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198 17.君臣齐声哭
- 1199 18.灵虚灵宝师
- 1200 19.黄帛书天降
- 1201 20.文杰竞上表
- 1202 1.盛世仿再临
- 1203 2.太子拒登封
- 1204 3.五星避明日
- 1205 4.灞桥焚椑车
- 1206 5.陛下忽狂奔
- 1207 6.封禅大功成
- 1208 7.陆九迁都议
- 1209 8.高三为门神
- 1210 9.万象初更新
- 1211 10.少阳院劝进
- 1212 11.郡王呼阿叔
- 1213 12.千秋又万代
- 1214 13.曲江闻内禅
- 1215 14.无忝祖宗命
- 1216 15.噬脐之悔恨
- 1217 16.独目落眼泪
- 1218 17.范希朝入京
- 1219 18.三川望已失
- 1220 19.谎言如冬雨
- 1221 20.罢废宫市使
- 1222 1.厘革神威军
- 1223 2.两仪父与子
- 1224 3.李纯读左传
- 1225 4.郑絪论方镇
- 1226 5.上皇三失误
- 1227 6.韦皋思不得
- 1228 7.银尺画地绝
- 1229 8.淄青献三州
- 1230 9.问计邢曹俊
- 1231 10.李师古翻悔
- 1232 11.最终负约定
- 1233 12.太上皇吃橘
- 1234 13.青鸟已宵逝
- 1235 14.五年大计画
- 1236 15.洛阳明巨万
- 1237 16.刘驼驼立功
- 1238 17.善良剑出鞘
- 1239 18.董混成脱逃
- 1240 19.义武军公案
- 1241 20.王武俊无忧
- 1242 1.宣武敢死队
- 1243 2.万炮击汴州
- 1244 3.纳妾私箧钱
- 1245 4.昼夜攻不休
- 1246 5.宣牙求自新
- 1247 6.琵琶沟尽赤
- 1248 7.讨高岳檄文
- 1249 8.邢老又中风
- 1250 9.太师为妙客
- 1251 10.王武俊北撤
- 1252 11.魏博口岸开
- 1253 12.辱于小儿辈
- 1254 13.刘悟遽反正
- 1255 14.平卢军倒戈
- 1256 15.胡惟堪夺质
- 1257 16.一日得三美
- 1258 17.指画行省界
- 1259 18.新建武康军
- 1260 19.高宫师迫城
- 1261 20.刘悟丧部伍
隐藏
显示工具栏
7.陆九迁都议
7.陆九迁都议
高岳当众抬出的计划是这样的:
解决宣武军这件事,牵涉到魏博、淄青两大割据方镇,故而速度必须要快,得赶在对方反应过来前将其雷厉风行地处理干净,简而言之,自现在起必须要准备一支精干的官僚班子,还有周密的军事计划,此外还得有详尽的善后事宜。
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把长期半割据的宣武军,即汴宋这块紧要地区,变为朝廷的“腹心行中书省”。
至于开启事端的借口,自然就是中书门下强行索取现在属于宣武军的亳州,要将其划归入随即新设的“淮西(淮蔡)行省”,来激怒宣武军。
“还有个备用的籍口,可双管齐下。”高岳补充说。
那就是他先前于庐州鸡鸣岗开凿的卫公漕渠,在经寿春入淮后,又走颖水、蔡水,但最终还在要到汴州的通济渠琵琶沟处,再入到河阴转运院连通黄河水道,和汴宋的通济渠(即汴水)是殊途同归,那么便能以“保护新漕渠”为理由,发动东都、河阳、郑滑、陈许地区的朝廷兵马,在琵琶沟处新筑一座军事壁垒。
而在关东新筑,甚至只是增修城池堡垒,都能触动朝廷和方镇间的最敏感神经,想要翻脸,对任何一方而言这个都是最便捷的路径。
河南道,是唐王朝维系整个漕运体系的枢纽所在,安史之乱时,这里成为官军和叛军激烈拉锯的地带,长期以来叛乱、纷争是此起彼伏,最终是唐王朝妥协,以所有州郡全不上计,把赋税权和人事权全都拱手让给了河南的诸节度使,来换取漕渠的周全,并希望利用河南道强大的军队,北抗河朔,南镇江淮,然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尤其是镇守汴宋的宣武军,很快成为不亚于,甚至是超越天雄军(魏博)和平卢军(淄青)的飞扬跋扈存在。
所以解决了宣武军,并将其行省化,朝廷漕运国计便无忧了,那样才能顺理成章地进一步剿天雄军、平卢军,再平成德军、卢龙军,将这个天下再度大一统。
同时进行的,还有将腹地核心的行省适当细碎化,使其不得对抗中央的力量,并慢慢把行省的管领军,收归中央政权掌握,消弭军队作乱的源头。
而想要完成这一切,必须要有三大条件。
一是中央和地方宰相圆议会拥有强大的贯彻力,只要对其造成障碍的,不管是皇权还是地方的割据政权,都得无情加以攘除;
二就是宰相们得呕心沥血,得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精英,才能在不被掣肘的情况下完成如此旷世的壮举;
还有第三,那就是精英宰相们还得制定一套完善自洽的规制,长久掌握政统,流于后世,这种制度按照高岳设定的标准,便是“承平时代能让相对平庸的执政,也可引导华夏往前发展拓殖;而在动乱时代,也可让英杰们才华得到施展,挽救华夏”。
但这套制度,最终会不会毁在有巨大野心的英杰和民粹联合的风暴里,高岳已无暇顾及,哪怕维持二三百年也好,只要有过这制度,那么巨变之世的华夏百姓之“民望”,终究会有个盼头,有个模板,不至于断绝沉沦,也不至于麻木不醒。
这正是高岳苦心所在,他争斗也好,他妥协也罢,他真诚,他虚伪,莫不是为此。
可前方的道路还挺艰难,战争、思想变革、政制革新等等,都要高岳去跋涉去披荆斩棘,他需要渴求盟友,哪怕是中间派也好。
“诸位,我们要的不单单是中书门下宰相和行中书省平章事间的圆议,还得转通迅速才行。只要解决好宣武军,那么便将其拆分开来,归属不同的行中书省,彻底击碎任何依仗漕运而自雄的企图。另外,得迅速疏浚汴宋往东北而去的湛渠,其和永济渠并行,分别是我们未来削平平卢军和天雄军的凭借。”
永济渠自不必多言,至于湛渠是武则天所开凿的,其引入汴水,往东流入巨野泽(当时非常巨大),此渠也是宋朝广济渠的前身,目的就是为了调运兖州周围的租税。
现在高岳就是要把湛渠作为支持对平卢军战争的补给线,为此不得不先把宣武军给解决妥当。
因为“据取道淄青的日本请益僧(天海)秘密传回的蜡丸书所言,李师古虽窃据河南东道十二州之地,可真正能供应他平卢军所需的,便是兖、郓、曹、淄、青、濮这六州,六州农田富集、织造发达,且有盐、铜、铁等矿冶,兖、郓、曹、濮都是环绕巨野泽的,而青、淄则沿永济渠入海,而登、莱、沂、海这些州郡,按天海和尚所述,他从我淮海楚州山阳渎往登州前行,沿路全是山坂旷野,草木高深,蚊虻如雨,须行得七八十里,才能见到数户人家。”所以高岳的战略规划便是,数路出军,直指巨野泽,迫使李师古不得不据此和官军决战,随即将其歼灭。
等到诸位陆续散去后,倒是只有陆贽还留下来,似乎有什么话对高岳说。
秋夜中,陆贽的表情很是微妙,他大概思量起,皇帝在登封时为何会选取高岳,还有郑絪,若是还在从前,皇帝应该更信任自己胜过郑絪才对。
但所有都无法挽回了,从裴延龄事件开始,他和皇帝间已有无法挽回弥补的裂痕了。
高岳似乎也看出了陆九的心思,便准备劝解他。
可孰料陆贽却率先开口,询问高岳说:“逸崧,而今你我都是为天下做事的,从我受任为宰相起,便始终秉持这样的理念。我不怕为和人主的私情所困,倒是担心你......”
这话,倒是让高岳哑口无言。
毕竟在私上,自己和皇帝,以至皇帝一家子牵涉太深。
陆贽下面更进一步,“不晓得前数日,在圜丘上,你与郑文明,曾听到陛下说过些什么?”
高岳更是沉默不答,他知道陆贽问郑絪是根本不可能问出来的,只有问自己。
陆贽倒也不深究,他接下来的话,却更是让高岳震惊:“说些什么也无知道的必要,逸崧你想道统和政统分割,各行其是,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最良药方,不过光分其理还不够,还得分署才行。马上不如趁镇定汴宋,征讨魏博、淄青的机会,将中书门下以行营幕府的形式,暂且往东,迁到洛阳去!”
解决宣武军这件事,牵涉到魏博、淄青两大割据方镇,故而速度必须要快,得赶在对方反应过来前将其雷厉风行地处理干净,简而言之,自现在起必须要准备一支精干的官僚班子,还有周密的军事计划,此外还得有详尽的善后事宜。
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把长期半割据的宣武军,即汴宋这块紧要地区,变为朝廷的“腹心行中书省”。
至于开启事端的借口,自然就是中书门下强行索取现在属于宣武军的亳州,要将其划归入随即新设的“淮西(淮蔡)行省”,来激怒宣武军。
“还有个备用的籍口,可双管齐下。”高岳补充说。
那就是他先前于庐州鸡鸣岗开凿的卫公漕渠,在经寿春入淮后,又走颖水、蔡水,但最终还在要到汴州的通济渠琵琶沟处,再入到河阴转运院连通黄河水道,和汴宋的通济渠(即汴水)是殊途同归,那么便能以“保护新漕渠”为理由,发动东都、河阳、郑滑、陈许地区的朝廷兵马,在琵琶沟处新筑一座军事壁垒。
而在关东新筑,甚至只是增修城池堡垒,都能触动朝廷和方镇间的最敏感神经,想要翻脸,对任何一方而言这个都是最便捷的路径。
河南道,是唐王朝维系整个漕运体系的枢纽所在,安史之乱时,这里成为官军和叛军激烈拉锯的地带,长期以来叛乱、纷争是此起彼伏,最终是唐王朝妥协,以所有州郡全不上计,把赋税权和人事权全都拱手让给了河南的诸节度使,来换取漕渠的周全,并希望利用河南道强大的军队,北抗河朔,南镇江淮,然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尤其是镇守汴宋的宣武军,很快成为不亚于,甚至是超越天雄军(魏博)和平卢军(淄青)的飞扬跋扈存在。
所以解决了宣武军,并将其行省化,朝廷漕运国计便无忧了,那样才能顺理成章地进一步剿天雄军、平卢军,再平成德军、卢龙军,将这个天下再度大一统。
同时进行的,还有将腹地核心的行省适当细碎化,使其不得对抗中央的力量,并慢慢把行省的管领军,收归中央政权掌握,消弭军队作乱的源头。
而想要完成这一切,必须要有三大条件。
一是中央和地方宰相圆议会拥有强大的贯彻力,只要对其造成障碍的,不管是皇权还是地方的割据政权,都得无情加以攘除;
二就是宰相们得呕心沥血,得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精英,才能在不被掣肘的情况下完成如此旷世的壮举;
还有第三,那就是精英宰相们还得制定一套完善自洽的规制,长久掌握政统,流于后世,这种制度按照高岳设定的标准,便是“承平时代能让相对平庸的执政,也可引导华夏往前发展拓殖;而在动乱时代,也可让英杰们才华得到施展,挽救华夏”。
但这套制度,最终会不会毁在有巨大野心的英杰和民粹联合的风暴里,高岳已无暇顾及,哪怕维持二三百年也好,只要有过这制度,那么巨变之世的华夏百姓之“民望”,终究会有个盼头,有个模板,不至于断绝沉沦,也不至于麻木不醒。
这正是高岳苦心所在,他争斗也好,他妥协也罢,他真诚,他虚伪,莫不是为此。
可前方的道路还挺艰难,战争、思想变革、政制革新等等,都要高岳去跋涉去披荆斩棘,他需要渴求盟友,哪怕是中间派也好。
“诸位,我们要的不单单是中书门下宰相和行中书省平章事间的圆议,还得转通迅速才行。只要解决好宣武军,那么便将其拆分开来,归属不同的行中书省,彻底击碎任何依仗漕运而自雄的企图。另外,得迅速疏浚汴宋往东北而去的湛渠,其和永济渠并行,分别是我们未来削平平卢军和天雄军的凭借。”
永济渠自不必多言,至于湛渠是武则天所开凿的,其引入汴水,往东流入巨野泽(当时非常巨大),此渠也是宋朝广济渠的前身,目的就是为了调运兖州周围的租税。
现在高岳就是要把湛渠作为支持对平卢军战争的补给线,为此不得不先把宣武军给解决妥当。
因为“据取道淄青的日本请益僧(天海)秘密传回的蜡丸书所言,李师古虽窃据河南东道十二州之地,可真正能供应他平卢军所需的,便是兖、郓、曹、淄、青、濮这六州,六州农田富集、织造发达,且有盐、铜、铁等矿冶,兖、郓、曹、濮都是环绕巨野泽的,而青、淄则沿永济渠入海,而登、莱、沂、海这些州郡,按天海和尚所述,他从我淮海楚州山阳渎往登州前行,沿路全是山坂旷野,草木高深,蚊虻如雨,须行得七八十里,才能见到数户人家。”所以高岳的战略规划便是,数路出军,直指巨野泽,迫使李师古不得不据此和官军决战,随即将其歼灭。
等到诸位陆续散去后,倒是只有陆贽还留下来,似乎有什么话对高岳说。
秋夜中,陆贽的表情很是微妙,他大概思量起,皇帝在登封时为何会选取高岳,还有郑絪,若是还在从前,皇帝应该更信任自己胜过郑絪才对。
但所有都无法挽回了,从裴延龄事件开始,他和皇帝间已有无法挽回弥补的裂痕了。
高岳似乎也看出了陆九的心思,便准备劝解他。
可孰料陆贽却率先开口,询问高岳说:“逸崧,而今你我都是为天下做事的,从我受任为宰相起,便始终秉持这样的理念。我不怕为和人主的私情所困,倒是担心你......”
这话,倒是让高岳哑口无言。
毕竟在私上,自己和皇帝,以至皇帝一家子牵涉太深。
陆贽下面更进一步,“不晓得前数日,在圜丘上,你与郑文明,曾听到陛下说过些什么?”
高岳更是沉默不答,他知道陆贽问郑絪是根本不可能问出来的,只有问自己。
陆贽倒也不深究,他接下来的话,却更是让高岳震惊:“说些什么也无知道的必要,逸崧你想道统和政统分割,各行其是,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最良药方,不过光分其理还不够,还得分署才行。马上不如趁镇定汴宋,征讨魏博、淄青的机会,将中书门下以行营幕府的形式,暂且往东,迁到洛阳去!”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