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005 第九百九十七章 再立新君
- 1006 第九百九十八章 当局者迷
- 1007 第九百九十九章 故人清照
- 1008 第一千章 家眷进京
- 1009 第一千零一章 分房方案
- 1010 第一千零二章 故友相聚
- 1011 第一千零三章 七大都统
- 1012 第一千零四章 梁山旧将
- 1013 第一千零五章 再举义旗
- 1014 第一千零六章 牵制力量
- 1015 第一千零七章 轻敌之患
- 1016 第一千零八章 夜战出击
- 1017 第一千零九章 关键一刀
- 1018 第一千零十章 被迫求援
- 1019 第一千零十一章 大名出兵
- 1020 第一千零十二章 调兵遣将
- 1021 第一千零十三章 夜袭大名
- 1022 第一千零十四章 横扫黄河
- 1023 第一千零十五章 措手不及
- 1024 第一千零十六章 大军杀至
- 1025 第一千零十七章 攻破徐州
- 1026 第一千零十八章 挥师北上
- 1027 第一千零十九章 三英拜主
- 1028 第一千零二十章 火烧任城
- 1029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深宫白事
- 1030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意外消息
- 1031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大举攻城(上)
- 1032 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大举攻城(下)
- 1033 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诛心之战
- 1034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汴梁哗变
- 1035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新闻早报
- 1036 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赵氏皇族
- 1037 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兵指大同
- 1038 第一千零三十章 小股金兵
- 1039 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夜战金兵
- 1040 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大军北上
- 1041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内讧爆发
- 1042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冀军哗变
- 1043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天赐良机
- 1044 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引金入瓮
- 1045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清河大战(上)
- 1046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清河大战(下)
- 1047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青儿遇母
- 1048 第一千零四十章 西湖祭灵
- 1049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名单风波
- 1050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草原来使
- 1051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中原巡视
- 1052 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攻克燕京
- 1053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高丽求援
- 1054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北伐高丽(上)
- 1055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北伐高丽(中)
- 1056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北伐高丽(下)
- 1057 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决战将至
- 1058 第一千零五十章 正式宣战
- 1059 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首战大定
- 1060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女真内讧
- 1061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金国投降
- 1062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夜灭室韦【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千零七章 轻敌之患
第一千零七章 轻敌之患
正如燕青所言,就在燕青率一万军抵达郓州的同时,三万齐军也已整编完毕,沿着五丈河疾速向郓州方向杀去。
这一次刘豫是铁了心要剿灭梁山义军,不仅从泗州抽调主力军队,还拿出了精锐的一万云从军,云从军是刘豫的近卫军,一共三万人,装备精良,训练有术,待遇优厚,在刘豫所有军队中战斗力最强,云从军一直在他身边,不会轻易派出,这次他为剿灭张荣的匪军,不惜下了血本,竟拿出了一万云从军。
可就算如此,刘豫也不相信手下大将,而是让兄弟刘益来亲自统帅这支三万人的剿匪军。
三万军队带着近两百艘补给船只,浩浩荡荡向郓州方向进发,刘豫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步兵,他被封齐王已经快两年,但金国对他的支持力度并不大,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支持,金国的资源都用来发动漠北征服战,甚至连战马也只给了刘豫数百匹,仅够将领们骑乘。
刘豫没有巴蜀那样的富庶之地提供大量财政资源,他的领地是饱经蹂躏的中原大地,人口锐减,十室七空,最大的汴京城只有三十万人,每年的税赋少得可怜,还要供养徐州的两万金兵,一名金兵的开支就相当于一名普通齐军的四倍,沉重的负担使刘豫非但无法扩充军队,能保持目前的军队就已经很艰难了,苦苦熬了两年,军队勉强保持在十二万左右。
士兵供养不足,士气也普遍低迷,不过装备还算不错,都是从前宋军留下的禁军装备,实际上,他的十二万军队就是从前由宋军投降而来的汉军,后来改名为齐军而已。
刘益今年四十岁左右,原本只是一名种地的农民,兄长发达后,他也跟着鸡犬升天,被封为鲁国公、上军都统制,如果是和宋军交战,刘豫不会让他统兵出战,但这次是去剿灭匪军,刘豫便将这次机会给了刘益。
在刘益眼中,这次在郓州造反的匪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声势虽大,但不堪一击,张简全军覆灭纯属意外,只能说他的兵力太少,并不能证明匪军有多强。
这也难怪,这两年河北和中原的抗金义军此起彼伏,但都被刘豫和高庆裔轻松扫掉了,镇压了数十支造反义军,连刘益也先后镇压了颍川府赵小波,郑州马杰以及陈州的张三头陀等等造反义军。
刚刚兴起的张荣不过是一支声势稍微浩大的义军而已,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山东半岛无兵镇守,这是一个大隐患,必须要尽快拿军队填充进去。
所以刘益同时也被封为济南知府,必须保住山东半岛,若失去山东半岛,他们会失去一半的财政来源,根本就支撑不住十几万大军的开支了。
这天上午,三万大军抵达了济州巨野县,距离梁山泊还有不到三十里,大将陈志远上前对刘益道:“都统,我们船队进入梁山泊恐怕会被乱匪袭击,不如将粮草物资搬运上岸!”
刘益脸一沉,“把粮草物资搬上岸怎么运走?你以为我什么都不懂吗?”
陈志远心中暗骂,只得耐着性子道:“以前攻打梁山军都是这样,距离梁山泊三十里左右把粮草搬上岸,然后以巨野县为后勤,大军向郓州进发。”
“你翻的是哪年的老黄历了,这不是梁山军,这是一支纠集不到一个月的乱匪,你以为他们几万人能住得进梁山泊?”
刘益倒是做了一点功课,他专门查询了梁山军后续的处理,宣和三年,朝廷将梁山军所有的建筑、军寨都烧成了白地,靠近梁山泊二十里内不允许住人,算是彻底摧毁了梁山军的根基。
所以他对陈志远的建议不屑一顾,不过刘益也不会鲁莽地将船队开进梁山泊,他需要得到敌军的情况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刘益见天色已晚,便下令道:“大军就地休息,明日天亮再出发!”
云从军的士兵们纷纷从船上卸下简易帐篷,在河东岸搭建起了上千顶简易帐篷,这是云从军的特权,至于其他两万军队,只能简单地用军毯裹一裹身体,直接以天为被,地为床睡觉了。
士兵们暂时还没有睡觉,纷纷聚在一起喝水啃干粮,数十名士兵啃着干硬饼,远远望着正在埋锅造饭的云从军士兵,心中充满了无言的愤怒。
云从军的待遇要比他们好得多,每月军俸有八贯钱,而他们只有三贯。
在饮食上也完全不同,云从军士兵每天有一斤的细粮供应,还能吃到肉汤、鲜鱼和蔬菜,盐量给得足,就算行军也能喝道浓酱肉汤。
而普通士兵每天只有半斤粗粮,然后是腌菜,偶然会有点咸肉,别的基本上没有了,行军时连腌菜都没有,就是干饼,硬得跟石头一样,必须用水泡上半天后才能嚼得动。
当然,云从军平时也不会和普通士兵一起行军,大家眼不见为净,这次是特殊情况,一万云从军和两万普通士兵编在一起,这便使得两支军队的待遇差异格外明显。
云从军自然也不会因为和普通士兵在一起就降低待遇,而普通士兵也不会因为和云从军在一起就沾了他们的光,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骂娘的声音此起彼伏,但也无可奈何,很快,吃完干粮后,大家都憋着一肚子怒火入睡了。
天快亮时,探子从郓州赶回来,向刘益汇报了张荣乱匪的情况,张荣已率两万匪军离开了郓州,向济南府方向撤退而去。
刘益当即立断,他率一万云从军驻守郓州为后援,令副将陈志远率两万军杀向济南府。
.......
刘益的话只说对一半,虽然梁山泊已经没有营寨给大军驻扎,但它却有足够的空地让军队临时驻扎,目前一万宋军驻扎在梁山泊内部最大的草鞋岛上,他们搭建了营帐,耐心等待着出击的时机。
草鞋岛顾名思义,外形像一只草鞋,由南北两部分组成,中间细两头宽,其实更像一个葫芦。
整座小岛长约五里,宽两里,曾经是梁山军最后的驻地,最多可驻扎军队两万人,当年卢俊义和扈青儿的父亲扈城便是死在这座岛上。
虽然小岛上的所有建筑都被烧成了白地,但梁山军在这里经营的痕迹依旧可见,整座岛被打理得很平整,非常适合驻营,数十艘大船停泊在小岛的水湾里,船上除了帐篷外,还有大量的震天雷和火油,另外,小岛上还有数十座仓帐,里面都是堆积如小山般的粮食,张荣命手下将须城的粮仓搬到了岛上。
燕青站在最南面的一块大石上眺望着水面,他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义父就是在这里上岸,最后死在岛上,自己化妆成小兵混迹在士兵群中,逃过了一劫,宋江还以为自己和扈青儿一样跳湖逃走。
一转眼就很多年过去了,义父可知道自己已成为了朝廷最年轻的正四品大将军,都统制,封爵常山郡公,燕青轻轻叹息一声,等战争结束后,他要去江夏探望义母,并拜祭义父的衣冠墓。
这时,五六名年轻将领走了过来,这次出征都以年轻将领为主,都是二级、三级统领,大多是二十岁上下,在屡次大战中脱颖而出,象种家军的第三代种烈,是种师中的孙子,吴阶之子吴报国,曹家第四代曹励。
当然更多是平民子弟,比如第一个杀进兴庆府的部将天水赵武,他在兴庆府巷战中表现极其出色,有勇有谋,被李延庆从部将破格提拔为二级统领。
这时,燕青若有所感,回头看见几名年轻将领,他微微笑道:“等不及了吗?”
种烈有些不好意思道:“大家都听到消息,齐军分兵两路,两万人已经北上,还有一万人留在梁山泊,我们都有点急不可耐了。”
这一次刘豫是铁了心要剿灭梁山义军,不仅从泗州抽调主力军队,还拿出了精锐的一万云从军,云从军是刘豫的近卫军,一共三万人,装备精良,训练有术,待遇优厚,在刘豫所有军队中战斗力最强,云从军一直在他身边,不会轻易派出,这次他为剿灭张荣的匪军,不惜下了血本,竟拿出了一万云从军。
可就算如此,刘豫也不相信手下大将,而是让兄弟刘益来亲自统帅这支三万人的剿匪军。
三万军队带着近两百艘补给船只,浩浩荡荡向郓州方向进发,刘豫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步兵,他被封齐王已经快两年,但金国对他的支持力度并不大,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支持,金国的资源都用来发动漠北征服战,甚至连战马也只给了刘豫数百匹,仅够将领们骑乘。
刘豫没有巴蜀那样的富庶之地提供大量财政资源,他的领地是饱经蹂躏的中原大地,人口锐减,十室七空,最大的汴京城只有三十万人,每年的税赋少得可怜,还要供养徐州的两万金兵,一名金兵的开支就相当于一名普通齐军的四倍,沉重的负担使刘豫非但无法扩充军队,能保持目前的军队就已经很艰难了,苦苦熬了两年,军队勉强保持在十二万左右。
士兵供养不足,士气也普遍低迷,不过装备还算不错,都是从前宋军留下的禁军装备,实际上,他的十二万军队就是从前由宋军投降而来的汉军,后来改名为齐军而已。
刘益今年四十岁左右,原本只是一名种地的农民,兄长发达后,他也跟着鸡犬升天,被封为鲁国公、上军都统制,如果是和宋军交战,刘豫不会让他统兵出战,但这次是去剿灭匪军,刘豫便将这次机会给了刘益。
在刘益眼中,这次在郓州造反的匪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声势虽大,但不堪一击,张简全军覆灭纯属意外,只能说他的兵力太少,并不能证明匪军有多强。
这也难怪,这两年河北和中原的抗金义军此起彼伏,但都被刘豫和高庆裔轻松扫掉了,镇压了数十支造反义军,连刘益也先后镇压了颍川府赵小波,郑州马杰以及陈州的张三头陀等等造反义军。
刚刚兴起的张荣不过是一支声势稍微浩大的义军而已,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山东半岛无兵镇守,这是一个大隐患,必须要尽快拿军队填充进去。
所以刘益同时也被封为济南知府,必须保住山东半岛,若失去山东半岛,他们会失去一半的财政来源,根本就支撑不住十几万大军的开支了。
这天上午,三万大军抵达了济州巨野县,距离梁山泊还有不到三十里,大将陈志远上前对刘益道:“都统,我们船队进入梁山泊恐怕会被乱匪袭击,不如将粮草物资搬运上岸!”
刘益脸一沉,“把粮草物资搬上岸怎么运走?你以为我什么都不懂吗?”
陈志远心中暗骂,只得耐着性子道:“以前攻打梁山军都是这样,距离梁山泊三十里左右把粮草搬上岸,然后以巨野县为后勤,大军向郓州进发。”
“你翻的是哪年的老黄历了,这不是梁山军,这是一支纠集不到一个月的乱匪,你以为他们几万人能住得进梁山泊?”
刘益倒是做了一点功课,他专门查询了梁山军后续的处理,宣和三年,朝廷将梁山军所有的建筑、军寨都烧成了白地,靠近梁山泊二十里内不允许住人,算是彻底摧毁了梁山军的根基。
所以他对陈志远的建议不屑一顾,不过刘益也不会鲁莽地将船队开进梁山泊,他需要得到敌军的情况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刘益见天色已晚,便下令道:“大军就地休息,明日天亮再出发!”
云从军的士兵们纷纷从船上卸下简易帐篷,在河东岸搭建起了上千顶简易帐篷,这是云从军的特权,至于其他两万军队,只能简单地用军毯裹一裹身体,直接以天为被,地为床睡觉了。
士兵们暂时还没有睡觉,纷纷聚在一起喝水啃干粮,数十名士兵啃着干硬饼,远远望着正在埋锅造饭的云从军士兵,心中充满了无言的愤怒。
云从军的待遇要比他们好得多,每月军俸有八贯钱,而他们只有三贯。
在饮食上也完全不同,云从军士兵每天有一斤的细粮供应,还能吃到肉汤、鲜鱼和蔬菜,盐量给得足,就算行军也能喝道浓酱肉汤。
而普通士兵每天只有半斤粗粮,然后是腌菜,偶然会有点咸肉,别的基本上没有了,行军时连腌菜都没有,就是干饼,硬得跟石头一样,必须用水泡上半天后才能嚼得动。
当然,云从军平时也不会和普通士兵一起行军,大家眼不见为净,这次是特殊情况,一万云从军和两万普通士兵编在一起,这便使得两支军队的待遇差异格外明显。
云从军自然也不会因为和普通士兵在一起就降低待遇,而普通士兵也不会因为和云从军在一起就沾了他们的光,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骂娘的声音此起彼伏,但也无可奈何,很快,吃完干粮后,大家都憋着一肚子怒火入睡了。
天快亮时,探子从郓州赶回来,向刘益汇报了张荣乱匪的情况,张荣已率两万匪军离开了郓州,向济南府方向撤退而去。
刘益当即立断,他率一万云从军驻守郓州为后援,令副将陈志远率两万军杀向济南府。
.......
刘益的话只说对一半,虽然梁山泊已经没有营寨给大军驻扎,但它却有足够的空地让军队临时驻扎,目前一万宋军驻扎在梁山泊内部最大的草鞋岛上,他们搭建了营帐,耐心等待着出击的时机。
草鞋岛顾名思义,外形像一只草鞋,由南北两部分组成,中间细两头宽,其实更像一个葫芦。
整座小岛长约五里,宽两里,曾经是梁山军最后的驻地,最多可驻扎军队两万人,当年卢俊义和扈青儿的父亲扈城便是死在这座岛上。
虽然小岛上的所有建筑都被烧成了白地,但梁山军在这里经营的痕迹依旧可见,整座岛被打理得很平整,非常适合驻营,数十艘大船停泊在小岛的水湾里,船上除了帐篷外,还有大量的震天雷和火油,另外,小岛上还有数十座仓帐,里面都是堆积如小山般的粮食,张荣命手下将须城的粮仓搬到了岛上。
燕青站在最南面的一块大石上眺望着水面,他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义父就是在这里上岸,最后死在岛上,自己化妆成小兵混迹在士兵群中,逃过了一劫,宋江还以为自己和扈青儿一样跳湖逃走。
一转眼就很多年过去了,义父可知道自己已成为了朝廷最年轻的正四品大将军,都统制,封爵常山郡公,燕青轻轻叹息一声,等战争结束后,他要去江夏探望义母,并拜祭义父的衣冠墓。
这时,五六名年轻将领走了过来,这次出征都以年轻将领为主,都是二级、三级统领,大多是二十岁上下,在屡次大战中脱颖而出,象种家军的第三代种烈,是种师中的孙子,吴阶之子吴报国,曹家第四代曹励。
当然更多是平民子弟,比如第一个杀进兴庆府的部将天水赵武,他在兴庆府巷战中表现极其出色,有勇有谋,被李延庆从部将破格提拔为二级统领。
这时,燕青若有所感,回头看见几名年轻将领,他微微笑道:“等不及了吗?”
种烈有些不好意思道:“大家都听到消息,齐军分兵两路,两万人已经北上,还有一万人留在梁山泊,我们都有点急不可耐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