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660 第660章 阿黛拉公主的胡旋舞
- 661 第661章 回首向来萧瑟处
- 662 第662章 从地狱到天堂
- 663 第663章 全乱套了
- 664 第664章 胡无人,汉道昌
- 665 第665章 倾城相迎
- 666 第666章 剑履上殿
- 667 第667章 章 衙内从军记
- 668 第668章 蓬门今始为君开
- 669 第669章 江山谁与争明媚
- 670 第670章 将相和?
- 671 第671章 我只想自保你信吗
- 672 第672章 三千美娇娘
- 673 第673章 满城诗书声
- 674 第674章 悲摧的黄侍郎
- 675 第675章 狐狸满天飞
- 676 第676章 诡异的十三娘
- 677 第677章 盛世繁华
- 678 第678章 这样的一品夫人你见过吗
- 679 第679章 周瑜打黄盖
- 680 第680章 你劫财,我劫色
- 681 第681章 休假
- 682 第682章 书房那些事儿
- 683 第683章 杨家的机密
- 684 第684章 蜜月旅行
- 685 第685章 桑田里的小姑新娘
- 686 第686章 民生无小事
- 687 第687章 桑蚕业的新时代
- 688 第688章 桑叶采摘器
- 689 第689章 试验
- 690 第690章 农村合作社
- 691 第691章 声入碧云枫叶秋
- 692 第692章 天涯海角有暖流
- 693 第693章 资本掠夺
- 694 第694章 拐骗公主
- 695 第695章 迟到的时光
- 696 第696章 重心南移
- 697 第697章 吐蕃威胁论
- 698 第698章 文昌会议(上)
- 699 第699章 文昌会议(中)
- 700 第700章 文昌会议(下)
- 701 第701章 小日子
- 702 第702章 大朝会
- 703 第703章 吃力不讨好的差遣
- 704 第704章 延春阁
- 705 第705章 先问风水
- 706 第706章 虚凰假凤
- 707 第707章 潘金莲在床
- 708 第708章 防患未然
- 709 第709章 家有儿女
- 710 第710章 心灵相通
- 711 第711章 吹往印度洋的风
- 712 第712章 先发制人
- 713 第713章 殿上舌战
- 714 第714章 股价飙升
- 715 第715章 帝京风水
- 716 第716章 征地的差使我不干
- 717 第717章 蔡京杀上门来
- 718 第718章 扎棉机.弹棉弓.纺车
- 719 第719章 改进
- 720 第720章 难道真要去贩卖黑奴
- 721 第721章 盛世丰碑
- 722 第722章 一呼百应
- 723 第723章 有宝贝
- 724 第724章 倭寇来了
- 725 第725章 携美出城
- 726 第726章 全是丁子户
- 727 第727章 把钱都交出来
- 728 第728章 明察秋毫的杨太傅
- 729 第729章 大公鸡的两条腿在哪?
- 730 第730章 只缘身在此山中
- 731 第731章 姜还是老的辣
- 732 第732章 送你一顶大帽
- 733 第733章 风云突变
- 734 第734章 东京炒房团
- 735 第735章 双喜临门
- 736 第736章 万国来朝
- 737 第737章 鬼市遇刺
- 738 第738章 我也想要个孩子
- 739 第739章 咱不拼爹行不?
- 740 第740章 我的地盘我做主
- 741 第741章 自家建个科学院
- 742 第742章 无题
- 743 第743章 富贵闲人
- 744 第744章 货币论
- 745 第745章 利益冲突
- 746 第746章 趁火打劫
- 747 第747章 相国霜钟
- 748 第748章 按劳分配
- 749 第749章 春联
- 750 第750章 茄子芝麻
- 751 第751章 天涯节序匆匆
- 752 第752章 为君立传
- 753 第753章 路边小店的纷争
- 754 第754章 路中遇伏
- 755 第755章 要嘛不做,要做做绝
- 756 第756章 大宋的钢铁产业
- 757 第757章 苏绣
- 758 第758章 江南女子
- 759 亲们,昊远需要鼓励啊!
- 760 第759章 姑苏城外寒山寺
- 761 第二更奉上,继续跪求月票。
- 762 第760章 海上巨无霸(第三更,继续求月票)
- 763 第761章 雌雄大盗
- 764 第762章 劝君莫惜金缕衣
- 765 第763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
- 766 第764章 文惠书院
- 767 第765章 风云际会澜沧江
- 768 第766章 启航前夕
- 769 第767章 杰克船长
- 770 第768章 雨林探险
- 771 第769章 斩巨蟒
- 772 第770章 山洪暴发
- 773 第771章 牛群金矿
- 774 第772章 改名星加坡
- 775 第773章 突袭摩夕河口
- 776 第774章 水战(上)
- 777 第775章 水战(下)
- 778 第776章 民族的劣根
- 779 第777章 下一个目标
- 780 第778章 印度洋的风暴
- 781 第779章 宝石之国
- 782 第780章 我本将心向明月
- 783 第781章 夺城
- 784 第782章 拿下僧伽罗
- 785 第783章 阿三,我来了!
- 786 第784章 保克海峡之战
- 787 第785章 兵临城下
- 788 第786章 七重城
- 789 第787章 坦贾武尔公约
- 790 第788章 乡音未改
- 791 第789章 盛宴
- 792 第790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 793 第791章 注书立说
- 794 第792章 皇家科学奖
- 795 第793章 反应
- 796 第794章 安享荣华
- 797 第795章 终章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670章 将相和?
第670章 将相和?
杨逸坐着马车,来到首相府门前,曾经他是这里的常客,但今天,望着巍峨的大门,杨逸突然感觉有些陌生。.
不知为什么,杨逸恍惚间又想起了绍圣元年,那个飘着杏花春雨的清晨,欸乃一声,一条不大的船悄然离开了杭州的码头,驶入迷蒙的细雨中,没有惊动任何人,除了船尾的荡开的那串清波;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这条船会将大宋带向何方,会带给大宋一段温和如水的澹澹风情?或是,象那只蝴蝶翅膀扇出的一缕气流,在不断的放大中,最终带给大宋一场滔天巨浪?
现在已经可以确定是后者了。
这些年来,在每一场风暴中,杨逸一直是和章惇站在一起,俩人仿佛从未下船过,一直同舟共济。
但当风暴过去了,一起同舟共济过的人是否就要分道扬镳了呢?
从文昌元年杨逸决定竖起自己的山头开始,似乎与章惇分道扬镳就已不可避免。
而俩人真正出现分歧是在去年是否对黑汗开战的事情上,那件事说不上谁对谁错,只不过是观点不同而已。
其实直到现在,章惇也没有故意拖过杨逸后腿、或故意为难他过,但彼此之间多了一份隔膜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次杨逸班师回朝,赵捷绕开众臣,自己出城迎接,这实际上等于是太后绕开了朝中大臣,选择了支持杨逸,作为首相的章惇,说心里没有一丝不快那是不可能的。
紧接着杨逸剑履上殿,挟大功而逼满朝官员,太后还是选择了支持杨逸,三十多名官员说是外放,其实就是贬谪,而空出来的这些位置,大半落到了杨逸一系官员手中。
随杨逸出征的那批官员有能力,有功劳,朝廷根本没理由阻止他们的升迁。
实际上杨逸剑履上殿,绝非只是出一时之气,他根本就是要清空位置,让他这一系的官员来顶上。
一次剑履上殿,使得杨逸在朝堂上的势力已不下于章惇,加上他爵受太傅,又是帝师,可以说在朝堂上已隐隐压章惇一头。
随着双方位置的掉换,俩人还可能象以前一样合作无间吗?
章惇的宴席是设下了,但俩人这场聚会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杨逸没有象以前一样,当这儿当自己家似的,来了就直接往里闯,而是按正常程序递上了自己的名贴,很快,章惇就亲自迎出了大门来,从俩人的这些举动中,也清晰地反映出了中间的那道隔膜。
杨逸上前,含笑一揖说道:“杨逸率军出征,幸有章相公在京鼎力支持,便军资不缺,粮草充足,方有今曰之大胜,章相公劳苦功高,实非他人之所能及,论及之些我心中实在惭愧。””
章惇稍稍顿了一下,才说道:“任之不必客气,舍下已备下水酒,难得任之还肯赏脸登门,老夫是三生有幸啊,任之请。”
“章相公请。”
章惇虽然仍以杨逸的字相称,但口气还是明显的生分了许多,俩人寒暄了几句,便一同进府而去。
宴席设在正堂西侧的花厅之中,美酒佳肴极为丰盛,除了章惇与杨逸之外,还有章瑶也侍候在厅中,令杨逸意外的是,章惇竟然把宜露坊的苏鸣佩给请来了。
富贵人家宴客时,请歌舞记来活跃气氛,装点宴席是普遍现象,但京中有谁不知道杨逸和苏鸣佩关系不同寻常呢,章惇将她请来,是否有其它用意在内,就很耐人寻味了。
苏鸣佩梳着俏皮的坠马髻,身着云雁纹锦滚宽黛青令口对襟上衣,配一条葱白底绣红梅花八幅湘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风姿较以前越发绰约了。
杨逸含笑和她打过招呼,便举杯对章惇说道:“我先借花献佛,敬章相公一杯,章相公请。”
章惇淡然一笑,举杯与他共饮之后,对苏鸣佩说道:“老夫听说鸣佩姑娘一向只唱杨李二人诗词,老夫今天有耳福了,就请鸣佩姑娘唱一曲宁国公在环州时所作的《破阵子》如何?”
苏鸣佩盈盈一拜,婉声答道:“章相公但有所命,奴家岂敢不从,只望奴家这陋质俗音,莫污了章相公尊耳,奴家就倍加庆幸了。”
杨逸含笑不语,一边与章惇畅饮,一边看鸣佩带来的乐师调琴鼓瑟,然后苏鸣佩就在乐曲声中,翩跹起舞,扬首作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弹剑笑此生。
苏鸣佩歌罢,章惇慨然叹道:“好个了却君王天下事,弹剑笑此生。任之好豪情,真姓情,数年来南征北战,战功彪柄,为大宋开疆拓土难计其数;如今放眼四海,已无一国足以与我大宋匹敌,四夷皆已俯首称臣,岂不正是了却了当初任之的宏志伟愿。”
章惇刚点这一曲《破阵子》时,杨逸便料到他别有用意,听了他这话,杨逸暗道果然来了。
章惇这段话极为耐人寻味,按常理,替君王了却天下事后,也就应该退隐了。
杨逸班师回朝之后,实在是太强势了,加上刘太后孤儿寡母的,谁又不担心他也来个黄袍加身呢?章惇有这样的顾虑一点也不奇怪。
杨逸哈哈一笑道:“章相公谬赞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军事只是皮毛,政治才是骨肉,皮毛虽重要,但若无骨肉,皮毛焉附?而论为政治世,谁能望章相公项背?大宋有今曰繁华盛世,章相公当居首功啊。”
旁边侍候的章瑶和苏鸣佩听了二人的对答,都不禁暗惊。
杨逸与章惇这翻答对锋芒不露,但却隐含杀伐之声:章惇问,如今了却君王天下事了,你杨逸还不隐退,还想干什么?
杨逸立即巧妙的封打回去,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应该是你章惇,我不过是在台面上舞舞大刀,真正执牛耳的是你章惇啊,要隐退也应该是你章惇隐退才对。
如今章杨二人就象是支撑大宋的两根顶梁柱,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俩人若是成水火不相容之势,则会给这天下再来怎样的惊天巨澜,谁能想象?
凭心而论,杨逸也不希望与章惇闹僵,所以他不等章惇答话,随即举杯向章惇邀饮,一杯醇酒倾尽,杨逸一拂大袖,慨然吟哦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曰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章惇岂是易予之辈,听完杨逸的吟诵,他不论周公,而是极为尖锐地说道:“听得出来,任之对魏武帝甚是推崇。”
唐末五代,城上大王旗变幻不莫测,多为武人拥立主将背主求荣,入宋之后,文坛人物为了重塑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的儒家思想,对这种背主求荣的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而魏武帝曹艹在宋人心中,自然也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歼侫的烙印,章惇这句话说出来确实是够诛心的。
杨逸却是不动声色,淡淡地笑道:“刘备自称继承汉室法统,试问是少帝传位于他呢,还是献帝传位于他?”
章惇并不答他,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起来,杨逸接着说道:“使天下无曹孟德,不知当时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刘备称帝了,孙权称帝了,曹孟德却没有称帝。”
“但他的长子称帝了。”章惇沉声应道。
“方今大宋,国势鼎盛,江山社稷固若金汤,岂是汉末乱世可比?章相公诛心之言既出,我也不妨袒露心迹,此番征战归来,杨某愿一心为今上授业,余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章相公不妨试目以待。”
杨逸也明白,就算说得天花乱坠,想立即打消他人的疑虑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也没有多说,若是章惇再苦苦相逼,他也不介意以最剧烈的手段反击。
彼此的姓格,对方都很了解,章惇自然也明白,杨逸这种人,你施加在他身上的压力有多大,就会有多大的反弹,对杨逸这种姓格,或许真的只有施以恩德,让其感念,方为恰当,细论来,刘太后厚待杨逸,未必不是可行的办法。
章惇适可而止,转而问道:“如今大理战事如火如荼,段氏有大理百姓拥戴,兵锋越愈来愈盛,不知任之对此作何看法?”
杨逸非常干脆地答道:“杨某愿一心为今上授业。”
这个回答大出章惇意料之外,当初大理之事,是由杨逸一手策划的,现在听他的意思,倒是要甩手不理了,他是真的不愿再涉足军事了吗?
(未完待续)
不知为什么,杨逸恍惚间又想起了绍圣元年,那个飘着杏花春雨的清晨,欸乃一声,一条不大的船悄然离开了杭州的码头,驶入迷蒙的细雨中,没有惊动任何人,除了船尾的荡开的那串清波;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这条船会将大宋带向何方,会带给大宋一段温和如水的澹澹风情?或是,象那只蝴蝶翅膀扇出的一缕气流,在不断的放大中,最终带给大宋一场滔天巨浪?
现在已经可以确定是后者了。
这些年来,在每一场风暴中,杨逸一直是和章惇站在一起,俩人仿佛从未下船过,一直同舟共济。
但当风暴过去了,一起同舟共济过的人是否就要分道扬镳了呢?
从文昌元年杨逸决定竖起自己的山头开始,似乎与章惇分道扬镳就已不可避免。
而俩人真正出现分歧是在去年是否对黑汗开战的事情上,那件事说不上谁对谁错,只不过是观点不同而已。
其实直到现在,章惇也没有故意拖过杨逸后腿、或故意为难他过,但彼此之间多了一份隔膜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次杨逸班师回朝,赵捷绕开众臣,自己出城迎接,这实际上等于是太后绕开了朝中大臣,选择了支持杨逸,作为首相的章惇,说心里没有一丝不快那是不可能的。
紧接着杨逸剑履上殿,挟大功而逼满朝官员,太后还是选择了支持杨逸,三十多名官员说是外放,其实就是贬谪,而空出来的这些位置,大半落到了杨逸一系官员手中。
随杨逸出征的那批官员有能力,有功劳,朝廷根本没理由阻止他们的升迁。
实际上杨逸剑履上殿,绝非只是出一时之气,他根本就是要清空位置,让他这一系的官员来顶上。
一次剑履上殿,使得杨逸在朝堂上的势力已不下于章惇,加上他爵受太傅,又是帝师,可以说在朝堂上已隐隐压章惇一头。
随着双方位置的掉换,俩人还可能象以前一样合作无间吗?
章惇的宴席是设下了,但俩人这场聚会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杨逸没有象以前一样,当这儿当自己家似的,来了就直接往里闯,而是按正常程序递上了自己的名贴,很快,章惇就亲自迎出了大门来,从俩人的这些举动中,也清晰地反映出了中间的那道隔膜。
杨逸上前,含笑一揖说道:“杨逸率军出征,幸有章相公在京鼎力支持,便军资不缺,粮草充足,方有今曰之大胜,章相公劳苦功高,实非他人之所能及,论及之些我心中实在惭愧。””
章惇稍稍顿了一下,才说道:“任之不必客气,舍下已备下水酒,难得任之还肯赏脸登门,老夫是三生有幸啊,任之请。”
“章相公请。”
章惇虽然仍以杨逸的字相称,但口气还是明显的生分了许多,俩人寒暄了几句,便一同进府而去。
宴席设在正堂西侧的花厅之中,美酒佳肴极为丰盛,除了章惇与杨逸之外,还有章瑶也侍候在厅中,令杨逸意外的是,章惇竟然把宜露坊的苏鸣佩给请来了。
富贵人家宴客时,请歌舞记来活跃气氛,装点宴席是普遍现象,但京中有谁不知道杨逸和苏鸣佩关系不同寻常呢,章惇将她请来,是否有其它用意在内,就很耐人寻味了。
苏鸣佩梳着俏皮的坠马髻,身着云雁纹锦滚宽黛青令口对襟上衣,配一条葱白底绣红梅花八幅湘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风姿较以前越发绰约了。
杨逸含笑和她打过招呼,便举杯对章惇说道:“我先借花献佛,敬章相公一杯,章相公请。”
章惇淡然一笑,举杯与他共饮之后,对苏鸣佩说道:“老夫听说鸣佩姑娘一向只唱杨李二人诗词,老夫今天有耳福了,就请鸣佩姑娘唱一曲宁国公在环州时所作的《破阵子》如何?”
苏鸣佩盈盈一拜,婉声答道:“章相公但有所命,奴家岂敢不从,只望奴家这陋质俗音,莫污了章相公尊耳,奴家就倍加庆幸了。”
杨逸含笑不语,一边与章惇畅饮,一边看鸣佩带来的乐师调琴鼓瑟,然后苏鸣佩就在乐曲声中,翩跹起舞,扬首作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弹剑笑此生。
苏鸣佩歌罢,章惇慨然叹道:“好个了却君王天下事,弹剑笑此生。任之好豪情,真姓情,数年来南征北战,战功彪柄,为大宋开疆拓土难计其数;如今放眼四海,已无一国足以与我大宋匹敌,四夷皆已俯首称臣,岂不正是了却了当初任之的宏志伟愿。”
章惇刚点这一曲《破阵子》时,杨逸便料到他别有用意,听了他这话,杨逸暗道果然来了。
章惇这段话极为耐人寻味,按常理,替君王了却天下事后,也就应该退隐了。
杨逸班师回朝之后,实在是太强势了,加上刘太后孤儿寡母的,谁又不担心他也来个黄袍加身呢?章惇有这样的顾虑一点也不奇怪。
杨逸哈哈一笑道:“章相公谬赞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军事只是皮毛,政治才是骨肉,皮毛虽重要,但若无骨肉,皮毛焉附?而论为政治世,谁能望章相公项背?大宋有今曰繁华盛世,章相公当居首功啊。”
旁边侍候的章瑶和苏鸣佩听了二人的对答,都不禁暗惊。
杨逸与章惇这翻答对锋芒不露,但却隐含杀伐之声:章惇问,如今了却君王天下事了,你杨逸还不隐退,还想干什么?
杨逸立即巧妙的封打回去,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应该是你章惇,我不过是在台面上舞舞大刀,真正执牛耳的是你章惇啊,要隐退也应该是你章惇隐退才对。
如今章杨二人就象是支撑大宋的两根顶梁柱,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俩人若是成水火不相容之势,则会给这天下再来怎样的惊天巨澜,谁能想象?
凭心而论,杨逸也不希望与章惇闹僵,所以他不等章惇答话,随即举杯向章惇邀饮,一杯醇酒倾尽,杨逸一拂大袖,慨然吟哦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曰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章惇岂是易予之辈,听完杨逸的吟诵,他不论周公,而是极为尖锐地说道:“听得出来,任之对魏武帝甚是推崇。”
唐末五代,城上大王旗变幻不莫测,多为武人拥立主将背主求荣,入宋之后,文坛人物为了重塑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的儒家思想,对这种背主求荣的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而魏武帝曹艹在宋人心中,自然也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歼侫的烙印,章惇这句话说出来确实是够诛心的。
杨逸却是不动声色,淡淡地笑道:“刘备自称继承汉室法统,试问是少帝传位于他呢,还是献帝传位于他?”
章惇并不答他,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起来,杨逸接着说道:“使天下无曹孟德,不知当时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刘备称帝了,孙权称帝了,曹孟德却没有称帝。”
“但他的长子称帝了。”章惇沉声应道。
“方今大宋,国势鼎盛,江山社稷固若金汤,岂是汉末乱世可比?章相公诛心之言既出,我也不妨袒露心迹,此番征战归来,杨某愿一心为今上授业,余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章相公不妨试目以待。”
杨逸也明白,就算说得天花乱坠,想立即打消他人的疑虑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也没有多说,若是章惇再苦苦相逼,他也不介意以最剧烈的手段反击。
彼此的姓格,对方都很了解,章惇自然也明白,杨逸这种人,你施加在他身上的压力有多大,就会有多大的反弹,对杨逸这种姓格,或许真的只有施以恩德,让其感念,方为恰当,细论来,刘太后厚待杨逸,未必不是可行的办法。
章惇适可而止,转而问道:“如今大理战事如火如荼,段氏有大理百姓拥戴,兵锋越愈来愈盛,不知任之对此作何看法?”
杨逸非常干脆地答道:“杨某愿一心为今上授业。”
这个回答大出章惇意料之外,当初大理之事,是由杨逸一手策划的,现在听他的意思,倒是要甩手不理了,他是真的不愿再涉足军事了吗?
(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