领其统领的火字营五千精锐骑兵。配合临时抽调加入的一万五千万骑兵,配合杨士鹏的出征。
尽管杨士鹏跟杨金豹并非父子,可两人却是至亲叔侄。此次两人配合作战,也是赵煦有意成全杨家,希望这个武勋世家,能真正圆了杨家满门的愿望。
做为名满大宋的杨家将,杨家历代的武将,都跟雁门关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攻是势,对杨家人而言,最大的心愿就是收复雁门前外的四州之地。
以前杨家人也曾兵出雁门关。可大多都是失败而回。最为惨烈的一次,便是太宗皇帝北伐大辽,最终让有杨无敌之称的杨令公。倒在了雁门关外未能魂归故里。
虽然他的死,成就了杨家一门忠烈。可杨家的后代,最大的心愿便是完成当年杨业未能完成的大业,将这插在大宋头上的燕云十六州给收回。
兵出雁门关,士气旺盛的大宋军队。在杨士鹏并不急于求成的情况下,稳打稳扎与侄子的骑兵配合,最终收复了一座座。原本属于大辽的边关小城。
等到大军抵达朔州城下,杨士鹏也清楚。这是一场硬仗。那些小城,之所以能够那么容易攻下来。很大原因是,大辽把小城的兵卒,都调到这里来了。
望着眼前严阵以待的辽军。杨士鹏也不急于攻城,安排大军在城外开始扎营。同时命令杨金豹统领的骑兵,开始巡防四周,以提防辽军骑兵的偷袭。
这一路下来,杨士鹏几乎没受到象样的抵抗。就算杨金豹的骑兵,真正用力的地方并不多。辽国面对他们的到来,似乎更多采取的是守势。
根据杨士鹏的了解,在他们兵临朔州城下的时候,坐镇中军的赵煦。已然从河间府出发,直奔辽国的南京都城而去。另外一路大军,则同样出兵辽进军辽国。
三路大军距离彼此间。距离也就两日路程。如果以骑兵的速度,三军的间隔可能更近。这与章惇所执行,稳步打进,打一城收一城的战略布置也有关系。
此次章惇所执行的战术,尽管消耗的时间长一些。可在章惇看来,就算出现什么变数。三路大军相互侧应之下,也不会一下出现。不可扭转的败局。
其实在章惇看来,这样的战术,也能保证坐镇中军赵煦的安全。此战不管胜负,保证赵煦的安全,也是第一位的。可他却不知,这样反倒约束了宋军施展手脚。
正在巡视营盘的杨士鹏,看着已然成熟许多的侄子。望着远处的朔州城,略带考验般道:“金豹,如果你是统兵将领,面对眼前的朔州城,你会如何进攻?”
站在他旁边的杨金豹,想了想道:“辽军的兵力配属,似乎很到位。放弃州城之外的小县城,死守眼前这座州城。想到攻下来,只怕唯有强攻。
根据王爷送来的情报,朔州城里拥有的守军接近三万。其储存的粮草,至少足够供应他们一月之需。只是就目前的战局而言,我们拖不了这么久。不是吗?”
杨士鹏听到这话,点点头道:“是啊!以我军十万之数,攻这座三万辽兵防御的城池。胜,应该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攻下这座城,我军需要多久,又会折损多少兵马?
这只是我们要攻占的第一座城,如果折损的兵马太多,后面的几座州城,我们又如何应对呢?看来辽军采取坚守城池的战术,还是很令人恼火的啊!”
对于叔叔的感叹,杨金豹也点头道:“不错,原本这次出关,我还以为辽国会派骑兵,跟我们来一场骑兵对决。结果现在,他们的骑兵仿佛全躲进来了一样。
眼前这座城池中,驻扎的守军,大多都是附属军。这些部队,跟大宋的城防军一样,同样是善守不善攻。这一仗想速战速决,恐非不易啊!”
就在叔侄俩讨论攻城战术时,营盘外跑来两匹战马。看着对方那一身的黑衣,杨士鹏叔侄都知道,这两个马上的黑衣人,到底是什么人。
其实对于此次参战的宋军而言,他们对于皇帝御驾亲征,自然是感觉热血沸腾。可对杨士鹏这些统兵将领而言,他们其实最希望的,还是那位王爷的出现。
此次出来之后,杨士鹏也真正感觉到,赵孝锡手下这些黑衣人的厉害。他们仿佛无处不在般,总能给大军送来,最为及时的战报,让他们能早做准备。
等到两名黑衣人出现在他们面前,两人行了一个拱手礼便道:“杨将军,王爷加急密信!”
杨士鹏一听是加急,还是赵孝锡特意送来的密信。很快招待两人走进帅帐之中,当着自家侄子的面,拆开了这封漆了火漆的信件。
等到杨士鹏很快看完上面的书信,脸色立马阴沉下来道:“本将就说,为何收复的城池,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原来辽人打的是这种算盘。此计真可谓恶毒啊!”
一听这话,杨金豹立刻关切的道:“叔父,王爷在信上写什么人?”
面对侄子的询问,杨士鹏也没多说什么,直接将信递了过来。而上面写的,正是赵孝锡根据他们大军的情况,对辽国人所做出的战局推判。
意识到这种危险,杨士鹏朝两位黑衣人道:“两位壮士,王爷此次派你们送信,还有没有其它口信交代。另外,这次宋辽之战,王爷真的不抽身过来吗?”
尽管他清楚,此次御驾亲征的赵煦,为的就是跟赵孝锡比较一下。可在他看来,赵煦当皇帝也许没问题,可当个统帅,赵煦远远不如文武双全的赵孝锡。
不知为何,身为将领的他,总觉得少了赵孝锡,就没有安全感。那怕现在他身边,拥有十万精兵。可他还是觉得,要是赵孝锡在就更具安全感。
听到杨士鹏询问,两位黑衣人中年长的一位便道:“杨将军,有关王爷的行踪,请恕不能相告。只是王爷很关心,此次宋辽之战。并让人,替杨将军准备了一些攻城利器。
等入夜之后,会有一行二十人的队伍抵达大营之外。他们将在适当的时候,替将军攻破城池。再多的事情,我们也不太清楚。如若无事,我俩便先行告退!”
得知赵孝锡派人帮忙攻城,杨金豹也很欣喜的道:“两位大哥,王爷晚上真的派人来了?”
清楚这些黑衣人,都是赵孝锡手下的心腹,称他们一声大哥自然是尊称。而两位黑衣人,立刻拱手笑道:“小将军言重了,此次破城,只怕还需小将军全力配合才成!”
虽然清楚来的是什么人,可两位黑衣人都清楚。什么是他们能说的,什么又是他们不能说的。至于来的人到底是什么人,等到了晚上,相信两人便知。
为何白天不来,原因也很简单。那些人,是做为攻城的杀手锏,自然不能随便被人发现。面对这种情况,杨家叔侄俩自然非常好奇。
目前两位黑衣人离开,宋军大营也进入休息。至于夜袭之事,有杨金豹的游骑兵,散步在大营五里之外,有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监视。
等到宋军大营开始进入休息,朔州城上也火把通明时。一支跟押送粮草的宋军车队,却深夜进入了宋军大营。这在别人看来,是很正常的补给运送。
可只有杨士鹏知道,这支补给队里面,有二十个人。进营之后,便给他递了一封书信。看到那封书信之后,这二十个人,也专门被安排在火字营中休息。
他们推来的蒙布粮车,也被推进了火字营中,由杨金豹手下的精锐骑兵专门看守。对于这二十个,看上去没什么出奇的援军,杨士鹏叔侄俩,同样不明白这些人如何助他们破城。
面对他们的询问,领头递交书信的人,却只是笑笑的告知了他们一些需要配合的情况。明天宋军攻城之时,需要他们派遣一千步兵,从城外一里处开始挖掘暗道。
当然,这种暗道不用避讳辽军。因为,暗道不用挖到城里,只需要挖掘到城墙跟下便成。至于原因,等暗道挖掘完成,一切皆时便见分晓!(未完待续)R655
此次领兵出征朔、应、寰、云四州之地,赵煦又任命他为左路军统领。第一个踏出雁门关,杀入大辽境内,去续写他们家族,跟这块地方的不解之缘。
正是围绕着这座边境之城,杨家人成为大宋武勋世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虽然他没当年杨令公那样出名,却也是大宋武将世家中,少有的青壮派。
根据章惇的建议,他这位雁门关指挥使,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他驻守几年的雁门关,带领着统领的十万大军,朝以前他负责防御的大辽境内杀出。
甚至为了保证他们攻击顺利,当年被赵孝锡招揽的杨金豹,此次也带领其统领的火字营五千精锐骑兵。配合临时抽调加入的一万五千万骑兵,配合杨士鹏的出征。
尽管杨士鹏跟杨金豹并非父子,可两人却是至亲叔侄。此次两人配合作战,也是赵煦有意成全杨家,希望这个武勋世家,能真正圆了杨家满门的愿望。
做为名满大宋的杨家将,杨家历代的武将,都跟雁门关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攻是势,对杨家人而言,最大的心愿就是收复雁门前外的四州之地。
以前杨家人也曾兵出雁门关。可大多都是失败而回。最为惨烈的一次,便是太宗皇帝北伐大辽,最终让有杨无敌之称的杨令公。倒在了雁门关外未能魂归故里。
虽然他的死,成就了杨家一门忠烈。可杨家的后代,最大的心愿便是完成当年杨业未能完成的大业,将这插在大宋头上的燕云十六州给收回。
兵出雁门关,士气旺盛的大宋军队。在杨士鹏并不急于求成的情况下,稳打稳扎与侄子的骑兵配合,最终收复了一座座。原本属于大辽的边关小城。
等到大军抵达朔州城下,杨士鹏也清楚。这是一场硬仗。那些小城,之所以能够那么容易攻下来。很大原因是,大辽把小城的兵卒,都调到这里来了。
望着眼前严阵以待的辽军。杨士鹏也不急于攻城,安排大军在城外开始扎营。同时命令杨金豹统领的骑兵,开始巡防四周,以提防辽军骑兵的偷袭。
这一路下来,杨士鹏几乎没受到象样的抵抗。就算杨金豹的骑兵,真正用力的地方并不多。辽国面对他们的到来,似乎更多采取的是守势。
根据杨士鹏的了解,在他们兵临朔州城下的时候,坐镇中军的赵煦。已然从河间府出发,直奔辽国的南京都城而去。另外一路大军,则同样出兵辽进军辽国。
三路大军距离彼此间。距离也就两日路程。如果以骑兵的速度,三军的间隔可能更近。这与章惇所执行,稳步打进,打一城收一城的战略布置也有关系。
此次章惇所执行的战术,尽管消耗的时间长一些。可在章惇看来,就算出现什么变数。三路大军相互侧应之下,也不会一下出现。不可扭转的败局。
其实在章惇看来,这样的战术,也能保证坐镇中军赵煦的安全。此战不管胜负,保证赵煦的安全,也是第一位的。可他却不知,这样反倒约束了宋军施展手脚。
正在巡视营盘的杨士鹏,看着已然成熟许多的侄子。望着远处的朔州城,略带考验般道:“金豹,如果你是统兵将领,面对眼前的朔州城,你会如何进攻?”
站在他旁边的杨金豹,想了想道:“辽军的兵力配属,似乎很到位。放弃州城之外的小县城,死守眼前这座州城。想到攻下来,只怕唯有强攻。
根据王爷送来的情报,朔州城里拥有的守军接近三万。其储存的粮草,至少足够供应他们一月之需。只是就目前的战局而言,我们拖不了这么久。不是吗?”
杨士鹏听到这话,点点头道:“是啊!以我军十万之数,攻这座三万辽兵防御的城池。胜,应该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攻下这座城,我军需要多久,又会折损多少兵马?
这只是我们要攻占的第一座城,如果折损的兵马太多,后面的几座州城,我们又如何应对呢?看来辽军采取坚守城池的战术,还是很令人恼火的啊!”
对于叔叔的感叹,杨金豹也点头道:“不错,原本这次出关,我还以为辽国会派骑兵,跟我们来一场骑兵对决。结果现在,他们的骑兵仿佛全躲进来了一样。
眼前这座城池中,驻扎的守军,大多都是附属军。这些部队,跟大宋的城防军一样,同样是善守不善攻。这一仗想速战速决,恐非不易啊!”
就在叔侄俩讨论攻城战术时,营盘外跑来两匹战马。看着对方那一身的黑衣,杨士鹏叔侄都知道,这两个马上的黑衣人,到底是什么人。
其实对于此次参战的宋军而言,他们对于皇帝御驾亲征,自然是感觉热血沸腾。可对杨士鹏这些统兵将领而言,他们其实最希望的,还是那位王爷的出现。
此次出来之后,杨士鹏也真正感觉到,赵孝锡手下这些黑衣人的厉害。他们仿佛无处不在般,总能给大军送来,最为及时的战报,让他们能早做准备。
等到两名黑衣人出现在他们面前,两人行了一个拱手礼便道:“杨将军,王爷加急密信!”
杨士鹏一听是加急,还是赵孝锡特意送来的密信。很快招待两人走进帅帐之中,当着自家侄子的面,拆开了这封漆了火漆的信件。
等到杨士鹏很快看完上面的书信,脸色立马阴沉下来道:“本将就说,为何收复的城池,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原来辽人打的是这种算盘。此计真可谓恶毒啊!”
一听这话,杨金豹立刻关切的道:“叔父,王爷在信上写什么人?”
面对侄子的询问,杨士鹏也没多说什么,直接将信递了过来。而上面写的,正是赵孝锡根据他们大军的情况,对辽国人所做出的战局推判。
意识到这种危险,杨士鹏朝两位黑衣人道:“两位壮士,王爷此次派你们送信,还有没有其它口信交代。另外,这次宋辽之战,王爷真的不抽身过来吗?”
尽管他清楚,此次御驾亲征的赵煦,为的就是跟赵孝锡比较一下。可在他看来,赵煦当皇帝也许没问题,可当个统帅,赵煦远远不如文武双全的赵孝锡。
不知为何,身为将领的他,总觉得少了赵孝锡,就没有安全感。那怕现在他身边,拥有十万精兵。可他还是觉得,要是赵孝锡在就更具安全感。
听到杨士鹏询问,两位黑衣人中年长的一位便道:“杨将军,有关王爷的行踪,请恕不能相告。只是王爷很关心,此次宋辽之战。并让人,替杨将军准备了一些攻城利器。
等入夜之后,会有一行二十人的队伍抵达大营之外。他们将在适当的时候,替将军攻破城池。再多的事情,我们也不太清楚。如若无事,我俩便先行告退!”
得知赵孝锡派人帮忙攻城,杨金豹也很欣喜的道:“两位大哥,王爷晚上真的派人来了?”
清楚这些黑衣人,都是赵孝锡手下的心腹,称他们一声大哥自然是尊称。而两位黑衣人,立刻拱手笑道:“小将军言重了,此次破城,只怕还需小将军全力配合才成!”
虽然清楚来的是什么人,可两位黑衣人都清楚。什么是他们能说的,什么又是他们不能说的。至于来的人到底是什么人,等到了晚上,相信两人便知。
为何白天不来,原因也很简单。那些人,是做为攻城的杀手锏,自然不能随便被人发现。面对这种情况,杨家叔侄俩自然非常好奇。
目前两位黑衣人离开,宋军大营也进入休息。至于夜袭之事,有杨金豹的游骑兵,散步在大营五里之外,有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监视。
等到宋军大营开始进入休息,朔州城上也火把通明时。一支跟押送粮草的宋军车队,却深夜进入了宋军大营。这在别人看来,是很正常的补给运送。
可只有杨士鹏知道,这支补给队里面,有二十个人。进营之后,便给他递了一封书信。看到那封书信之后,这二十个人,也专门被安排在火字营中休息。
他们推来的蒙布粮车,也被推进了火字营中,由杨金豹手下的精锐骑兵专门看守。对于这二十个,看上去没什么出奇的援军,杨士鹏叔侄俩,同样不明白这些人如何助他们破城。
面对他们的询问,领头递交书信的人,却只是笑笑的告知了他们一些需要配合的情况。明天宋军攻城之时,需要他们派遣一千步兵,从城外一里处开始挖掘暗道。
当然,这种暗道不用避讳辽军。因为,暗道不用挖到城里,只需要挖掘到城墙跟下便成。至于原因,等暗道挖掘完成,一切皆时便见分晓!(未完待续)R655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