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54 第九五四章 彻底淘汰
- 955 第九五五章 平淡无奇
- 956 第九五六章 乐见其成
- 957 第九五七章 希望所在
- 958 第九五八章 神祇庇佑
- 959 第九五九章 万岁山上
- 960 第九六零章 道心惟微
- 961 第九六一章 褒扬忠烈
- 962 第九六二章 从祀真武
- 963 第九六三章 考验考验
- 964 第九六四章 安北之策
- 965 第九六五章 鼓励联姻
- 966 第九六六章 饥寒交迫
- 967 第九六七章 新鲜肉食
- 968 第九六八章 猛士如虎
- 969 第九六九章 无从得知
- 970 第九七零章 实无他法
- 971 第九七一章 降了再说
- 972 第九七二章 入京任职
- 973 第九七三章 简洁明了
- 974 第九七四章 船大炮多
- 975 第九七五章 陛下三思
- 976 第九七六章 一切如愿
- 977 第九七七章 两大敌人
- 978 第九七八章 天津之行
- 979 第九七九章 大沽船厂
- 980 第九八零章 定海镇海
- 981 第九八一章 终将改变
- 982 第九八二章 北上双城
- 983 第九八三章 可曾知道
- 984 第九八四章 问罪不得
- 985 第九八五章 另有目的
- 986 第九八六章 立国之本
- 987 第九八七章 机会难得
- 988 第九八八章 决心下定
- 989 第九八九章 时不我待
- 990 第九九零章 两边下注
- 991 第九九一章 骗不下去
- 992 第九九二章 美好未来
- 993 第九九三章 亲眼看看
- 994 第九九四章 百味杂陈
- 995 第九九五章 只差一战
- 996 第九九六章 崇祯四式
- 997 第九九七章 宣告成功
- 998 第九九八章 重磅成果
- 999 第九九九章 与民同乐
- 1000 第一零零零章 不败之地
- 1001 第一零零一章 一盆冷水
- 1002 第一零零二章 西北之策
- 1003 第一零零三章 风水宝地
- 1004 第一零零四章 臣尽力了
- 1005 第一零零五章 河湟之野
- 1006 第一零零六章 志得意满
- 1007 第一零零七章 山无二虎
- 1008 第一零零八章 绝无可能
- 1009 第一零零九章 浮萍而已
- 1010 第一零一零章 求之不得
- 1011 第一零一一章 当然还有
- 1012 第一零一二章 为时过早
- 1013 第一零一三章 恰到好处
- 1014 第一零一四章 此何人也
- 1015 第一零一五章 不谋而合
- 1016 第一零一六章 致敬英烈
- 1017 第一零一七章 汝才进京
- 1018 第一零一八章 断了念想
- 1019 第一零一九章 杀不杀他
- 1020 第一零二零章 认怂就好
- 1021 第一零二一章 御前问对
- 1022 第一零二二章 暗自高兴
- 1023 第一零二三章 山外有山
- 1024 第一零二四章 切记切记
- 1025 第一零二五章 以文化人
- 1026 第一零二六章 最大赢家
- 1027 第一零二七章 塞北信使
- 1028 第一零二八章 伊尔都齐
- 1029 第一零二九章 风险疑虑
- 1030 第一零三零章 互市贸易
- 1031 第一零三一章 出个难题
- 1032 第一零三二章 心照不宣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九六四章 安北之策
第九六四章 安北之策
极其巧合的是,正当崇祯皇帝这一道明发天下的谕旨,在京师内外传得沸沸扬扬,并被锦衣卫的人马带着,快速离京分赴四方传达的时候,大明朝的北方地区,再一次迎来了一场普降的大雪。
大雪对京师城内百姓的出行造成了一些不便,但是对于京师的朝臣和北方地区被干旱折磨了一年的老百姓们来说,却是一件喜上加喜的好事。
因着这场大雪的到来,崇祯皇帝此前加封真武玄天上帝为护国佑圣北极镇天真武大帝的旨意,立刻就具有了别样的含义。
在大明朝的民间信仰之中,真武帝君本就主管风雨兵戈,如今应时降雪,岂非正是真武显灵?!
在贾继春、牛聚明、许誉卿这几个御用喉舌的鼓动之下,京师朝堂之上一些见风使舵的官员,很快就又上书恭贺崇祯皇帝得天之佑的英明与圣德了。
这一次,包括孙承宗在内的几个内阁大臣,也分别上了贺表。
孙承宗这样的人物,当然知道万物有常的道理,知道老天爷下不下雨或者降不降雪,跟真武大帝没什么关系。
只不过他们这些进士出身的文官,之前常常拿着天人感应的说辞,来劝说皇帝应该干这个,不应该干那个。
那么到了别人拿出天人感应的说辞,来支持皇帝如今的做法时,你又怎么能说根本没有天人感应这回事呢?
包括徐光启这个对于天文天象有着很深造诣的科学家,也揣着明白装糊涂,向崇祯皇帝呈递了自己的贺表。
不管崇祯皇帝的用心究竟是什么,至少敕建忠烈祠,并让那些在民间有着广泛信众的道教正一派道士们主管祭祀阵亡的官军将士这件事,却是徐光启所乐见的。
在他看来,其中的好处多不胜数,绝对算得上一个利大于弊的决策。
至于李国镨和孙承宗两人,差不多也同样是因为这个理由,才愿意以皇极殿大学士和武英殿大学士之尊向皇帝上表称贺的。
不管他们的心中如何疑惑,总之在去了一趟护国忠义庙之后,崇祯皇帝就开始接二连三地收获喜讯了。
崇祯四年二月十四日上午,宁嫔苏日娜十分顺利地给崇祯皇帝诞下了第三个皇子,母子平安。
崇祯四年二月十五日,按照惯例应该举行的建极殿望日大朝会,被皇帝取消。
崇祯皇帝带着周皇后、田贵妃、袁妃,一起来到了储秀宫后院的西配殿,看望宁嫔苏日娜与新生的三皇子。
崇祯皇帝按照之前的惯例,当场封了宁嫔为宁妃,并在征求了周皇后和宁妃自己的意见之后,为三皇子赐名“朱慈炯”,尔后将西六宫中与储秀宫比邻的咸福宫,赐给宁妃和三皇子朱慈炯居住。
三皇子朱慈炯的诞生,在京师文官大臣与勋贵世家的圈子之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毕竟崇祯皇帝目前已经有了两个皇子了,而且其中的长子朱慈烺还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明朝未来的继承人已经有了归属,至少到现在为止,嫡庶长幼的名分已经定了。
何况宁妃苏日娜还是一个出身于科尔沁草原的蒙古人。
所以这一次皇三子朱慈炯的诞生,与当初皇长子诞生时相比起来,在京师权贵圈子里面就显得有点无足轻重波澜不惊了。
然而,不管京师的权贵圈子里怎么样看待这件事情,至少崇祯皇帝本人,还是非常高兴的。
因为宁妃苏日娜生的三子朱慈炯,关乎着他今后一项如何对待塞外蒙古部落的战略。
对于今后塞外蒙古部落的治理,既不能纯粹使用汉人汉官,也不可能如同历史上那样,仍旧采取羁縻和封赏拉拢的办法。
事实证明,明朝初期那种,对于塞外归附的那些蒙古部落设置羁縻卫所的策略,最后是行不通的。
羁縻卫所的独立性,还是太强了,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失去控制。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来满清采取的策略却凑了效了。
女真人一边在草原上继续推广喇嘛教,一边采取了与赛外蒙古部落上层联姻的路子。
对崇祯皇帝来说,女真人那种嫁女和亲的联姻路子,他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因为这么做,既不符合他的性格,也不符合明朝建立之后二百多年来一直坚持秉承的不和亲原则。
但是对于民间的通婚,他则完全持有鼓励的态度。
现如今这么多的汉人移民北上塞外开荒屯垦,汉族与塞外蒙古部落通婚频繁,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塞北蒙古各部,经过连年的战乱之后,青壮男子损失严重,尤其在林丹汗撤离了归化城之后,留下的人口之中大量都是老弱妇孺,其中的中青年女子,更是占了漠南各部幸存总人口的五成以上。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蒙汉通婚的事情,已经是一个谁也挡不住的大势所趋了。
当初山西总兵官王国梁率领山西兵驻军归化城的时候,其麾下无妻或者丧妻的将校士卒,就与归化城内外的蒙古部落女子大肆通婚。
等到祖大寿率领大同镇的军队接管并常驻归化城以后,对于麾下将校士卒娶纳漠南蒙古女子,也采取了鼓励的政策。
包括已经四十五六岁的祖大寿本人,也高高兴兴地迎娶了前察哈尔万户之一额尔克楚虎尔年仅十五岁的小女儿为妾室,算是为其麾下的部将士卒们做了一个表率。
前察哈尔万户额尔克楚虎尔,自从在平虏城内临阵倒戈投降了李邦华所统率的大军之后,先是带着麾下剩余的两千多骑蒙古骑兵跟着李邦华的大军,参与了归化城外攻击后金国八旗军队的战斗,然后又参与了追击后金国八旗西路军即阿巴泰所部的战斗。
只不过归降之后跟随明军的每一次作战,额尔克楚虎尔及其麾下骑兵,都处在仆从军的附属地位,并没有立下多大的战功。
再加上朔州之战、平虏之战以及归化城外拦截建虏之战接二连三的发生之后,额尔克褚虎尔麾下的蒙古骑兵实力大损,减员严重,只剩下两千多人。
也因此,到了战后封赏的时候额尔克褚虎尔并没有得到多大赏赐,最后被归并到了武川伯归化镇总兵官祖大寿的麾下,得了一个归化镇副总兵的头衔,仍领旧部驻扎归化城中。
与其他那些归附明军的漠南蒙古部落首领相比,他既没有得到大片的牧场,也没有完全得到当初林丹汗撤离时遗留在归化城的察哈尔部众。
虽然居住在归化城中,所部骑兵也被编入了归化镇的军事序列,如今什么也不干,都可以照领一份不菲的饷银,但是额尔克褚虎尔的心中总还是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
尤其是当初接纳他投降归附的军机大臣李邦华和山西镇总兵官王国梁相继率军离去之后,额尔克楚虎尔所部转隶给了从今往后常驻归化的武川伯祖大寿,这让他的心里更是忐忑不安。
额尔克褚虎尔倒不是在意归化城的归属。
这个地方原本也是他们跟着林丹汗从土默特人手里抢过来的,如今林丹汗都走了,他这个林丹汗的马前卒又敢说些什么呢?
既然当初自己可以归降女真人,如今又有什么障碍阻挡自己归降大明朝呢?
何况归降了大明朝之后,自己的家族、骑兵和部众从此可以吃饱饭不再饿肚子了!
额尔克褚虎尔真正担忧的,是自己的家族以及所部骑兵和部众们的长久生存问题。
如今的额尔克褚虎尔并没有别的什么足以打动祖大寿的东西,权势他给不了,金银财富他也没有祖大寿多,手里的那点骑兵更是他全部的身家性命之所在,也舍不得交出去。
不过,五大三粗的额尔克褚虎尔却有着几个长相样貌还算说得过去的小女儿。
大雪对京师城内百姓的出行造成了一些不便,但是对于京师的朝臣和北方地区被干旱折磨了一年的老百姓们来说,却是一件喜上加喜的好事。
因着这场大雪的到来,崇祯皇帝此前加封真武玄天上帝为护国佑圣北极镇天真武大帝的旨意,立刻就具有了别样的含义。
在大明朝的民间信仰之中,真武帝君本就主管风雨兵戈,如今应时降雪,岂非正是真武显灵?!
在贾继春、牛聚明、许誉卿这几个御用喉舌的鼓动之下,京师朝堂之上一些见风使舵的官员,很快就又上书恭贺崇祯皇帝得天之佑的英明与圣德了。
这一次,包括孙承宗在内的几个内阁大臣,也分别上了贺表。
孙承宗这样的人物,当然知道万物有常的道理,知道老天爷下不下雨或者降不降雪,跟真武大帝没什么关系。
只不过他们这些进士出身的文官,之前常常拿着天人感应的说辞,来劝说皇帝应该干这个,不应该干那个。
那么到了别人拿出天人感应的说辞,来支持皇帝如今的做法时,你又怎么能说根本没有天人感应这回事呢?
包括徐光启这个对于天文天象有着很深造诣的科学家,也揣着明白装糊涂,向崇祯皇帝呈递了自己的贺表。
不管崇祯皇帝的用心究竟是什么,至少敕建忠烈祠,并让那些在民间有着广泛信众的道教正一派道士们主管祭祀阵亡的官军将士这件事,却是徐光启所乐见的。
在他看来,其中的好处多不胜数,绝对算得上一个利大于弊的决策。
至于李国镨和孙承宗两人,差不多也同样是因为这个理由,才愿意以皇极殿大学士和武英殿大学士之尊向皇帝上表称贺的。
不管他们的心中如何疑惑,总之在去了一趟护国忠义庙之后,崇祯皇帝就开始接二连三地收获喜讯了。
崇祯四年二月十四日上午,宁嫔苏日娜十分顺利地给崇祯皇帝诞下了第三个皇子,母子平安。
崇祯四年二月十五日,按照惯例应该举行的建极殿望日大朝会,被皇帝取消。
崇祯皇帝带着周皇后、田贵妃、袁妃,一起来到了储秀宫后院的西配殿,看望宁嫔苏日娜与新生的三皇子。
崇祯皇帝按照之前的惯例,当场封了宁嫔为宁妃,并在征求了周皇后和宁妃自己的意见之后,为三皇子赐名“朱慈炯”,尔后将西六宫中与储秀宫比邻的咸福宫,赐给宁妃和三皇子朱慈炯居住。
三皇子朱慈炯的诞生,在京师文官大臣与勋贵世家的圈子之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毕竟崇祯皇帝目前已经有了两个皇子了,而且其中的长子朱慈烺还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明朝未来的继承人已经有了归属,至少到现在为止,嫡庶长幼的名分已经定了。
何况宁妃苏日娜还是一个出身于科尔沁草原的蒙古人。
所以这一次皇三子朱慈炯的诞生,与当初皇长子诞生时相比起来,在京师权贵圈子里面就显得有点无足轻重波澜不惊了。
然而,不管京师的权贵圈子里怎么样看待这件事情,至少崇祯皇帝本人,还是非常高兴的。
因为宁妃苏日娜生的三子朱慈炯,关乎着他今后一项如何对待塞外蒙古部落的战略。
对于今后塞外蒙古部落的治理,既不能纯粹使用汉人汉官,也不可能如同历史上那样,仍旧采取羁縻和封赏拉拢的办法。
事实证明,明朝初期那种,对于塞外归附的那些蒙古部落设置羁縻卫所的策略,最后是行不通的。
羁縻卫所的独立性,还是太强了,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失去控制。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来满清采取的策略却凑了效了。
女真人一边在草原上继续推广喇嘛教,一边采取了与赛外蒙古部落上层联姻的路子。
对崇祯皇帝来说,女真人那种嫁女和亲的联姻路子,他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因为这么做,既不符合他的性格,也不符合明朝建立之后二百多年来一直坚持秉承的不和亲原则。
但是对于民间的通婚,他则完全持有鼓励的态度。
现如今这么多的汉人移民北上塞外开荒屯垦,汉族与塞外蒙古部落通婚频繁,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塞北蒙古各部,经过连年的战乱之后,青壮男子损失严重,尤其在林丹汗撤离了归化城之后,留下的人口之中大量都是老弱妇孺,其中的中青年女子,更是占了漠南各部幸存总人口的五成以上。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蒙汉通婚的事情,已经是一个谁也挡不住的大势所趋了。
当初山西总兵官王国梁率领山西兵驻军归化城的时候,其麾下无妻或者丧妻的将校士卒,就与归化城内外的蒙古部落女子大肆通婚。
等到祖大寿率领大同镇的军队接管并常驻归化城以后,对于麾下将校士卒娶纳漠南蒙古女子,也采取了鼓励的政策。
包括已经四十五六岁的祖大寿本人,也高高兴兴地迎娶了前察哈尔万户之一额尔克楚虎尔年仅十五岁的小女儿为妾室,算是为其麾下的部将士卒们做了一个表率。
前察哈尔万户额尔克楚虎尔,自从在平虏城内临阵倒戈投降了李邦华所统率的大军之后,先是带着麾下剩余的两千多骑蒙古骑兵跟着李邦华的大军,参与了归化城外攻击后金国八旗军队的战斗,然后又参与了追击后金国八旗西路军即阿巴泰所部的战斗。
只不过归降之后跟随明军的每一次作战,额尔克楚虎尔及其麾下骑兵,都处在仆从军的附属地位,并没有立下多大的战功。
再加上朔州之战、平虏之战以及归化城外拦截建虏之战接二连三的发生之后,额尔克褚虎尔麾下的蒙古骑兵实力大损,减员严重,只剩下两千多人。
也因此,到了战后封赏的时候额尔克褚虎尔并没有得到多大赏赐,最后被归并到了武川伯归化镇总兵官祖大寿的麾下,得了一个归化镇副总兵的头衔,仍领旧部驻扎归化城中。
与其他那些归附明军的漠南蒙古部落首领相比,他既没有得到大片的牧场,也没有完全得到当初林丹汗撤离时遗留在归化城的察哈尔部众。
虽然居住在归化城中,所部骑兵也被编入了归化镇的军事序列,如今什么也不干,都可以照领一份不菲的饷银,但是额尔克褚虎尔的心中总还是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
尤其是当初接纳他投降归附的军机大臣李邦华和山西镇总兵官王国梁相继率军离去之后,额尔克楚虎尔所部转隶给了从今往后常驻归化的武川伯祖大寿,这让他的心里更是忐忑不安。
额尔克褚虎尔倒不是在意归化城的归属。
这个地方原本也是他们跟着林丹汗从土默特人手里抢过来的,如今林丹汗都走了,他这个林丹汗的马前卒又敢说些什么呢?
既然当初自己可以归降女真人,如今又有什么障碍阻挡自己归降大明朝呢?
何况归降了大明朝之后,自己的家族、骑兵和部众从此可以吃饱饭不再饿肚子了!
额尔克褚虎尔真正担忧的,是自己的家族以及所部骑兵和部众们的长久生存问题。
如今的额尔克褚虎尔并没有别的什么足以打动祖大寿的东西,权势他给不了,金银财富他也没有祖大寿多,手里的那点骑兵更是他全部的身家性命之所在,也舍不得交出去。
不过,五大三粗的额尔克褚虎尔却有着几个长相样貌还算说得过去的小女儿。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