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89 第九百八十一章 形势混乱
- 990 第九百八十二章 惊魂之变(上)
- 991 第九百八十三章 惊魂之变(中)
- 992 第九百八十四章 惊魂之变(下)
- 993 第九百八十五章 杀出重围
- 994 第九百八十六章 辞相摄政
- 995 第九百八十七章 高举大旗
- 996 第九百八十八章 内战爆发
- 997 第九百八十九章 长江拦截
- 998 第九百九十章 围城打援
- 999 第九百九十一章 望风而降
- 1000 第九百九十二章 高压监控
- 1001 第九百九十三章 范相议政
- 1002 第九百九十四章 主动出击
- 1003 第九百九十五章 走狗要烹
- 1004 第九百九十六章 临安投降
- 1005 第九百九十七章 再立新君
- 1006 第九百九十八章 当局者迷
- 1007 第九百九十九章 故人清照
- 1008 第一千章 家眷进京
- 1009 第一千零一章 分房方案
- 1010 第一千零二章 故友相聚
- 1011 第一千零三章 七大都统
- 1012 第一千零四章 梁山旧将
- 1013 第一千零五章 再举义旗
- 1014 第一千零六章 牵制力量
- 1015 第一千零七章 轻敌之患
- 1016 第一千零八章 夜战出击
- 1017 第一千零九章 关键一刀
- 1018 第一千零十章 被迫求援
- 1019 第一千零十一章 大名出兵
- 1020 第一千零十二章 调兵遣将
- 1021 第一千零十三章 夜袭大名
- 1022 第一千零十四章 横扫黄河
- 1023 第一千零十五章 措手不及
- 1024 第一千零十六章 大军杀至
- 1025 第一千零十七章 攻破徐州
- 1026 第一千零十八章 挥师北上
- 1027 第一千零十九章 三英拜主
- 1028 第一千零二十章 火烧任城
- 1029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深宫白事
- 1030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意外消息
- 1031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大举攻城(上)
- 1032 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大举攻城(下)
- 1033 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诛心之战
- 1034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汴梁哗变
- 1035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新闻早报
- 1036 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赵氏皇族
- 1037 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兵指大同
- 1038 第一千零三十章 小股金兵
- 1039 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夜战金兵
- 1040 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大军北上
- 1041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内讧爆发
- 1042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冀军哗变
- 1043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天赐良机
- 1044 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引金入瓮
- 1045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清河大战(上)
- 1046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清河大战(下)
- 1047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青儿遇母
- 1048 第一千零四十章 西湖祭灵
- 1049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名单风波
- 1050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草原来使
- 1051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中原巡视
- 1052 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攻克燕京
- 1053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高丽求援
- 1054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北伐高丽(上)
- 1055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北伐高丽(中)
- 1056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北伐高丽(下)
- 1057 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决战将至
- 1058 第一千零五十章 正式宣战
- 1059 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首战大定
- 1060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女真内讧
- 1061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金国投降
- 1062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夜灭室韦【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九百九十一章 望风而降
第九百九十一章 望风而降
中午时分,李延庆率领一万大军和三万骑兵抵达了乌程县,乌程县守将王典和马文春已经得吴湛军被全歼的消息,两人心惊胆战,天一亮就向临安发鸽信求援,但还没有等到回音,李延庆的四万大军便兵临城下。
“居然是骑兵!”
王典看见了铺天盖地的骑兵,吓得惊呼起来,城头守军也战战兢兢,一旦城破,恐怕他们性命难保了。
这时,一名骑兵飞奔而至,在百余步外将一封信一箭射上城,随即奔了回去。
有士兵拾到信,连忙跑来向王典汇报,王典接过信,顿时吓了一跳,是李延庆的最后通牒,半个时辰后,讨逆军将大举攻城,一旦城破,主将王典、副将马文春将斩首示众,绝不宽恕,如果在攻城之前投降,王典和马文春可饶死罪,罢职为民。
马文春上前细看一遍,顿时怒道:“这就是李延庆的诚意?要我们投降,还驱逐为民,他娘的谁还愿意投降,不如死战一场。”
王典半晌没有吭声,马文春担心王典动心,连忙劝道:“对方没有攻城武器,虽然兵力众多,但大部分都是骑兵,根本无法攻城,我们完全可以守住县城等待太上皇派兵来救援,那时我们功劳甚大,高封重赏绝对少不了。”
王典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不如我们分工守城,你负责北城和西城,我守南城和东城。”
“这样最好!”
马文春大喜,转身就走,就在这时,王典忽然拔出剑,从面一剑刺进了马文春的后心,长剑刺穿了前胸,马文春惨叫一声,当即倒地。
王典在他耳边冷冷道:“你既然想死,那我先送你去西天!”
他长剑一拔,鲜血喷出,马文春当场毙命。
王典在他身上擦干净长剑,喝令道:“开门投降!”
乌程县的城门缓缓开启,一万军队列队走出城门,将兵器和盔甲放在一旁,士兵们则举手去一侧集中,李延庆给曹猛使个眼色,曹猛立刻率领千余骑兵上前指引降兵去西面空地集中。
这时,主将王典五花大绑出来,跪在地上请罪求罚。
李延庆点点头,对他道:“你背主求荣,虽该万死,但念你主动投降,保全士兵性命,我饶你一死,准你收拾物品离去。”
有士兵上前给他松了绑,王典磕头谢道:“谢都统不杀之恩!”
王典这才起身返回城内,带着几名亲兵收拾东西去了。
仅仅两天一夜,李延庆便全歼了新禁军四万人,同时整编降军,获得三万新军,加上三万京兆骑兵赶来助战,李延庆的军队数量一跃升为十一万人,而赵佶的军队则迅速降为九万人,兵力对比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
清晨,一支由三百艘海船组成的船队正缓缓驶入了长江口,这是从明州海港驶来的海船队,杜充担任造船使后用三年时间建造了这批海船,大小从六千石到三千石不等,虽然不是万石超级大船,但船只也十分坚固,能抵御海上风浪,完全可以往来于南洋和日本。
赵构花大价钱建造这些海船的目的是想组建一支官商船队,进行海外贸易,牟取暴利,解决财政拮据问题。
原计划第一次出海时间就在册立太子大典后,物资和人员都已准备齐全,一旦册立结束就驶往日本,但变化不如计划,一场宫廷政变使这次航行计划流产,赵佶下诏将三百艘新海船全部征为军方使用。
刘光世的求援信使这批海船得到了第一次用武之地,三百艘海船驶往泰州,接应五万大军过长江。
赵佶终于有点急了,李延庆在湖州连战连捷,一举歼灭了四万军队,斩杀吴湛,释放王典,使整个临安府为之震动,尤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道手段更是让将领们人心惶惶,人心思变。
虽然李延庆没有立刻率军南下,而是在湖州整编降军,但这种引而不发的手段更让军心不稳。
在这种情况下,赵佶急需刘光世率军从北面出击,攻打李延庆的后背,迫使李延庆不得不回防平江府。
宋朝的长江口和今天还是大相径庭,崇明岛没有完全形成,只有三座小岛,其中一座小岛上出现了小镇,叫做崇明镇,上面的居民都是以捕鱼为生。
三百艘海船刚刚驶入长江口,迎面出现了一支战船队,在长江上一字排开,拦住了海船队的去路,这时海船队的后方也出现十几支战船,截断了海船队的退路,为首战船上打出旗语,要求海船队向长江南岸靠拢。
这时,江面上出现了接二连三的爆炸,水浪滔天,硝烟弥漫,巨大的爆炸声惊心动魄,这便是强烈的战争威胁,如果海船不靠岸,它们将会被直接炸沉。
三百艘海船并没有多少军队,每艘海船上只有二十几名水手和两三名押船士兵,在敌军战船的强烈威胁下,海船不得不向对方妥协了,纷纷调转船头向南岸驶去。
此时,南岸已有三万精兵集结待命,由曹晟统帅,就在三百艘海船驶离明州港的同时,位于明州的情报斥候便向平江府紧急发送了鸽信,加上刘光世的暗示,李延庆判断这三百艘海船必然是赶赴长江接刘光世军队渡江。
他当即进行了周密策划,由曹晟率三万人重新北上,阮氏三雄负责拦截这三百艘海船。
当天下午,三万精兵在南岸的太仓港登船,三百艘海船随即在长江内调头,又浩浩荡荡地向南方驶去。
.......
三天后,平江府的运粮船抵达嘉兴府,有了充足的后勤保障,李延庆率领四万步兵和三万骑兵,向临安府进发。
形势已经不容乐观,赵佶将绍兴府的两万军队也调入临安府,除了两万军队守京城外,其余七万大军全部部署在宦塘河—运河一线,由上将军、会稽郡王苗傅统一指挥,准备和李延庆的决一死战。
李延庆的大军驻扎在临平镇,和二十里外的新禁军对峙,李延庆并不急于发动进攻,他还在耐心等待曹晟的消息。
此时形势异常诡异,原本公开表态支持太上皇赵佶执政的州县纷纷沉默或者反水,宁国府知府韩度发表致天下书,公开指责太上皇赵佶发动宫廷政变,呼吁还政于天子。
随即庆元府、绍兴府、嘉兴府以及湖州、徽州等州府纷纷响应,公开要求太上皇还政于天子。
临安城充满了紧张气息,一队队士兵在大街小巷巡逻,到处抓捕被怀疑为李延庆探子的路人,城内已经戒严,普通百姓被要求呆在家中,一辆马车缓缓驶过大街,马车两边跟着四名骑兵护卫,在马车顶端插着一面杏黄色的三角旗,这叫通行旗,上面还有编号,允许士兵会允许插有这样旗帜的车辆过市。
这辆旗帜的编号是乙八号,虽然不是顶级人物,但也算是一个重要人物。
这辆马车的主人正是秦桧,目前秦桧出任礼部尚书兼尚书左丞,手中握有实权,不过由于李延庆的影响,天下各州并没有群起响应支持太上皇摄政,使尚书省处于空转状态,秦桧也有是有名无实。
马车进了皇城,皇城内一样冷冷清清,基本上看不见官员的影子,这让秦桧暗暗叹息,自从李延庆在湖州全歼了四万军队后,形势逆转,使支持太上皇的各州纷纷反水,朝中官员也找各种理由请假,整个朝务处于停顿状态。
秦桧虽然不知道找自己来商议什么,但他也能猜得到,除了怎么应对李延庆外,基本上不会有别的议题。
马车在知政堂大门前停下,秦桧从马车里出来,直接向大门内走去。
“秦尚书,后面忽然有人叫他。”
秦桧回头,竟然是相国范宗尹,他停住了脚步,呵呵笑道:“我还以为自己来晚了,没想到范相公还要更晚一步。”
范宗尹苦笑一声道:“我今天身体不适,本想请假一天,但太上皇不准,又派人去催我,没办法,只好来了。”
秦桧淡淡一笑,“这个时候,不要指望请假能逃避问题,我也不想来,但不敢不来。”
“居然是骑兵!”
王典看见了铺天盖地的骑兵,吓得惊呼起来,城头守军也战战兢兢,一旦城破,恐怕他们性命难保了。
这时,一名骑兵飞奔而至,在百余步外将一封信一箭射上城,随即奔了回去。
有士兵拾到信,连忙跑来向王典汇报,王典接过信,顿时吓了一跳,是李延庆的最后通牒,半个时辰后,讨逆军将大举攻城,一旦城破,主将王典、副将马文春将斩首示众,绝不宽恕,如果在攻城之前投降,王典和马文春可饶死罪,罢职为民。
马文春上前细看一遍,顿时怒道:“这就是李延庆的诚意?要我们投降,还驱逐为民,他娘的谁还愿意投降,不如死战一场。”
王典半晌没有吭声,马文春担心王典动心,连忙劝道:“对方没有攻城武器,虽然兵力众多,但大部分都是骑兵,根本无法攻城,我们完全可以守住县城等待太上皇派兵来救援,那时我们功劳甚大,高封重赏绝对少不了。”
王典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不如我们分工守城,你负责北城和西城,我守南城和东城。”
“这样最好!”
马文春大喜,转身就走,就在这时,王典忽然拔出剑,从面一剑刺进了马文春的后心,长剑刺穿了前胸,马文春惨叫一声,当即倒地。
王典在他耳边冷冷道:“你既然想死,那我先送你去西天!”
他长剑一拔,鲜血喷出,马文春当场毙命。
王典在他身上擦干净长剑,喝令道:“开门投降!”
乌程县的城门缓缓开启,一万军队列队走出城门,将兵器和盔甲放在一旁,士兵们则举手去一侧集中,李延庆给曹猛使个眼色,曹猛立刻率领千余骑兵上前指引降兵去西面空地集中。
这时,主将王典五花大绑出来,跪在地上请罪求罚。
李延庆点点头,对他道:“你背主求荣,虽该万死,但念你主动投降,保全士兵性命,我饶你一死,准你收拾物品离去。”
有士兵上前给他松了绑,王典磕头谢道:“谢都统不杀之恩!”
王典这才起身返回城内,带着几名亲兵收拾东西去了。
仅仅两天一夜,李延庆便全歼了新禁军四万人,同时整编降军,获得三万新军,加上三万京兆骑兵赶来助战,李延庆的军队数量一跃升为十一万人,而赵佶的军队则迅速降为九万人,兵力对比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
清晨,一支由三百艘海船组成的船队正缓缓驶入了长江口,这是从明州海港驶来的海船队,杜充担任造船使后用三年时间建造了这批海船,大小从六千石到三千石不等,虽然不是万石超级大船,但船只也十分坚固,能抵御海上风浪,完全可以往来于南洋和日本。
赵构花大价钱建造这些海船的目的是想组建一支官商船队,进行海外贸易,牟取暴利,解决财政拮据问题。
原计划第一次出海时间就在册立太子大典后,物资和人员都已准备齐全,一旦册立结束就驶往日本,但变化不如计划,一场宫廷政变使这次航行计划流产,赵佶下诏将三百艘新海船全部征为军方使用。
刘光世的求援信使这批海船得到了第一次用武之地,三百艘海船驶往泰州,接应五万大军过长江。
赵佶终于有点急了,李延庆在湖州连战连捷,一举歼灭了四万军队,斩杀吴湛,释放王典,使整个临安府为之震动,尤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道手段更是让将领们人心惶惶,人心思变。
虽然李延庆没有立刻率军南下,而是在湖州整编降军,但这种引而不发的手段更让军心不稳。
在这种情况下,赵佶急需刘光世率军从北面出击,攻打李延庆的后背,迫使李延庆不得不回防平江府。
宋朝的长江口和今天还是大相径庭,崇明岛没有完全形成,只有三座小岛,其中一座小岛上出现了小镇,叫做崇明镇,上面的居民都是以捕鱼为生。
三百艘海船刚刚驶入长江口,迎面出现了一支战船队,在长江上一字排开,拦住了海船队的去路,这时海船队的后方也出现十几支战船,截断了海船队的退路,为首战船上打出旗语,要求海船队向长江南岸靠拢。
这时,江面上出现了接二连三的爆炸,水浪滔天,硝烟弥漫,巨大的爆炸声惊心动魄,这便是强烈的战争威胁,如果海船不靠岸,它们将会被直接炸沉。
三百艘海船并没有多少军队,每艘海船上只有二十几名水手和两三名押船士兵,在敌军战船的强烈威胁下,海船不得不向对方妥协了,纷纷调转船头向南岸驶去。
此时,南岸已有三万精兵集结待命,由曹晟统帅,就在三百艘海船驶离明州港的同时,位于明州的情报斥候便向平江府紧急发送了鸽信,加上刘光世的暗示,李延庆判断这三百艘海船必然是赶赴长江接刘光世军队渡江。
他当即进行了周密策划,由曹晟率三万人重新北上,阮氏三雄负责拦截这三百艘海船。
当天下午,三万精兵在南岸的太仓港登船,三百艘海船随即在长江内调头,又浩浩荡荡地向南方驶去。
.......
三天后,平江府的运粮船抵达嘉兴府,有了充足的后勤保障,李延庆率领四万步兵和三万骑兵,向临安府进发。
形势已经不容乐观,赵佶将绍兴府的两万军队也调入临安府,除了两万军队守京城外,其余七万大军全部部署在宦塘河—运河一线,由上将军、会稽郡王苗傅统一指挥,准备和李延庆的决一死战。
李延庆的大军驻扎在临平镇,和二十里外的新禁军对峙,李延庆并不急于发动进攻,他还在耐心等待曹晟的消息。
此时形势异常诡异,原本公开表态支持太上皇赵佶执政的州县纷纷沉默或者反水,宁国府知府韩度发表致天下书,公开指责太上皇赵佶发动宫廷政变,呼吁还政于天子。
随即庆元府、绍兴府、嘉兴府以及湖州、徽州等州府纷纷响应,公开要求太上皇还政于天子。
临安城充满了紧张气息,一队队士兵在大街小巷巡逻,到处抓捕被怀疑为李延庆探子的路人,城内已经戒严,普通百姓被要求呆在家中,一辆马车缓缓驶过大街,马车两边跟着四名骑兵护卫,在马车顶端插着一面杏黄色的三角旗,这叫通行旗,上面还有编号,允许士兵会允许插有这样旗帜的车辆过市。
这辆旗帜的编号是乙八号,虽然不是顶级人物,但也算是一个重要人物。
这辆马车的主人正是秦桧,目前秦桧出任礼部尚书兼尚书左丞,手中握有实权,不过由于李延庆的影响,天下各州并没有群起响应支持太上皇摄政,使尚书省处于空转状态,秦桧也有是有名无实。
马车进了皇城,皇城内一样冷冷清清,基本上看不见官员的影子,这让秦桧暗暗叹息,自从李延庆在湖州全歼了四万军队后,形势逆转,使支持太上皇的各州纷纷反水,朝中官员也找各种理由请假,整个朝务处于停顿状态。
秦桧虽然不知道找自己来商议什么,但他也能猜得到,除了怎么应对李延庆外,基本上不会有别的议题。
马车在知政堂大门前停下,秦桧从马车里出来,直接向大门内走去。
“秦尚书,后面忽然有人叫他。”
秦桧回头,竟然是相国范宗尹,他停住了脚步,呵呵笑道:“我还以为自己来晚了,没想到范相公还要更晚一步。”
范宗尹苦笑一声道:“我今天身体不适,本想请假一天,但太上皇不准,又派人去催我,没办法,只好来了。”
秦桧淡淡一笑,“这个时候,不要指望请假能逃避问题,我也不想来,但不敢不来。”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