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51 51.人市(捉虫)
- 52 52.小白花与大少爷
- 53 53.搬家
- 54 54.银楼
- 55 55.金簪(捉虫)
- 56 56.过年
- 57 57.断骨
- 58 58.元宵
- 59 59.生子
- 60 60.启程
- 61 61.乡试(上)
- 62 62.乡试(中)
- 63 63.乡试(下)
- 64 64.喜报
- 65 65.文曲星
- 66 66.榜下捉婿
- 67 67.回家
- 68 68.初心
- 69 69.别离(捉虫)
- 70 70.寻人
- 71 71.亲事
- 72 72.出发
- 73 73.重逢
- 74 74.比试(捉虫)
- 75 75.夜会
- 76 76.请求
- 77 77.瞎想
- 78 78.蹊跷
- 79 79.预言
- 80 80.会试(上)
- 81 81.会试(中)
- 82 82.会试(下)
- 83 83.思故高塔(捉虫)
- 84 84.小黑屋
- 85 85.生天
- 86 86.出宫
- 87 87.发榜
- 88 88.收网
- 89 89.殿试
- 90 90.传胪大典
- 91 91.荣恩
- 92 92.平西王(捉虫)
- 93 93.故人
- 94 94.小傻子
- 95 95.攀扯
- 96 96.质问
- 97 97.回京
- 98 98.天命
- 99 99.往事
- 100 100.出山
- 101 101.调查
- 102 102.绝笔
- 103 103.戏精
- 104 104.刑部
- 105 105.心惊
- 106 106.交换(捉虫)
- 107 107.王妃
- 108 108.密信
- 109 109.七星
- 110 110.东宫
- 111 111.破题
- 112 112.词
- 113 113.书籍
- 114 114.fangdao
- 115 115.佛道
- 116 116.同行
- 117 117.第 117 章
- 118 118.卖身
- 119 119.吵闹
- 120 120.分开
- 121 121.生还
- 122 122.复仇
- 123 123.止戈
- 124 124.翠微
- 125 125.河底
- 126 126.青衫
- 127 127.排场
- 128 128.入府
- 129 129.山路
- 130 130.相面
- 131 131.石剑
- 132 132.夜访
- 133 133.瞎猜
- 134 134.第 134 章
- 135 135.舍利塔
- 136 136.云璋
- 137 137.寡宿
- 138 138.相见
- 139 139.先祖
- 140 140.世子
- 141 141.第 141 章
- 142 142.向导
- 143 143.假酒
- 144 144.三花寨
- 145 145.均匀
- 146 146.行囊
- 147 147.泉水
- 148 148.反常
- 149 149.中毒
- 150 150.齐影
- 151 151.恐吓
- 152 152.故知
- 153 153.入口
- 154 154.井中
- 155 155.分道
- 156 156.陷阱
- 157 157.唱歌
- 158 158.藏宝
- 159 159.如音
- 160 160.威胁
- 161 161.棺椁
- 162 162.醒来
- 163 163.棺底
- 164 164.明主
- 165 165.祭坛
- 166 166.出来
- 167 167.永别
- 168 168.局势
- 169 169.山匪
- 170 170.真相
- 171 171.逃脱
- 172 172.亲家
- 173 173.前路
隐藏
显示工具栏
61.乡试(上)
61.乡试(上)
叶信芳有时候觉得安排考试的这帮人脑子里有坑。
规矩是回回都在变化, 上一次乡试不准带吃食, 这一次又必须自备干粮,还不让带锅炉之类,笔墨纸砚全都自带。
“打听清楚了,好像是巡抚大人的想法。”林云帆分享打听到的结果。
这位巡抚大人并没有见过,但是上次缴纳房产契税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存在感很强,叶信芳不解, “他这是闹什么?”
叶信芳心中想, 是考生们交的伙食费让你不满意了吗?还是你家开了糕点铺子?明显是大家都好的事情啊, 为什么不愿意。
“这位章巡抚,曾经在徽省任职,徽省出过一起乡试舞弊案,就是由灶房的人主导的, 故而此次不设灶房,一切自理。”林云帆想了想,补充道:“往常都是寅时开始入场,这次要检查的东西多,丑时进场。”
寅时,凌晨三点。丑时, 凌晨一点。
“城中糕点铺子都涨价了, 肉脯也涨价了。”林云帆说起这个就是一脸的气愤, 他不是缺那一点钱, 而是不愿意就这么被人宰。
“只要能买到都好。”叶信芳如此说道, 有些担忧考试之前众人疯抢买不到这种耐储存的食物。
“肉脯先买着,糕点这些等到考试前两天再买。”刘俊彦说道。
“炊饼可以请人帮忙烧,这个做起来简单。也可以买一些果脯之类的,重要的是要耐储存,瓜果之类能带进去吗?还有咸蛋?”叶信芳觉得自己太局限在糕点身上了。
“我不吃咸蛋!”宋修之一脸嫌弃。
叶信芳想到进考场时,食物被那些人捏来捏去,宋修之怕是会饿三天吧。
初五的时候,为了早一点排队进场,许多人提前去考场外等候,而叶信芳一伙人,则是美滋滋的睡到天黑,吃饱喝足之后方才出发。
整条街道上都是考生,将近五千秀才挤在这里,人山人海,叶信芳几人有所准备,带了小马扎坐着等候,要是站久了身体会疲惫。
几个人也没有分开,围在一起还能说说话,互相出题作诗,算是考试前最后的练兵。
八月的天,白天还能忍受,夜晚寒风一吹就有些冷了,但这里人实在太多了,挤在一起,风都吹不进来。
子夜的时候,前方传来一阵骚动,据说是有人插队,两个考生一言不合就打了起来。
最后的结果是头破血流双双“化蝶”,考试之旅提前结束,相约医馆康复后一起再战。
少了两个人,对于队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动,几乎没有往前挪动。
等到寅时,钟楼上响起了云板的击打之声,一共三声。
紧接着,叶信芳看见街道尽头的贡院,三扇大门齐开。
队伍开始缓缓的行动起来。
一直到凌晨四五点的样子,才排到他们这一行人,个个带的东西都极多。
检查还是一如既往的严苛,严防夹带,除了规定考生必须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另外皮衣不得有面,毡毯不得有里。索性此时还是秋季,多穿几层单衣即可,不需要皮衣之类。又禁止携带木柜木盒、双层板凳、装棉被褥,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须镂空,蜡台须空心通底,糕饼饽饽都要切开。
叶信芳他们早有准备,除了有个别人带了咸蛋,糕点炊饼肉脯之类都是切好的,叶信芳直接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筷子递给那检查的军士,那军士多看了他一眼,接过筷子没有拿手捏,而是用筷子戳。
一包吃食,最后上面都是乱七八糟的孔洞,看着有些糟心,但起码可以安慰自己这是干净的。
秀才试的时候,还需要廪生作保,而到了乡试,只剩下考生之间互相结保,出具一张结报单,待检验过后,方能进场。
进场之后,还有最后一重关卡,核对考生信息,身份、样貌、年龄这些都必须要对的上。
叶信芳这些日子表面过得艰苦,每日在府学苦读,实际上家人怕他吃苦,时不时送些糕点吃食,导致他勤奋读书之后反而发福了……
发胖程度,大概是从两根手指胖成了三根手指。
“你是什么人,这册子上明明写的是清瘦,你觉得自己是吗?”那带着帽子的监考官横眉冷对,仿若一声令下就能叫军士将他拖出去一般。
叶信芳讪讪的笑了笑,“年纪大了,发胖秃头这种事总是难免。”
那监考官恰巧有些秃顶,故而戴着帽子遮掩一二,闻言也不生气,问道:“那你如何继续自证?”
“当时为防变化,还特地记了胸有大痣。”叶信芳不得不感慨自己的机智。
考官皱了皱眉,再翻一回册子,果真如此,一开始看错了,以为写的是“胸有大志”,还想着现在这些登记之人怎么连这种话也写上去。
叶信芳已经没有羞耻感了,直接将衣服扒开,露出那颗黑色的痣,“大人,您看!”
监考官这才放他入内。
进场之后,立有一旁等待的衙差指引他去号房。叶信芳刚想感叹位置不错,远离厕所,就见到考棚的角落里放着一个崭新的便桶。
忙拉着要走的衙差,指着便桶问道:“差大哥,这是何意?”
那位衙差倒是好声好气的答话,没有丝毫不耐,原来是新巡抚又作妖了,为了防止作弊,此次乡试,考生吃喝拉撒睡全部都待在号房里,便桶都是新做的。院试时还能出来方便透透气,乡试是真的坐牢一样了。
关键是,对于那些临近厕所的“厕号”而言,这种痛苦要加倍,考生不上厕所,那么多监考人员总要上厕所吧,味道还是一样的重。
叶信芳真的心疼宋修之,厕所都不能容忍,何况要跟自己的排泄物共处一室三天,到时候怕不是憋出毛病来?
还是院试时那个熟悉的考棚,不过桌上多了两根蜡烛,说是桌子实际就是一块木板,若是有考生太胖,可以将这块木板与那“床”拼接在一起。
叶信芳拿出毡毯,包裹严实后,侧身躺在狭窄的“床”上,这床就是一条木板,又当椅子又当床,长度刚刚够一个成人伸直腿,叶信芳想着那些人高马大的书生,怕是睡不好了。
巳时(上午九点)刚至,又听见一阵猛烈的鼓声响起。
接着听见多人齐呼,“闭门锁钥,静坐待卷”。
乡试一旦关门,哪怕里面发生水灾火灾都不会开门,直到考试结束。
陆续有衙役军士之类发放答卷,连同草稿纸一起。答卷照例是那种红格子宣纸,草稿纸发了十数张,叶信芳心里只感叹,这么大方,恐怕此次的封卷钱不便宜。和院试时相同,依旧是草台班子一样的搬着牌子巡考令考生记考题。
第一场考题,“生财有大道”,“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不能正五音”,“隐恶而扬善” ,这四题分别出自四书,而后三题则出自《尚书》《诗经》和《孟子》:“欲败度纵败礼”、“伐木丁丁”、“好学而不贰”,这些都是要写八股文的,而另有五言八韵诗一首,题为“君子之泽”。
写文的题先不看,这诗就已经是标准的歌功颂德诗,叶信芳想起现代学者的一个有趣的研究,五言八韵诗在明清两代作为科考内容,又称“赋得体”,本该在这两朝发扬光大,实际上明清的此类诗质量远远低于唐代,而最出名的“赋得体”,恐怕就是人人交口皆知的那首“离离原上草”了,现代的课文里都叫《草》,实际上人家的全名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大多数人只能背前四句,实际上后面还有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看着这写文的题目,叶信芳也只能感叹一个宋人害人不浅,这个宋人就是朱熹,理学思想禁锢了女性,而他编注的《四书》又坑死了文人。
八股文,最初又叫“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本只是众多文体中的一种,后来因为科考推崇此种文体,这才名声大噪。 之所以叫八股是因为它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而内容必须要出自朱熹编注的《四书》。科举时,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之所以说八股文死板,就在于这种文体,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
而孙茂行老爷子赠送给叶信芳的那一套书,已经将八股以自己的方式形成总结,叶信芳日夜研读,在他的基础上,对于八股文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三天两夜,叶信芳就待在那个狭窄的考棚里,吃了睡,睡了拉,食物的气味、笔墨的味道、排泄物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当真是一言难尽。
等到终于出考场时,有一种刑满出狱的感觉。
“脏。”
宋修之小脸惨白,可怜兮兮的坐在小马扎上,像是一棵被抽干了水的小白菜。
“我在考场里,拉肚子了……”
规矩是回回都在变化, 上一次乡试不准带吃食, 这一次又必须自备干粮,还不让带锅炉之类,笔墨纸砚全都自带。
“打听清楚了,好像是巡抚大人的想法。”林云帆分享打听到的结果。
这位巡抚大人并没有见过,但是上次缴纳房产契税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存在感很强,叶信芳不解, “他这是闹什么?”
叶信芳心中想, 是考生们交的伙食费让你不满意了吗?还是你家开了糕点铺子?明显是大家都好的事情啊, 为什么不愿意。
“这位章巡抚,曾经在徽省任职,徽省出过一起乡试舞弊案,就是由灶房的人主导的, 故而此次不设灶房,一切自理。”林云帆想了想,补充道:“往常都是寅时开始入场,这次要检查的东西多,丑时进场。”
寅时,凌晨三点。丑时, 凌晨一点。
“城中糕点铺子都涨价了, 肉脯也涨价了。”林云帆说起这个就是一脸的气愤, 他不是缺那一点钱, 而是不愿意就这么被人宰。
“只要能买到都好。”叶信芳如此说道, 有些担忧考试之前众人疯抢买不到这种耐储存的食物。
“肉脯先买着,糕点这些等到考试前两天再买。”刘俊彦说道。
“炊饼可以请人帮忙烧,这个做起来简单。也可以买一些果脯之类的,重要的是要耐储存,瓜果之类能带进去吗?还有咸蛋?”叶信芳觉得自己太局限在糕点身上了。
“我不吃咸蛋!”宋修之一脸嫌弃。
叶信芳想到进考场时,食物被那些人捏来捏去,宋修之怕是会饿三天吧。
初五的时候,为了早一点排队进场,许多人提前去考场外等候,而叶信芳一伙人,则是美滋滋的睡到天黑,吃饱喝足之后方才出发。
整条街道上都是考生,将近五千秀才挤在这里,人山人海,叶信芳几人有所准备,带了小马扎坐着等候,要是站久了身体会疲惫。
几个人也没有分开,围在一起还能说说话,互相出题作诗,算是考试前最后的练兵。
八月的天,白天还能忍受,夜晚寒风一吹就有些冷了,但这里人实在太多了,挤在一起,风都吹不进来。
子夜的时候,前方传来一阵骚动,据说是有人插队,两个考生一言不合就打了起来。
最后的结果是头破血流双双“化蝶”,考试之旅提前结束,相约医馆康复后一起再战。
少了两个人,对于队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动,几乎没有往前挪动。
等到寅时,钟楼上响起了云板的击打之声,一共三声。
紧接着,叶信芳看见街道尽头的贡院,三扇大门齐开。
队伍开始缓缓的行动起来。
一直到凌晨四五点的样子,才排到他们这一行人,个个带的东西都极多。
检查还是一如既往的严苛,严防夹带,除了规定考生必须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另外皮衣不得有面,毡毯不得有里。索性此时还是秋季,多穿几层单衣即可,不需要皮衣之类。又禁止携带木柜木盒、双层板凳、装棉被褥,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须镂空,蜡台须空心通底,糕饼饽饽都要切开。
叶信芳他们早有准备,除了有个别人带了咸蛋,糕点炊饼肉脯之类都是切好的,叶信芳直接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筷子递给那检查的军士,那军士多看了他一眼,接过筷子没有拿手捏,而是用筷子戳。
一包吃食,最后上面都是乱七八糟的孔洞,看着有些糟心,但起码可以安慰自己这是干净的。
秀才试的时候,还需要廪生作保,而到了乡试,只剩下考生之间互相结保,出具一张结报单,待检验过后,方能进场。
进场之后,还有最后一重关卡,核对考生信息,身份、样貌、年龄这些都必须要对的上。
叶信芳这些日子表面过得艰苦,每日在府学苦读,实际上家人怕他吃苦,时不时送些糕点吃食,导致他勤奋读书之后反而发福了……
发胖程度,大概是从两根手指胖成了三根手指。
“你是什么人,这册子上明明写的是清瘦,你觉得自己是吗?”那带着帽子的监考官横眉冷对,仿若一声令下就能叫军士将他拖出去一般。
叶信芳讪讪的笑了笑,“年纪大了,发胖秃头这种事总是难免。”
那监考官恰巧有些秃顶,故而戴着帽子遮掩一二,闻言也不生气,问道:“那你如何继续自证?”
“当时为防变化,还特地记了胸有大痣。”叶信芳不得不感慨自己的机智。
考官皱了皱眉,再翻一回册子,果真如此,一开始看错了,以为写的是“胸有大志”,还想着现在这些登记之人怎么连这种话也写上去。
叶信芳已经没有羞耻感了,直接将衣服扒开,露出那颗黑色的痣,“大人,您看!”
监考官这才放他入内。
进场之后,立有一旁等待的衙差指引他去号房。叶信芳刚想感叹位置不错,远离厕所,就见到考棚的角落里放着一个崭新的便桶。
忙拉着要走的衙差,指着便桶问道:“差大哥,这是何意?”
那位衙差倒是好声好气的答话,没有丝毫不耐,原来是新巡抚又作妖了,为了防止作弊,此次乡试,考生吃喝拉撒睡全部都待在号房里,便桶都是新做的。院试时还能出来方便透透气,乡试是真的坐牢一样了。
关键是,对于那些临近厕所的“厕号”而言,这种痛苦要加倍,考生不上厕所,那么多监考人员总要上厕所吧,味道还是一样的重。
叶信芳真的心疼宋修之,厕所都不能容忍,何况要跟自己的排泄物共处一室三天,到时候怕不是憋出毛病来?
还是院试时那个熟悉的考棚,不过桌上多了两根蜡烛,说是桌子实际就是一块木板,若是有考生太胖,可以将这块木板与那“床”拼接在一起。
叶信芳拿出毡毯,包裹严实后,侧身躺在狭窄的“床”上,这床就是一条木板,又当椅子又当床,长度刚刚够一个成人伸直腿,叶信芳想着那些人高马大的书生,怕是睡不好了。
巳时(上午九点)刚至,又听见一阵猛烈的鼓声响起。
接着听见多人齐呼,“闭门锁钥,静坐待卷”。
乡试一旦关门,哪怕里面发生水灾火灾都不会开门,直到考试结束。
陆续有衙役军士之类发放答卷,连同草稿纸一起。答卷照例是那种红格子宣纸,草稿纸发了十数张,叶信芳心里只感叹,这么大方,恐怕此次的封卷钱不便宜。和院试时相同,依旧是草台班子一样的搬着牌子巡考令考生记考题。
第一场考题,“生财有大道”,“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不能正五音”,“隐恶而扬善” ,这四题分别出自四书,而后三题则出自《尚书》《诗经》和《孟子》:“欲败度纵败礼”、“伐木丁丁”、“好学而不贰”,这些都是要写八股文的,而另有五言八韵诗一首,题为“君子之泽”。
写文的题先不看,这诗就已经是标准的歌功颂德诗,叶信芳想起现代学者的一个有趣的研究,五言八韵诗在明清两代作为科考内容,又称“赋得体”,本该在这两朝发扬光大,实际上明清的此类诗质量远远低于唐代,而最出名的“赋得体”,恐怕就是人人交口皆知的那首“离离原上草”了,现代的课文里都叫《草》,实际上人家的全名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大多数人只能背前四句,实际上后面还有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看着这写文的题目,叶信芳也只能感叹一个宋人害人不浅,这个宋人就是朱熹,理学思想禁锢了女性,而他编注的《四书》又坑死了文人。
八股文,最初又叫“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本只是众多文体中的一种,后来因为科考推崇此种文体,这才名声大噪。 之所以叫八股是因为它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而内容必须要出自朱熹编注的《四书》。科举时,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之所以说八股文死板,就在于这种文体,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
而孙茂行老爷子赠送给叶信芳的那一套书,已经将八股以自己的方式形成总结,叶信芳日夜研读,在他的基础上,对于八股文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三天两夜,叶信芳就待在那个狭窄的考棚里,吃了睡,睡了拉,食物的气味、笔墨的味道、排泄物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当真是一言难尽。
等到终于出考场时,有一种刑满出狱的感觉。
“脏。”
宋修之小脸惨白,可怜兮兮的坐在小马扎上,像是一棵被抽干了水的小白菜。
“我在考场里,拉肚子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