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13 第十章 曲傲
- 114 第十一章 武尊
- 115 第十二章 锤炼
- 116 第十三章 暂歇
- 117 传说中的三江那啥感言
- 118 第十四章 寿宴
- 119 第十五章 箫音
- 120 第十六章 厌弃
- 121 第十七章 邪王
- 122 第十八章 儒魔
- 123 第十九章 论势
- 124 第二十章 暗谋
- 125 第二十一章 夜宴
- 126 第二十二章 身后
- 127 第二十三章 桥顶
- 128 第二十四章 问刀
- 129 第二十五章 如来
- 130 第二十六章 身死
- 131 第二十七章 农舍
- 132 第二十八章 再见
- 133 第二十九章 浊酒
- 134 第三十章 劝说
- 135 第三十一章 散人
- 136 第三十二章 乱战
- 137 第三十三章 变天
- 138 第三十四章 一网
- 139 第三十五章 任务
- 140 第三十六章 天君
- 141 第三十六章 惊蛰
- 142 第三十七章 月下
- 143 第三十八章 忧虑
- 144 第三十九章 南北
- 145 第四十章 退后
- 146 第四十一章 阵法
- 147 第四十二章 绝境
- 148 第四十三章 破阵
- 149 第四十四章 白马
- 150 第四十六章 惊雁
- 151 第四十七章 降龙
- 152 第四十八章 广成
- 153 第一章 昆仑
- 154 第二章 方士
- 155 第三章 命星
- 156 第四章 持否
- 157 第五章 残垣
- 158 第六章 破楼
- 159 第七章 大殿
- 160 第八章 血阵
- 161 第一章 怪人
- 162 第二张 白衣
- 163 第三章 存神
- 164 第四章 诛仙
- 165 第五章 霞光
- 166 第六章 逐出
- 167 第七章 邀请
- 168 第八章 圣殿
- 169 第九章 烛龙
- 170 第十章 归人
- 171 上架感言什么的
- 172 第十一章 欢聚
- 173 第十二章 道玄
- 174 第十三章 往事
- 175 第十四章 拭剑
- 176 第十五章 兴师
- 177 第十六章 狂想
- 178 第十七章 上官
- 179 第十八章 格杀
- 180 第十九章 镇魔
- 181 第二十章 兽神
- 182 第二十一章 天变
- 183 第二十二章 暗谋
- 184 第二十三章 意气
- 185 第二十四章 剑光
- 186 第二十五章 赞成(三千字)
- 187 第二十六章 行走
- 188 第二十七章 地德
- 189 第二十八章 护法
- 190 第二十九章 变化
- 191 第三十章 求援
- 192 第三十一章 交代(四千字)
- 193 第三十二章 掀翻
- 194 第三十三章 怪物
- 195 第三十四章 赌注
- 196 第三十五章 造化
- 197 第三十六章 瞩目
- 198 第三十七章 身影
- 199 第三十八章 巨眼
- 200 第三十九章 愚公
- 201 第四十章 去休
- 202 第一章 杀剑
- 203 第二章 断山
- 204 第三章 宗门
- 205 第四章 剑客
- 206 第五章 风雨
- 207 第六章 帷幕
- 208 第七章 盟友
- 209 第七章 助力(毕业狗终于安顿好了。。。)
- 210 第一章 苦涩
- 211 第二章 英才
- 212 第三章 起始
- 213 第四章 接战(4000)
- 214 第五章 抹去
- 215 第六章 元磁
- 216 第七章 挥掌
- 217 第八章 旁门
- 218 第九章 等劫
- 219 第十章 劈道
- 220 第十一章 银丝(提前祝福七夕节,心里苦)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十九章 论势
第十九章 论势
秦穆看着沉默不语的石之轩,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石兄当年从家族中加入花间派,少年离家,如今却已经是双鬓斑白了。”
在儒门式微之时,魔门也是陷入了青黄不接之中,魔门势力大多在南陈之地,这也是这隋末之时,与魔门有关的军阀,如江西林士弘,如襄阳钱独关,还有南阳阳兴会首领季亦农都是身在南方。
南方是魔门势力的大本营,但隋灭陈之后,魔门也失去了上层支持,再有门内纷争,全然便是一盘散沙,故而居然也有衰亡之危。
儒魔两家,一拍即合,而作为高门子弟的裴矩,更是肩负着花间补天两道复兴的重任。
秦穆心中不无可以,当年石之轩可以说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将魔门两派六道重新统合,他身兼两派传承,天莲宗安隆更是视其为兄,手中便已经有了魔门绝大一股势力。
更为重要的是,两派六道中,除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邪极宗,最为有影响力的两派,是南方的阴葵派和北方的魔相宗,石之轩当年几乎快要争取到了这两派的支持。
阴葵派祝玉妍爱他至深,魔相宗虽然看似和他没什么交集,但他后来化身裴矩之时,与魔相宗赵德言的师傅,长孙晟共事,两人几乎一手底定了隋朝的对外方针,长孙家身为北魏皇族后裔,和当年的裴家,自有默契。
后来石之轩与赵德言合作谋求邪帝舍利,便是这上一辈友谊的延续罢了。
秦穆心中不无嘲讽的想:“每每听到那慈航静斋之人说什么碧秀心以身饲魔,他们却从来没想过,石之轩与她的结合,几乎是把当年的大好形势,一举倾覆,阴葵派与他反目成仇,他自身更是放下了一切的雄心壮志,这般的牺牲,却没有人看到,可笑之至。”
石之轩听到他的话,眼中流露的,却全然不是仇恨和悔恨,反而想起了什么一般,露出温柔的神色来。
只听他轻轻说道:“石某是谁,又有什么干系呢,如今,不过是个孤家寡人罢了。”
秦穆走到他身边,好似全无防备一般,扫开地下的落叶,坐在树下,抬眼望着头上的月色,问了一个令石之轩面色大变的问题:
“石兄,你一身功业,便要沦为尘埃,可是甘心么?”
石之轩眼睛恶狠狠地盯着秦穆,仿佛秦穆揭开了个巨大的伤口。
秦穆心知,石之轩这辈子,在江湖上的追求不过是圣门一统,停止内耗,重新兴起罢了,这件事,因为碧秀心,失败了。
但作为儒门传人,石之轩的理念却更加宏大一点,他身为裴矩之时,与长孙晟合作,共同将那突厥分裂成了如死地一般的东西两部,从此以后,突厥对中原的威胁大大减小,中央的汉族王朝更是可以在这两部之间左右逢源,谋取最大的利益。
如此,当为不世之功。
但石之轩又因为建言杨广东征高丽而被称为乱世祸首,落入了一个人人喊打的局面,到了如今,连面都不能露,哪里有什么功业可言。
石之轩毫无感情的看着秦穆,说道:“你到底要说什么?”
秦穆也不隐瞒,直直说道:“石兄当是知道我那石碑上的刻文?”
石之轩好像想起什么笑话一般,大笑道:“若你没有这一身武艺,我只当你是个妄人,但偏偏你你想靠着这一身武艺来决定天下大事,看来,也不过是个蠢货。”
他接着说道:“天下如今正统在北,关陇世家更是泰半来自外族,你如今妄言华夷,置他们于何地?北方诸候大多通突厥,你又能杀得几人?”
秦穆心知他说的虽不客气,但全然是老成之言,但他却微微一笑,丝毫不见怒色,开口说道:“天下人惧怕突厥,不过是他看似强大而已,但突厥内里还有几分,你我这等人,难道还不清楚吗?”
石之轩眯起眼睛,看向秦穆,说道:“看来你知道的,比我想象得多。”
秦穆依旧是望着天上的明月,开口道:“我知道的,不过是长孙兄在外留下其徒弟赵德言,用那汉家尊卑,逼的突厥内部异心四起,几乎是一点就着;在内留下了嫁与李世民的一女,辅佐李阀的一子,长孙晟,果然是一代豪雄,起手之间,便是布局数十年。”
秦穆实实在在的叹息道,为这位魔门中最为深谋远虑之人赞叹不已。
石之轩却也想起那位谈笑之间便扭转天下大势的老者,一时之间,也是沉默。
他回过神来,饶有兴致地开口道:“听你口气,好像最为看好李阀夺得天下?”
秦穆却好似不屑一般,开口说道:“石兄是考我?得天下者,除非如那汉高祖一般,若是大族,必是李阀。如今这天下,哪里还有汉高祖的天地呢?”
石之轩依旧是饶有兴致地问道:“不说其他,便说这天下便有四大门阀,李阀如今一没钱二没兵,哪里有得天下的资本?”
秦穆伸出了三根指头,不经意一般说道:“宇文阀看似前朝帝胄,但天下对他的来历哪里不知道,更何况当年武帝灭佛,佛教对宇文族众人深恶痛绝,如今怎么会让他们出头?”
石之轩不发一言,示意他继续,只见秦穆收起一根手指,说道:“独孤阀,其实独孤信当年也是高瞻远瞩,如今和这皇室以及李阀,宇文阀的重要人物都有姻亲,但独孤阀最大的问题是后继无人,老一辈高手居然是那尤老太太支撑着,新一辈居然是独孤凤一介女流为尊,哪里有什么可以当人主之人?更何况这两族最大的问题却是他们依旧带有浓重的外族痕迹,可天下一统之后,汉人数量远远多过外族,他们都得不到这汉人之心。”
石之轩此时却真的来了兴趣,看着他最后一根手指,说道:“宋阀有那近乎天下无敌的天刀宋缺,又有最为纯正的汉族血统,为什么得不了天下?”
只听秦穆声音中带着淡淡的无奈,开口回答道:“宋氏宋缺近乎完人,但岭南一地,只能苟安,如何能有得天下的资本,宋氏身为北燕皇室后裔,南渡以来,尽收苗人之心,也不过是能聚得两万精兵而已,更何况这天下大族中,他偏居岭南,几乎和其他大姓没有交流,这世家大族最大的资本,已经是没有了。如今的宋阀,空有个门阀的名头,没有其余盟友的支撑,和那白手起家有什么不同?甚至它的形势更为恶劣。”
“北方大族,是不会让一个坚持血统的人当上皇帝的。”
PS:这两章有些考据,只是一己之见,马上就要进入另外的剧情。
宋阀的原型应该是岭南冯氏,这一点几乎是可以确定的,黄易大大为何要写宋阀,除了要塑造宋缺这个人以外,更大的可能是原本的冯氏,在当皇帝期间,血统就不纯为汉人,但实际上很难说汉人有纯的血统,起码我不太清楚这到底是文化上的概念还是血统上的,按照黄易的来吧。
另外,大业五年左右,人口普查中,长江以南人口只有全国的百分之十六,到了那岭南一地,就更少了,便是算上世家大族的隐户和服从宋缺的百越,他手中的人力也绝不会超过中国人口的一成,得天下的几率,实在是小的可怜,我想这也是宋缺不自己造反的原因吧。
另外,求三江~
在儒门式微之时,魔门也是陷入了青黄不接之中,魔门势力大多在南陈之地,这也是这隋末之时,与魔门有关的军阀,如江西林士弘,如襄阳钱独关,还有南阳阳兴会首领季亦农都是身在南方。
南方是魔门势力的大本营,但隋灭陈之后,魔门也失去了上层支持,再有门内纷争,全然便是一盘散沙,故而居然也有衰亡之危。
儒魔两家,一拍即合,而作为高门子弟的裴矩,更是肩负着花间补天两道复兴的重任。
秦穆心中不无可以,当年石之轩可以说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将魔门两派六道重新统合,他身兼两派传承,天莲宗安隆更是视其为兄,手中便已经有了魔门绝大一股势力。
更为重要的是,两派六道中,除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邪极宗,最为有影响力的两派,是南方的阴葵派和北方的魔相宗,石之轩当年几乎快要争取到了这两派的支持。
阴葵派祝玉妍爱他至深,魔相宗虽然看似和他没什么交集,但他后来化身裴矩之时,与魔相宗赵德言的师傅,长孙晟共事,两人几乎一手底定了隋朝的对外方针,长孙家身为北魏皇族后裔,和当年的裴家,自有默契。
后来石之轩与赵德言合作谋求邪帝舍利,便是这上一辈友谊的延续罢了。
秦穆心中不无嘲讽的想:“每每听到那慈航静斋之人说什么碧秀心以身饲魔,他们却从来没想过,石之轩与她的结合,几乎是把当年的大好形势,一举倾覆,阴葵派与他反目成仇,他自身更是放下了一切的雄心壮志,这般的牺牲,却没有人看到,可笑之至。”
石之轩听到他的话,眼中流露的,却全然不是仇恨和悔恨,反而想起了什么一般,露出温柔的神色来。
只听他轻轻说道:“石某是谁,又有什么干系呢,如今,不过是个孤家寡人罢了。”
秦穆走到他身边,好似全无防备一般,扫开地下的落叶,坐在树下,抬眼望着头上的月色,问了一个令石之轩面色大变的问题:
“石兄,你一身功业,便要沦为尘埃,可是甘心么?”
石之轩眼睛恶狠狠地盯着秦穆,仿佛秦穆揭开了个巨大的伤口。
秦穆心知,石之轩这辈子,在江湖上的追求不过是圣门一统,停止内耗,重新兴起罢了,这件事,因为碧秀心,失败了。
但作为儒门传人,石之轩的理念却更加宏大一点,他身为裴矩之时,与长孙晟合作,共同将那突厥分裂成了如死地一般的东西两部,从此以后,突厥对中原的威胁大大减小,中央的汉族王朝更是可以在这两部之间左右逢源,谋取最大的利益。
如此,当为不世之功。
但石之轩又因为建言杨广东征高丽而被称为乱世祸首,落入了一个人人喊打的局面,到了如今,连面都不能露,哪里有什么功业可言。
石之轩毫无感情的看着秦穆,说道:“你到底要说什么?”
秦穆也不隐瞒,直直说道:“石兄当是知道我那石碑上的刻文?”
石之轩好像想起什么笑话一般,大笑道:“若你没有这一身武艺,我只当你是个妄人,但偏偏你你想靠着这一身武艺来决定天下大事,看来,也不过是个蠢货。”
他接着说道:“天下如今正统在北,关陇世家更是泰半来自外族,你如今妄言华夷,置他们于何地?北方诸候大多通突厥,你又能杀得几人?”
秦穆心知他说的虽不客气,但全然是老成之言,但他却微微一笑,丝毫不见怒色,开口说道:“天下人惧怕突厥,不过是他看似强大而已,但突厥内里还有几分,你我这等人,难道还不清楚吗?”
石之轩眯起眼睛,看向秦穆,说道:“看来你知道的,比我想象得多。”
秦穆依旧是望着天上的明月,开口道:“我知道的,不过是长孙兄在外留下其徒弟赵德言,用那汉家尊卑,逼的突厥内部异心四起,几乎是一点就着;在内留下了嫁与李世民的一女,辅佐李阀的一子,长孙晟,果然是一代豪雄,起手之间,便是布局数十年。”
秦穆实实在在的叹息道,为这位魔门中最为深谋远虑之人赞叹不已。
石之轩却也想起那位谈笑之间便扭转天下大势的老者,一时之间,也是沉默。
他回过神来,饶有兴致地开口道:“听你口气,好像最为看好李阀夺得天下?”
秦穆却好似不屑一般,开口说道:“石兄是考我?得天下者,除非如那汉高祖一般,若是大族,必是李阀。如今这天下,哪里还有汉高祖的天地呢?”
石之轩依旧是饶有兴致地问道:“不说其他,便说这天下便有四大门阀,李阀如今一没钱二没兵,哪里有得天下的资本?”
秦穆伸出了三根指头,不经意一般说道:“宇文阀看似前朝帝胄,但天下对他的来历哪里不知道,更何况当年武帝灭佛,佛教对宇文族众人深恶痛绝,如今怎么会让他们出头?”
石之轩不发一言,示意他继续,只见秦穆收起一根手指,说道:“独孤阀,其实独孤信当年也是高瞻远瞩,如今和这皇室以及李阀,宇文阀的重要人物都有姻亲,但独孤阀最大的问题是后继无人,老一辈高手居然是那尤老太太支撑着,新一辈居然是独孤凤一介女流为尊,哪里有什么可以当人主之人?更何况这两族最大的问题却是他们依旧带有浓重的外族痕迹,可天下一统之后,汉人数量远远多过外族,他们都得不到这汉人之心。”
石之轩此时却真的来了兴趣,看着他最后一根手指,说道:“宋阀有那近乎天下无敌的天刀宋缺,又有最为纯正的汉族血统,为什么得不了天下?”
只听秦穆声音中带着淡淡的无奈,开口回答道:“宋氏宋缺近乎完人,但岭南一地,只能苟安,如何能有得天下的资本,宋氏身为北燕皇室后裔,南渡以来,尽收苗人之心,也不过是能聚得两万精兵而已,更何况这天下大族中,他偏居岭南,几乎和其他大姓没有交流,这世家大族最大的资本,已经是没有了。如今的宋阀,空有个门阀的名头,没有其余盟友的支撑,和那白手起家有什么不同?甚至它的形势更为恶劣。”
“北方大族,是不会让一个坚持血统的人当上皇帝的。”
PS:这两章有些考据,只是一己之见,马上就要进入另外的剧情。
宋阀的原型应该是岭南冯氏,这一点几乎是可以确定的,黄易大大为何要写宋阀,除了要塑造宋缺这个人以外,更大的可能是原本的冯氏,在当皇帝期间,血统就不纯为汉人,但实际上很难说汉人有纯的血统,起码我不太清楚这到底是文化上的概念还是血统上的,按照黄易的来吧。
另外,大业五年左右,人口普查中,长江以南人口只有全国的百分之十六,到了那岭南一地,就更少了,便是算上世家大族的隐户和服从宋缺的百越,他手中的人力也绝不会超过中国人口的一成,得天下的几率,实在是小的可怜,我想这也是宋缺不自己造反的原因吧。
另外,求三江~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