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97 第九百八十九章 长江拦截
- 998 第九百九十章 围城打援
- 999 第九百九十一章 望风而降
- 1000 第九百九十二章 高压监控
- 1001 第九百九十三章 范相议政
- 1002 第九百九十四章 主动出击
- 1003 第九百九十五章 走狗要烹
- 1004 第九百九十六章 临安投降
- 1005 第九百九十七章 再立新君
- 1006 第九百九十八章 当局者迷
- 1007 第九百九十九章 故人清照
- 1008 第一千章 家眷进京
- 1009 第一千零一章 分房方案
- 1010 第一千零二章 故友相聚
- 1011 第一千零三章 七大都统
- 1012 第一千零四章 梁山旧将
- 1013 第一千零五章 再举义旗
- 1014 第一千零六章 牵制力量
- 1015 第一千零七章 轻敌之患
- 1016 第一千零八章 夜战出击
- 1017 第一千零九章 关键一刀
- 1018 第一千零十章 被迫求援
- 1019 第一千零十一章 大名出兵
- 1020 第一千零十二章 调兵遣将
- 1021 第一千零十三章 夜袭大名
- 1022 第一千零十四章 横扫黄河
- 1023 第一千零十五章 措手不及
- 1024 第一千零十六章 大军杀至
- 1025 第一千零十七章 攻破徐州
- 1026 第一千零十八章 挥师北上
- 1027 第一千零十九章 三英拜主
- 1028 第一千零二十章 火烧任城
- 1029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深宫白事
- 1030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意外消息
- 1031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大举攻城(上)
- 1032 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大举攻城(下)
- 1033 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诛心之战
- 1034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汴梁哗变
- 1035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新闻早报
- 1036 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赵氏皇族
- 1037 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兵指大同
- 1038 第一千零三十章 小股金兵
- 1039 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夜战金兵
- 1040 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大军北上
- 1041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内讧爆发
- 1042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冀军哗变
- 1043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天赐良机
- 1044 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引金入瓮
- 1045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清河大战(上)
- 1046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清河大战(下)
- 1047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青儿遇母
- 1048 第一千零四十章 西湖祭灵
- 1049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名单风波
- 1050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草原来使
- 1051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中原巡视
- 1052 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攻克燕京
- 1053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高丽求援
- 1054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北伐高丽(上)
- 1055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北伐高丽(中)
- 1056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北伐高丽(下)
- 1057 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决战将至
- 1058 第一千零五十章 正式宣战
- 1059 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首战大定
- 1060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女真内讧
- 1061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金国投降
- 1062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夜灭室韦【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九百九十九章 故人清照
第九百九十九章 故人清照
这天下午,临安涌金门的清风茶楼内茶客满座,而二楼靠船窗处坐了几名文士,他们一边喝茶,一边谈论时局。
“我看李延庆还是有魄力,懂得放水养鱼,光看暂停商税这一块,就像一阵春雨,商业迅速繁荣起来,清风茶楼已经是第五家了,要是从前,谁会舍得放弃商税?”
“免役钱也是,元丰改制时就说要取消,讨论了七八十年,谁都没有勇气取消,到了李延庆执政,说取消就取消了,每年两千多万贯的税收没有了,换做其他人还真没有这么大的勇气。”
这时,另一名中年文士摇摇头道:“你们都没有说到根子上,为什么李延庆敢取消而以前不敢取消,难道不怕朝廷喝西北风吗?”
几名文士都笑道:“愿听杨兄高论!”
中年文士显然是名官员,比较了解情况,他捋须笑道:“说起来和金国还有点关系,倒不是要赞扬金国,而是金国引发的大宋危机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宋的三冗弊端,冗兵、冗官、冗费,大家都知道吧!以前朝廷养了一百四十多万大军,每年光军俸就是五六千万贯,现在还有多少军队?西军三十万,岳都统那边五万,韩都统和刘都统那边十万,河东路那边五万,这就五十万,加上京城十万,也就六十万大军,差不多去掉一大半。”
“说得对!我们喝一杯。”
众人喝了一杯酒,中年男子又捋须道:“冗费大家都明白,皇宫外戚的开销,以前那位太上皇花天酒地,一个花石纲就把咱们江南掏空了,现在这一块基本上没有开销了,每年至少省下几千万贯,这两个大头一省,朝廷开支就轻松多了,李延庆当然有本钱来改革。”
“说得不错!”众人纷纷鼓掌,连其他茶客也跟着鼓掌起来。
“老杨,再说说冗官!”
中年文士沉吟一下道:“冗官这块比较难办,要精政改革就得打破太祖定下的制度,现在李延庆因为推行榷卖改革得罪不少地方官,所以在改革官员制度上朝廷和地方都抵制得比较厉害,我估计会慢慢改,我听到一个传闻,可能会从裁减闲官上着手,象节度使、团练、刺史之类都要裁掉,还有六曹和六部合并,然后增加实权官的收入,应该是这个思路。”
众人都没有说话了,改革官场其实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实在太敏感,大家都不好随意表态。
就在几个文士的隔壁坐着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看起来像夫妻二人,男的年约四十岁,女的稍微年轻一点,看起来都是饱学之士,他们一直在默默听着隔壁的谈话,这时,女子低声道:“明诚,我还是去找找他吧!他不是那种寡恩之人。”
这对夫妻正是赵明诚和妻子李清照,赵明诚原任青州知事,金兵杀来后,他们夫妻二人南逃到江南,家产被金兵和乱匪抢掠殆尽,赵明诚最初任江宁通判,因为犯事被罢免,就在去年宫廷政变后,他拿出全部财产打点了黄潜善,被任命为徽州知事,但李延庆拨乱反正,重建大统,赵明诚便因为出任伪官而再次被罢免。
夫妻二人的财物都捐了官,又没有了收入,靠变卖李清照的细软首饰为生,入不敷出,日子过得十分窘迫,今天是赵明诚的生日,李清照便卖掉最后一根银钗,请丈夫来喝茶庆祝,正好听到隔壁几个文人在闲聊,勾起了赵明诚的伤感。
赵明诚摇摇头,“他不是不知道我是徽州知事,却批准将我罢免,他若念旧情就不会这样狠绝了,而且我们就在他身边,他也没有来找过我们,求他有什么用?”
李清照沉吟一下道:“话也不能这样说,他罢免你是原则问题,不会因为你是熟人就留情,我们寄居陋室,他也未必知道,说不定他也曾找过我们,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我想他既然肯娶师师为妻,十年不弃,就说明他不是薄情寡义之人,至少他会看在师师的面上帮我们一下。”
赵明诚叹口气道:“那你去吧!我实在没有勇气去求他。”
“好!我今天就去找他。”
夫妻二人又商议片刻,便起身离去了。
........
李延庆因为妻儿还没有从京兆来京,他暂时住在以前自己的旧宅内,并没有给自己置办王府,其实他的旧宅也不算小,占地十亩,修高了围墙,又挂上了晋王府的牌匾,四周空地修建为亲兵营,门外有士兵站岗,倒也颇有气势,而且也显得他很节俭,赢得了很好的名声。
黄昏时分,李延庆的马车在数百骑兵护卫下,缓缓停在了府宅大门前,李延庆从马车里出来,快步走进了府门。
“有没有什么事?”他把斗篷递给一名女护卫问道。
“下午传来消息,夫人他们明天上午抵达京城。”
“好!没有别的事了吧!”
女护卫犹豫一下道:“府门外有一个妇人在等你,已经等了大半个时辰了,她不肯进府,说是你的故人。”
李延庆一怔,他没看见有人啊!
他连忙快步走到大门前,果然见对面墙边站着一个女人,衣裙破旧,容颜颇为憔悴,他再细看,顿时吃了一惊,这女子不是李清照吗?
李延庆连忙走上前,果然是李清照,他惊讶问道:“大姐怎么在这里?”
李清照此时既高兴又伤感,高兴是李延庆还是认识自己,口称自己大姐,而伤感是李延庆变化太大,大得她完全认不出了,刚才李延庆走出马车时,她竟然不敢去相认,这还是当年那个单纯、充满朝气的少年郎吗?
李延庆也知道李清照为什么来找自己,一定是为赵明诚之事,他在原则上没有松口,但他却没有想到李清照竟然过得如此窘迫,寒酸、憔悴,身上已经看不见一件首饰,以她的清高,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她绝不会来找自己。
“有什么话我们进屋去说,跟我来!”
李清照默默点头,跟随李延庆进了王府,来到客堂坐下。
侍女给他们上了茶,李清照勉强笑了笑问道:“你的妻儿不在吗?”
“她们还在路上,大概明天到临安,大姐,你现在住在哪里?”
“我们也住在临安,租了两间小屋子,一间堆满了金石之物,另一间是我们夫妻住。”
“那靠什么生活呢?”
李清照摇摇头,“你没看我身上一件首饰都没有了吗?明诚想收些学生,可我们连场地都租不起,他只好给人抄书挣点小钱糊口度日。”
“为什么这样窘迫?明诚可是做了几年青州知事。”
“是我们糊涂,明诚求官心切,去找了黄潜善,原以为是故交,他肯帮忙找个差事,结果他把我们所有的钱财都勒索走了,才给明诚一个官职,可惜连第一个月的俸禄都没有领到,明诚就被罢免了。”
李延庆心中一阵歉疚,他起身走出去,吩咐亲兵几句,这才回来道:“我知道了,我一定会帮助你们。”
李延庆想了想,“这样吧!明诚先委屈他出任太学学正,先替我把太学做起来,过两年再安排他去六部,让他后天上午去吏部报到。”
李清照惊喜交加,这么快就安排了官职?她忽然想起李延庆可是监国摄政王,她连忙起身行礼。
李延庆摆摆手让她坐下,笑道:“以大姐的才华,闲在家里也可惜了,要不我请你做西席,教我妹妹和长女读书写诗。”
“你长女多大了?”
“六岁了,叫做阿莲,她其实是师师的养女,我视己出,只是妹妹大一点,十岁了。”
李清照点点头笑道:“既然是师师的女儿,我可以教她。”
李清照一颗心终于定下,又坐了片刻,聊聊了他们这几年之事,李清照就起身告辞了。
李延庆笑道:“等一等,我给你一样东西。”
李清照连忙摆手,“心意我领了,但我不能要你的财物,明诚会生气的。”
“不是我的东西,是你们自己的东西。”
“那是什么?”李清照有点惊讶地问道。
“稍坐片刻,马上就来了。”
片刻,两名亲兵走进大堂,抬着一口箱子,上面还有封条,李清照一下子愣住了,“这是.......”
李延庆微微笑道:“能认出来吗?”
李清照上前轻轻抚摸箱子,她当然能认出来,箱子还是自己的陪嫁之物,这就是丈夫送给黄潜善的那箱银子啊!他们所有的财物都换成了这箱银子,一共两千两银子。
她看了看背后,箱子上还贴着‘赵明诚敬呈’的条子,箱子根本就没有打开过。
“是在抄查黄潜善家中发现的,我把它扣下了,准备还给你们,只是一直没有你们的消息,既然大姐来了,今天就把它带回去吧!”
李清照忽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她擦拭一下眼角泪水,哽咽道:“延庆,真的谢谢你!”
李延庆叹口气道:“我知道你们对我有怨恨,说实话,我也很歉疚。”
“我从没有怪过你!”
李清照摇摇头道:“我本来就坚决反对明诚去求黄潜善,我也劝他不要做太上皇的官,你知道明诚一直热衷于功名利禄,他是对你有些不满,但这不是你的错。”
“不管怎么说,我会尽力帮助你们,明诚是有能力的,资历也够了,只是他运气不太好,你回去安抚他,让他好好干,我会给他一个前程。”
李清照心中感激,这才起身告辞,李延庆又让自己的马车送她回去,连同箱子一起送还她。
望着马车走远,李延庆微微叹了口气,心中竟有一丝莫名的失落。
“我看李延庆还是有魄力,懂得放水养鱼,光看暂停商税这一块,就像一阵春雨,商业迅速繁荣起来,清风茶楼已经是第五家了,要是从前,谁会舍得放弃商税?”
“免役钱也是,元丰改制时就说要取消,讨论了七八十年,谁都没有勇气取消,到了李延庆执政,说取消就取消了,每年两千多万贯的税收没有了,换做其他人还真没有这么大的勇气。”
这时,另一名中年文士摇摇头道:“你们都没有说到根子上,为什么李延庆敢取消而以前不敢取消,难道不怕朝廷喝西北风吗?”
几名文士都笑道:“愿听杨兄高论!”
中年文士显然是名官员,比较了解情况,他捋须笑道:“说起来和金国还有点关系,倒不是要赞扬金国,而是金国引发的大宋危机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宋的三冗弊端,冗兵、冗官、冗费,大家都知道吧!以前朝廷养了一百四十多万大军,每年光军俸就是五六千万贯,现在还有多少军队?西军三十万,岳都统那边五万,韩都统和刘都统那边十万,河东路那边五万,这就五十万,加上京城十万,也就六十万大军,差不多去掉一大半。”
“说得对!我们喝一杯。”
众人喝了一杯酒,中年男子又捋须道:“冗费大家都明白,皇宫外戚的开销,以前那位太上皇花天酒地,一个花石纲就把咱们江南掏空了,现在这一块基本上没有开销了,每年至少省下几千万贯,这两个大头一省,朝廷开支就轻松多了,李延庆当然有本钱来改革。”
“说得不错!”众人纷纷鼓掌,连其他茶客也跟着鼓掌起来。
“老杨,再说说冗官!”
中年文士沉吟一下道:“冗官这块比较难办,要精政改革就得打破太祖定下的制度,现在李延庆因为推行榷卖改革得罪不少地方官,所以在改革官员制度上朝廷和地方都抵制得比较厉害,我估计会慢慢改,我听到一个传闻,可能会从裁减闲官上着手,象节度使、团练、刺史之类都要裁掉,还有六曹和六部合并,然后增加实权官的收入,应该是这个思路。”
众人都没有说话了,改革官场其实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实在太敏感,大家都不好随意表态。
就在几个文士的隔壁坐着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看起来像夫妻二人,男的年约四十岁,女的稍微年轻一点,看起来都是饱学之士,他们一直在默默听着隔壁的谈话,这时,女子低声道:“明诚,我还是去找找他吧!他不是那种寡恩之人。”
这对夫妻正是赵明诚和妻子李清照,赵明诚原任青州知事,金兵杀来后,他们夫妻二人南逃到江南,家产被金兵和乱匪抢掠殆尽,赵明诚最初任江宁通判,因为犯事被罢免,就在去年宫廷政变后,他拿出全部财产打点了黄潜善,被任命为徽州知事,但李延庆拨乱反正,重建大统,赵明诚便因为出任伪官而再次被罢免。
夫妻二人的财物都捐了官,又没有了收入,靠变卖李清照的细软首饰为生,入不敷出,日子过得十分窘迫,今天是赵明诚的生日,李清照便卖掉最后一根银钗,请丈夫来喝茶庆祝,正好听到隔壁几个文人在闲聊,勾起了赵明诚的伤感。
赵明诚摇摇头,“他不是不知道我是徽州知事,却批准将我罢免,他若念旧情就不会这样狠绝了,而且我们就在他身边,他也没有来找过我们,求他有什么用?”
李清照沉吟一下道:“话也不能这样说,他罢免你是原则问题,不会因为你是熟人就留情,我们寄居陋室,他也未必知道,说不定他也曾找过我们,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我想他既然肯娶师师为妻,十年不弃,就说明他不是薄情寡义之人,至少他会看在师师的面上帮我们一下。”
赵明诚叹口气道:“那你去吧!我实在没有勇气去求他。”
“好!我今天就去找他。”
夫妻二人又商议片刻,便起身离去了。
........
李延庆因为妻儿还没有从京兆来京,他暂时住在以前自己的旧宅内,并没有给自己置办王府,其实他的旧宅也不算小,占地十亩,修高了围墙,又挂上了晋王府的牌匾,四周空地修建为亲兵营,门外有士兵站岗,倒也颇有气势,而且也显得他很节俭,赢得了很好的名声。
黄昏时分,李延庆的马车在数百骑兵护卫下,缓缓停在了府宅大门前,李延庆从马车里出来,快步走进了府门。
“有没有什么事?”他把斗篷递给一名女护卫问道。
“下午传来消息,夫人他们明天上午抵达京城。”
“好!没有别的事了吧!”
女护卫犹豫一下道:“府门外有一个妇人在等你,已经等了大半个时辰了,她不肯进府,说是你的故人。”
李延庆一怔,他没看见有人啊!
他连忙快步走到大门前,果然见对面墙边站着一个女人,衣裙破旧,容颜颇为憔悴,他再细看,顿时吃了一惊,这女子不是李清照吗?
李延庆连忙走上前,果然是李清照,他惊讶问道:“大姐怎么在这里?”
李清照此时既高兴又伤感,高兴是李延庆还是认识自己,口称自己大姐,而伤感是李延庆变化太大,大得她完全认不出了,刚才李延庆走出马车时,她竟然不敢去相认,这还是当年那个单纯、充满朝气的少年郎吗?
李延庆也知道李清照为什么来找自己,一定是为赵明诚之事,他在原则上没有松口,但他却没有想到李清照竟然过得如此窘迫,寒酸、憔悴,身上已经看不见一件首饰,以她的清高,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她绝不会来找自己。
“有什么话我们进屋去说,跟我来!”
李清照默默点头,跟随李延庆进了王府,来到客堂坐下。
侍女给他们上了茶,李清照勉强笑了笑问道:“你的妻儿不在吗?”
“她们还在路上,大概明天到临安,大姐,你现在住在哪里?”
“我们也住在临安,租了两间小屋子,一间堆满了金石之物,另一间是我们夫妻住。”
“那靠什么生活呢?”
李清照摇摇头,“你没看我身上一件首饰都没有了吗?明诚想收些学生,可我们连场地都租不起,他只好给人抄书挣点小钱糊口度日。”
“为什么这样窘迫?明诚可是做了几年青州知事。”
“是我们糊涂,明诚求官心切,去找了黄潜善,原以为是故交,他肯帮忙找个差事,结果他把我们所有的钱财都勒索走了,才给明诚一个官职,可惜连第一个月的俸禄都没有领到,明诚就被罢免了。”
李延庆心中一阵歉疚,他起身走出去,吩咐亲兵几句,这才回来道:“我知道了,我一定会帮助你们。”
李延庆想了想,“这样吧!明诚先委屈他出任太学学正,先替我把太学做起来,过两年再安排他去六部,让他后天上午去吏部报到。”
李清照惊喜交加,这么快就安排了官职?她忽然想起李延庆可是监国摄政王,她连忙起身行礼。
李延庆摆摆手让她坐下,笑道:“以大姐的才华,闲在家里也可惜了,要不我请你做西席,教我妹妹和长女读书写诗。”
“你长女多大了?”
“六岁了,叫做阿莲,她其实是师师的养女,我视己出,只是妹妹大一点,十岁了。”
李清照点点头笑道:“既然是师师的女儿,我可以教她。”
李清照一颗心终于定下,又坐了片刻,聊聊了他们这几年之事,李清照就起身告辞了。
李延庆笑道:“等一等,我给你一样东西。”
李清照连忙摆手,“心意我领了,但我不能要你的财物,明诚会生气的。”
“不是我的东西,是你们自己的东西。”
“那是什么?”李清照有点惊讶地问道。
“稍坐片刻,马上就来了。”
片刻,两名亲兵走进大堂,抬着一口箱子,上面还有封条,李清照一下子愣住了,“这是.......”
李延庆微微笑道:“能认出来吗?”
李清照上前轻轻抚摸箱子,她当然能认出来,箱子还是自己的陪嫁之物,这就是丈夫送给黄潜善的那箱银子啊!他们所有的财物都换成了这箱银子,一共两千两银子。
她看了看背后,箱子上还贴着‘赵明诚敬呈’的条子,箱子根本就没有打开过。
“是在抄查黄潜善家中发现的,我把它扣下了,准备还给你们,只是一直没有你们的消息,既然大姐来了,今天就把它带回去吧!”
李清照忽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她擦拭一下眼角泪水,哽咽道:“延庆,真的谢谢你!”
李延庆叹口气道:“我知道你们对我有怨恨,说实话,我也很歉疚。”
“我从没有怪过你!”
李清照摇摇头道:“我本来就坚决反对明诚去求黄潜善,我也劝他不要做太上皇的官,你知道明诚一直热衷于功名利禄,他是对你有些不满,但这不是你的错。”
“不管怎么说,我会尽力帮助你们,明诚是有能力的,资历也够了,只是他运气不太好,你回去安抚他,让他好好干,我会给他一个前程。”
李清照心中感激,这才起身告辞,李延庆又让自己的马车送她回去,连同箱子一起送还她。
望着马车走远,李延庆微微叹了口气,心中竟有一丝莫名的失落。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