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53 第八十二章 一网打尽
- 154 第八十三章 新战略
- 155 第八十四章 军事变革
- 156 第八十五章 战略布局
- 157 第八十六章 全面改革
- 158 第八十七章 军事学院
- 159 第八十八章 增兵四川
- 160 第八十九章 大军入川
- 161 第九十章 英雄归来
- 162 第九十一章 重建计划(1)
- 163 第九十一章 重建计划(2)
- 164 第九十二章 重庆战役
- 165 第九十三章 皇家科学院
- 166 第九十四章 经济对策(1)
- 167 第九十四章 经济对策(2)
- 168 第九十五章 连战皆捷
- 169 第九十六章 威行列国
- 170 第九十七章 全民教育
- 171 第九十八章 废除科举
- 172 第九十九章 扬州会战
- 173 第一百章 铁血雄师
- 174 第一百零一章 连环计
- 175 第一百零二章 扫荡淮西
- 176 第一百零三章 神兵天降
- 177 第一百零四章 光复蕲黄
- 178 第一百零五章 鄂州恶战
- 179 第一百零六章 喋血江汉
- 180 第一百零七章 战略对话(1)
- 181 第一百零七章 战略对话(2)
- 182 第一百零九章 援助非洲
- 183 第一百一十章 不期而遇
- 184 第一百一十一章 医学奇才
- 185 第一百一十二章 妇女权益
- 186 第一百一十三章 钓鱼城之战
- 187 第一百一十四章 御驾亲征
- 188 第一百一十五章 远洋舰队
- 189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洋宾服(1)
- 190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洋宾服(2)
- 191 第一百一十七章 攻打剑门关
- 192 第一百一十八章 郭侃之谋
- 193 第一百一十九章 驾临剑阁
- 194 第一百二十章 成都战役(1)
- 195 第一百二十章 成都战役(2)
- 196 第一百二十一章 惩汉奸诏
- 197 第一百二十二章 西进北上
- 198 第一百二十三章 伏兵四起
- 199 第一百二十四章 博尔忽入伏
- 200 第一百二十五章 围歼博尔忽(1)
- 201 第一百二十五章 围歼博尔忽(2)
- 202 第一百二十五章 围歼博尔忽(3)
- 203 第一百二十六章 郭侃受命
- 204 第一百二十七章 奇袭略阳
- 205 第一百二十八章 戏法夺城
- 206 第一百二十九章 奇计破城
- 207 第一百三十章 郭侃入关
- 208 第一百三十一章 和尚原誓师
- 209 第一百三十二章 渭水轶事
- 210 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隽遇刺
- 211 第一百三十四章 再战郭侃
- 212 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破郭侃(上)
- 213 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破郭侃(下)
- 214 第一百三十七章 清风子的手段
- 215 第一百三十八章 关中一道
- 216 第一百三十九章 重拾民心
- 217 第一百四十章 关中父老
- 218 第一百四十一章 屠城惨剧
- 219 第一百四十二章 血洗函谷关
- 220 第一百四十三章 血债血偿
- 221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复仇火焰
- 222 第一百四十五章 以血止血
- 223 第一百四十六章 洛阳流血夜
- 224 第一百四十七章 元太子真金
- 225 第一百四十八章 舌战真金
- 226 第一百四十九章 北伐序曲
- 227 第一百五十章 暴虐兽行
- 228 第一百五十一章 威振异域
- 229 第一百五十二章 悲惨人生
- 230 第一百五十三章 李隽的难题
- 231 第一百五十四章 巧妙应对
- 232 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战伏牛山
- 233 第一百五十六章 伏兵四起
- 234 第一百五十七章 忽必烈的反应
- 235 第一百五十八章 舌战忽必烈
- 236 第一百五十九章 临安新貌
- 237 第一百六十章 新事新气象(上)
- 238 第一百六十一章 新事新气象(下)
- 239 第一百六十二章 会师昆明
- 240 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式装备(上)
- 241 第一百六十四章 新式武器(下)
- 242 第一百六十五章 乱臣贼子
- 243 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争措施(上)
- 244 第一百六十七章 战争措施(中)
- 245 第一百六十八章 战争措施(下)
- 246 第一百六十九章 生财之道
- 247 第一百七十章 议和(上)
- 248 第一百七十一章 议和(下)
- 249 第一百七十二章 汉奸的末日
- 250 第一百七十三章 亡国之君
- 251 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津登陆战(上)
- 252 第一百七十五章 天津登陆战(下)
- 253 第一百七十六章 意料之外
- 254 第一百七十七章 地底之谜
- 255 第一百七十八章 突破
- 256 第一百七十九章 贼船
- 257 第一百八十章 细菌战
- 258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都风云(上)
- 259 第一百八十二章 大都风云(下)
- 260 第一百八十三章 忽必烈的计谋
- 261 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城激战
- 262 第一百八十五章 十万火急
- 263 第一百八十六章 大都血战
- 264 第一百八十七章 忽必烈震怒
- 265 第一百八十八章 壮怀激烈
- 266 第一百八十九章 针锋相对
- 267 第一百九十章 新战术体系
- 268 第一百九十一章 闪电战
- 269 第一百九十二章 埃及苏丹
- 270 第一百九十三章 誓师北伐
- 271 第一百九十四章 揭竿而起
- 272 第一百九十五章 异军突起
- 273 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烧砀山
- 274 第一百九十七章 各出奇谋
- 275 第一百九十八章 挥师洛阳
- 276 第一百九十九章 变生肘腋
- 277 第二百章 残暴的旭烈兀
- 278 第二百零一章 阿鼻地狱
- 279 第二百零二章 黄河上的较量
- 280 第二百零三章 危机重重
- 281 第二百零四章 雇佣军
- 282 第二百零五章 东线围歼战
- 283 第二百零六章 旭烈兀受挫
- 284 第二百零七章 难解玄机
- 285 第二百零八章 狡猾似狐
- 286 第二百零九章 连环巧计
- 287 第二百十章 直捣汴京
- 288 第二百十一章 大获全胜
- 289 第二百十二章 再接再励
- 290 第二百十三章 郭侃的末日
- 291 第二百十四章 会师汴京
- 292 第二百十五章 王师已定中原
- 293 第二百十六章 无处可逃
- 294 第二百十七章 合围汴京
- 295 第二百十八章 光复汴京(上)
- 296 第二百十九章 光复汴京(中)
- 297 第二百二十章 光复汴京(下)(1)
- 298 第二百二十一章 光复汴京(下)(2)
- 299 第二百二十二章 围歼旭烈兀(上)
- 300 第二百二十三章 围歼旭烈兀(中)
- 301 第二百二十四章 围歼旭烈兀(下)(1)
- 302 第二百二十五章 围歼旭烈兀(下)(2)
- 303 第二百二十六章 处决旭烈兀
- 304 第二百二十七章 出兵东瀛
- 305 第二百二十八章 郭侃之死
- 306 第二百二十九章 直奔日本
- 307 第二百三十章 渡河准备
- 308 第二百三十一章 北伐燕云
- 309 第二百三十二章 渡河之战
- 310 第二百三十三章 首战日本
- 311 第二百三十四章 威震东洋
- 312 第二百三十五章 神奇的进军
- 313 第二百三十六章 第二战场
- 314 第二百三十七章 忽必烈的末日
- 315 第二百三十八章 光复大都
- 316 第二百三十九章 忽必烈之死
- 317 第二百四十章 一统华夏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九十一章 重建计划(2)
第九十一章 重建计划(2)
第九十一章 重建计划(2)
李隽终于说出了让在座之人最为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负责中书省事务的李庭芝最爱听到的一句话:“我们要实行重建计划,马上就需要一大笔银子,这银子可以从两个方面筹措,一个是出卖朝庭掌握的一些技术,比如水泥的生产技术、钢铁的生产技术、以及军备产品的生产技术。为了不使这些技术控制在一个或者少数人手里,我决定可以采取公开竞价的方式来出售,可以多卖几家。
“这些技术不仅仅可以用于军队的装备,还可以用于民生事业,全部掌握在朝庭手里在现阶段虽是必要,但是除了使我们的军队的战斗力获得长足发展以外,起不到其他的作用。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固然是我们的目标,但不是我们的唯一目标,在强大的军队以外,朝庭还要老百姓富裕起来,过上幸福的生活,安居乐业。正是从这些方面的考虑,我决朝庭把水泥、钢铁、蒸汽机、机床、轮船、橡胶、造船、自行车的生产技术以及矿山的开采权全部转为民间生产与开采。”
李隽的计划是想把由国营转为民营,朝庭不再经营管理这些行业的生产,也不再参与技术的开发。其实,这是一个庞大的发展工业的计划,要是把这些在目前很赚钱的行业转为民营的话,自然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出现。
对于中国人来说,国营与民营之间的好与坏,我想朋友们应该是记忆深刻的事情。别的不说,就汉武大帝大破匈奴之时,由于财政枯竭,起用桑弘羊理财,把盐铁收归国有,“与民争利”,给老百姓造成的不便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这些行业都转为国营了,谁还敢跟他叫板?完全可以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坐吃山空,倒霉的还不是老百姓,所以汉武大帝这一举措备受后世的讥讽。当然,也有一个积极的后果,那就是汉武帝筹措到了大批的资金,可用于对外战争,打出了中华民族的第一个盛世。
与民争利,不如与民分利,争夺民间有限的资源,不如与民间一起发展,把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进行最佳利用,这样的话就可结出硕果。套用一话现代非常有名的话来说就是与老百姓争一个不大的馍,不如把馍做大点,让大家都有得吃。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李隽决定把这些行业转为民营,再通过其他的一些措施刺激技术革新、通过管理出效益,要不了多久时间,南宋就会从现阶段的手工作坊进入到工厂时代,具备一定的工业能力,再适时催生一些新的行业,可以想象一条长长的产业链条就会出现在南宋,到那时南宋百业并举,必然是一副欣欣向荣景象,老百姓生活幸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富兵强。
李庭芝以敏锐的政治眼光道:“皇上圣明!皇上所言实是开一代先河之言,将会为我朝开创出一个盛世。不过,臣以为在现阶段,这些行业都与军队息息相关,要是转到民间的话,恐会给朝庭带来不便,还请皇上三思。”
确如李庭芝所言,这些军工产业正是目前军队所急需,军队大规模更换装备还没有结束,要是在现阶段就开始进行的话,固然可以筹措到一大批银子用于重建,但是,这会增添变数,说不定不仅没有达到积极的目的,反倒是出现混乱。
“祥甫的担心并非多余。”李隽非常赞赏李庭芝的话,道:“为了避免混乱的出现,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要分步骤分阶段进行,不能一次到位,可以通过多次出售达到目标。”
李庭芝点头赞同道:“要是这样的话,朝庭必然会有一大笔银子进帐。机床、蒸汽机、造船、钢铁、橡胶、自行车、武器制造是日进斗金的赚钱行业,要是朝庭有意出售的话,民间的富商肯定会乐疯。”
朝庭现在正在大规模扩军备战,积极准备北伐中原,军备开支极其庞大,是一个天文数字,赚钱是必然的,只要朝庭愿意的话,那些富商必然是削尖了脑袋往里钻,这银子自然是大笔大笔进帐。
“所以啊,我们的价码也不会低。”李隽嘴角挂有一丝奸商笑容,道:“要价格公道,不能亏人,也不亏了自己。”
听了李隽的话,李庭芝,陈宜中和文天祥三人差点笑出声来,他们万万想不到这话居然是从李隽嘴里说出来。在他们的印象中,李隽是一个不贪婪的人,李隽说的价格公道,不能亏人都不过是一个铺垫,真正要说的就是不亏自己,由不得李庭芝他们不想笑。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不能让人满意的王朝之一,北宋时期拥有的领土主要是中原、岭南、西南、江南这些地方,现在的西北、新疆、东北、北京这些在汉代就属于中国领土的地方都没有并入版土。据我所知,宋太祖除了有一个收复燕云之地,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的计划外,并没有把东北、西北、新疆并入版土的计划。
宋朝在对外战争方面是出了名的一塌糊涂,一败再败,一败就是两百多年。但是,并不是说宋朝一无是处,还是有可取之处,那就是在经济方面的成就可能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经济是相当的繁荣、发达,除了中原、江南、淮河流域这些富饶的地区以外,还把珠江三角洲开发出来了,其经济实力相当可观。
当然,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其实是一件让人感到辛酸的事情。宋朝之所以能够开发珠江三角洲,那是因为对外战争的失利,大量北方老百姓逃难到岭南,也就是珠江三角洲定居下来,凭着他们的聪慧,把珠江三角洲给开发出来了。
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其实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感到愤慨的事。开发固然是好事,可是造成开发的真正原因却让人无法接受,珠江三角洲从秦始皇时期对这一地区用兵并入版图开始,就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但是,这里一直被视不毛之地,历代把官员贬谪到这一地区。促成珠江三角洲大开发的却是战争,中原的每一次战乱,都会造成大量老百姓逃难到这一地区定居下来,相应地也就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发展。
真正称得上由中央政府主导,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开发的就是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开放。都知道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点,正好是在珠江三角洲,是为了开发这一地区而设。
在南宋,由于岭南之地偏远,金的入侵、蒙宋战争打下来不少老百姓迁到岭南之地,造成了这地区的空前发展,特别是广州更是这一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不乏富商。李隽这一计划一开展的话,是这些富商的福音。
文天祥充分发挥了他的洞察力,道:“皇上,臣以为朝庭要做好监督,避免这些技术流入境外,特别是鞑子的刺探。”
在古代尽管科学技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被列入杂学,但并不是古人不知道其重要性,历朝历代都曾采取过一些措施严守科技机密。文天祥的担心并非多余,这些和军事息息相关的技术,雄材大略的忽必烈和足智多谋的郭侃不会不知道其重要性,要是给他们知道了定然会派人来窃取。
“当然,这是必须的。”李隽非常赞同文天祥的提议,道:“保守朝庭的秘密并不完全是指军事机密,技术机密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对于这一工作,我想好了,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反间谍机构来做这一工作。”
对于这一提议,李庭芝他们自是无话可说,非常赞同。
李隽接着道:“光靠出卖技术和经营权还筹措不到我们需要的银子,重建计划我们马上就要启动,银子要得也挺急。苏定方从海外归来,带回来的原钻正好派上用场了。这批原钻得来不易啊,这是苏定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异域万里以外带回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用用。要不然,太也对不起人家的心血了。正所谓,好钢要用在刃口上。”
一说起这批原钻,李庭芝他们的眼里一下子就冒出星星了,李庭芝眼里的热度都增加了许多,马上就道:“皇上,臣已下令调集玉工对这批原钻进行加工了。这原钻真是个好东西,硬得很,要不是黄永善的钢铁过硬,可以雕琢的话,还真拿这批钻石没办法。”
“那是当然,要不然钻石怎么用来做特种刀具。”李隽在心里如是想。
陈宜中也是兴奋地道:“皇上,臣以为,我们可把这批钻石卖给富商,就可以把他们手里的银子变成国库里的银子了。”
文天祥马上表示反对,道:“皇上,历代的富商都是为富不仁,奢侈成性,要是把这批钻石卖给他们的话,会造成奢糜成性,对朝庭对老百姓很不利。”
钻石的价值虽然大,但确实是奢侈品,可有可无。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奢侈品的出现是经济好坏的晴雨表,良好的经济表现才会促成奢侈品畅通的销路,不好的经济表现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奢侈品很难有好的销路。
这是一条经济规律,但是这一规律并不是完全正确,有时却会失灵。还有可能完全相反,就是最糟糕的经济状态却有奢侈品最好的销路,原因在于贫富不均,大量的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为了气派,他们自然是要搞些奢糜之事。印度可能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印度的经济表现并不好,但对奢侈品的需求却是惊人,比中国还要多得多。
文天祥的担心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远见著识。
“履善之言很对,这点我们一定要防止。陈宜中的话也不无道理,也是可行之策。”李隽少有地模棱两可,让李庭芝他们很是惊奇,惊奇之极地看着李隽。李隽自然是明白他们心里的想法,接着道:“苏定方他们带回这批钻石对于我们既是好事,也是坏事,用得好是皆大欢喜的好事,用得不好,那就是很不好的事。这感觉就好象一个捡到金元宝的人走在悬崖边上,固然让人开心,也让人心惊胆跳,一个不小心就会跌入悬崖。”
李隽这一比喻非常有道理,李庭芝他们不由自主地点头赞同。
“我打算把其中一小部分在境内出售,换回一批银子。为了得到更好的价格,到时搞一个拍卖会,邀请那些富商来参与竞拍。我,你们,还有廖胜功他们都可以到场去捧捧场,甚至还可以题字,再找些画工,凡是购买了钻石的人都可以获得与我们同画一幅象的机会。”李隽很有头脑地说,在心里感叹:“要是有照象机就好了,用不着画工这么麻烦。”
这既是一个显示自己富派的机会,也是一个亲近九五至尊的良机,可以提升自己的身价,可以想象得到,那些富翁得到消息肯定是趋之若鹜了。
如此一来,必然会卖个好价钱,这银子自然是大大的有,李庭芝他们不得不佩服李隽的商业头脑。
可是,文天祥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李隽这是从现代商家搞促销中获得启发,想出这么一个创意。
李隽接着道:“至于另一部分,我们就销售到海外去,在海外去举办展览会,邀请他们的富商士绅来出席,会促成大宗大宗的生意。当然,为了安全,就责成特种部队去负责安全。”
钻石这种奢侈要是在境内销得太多的话,会大量挤占有限的资金,不能用于民生事业,李隽才想到到海外去举办展览会,减少钻石带来的危害。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银子,重建计划就可以全面启动。有了这笔资金的投入,用不了多少时间,江南之地就会出现一派繁荣景象。”李隽信心十足地说。
马上就要启动的重建计划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计划,需要的银子非常多,十船原钻再加上两船黄金肯定不够,就是再加上出卖技术所得也是不够,李隽却如此有信心,李庭芝他们虽然相信李隽之能,却不敢相信李隽描绘的未来会成真。
文天祥迟疑了一下,道:“皇上,臣以为朝庭是不是太乐观了点?”
“这早就为现代经济学所论证过的事情,是铁板上钉钉的事情,哪里是乐观了,我觉得还有点悲观。”李隽在心里暗笑文天祥他们的保守,给他们解释道:“履善放心好了,我敢打保票,要不了多少时间,江南的繁华更甚昔日。履善,你想想,比如你去菜市场买一次菜,用掉一两银子,你说,这一两银子只起一两银子的作用吗?”
对于这些现代经济学上的问题,文天祥这个古人哪里懂得,愣了愣,有点叫屈地道:“皇上,臣买一次菜顶多五文钱,用不了一两银子,那也太浪费了。”
文天祥是个勤于修身的人,哪会一次买菜就花一两银子的,确实有点冤枉他。
憧憬未来的李隽这才发现话中的语病,忙解释道:“履善别介意,我这是打个比方,打个比方。其实,我们花出去一两银子,产生的效果绝不止一两银子,会是好几两银子的效果。这道理其实很简单,我用一两银子买了一次菜,农夫就多了一两银子的收入,他就会拿去进行开支,去买猪、买羊、买农具、买其他的东西。给农夫买过的人也会象农夫一样买他必需的物品,如此循环下去,就会产生出好几两银子的效果。
“我们投入这批银子,其结果会是产生出好几批银子的效果。我们主要是投在建筑上,由建筑开始,会带动百业的发展,江南自然会成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这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放大系数,意思是说当你消费一块钱时,由于不断有人消费,就会产生出好多个一块钱。至于这个放大系数是多少,就要看经济表现好与不好来决定。按照我的理解,消费型的经济体系比节约型的经济体系产生的效果更好,因为人们都在消费,而不是节约,产生的效果自然是要大些。
人们一直在为老美感叹,说老美可以借钱消费,用的是未来的钱,这不好。中国人崇尚节俭,能节约就节约,消费热情不高,一句很有名的话“细水长流”。其实,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正是老美喜欢消费,才造成了老美的经济体系是一个消费型的,需求够足,才使老美的经济体系是全球最强劲的经济体系。
反观中国的经济体系却往往因为消费不足造成某些方面的需求不足,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南亚金融风暴期间采取的经济措施正是为了刺激消费,把需求这驾马车的动力加足,从而拉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真正要改变的却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消费观念,该消费就去消费,不能仿效古人把钱埋在地下,数十年后,数百后还不和道便宜谁了。再说,正常的消费是满足正常需求的方法,只有进行正常的消费,才能获得福利,人民才能生活美满,才有幸福的生活。严监生的银子够多,他过的是幸福生活吗?
中国的经济体系要从节约型向消费型转变,这是必然趋势,才有一个这几年提得很响亮的词“内需”。
当然,南宋时期的经济体系与现在很是不一样,现代经济学不能完全适用于南宋,但是有些东西仍是共同的,比如没有了需求,也就没有了经济的动力这一点也是适用的。李隽投入这笔银子进行重建,促进了需求,也就会促进南宋的大发展。这点,在后面会陆陆续续介绍到。
李隽终于说出了让在座之人最为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负责中书省事务的李庭芝最爱听到的一句话:“我们要实行重建计划,马上就需要一大笔银子,这银子可以从两个方面筹措,一个是出卖朝庭掌握的一些技术,比如水泥的生产技术、钢铁的生产技术、以及军备产品的生产技术。为了不使这些技术控制在一个或者少数人手里,我决定可以采取公开竞价的方式来出售,可以多卖几家。
“这些技术不仅仅可以用于军队的装备,还可以用于民生事业,全部掌握在朝庭手里在现阶段虽是必要,但是除了使我们的军队的战斗力获得长足发展以外,起不到其他的作用。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固然是我们的目标,但不是我们的唯一目标,在强大的军队以外,朝庭还要老百姓富裕起来,过上幸福的生活,安居乐业。正是从这些方面的考虑,我决朝庭把水泥、钢铁、蒸汽机、机床、轮船、橡胶、造船、自行车的生产技术以及矿山的开采权全部转为民间生产与开采。”
李隽的计划是想把由国营转为民营,朝庭不再经营管理这些行业的生产,也不再参与技术的开发。其实,这是一个庞大的发展工业的计划,要是把这些在目前很赚钱的行业转为民营的话,自然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出现。
对于中国人来说,国营与民营之间的好与坏,我想朋友们应该是记忆深刻的事情。别的不说,就汉武大帝大破匈奴之时,由于财政枯竭,起用桑弘羊理财,把盐铁收归国有,“与民争利”,给老百姓造成的不便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这些行业都转为国营了,谁还敢跟他叫板?完全可以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坐吃山空,倒霉的还不是老百姓,所以汉武大帝这一举措备受后世的讥讽。当然,也有一个积极的后果,那就是汉武帝筹措到了大批的资金,可用于对外战争,打出了中华民族的第一个盛世。
与民争利,不如与民分利,争夺民间有限的资源,不如与民间一起发展,把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进行最佳利用,这样的话就可结出硕果。套用一话现代非常有名的话来说就是与老百姓争一个不大的馍,不如把馍做大点,让大家都有得吃。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李隽决定把这些行业转为民营,再通过其他的一些措施刺激技术革新、通过管理出效益,要不了多久时间,南宋就会从现阶段的手工作坊进入到工厂时代,具备一定的工业能力,再适时催生一些新的行业,可以想象一条长长的产业链条就会出现在南宋,到那时南宋百业并举,必然是一副欣欣向荣景象,老百姓生活幸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富兵强。
李庭芝以敏锐的政治眼光道:“皇上圣明!皇上所言实是开一代先河之言,将会为我朝开创出一个盛世。不过,臣以为在现阶段,这些行业都与军队息息相关,要是转到民间的话,恐会给朝庭带来不便,还请皇上三思。”
确如李庭芝所言,这些军工产业正是目前军队所急需,军队大规模更换装备还没有结束,要是在现阶段就开始进行的话,固然可以筹措到一大批银子用于重建,但是,这会增添变数,说不定不仅没有达到积极的目的,反倒是出现混乱。
“祥甫的担心并非多余。”李隽非常赞赏李庭芝的话,道:“为了避免混乱的出现,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要分步骤分阶段进行,不能一次到位,可以通过多次出售达到目标。”
李庭芝点头赞同道:“要是这样的话,朝庭必然会有一大笔银子进帐。机床、蒸汽机、造船、钢铁、橡胶、自行车、武器制造是日进斗金的赚钱行业,要是朝庭有意出售的话,民间的富商肯定会乐疯。”
朝庭现在正在大规模扩军备战,积极准备北伐中原,军备开支极其庞大,是一个天文数字,赚钱是必然的,只要朝庭愿意的话,那些富商必然是削尖了脑袋往里钻,这银子自然是大笔大笔进帐。
“所以啊,我们的价码也不会低。”李隽嘴角挂有一丝奸商笑容,道:“要价格公道,不能亏人,也不亏了自己。”
听了李隽的话,李庭芝,陈宜中和文天祥三人差点笑出声来,他们万万想不到这话居然是从李隽嘴里说出来。在他们的印象中,李隽是一个不贪婪的人,李隽说的价格公道,不能亏人都不过是一个铺垫,真正要说的就是不亏自己,由不得李庭芝他们不想笑。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不能让人满意的王朝之一,北宋时期拥有的领土主要是中原、岭南、西南、江南这些地方,现在的西北、新疆、东北、北京这些在汉代就属于中国领土的地方都没有并入版土。据我所知,宋太祖除了有一个收复燕云之地,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的计划外,并没有把东北、西北、新疆并入版土的计划。
宋朝在对外战争方面是出了名的一塌糊涂,一败再败,一败就是两百多年。但是,并不是说宋朝一无是处,还是有可取之处,那就是在经济方面的成就可能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经济是相当的繁荣、发达,除了中原、江南、淮河流域这些富饶的地区以外,还把珠江三角洲开发出来了,其经济实力相当可观。
当然,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其实是一件让人感到辛酸的事情。宋朝之所以能够开发珠江三角洲,那是因为对外战争的失利,大量北方老百姓逃难到岭南,也就是珠江三角洲定居下来,凭着他们的聪慧,把珠江三角洲给开发出来了。
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其实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感到愤慨的事。开发固然是好事,可是造成开发的真正原因却让人无法接受,珠江三角洲从秦始皇时期对这一地区用兵并入版图开始,就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但是,这里一直被视不毛之地,历代把官员贬谪到这一地区。促成珠江三角洲大开发的却是战争,中原的每一次战乱,都会造成大量老百姓逃难到这一地区定居下来,相应地也就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发展。
真正称得上由中央政府主导,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开发的就是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开放。都知道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点,正好是在珠江三角洲,是为了开发这一地区而设。
在南宋,由于岭南之地偏远,金的入侵、蒙宋战争打下来不少老百姓迁到岭南之地,造成了这地区的空前发展,特别是广州更是这一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不乏富商。李隽这一计划一开展的话,是这些富商的福音。
文天祥充分发挥了他的洞察力,道:“皇上,臣以为朝庭要做好监督,避免这些技术流入境外,特别是鞑子的刺探。”
在古代尽管科学技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被列入杂学,但并不是古人不知道其重要性,历朝历代都曾采取过一些措施严守科技机密。文天祥的担心并非多余,这些和军事息息相关的技术,雄材大略的忽必烈和足智多谋的郭侃不会不知道其重要性,要是给他们知道了定然会派人来窃取。
“当然,这是必须的。”李隽非常赞同文天祥的提议,道:“保守朝庭的秘密并不完全是指军事机密,技术机密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对于这一工作,我想好了,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反间谍机构来做这一工作。”
对于这一提议,李庭芝他们自是无话可说,非常赞同。
李隽接着道:“光靠出卖技术和经营权还筹措不到我们需要的银子,重建计划我们马上就要启动,银子要得也挺急。苏定方从海外归来,带回来的原钻正好派上用场了。这批原钻得来不易啊,这是苏定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异域万里以外带回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用用。要不然,太也对不起人家的心血了。正所谓,好钢要用在刃口上。”
一说起这批原钻,李庭芝他们的眼里一下子就冒出星星了,李庭芝眼里的热度都增加了许多,马上就道:“皇上,臣已下令调集玉工对这批原钻进行加工了。这原钻真是个好东西,硬得很,要不是黄永善的钢铁过硬,可以雕琢的话,还真拿这批钻石没办法。”
“那是当然,要不然钻石怎么用来做特种刀具。”李隽在心里如是想。
陈宜中也是兴奋地道:“皇上,臣以为,我们可把这批钻石卖给富商,就可以把他们手里的银子变成国库里的银子了。”
文天祥马上表示反对,道:“皇上,历代的富商都是为富不仁,奢侈成性,要是把这批钻石卖给他们的话,会造成奢糜成性,对朝庭对老百姓很不利。”
钻石的价值虽然大,但确实是奢侈品,可有可无。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奢侈品的出现是经济好坏的晴雨表,良好的经济表现才会促成奢侈品畅通的销路,不好的经济表现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奢侈品很难有好的销路。
这是一条经济规律,但是这一规律并不是完全正确,有时却会失灵。还有可能完全相反,就是最糟糕的经济状态却有奢侈品最好的销路,原因在于贫富不均,大量的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为了气派,他们自然是要搞些奢糜之事。印度可能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印度的经济表现并不好,但对奢侈品的需求却是惊人,比中国还要多得多。
文天祥的担心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远见著识。
“履善之言很对,这点我们一定要防止。陈宜中的话也不无道理,也是可行之策。”李隽少有地模棱两可,让李庭芝他们很是惊奇,惊奇之极地看着李隽。李隽自然是明白他们心里的想法,接着道:“苏定方他们带回这批钻石对于我们既是好事,也是坏事,用得好是皆大欢喜的好事,用得不好,那就是很不好的事。这感觉就好象一个捡到金元宝的人走在悬崖边上,固然让人开心,也让人心惊胆跳,一个不小心就会跌入悬崖。”
李隽这一比喻非常有道理,李庭芝他们不由自主地点头赞同。
“我打算把其中一小部分在境内出售,换回一批银子。为了得到更好的价格,到时搞一个拍卖会,邀请那些富商来参与竞拍。我,你们,还有廖胜功他们都可以到场去捧捧场,甚至还可以题字,再找些画工,凡是购买了钻石的人都可以获得与我们同画一幅象的机会。”李隽很有头脑地说,在心里感叹:“要是有照象机就好了,用不着画工这么麻烦。”
这既是一个显示自己富派的机会,也是一个亲近九五至尊的良机,可以提升自己的身价,可以想象得到,那些富翁得到消息肯定是趋之若鹜了。
如此一来,必然会卖个好价钱,这银子自然是大大的有,李庭芝他们不得不佩服李隽的商业头脑。
可是,文天祥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李隽这是从现代商家搞促销中获得启发,想出这么一个创意。
李隽接着道:“至于另一部分,我们就销售到海外去,在海外去举办展览会,邀请他们的富商士绅来出席,会促成大宗大宗的生意。当然,为了安全,就责成特种部队去负责安全。”
钻石这种奢侈要是在境内销得太多的话,会大量挤占有限的资金,不能用于民生事业,李隽才想到到海外去举办展览会,减少钻石带来的危害。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银子,重建计划就可以全面启动。有了这笔资金的投入,用不了多少时间,江南之地就会出现一派繁荣景象。”李隽信心十足地说。
马上就要启动的重建计划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计划,需要的银子非常多,十船原钻再加上两船黄金肯定不够,就是再加上出卖技术所得也是不够,李隽却如此有信心,李庭芝他们虽然相信李隽之能,却不敢相信李隽描绘的未来会成真。
文天祥迟疑了一下,道:“皇上,臣以为朝庭是不是太乐观了点?”
“这早就为现代经济学所论证过的事情,是铁板上钉钉的事情,哪里是乐观了,我觉得还有点悲观。”李隽在心里暗笑文天祥他们的保守,给他们解释道:“履善放心好了,我敢打保票,要不了多少时间,江南的繁华更甚昔日。履善,你想想,比如你去菜市场买一次菜,用掉一两银子,你说,这一两银子只起一两银子的作用吗?”
对于这些现代经济学上的问题,文天祥这个古人哪里懂得,愣了愣,有点叫屈地道:“皇上,臣买一次菜顶多五文钱,用不了一两银子,那也太浪费了。”
文天祥是个勤于修身的人,哪会一次买菜就花一两银子的,确实有点冤枉他。
憧憬未来的李隽这才发现话中的语病,忙解释道:“履善别介意,我这是打个比方,打个比方。其实,我们花出去一两银子,产生的效果绝不止一两银子,会是好几两银子的效果。这道理其实很简单,我用一两银子买了一次菜,农夫就多了一两银子的收入,他就会拿去进行开支,去买猪、买羊、买农具、买其他的东西。给农夫买过的人也会象农夫一样买他必需的物品,如此循环下去,就会产生出好几两银子的效果。
“我们投入这批银子,其结果会是产生出好几批银子的效果。我们主要是投在建筑上,由建筑开始,会带动百业的发展,江南自然会成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这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放大系数,意思是说当你消费一块钱时,由于不断有人消费,就会产生出好多个一块钱。至于这个放大系数是多少,就要看经济表现好与不好来决定。按照我的理解,消费型的经济体系比节约型的经济体系产生的效果更好,因为人们都在消费,而不是节约,产生的效果自然是要大些。
人们一直在为老美感叹,说老美可以借钱消费,用的是未来的钱,这不好。中国人崇尚节俭,能节约就节约,消费热情不高,一句很有名的话“细水长流”。其实,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正是老美喜欢消费,才造成了老美的经济体系是一个消费型的,需求够足,才使老美的经济体系是全球最强劲的经济体系。
反观中国的经济体系却往往因为消费不足造成某些方面的需求不足,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南亚金融风暴期间采取的经济措施正是为了刺激消费,把需求这驾马车的动力加足,从而拉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真正要改变的却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消费观念,该消费就去消费,不能仿效古人把钱埋在地下,数十年后,数百后还不和道便宜谁了。再说,正常的消费是满足正常需求的方法,只有进行正常的消费,才能获得福利,人民才能生活美满,才有幸福的生活。严监生的银子够多,他过的是幸福生活吗?
中国的经济体系要从节约型向消费型转变,这是必然趋势,才有一个这几年提得很响亮的词“内需”。
当然,南宋时期的经济体系与现在很是不一样,现代经济学不能完全适用于南宋,但是有些东西仍是共同的,比如没有了需求,也就没有了经济的动力这一点也是适用的。李隽投入这笔银子进行重建,促进了需求,也就会促进南宋的大发展。这点,在后面会陆陆续续介绍到。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