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 第2章
- 3 第3章
- 4 第4章
- 5 第5章
- 6 第6章
- 7 第7章
- 8 第8章
- 9 第9章
- 10 第10章
- 11 第11章
- 12 第12章
- 13 第13章
- 14 第14章
- 15 第15章
- 16 第16章
- 17 第17章
- 18 第18章
- 19 第19章
- 20 第20章
- 21 第21章
- 22 第22章
- 23 第23章
- 24 第24章
- 25 第25章
- 26 第26章
- 27 第28章
- 28 第29章
- 29 第30章
- 30 第31章
- 31 第32章
- 32 第33章
- 33 第34章
- 34 第35章
- 35 第36章
- 36 第37章
- 37 第38章
- 38 第39章
- 39 第40章
- 40 第41章
- 41 第42章
- 42 第43章
- 43 第44章
- 44 第45章
- 45 第46章
- 46 第47章
- 47 第48章
- 48 第49章
- 49 第50章
- 50 第51章
- 51 第52章
- 52 第53章
- 53 第54章
- 54 第55章
- 55 第56章
- 56 第57章
- 57 第58章
- 58 第59章
- 59 第60章
- 60 第61章
- 61 第62章
- 62 第63章
- 63 第64章
- 64 第65章
- 65 第66章
- 66 第67章
- 67 第68章
- 68 第69章
- 69 第70章
- 70 第71章
- 71 第72章
- 72 第73章
- 73 第74章
- 74 第75章
- 75 第76章
- 76 第77章
- 77 第78章
- 78 第79章
- 79 第80章
- 80 第81章
- 81 第82章
- 82 第83章
- 83 第84章
- 84 第85章
- 85 第86章
- 86 第87章
- 87 第88章
- 88 第89章
- 89 第90章
- 90 第91章
- 91 第92章
- 92 第93章
- 93 第94章
- 94 第95章
- 95 第96章
- 96 第97章
- 97 第98章
- 98 第99章
- 99 第100章
- 100 第101章
- 101 第102章 番外一史氏
- 102 第103章 木石番外
- 103 第104章 番外三立国
- 104 第105章 番外四当著人物重生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12章
第12章
这个年代应该是相当于明朝的生产力,民间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兴起,不过规模并不大,朝廷也没有反应过来,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很多东西还是自给自足,标准的小农经济。
这种经济模式看着稳定,实际上最是脆弱不过,遇上一场天灾*,便会给这样的家庭带来灭顶之灾。
一直以来,王朝的兴替本质上来说,都跟这种事情有关,因为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最底层的家庭或许会在开国的时候,获得一定的土地,然后繁衍生息,甚至是因为勤劳能干,可以不断地购入土地,使得即便是几代之后,儿女分家之后,还能够保证他们衣食无忧,但是,若是出了什么问题,比如说天灾,或者说,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受伤生病,或者是要服兵役,总之,遇到这样的事情,这种家庭就会破产,不得不卖掉聊以为生的田地,成为地主的佃户,若是祸不单行,还得卖儿鬻女。如此一来,即便是朝廷极力避免,土地兼并也会如同滚雪球一般不断加剧,再有一点外力一推,活不下去的百姓就会跟随着某些人揭竿而起,成为朝代兴替的先行者,当然,先出头的人往往也是炮灰。
这种事情,无非就是因为这种人家的田地能够给他们提供的也就是勉强果腹的粮食钱财,就算能有一些结余,遇到什么事情,这点结余也就是杯水车薪。朝廷极力抑制土地兼并,本来就是治标不治本,当然,贾赦的办法本质上来说也差不多,他的想法就是引进高产作物。
老实说,这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明末的时候,哪怕官方推广红薯种植,百姓也是不买账的,一直到清朝,红薯才算是普及开来,形成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好在如今也没到那个时候,官方推广,一年不行,五年八年难不成还不行,以利诱之,在看到了新作物的好处之后,百姓自然也不是傻瓜。
贾赦自个并不想操作这种事情,他第一世的时候一直就在城市里面长大,连菜场都没去过几次,到了农村就是那种韭菜麦苗都分不清楚的那种,后来流行什么农家乐,一家子出去玩,到农村里面玩过几次,好歹听说了一些东西。倒是在万花谷的时候,他学过一些莳花的手段,不过针对的也多半是一些花草药草什么的,对于其他的东西也并不了解。
贾赦却明白一件事情,专业的事情,还得让专业的人去做,因此,他直接将自己所知道的那几种高产的作物,如土豆,红薯,玉米的一些形状特征什么的记了下来,只说这些的产量是稻麦的数倍,而且对于环境的要求也不高,应该是来自海外,不是本土的作物。然后直接将东西给了自家岳丈。
张氏的父亲张陵也是朝中重臣,三品大员,能坐到这一步,自然眼光见识都不差,几乎是连夜出城,再三跟贾赦确认了他给他的那本小册子,贾赦也直说了,这些也就是他之前偶然见过听说过的,但是他不懂种地,也不知道这些究竟是来自海外什么地方,也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以后不得自由,因此,就想将东西交给张家,让张家打探一番。
当然,除此之外,贾赦也跟张陵说起了张家如今的隐忧,张陵也是苦笑,张家如今已经是骑虎难下,与其随便再找一个皇子投资,给人家留下一个墙头草的印象,也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只希望圣人对张家还有几分情面了。得了贾赦这个册子,张陵总算是松了口气,不管怎么样,有了这个,哪怕只是初期做出了一点成绩,即便是太子自个作死,张家总能全身而退了。
张家不是没考虑过将这个功劳给太子,只是张家虽说是被圣人强行绑到了太子的船上,但是,太子对张家并不信任,甚至对张家老爷子的一些劝诫恼怒不已,加上张家虽说算不上桃李满天下,朝中也多有门生故旧,张家却不/肯拉着这些人一起投靠东宫,因此觉得张家不把他这个太子放在眼里,因此,对张家只是保持着表面上的客气,甚至私底下跟他那些心腹,常有对张家不满之语。
张家因此对太子也颇为心寒,他们这样的人家,固然有忠君报国之念,但是却不/是什么愚忠,何况,太子说是君,却是储君,距离那个位置还差那么一步呢,张家自然也不会热脸贴上冷屁股,平白给人家做了嫁衣,还得给人留下不是。
张陵回去之后,命张家的人去各个港口与常常往来于海外中原的海商还有那些外洋来的夷人接触,打听这些粮种的消息和种植方法的事情暂且不说,这些已经是后话了,贾赦这边,生活却也走上了正轨。
贾赦第一世也不是什么理科生,对于肥皂玻璃□□,那是早就忘到脑后了,自然也不能指望靠这个赚钱,何况,这种东西,贾赦若是还是荣国府的继承人,还算是能够保得住,如今他说起来,只不过是荣国府的旁支,他显然也不乐意去求上贾代善,如今他就算真有这种配方,回头只怕他这边投入还没回本,就要叫人给盯上,日后不得安宁,因此他很快就将这些主意给打消了。
当年老荣国公夫人给贾赦留下的家产并不少,加上贾赦分得的一半家产,这会儿荣国府可真是鼎盛之时,因此光是现钱也有个十几万两,何况更多的是不动产,如庄子铺子,古玩金玉之类,真要是折算下来,也有百万之巨了。
贾赦真的不缺钱花,按道理,他只需要安然享受就是了,不过,贾赦也多有一些爱好,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贾赦跟张氏的关系渐入佳境,渐渐的,竟是近乎有了心有灵犀之感,张氏的身体也好了起来,两人日后不会缺少儿女,总不能贾赦为了享受生活,将钱财消耗光了,留下几个孩子日后过得紧巴巴的吧,何况,贾赦自个不想入仕,可不代表他也想让孩子们也是如此,贾赦是张家的女婿,只要张家还在,他总不会真的被人欺负,可是等到他的后代,距离张家贾家关系就远了,人家的资源自个用还来不/及,哪里能分多少给自个的孩子,因此,贾赦为了给自个的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还是得靠他自己,贾赦很快立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做个名士。
这种经济模式看着稳定,实际上最是脆弱不过,遇上一场天灾*,便会给这样的家庭带来灭顶之灾。
一直以来,王朝的兴替本质上来说,都跟这种事情有关,因为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最底层的家庭或许会在开国的时候,获得一定的土地,然后繁衍生息,甚至是因为勤劳能干,可以不断地购入土地,使得即便是几代之后,儿女分家之后,还能够保证他们衣食无忧,但是,若是出了什么问题,比如说天灾,或者说,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受伤生病,或者是要服兵役,总之,遇到这样的事情,这种家庭就会破产,不得不卖掉聊以为生的田地,成为地主的佃户,若是祸不单行,还得卖儿鬻女。如此一来,即便是朝廷极力避免,土地兼并也会如同滚雪球一般不断加剧,再有一点外力一推,活不下去的百姓就会跟随着某些人揭竿而起,成为朝代兴替的先行者,当然,先出头的人往往也是炮灰。
这种事情,无非就是因为这种人家的田地能够给他们提供的也就是勉强果腹的粮食钱财,就算能有一些结余,遇到什么事情,这点结余也就是杯水车薪。朝廷极力抑制土地兼并,本来就是治标不治本,当然,贾赦的办法本质上来说也差不多,他的想法就是引进高产作物。
老实说,这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明末的时候,哪怕官方推广红薯种植,百姓也是不买账的,一直到清朝,红薯才算是普及开来,形成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好在如今也没到那个时候,官方推广,一年不行,五年八年难不成还不行,以利诱之,在看到了新作物的好处之后,百姓自然也不是傻瓜。
贾赦自个并不想操作这种事情,他第一世的时候一直就在城市里面长大,连菜场都没去过几次,到了农村就是那种韭菜麦苗都分不清楚的那种,后来流行什么农家乐,一家子出去玩,到农村里面玩过几次,好歹听说了一些东西。倒是在万花谷的时候,他学过一些莳花的手段,不过针对的也多半是一些花草药草什么的,对于其他的东西也并不了解。
贾赦却明白一件事情,专业的事情,还得让专业的人去做,因此,他直接将自己所知道的那几种高产的作物,如土豆,红薯,玉米的一些形状特征什么的记了下来,只说这些的产量是稻麦的数倍,而且对于环境的要求也不高,应该是来自海外,不是本土的作物。然后直接将东西给了自家岳丈。
张氏的父亲张陵也是朝中重臣,三品大员,能坐到这一步,自然眼光见识都不差,几乎是连夜出城,再三跟贾赦确认了他给他的那本小册子,贾赦也直说了,这些也就是他之前偶然见过听说过的,但是他不懂种地,也不知道这些究竟是来自海外什么地方,也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以后不得自由,因此,就想将东西交给张家,让张家打探一番。
当然,除此之外,贾赦也跟张陵说起了张家如今的隐忧,张陵也是苦笑,张家如今已经是骑虎难下,与其随便再找一个皇子投资,给人家留下一个墙头草的印象,也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只希望圣人对张家还有几分情面了。得了贾赦这个册子,张陵总算是松了口气,不管怎么样,有了这个,哪怕只是初期做出了一点成绩,即便是太子自个作死,张家总能全身而退了。
张家不是没考虑过将这个功劳给太子,只是张家虽说是被圣人强行绑到了太子的船上,但是,太子对张家并不信任,甚至对张家老爷子的一些劝诫恼怒不已,加上张家虽说算不上桃李满天下,朝中也多有门生故旧,张家却不/肯拉着这些人一起投靠东宫,因此觉得张家不把他这个太子放在眼里,因此,对张家只是保持着表面上的客气,甚至私底下跟他那些心腹,常有对张家不满之语。
张家因此对太子也颇为心寒,他们这样的人家,固然有忠君报国之念,但是却不/是什么愚忠,何况,太子说是君,却是储君,距离那个位置还差那么一步呢,张家自然也不会热脸贴上冷屁股,平白给人家做了嫁衣,还得给人留下不是。
张陵回去之后,命张家的人去各个港口与常常往来于海外中原的海商还有那些外洋来的夷人接触,打听这些粮种的消息和种植方法的事情暂且不说,这些已经是后话了,贾赦这边,生活却也走上了正轨。
贾赦第一世也不是什么理科生,对于肥皂玻璃□□,那是早就忘到脑后了,自然也不能指望靠这个赚钱,何况,这种东西,贾赦若是还是荣国府的继承人,还算是能够保得住,如今他说起来,只不过是荣国府的旁支,他显然也不乐意去求上贾代善,如今他就算真有这种配方,回头只怕他这边投入还没回本,就要叫人给盯上,日后不得安宁,因此他很快就将这些主意给打消了。
当年老荣国公夫人给贾赦留下的家产并不少,加上贾赦分得的一半家产,这会儿荣国府可真是鼎盛之时,因此光是现钱也有个十几万两,何况更多的是不动产,如庄子铺子,古玩金玉之类,真要是折算下来,也有百万之巨了。
贾赦真的不缺钱花,按道理,他只需要安然享受就是了,不过,贾赦也多有一些爱好,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贾赦跟张氏的关系渐入佳境,渐渐的,竟是近乎有了心有灵犀之感,张氏的身体也好了起来,两人日后不会缺少儿女,总不能贾赦为了享受生活,将钱财消耗光了,留下几个孩子日后过得紧巴巴的吧,何况,贾赦自个不想入仕,可不代表他也想让孩子们也是如此,贾赦是张家的女婿,只要张家还在,他总不会真的被人欺负,可是等到他的后代,距离张家贾家关系就远了,人家的资源自个用还来不/及,哪里能分多少给自个的孩子,因此,贾赦为了给自个的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还是得靠他自己,贾赦很快立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做个名士。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