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83 第289章
- 284 第290章
- 285 第291章
- 286 第292章 章 6
- 287 第293章
- 288 第294章
- 289 第295章
- 290 第296章
- 291 第297章
- 292 第298章
- 293 第299章
- 294 第300章
- 295 第301章
- 296 第302章
- 297 第303章 (修改乱码)
- 298 第304章
- 299 第305章
- 300 第306章
- 301 第307章
- 302 第308章
- 303 第309章
- 304 第310章
- 305 第311章
- 306 第312章
- 307 第313章章 7
- 308 第314章
- 309 第315章
- 310 第316章
- 311 第317章
- 312 第318章
- 313 第319章
- 314 第320章
- 315 第321章
- 316 第322章
- 317 第323章
- 318 第324章
- 319 第325章
- 320 第326章
- 321 第327章
- 322 第328章
- 323 第329章
- 324 第330章
- 325 第331章
- 326 第332章
- 327 第333章
- 328 第334章
- 329 第335章
- 330 第336章
- 331 第338章
- 332 第340章
- 333 第341章
- 334 第343章
- 335 第344章
- 336 第345章 8
- 337 第346章
- 338 第347章
- 339 第348章
- 340 第349章
- 341 第350章
- 342 第351章
- 343 第352章
- 344 第353章
- 345 第354章
- 346 第355章
- 347 第356章
- 348 第357章
- 349 第358章
- 350 第359章
- 351 第360章
- 352 第361章
- 353 第362章
- 354 第363章
- 355 第364章
- 356 第365章
- 357 第366章
- 358 第367章
- 359 第368章
- 360 第369章
- 361 第370章
- 362 第371章
- 363 第372章
- 364 第373章
- 365 第374章
- 366 第375章
- 367 第376章
- 368 第377章 9
- 369 第378章
- 370 第379章
- 371 第380章
- 372 第381章
- 373 第382章
- 374 第383章
- 375 第384章
- 376 第385章
- 377 第386章
- 378 第387章
- 379 第388章
- 380 第390章
- 381 第391章
- 382 第392章
- 383 第393章
- 384 第394章
- 385 第395章
- 386 第396章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299章
第299章
第二十章征伐
在场的几人除了太子殿下李弘以外,都是深悉李小九陛下对倭国的态度的。
如今一听李小九陛下这决定,就明白了他的心思:这是要对倭国动手了!
吴诩不由喜形于色:“圣人这是要派谁去倭国?”
李小九陛下不着痕迹地看了小李相公一眼,道:“此事还需要政事堂诸卿议一议……”
说到这里,李三郎立刻识时务地回道:“圣人放心,此事臣等已经有了章程……”
“原来如此……难怪李相公有暇来百福殿呢……”李小九陛下闻言不由磨磨牙,一脸的假笑看起来瘆人得紧篮球之黄金时代。
小李相公也毫不示弱得对着李小九陛下一笑。
吴诩觉得两人之间气氛实在怪异,于是咳了一声,插嘴道:“大唐去往倭国路途遥远,若是直接走海路,风浪难测不说,还必须顺着季风,否则难免出事故……”
吴诩想着如今已是二月了,这季风的风向马上要转了,如果遣送使在不出发,就要逆风而行了,到时候在海上可就祸福难料了。
不想吴诩的话刚说完,她家李弘小朋友就提醒道:“阿娘,您难道忘了,如今高句丽已灭,辽东到百济郡一路无阻,去倭国根本不用走极远的海路了……”
参加过灭高句丽之战的武敏之同学也赞同的点点头。
吴诩闻言不由一滞,她还真忘了这一茬了。
大唐有了朝鲜半岛,再攻打倭国根本是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
唯一郁闷的还是通讯问题,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想得到敌国的消息,除了考间谍还是间谍。
人小日本的遣唐使这么快就奔长安来了,可见白江村一战让倭国损失得相当惨重,如今的倭国可还没学会后世的‘武士道精神’,一有什么不如意就切腹自尽啥的!如今的倭国就是头小狼崽子,在没学会猎捕技巧之前会一直韬光养晦努力活下去,即使卑躬屈膝也在所不惜……
所以,倭国使臣来了,还带着大批来大唐偷师学艺的少男少女们……
这能屈能伸的本事,咱们天朝人还真得跟人家学一学!
先前李三郎说得不错,看看人家越王勾践是怎么干掉吴国的,倭国如今想走越王勾践的老路子,几乎就要成功了!
除了那些目光长远之辈,朝野上下大概没有几个人把一个小小岛国看在眼里。
就是吴诩,也全因为来自数千年之后,才会对倭国这个心腹大患特别警惕。
而一向以聪颖著称的太子殿下就犯了大国君主目下无尘的大忌。
其实,只要稍微想一想几个月前的白江口大战就可以知道,倭国的野心不小,实力也不弱。
一场海战,双方出动兵力达十万以上,那是多大的场面啊?
而火烧赤壁毕竟是历史事件,是众多客观因素一起促成的。
吴诩实在佩服刘仁轨的天才,竟然能活学活用,一把火烧了多于己方三倍的倭军!
这又是一场像赤壁之战一样的以少胜多战例,不但给了野心极度膨胀的倭国当头一棒,也让大唐上下看到了海军的重要性。
开疆辟土,是每一个雄主说必须具备的功绩,以前的君王都只把目光看在大陆上,却不明白海洋的重要性。
所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国土一度延伸到了地中海,并吞了整个中东地区,却从没向东部扩展太多,因为海战一直都不是天朝的强项择夫教子。
如今,因为小吴同学这只大蝴蝶的存在,历史的轨迹明显发生了改变。
吴诩相信,消灭倭国之事时间问题,眼下最重要的是保证大唐帝国内部的安定团结=。=
她不会真蠢到认为李小九陛下连朝服都不换就跑到百福殿,是来堵李三郎的。
收不收倭国使臣的礼物是一种姿态,她也好,李小九也好,在大唐没有真正对倭国出手之前,还是需要给对方一点友好的假象的。
而消灭一个倭国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
在李小九这些土著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北部的突厥、鲜卑、吐谷浑,西部的吐蕃,南部的天竺,以及刚刚被灭掉的东部高句丽才是大唐最危险的邻邦。
再有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这真不是一句含贬义的话。
一个强大的国家由盛转衰,必然是想从自己内部开始*……
所以,在吴诩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的时候,李小九会那么激动。
没有一个君主不希望自己成为千古一帝,流芳百世的。
而改元显庆,正是李小九陛下在下一个决心,要努力打破千百年来的官场枷锁。
大唐的朝堂,不再只是世家门阀的朝堂!
所以,遣送倭国的话题并没有占多少时间。
李小九陛下趁着太子、李三郎和武敏之都在,索性就把事情都交待了。
“朕已经命工部安排船只,这月十五,就送那帮倭人去辽东……”
李小九陛下的意思是宜早不宜迟。
毕竟风信不好等,即使从朝鲜半岛前往倭国也担着一定的风险。
不料,李三郎却提出异议。
“圣人,微臣以为,倭国送来的那些少年最好全部留下……”青年眼中闪过一道狡黠的光芒,“至于倭国使臣么……微臣自请送其回倭国……”
众人闻言都不由有些诧异。
吴诩不愿留倭国的那些少年,是为了防止这些人在长安偷学了去。
李小九陛下和太子殿下不喜欢那些倭国少年,又各有其原因。
而武敏之这次却与李三郎的看法颇为一致,也道:“微臣以为,那些少年不需要送回去。”
太子殿下听他这么说,立刻然不住了,怒气冲冲地质问道:“阿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大有如果武敏之不解释清楚的话,他就要扑过去咬人的架势。
武敏之神色不动,冷冷道:“娘子虽下令不许那些倭国少年随意走动,可这些人善于逢迎,私下贿赂馆吏,早就私下里乔装改扮出过四方馆了……”
也就是说,吴诩的禁足令对倭人的效果并不是太好。
吴诩闻言,不由有些呆愣。再想想两国人的脾性,也释然了。
武敏之又道:“那些少年既然如此仰慕我大唐风采,倒不如让他们得偿所愿,长留长安就是了……”
“哪有这么容易啊……”吴诩很想说,这些少年都是人形木马啊木马,等学会了各种知识技术,还不果断回倭国建祖国过去了啊?超级冒牌召唤师全文阅读!
不想武敏之像是猜透了吴诩的未尽之语似的,忽然展颜一笑,颇有几分小李相公的神采。
“如果这些少年已经习惯在大唐土地上生活了,而这世上也再没有倭国这个国家,只有大唐一郡的时候,姑母您认为他们会怎么做?”
“啊?”吴诩半天才反应过来武敏之同学的意思,不由暗叹这娃霸气。
“那么……你这次也想跟着遣送使去倭国咯?”吴诩一看李三郎在一旁似笑非笑的看着武敏之,就猜到这两人八成又在私底下达成了什么协议。
李三郎有一条好舌头,派他去倭国忽悠中大兄皇太子,吴诩一点都不担心。
至于武敏之,吴诩只能认为这娃大概是想去亲眼看看倭国这个常被她和大郎挂在嘴边的小岛国,到底有什么可怕之处!
啧!
这帮年轻人咋就都这么喜欢争强斗狠呢!
吴诩想到这里,回头看看自家儿子,又面无表情地扭头。
呃……
男孩子还是强点狠点的好,不然肯定会被人吃得连渣都不剩的,咳!
显庆四年二月,新春佳节过后没多久,大唐国中不少州府长官上书表示发现祥瑞,什么嘉禾、奇花啊、白鹿、白虎啊层出不穷。最有趣的是,继苏定方在百济岩池钓龙的新闻传遍全国之后,益州、绵州等地的地方官员也表示白日见龙了,还企图用各种办法捕神龙,结果当然是失败。于是这些州府的官员纷纷上书‘请罪’,大拍李小九陛下之龙臀。
吴诩看了这些志怪小说一样的则子,笑得直打跌,顺便打消了李小九企图改元‘龙朔’的念头。
显庆四年是个好事连连的年份。
这一年十分难得的开春后没有发生春冻。
到了三月也没发生春旱。
国中风调雨顺,边疆也十分安宁。
吐蕃小赞普又一次派使团到长安,献上各种牛羊珠宝,向李小九陛下提交了国书,表示要与大唐缔结永世亲睦的和平协议,顺便把滞留大唐多月的首相禄东赞领了回去。
朝鲜半岛上也是形势一片大好。
高句丽灭国之后,李绩老爷子亲自押送前高句丽国主高藏回长安献俘。
李小九陛下像对待百济前国主扶余义慈一样,不但饶恕了高藏的性命,还封了他一个爵位,令其一家在洛阳居住。
而高句丽既亡,整个半岛都成了大唐辖下郡府,李小九陛下便下令将整个朝鲜半岛分为七十八个州县,十八个都督府,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由刘仁轨任大都督兼安抚使,在金城设东海都护府,由薛平贵任大都督兼安抚使。
显庆四年三月,由中书令李义府为正使,中书侍郎许圉师为副使带领的大唐遣送使从辽东穿过朝鲜半岛到达金城,在金城港登船,护送倭国使臣河内鲸渡海回国。
不想,遣送使团与倭国使臣出海后没多久就遇到了风暴,整个船队就这样在海上下落不明生死不知了……
作者有话要说:很抽很抽=。=
在场的几人除了太子殿下李弘以外,都是深悉李小九陛下对倭国的态度的。
如今一听李小九陛下这决定,就明白了他的心思:这是要对倭国动手了!
吴诩不由喜形于色:“圣人这是要派谁去倭国?”
李小九陛下不着痕迹地看了小李相公一眼,道:“此事还需要政事堂诸卿议一议……”
说到这里,李三郎立刻识时务地回道:“圣人放心,此事臣等已经有了章程……”
“原来如此……难怪李相公有暇来百福殿呢……”李小九陛下闻言不由磨磨牙,一脸的假笑看起来瘆人得紧篮球之黄金时代。
小李相公也毫不示弱得对着李小九陛下一笑。
吴诩觉得两人之间气氛实在怪异,于是咳了一声,插嘴道:“大唐去往倭国路途遥远,若是直接走海路,风浪难测不说,还必须顺着季风,否则难免出事故……”
吴诩想着如今已是二月了,这季风的风向马上要转了,如果遣送使在不出发,就要逆风而行了,到时候在海上可就祸福难料了。
不想吴诩的话刚说完,她家李弘小朋友就提醒道:“阿娘,您难道忘了,如今高句丽已灭,辽东到百济郡一路无阻,去倭国根本不用走极远的海路了……”
参加过灭高句丽之战的武敏之同学也赞同的点点头。
吴诩闻言不由一滞,她还真忘了这一茬了。
大唐有了朝鲜半岛,再攻打倭国根本是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
唯一郁闷的还是通讯问题,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想得到敌国的消息,除了考间谍还是间谍。
人小日本的遣唐使这么快就奔长安来了,可见白江村一战让倭国损失得相当惨重,如今的倭国可还没学会后世的‘武士道精神’,一有什么不如意就切腹自尽啥的!如今的倭国就是头小狼崽子,在没学会猎捕技巧之前会一直韬光养晦努力活下去,即使卑躬屈膝也在所不惜……
所以,倭国使臣来了,还带着大批来大唐偷师学艺的少男少女们……
这能屈能伸的本事,咱们天朝人还真得跟人家学一学!
先前李三郎说得不错,看看人家越王勾践是怎么干掉吴国的,倭国如今想走越王勾践的老路子,几乎就要成功了!
除了那些目光长远之辈,朝野上下大概没有几个人把一个小小岛国看在眼里。
就是吴诩,也全因为来自数千年之后,才会对倭国这个心腹大患特别警惕。
而一向以聪颖著称的太子殿下就犯了大国君主目下无尘的大忌。
其实,只要稍微想一想几个月前的白江口大战就可以知道,倭国的野心不小,实力也不弱。
一场海战,双方出动兵力达十万以上,那是多大的场面啊?
而火烧赤壁毕竟是历史事件,是众多客观因素一起促成的。
吴诩实在佩服刘仁轨的天才,竟然能活学活用,一把火烧了多于己方三倍的倭军!
这又是一场像赤壁之战一样的以少胜多战例,不但给了野心极度膨胀的倭国当头一棒,也让大唐上下看到了海军的重要性。
开疆辟土,是每一个雄主说必须具备的功绩,以前的君王都只把目光看在大陆上,却不明白海洋的重要性。
所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国土一度延伸到了地中海,并吞了整个中东地区,却从没向东部扩展太多,因为海战一直都不是天朝的强项择夫教子。
如今,因为小吴同学这只大蝴蝶的存在,历史的轨迹明显发生了改变。
吴诩相信,消灭倭国之事时间问题,眼下最重要的是保证大唐帝国内部的安定团结=。=
她不会真蠢到认为李小九陛下连朝服都不换就跑到百福殿,是来堵李三郎的。
收不收倭国使臣的礼物是一种姿态,她也好,李小九也好,在大唐没有真正对倭国出手之前,还是需要给对方一点友好的假象的。
而消灭一个倭国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
在李小九这些土著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北部的突厥、鲜卑、吐谷浑,西部的吐蕃,南部的天竺,以及刚刚被灭掉的东部高句丽才是大唐最危险的邻邦。
再有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这真不是一句含贬义的话。
一个强大的国家由盛转衰,必然是想从自己内部开始*……
所以,在吴诩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的时候,李小九会那么激动。
没有一个君主不希望自己成为千古一帝,流芳百世的。
而改元显庆,正是李小九陛下在下一个决心,要努力打破千百年来的官场枷锁。
大唐的朝堂,不再只是世家门阀的朝堂!
所以,遣送倭国的话题并没有占多少时间。
李小九陛下趁着太子、李三郎和武敏之都在,索性就把事情都交待了。
“朕已经命工部安排船只,这月十五,就送那帮倭人去辽东……”
李小九陛下的意思是宜早不宜迟。
毕竟风信不好等,即使从朝鲜半岛前往倭国也担着一定的风险。
不料,李三郎却提出异议。
“圣人,微臣以为,倭国送来的那些少年最好全部留下……”青年眼中闪过一道狡黠的光芒,“至于倭国使臣么……微臣自请送其回倭国……”
众人闻言都不由有些诧异。
吴诩不愿留倭国的那些少年,是为了防止这些人在长安偷学了去。
李小九陛下和太子殿下不喜欢那些倭国少年,又各有其原因。
而武敏之这次却与李三郎的看法颇为一致,也道:“微臣以为,那些少年不需要送回去。”
太子殿下听他这么说,立刻然不住了,怒气冲冲地质问道:“阿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大有如果武敏之不解释清楚的话,他就要扑过去咬人的架势。
武敏之神色不动,冷冷道:“娘子虽下令不许那些倭国少年随意走动,可这些人善于逢迎,私下贿赂馆吏,早就私下里乔装改扮出过四方馆了……”
也就是说,吴诩的禁足令对倭人的效果并不是太好。
吴诩闻言,不由有些呆愣。再想想两国人的脾性,也释然了。
武敏之又道:“那些少年既然如此仰慕我大唐风采,倒不如让他们得偿所愿,长留长安就是了……”
“哪有这么容易啊……”吴诩很想说,这些少年都是人形木马啊木马,等学会了各种知识技术,还不果断回倭国建祖国过去了啊?超级冒牌召唤师全文阅读!
不想武敏之像是猜透了吴诩的未尽之语似的,忽然展颜一笑,颇有几分小李相公的神采。
“如果这些少年已经习惯在大唐土地上生活了,而这世上也再没有倭国这个国家,只有大唐一郡的时候,姑母您认为他们会怎么做?”
“啊?”吴诩半天才反应过来武敏之同学的意思,不由暗叹这娃霸气。
“那么……你这次也想跟着遣送使去倭国咯?”吴诩一看李三郎在一旁似笑非笑的看着武敏之,就猜到这两人八成又在私底下达成了什么协议。
李三郎有一条好舌头,派他去倭国忽悠中大兄皇太子,吴诩一点都不担心。
至于武敏之,吴诩只能认为这娃大概是想去亲眼看看倭国这个常被她和大郎挂在嘴边的小岛国,到底有什么可怕之处!
啧!
这帮年轻人咋就都这么喜欢争强斗狠呢!
吴诩想到这里,回头看看自家儿子,又面无表情地扭头。
呃……
男孩子还是强点狠点的好,不然肯定会被人吃得连渣都不剩的,咳!
显庆四年二月,新春佳节过后没多久,大唐国中不少州府长官上书表示发现祥瑞,什么嘉禾、奇花啊、白鹿、白虎啊层出不穷。最有趣的是,继苏定方在百济岩池钓龙的新闻传遍全国之后,益州、绵州等地的地方官员也表示白日见龙了,还企图用各种办法捕神龙,结果当然是失败。于是这些州府的官员纷纷上书‘请罪’,大拍李小九陛下之龙臀。
吴诩看了这些志怪小说一样的则子,笑得直打跌,顺便打消了李小九企图改元‘龙朔’的念头。
显庆四年是个好事连连的年份。
这一年十分难得的开春后没有发生春冻。
到了三月也没发生春旱。
国中风调雨顺,边疆也十分安宁。
吐蕃小赞普又一次派使团到长安,献上各种牛羊珠宝,向李小九陛下提交了国书,表示要与大唐缔结永世亲睦的和平协议,顺便把滞留大唐多月的首相禄东赞领了回去。
朝鲜半岛上也是形势一片大好。
高句丽灭国之后,李绩老爷子亲自押送前高句丽国主高藏回长安献俘。
李小九陛下像对待百济前国主扶余义慈一样,不但饶恕了高藏的性命,还封了他一个爵位,令其一家在洛阳居住。
而高句丽既亡,整个半岛都成了大唐辖下郡府,李小九陛下便下令将整个朝鲜半岛分为七十八个州县,十八个都督府,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由刘仁轨任大都督兼安抚使,在金城设东海都护府,由薛平贵任大都督兼安抚使。
显庆四年三月,由中书令李义府为正使,中书侍郎许圉师为副使带领的大唐遣送使从辽东穿过朝鲜半岛到达金城,在金城港登船,护送倭国使臣河内鲸渡海回国。
不想,遣送使团与倭国使臣出海后没多久就遇到了风暴,整个船队就这样在海上下落不明生死不知了……
作者有话要说:很抽很抽=。=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