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188 第1182章 宽仁
- 1189 第1183章 弃子
- 1190 第1184章 天平
- 1191 第1185章 捷报
- 1192 第1186章 部署
- 1193 第1187章 鸳鸯
- 1194 第1188章 新的命运
- 1195 第1189章 偏师
- 1196 第1190章 熊耳夫人
- 1197 第1191章 放权
- 1198 第1192章 劝降
- 1199 第1193章 家祭
- 1200 第1194章 不孝子
- 1201 第1195章 孝子
- 1202 第1196章 忠奴
- 1203 第1197章 归乡
- 1204 第1198章 矛盾
- 1205 第1199章 元大都
- 1206 第1200章 门户
- 1207 第1201章 归北者
- 1208 第1202章 北归旧事
- 1209 第1203章 丑态
- 1210 第1204章 读书人
- 1211 第1205章 邢州大治
- 1212 第1206章 救国心
- 1213 第1207章 离朝
- 1214 第1208章 先与后
- 1215 第1209章 说客
- 1216 第1210章 宜速取
- 1217 第1211章 九郎妙计安天下
- 1218 第1212章 不还
- 1219 第1213章 私兵
- 1220 第1214章 出息
- 1221 第1215章 揪
- 1222 第1216章 众叛
- 1223 第1217章 绝命
- 1224 第1218章 未降者
- 1225 第1219章 不识好歹
- 1226 第1220章 多方合作
- 1227 第1221章 党羽
- 1228 第1222章 忍
- 1229 第1223章 不满
- 1230 第1224章 轻重缓急
- 1231 第1225章 换俘
- 1232 第1226章 不重视
- 1233 第1227章 卑鄙
- 1234 第1228章 颜面
- 1235 第1229章 迎接
- 1236 第1230章 预设战场
- 1237 第1231章 进步
- 1238 第1232章 聪书记
- 1239 第1233章 将计就计
- 1240 第1234章 传谣
- 1241 第1235章 心意难料
- 1242 第1236章 反击
- 1243 第1237章 地头蛇
- 1244 第1238章 虫蠹
- 1245 第1239章 顺势者
- 1246 第1240章 钱谷
- 1247 第1241章 好转
- 1248 第1242章 急转直下
- 1249 第1243章 被挫败的反击
- 1250 第1244章 殷切
- 1251 第1245章 插曲
- 1252 第1246章 直言
- 1253 第1247章 未来之事
- 1254 第1248章 后方
- 1255 第1249章 顺水之舟
- 1256 第1250章 僵持
- 1257 第1251章 东线
- 1258 第1252章 民夫
- 1259 第1253章 督促
- 1260 第1254章 见相
- 1261 第1255章 腐肉
- 1262 第1256章 天元
- 1263 第1257章 无所适从
- 1264 第1258章 欺负
- 1265 第1259章 幕客
- 1266 第1260章 张嘴即是理
- 1267 第1261章 软耳根
- 1268 第1262章 劝相
- 1269 第1263章 汴京
- 1270 第1264章 渔翁之利
- 1271 第1265章 秦相公
- 1272 第1266章 催化
- 1273 第1267章 恫吓
- 1274 第1268章 武遂城
- 1275 第1269章 燃烧
- 1276 第1270章 兵还不多
- 1277 第1271章 怯懦
- 1278 第1272章 燕云
- 1279 第1273章 墙头草
- 1280 第1274章 入冬
- 1281 第1275章 前线
- 1282 第1276章 邀战
- 1283 第1277章 营造图
- 1284 第1278章 都城
- 1285 第1279章 避巷战之短
- 1286 第1280章 扬野战之长
- 1287 第1281童 祖宗之荣光
- 1288 第1282章 一步之遥
- 1289 第1283章 信徒与王子
- 1290 第1284章 未杀错
- 1291 第1285章 两都之规划者
- 1292 第1286章 王子
- 1293 第1287章 女婿
- 1294 第1288章 信徒
- 1295 第1289章 退路
- 1296 第1290章 末路
- 1297 第1291章 牧民
- 1298 第1292章 叛臣
- 1299 第1293章 片面之词
- 1300 第1294章 河那边
- 1301 第1295章 阻止
- 1302 第1296章 没开始
- 1303 第1297章 癫痫
- 1304 第1298章 平北
- 1305 第1299章 囚徒
- 1306 第1300章 借魄
- 1307 第1301章 豚犬
- 1308 第1302章 船歌
- 1309 第1303章 佳宴
- 1310 第1304章 顾不上
- 1311 第1305章 软骨
- 1312 第1306章 人定胜天
- 1313 第1307章 忠良之后
- 1314 第1308章 尸位素餐
- 1315 第1309章 条件
- 1316 第1310章 樊城
- 1317 第1311章 襄阳
- 1318 第1312章 虚伪
- 1319 第1313章 筛除
- 1320 第1314章 忠臣之心
- 1321 第1315章 融入
- 1322 第1316章 召见
- 1323 第1317章 沙盘推演
- 1324 第1318章 天子赐食
- 1325 第1319章 定胜
- 1326 第1320章 雌了男儿
- 1327 第1321章 死板
- 1328 第1322章 潦草
- 1329 第1323章 收藏品
- 1330 第1324章 行家
- 1331 第1325章 卖力
- 1332 第1326章 他非他
- 1333 第1327章 板荡识诚臣
- 1334 第1328章 迫害
- 1335 第1329章 谕顺臣书
- 1336 第1330章 尽忠职守
- 1337 第1331章 忠臣之建议
- 1338 第1332章 一桩难办的小事
- 1339 第1333章 右相盗宝
- 1340 第1334章 寄望
- 1341 第1335章 迁都
- 1342 第1336章 再换一任
- 1343 第1337章 降表
- 1344 第1338章 最是仓皇辞庙日
- 1345 第1339章 新王朝
- 1346 第1340章 一点余孽
- 1347 第1341章 兴亡
- 1348 第1342章 遗梦
- 1349 第1343章 天下白
- 1350 番外篇·福将(为盟主“守妹拴财”加更)
- 1351 番外篇·扬帆(为盟主“我是分析师”加更)
- 1352 番外篇·幕僚(为盟主“blackmoon413”加更)
- 1353 番外篇·西北望(为盟主“知还需行”加更)
- 1354 番外篇·固疆(为盟主“octane”加更)
- 1355 番外篇·草原之主(为盟主“歌山第一帅”加更)
- 1356 番外篇·燕然勒石(为盟主“等你思路”加更)
- 1357 番外篇·国王(为盟主“宸宝最可爱”加更)
- 1358 番外篇·半岛(为盟主“公输吟尘”加更)
- 1359 番外篇·女相(为盟主“阿喀琉斯003”加更)
- 1360 番外篇·武士(为盟主“喵啊在猫呜”加更)
- 1361 番外篇·物哀(为盟主“随时回火星”加更)
- 1362 番外篇·易俗(为盟主“深刻不等于接近事实”加更)
- 1363 番外篇·教化(为盟主“niema”加更)
- 1364 番外篇·西藩(为盟主“拉撒路”加更)
- 1365 番外篇·萌芽(为盟主“两手插袋谁都不爱”加更)
- 1366 番外篇·遗老(为盟主“户口他爹”加更)
- 1367 番外篇·畅想(为盟主“明日大雾”加更)
- 1368 番外篇·次子(为盟主“上帝的塵封”加更)
- 1369 番外篇·长子(为盟主“张无忌000000000”加更)
- 1370 番外篇·来贺(为盟主“浮生且用月酌酒”加更)
- 1371 番外篇·交接(为白银盟主“公子WV”加更)
- 1372 番外篇·此生(为盟主“会说话的肘子”加更)
- 1373 完本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1192章 劝降
第1192章 劝降
凡蒙元官职迁擢两秩以下者,皆由张弘道定夺,什么意思呢?
比如史家守着真定府的四子史杞如今官至正四品的「参议中书省事」,而张弘道则可以承诺给史杞一个正三品的新唐官职。
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优待,显然会依据其实力、才能、人品等因素,张弘道进行酌情任用。
真正到了施行的时候,只怕能官升两秩的人一只手数得过来。
至于世袭地方军民之权这种世侯的核心权力,依旧是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相比起蒙古那时候的招降条件,说来还是严苛。
但李瑕一向就是这么严苛,这才长年没能吸引到北面世侯的归附。
多年以来受着这种政策的弊端,现在,只稍稍松了一点口子,便能让北人感受到这是李瑕难得大方的时候。
至少史杠是这么想的。
他甚至都能想像到,只要与张弘道打点好关系,一到真定府,该有多少人会拥上来巴结他。
至于张弘道,闻言反而皱起了眉头,接过李瑕的亲笔信细看起来。
他想到的是李瑕之所以放权,必然是形势有了变化,且是不太好的消息。
果然,信上说的便是张弘范已整合好河套兵马,将要回援河北之事。
张弘道舔了舔嘴唇,没来由感到一丝烦躁。他有点怕了。
怕对上自己的九弟又要输....「五郎?」
「张帅?」
再回过神来,只见史杠正用灼灼的目光看着自己,亲近之间带着些奉承之色。
这眼神倒是让张弘道自信了不少。
他踱了两步,手扶着墙垛,望向了南面的孟津渡码头。
后续的兵马、辎重过河还需要几日光景,而北面的敌人显然也在抢时间。
「我亲自去一趟沁阳。」张弘道忽然这般应道。
董文用马上便会过意来,问道:「大帅想去招降郑鼎?但亲自去是否太冒险了?」
「不会。」张弘道已恢复了果决之色,「与其等大军压境胁迫他,不如现在以诚相劝,免得到时山西兵马已穿过太行陉。」
「那小心行事,多带人手。」
张弘道点点头招呼了史杠,道:「你随我走一趟。」
~~
寥寥数十骑向北而行。「了解沁阳郑家吗?」
「哈,那种小世侯。」史杠朗笑了一声,道:「金末时,郑皋聚集乡众自保,金国于是拉拢他,提擢他为兵马提控,后来进阶忠昌军节度同知。蒙军南下,他投降了木华黎,被任为忠昌军节度使。」
「嗯,郑皋死的时候,我大概十七八岁,代我父亲来吊唁过。」张弘道淡淡道:「记得是郑皋的儿子郑鼎袭位,任沁阳万户府万户、武卫亲军都指挥使。」
「听起来显赫。」史杠道,「不过据一小小的沁阳。」
张弘道没再说话,手在马鞍上轻轻拍着,考虑着。
李瑕是放权给他了不假,这代表的是信任。而他也不可能允诺郑鼎继续任什么沁阳万户府万户。
也只有在大蒙古国才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官职,一个个国中之国。
在今日之大唐,夺掉兵权以后,郑鼎至多就是一个「知沁阳县」。
一个下县的知县,就是官升两秩了,也不过一从七品的承议郎、云骑尉。
让张弘道为难的就是该怎么对一个沁阳万户说「我要夺掉你的兵权,迁擢你为承议郎.....」
大军压境的时候还好说,这般登门劝降,把握便低了不少。
尤其以他自己的性格,做实
事可以,嘴皮子的功夫却不太好。
否则当年也不会一刀直接杀了额日敦巴日,也许可以想想该怎么糊弄过去。
毕竟不是王荛那种大嘴。「史杠。」
张弘道想了一会之后,忽道:「由你来劝降郑鼎。」
史杠愣了愣,不由大喜。
「大帅放心,不过说服一乡巴佬。」
作为独镇一方的军民总管,郑鼎绝不是什么乡巴佬。
抛开实力不谈,他与史天泽、张柔一样,都是保护乡邻,致力恢复中原生机的汉臣。
他疏导汾水,溉民田千余顷,每逢灾年,他亲自进入民居,抚慰伤残,赈济粮草布匹。
总而言之,在郑家的治理下,沁阳一带渐渐在三十年间重新有了些许烟火气。
进入沁阳地界之后,沿官道而行,可看到路边成片的青绿色麦田。
张弘道看着这麦田,眼中泛起沉思之色。前方远远地已能看到县城。
忽然,有马蹄声传来,不一会儿,两百余骑赶到,张弓列阵。
「来者何人?敢入我沁阳境内!」
史杠一听便冷笑了一声,自语道:「还'来者何人,明知故问。虚张声势的草包。」
他向张弘道一拱手,驱马上前。
「大唐奉天讨逆北伐军北路元帅张弘道,特来与郑鼎一见。」
对面的元兵虽拉着弓,却未放箭,容史杠到了近前。
他们显然早便知道来的是张弘道。
然而,阵列中却响起一声颇为诧异的呼唤。「史三郎?!柔明兄?!」
那些骑兵们的阵型分开,一名将领策马而出。
史杠定眼看去,见此人不过十七八岁模样,一身鲜亮的盔甲,看着细皮嫩肉的。倒是确实有几分面熟。
「柔明兄可还记得小弟?郑制宜,字守志。你我在燕京时曾聚过五次。」
史杠这才想起来,惊讶于自己与郑制宜竟有聚过五次这么多,也难为对方记得清楚。
他惯是能应付这种场面,语气愈发傲慢。
「原来你已经回来了,原不是在忽必烈身边为质子吗?」
郑制宜一愣,因史杠直呼忽必烈之名而有些骇然。
史杠却已招了招手,轻笑道:「愣着做什么?还不过来扶为兄下马?」
···
那边张弘道一行人犹驻马而立,远远看着这一幕。
「五郎。」沈开放下望筒,道:「史杠这般轻慢,无妨吗?」
「由他去张狂。若陈述利弊由郑家清醒地判断,反而要反复考虑、提诸多条件,倒不如让史杠拿气焰去压。」
张弘道面色深沉,末了,还补了一句。「人对权势仰慕有时能让他们盲从。」沈开只觉高深莫测,不由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史杠才回来。
「那是郑鼎的儿子郑制宜,我主动与他说的,入城与郑鼎谈,如何?」
「郑制宜?因地制宜,倒是个好名字.....」」~~
沁阳县。
身披盔甲站在城头的郑鼎听着郑制宜派回的亲兵说了几句话。
「张五郎、史三郎是以故交的身份前来拜会,只叙私宜,不论国事。」
话虽如此,其中的意思大家却也都明白。郑鼎思忖片刻,道:「回府接待吧。」
他回到家中第一件事便是卸下盔甲,换上了一身布衣。
他特意留意了一下,衣衽是向右掩的。
很快有下人来报,郑制宜带着张弘道、史杠到了。
郑鼎虽说做好了招待的准备,却没想到他们真敢
进城,不由佩服其胆色。
此时他若一声令下,大可斩下此二人的首级,向忽必烈报功。
然而,郑鼎却只是调整了一下表情,用手指在嘴角挤出一丝笑意,大步迎了出去。
郑家大堂格局很漂亮,古朴中透着雅致,匾额上书的是「嘉泽」二字。
郑鼎朗笑着迎了上去,他年纪虽大,但口呼张弘道、史杠的名号,却是与他们同辈论交。
郑制宜的辈份当时便降了一辈。
主客落座,捧茶寒暄了几句,郑鼎便犹豫着开口想提出一点点招降的条件。
他要求也不高,郑家久在沁阳,往后能继续世代守着这一方山水、一方百姓也便可以了。
今日若只是张弘道在,他定然是严词拒绝的,之后则会一本正经地陈述利害....
「呵,什么东西?」
然而,史杠已冷笑了一声,语态轻蔑,又道:「顺天张氏、真定史氏、藁城董氏归顺大唐都不曾这般提条件,沁阳郑氏好大的排场。」
张弘道从来不会这么说,他从不以自己代表顺天张氏。
长久以来,就连在他自己心里,张六郎、张九郎才是顺天张氏的继承者。
此时史杠一说,郑鼎即变了脸色。
「柔明兄.....叔父言重了。」郑制宜尴尬笑着,连忙出来解围。
史杠却已倏地站起身来,道:「倒是我的不是了,顾着与你的义气情份,求着五郎亲自来一趟,保你族中老小,未想到你们比伯颜还了得,想要以这点乡兵独抗王师。」
「不敢,不敢。家父不过是想要提些.....」
「提些条件?忽必烈尚且要夺世侯之权,连我史家尚且不敢提世代镇守一方,你们也提得出来?」
史杠显然是懂得仗势欺人的,声音不大,语气却是嚣张。
「我告诉你们,如今王师横扫六合,昔日助胡虏为虐之家,能保全阖族性命、能为乡绅富户者,且偷着乐吧。」
郑鼎目光看去,正对上史杠的眼神。
他看得出来,史杠不是在恫吓他,而是打心眼里就没把他这沁阳万户当一回事。
比起看不到的兵势,这种轻蔑更快地打掉了他心里的底气。
~~
这日傍晚,沁阳城头上的大旗缓缓降下,城门大开。
张弘道策马而出,又回望了一眼。「史杠还是懂这些小世侯的。」
「在末将看来,是五郎用人有方。」沈开策马上前,玩笑道:「五郎便没让末将来劝说郑鼎。
张弘道便笑了笑,道:「你没那种底气。」
「没有长年累月的富贵,谁能有史三郎的张扬。」沈开笑道,「但在末将看来,五郎内蕴于心,沉稳有度,比他们都要本事。」
「也许吧。」
「真的,九郎不过是更擅长些诗词,好与人打好交道,因此总得人夸赞。真为家族、百姓做事,五郎才是真出力的。」
「莫说胡话了,走吧,尽快回孟州调兵,从此处到保州,要下的城池还多。
他们都很清楚,拿下沁阳,由此北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城池望风而降....
比如史家守着真定府的四子史杞如今官至正四品的「参议中书省事」,而张弘道则可以承诺给史杞一个正三品的新唐官职。
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优待,显然会依据其实力、才能、人品等因素,张弘道进行酌情任用。
真正到了施行的时候,只怕能官升两秩的人一只手数得过来。
至于世袭地方军民之权这种世侯的核心权力,依旧是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相比起蒙古那时候的招降条件,说来还是严苛。
但李瑕一向就是这么严苛,这才长年没能吸引到北面世侯的归附。
多年以来受着这种政策的弊端,现在,只稍稍松了一点口子,便能让北人感受到这是李瑕难得大方的时候。
至少史杠是这么想的。
他甚至都能想像到,只要与张弘道打点好关系,一到真定府,该有多少人会拥上来巴结他。
至于张弘道,闻言反而皱起了眉头,接过李瑕的亲笔信细看起来。
他想到的是李瑕之所以放权,必然是形势有了变化,且是不太好的消息。
果然,信上说的便是张弘范已整合好河套兵马,将要回援河北之事。
张弘道舔了舔嘴唇,没来由感到一丝烦躁。他有点怕了。
怕对上自己的九弟又要输....「五郎?」
「张帅?」
再回过神来,只见史杠正用灼灼的目光看着自己,亲近之间带着些奉承之色。
这眼神倒是让张弘道自信了不少。
他踱了两步,手扶着墙垛,望向了南面的孟津渡码头。
后续的兵马、辎重过河还需要几日光景,而北面的敌人显然也在抢时间。
「我亲自去一趟沁阳。」张弘道忽然这般应道。
董文用马上便会过意来,问道:「大帅想去招降郑鼎?但亲自去是否太冒险了?」
「不会。」张弘道已恢复了果决之色,「与其等大军压境胁迫他,不如现在以诚相劝,免得到时山西兵马已穿过太行陉。」
「那小心行事,多带人手。」
张弘道点点头招呼了史杠,道:「你随我走一趟。」
~~
寥寥数十骑向北而行。「了解沁阳郑家吗?」
「哈,那种小世侯。」史杠朗笑了一声,道:「金末时,郑皋聚集乡众自保,金国于是拉拢他,提擢他为兵马提控,后来进阶忠昌军节度同知。蒙军南下,他投降了木华黎,被任为忠昌军节度使。」
「嗯,郑皋死的时候,我大概十七八岁,代我父亲来吊唁过。」张弘道淡淡道:「记得是郑皋的儿子郑鼎袭位,任沁阳万户府万户、武卫亲军都指挥使。」
「听起来显赫。」史杠道,「不过据一小小的沁阳。」
张弘道没再说话,手在马鞍上轻轻拍着,考虑着。
李瑕是放权给他了不假,这代表的是信任。而他也不可能允诺郑鼎继续任什么沁阳万户府万户。
也只有在大蒙古国才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官职,一个个国中之国。
在今日之大唐,夺掉兵权以后,郑鼎至多就是一个「知沁阳县」。
一个下县的知县,就是官升两秩了,也不过一从七品的承议郎、云骑尉。
让张弘道为难的就是该怎么对一个沁阳万户说「我要夺掉你的兵权,迁擢你为承议郎.....」
大军压境的时候还好说,这般登门劝降,把握便低了不少。
尤其以他自己的性格,做实
事可以,嘴皮子的功夫却不太好。
否则当年也不会一刀直接杀了额日敦巴日,也许可以想想该怎么糊弄过去。
毕竟不是王荛那种大嘴。「史杠。」
张弘道想了一会之后,忽道:「由你来劝降郑鼎。」
史杠愣了愣,不由大喜。
「大帅放心,不过说服一乡巴佬。」
作为独镇一方的军民总管,郑鼎绝不是什么乡巴佬。
抛开实力不谈,他与史天泽、张柔一样,都是保护乡邻,致力恢复中原生机的汉臣。
他疏导汾水,溉民田千余顷,每逢灾年,他亲自进入民居,抚慰伤残,赈济粮草布匹。
总而言之,在郑家的治理下,沁阳一带渐渐在三十年间重新有了些许烟火气。
进入沁阳地界之后,沿官道而行,可看到路边成片的青绿色麦田。
张弘道看着这麦田,眼中泛起沉思之色。前方远远地已能看到县城。
忽然,有马蹄声传来,不一会儿,两百余骑赶到,张弓列阵。
「来者何人?敢入我沁阳境内!」
史杠一听便冷笑了一声,自语道:「还'来者何人,明知故问。虚张声势的草包。」
他向张弘道一拱手,驱马上前。
「大唐奉天讨逆北伐军北路元帅张弘道,特来与郑鼎一见。」
对面的元兵虽拉着弓,却未放箭,容史杠到了近前。
他们显然早便知道来的是张弘道。
然而,阵列中却响起一声颇为诧异的呼唤。「史三郎?!柔明兄?!」
那些骑兵们的阵型分开,一名将领策马而出。
史杠定眼看去,见此人不过十七八岁模样,一身鲜亮的盔甲,看着细皮嫩肉的。倒是确实有几分面熟。
「柔明兄可还记得小弟?郑制宜,字守志。你我在燕京时曾聚过五次。」
史杠这才想起来,惊讶于自己与郑制宜竟有聚过五次这么多,也难为对方记得清楚。
他惯是能应付这种场面,语气愈发傲慢。
「原来你已经回来了,原不是在忽必烈身边为质子吗?」
郑制宜一愣,因史杠直呼忽必烈之名而有些骇然。
史杠却已招了招手,轻笑道:「愣着做什么?还不过来扶为兄下马?」
···
那边张弘道一行人犹驻马而立,远远看着这一幕。
「五郎。」沈开放下望筒,道:「史杠这般轻慢,无妨吗?」
「由他去张狂。若陈述利弊由郑家清醒地判断,反而要反复考虑、提诸多条件,倒不如让史杠拿气焰去压。」
张弘道面色深沉,末了,还补了一句。「人对权势仰慕有时能让他们盲从。」沈开只觉高深莫测,不由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史杠才回来。
「那是郑鼎的儿子郑制宜,我主动与他说的,入城与郑鼎谈,如何?」
「郑制宜?因地制宜,倒是个好名字.....」」~~
沁阳县。
身披盔甲站在城头的郑鼎听着郑制宜派回的亲兵说了几句话。
「张五郎、史三郎是以故交的身份前来拜会,只叙私宜,不论国事。」
话虽如此,其中的意思大家却也都明白。郑鼎思忖片刻,道:「回府接待吧。」
他回到家中第一件事便是卸下盔甲,换上了一身布衣。
他特意留意了一下,衣衽是向右掩的。
很快有下人来报,郑制宜带着张弘道、史杠到了。
郑鼎虽说做好了招待的准备,却没想到他们真敢
进城,不由佩服其胆色。
此时他若一声令下,大可斩下此二人的首级,向忽必烈报功。
然而,郑鼎却只是调整了一下表情,用手指在嘴角挤出一丝笑意,大步迎了出去。
郑家大堂格局很漂亮,古朴中透着雅致,匾额上书的是「嘉泽」二字。
郑鼎朗笑着迎了上去,他年纪虽大,但口呼张弘道、史杠的名号,却是与他们同辈论交。
郑制宜的辈份当时便降了一辈。
主客落座,捧茶寒暄了几句,郑鼎便犹豫着开口想提出一点点招降的条件。
他要求也不高,郑家久在沁阳,往后能继续世代守着这一方山水、一方百姓也便可以了。
今日若只是张弘道在,他定然是严词拒绝的,之后则会一本正经地陈述利害....
「呵,什么东西?」
然而,史杠已冷笑了一声,语态轻蔑,又道:「顺天张氏、真定史氏、藁城董氏归顺大唐都不曾这般提条件,沁阳郑氏好大的排场。」
张弘道从来不会这么说,他从不以自己代表顺天张氏。
长久以来,就连在他自己心里,张六郎、张九郎才是顺天张氏的继承者。
此时史杠一说,郑鼎即变了脸色。
「柔明兄.....叔父言重了。」郑制宜尴尬笑着,连忙出来解围。
史杠却已倏地站起身来,道:「倒是我的不是了,顾着与你的义气情份,求着五郎亲自来一趟,保你族中老小,未想到你们比伯颜还了得,想要以这点乡兵独抗王师。」
「不敢,不敢。家父不过是想要提些.....」
「提些条件?忽必烈尚且要夺世侯之权,连我史家尚且不敢提世代镇守一方,你们也提得出来?」
史杠显然是懂得仗势欺人的,声音不大,语气却是嚣张。
「我告诉你们,如今王师横扫六合,昔日助胡虏为虐之家,能保全阖族性命、能为乡绅富户者,且偷着乐吧。」
郑鼎目光看去,正对上史杠的眼神。
他看得出来,史杠不是在恫吓他,而是打心眼里就没把他这沁阳万户当一回事。
比起看不到的兵势,这种轻蔑更快地打掉了他心里的底气。
~~
这日傍晚,沁阳城头上的大旗缓缓降下,城门大开。
张弘道策马而出,又回望了一眼。「史杠还是懂这些小世侯的。」
「在末将看来,是五郎用人有方。」沈开策马上前,玩笑道:「五郎便没让末将来劝说郑鼎。
张弘道便笑了笑,道:「你没那种底气。」
「没有长年累月的富贵,谁能有史三郎的张扬。」沈开笑道,「但在末将看来,五郎内蕴于心,沉稳有度,比他们都要本事。」
「也许吧。」
「真的,九郎不过是更擅长些诗词,好与人打好交道,因此总得人夸赞。真为家族、百姓做事,五郎才是真出力的。」
「莫说胡话了,走吧,尽快回孟州调兵,从此处到保州,要下的城池还多。
他们都很清楚,拿下沁阳,由此北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城池望风而降....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