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8 第十五章 水月坞鱼游兔走(六)
- 39 第十六章 说一段如风往事
- 40 第十七章 叹一声潇洒前人
- 41 第十八章 挥一剑天荒地老
- 42 第十九章 传一曲水远山高
- 43 第二十章 云消雾散群豪聚
- 44 第二十一章 鉴三毒万法皆空
- 45 第二十二章 少年天纵多奇才
- 46 第二十三章 师承僧仙初交手
- 47 第二十四章 逞勇一时悔莫及
- 48 第二十五章 水火不容佛遇道
- 49 第二十六章 水火不容佛遇道(下)
- 50 第二十七章 假做真时真亦假
- 51 第二十八章 无为有处有还无
- 52 第二十九章 第一权臣李林甫(上)
- 53 第三十章 第一权臣李林甫(下)
- 54 第三十一章 狡狐贪狼各藏机
- 55 第三十二章 人生难舍是别离
- 56 第三十三章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
- 57 第三十四章 昔有佳人公孙氏(二)
- 58 第三十五章 昔有佳人公孙氏(三)
- 59 第三十六章 昔有佳人公孙氏(四)
- 60 第三十七章 共争从龙百兽舞(一)
- 61 第三十八章 共争从龙百兽舞(二)
- 62 第三十九章 共争从龙百兽舞(三)
- 63 第四十章 共争从龙百兽舞(四)·
- 64 第四十一章 共争从龙百兽舞(五)
- 65 第四十二章 共争从龙百兽舞(六)
- 66 第四十三章 承天皇帝建宁王
- 67 第四十四章 湖心亭内斗诗文(一)
- 68 第四十五章 湖心亭内斗诗文(二)
- 69 第四十六章 湖心亭内斗诗文(三)
- 70 第四十七章 湖心亭内斗诗文(四)
- 71 第四十八章 始知皇室有秘辛(上)
- 72 第四十九章 始知皇室有秘辛(下)
- 73 第五十章 五声婆娑迷世人(一)
- 74 第五十一章 五声婆娑迷世人(二)
- 75 第五十二章 五声婆娑迷世人(三)
- 76 第五十三章 五声婆娑迷世人(四)
- 77 第五十四章 五声婆娑迷世人(五)
- 78 第五十五章 五声婆娑迷世人(六)
- 79 第五十六章 隐世诗佛维摩诘(上)
- 80 第五十七章 隐世诗佛维摩诘(下)
- 81 第五十八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上)
- 82 第五十九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下)
- 83 第六十章 今有恶客上门来(上)
- 84 第六十一章 今有恶客上门来(下)
- 85 请假两天,顺便说点实在的
- 86 第六十二章 洗髓伐脉(上)
- 87 第六十三章 洗髓伐脉(下)
- 88 第六十四章 天荒地老(上)
- 89 第六十五章 天荒地老(下)
- 90 第六十六章 李代桃僵
- 91 第六十七章 青山疾雨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二十五章 水火不容佛遇道
第二十五章 水火不容佛遇道
九重皇城大明宫,每日都有五班人马轮换把守,此时正到了第三、第四两拨人马换岗之时,双方队正验过口令,看了腰牌,便准备交班了。而李弃歌和鉴空所乘的那辆失控的马车,也就在此时,正朝着大明宫的宫门直冲而去,转眼间已经到了百步之内。
大唐立国以来,这皇宫内院之中的动乱就没停息过。
当初的秦王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从长兄手中硬夺了皇位;女皇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到了末期,也发生了张柬之等人策划的“神龙之变”;再到后来,当今圣上李隆基早年与太平公主李令月的宫廷斗法,亦是发生在武德殿和虔化门。
这三次动乱,无一不是发生在宫内的兵变。所谓“前者之鉴,后车之师”,故而当今圣上李隆基在登基成为天子后,着重加强了宫门内卫的防御。
守卫皇城的五班人马,都是羽林军中的精英,而其领队的队正,更是当年参与过边疆战事的百战之兵。每班人马足有数百人,分别守于大明宫各个宫门处,装备也极其精良,从长弓到劲弩、从长枪到铁盾,使用兵器之人乃是经过层层训练,与其他兵种配合极为默契。
这些人马的任务只有一个:未经宣召,擅入皇城十步之内者,杀无赦!
此刻,恰逢两拨人马换班之际,前一班未散,后一半又至,加起来足有三百多人,而李弃歌和鉴空所乘的马车,就在这三百多人的注视下,距离皇城越来越近。
那两队人马本来并未在意他们,毕竟长安城这么大,每隔几天就有人惊了马,其中也不乏朝皇城冲过来的情况,可是那都是平民百姓惹的事,既然是平民百姓,哪有冲撞皇城的胆子?这些士兵们早已见惯不怪了,也就不大放在心上了。
可是看着看着,他们发现情况有点不对。
那马车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越冲越快,转瞬间已来到皇城之外约五十步的地方。这可惊坏了那些士兵,两个队正本打算交班,此时见到这种情况,异口同声的大喊了一声:“结阵!准备迎敌!”
也亏得那些士兵训练有素,迅速的结成了一个矩形的防御战阵,厚厚的铁盾兵站在最前方,将一人多高的大盾立在身前;随后是长枪兵,一杆杆长枪穿插于铁盾的缝隙之间;最后是弓弩手,拉开弓弦,如满月一般,每一个士兵,从头到脚都绷紧了神经。
在李弃歌和鉴空的车后,荆天留正死命的抽打着胯下的坐骑,只盼能追上前方的马车,也好拉住惊马。
方才,李弃歌的马车失控之时,众人还以为李弃歌是在胡闹,唯有荆天留生性谨慎,多加了一分小心。果不其然,那马车一眨眼的功夫冲出去老远,早已留神的他当即解开自己马车上用来拴马的绳索,灵活利落地翻身上马,直奔前方李弃歌追去。
荆天留眼见着就要追上李弃歌二人的马车,可是那马车距离皇城也越来越近。加之看到前方皇城守卫依然结阵,一派肃杀之气,说不出的压抑。荆天留也是额上冷汗直冒,心道:“早听说皇城守卫森严,若是未经宣召擅闯皇城,十步之内不留活口!这下可难办了!”
想到这里,索性松开马缰,利用扎实的下盘功夫,稳稳地在马背上侧身站了起来,双腿微微弯曲,像一只狩猎之前的豹子,每一寸肌肉都蓄足了力道,看准马车所在,猛地扑将过去。
李弃歌和鉴空只觉得身边车板一沉,荆天留已然准确的落在了二人中间。见到这手轻功,此时虽然形势危急,鉴空却也赞了一声“好”。
换做平时,依着荆天留彬彬有礼的性子,定要与他谦让一番。可此时却无暇与他客气,双手向前一探,扯住了马儿的缰绳,使出全力,双臂回拉,那马儿的速度顿时缓了下来。
可那是一辆急冲的马车,前冲的力道之大非同一般,又岂是说停就能停的?于是那马车仍然已逐渐变慢的速度,逐渐接近皇城。
四十步……
三十步……
二十步……
每一个守卫皇城的士兵都如临大敌,他们看得出来这是一场意外,也不想动手杀人,可是倘若对方真的冲进了皇城的十步范围之内,那就非杀不可了,因为这是士兵们的职责,如果他们不动手,就要受军法处置。
就在马车距离皇城还有十五步左右的时候,从一众士兵所结成的军阵之后,突然飞出一人,那人一声灰色衣衫,在头前士兵的肩上踩了一下,借力而出,来势便更快了。待那人赶到李弃歌三人的马车之前时,马车距离皇城刚好十步。
但见那灰衣之人双掌在胸前虚捧,像是在画一个圆、又像是捧着一个球,双臂顺着那圆形不断地舞动,内力随着双掌的舞动而缓缓溢出,初始之时如潺潺溪水,而后便似滔滔大江,那股内力柔和的很,方与马儿接触,马儿便不由自主的给他的内力带的偏离的方向。
在这灰衣人的牵引和荆天留的回拉之下,那马儿已经不在直线奔跑,而是向左侧颠了几步,并且缓缓停了下来。如此一来,自然脱离了险境。
李弃歌长舒了一口气,从马车上跳下来,犹自惊魂未定的拍着胸口,感觉一颗心脏仿佛要冲出胸膛来。
又深呼了几口气,李弃歌走到那灰衣之人面前,恭恭敬敬的鞠了一躬,謝道:“在下多谢兄台救命之恩,敢问兄台大名。”
此时,李弃歌才看清那人模样:那人竟是个道士。
原来那一身灰色衣服乃是一件有些褪了色的道袍,这也是李弃歌看到了对方胸前那有些模糊不清的阴阳鱼图案,才猜出来的。道袍的腰部用一条黑色带子系住,腰间插着一把拂尘,背后还背着一把剑。
至于那人的长相,只有一个字能形容,那就是“冷”。
他本就是面无表情,一张脸也是棱角分明,倒像是用斧砍刀劈而过一般平整,眼神中更是流露着一股子无欲无求,嘴角动也不动一下,看李弃歌过来,只是微微的转动了一下眼珠。那倒是本来与李弃歌年岁相若,可他这副模样却像是比李弃歌老了二十岁有余。
在李弃歌所见过的人中,唯有邓无期是他这般模样,但邓无期与人熟络了之后,也经常面露笑容的。随意看到他这副怪模样,李弃歌不由得皱了皱眉。
“我来与你见礼,你至少也该回复两句客气话,为何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李弃歌腹诽道,“而且江湖中用剑之人无数,哪有人将剑背在背上的?如此一来怎么将它拔出来?难道它是活的,会自己出鞘不成?”
那道士看了李弃歌一眼之后,便又向李弃歌身后望去,李弃歌眉间一挑,扭头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发现这小道士盯着的人居然是小和尚鉴空。
“佛道两家已经水火不容到这个地步了?”李弃歌小声地自言自语道。
而小和尚鉴空此时也正不卑不亢的看着那道士,荆天留在一旁好奇的问道:“怎么了?你们认识?”
鉴空叹了口气,说道:“何止认识。”说完,跳下马车,一步一摇的来到那道士面前。
“巧啊,你怎么在这?”鉴空说道。
“我还要问你呢。再说了,我可是刚救了你一命。”道士回答道。
“对不住,我可没打算谢谢你。”这鉴空居然一改和善的模样,变得倔强并且充满傲气。
“哼!你师父是这么教你的?”那道士嘴角一扬,居然笑了一下,不过是冷笑。
“我师父和我说,生老病死都是天数。”鉴空回答道,“小僧若是今日命不该绝,你救不救的,都没什么关系;若是注定该命丧于此,那就更不劳你费心了。”
“五年前赢了你,咽不下这口气吧?”
“可是十年前赢的人,是我。”鉴空双手合十,歪着脑袋说道。
“那又如何?至少这几年我的功夫都强过你。”道士语气中颇有些得意,但是仍然是面无表情。
“未必……”
那道士听了这两个字,又是一声冷笑,随后右手抽出腰间拂尘,轻轻一甩,将拂尘往左臂上一搭,同时左手伸出食中二指,捏了个剑诀在胸前,不屑地说道:“那你是想手底下见真章了?”
鉴空见对方亮出了拂尘,也是一笑,左手仍然立在胸前作礼佛状,同时右手伸入怀中,掏出了一串一尺来长的佛珠。
那佛珠黝黑黝黑的,也看不出是什么材质,但鉴空随手一捻,佛珠之间相互碰撞,发出的居然是金铁相交的声音,如此看来,那佛珠所用的材料也是某种金属。
李弃歌见鉴空取出这佛珠,方才明白过来,鉴空应该是用这佛珠做兵器的。至于这灰袍的小道士……
天下间,能和鉴空成如此剑拔弩张之态的,除了龙虎山的传人,还能是谁?
<!-- 双倍活动不在活动期间 -->
大唐立国以来,这皇宫内院之中的动乱就没停息过。
当初的秦王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从长兄手中硬夺了皇位;女皇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到了末期,也发生了张柬之等人策划的“神龙之变”;再到后来,当今圣上李隆基早年与太平公主李令月的宫廷斗法,亦是发生在武德殿和虔化门。
这三次动乱,无一不是发生在宫内的兵变。所谓“前者之鉴,后车之师”,故而当今圣上李隆基在登基成为天子后,着重加强了宫门内卫的防御。
守卫皇城的五班人马,都是羽林军中的精英,而其领队的队正,更是当年参与过边疆战事的百战之兵。每班人马足有数百人,分别守于大明宫各个宫门处,装备也极其精良,从长弓到劲弩、从长枪到铁盾,使用兵器之人乃是经过层层训练,与其他兵种配合极为默契。
这些人马的任务只有一个:未经宣召,擅入皇城十步之内者,杀无赦!
此刻,恰逢两拨人马换班之际,前一班未散,后一半又至,加起来足有三百多人,而李弃歌和鉴空所乘的马车,就在这三百多人的注视下,距离皇城越来越近。
那两队人马本来并未在意他们,毕竟长安城这么大,每隔几天就有人惊了马,其中也不乏朝皇城冲过来的情况,可是那都是平民百姓惹的事,既然是平民百姓,哪有冲撞皇城的胆子?这些士兵们早已见惯不怪了,也就不大放在心上了。
可是看着看着,他们发现情况有点不对。
那马车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越冲越快,转瞬间已来到皇城之外约五十步的地方。这可惊坏了那些士兵,两个队正本打算交班,此时见到这种情况,异口同声的大喊了一声:“结阵!准备迎敌!”
也亏得那些士兵训练有素,迅速的结成了一个矩形的防御战阵,厚厚的铁盾兵站在最前方,将一人多高的大盾立在身前;随后是长枪兵,一杆杆长枪穿插于铁盾的缝隙之间;最后是弓弩手,拉开弓弦,如满月一般,每一个士兵,从头到脚都绷紧了神经。
在李弃歌和鉴空的车后,荆天留正死命的抽打着胯下的坐骑,只盼能追上前方的马车,也好拉住惊马。
方才,李弃歌的马车失控之时,众人还以为李弃歌是在胡闹,唯有荆天留生性谨慎,多加了一分小心。果不其然,那马车一眨眼的功夫冲出去老远,早已留神的他当即解开自己马车上用来拴马的绳索,灵活利落地翻身上马,直奔前方李弃歌追去。
荆天留眼见着就要追上李弃歌二人的马车,可是那马车距离皇城也越来越近。加之看到前方皇城守卫依然结阵,一派肃杀之气,说不出的压抑。荆天留也是额上冷汗直冒,心道:“早听说皇城守卫森严,若是未经宣召擅闯皇城,十步之内不留活口!这下可难办了!”
想到这里,索性松开马缰,利用扎实的下盘功夫,稳稳地在马背上侧身站了起来,双腿微微弯曲,像一只狩猎之前的豹子,每一寸肌肉都蓄足了力道,看准马车所在,猛地扑将过去。
李弃歌和鉴空只觉得身边车板一沉,荆天留已然准确的落在了二人中间。见到这手轻功,此时虽然形势危急,鉴空却也赞了一声“好”。
换做平时,依着荆天留彬彬有礼的性子,定要与他谦让一番。可此时却无暇与他客气,双手向前一探,扯住了马儿的缰绳,使出全力,双臂回拉,那马儿的速度顿时缓了下来。
可那是一辆急冲的马车,前冲的力道之大非同一般,又岂是说停就能停的?于是那马车仍然已逐渐变慢的速度,逐渐接近皇城。
四十步……
三十步……
二十步……
每一个守卫皇城的士兵都如临大敌,他们看得出来这是一场意外,也不想动手杀人,可是倘若对方真的冲进了皇城的十步范围之内,那就非杀不可了,因为这是士兵们的职责,如果他们不动手,就要受军法处置。
就在马车距离皇城还有十五步左右的时候,从一众士兵所结成的军阵之后,突然飞出一人,那人一声灰色衣衫,在头前士兵的肩上踩了一下,借力而出,来势便更快了。待那人赶到李弃歌三人的马车之前时,马车距离皇城刚好十步。
但见那灰衣之人双掌在胸前虚捧,像是在画一个圆、又像是捧着一个球,双臂顺着那圆形不断地舞动,内力随着双掌的舞动而缓缓溢出,初始之时如潺潺溪水,而后便似滔滔大江,那股内力柔和的很,方与马儿接触,马儿便不由自主的给他的内力带的偏离的方向。
在这灰衣人的牵引和荆天留的回拉之下,那马儿已经不在直线奔跑,而是向左侧颠了几步,并且缓缓停了下来。如此一来,自然脱离了险境。
李弃歌长舒了一口气,从马车上跳下来,犹自惊魂未定的拍着胸口,感觉一颗心脏仿佛要冲出胸膛来。
又深呼了几口气,李弃歌走到那灰衣之人面前,恭恭敬敬的鞠了一躬,謝道:“在下多谢兄台救命之恩,敢问兄台大名。”
此时,李弃歌才看清那人模样:那人竟是个道士。
原来那一身灰色衣服乃是一件有些褪了色的道袍,这也是李弃歌看到了对方胸前那有些模糊不清的阴阳鱼图案,才猜出来的。道袍的腰部用一条黑色带子系住,腰间插着一把拂尘,背后还背着一把剑。
至于那人的长相,只有一个字能形容,那就是“冷”。
他本就是面无表情,一张脸也是棱角分明,倒像是用斧砍刀劈而过一般平整,眼神中更是流露着一股子无欲无求,嘴角动也不动一下,看李弃歌过来,只是微微的转动了一下眼珠。那倒是本来与李弃歌年岁相若,可他这副模样却像是比李弃歌老了二十岁有余。
在李弃歌所见过的人中,唯有邓无期是他这般模样,但邓无期与人熟络了之后,也经常面露笑容的。随意看到他这副怪模样,李弃歌不由得皱了皱眉。
“我来与你见礼,你至少也该回复两句客气话,为何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李弃歌腹诽道,“而且江湖中用剑之人无数,哪有人将剑背在背上的?如此一来怎么将它拔出来?难道它是活的,会自己出鞘不成?”
那道士看了李弃歌一眼之后,便又向李弃歌身后望去,李弃歌眉间一挑,扭头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发现这小道士盯着的人居然是小和尚鉴空。
“佛道两家已经水火不容到这个地步了?”李弃歌小声地自言自语道。
而小和尚鉴空此时也正不卑不亢的看着那道士,荆天留在一旁好奇的问道:“怎么了?你们认识?”
鉴空叹了口气,说道:“何止认识。”说完,跳下马车,一步一摇的来到那道士面前。
“巧啊,你怎么在这?”鉴空说道。
“我还要问你呢。再说了,我可是刚救了你一命。”道士回答道。
“对不住,我可没打算谢谢你。”这鉴空居然一改和善的模样,变得倔强并且充满傲气。
“哼!你师父是这么教你的?”那道士嘴角一扬,居然笑了一下,不过是冷笑。
“我师父和我说,生老病死都是天数。”鉴空回答道,“小僧若是今日命不该绝,你救不救的,都没什么关系;若是注定该命丧于此,那就更不劳你费心了。”
“五年前赢了你,咽不下这口气吧?”
“可是十年前赢的人,是我。”鉴空双手合十,歪着脑袋说道。
“那又如何?至少这几年我的功夫都强过你。”道士语气中颇有些得意,但是仍然是面无表情。
“未必……”
那道士听了这两个字,又是一声冷笑,随后右手抽出腰间拂尘,轻轻一甩,将拂尘往左臂上一搭,同时左手伸出食中二指,捏了个剑诀在胸前,不屑地说道:“那你是想手底下见真章了?”
鉴空见对方亮出了拂尘,也是一笑,左手仍然立在胸前作礼佛状,同时右手伸入怀中,掏出了一串一尺来长的佛珠。
那佛珠黝黑黝黑的,也看不出是什么材质,但鉴空随手一捻,佛珠之间相互碰撞,发出的居然是金铁相交的声音,如此看来,那佛珠所用的材料也是某种金属。
李弃歌见鉴空取出这佛珠,方才明白过来,鉴空应该是用这佛珠做兵器的。至于这灰袍的小道士……
天下间,能和鉴空成如此剑拔弩张之态的,除了龙虎山的传人,还能是谁?
<!-- 双倍活动不在活动期间 -->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