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50 第九五零章 毛遂自荐
- 951 第九五一章 就是你了
- 952 第九五二章 还有用处
- 953 第九五三章 消除危害
- 954 第九五四章 彻底淘汰
- 955 第九五五章 平淡无奇
- 956 第九五六章 乐见其成
- 957 第九五七章 希望所在
- 958 第九五八章 神祇庇佑
- 959 第九五九章 万岁山上
- 960 第九六零章 道心惟微
- 961 第九六一章 褒扬忠烈
- 962 第九六二章 从祀真武
- 963 第九六三章 考验考验
- 964 第九六四章 安北之策
- 965 第九六五章 鼓励联姻
- 966 第九六六章 饥寒交迫
- 967 第九六七章 新鲜肉食
- 968 第九六八章 猛士如虎
- 969 第九六九章 无从得知
- 970 第九七零章 实无他法
- 971 第九七一章 降了再说
- 972 第九七二章 入京任职
- 973 第九七三章 简洁明了
- 974 第九七四章 船大炮多
- 975 第九七五章 陛下三思
- 976 第九七六章 一切如愿
- 977 第九七七章 两大敌人
- 978 第九七八章 天津之行
- 979 第九七九章 大沽船厂
- 980 第九八零章 定海镇海
- 981 第九八一章 终将改变
- 982 第九八二章 北上双城
- 983 第九八三章 可曾知道
- 984 第九八四章 问罪不得
- 985 第九八五章 另有目的
- 986 第九八六章 立国之本
- 987 第九八七章 机会难得
- 988 第九八八章 决心下定
- 989 第九八九章 时不我待
- 990 第九九零章 两边下注
- 991 第九九一章 骗不下去
- 992 第九九二章 美好未来
- 993 第九九三章 亲眼看看
- 994 第九九四章 百味杂陈
- 995 第九九五章 只差一战
- 996 第九九六章 崇祯四式
- 997 第九九七章 宣告成功
- 998 第九九八章 重磅成果
- 999 第九九九章 与民同乐
- 1000 第一零零零章 不败之地
- 1001 第一零零一章 一盆冷水
- 1002 第一零零二章 西北之策
- 1003 第一零零三章 风水宝地
- 1004 第一零零四章 臣尽力了
- 1005 第一零零五章 河湟之野
- 1006 第一零零六章 志得意满
- 1007 第一零零七章 山无二虎
- 1008 第一零零八章 绝无可能
- 1009 第一零零九章 浮萍而已
- 1010 第一零一零章 求之不得
- 1011 第一零一一章 当然还有
- 1012 第一零一二章 为时过早
- 1013 第一零一三章 恰到好处
- 1014 第一零一四章 此何人也
- 1015 第一零一五章 不谋而合
- 1016 第一零一六章 致敬英烈
- 1017 第一零一七章 汝才进京
- 1018 第一零一八章 断了念想
- 1019 第一零一九章 杀不杀他
- 1020 第一零二零章 认怂就好
- 1021 第一零二一章 御前问对
- 1022 第一零二二章 暗自高兴
- 1023 第一零二三章 山外有山
- 1024 第一零二四章 切记切记
- 1025 第一零二五章 以文化人
- 1026 第一零二六章 最大赢家
- 1027 第一零二七章 塞北信使
- 1028 第一零二八章 伊尔都齐
- 1029 第一零二九章 风险疑虑
- 1030 第一零三零章 互市贸易
- 1031 第一零三一章 出个难题
- 1032 第一零三二章 心照不宣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九六零章 道心惟微
第九六零章 道心惟微
护国忠义庙,就在万岁山以北寿皇殿的东侧,庙里面的主殿叫做真武殿,而供奉的主神,正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极为崇信的真武大帝。
这个真武大帝,也就是道教的玄天上帝,其全称叫做真武荡魔大帝,是明朝汉人民间崇信的北方之神,镇北方,主风雨、兵戈,以及斩妖除魔。
因为明成祖朱棣起初的时候被封为燕王,正在北方,起兵之前,又得真武帝君显灵,向他“托梦”,预言靖难一定得胜。
所以,在朱棣真的靖难成功,当了皇帝之后,就开始崇信真武帝君,在明太祖的封号“真武荡魔天尊”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加封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
而且,还在传说真武成神之地的武当山大兴土木,建造一大批道教宫殿群,使得武当山成为了真武大帝在人间的居所。
说起来也是奇怪,朱元璋这个人当过多年和尚,算得上是和尚僧人出身,当了皇帝之后应该好好尊崇佛教才对。
包括朱棣也是,道衍和尚姚广孝在他起兵靖难的过程中一直追随辅佐左右,为朱棣赢得靖难之役,登上皇帝之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照理说,朱棣也应该好好尊崇佛教才对。
可是,老朱家的这一对父子偏偏就是没有这样做。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现在不太好说,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这么做,一定是为了巩固老朱家的皇权统治。
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往后的元朝皇帝们,几乎全都崇信佛教。
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在元朝皇帝们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来自藏地和蒙古的喇嘛蕃僧们,仗着蒙古人的保护,在内地为非作歹横行霸道,激起了汉人的仇视,也败坏了佛教的名声。
到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候,民间自发的民族主义情绪极端高涨,中土汉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同时,也连带着来自藏地、蒙古和西域的番教番僧也一起驱逐。
朱元璋靠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在各路反抗蒙古统治的起义军中走到最后,登上皇帝之后,走的正是民族主义的路线。
到了取得天下之后,在宗教问题上自然要与元朝划清界限。
元朝推崇佛教,那么朱元璋就反其道而行之,从朱元璋及其子孙后代一直支持中土汉人自己的本土宗教道教。
而且,老朱家所大力支持的道教,还只是江南道教里面的正一派,或者说正一道。
而道教里北方最大派别全真派,则受到了全方位的打压。
原因与老朱家推崇道教的道理一样,因为全真派从丘处机的时代开始,就选择了与蒙古人合作。
正是在成吉思汗、忽必烈以及忽必烈之后元朝皇帝们的大力支持之下,道教全真派,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道教全真派里的龙门宗(丘处机这一派),才能一下子统一了当时整个中国北方的道教派别与山头。
所以,到了明朝建立的时候,发迹于江淮之地的朱元璋,在宗教问题的选择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道教,而且还选择了道教的正一派,也即天师派。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册封了龙虎山汉天师张陵(即张道陵)的第四十二代孙张正常,封其为“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大明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秩正二品,颁给银印,命其统领天下道教,而且由张陵子孙世袭罔替。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虽然皇帝在江西龙虎山以外,另外开辟了武当山作为真武大帝的专属道场,但是龙虎山天师府的地位,却并没有因此而动摇。
相反,正一道的势力还借此机会走出了江南,来到武当山,后来更是跟着来自湖北的世宗嘉靖皇帝,正式走进了北京城。
嘉靖皇帝所崇信的道士,不管是前期的邵元节,还是后期的陶仲文,全都是正一派。
其中邵元节,更是直接来自正一派的祖庭江西龙虎山的大上清宫。
从那以后,紫禁城北面这一座由明成祖朱棣下旨修建的护国忠义庙,就一直掌握在了道教正一派龙虎宗的手上。
不过,也正是因为嘉靖皇帝时期特别崇信道教,道士在朝廷大事以及宫廷大事上话语权太大,所以嘉靖皇帝死了以后,后来的隆庆皇帝、万历皇帝就在朝廷文官大臣的劝谏之下,对道教有所疏远。
后来的泰昌皇帝时间太短,没什么作为,而天启皇帝受制于魏忠贤,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什么作为。
到了历史上的崇祯年间,天下道教这么重要的一支宗教力量,基本上就处在了一种失管失控的状态。
崇祯四年二月初四这一天上午,崇祯皇帝决定到万岁山上赏雪,当然不是忽发奇想,也不是他有什么赏雪的雅兴。
他是心里有事,一直犹豫不决,要到这个特殊的地方来走上一遭,才能下定决心。
且说崇祯皇帝站在万岁山上下定了一个决心之后,就在一众侍从的陪同之下,步行来到了万岁山以北不远处的护国忠义庙前。
这个地方在满清入关之后,被后来的满清皇帝改成了关帝庙。
原来作为真武大帝陪祀之神的关公关二爷,一举盖过了真武大帝的风头,在满清皇帝们的刻意扶持之下,成为了护国忠义庙里的主神,而大明朝的护国之神真武大帝,从此渐渐不为人知。
当然了,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在后世的时候,曾经来过这个地方,那时的景象虽然仍留有满清的遗迹,但是与满清时代的布局已经有了不同。
要不然的话,他也无从得知这个后世俗名关帝庙的破落地方,原来竟是明朝皇帝们供奉镇国之神真武大帝的家庙。
当崇祯皇帝领着一行人,来到护国忠义庙山门附近的时候,庙里的道士们早就闻令来到庙前的山门下跪候着了。
山门前的地上,厚厚的积雪还没有来得及清扫干净。
只见一个手持拂尘、身着法衣、头戴道冠、胡须花白的瘦小老道士跪在前面。
他的身后则跪着七个年龄各异的道士,一律身着青色交领右衽道士常服,头戴庄子巾,个个跪俯在雪地上。
崇祯皇帝转过了几棵积雪的苍松古柏,身影出现在山门外,跪在前面的老道,隔着十几步的距离,面对皇帝的方向叩首说道:
“小道陈奉玄,领众弟子恭迎陛下圣驾!”
这个护国忠义庙就在万岁山的北麓,同在皇城之中,距离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不过两三里地而已。
然而即便是这么近便,崇祯皇帝自从即位之后,也从来没有来过。
有的时候,他站在万岁山上往北看,一眼就能看见这个规模不大但是规格很高,装饰着黄色琉璃瓦屋顶的护国忠义庙。
不过在他考虑清楚怎么对待道教之前,始终也没有轻易往这个地方来。
因为他很清楚,作为皇帝,其公开进行的一举一动,都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
即便这个护国忠义庙是老朱家的家庙,也不行,尤其经历过了嘉靖皇帝崇信道教的种种故事之后,他到这里来,象征性的意味就更大了。
这一回,崇祯皇帝来到护国忠义庙的山门前,见庙里香火未断,还有道士在值守看护,心里顿时安慰了不少。
听见那老道士说话,崇祯皇帝扭头看了看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巩永固会意连忙躬身说道:
“启禀陛下!此人乃庙中住持高士陈奉玄!”
陈奉玄这个名字,崇祯皇帝自是闻所未闻,哪里知道他是谁。
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见崇祯皇帝仍有疑惑,立刻又接着说道:“陈奉玄其师,为神庙时真人范志默,范志默之师为郭弘经,而郭弘经则师承世庙之时的秉一真人陶仲文!”
巩永固提及陶仲文的名字,崇祯皇帝方才恍然大悟,而这时跟在身边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也当即说道:
“陛下!驸马都尉所谓秉一真人,正是世庙之时朝中一人兼领三孤的那个陶神仙!”
曹化淳这话倒是提醒了崇祯皇帝。
来自湖北的正一派道士陶仲文,是继道士邵元节之后大明朝最得嘉靖皇帝崇信的道士。
这个陶仲文比邵元节还要猛,邵元节以道士之身份只是兼任了大明朝的礼部尚书,而这个陶仲文除了兼任礼部尚书之外,还一个人兼任着大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同时还被封了一个超品的伯爵爵位。
可以说,除了天师府的张氏子孙以外,这个陶仲文恐怕不光是大明朝最牛的道士,很可能也是有史以来最牛的一个道士了。
听了身边两个人的说法,崇祯皇帝抬头看了看山门上刻着的“敕建护国忠义庙”几个大字,然后看看那个跪着的老道士陈奉玄,对他说道:
“都起来吧!有劳住持前面带路,朕今日要看看这个护国忠义庙!”
这个真武大帝,也就是道教的玄天上帝,其全称叫做真武荡魔大帝,是明朝汉人民间崇信的北方之神,镇北方,主风雨、兵戈,以及斩妖除魔。
因为明成祖朱棣起初的时候被封为燕王,正在北方,起兵之前,又得真武帝君显灵,向他“托梦”,预言靖难一定得胜。
所以,在朱棣真的靖难成功,当了皇帝之后,就开始崇信真武帝君,在明太祖的封号“真武荡魔天尊”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加封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
而且,还在传说真武成神之地的武当山大兴土木,建造一大批道教宫殿群,使得武当山成为了真武大帝在人间的居所。
说起来也是奇怪,朱元璋这个人当过多年和尚,算得上是和尚僧人出身,当了皇帝之后应该好好尊崇佛教才对。
包括朱棣也是,道衍和尚姚广孝在他起兵靖难的过程中一直追随辅佐左右,为朱棣赢得靖难之役,登上皇帝之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照理说,朱棣也应该好好尊崇佛教才对。
可是,老朱家的这一对父子偏偏就是没有这样做。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现在不太好说,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这么做,一定是为了巩固老朱家的皇权统治。
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往后的元朝皇帝们,几乎全都崇信佛教。
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在元朝皇帝们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来自藏地和蒙古的喇嘛蕃僧们,仗着蒙古人的保护,在内地为非作歹横行霸道,激起了汉人的仇视,也败坏了佛教的名声。
到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候,民间自发的民族主义情绪极端高涨,中土汉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同时,也连带着来自藏地、蒙古和西域的番教番僧也一起驱逐。
朱元璋靠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在各路反抗蒙古统治的起义军中走到最后,登上皇帝之后,走的正是民族主义的路线。
到了取得天下之后,在宗教问题上自然要与元朝划清界限。
元朝推崇佛教,那么朱元璋就反其道而行之,从朱元璋及其子孙后代一直支持中土汉人自己的本土宗教道教。
而且,老朱家所大力支持的道教,还只是江南道教里面的正一派,或者说正一道。
而道教里北方最大派别全真派,则受到了全方位的打压。
原因与老朱家推崇道教的道理一样,因为全真派从丘处机的时代开始,就选择了与蒙古人合作。
正是在成吉思汗、忽必烈以及忽必烈之后元朝皇帝们的大力支持之下,道教全真派,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道教全真派里的龙门宗(丘处机这一派),才能一下子统一了当时整个中国北方的道教派别与山头。
所以,到了明朝建立的时候,发迹于江淮之地的朱元璋,在宗教问题的选择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道教,而且还选择了道教的正一派,也即天师派。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册封了龙虎山汉天师张陵(即张道陵)的第四十二代孙张正常,封其为“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大明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秩正二品,颁给银印,命其统领天下道教,而且由张陵子孙世袭罔替。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虽然皇帝在江西龙虎山以外,另外开辟了武当山作为真武大帝的专属道场,但是龙虎山天师府的地位,却并没有因此而动摇。
相反,正一道的势力还借此机会走出了江南,来到武当山,后来更是跟着来自湖北的世宗嘉靖皇帝,正式走进了北京城。
嘉靖皇帝所崇信的道士,不管是前期的邵元节,还是后期的陶仲文,全都是正一派。
其中邵元节,更是直接来自正一派的祖庭江西龙虎山的大上清宫。
从那以后,紫禁城北面这一座由明成祖朱棣下旨修建的护国忠义庙,就一直掌握在了道教正一派龙虎宗的手上。
不过,也正是因为嘉靖皇帝时期特别崇信道教,道士在朝廷大事以及宫廷大事上话语权太大,所以嘉靖皇帝死了以后,后来的隆庆皇帝、万历皇帝就在朝廷文官大臣的劝谏之下,对道教有所疏远。
后来的泰昌皇帝时间太短,没什么作为,而天启皇帝受制于魏忠贤,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什么作为。
到了历史上的崇祯年间,天下道教这么重要的一支宗教力量,基本上就处在了一种失管失控的状态。
崇祯四年二月初四这一天上午,崇祯皇帝决定到万岁山上赏雪,当然不是忽发奇想,也不是他有什么赏雪的雅兴。
他是心里有事,一直犹豫不决,要到这个特殊的地方来走上一遭,才能下定决心。
且说崇祯皇帝站在万岁山上下定了一个决心之后,就在一众侍从的陪同之下,步行来到了万岁山以北不远处的护国忠义庙前。
这个地方在满清入关之后,被后来的满清皇帝改成了关帝庙。
原来作为真武大帝陪祀之神的关公关二爷,一举盖过了真武大帝的风头,在满清皇帝们的刻意扶持之下,成为了护国忠义庙里的主神,而大明朝的护国之神真武大帝,从此渐渐不为人知。
当然了,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在后世的时候,曾经来过这个地方,那时的景象虽然仍留有满清的遗迹,但是与满清时代的布局已经有了不同。
要不然的话,他也无从得知这个后世俗名关帝庙的破落地方,原来竟是明朝皇帝们供奉镇国之神真武大帝的家庙。
当崇祯皇帝领着一行人,来到护国忠义庙山门附近的时候,庙里的道士们早就闻令来到庙前的山门下跪候着了。
山门前的地上,厚厚的积雪还没有来得及清扫干净。
只见一个手持拂尘、身着法衣、头戴道冠、胡须花白的瘦小老道士跪在前面。
他的身后则跪着七个年龄各异的道士,一律身着青色交领右衽道士常服,头戴庄子巾,个个跪俯在雪地上。
崇祯皇帝转过了几棵积雪的苍松古柏,身影出现在山门外,跪在前面的老道,隔着十几步的距离,面对皇帝的方向叩首说道:
“小道陈奉玄,领众弟子恭迎陛下圣驾!”
这个护国忠义庙就在万岁山的北麓,同在皇城之中,距离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不过两三里地而已。
然而即便是这么近便,崇祯皇帝自从即位之后,也从来没有来过。
有的时候,他站在万岁山上往北看,一眼就能看见这个规模不大但是规格很高,装饰着黄色琉璃瓦屋顶的护国忠义庙。
不过在他考虑清楚怎么对待道教之前,始终也没有轻易往这个地方来。
因为他很清楚,作为皇帝,其公开进行的一举一动,都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
即便这个护国忠义庙是老朱家的家庙,也不行,尤其经历过了嘉靖皇帝崇信道教的种种故事之后,他到这里来,象征性的意味就更大了。
这一回,崇祯皇帝来到护国忠义庙的山门前,见庙里香火未断,还有道士在值守看护,心里顿时安慰了不少。
听见那老道士说话,崇祯皇帝扭头看了看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巩永固会意连忙躬身说道:
“启禀陛下!此人乃庙中住持高士陈奉玄!”
陈奉玄这个名字,崇祯皇帝自是闻所未闻,哪里知道他是谁。
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见崇祯皇帝仍有疑惑,立刻又接着说道:“陈奉玄其师,为神庙时真人范志默,范志默之师为郭弘经,而郭弘经则师承世庙之时的秉一真人陶仲文!”
巩永固提及陶仲文的名字,崇祯皇帝方才恍然大悟,而这时跟在身边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也当即说道:
“陛下!驸马都尉所谓秉一真人,正是世庙之时朝中一人兼领三孤的那个陶神仙!”
曹化淳这话倒是提醒了崇祯皇帝。
来自湖北的正一派道士陶仲文,是继道士邵元节之后大明朝最得嘉靖皇帝崇信的道士。
这个陶仲文比邵元节还要猛,邵元节以道士之身份只是兼任了大明朝的礼部尚书,而这个陶仲文除了兼任礼部尚书之外,还一个人兼任着大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同时还被封了一个超品的伯爵爵位。
可以说,除了天师府的张氏子孙以外,这个陶仲文恐怕不光是大明朝最牛的道士,很可能也是有史以来最牛的一个道士了。
听了身边两个人的说法,崇祯皇帝抬头看了看山门上刻着的“敕建护国忠义庙”几个大字,然后看看那个跪着的老道士陈奉玄,对他说道:
“都起来吧!有劳住持前面带路,朕今日要看看这个护国忠义庙!”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