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9 第十六章 说一段如风往事
- 40 第十七章 叹一声潇洒前人
- 41 第十八章 挥一剑天荒地老
- 42 第十九章 传一曲水远山高
- 43 第二十章 云消雾散群豪聚
- 44 第二十一章 鉴三毒万法皆空
- 45 第二十二章 少年天纵多奇才
- 46 第二十三章 师承僧仙初交手
- 47 第二十四章 逞勇一时悔莫及
- 48 第二十五章 水火不容佛遇道
- 49 第二十六章 水火不容佛遇道(下)
- 50 第二十七章 假做真时真亦假
- 51 第二十八章 无为有处有还无
- 52 第二十九章 第一权臣李林甫(上)
- 53 第三十章 第一权臣李林甫(下)
- 54 第三十一章 狡狐贪狼各藏机
- 55 第三十二章 人生难舍是别离
- 56 第三十三章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
- 57 第三十四章 昔有佳人公孙氏(二)
- 58 第三十五章 昔有佳人公孙氏(三)
- 59 第三十六章 昔有佳人公孙氏(四)
- 60 第三十七章 共争从龙百兽舞(一)
- 61 第三十八章 共争从龙百兽舞(二)
- 62 第三十九章 共争从龙百兽舞(三)
- 63 第四十章 共争从龙百兽舞(四)·
- 64 第四十一章 共争从龙百兽舞(五)
- 65 第四十二章 共争从龙百兽舞(六)
- 66 第四十三章 承天皇帝建宁王
- 67 第四十四章 湖心亭内斗诗文(一)
- 68 第四十五章 湖心亭内斗诗文(二)
- 69 第四十六章 湖心亭内斗诗文(三)
- 70 第四十七章 湖心亭内斗诗文(四)
- 71 第四十八章 始知皇室有秘辛(上)
- 72 第四十九章 始知皇室有秘辛(下)
- 73 第五十章 五声婆娑迷世人(一)
- 74 第五十一章 五声婆娑迷世人(二)
- 75 第五十二章 五声婆娑迷世人(三)
- 76 第五十三章 五声婆娑迷世人(四)
- 77 第五十四章 五声婆娑迷世人(五)
- 78 第五十五章 五声婆娑迷世人(六)
- 79 第五十六章 隐世诗佛维摩诘(上)
- 80 第五十七章 隐世诗佛维摩诘(下)
- 81 第五十八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上)
- 82 第五十九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下)
- 83 第六十章 今有恶客上门来(上)
- 84 第六十一章 今有恶客上门来(下)
- 85 请假两天,顺便说点实在的
- 86 第六十二章 洗髓伐脉(上)
- 87 第六十三章 洗髓伐脉(下)
- 88 第六十四章 天荒地老(上)
- 89 第六十五章 天荒地老(下)
- 90 第六十六章 李代桃僵
- 91 第六十七章 青山疾雨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二十六章 水火不容佛遇道(下)
第二十六章 水火不容佛遇道(下)
世传龙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仙人张巨君主之。
龙虎山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于上清宫演教布化,居于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到张纵礼那一带时,已历经了数百年之久。
每一任龙虎山掌教,均能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或官至一品;或位极人臣。因此也逐渐形成了传承世袭的"南张北孔"两大世家。“张”指的是龙虎山张家;“孔”指的则是山东孔夫子世家。
上清宫和天师府曾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均为道家建筑之最。
到了李唐,因皇室姓“李”,故而格外尊崇道教,究其缘由,乃是是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俗名姓“李”,名叫“李耳”。
皇家的支撑使得龙虎山日益鼎盛,如今已建有道观八十余座,道院三十六座,道宫十数个。
此时此刻,站在李弃歌和鉴空面前的这位,乃是龙虎山掌教张纵礼的重孙侄子,道号“太虚”。
道教与佛家不同,并不禁止婚姻,只是张纵礼一生放浪形骸,未曾娶妻,如今族中就这么一个可堪大任的后生,因此这小道士太虚按辈分算起来,虽然是张纵礼的重孙子辈,可是实际上却是由张纵礼亲自传授的武艺,一身自由修炼的混元劲自是非同小可。
与龙虎山悠久历史相比,大相国寺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大相国寺,相传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齐天保六年,在此创立寺庙,本名为建国寺。其后却又遭水、火两灾而毁。
李唐初年,为歙州司马郑景的住宅。长安元年,也就是五十年前,慧云和尚募银建寺。并在约四十年前的延和元年,由唐睿宗敕令改名为相国寺,并赐"大相国寺"匾,后人习称相国寺。
这大相国寺与龙虎山相距何止千里?加之一佛一道,本来是毫无瓜葛,可是天意使然,让“緣颠”当了相国寺的住持,张纵礼心中本就觉得不是滋味,此时连带着也看不惯大相国寺了。
乐山一战,緣颠凭借着半招的优势,险胜了张纵礼,若说张纵礼心中没有一些不服气,那是绝不可能的。可是他当时与緣颠一笑泯了恩仇,之后又自恃身份,又岂能再回去与緣颠约斗?
十年间思来想去,一心想挣回面子,便又与緣颠定了个弟子切磋的规矩:由他和緣颠各教一人,此二人需得年龄相仿,每隔五年比斗一次,地点在龙虎山和大相国寺之间来回轮换。
这规矩一经提出,緣颠便已明白是张纵礼心有不甘,可也知道如果不答允他,日后免不了又是一番纠缠。加上他细细想来,发现如此比武之下,赢的一方自然是高兴万分,可输的一方也未必就丢了面子,毕竟输的是弟子而不是他们自己,于是便也欣然应了下来。
张纵礼为了这个规矩也是煞费苦心了,龙虎山武艺概不外传,故而只能从孙辈寻找合适的人选。可当时的张纵礼本人已经六十余岁了,孙辈孩童们最小的也有十七、八,早已过了练习上乘武学的年龄,万般无奈之下,便选了一个六岁的重孙侄子,赐道号“太虚”。
眼下,太虚正和鉴空四目相对,二人的眼中似乎能喷出火光来。
十一岁那年,太虚和鉴空见了第一面,那时小和尚鉴空十岁。二人在大相国寺进行了第一次切磋,那一次,是太虚胜了。
龙虎山的功夫是先练体,再练气。十一岁的太虚筋骨打熬了已有五年,筋肉的力气都非同龄人可比。
而大相国寺的功夫,却是先修内功,再学招式。十岁的鉴空空练了五年的内功,却不会使用,那一战中被太虚使出的“龙行虎步手”连摔了十七、八个跟头,跌的鼻青脸肿。十岁的孩子虽然懵懂无知,但却也记仇的很,想来从那时起,二人便有了隔阂。
这种情形到了第二、第三次切磋时,却完全反了过来。
少林的内功刚猛霸道,初练之时成效不显,可连续修了十年乃至十五年,那便有些初见成效了。太虚研习内功的时间本就晚于鉴空,此消彼长之下,鉴空的内力便稳稳地压过了他。第二次时,鉴空凭着一力降十会的深厚功力,大败太虚,一雪前耻。
第三次切磋之时,二人已是二十岁的小伙子了,前前后后互拆了一百多招,鉴空的内力终究略强,本可胜对方一筹,但太虚却突然使了兵刃,也就是那杆拂尘,故而反败为胜。虽说是占了兵刃的便宜,但胜负已定,鉴空就算不服气,也无话可说。
此后的五年,吃了亏的鉴空便开始与师父学习兵刃功夫,此时手中的那串佛珠,便是他的兵器。
“算起来,今年该是第四次了吧?”鉴空问道。
“不错,要不……就在这大明宫门口了结了吧。”太虚说。
“阿弥陀佛,此间是皇家重地,不应妄动刀兵。”鉴空虽然也想与对方一较高下,但想到此番进长安的目的,终究还是忍住了,说道,“小僧此次有要事在身,没法和你切磋。”
“不就是从龙大选么?”太虚嗤笑一声,“也好,那你我就在登龙台上在一较高下吧。”
听到太虚这话,鉴空楞了一下,随后心中明白过来,对方既然出现在这里,定然也是冲着从龙大选来的。
李弃歌站在一旁,看这‘僧’、‘道’二人有来有往的斗了半天的口水仗,心中暗觉好笑,想道:“说什么出家人四大皆空,不理凡尘。嘿嘿,这两个人见了对方,就跟见了仇人一样,无明之火说动就动,哪有一点方外之人的样子?”
正这么想着,忽然觉得有人拍了拍自己的肩膀。扭头一瞧,只见荆天留冲自己笑了笑,说:“李二少,咱也该回礼部侍郎府了。咳咳……”
“哦……”李弃歌想了想,点点头笑道:“看热闹看得太入神,忘了该回去了。”
随后朝鉴空喊道:“和尚,走吧!别和这‘面瘫’斗嘴了。”
“面瘫?!”太虚皱了皱眉,回头问道:“这位朋友可是在说我?”
“对啊!你脸上半天看不见什么表情,不是‘面瘫’是什么?”李弃歌说道,随后还补充了一句说:“像个死人似的……”
太虚自修习龙虎山功法以来,便很少有情绪波动。只因张纵礼所创的“混元劲”需要以止水之心来运转,方能圆通如意。所谓“止水”,乃是一种古井不波的心境,心中不发生变化,面上自然没什么表情。
如此十几年下来,太虚便也习惯了,龙虎山中都是修道之人,自然无人提起这一点。没想到今天被李弃歌当做了痛脚,还大大地嘲弄了一番。
“阁下敢说这话,想必是本事大得很了?”太虚拂尘一甩,转身面向李弃歌说道。
“你看看,我只是玩笑一番,你又动肝火了吧?”李弃歌说道,“什么道士像你这样动不动就生气的?说明你的修炼还不到家。”
“哼!”太虚冷哼一声,却并未动手,而是转身离开,头也不回的说道:“与你动手,有失身份。可惜,今日本来想觐见当今圣上,没想到圣上没见到,反而见到了三个不知死活的江湖人。”
“三个?”李弃歌愣了愣,随后看了一眼荆天留,说道:“他好像把你也算进去了。”
荆天留本来见太虚帮助自己止住了惊马,甚为感激和佩服。而后太虚虽然表现得神色冷漠,也觉得是这艺高之人的自傲举动,无可厚非。可此时听到对方居然连自己也给连带了进去,饶是他颇有修养,也不禁有些气愤。
“阁下武艺自有独到之处,在下甚是佩服。”荆天留说道,“可是,是否与我等动手,却不是你能决定的。真到了我们之间动手的时候,鹿死谁手,尚是未知之数。”这几句话说的不卑不亢,颇有君子之风,李弃歌也连连点头。
“哦?”太虚奇道,“那我倒要问上一问了,我为什么要与几位交手啊?”
“彼此都是从龙之人,登龙台上自能相会。”荆天留拱手说道。随后一朝李弃歌和鉴空一招手,说道:“不必与此人多费唇舌,我们回去吧。”
李弃歌与鉴空点了点头,回身朝一众守卫皇宫的士兵抱了抱拳,便即并肩离去。
太虚怔怔的看着三人远去,随后又回头看了看同样发呆的士兵们,对他们说道:“别发呆了!还不快换班?!”
“哦……”那两个队正这才领着手下士兵散去。
太虚见士兵们走的走、散的散,难得一见地微微一笑,自言自语道:“长安城果然人杰地灵,也好,让我张太虚看看,这世上还有多少英豪!”说完,足下一点,灵鹤也似的翩然而起,往远处去了。
<!-- 双倍活动不在活动期间 -->
龙虎山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于上清宫演教布化,居于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到张纵礼那一带时,已历经了数百年之久。
每一任龙虎山掌教,均能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或官至一品;或位极人臣。因此也逐渐形成了传承世袭的"南张北孔"两大世家。“张”指的是龙虎山张家;“孔”指的则是山东孔夫子世家。
上清宫和天师府曾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均为道家建筑之最。
到了李唐,因皇室姓“李”,故而格外尊崇道教,究其缘由,乃是是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俗名姓“李”,名叫“李耳”。
皇家的支撑使得龙虎山日益鼎盛,如今已建有道观八十余座,道院三十六座,道宫十数个。
此时此刻,站在李弃歌和鉴空面前的这位,乃是龙虎山掌教张纵礼的重孙侄子,道号“太虚”。
道教与佛家不同,并不禁止婚姻,只是张纵礼一生放浪形骸,未曾娶妻,如今族中就这么一个可堪大任的后生,因此这小道士太虚按辈分算起来,虽然是张纵礼的重孙子辈,可是实际上却是由张纵礼亲自传授的武艺,一身自由修炼的混元劲自是非同小可。
与龙虎山悠久历史相比,大相国寺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大相国寺,相传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齐天保六年,在此创立寺庙,本名为建国寺。其后却又遭水、火两灾而毁。
李唐初年,为歙州司马郑景的住宅。长安元年,也就是五十年前,慧云和尚募银建寺。并在约四十年前的延和元年,由唐睿宗敕令改名为相国寺,并赐"大相国寺"匾,后人习称相国寺。
这大相国寺与龙虎山相距何止千里?加之一佛一道,本来是毫无瓜葛,可是天意使然,让“緣颠”当了相国寺的住持,张纵礼心中本就觉得不是滋味,此时连带着也看不惯大相国寺了。
乐山一战,緣颠凭借着半招的优势,险胜了张纵礼,若说张纵礼心中没有一些不服气,那是绝不可能的。可是他当时与緣颠一笑泯了恩仇,之后又自恃身份,又岂能再回去与緣颠约斗?
十年间思来想去,一心想挣回面子,便又与緣颠定了个弟子切磋的规矩:由他和緣颠各教一人,此二人需得年龄相仿,每隔五年比斗一次,地点在龙虎山和大相国寺之间来回轮换。
这规矩一经提出,緣颠便已明白是张纵礼心有不甘,可也知道如果不答允他,日后免不了又是一番纠缠。加上他细细想来,发现如此比武之下,赢的一方自然是高兴万分,可输的一方也未必就丢了面子,毕竟输的是弟子而不是他们自己,于是便也欣然应了下来。
张纵礼为了这个规矩也是煞费苦心了,龙虎山武艺概不外传,故而只能从孙辈寻找合适的人选。可当时的张纵礼本人已经六十余岁了,孙辈孩童们最小的也有十七、八,早已过了练习上乘武学的年龄,万般无奈之下,便选了一个六岁的重孙侄子,赐道号“太虚”。
眼下,太虚正和鉴空四目相对,二人的眼中似乎能喷出火光来。
十一岁那年,太虚和鉴空见了第一面,那时小和尚鉴空十岁。二人在大相国寺进行了第一次切磋,那一次,是太虚胜了。
龙虎山的功夫是先练体,再练气。十一岁的太虚筋骨打熬了已有五年,筋肉的力气都非同龄人可比。
而大相国寺的功夫,却是先修内功,再学招式。十岁的鉴空空练了五年的内功,却不会使用,那一战中被太虚使出的“龙行虎步手”连摔了十七、八个跟头,跌的鼻青脸肿。十岁的孩子虽然懵懂无知,但却也记仇的很,想来从那时起,二人便有了隔阂。
这种情形到了第二、第三次切磋时,却完全反了过来。
少林的内功刚猛霸道,初练之时成效不显,可连续修了十年乃至十五年,那便有些初见成效了。太虚研习内功的时间本就晚于鉴空,此消彼长之下,鉴空的内力便稳稳地压过了他。第二次时,鉴空凭着一力降十会的深厚功力,大败太虚,一雪前耻。
第三次切磋之时,二人已是二十岁的小伙子了,前前后后互拆了一百多招,鉴空的内力终究略强,本可胜对方一筹,但太虚却突然使了兵刃,也就是那杆拂尘,故而反败为胜。虽说是占了兵刃的便宜,但胜负已定,鉴空就算不服气,也无话可说。
此后的五年,吃了亏的鉴空便开始与师父学习兵刃功夫,此时手中的那串佛珠,便是他的兵器。
“算起来,今年该是第四次了吧?”鉴空问道。
“不错,要不……就在这大明宫门口了结了吧。”太虚说。
“阿弥陀佛,此间是皇家重地,不应妄动刀兵。”鉴空虽然也想与对方一较高下,但想到此番进长安的目的,终究还是忍住了,说道,“小僧此次有要事在身,没法和你切磋。”
“不就是从龙大选么?”太虚嗤笑一声,“也好,那你我就在登龙台上在一较高下吧。”
听到太虚这话,鉴空楞了一下,随后心中明白过来,对方既然出现在这里,定然也是冲着从龙大选来的。
李弃歌站在一旁,看这‘僧’、‘道’二人有来有往的斗了半天的口水仗,心中暗觉好笑,想道:“说什么出家人四大皆空,不理凡尘。嘿嘿,这两个人见了对方,就跟见了仇人一样,无明之火说动就动,哪有一点方外之人的样子?”
正这么想着,忽然觉得有人拍了拍自己的肩膀。扭头一瞧,只见荆天留冲自己笑了笑,说:“李二少,咱也该回礼部侍郎府了。咳咳……”
“哦……”李弃歌想了想,点点头笑道:“看热闹看得太入神,忘了该回去了。”
随后朝鉴空喊道:“和尚,走吧!别和这‘面瘫’斗嘴了。”
“面瘫?!”太虚皱了皱眉,回头问道:“这位朋友可是在说我?”
“对啊!你脸上半天看不见什么表情,不是‘面瘫’是什么?”李弃歌说道,随后还补充了一句说:“像个死人似的……”
太虚自修习龙虎山功法以来,便很少有情绪波动。只因张纵礼所创的“混元劲”需要以止水之心来运转,方能圆通如意。所谓“止水”,乃是一种古井不波的心境,心中不发生变化,面上自然没什么表情。
如此十几年下来,太虚便也习惯了,龙虎山中都是修道之人,自然无人提起这一点。没想到今天被李弃歌当做了痛脚,还大大地嘲弄了一番。
“阁下敢说这话,想必是本事大得很了?”太虚拂尘一甩,转身面向李弃歌说道。
“你看看,我只是玩笑一番,你又动肝火了吧?”李弃歌说道,“什么道士像你这样动不动就生气的?说明你的修炼还不到家。”
“哼!”太虚冷哼一声,却并未动手,而是转身离开,头也不回的说道:“与你动手,有失身份。可惜,今日本来想觐见当今圣上,没想到圣上没见到,反而见到了三个不知死活的江湖人。”
“三个?”李弃歌愣了愣,随后看了一眼荆天留,说道:“他好像把你也算进去了。”
荆天留本来见太虚帮助自己止住了惊马,甚为感激和佩服。而后太虚虽然表现得神色冷漠,也觉得是这艺高之人的自傲举动,无可厚非。可此时听到对方居然连自己也给连带了进去,饶是他颇有修养,也不禁有些气愤。
“阁下武艺自有独到之处,在下甚是佩服。”荆天留说道,“可是,是否与我等动手,却不是你能决定的。真到了我们之间动手的时候,鹿死谁手,尚是未知之数。”这几句话说的不卑不亢,颇有君子之风,李弃歌也连连点头。
“哦?”太虚奇道,“那我倒要问上一问了,我为什么要与几位交手啊?”
“彼此都是从龙之人,登龙台上自能相会。”荆天留拱手说道。随后一朝李弃歌和鉴空一招手,说道:“不必与此人多费唇舌,我们回去吧。”
李弃歌与鉴空点了点头,回身朝一众守卫皇宫的士兵抱了抱拳,便即并肩离去。
太虚怔怔的看着三人远去,随后又回头看了看同样发呆的士兵们,对他们说道:“别发呆了!还不快换班?!”
“哦……”那两个队正这才领着手下士兵散去。
太虚见士兵们走的走、散的散,难得一见地微微一笑,自言自语道:“长安城果然人杰地灵,也好,让我张太虚看看,这世上还有多少英豪!”说完,足下一点,灵鹤也似的翩然而起,往远处去了。
<!-- 双倍活动不在活动期间 -->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