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0 第40章 废郭后移宠阴贵人 诛蛮妇荡平金溪穴(1)
- 41 第41章 废郭后移宠阴贵人 诛蛮妇荡平金溪穴(2)
- 42 第42章 雒阳令撞柱明忠 日逐王献图通款(1)
- 43 第43章 雒阳令撞柱明忠 日逐王献图通款(2)
- 44 第44章 马援病殁壶头山 单于徙居美稷县(1)
- 45 第45章 马援病殁壶头山 单于徙居美稷县(2)
- 46 第46章 纳直言超迁张佚 信谶文怒斥桓谭
- 47 第47章 幸津门哭兄全孝友 图云台为后避勋亲(1)
- 48 第48章 幸津门哭兄全孝友 图云台为后避勋亲(2)
- 49 第49章 抗北庭郑众折强威 赴西竺蔡愔求佛典(1)
- 50 第50章 抗北庭郑众折强威 赴西竺蔡愔求佛典(2)
- 51 第51章 辨冤狱寒朗力谏 送友丧范式全交(1)
- 52 第52章 辨冤狱寒朗力谏 送友丧范式全交(2)
- 53 第53章 哀牢王举种投诚 匈奴兵望营中计(1)
- 54 第54章 哀牢王举种投诚 匈奴兵望营中计(2)
- 55 第55章 使西域班超焚虏 御北寇耿恭拜泉(1)
- 56 第56章 使西域班超焚虏 御北寇耿恭拜泉(2)
- 57 第57章 拔重围迎还校尉 抑外戚曲诲嗣皇(1)
- 58 第58章 拔重围迎还校尉 抑外戚曲诲嗣皇(2)
- 59 第59章 请济师司马献谋 巧架诬牝鸡逞毒(1)
- 60 第60章 请济师司马献谋 巧架诬牝鸡逞毒(2)
- 61 第61章 诱叛王杯酒施巧计 弹权戚力疾草遗言(1)
- 62 第62章 诱叛王杯酒施巧计 弹权戚力疾草遗言(2)
- 63 第63章 杀刘畅惧罪请师 系郅寿含冤毕命(1)
- 64 第64章 杀刘畅惧罪请师 系郅寿含冤毕命(2)
- 65 第65章 登燕然山夸功勒石 闹洛阳市渔色贪财(1)
- 66 第66章 登燕然山夸功勒石 闹洛阳市渔色贪财(2)
- 67 第67章 黜外戚群奸伏法 歼首虏定远封侯(1)
- 68 第68章 黜外戚群奸伏法 歼首虏定远封侯(2)
- 69 第69章 送番母市恩遭反噬 得邓女分宠启阴谋(1)
- 70 第70章 送番母市恩遭反噬 得邓女分宠启阴谋(2)
- 71 第71章 鲁叔陵讲经称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归(1)
- 72 第72章 鲁叔陵讲经称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归(2)
- 73 第73章 立继嗣太后再临朝 解重围副尉连毙虏(1)
- 74 第74章 立继嗣太后再临朝 解重围副尉连毙虏(2)
- 75 第75章 勇梁慬三战著功 智虞诩一行平贼(1)
- 76 第76章 勇梁慬三战著功 智虞诩一行平贼(2)
- 77 第77章 作女诫遗编示范 拒羌虏增灶称奇(1)
- 78 第78章 作女诫遗编示范 拒羌虏增灶称奇(2)
- 79 第79章 驳百僚班勇陈边事 畏四知杨震却遗金(1)
- 80 第80章 驳百僚班勇陈边事 畏四知杨震却遗金(2)
- 81 第81章 黜邓宗父子同绝粒 祭甘陵母女并扬威(1)
- 82 第82章 黜邓宗父子同绝粒 祭甘陵母女并扬威(2)
- 83 第83章 班长史捣破车师国 杨太尉就死夕阳亭(1)
- 84 第84章 班长史捣破车师国 杨太尉就死夕阳亭(2)
- 85 第85章 秘大丧还宫立幼主 诛元舅登殿滥封侯(1)
- 86 第86章 秘大丧还宫立幼主 诛元舅登殿滥封侯(2)
- 87 第87章 救忠臣阉党自相攻 应贵相佳人终作后(1)
- 88 第88章 救忠臣阉党自相攻 应贵相佳人终作后(2)
- 89 第89章 进李固对策膺首选 举祝良解甲定群蛮(1)
- 90 第90章 进李固对策膺首选 举祝良解甲定群蛮(2)
- 91 第91章 马贤战殁姑射山 张纲驰抚广陵贼(1)
- 92 第92章 马贤战殁姑射山 张纲驰抚广陵贼(2)
- 93 第93章 立冲人母后摄政 毒少主元舅横行(1)
- 94 第94章 立冲人母后摄政 毒少主元舅横行(2)
- 95 第95章 父死弟孤文姬托命 夫骄妻悍孙寿肆淫(1)
- 96 第96章 父死弟孤文姬托命 夫骄妻悍孙寿肆淫(2)
- 97 第97章 忤内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陈龟拜表(1)
- 98 第98章 忤内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陈龟拜表(2)
- 99 第99章 定密谋族诛梁氏 嫉忠谏冤杀李云(1)
- 100 第100章 定密谋族诛梁氏 嫉忠谏冤杀李云(2)
- 101 第101章 受一钱廉吏迁官 劾群阉直臣伏阙(1)
- 102 第102章 受一钱廉吏迁官 劾群阉直臣伏阙(2)
- 103 第103章 导后进望重郭林宗 易中宫幽死邓皇后(1)
- 104 第104章 导后进望重郭林宗 易中宫幽死邓皇后(2)
- 105 第105章 激军心焚营施巧计 信谗构严诏捕名贤(1)
- 106 第106章 激军心焚营施巧计 信谗构严诏捕名贤(2)
- 107 第107章 驳问官范滂持正 嫉奸党窦武陈词(1)
- 108 第108章 驳问官范滂持正 嫉奸党窦武陈词(2)
- 109 第109章 驱蠹贼失计反遭殃 感蛇妖进言终忤旨(1)
- 110 第110章 驱蠹贼失计反遭殃 感蛇妖进言终忤旨(2)
- 111 第111章 段颎百战平羌种 曹节一网殄名流(1)
- 112 第112章 段颎百战平羌种 曹节一网殄名流(2)
- 113 第113章 葬太后陈球伸正议 规嗣主蔡邕上封章(1)
- 114 第114章 葬太后陈球伸正议 规嗣主蔡邕上封章(2)
- 115 第115章 弃母全城赵苞破敌 盅君逞毒程璜架诬(1)
- 116 第116章 弃母全城赵苞破敌 盅君逞毒程璜架诬(2)
- 117 第117章 诛大憝酷吏除奸 受重赂妇翁嫁祸(1)
- 118 第118章 诛大憝酷吏除奸 受重赂妇翁嫁祸(2)
- 119 第119章 挟妖道黄巾作乱 毁贼营黑夜奏功(1)
- 120 第120章 挟妖道黄巾作乱 毁贼营黑夜奏功(2)
- 121 第121章 曹操会师平贼党 朱儁用计下坚城(1)
- 122 第122章 曹操会师平贼党 朱儁用计下坚城(2)
- 123 第123章 起义兵三雄同杀贼 拜长史群寇识尊贤(1)
- 124 第124章 起义兵三雄同杀贼 拜长史群寇识尊贤(2)
- 125 第125章 请诛奸孙坚献议 拚杀贼傅燮捐躯(1)
- 126 第126章 请诛奸孙坚献议 拚杀贼傅燮捐躯(2)
- 127 第127章 登将坛灵帝张威 入宫门何进遇救(1)
- 128 第128章 登将坛灵帝张威 入宫门何进遇救(2)
- 129 第129章 元舅召兵泄谋被害 权阉伏罪奉驾言归(1)
- 130 第130章 元舅召兵泄谋被害 权阉伏罪奉驾言归(2)
- 131 第131章 逞奸谋擅权易主 讨逆贼歃血同盟(1)
- 132 第132章 逞奸谋擅权易主 讨逆贼歃血同盟(2)
- 133 第133章 议迁都董卓营私 遇强敌曹操中箭(1)
- 134 第134章 议迁都董卓营私 遇强敌曹操中箭(2)
- 135 第135章 入洛阳观光得玺 出磐河构怨兴兵(1)
- 136 第136章 入洛阳观光得玺 出磐河构怨兴兵(2)
- 137 第137章 骂逆贼节妇留名 遵密嘱美人弄技(1)
- 138 第138章 骂逆贼节妇留名 遵密嘱美人弄技(2)
- 139 第139章 元恶伏辜变生部曲 多财取祸殃及全家(1)
- 140 第140章 元恶伏辜变生部曲 多财取祸殃及全家(2)
- 141 第141章 攻濮阳曹操败还 失幽州刘虞絷戮(1)
- 142 第142章 攻濮阳曹操败还 失幽州刘虞絷戮(2)
- 143 第143章 糜竺陈登双劝驾 李傕郭汜两交兵(1)
- 144 第144章 糜竺陈登双劝驾 李傕郭汜两交兵(2)
- 145 第145章 御跸蒙尘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志捐躯(1)
- 146 第146章 御跸蒙尘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志捐躯(2)
- 147 第147章 孟德乘机引兵迎驾 奉先排难射戟解围(1)
- 148 第148章 孟德乘机引兵迎驾 奉先排难射戟解围(2)
- 149 第149章 略横江奋迹兴师 下宛城痴情猎艳(1)
- 150 第150章 略横江奋迹兴师 下宛城痴情猎艳(2)
- 151 第151章 策十胜郭嘉申议 劝再进贾诩善谋(1)
- 152 第152章 策十胜郭嘉申议 劝再进贾诩善谋(2)
- 153 第153章 愎谏招尤吕布殒命 推诚待士孙策知人(1)
- 154 第154章 愎谏招尤吕布殒命 推诚待士孙策知人(2)
- 155 第155章 穿地道焚死公孙瓒 害国戚勒毙董贵妃(1)
- 156 第156章 穿地道焚死公孙瓒 害国戚勒毙董贵妃(2)
- 157 第157章 袁本初驰檄疗风疾 孙伯符中箭促天年(1)
- 158 第158章 袁本初驰檄疗风疾 孙伯符中箭促天年(2)
- 159 第159章 焚乌巢曹操屡施谋 奔荆州刘备再避难(1)
- 160 第160章 焚乌巢曹操屡施谋 奔荆州刘备再避难(2)
- 161 第161章 守孤城审配全忠 嫁二夫甄氏失节(1)
- 162 第162章 守孤城审配全忠 嫁二夫甄氏失节(2)
- 163 第163章 出塞外绕途歼众虏 顾隆中决策定三分(1)
- 164 第164章 出塞外绕途歼众虏 顾隆中决策定三分(2)
- 165 第165章 入江夏孙权复仇 走当阳赵云救主(1)
- 166 第166章 入江夏孙权复仇 走当阳赵云救主(2)
- 167 第167章 召周郎东吴主战 破曹军赤壁鏖兵(1)
- 168 第168章 召周郎东吴主战 破曹军赤壁鏖兵(2)
- 169 第169章 续嘉耦老夫得少妻 上遗笺壮年悲短命(1)
- 170 第170章 续嘉耦老夫得少妻 上遗笺壮年悲短命(2)
- 171 第171章 拒马儿许褚效忠 迎虎主刘璋失计(1)
- 172 第172章 拒马儿许褚效忠 迎虎主刘璋失计(2)
- 173 第173章 失冀城马超奔难 逼许宫伏后罹殃(1)
- 174 第174章 失冀城马超奔难 逼许宫伏后罹殃(2)
- 175 第175章 见外使奸雄代捉刀 察重伤功臣邀赐盖(1)
- 176 第176章 见外使奸雄代捉刀 察重伤功臣邀赐盖(2)
- 177 第177章 得汉中刘玄德称王 失荆州关云长殉义(1)
- 178 第178章 得汉中刘玄德称王 失荆州关云长殉义(2)
- 179 第179章 济父恶曹丕篡位 接宗祧蜀汉开基(1)
- 180 第180章 济父恶曹丕篡位 接宗祧蜀汉开基(2)
- 181 第181章 陆伯言定计毁连营 刘先主临危传顾命(1)
- 182 第182章 陆伯言定计毁连营 刘先主临危传顾命(2)
- 183 第183章 尊西蜀难倒东吴使 平南蛮表兴北伐师(1)
- 184 第184章 尊西蜀难倒东吴使 平南蛮表兴北伐师(2)
- 185 第185章 失街亭挥泪斩马谡 返汉中授计戮王双(1)
- 186 第186章 失街亭挥泪斩马谡 返汉中授计戮王双(2)
- 187 第187章 木门道张郃毙命 五丈原诸葛归天(1)
- 188 第188章 木门道张郃毙命 五丈原诸葛归天(2)
- 189 第189章 王子均昌言平乱 公孙渊战败受擒(1)
- 190 第190章 王子均昌言平乱 公孙渊战败受擒(2)
- 191 第191章 承遗诏司马秉权 缴印绶将军赤族(1)
- 192 第192章 承遗诏司马秉权 缴印绶将军赤族(2)
- 193 第193章 猛姜维北伐丧师 老丁奉东兴杀敌(1)
- 194 第194章 猛姜维北伐丧师 老丁奉东兴杀敌(2)
- 195 第195章 司马师擅权行废立 毋丘俭失策致败亡(1)
- 196 第196章 司马师擅权行废立 毋丘俭失策致败亡(2)
- 197 第197章 满恶贯孙綝伏诛 竭忠贞王经死节(1)
- 198 第198章 满恶贯孙綝伏诛 竭忠贞王经死节(2)
- 199 第199章 失蜀土汉宗绝祀 篡魏祚晋室开基(1)
- 200 第200章 失蜀土汉宗绝祀 篡魏祚晋室开基(2)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50章 抗北庭郑众折强威 赴西竺蔡愔求佛典(2)
第50章 抗北庭郑众折强威 赴西竺蔡愔求佛典(2)
明帝不忍拂意,许他归国,仍将骠骑将军印发还,使得兼职。此外三公却改易数人,永平三年,太尉赵熹,司徒李欣,皆免官,另任南阳太守虞延为太尉,左冯翊郭丹为司徒。越年丹复免职,连司空冯鲂,一并罢去,改用河南尹范迁为司徒,太仆伏恭为司空。又越二年,皇太后阴氏寿终,年已六十,尊谥光烈,合葬原陵。九江太守宋均,即前伏波监军,矫制平蛮。自莅任后,政宽刑简,百姓又安。向来郡中多虎,随处安设槛阱,终难免患,均命将槛阱撤去,虎患反息。有人谓虎已渡江东行,故得弭患。后来邻郡多蝗,独飞至九江境,辄东西散去,不害禾稼,因此名传远近。明帝闻均贤名,征拜尚书令,每有驳义,多合上意。均尝语僚友道:“国家每喜文法廉吏,以为足以止奸。均见文吏好为欺谩,廉吏只知洁身,实与百姓无益;常思伏阙谏诤,无如积习难返,一时尚未可进言,他日总当一伸素愿呢!”未几均被调为司隶校尉,终不得言,有人向明帝报闻,明帝亦为称善,但也未能邃改旧俗,只好迁延过去。忽夜间梦一金人,顶上含有白光,驰行殿庭,正要向他诘问,那金人突然飞升,向西径去。不由的惊醒转来,开目一瞧,残灯未灭,方知是一场春梦。诘旦视朝,向群臣述及梦境,群臣俱不敢率答。独博士傅毅进言道:“臣闻西方有神,传名为佛,佛有佛经,即有佛教。从前武帝元狩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讨匈奴,曾得休屠王所供金人,置诸甘泉宫,焚香致礼,现在已经乱后,金人当不复存。今陛下梦见的金人,想就是佛的幻影呢!”梦兆亦何足凭,傅毅乃以佛对,也是多事。这一席话,引起明帝好奇思想,遂遣郎中蔡愔秦景,西往天竺,求取佛经。天竺就是身毒国,身毒读如捐笃,即天竺之转音,今印度国便是。距洛阳约万余里,世称为佛祖降生地。佛祖叫作释迦牟尼,为天竺迦维卫国净皈王太子,母摩耶氏梦天降金人,方才有娠,生时正当中国周灵王十五年,天放祥光,地涌金莲,已有一种特别预兆。及年至十九,自以为人生在世,离不开生老病死四字,欲求解脱方法,惟有屏除嗜欲,自去静修。乃弃家入山,日食麻麦,参悟性灵。经过了十有六年,方得成道,独创出一种教旨,传授生徒。教旨又分深浅,浅义的名小乘经,深义的名大乘经。
小乘经有地狱轮回诸说,无非劝化愚民;大乘经有明心见性诸说,乃是标明真谛,这也是一种独得的学识。不过与儒家不同,儒家讲修齐平治,佛氏主清净寂灭;修齐平治,是人己兼顾的,清净寂灭,是专顾自己的。也是确论。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尝在鹿野苑中,论道说法。又至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借灯喻法。从前天竺多邪教,能使水火毒龙,好为幻术,当释迦苦修时,邪教多去诱惑,释迦毫不为动。及道术修成,摧制一切,众邪帖服,都信心皈依,愿为弟子。
男号比邱,女号比邱尼,剃须落发,释累辞家。释迦教他防心摄行,悬示五大戒:一戒杀;二戒盗;三戒淫;四戒妄言;五戒饮酒。这五戒外,尚有许多细目,男至二百五十戒,女至五百戒。总计释迦在世,传教阅四十九年,甚至天龙人鬼,并来听法。后至拘尸那城圆寂,圆寂便是尸解的意思。或说他圆寂以后,复从棺中起坐,为母说法,待至说毕,忽空中现出三昧火,把棺焚去,本体化作丈六金身,涌起七尺圆光,顶上肉髻,光明透彻,眉间有白毫,毫中空右旋,宛转如琉璃筒,俄而不见。语太荒唐,不足听信。弟子大迦叶与阿难等五百余人,追述遗绪,辑成经典十二部,嗣是辗转流传,渐及西域。惟中国在秦汉以前,未闻有佛教名目,武帝时始携入金人,才有佛像。哀帝元寿元年,西域大月氏国,使伊存至长安,能诵佛经,博士弟子秦景宪,请他口授,语多费解,因此也不以为意。至蔡愔秦景,奉了明帝诏令,出使天竺,经过了万水千山,饱尝那朝风暮雾,方才到天竺国,访问僧徒。天竺人迷信佛教,僧侣甚多,闻有中国使人到来,却也欢迎得很,彼合掌,此拱手,虽是言语不通,尚觉主宾相洽;且有翻译官互传情意,更知中使奉命求经,于是取出经典,举示二人。愔与景学问优长,在洛阳都城中,也好算是文人领袖,偏看到这种经典,字多不识,还晓得什么经义?幸有沙门摄摩腾竺法兰,略知中国语言文字,与愔景二人讲解,尚可模糊领略,十成中约晓一二成。沙门就是高僧别号,住居寺中,愔景与他盘桓多日,好似方外交一般,遂邀他同往中原,传授道法。两沙门也欲观光,慨然允诺,遂绘就释迦遗像,及佛经四十二章,用一白马驮着,出寺就道。绕过西域,好容易得至洛阳,愔景入阙报命,并引入摄竺两沙门,谒见明帝。两沙门未习朝仪,奉旨得从国俗,免拜跪礼,何必如此?
惟呈上佛像佛经,由明帝粗阅大略。佛像与梦中金人,未必适符,但也不暇辨别异同。所有佛经四十二章只看了开卷数语,已是莫明其妙,急切不便索解,想总是玄理深沈。
遂命就洛城雍门西偏,筑造寺观,供置佛像,即使摄竺两沙门,作为住持,就是驮经东来的白马,亦留养寺中,取名为白马寺。寺内更造兰台石室,庋藏佛经,表明郑重的意思。这便是佛经传入中国的权舆。表明眉目。明帝日理万机,有什么空闲工夫,研究那佛经奥义?王侯公卿以下,多半是不信佛道,当然不去顾问;只有楚王英身处外藩,闻得佛经东来,意欲受教,特遣使入都,向二沙门访求佛法。二沙门录经相示,楚使亦茫乎若迷,不过将如何斋戒,如何拜祭,得了一些形式,返报楚王英。英遂照式持斋,依样膜拜,在楚宫中供着佛像,朝夕顶礼,祈福禳灾。适当永平八年,有诏令天下死罪,得入缣赎免。楚王英也遣郎中赍奉黄缣白绔三十匹,托鲁相转达朝廷。表文有云:
托在藩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绵帛,以赎愆罪。
明帝瞧着,很觉诧异。煞是奇怪。当即颁下复谕道: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恐有悔吝,其将缣帛发还,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特此报闻。伊蒲塞亦僧徒别名,语本天竺,桑门即沙门。
楚王英接得复谕,颁示国中,于是借信佛为名,交通方士,创制金龟玉鹤,私刻文字,冒作祯祥。哪知后来竟求福得祸,化祥为灾,好好一位皇帝介弟,反弄得削藩夺爵,亡国杀身。小子有诗叹道:
无功无德也封王,只为天潢属雁行;
我佛有灵宁助逆,贪心不足总遭殃。
楚狱将起,先出了一种藩王逆案。欲知何人构逆,容待下回表明。
----------
郑众出使匈奴,抗礼不屈,幸得脱身南归,是固可谓不辱使命者矣。明帝必欲令众再往,是使之复入虎口,于国无益,于身有害,无惑乎众之一辞再辞也。况众已具陈情迹,言之甚详,而明帝犹未肯听纳,强迫忠臣于死地,果胡为者?及召还系狱,嫉众违命,微虏使言,则罪及忠臣,几何不令志士短气耶?明帝对于药崧,欲自杖之,对于郑众,乃轻系之,虽其后闻言知悟,而度量之褊急,可以概见,盖已不若乃父矣。洎乎梦见金人,即令蔡愔秦景等,万里西行,往求佛法,夫修齐平治之规,求诸古训而已足,奚必乞灵于外族?就令佛家学说,亦有所长,究之畸人之偏身,未及王道之中庸,而明帝乃引而进之,反开后世无父无君之祸,是亦一名教罪人耳。邱琼山之讥,岂刻论哉?
小乘经有地狱轮回诸说,无非劝化愚民;大乘经有明心见性诸说,乃是标明真谛,这也是一种独得的学识。不过与儒家不同,儒家讲修齐平治,佛氏主清净寂灭;修齐平治,是人己兼顾的,清净寂灭,是专顾自己的。也是确论。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尝在鹿野苑中,论道说法。又至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借灯喻法。从前天竺多邪教,能使水火毒龙,好为幻术,当释迦苦修时,邪教多去诱惑,释迦毫不为动。及道术修成,摧制一切,众邪帖服,都信心皈依,愿为弟子。
男号比邱,女号比邱尼,剃须落发,释累辞家。释迦教他防心摄行,悬示五大戒:一戒杀;二戒盗;三戒淫;四戒妄言;五戒饮酒。这五戒外,尚有许多细目,男至二百五十戒,女至五百戒。总计释迦在世,传教阅四十九年,甚至天龙人鬼,并来听法。后至拘尸那城圆寂,圆寂便是尸解的意思。或说他圆寂以后,复从棺中起坐,为母说法,待至说毕,忽空中现出三昧火,把棺焚去,本体化作丈六金身,涌起七尺圆光,顶上肉髻,光明透彻,眉间有白毫,毫中空右旋,宛转如琉璃筒,俄而不见。语太荒唐,不足听信。弟子大迦叶与阿难等五百余人,追述遗绪,辑成经典十二部,嗣是辗转流传,渐及西域。惟中国在秦汉以前,未闻有佛教名目,武帝时始携入金人,才有佛像。哀帝元寿元年,西域大月氏国,使伊存至长安,能诵佛经,博士弟子秦景宪,请他口授,语多费解,因此也不以为意。至蔡愔秦景,奉了明帝诏令,出使天竺,经过了万水千山,饱尝那朝风暮雾,方才到天竺国,访问僧徒。天竺人迷信佛教,僧侣甚多,闻有中国使人到来,却也欢迎得很,彼合掌,此拱手,虽是言语不通,尚觉主宾相洽;且有翻译官互传情意,更知中使奉命求经,于是取出经典,举示二人。愔与景学问优长,在洛阳都城中,也好算是文人领袖,偏看到这种经典,字多不识,还晓得什么经义?幸有沙门摄摩腾竺法兰,略知中国语言文字,与愔景二人讲解,尚可模糊领略,十成中约晓一二成。沙门就是高僧别号,住居寺中,愔景与他盘桓多日,好似方外交一般,遂邀他同往中原,传授道法。两沙门也欲观光,慨然允诺,遂绘就释迦遗像,及佛经四十二章,用一白马驮着,出寺就道。绕过西域,好容易得至洛阳,愔景入阙报命,并引入摄竺两沙门,谒见明帝。两沙门未习朝仪,奉旨得从国俗,免拜跪礼,何必如此?
惟呈上佛像佛经,由明帝粗阅大略。佛像与梦中金人,未必适符,但也不暇辨别异同。所有佛经四十二章只看了开卷数语,已是莫明其妙,急切不便索解,想总是玄理深沈。
遂命就洛城雍门西偏,筑造寺观,供置佛像,即使摄竺两沙门,作为住持,就是驮经东来的白马,亦留养寺中,取名为白马寺。寺内更造兰台石室,庋藏佛经,表明郑重的意思。这便是佛经传入中国的权舆。表明眉目。明帝日理万机,有什么空闲工夫,研究那佛经奥义?王侯公卿以下,多半是不信佛道,当然不去顾问;只有楚王英身处外藩,闻得佛经东来,意欲受教,特遣使入都,向二沙门访求佛法。二沙门录经相示,楚使亦茫乎若迷,不过将如何斋戒,如何拜祭,得了一些形式,返报楚王英。英遂照式持斋,依样膜拜,在楚宫中供着佛像,朝夕顶礼,祈福禳灾。适当永平八年,有诏令天下死罪,得入缣赎免。楚王英也遣郎中赍奉黄缣白绔三十匹,托鲁相转达朝廷。表文有云:
托在藩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绵帛,以赎愆罪。
明帝瞧着,很觉诧异。煞是奇怪。当即颁下复谕道: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恐有悔吝,其将缣帛发还,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特此报闻。伊蒲塞亦僧徒别名,语本天竺,桑门即沙门。
楚王英接得复谕,颁示国中,于是借信佛为名,交通方士,创制金龟玉鹤,私刻文字,冒作祯祥。哪知后来竟求福得祸,化祥为灾,好好一位皇帝介弟,反弄得削藩夺爵,亡国杀身。小子有诗叹道:
无功无德也封王,只为天潢属雁行;
我佛有灵宁助逆,贪心不足总遭殃。
楚狱将起,先出了一种藩王逆案。欲知何人构逆,容待下回表明。
----------
郑众出使匈奴,抗礼不屈,幸得脱身南归,是固可谓不辱使命者矣。明帝必欲令众再往,是使之复入虎口,于国无益,于身有害,无惑乎众之一辞再辞也。况众已具陈情迹,言之甚详,而明帝犹未肯听纳,强迫忠臣于死地,果胡为者?及召还系狱,嫉众违命,微虏使言,则罪及忠臣,几何不令志士短气耶?明帝对于药崧,欲自杖之,对于郑众,乃轻系之,虽其后闻言知悟,而度量之褊急,可以概见,盖已不若乃父矣。洎乎梦见金人,即令蔡愔秦景等,万里西行,往求佛法,夫修齐平治之规,求诸古训而已足,奚必乞灵于外族?就令佛家学说,亦有所长,究之畸人之偏身,未及王道之中庸,而明帝乃引而进之,反开后世无父无君之祸,是亦一名教罪人耳。邱琼山之讥,岂刻论哉?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