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2 十一、儒学的飞跃
- 13 一、巨浪的前奏
- 14 二、太庙前的较量
- 15 三、君子之约
- 16 四、生死搏斗
- 17 五、正义的审判
- 18 一、长平战火
- 19 二、亲情的蛊惑
- 20 三、人与禽兽
- 21 四、义立而王信立而霸
- 22 六、一旨绝杀
- 23 七、同道不同心
- 24 八、邪恶对正义的审判
- 25 九、女主乱之宫
- 26 十、忠诚的臣子
- 27 十一、智者的悲哀
- 28 十二、欢乐与血泪
- 29 十三、春申君请贤
- 30 十四、无奈之计
- 31 十五、别了,齐国
- 32 一、荀子至楚
- 33 二、茅门之法
- 34 三、行者明也
- 35 四、初任兰陵县公
- 36 五、君王的旨意
- 37 六、天论
- 38 七、讲谤的力量
- 39 八、政客的仗俩
- 40 九、拂袖离楚
- 41 十、诚恳赠言
- 42 一、转程会韩非
- 43 二、回归故里邯郸
- 44 三、一民
- 45 四、艰难抉择
- 46 五、治国与修身
- 47 六、不动刀枪的战争
- 48 七、君心与民心
- 49 八、尴尬邯郸行
- 50 九、春申君二次请贤
- 51 十、别了,故乡
- 52 一、再任县公
- 53 二、兰陵新政
- 54 三、以政裕民
- 55 四、诬陷反坐
- 56 五、劝学
- 57 六、憾山治水育人
- 58 七、民富而邦兴
- 59 八、李斯入秦
- 60 九、良药苦口
- 61 十、生命的仟悔
- 62 十一、不做物的奴隶
- 63 一、窃国的阴谋
- 64 二、楚王宫惊变
- 65 三、罢黜荀子
- 66 四、坚信天道,无怨无悔
- 67 五、兰陵定居
- 68 六、要赋
- 69 一、韩非使秦
- 70 二、秦王政爱才
- 71 三、耄耋的追求
- 72 四、最后的师徒会
- 73 五、始皇帝加冕
- 74 六、痛彻的忧心
- 75 七、哲人的遗言
- 76 一、圣人荀子
- 77 二、叛逆荀子
- 78 三、罪人荀子
- 79 四、评价分歧的原因
- 80 五、现代荀子
- 81 六、基督教与荀子
- 82 七、世界荀子
- 83 一、荀子思想形成的基因
- 84 二、荀子的人格精神
- 85 一、荀子的姓氏之谜
- 86 二、荀子故里之谜
- 87 附录二荀子年谱
- 88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 89 后记
隐藏
显示工具栏
六、一旨绝杀
六、一旨绝杀
田单是个带兵的人,懂得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他昼夜不停,不几日首批援助赵国的粮草已经备好。
赵国使臣临武君感谢田单,又乘车急奔稷下学宫,向荀子辞行,感谢荀子力主正义,促成齐国援救赵国的大事,而后他便带领装满粮草的车辆浩浩荡荡向赵国出发。
田单站在大路一边,挥手祝福临武君一路顺风,望着车队徐徐启动。
忽听一声呐喊:“停车!”
只见后胜骑快马飞奔而来。田单与临武君同时一惊。
后胜驱马来到面前,并不下马,高声说道:“太后有旨,发往赵国的粮草停车候命!”
田单与临武君不解,木头似的站立。
“旨意传毕,告辞!”后胜说完,调转马头,拍马而去。
田单与临武君茫然。
君王后在宫内训斥齐王建:“好呀!你长大了,你是大王了,你的心中还有母后吗?”
齐王建唯唯诺诺:“母后……”
君王后厉声呵斥:“住嘴!你不要先王,你要建树你自己的权威是吗?你要让臣民都听从你的号令是吗?那好,你走吧!你愿意发什么号令就发什么号令去吧!我只告诉你一句话,不要忘记了祖宗!”
齐王建怯懦低声辩解:“母后!孩儿并没有忘记母亲,也没有忘记先王。”
君王后越发愤怒:“哼,你还没有忘记先王?你早把先王扔到九霄云外去了。先王早有规矩,像援助赵国这样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要经过元老廷议,你为何一人决断?听了别人的话,你就不知道你是谁的儿子了!你也早不把你的娘亲看在眼里了!”
齐王建急忙双膝跪地:“母后!孩儿知错了。孩儿不敢违背先王,更不敢违背母亲!儿听娘亲的话,立即收回成命!”站起身来要走。君王后喝住:“你哪里去?”
齐王建说:“儿去让人停止援助赵国。”
粮草停运,临武君怒气冲冲来到田单的丞相府,声称要面见齐国大王,质问齐国为什么出尔反尔?
田单好生劝他不要生气。可那临武君如何能不生气,他说:“田相国!为什么备好的粮草又不发了?你们是不是要让我们赵国的兵将都饿死在长平?你们还有一点道义人情吗?你们一个泱泱大国,怎么害怕秦国害怕成这个样子?胆小如鼠,胆小如鼠!你们这样做,不会给齐国带来和平,只会给齐国带来灾难和耻辱。让人知道齐国和强盗般的秦国一样。不仅一样,连强盗也不如。强盗是明目张胆的屠夫,你们是背信弃义的小人!”
田单告诉他,这不是大王的旨意,是太后的敕命。
临武君倍加气愤:“那我就质问你们的太后,她究竟是君子还是小人!对,她什么也不是,是个妇人,不是个男人。妇人就只能有妇人之见。哈哈!你们齐国的朝政被一个妇人左右,永远不会有大出息。”
临武君与田单吵闹一通,也只能是撒撒气,泄些火,他知道乞求齐国援救已经无望,便到荀子那里辞行。说事已至此,难以挽回,末将感谢您对赵国危难的关怀之心,他要回国去了。
荀子想了一想,说:“你且再等一等。”
临武君问:“齐国由太后主政,太后已经发出敕命,还能有什么希望呢?”
荀子说:“明日是大王到我这里问政之日,或许还有一线希望。”救国急切的临武君,自然是有一线希望也要等。
第二天,韩非、李斯、陈嚣等弟子一早就把荀子的书斋打扫得干干净净,等待着齐王建。但是一直等到中午,也不见人来。过去如果齐王建不能来,总是提前告知,今天有些反常。
荀子正要让弟子们散去,丞相田单匆忙走进门来。
荀子起身迎接,让他请坐。田单告诉荀子,大王让他前来通禀,今天不能来向老师求教了。他还告诉荀子,援赵的事情有变,太后下令,将准备好的粮草停运,不援助赵国了。
荀子问:“援助赵国是大王传下的旨意,太后怎么能够随意更改?”
田单无奈地解释:“咳!太后如今不是辅佐大王执政嘛!”
“这哪里是辅佐?分明是专权,独断!”荀子气愤道,“田相国,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自古及今,一个国家未有二强争重而能够长久的。这样简单的道理你难道不明白吗?”
荀子又问太后为何不让援助赵国?
田单说,太后认为,赵国曾经联合五国一同攻打齐国,是我们的敌国。我们不能去援救仇敌。荀子不以为然:“这已经是往事了,时过境迁,时事在变嘛!”
田单告诉荀子,太后坚持先王的遗训不能更改。而且还说,你力主援赵,因为你是赵国人,要为你的故国效力,并不是为的齐国。
听到这样的话荀子气愤不已:“不对,这话不对!”
田单劝道:“老夫子,请你不要生气。事出有因,定是有人从中挑拨。近日那位学宫的原祭酒先生就不断出入于太后内宫。”
荀子拍案而起:“卑鄙!小人!我要面见太后!”
“老夫子!我看你不要去了……”田单劝阻。
“田相国!我要面见太后,并非为荀况自己辩冤。援赵不援赵,既关乎赵国四十余万大军的生命,也关乎齐国的前途呀!”荀子压下怒火,告诉田单,“我希望太后不要被偏见所蒙蔽,明白什么是齐国的真正利益。”
“老夫子!你的那些深远道理,就怕太后听不进去呀!”
“为了齐国,她应当听得进去。”荀子坚持说,“过去,君主中被偏见所蒙蔽的有夏桀和殷纣。夏桀被妃子妹喜和奸臣斯观蒙蔽;殷封被妃子妲己和奸臣飞廉蒙蔽。他们不仅仅混淆了是非,还误入歧途。结果国土丧失,国家毁灭。夏桀死在历山,纣王的人头被悬挂在旗杆上。这些都是因为受偏见蒙蔽所造成的祸患。太后应当明白受偏见蒙蔽的祸患之大呀!”
田单想了一想:“好,老夫子去见一见也好。我告辞了。”
荀子与弟子送田单出门走后,他便要进宫去见太后。李斯想陪荀子一同去,荀子不要,独自乘车而去。
赵国使臣临武君感谢田单,又乘车急奔稷下学宫,向荀子辞行,感谢荀子力主正义,促成齐国援救赵国的大事,而后他便带领装满粮草的车辆浩浩荡荡向赵国出发。
田单站在大路一边,挥手祝福临武君一路顺风,望着车队徐徐启动。
忽听一声呐喊:“停车!”
只见后胜骑快马飞奔而来。田单与临武君同时一惊。
后胜驱马来到面前,并不下马,高声说道:“太后有旨,发往赵国的粮草停车候命!”
田单与临武君不解,木头似的站立。
“旨意传毕,告辞!”后胜说完,调转马头,拍马而去。
田单与临武君茫然。
君王后在宫内训斥齐王建:“好呀!你长大了,你是大王了,你的心中还有母后吗?”
齐王建唯唯诺诺:“母后……”
君王后厉声呵斥:“住嘴!你不要先王,你要建树你自己的权威是吗?你要让臣民都听从你的号令是吗?那好,你走吧!你愿意发什么号令就发什么号令去吧!我只告诉你一句话,不要忘记了祖宗!”
齐王建怯懦低声辩解:“母后!孩儿并没有忘记母亲,也没有忘记先王。”
君王后越发愤怒:“哼,你还没有忘记先王?你早把先王扔到九霄云外去了。先王早有规矩,像援助赵国这样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要经过元老廷议,你为何一人决断?听了别人的话,你就不知道你是谁的儿子了!你也早不把你的娘亲看在眼里了!”
齐王建急忙双膝跪地:“母后!孩儿知错了。孩儿不敢违背先王,更不敢违背母亲!儿听娘亲的话,立即收回成命!”站起身来要走。君王后喝住:“你哪里去?”
齐王建说:“儿去让人停止援助赵国。”
粮草停运,临武君怒气冲冲来到田单的丞相府,声称要面见齐国大王,质问齐国为什么出尔反尔?
田单好生劝他不要生气。可那临武君如何能不生气,他说:“田相国!为什么备好的粮草又不发了?你们是不是要让我们赵国的兵将都饿死在长平?你们还有一点道义人情吗?你们一个泱泱大国,怎么害怕秦国害怕成这个样子?胆小如鼠,胆小如鼠!你们这样做,不会给齐国带来和平,只会给齐国带来灾难和耻辱。让人知道齐国和强盗般的秦国一样。不仅一样,连强盗也不如。强盗是明目张胆的屠夫,你们是背信弃义的小人!”
田单告诉他,这不是大王的旨意,是太后的敕命。
临武君倍加气愤:“那我就质问你们的太后,她究竟是君子还是小人!对,她什么也不是,是个妇人,不是个男人。妇人就只能有妇人之见。哈哈!你们齐国的朝政被一个妇人左右,永远不会有大出息。”
临武君与田单吵闹一通,也只能是撒撒气,泄些火,他知道乞求齐国援救已经无望,便到荀子那里辞行。说事已至此,难以挽回,末将感谢您对赵国危难的关怀之心,他要回国去了。
荀子想了一想,说:“你且再等一等。”
临武君问:“齐国由太后主政,太后已经发出敕命,还能有什么希望呢?”
荀子说:“明日是大王到我这里问政之日,或许还有一线希望。”救国急切的临武君,自然是有一线希望也要等。
第二天,韩非、李斯、陈嚣等弟子一早就把荀子的书斋打扫得干干净净,等待着齐王建。但是一直等到中午,也不见人来。过去如果齐王建不能来,总是提前告知,今天有些反常。
荀子正要让弟子们散去,丞相田单匆忙走进门来。
荀子起身迎接,让他请坐。田单告诉荀子,大王让他前来通禀,今天不能来向老师求教了。他还告诉荀子,援赵的事情有变,太后下令,将准备好的粮草停运,不援助赵国了。
荀子问:“援助赵国是大王传下的旨意,太后怎么能够随意更改?”
田单无奈地解释:“咳!太后如今不是辅佐大王执政嘛!”
“这哪里是辅佐?分明是专权,独断!”荀子气愤道,“田相国,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自古及今,一个国家未有二强争重而能够长久的。这样简单的道理你难道不明白吗?”
荀子又问太后为何不让援助赵国?
田单说,太后认为,赵国曾经联合五国一同攻打齐国,是我们的敌国。我们不能去援救仇敌。荀子不以为然:“这已经是往事了,时过境迁,时事在变嘛!”
田单告诉荀子,太后坚持先王的遗训不能更改。而且还说,你力主援赵,因为你是赵国人,要为你的故国效力,并不是为的齐国。
听到这样的话荀子气愤不已:“不对,这话不对!”
田单劝道:“老夫子,请你不要生气。事出有因,定是有人从中挑拨。近日那位学宫的原祭酒先生就不断出入于太后内宫。”
荀子拍案而起:“卑鄙!小人!我要面见太后!”
“老夫子!我看你不要去了……”田单劝阻。
“田相国!我要面见太后,并非为荀况自己辩冤。援赵不援赵,既关乎赵国四十余万大军的生命,也关乎齐国的前途呀!”荀子压下怒火,告诉田单,“我希望太后不要被偏见所蒙蔽,明白什么是齐国的真正利益。”
“老夫子!你的那些深远道理,就怕太后听不进去呀!”
“为了齐国,她应当听得进去。”荀子坚持说,“过去,君主中被偏见所蒙蔽的有夏桀和殷纣。夏桀被妃子妹喜和奸臣斯观蒙蔽;殷封被妃子妲己和奸臣飞廉蒙蔽。他们不仅仅混淆了是非,还误入歧途。结果国土丧失,国家毁灭。夏桀死在历山,纣王的人头被悬挂在旗杆上。这些都是因为受偏见蒙蔽所造成的祸患。太后应当明白受偏见蒙蔽的祸患之大呀!”
田单想了一想:“好,老夫子去见一见也好。我告辞了。”
荀子与弟子送田单出门走后,他便要进宫去见太后。李斯想陪荀子一同去,荀子不要,独自乘车而去。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