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38 第一百一十章 痕迹
- 739 第一百一十一章 亡国的郁久闾
- 740 第一百一十二章 亡国的郁久闾(续)
- 741 第一百一十三章 重蹈覆辙
- 742 第一百一十四章 亡国的郁久闾(再续)
- 743 第一百一十五章 建功立业
- 744 第一百一十六章 故地重游
- 745 第一百一十七章 前车之鉴
- 746 第一百一十八章 需求
- 747 第一百一十九章 现状
- 748 第一百二十章 现状(续)
- 749 第一百二十一章 繁殖
- 750 第一百二十二章 车
- 751 第一百二十三章 苟富贵,勿相忘
- 752 第一百二十四章 体系
- 753 第一百二十五章 体制
- 754 第一百二十六章 二桃杀三士
- 755 第一百二十七章 似是而非
- 756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人生得意须尽欢
- 757 第一百二十九章 惯性
- 758 第一百三十章 年轻人不讲武德
- 759 第一百三十一章 润物细无声
- 760 第一百三十二章 润物细无声(续)
- 761 第一百三十三章 参议
- 762 第一百三十四章 得加钱
- 763 第一百三十五章 参谋
- 764 第一百三十六章 动静
- 765 第一百三十七章 动静(续)
- 766 第一百三十八章 你猜
- 767 第一百三十九章 调动
- 768 第一百四十章 包裹
- 769 第一百四十一章 木生火
- 770 第一百四十二章 噩梦
- 771 第一百四十三章 攻势
- 772 第一百四十四章 攻势(续)
- 773 第一百四十五章 形势
- 774 第一百四十六章 火德?水德?
- 775 第一百四十七章 晴天霹雳
- 776 第一百四十八章 想走?
- 777 第一百四十九章 想走?(续)
- 778 第一百五十章 九曲坂
- 779 第一百五十一章 九曲坂(续)
- 780 第一百五十二章 选择
- 781 第一百五十三章 动员
- 782 第一百五十四章 金城汤池
- 783 第一百五十六章 落日
- 784 第一百五十六章 着落
- 785 第一百五十七章 喜讯
- 786 第一百五十八章 喜讯(续)
- 787 第一百五十九章 竹夫人
- 788 第一百六十章 好男儿!
- 789 第一百六十一章 阳谋
- 790 第一百六十二章 与虎谋皮
- 791 第一百六十三章 重操旧业
- 792 第一百六十四章 暧昧
- 793 第一百六十五章 本质
- 794 第一百六十六章 本质(续)
- 795 第一百六十七章 想法
- 796 第一百六十八章 满地红
- 797 第一百六十九章 坐标
- 798 第一百七十章 主业
- 799 第一百七十一章 主业(续)
- 800 第一百七十二章 好买卖
- 801 第一百七十三章职责
- 802 第一百七十四章膨胀
- 803 第一百七十五章 现实
- 804 第一百七十六章现实(续)
- 805 第一百七十七章人才
- 806 第一百七十六章 斯文扫地
- 807 第一百七十九章 愿望
- 808 第一百八十章 优雅
- 809 第一百八十一章 音效
- 810 第一百八十二章 优雅(续)
- 811 第一百八十三章 众乐乐
- 812 第一百八十四章 抽抽乐
- 813 第一百八十五章 雅言正音
- 814 第一百八十六章 注音
- 815 第一百八十七章 诱之以利
- 816 第一百八十八章 竞争
- 817 第一百八十九章 鱼加羊
- 818 第一百九十章 民生
- 819 第一百九十一章 数量
- 820 第一百九十二章 数量(续)
- 821 第一百九十三章 推心置腹
- 822 第一百九十四章 推心置腹(续)
- 823 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心
- 824 第一百九十六章 信心(续)
- 825 第一百九十七章 信心(再续)
- 826 第一百九十八章 怪物
- 827 第一百九十九章 分兵
- 828 第二百章 唯快不破
- 829 第二百零一章 没羽箭
- 830 第二百零二章 马轻侯
- 831 第二百零三章 无耻
- 832 第二百零四章 无耻(续)
- 833 第二百零五章 以点带面
- 834 第二百零六章 一叶知秋
- 835 第二百零七章 势
- 836 第二百零八章 势(续)
- 837 第二百零九章 人才
- 838 第二百一十章 主意
- 839 第二百一十一章 股肱羽翼
- 840 第二百一十二章 疑惑
- 841 第二百一十三章 供弹
- 842 第二百一十四章 刺刀术
- 843 第二百一十五章 用途
- 844 第二百一十六章 十年
- 845 第二百一十七章 江山之固
- 846 第二百一十八章 江山之固(续)
- 847 第二百一十九章 如火如荼
- 848 第二百二十章 如火如荼(续)
- 849 第二百二十一章 是忠是奸?
- 850 第二百二十二章 作茧自缚?
- 851 第二百二十三章 是忠是奸?(续)
- 852 第二百二十四章 万事俱备
- 853 第二百二十五章 我们一定会赢的!
- 854 第二百二十六章 上膛!上膛!
- 855 第二百二十七章 回旋
- 856 第二百二十八章 对策
- 857 第二百二十九章 对策(续)
- 858 第二百三十章 近在咫尺
- 859 第二百三十一章 不过是个意外
- 860 第二百三十二章 临战
- 861 第二百三十三章 决战
- 862 第二百三十四章 决战(续)
- 863 第二百三十五章 攻心
- 864 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丈夫能屈能伸
- 865 第二百三十七章 演戏
- 866 第二百三十八章 落幕?
- 867 第二百三十九章 原则
- 868 第二百四十章 原则(续)
- 869 第二百四十一章 似是故人来
- 870 第二百四十二章 似是故人来(续)
- 871 第二百四十三章 以和为贵?
- 872 第二百四十四章 杀鸡吓猴
- 873 第二百四十五章 興林大火
- 874 第二百四十六章 落幕
- 875 第二百四十七章 揭幕
- 876 第二百四十八章 进退
- 877 第二百四十九章 实力
- 878 第二百五十章 实力(续)
- 879 第二百五十一章 天明寺
- 880 第二百五十二章 天明寺(续)
- 881 第二百五十三章 称斤
- 882 第二百五十四章 亲眼所见
- 883 第二百五十五章 亲眼所见(续)
- 884 第二百五十六章 出硵砂之处
- 885 第二百五十七章 俱毗罗
- 886 第二百五十八章 如影随形
- 887 第二百五十九章 落日余晖
- 888 第二百六十章 东方露白
- 889 第二百六十一章 以后
- 890 第二百六十二章 这一生(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百二十章 现状(续)
第一百二十章 现状(续)
邺城,相州州学,单独的考场区域内,名为“州试”的考试正在进行。
一道道考棚的“单间”里,考生们默默地做题,考官们默默的巡视。
返回开封途中、经过邺城的李笠,此刻身着常服,也在各考棚里巡视,要亲眼看看河北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情况如何。
他慢慢走在考棚间,因为衣着寻常,所以很像是巡场人员,不会引起骚动。
所见考生很多,容貌、衣着各异,有的样貌堂堂、衣着不凡,或许是因为佩戴香囊的缘故,李笠从面前经过时,能闻到香气。
有的考生样貌平平,衣着平平,甚至衣服打着不少补丁,看上去就知道是平民。
有人则面容猥琐,或者身上散发异味,头发板结,时不时抓一抓,看样子应该是在抓跳蚤。
李笠从旁边经过,没有丝毫嫌弃的表情,因为在他眼中,这些考生并无区别。
只要来参加考试,说明对新朝廷抱着期待,那么,无论来的是什么人,他都欢迎。
一个政权,只有尽可能获得更多民心,根基才会稳固,中原将近三百年的战乱、南北对峙,要收拢分裂的人心,谈何容易。
为了收买河北地区人心,稳定李笠推行新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经过将近两年的酝酿、铺垫、筹办之后,正式在河北进行。
第一级考试为乡试,在县治进行,考试试卷为统一刊印,于密封状态下运到各县,临考前启封,全程由官军监督。
乡试对参加考试的资格并无太多要求,只要年满十六岁,是当地户籍在籍人员,无重大犯罪行为,就能在当地官府(县一级)报名。
而且户籍也不分贵贱,伶人、手艺人一样可以报名。
报名后,经过核对,确定无误,就会获得考试资格,并收集个人身体特征信息,譬如身高体重以及指纹,记录在案。
考试资格的获取很简单,正常人只要报名、登记就能获得资格,不需要举荐,也不看样貌如何、是否有残疾。
如此一来,考生自然形形色色。
考试试卷,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判断题)、问答题,各题型分值不一,考试成绩分数化,分数最小单位是“一分”。
试卷实行“糊名制”,确保考官阅卷时,看不出考卷是谁的,尽可能避免人为操纵考试结果。
通过了乡试后(河北地区的乡试,是去年秋天),考试成绩达到要求的考生,就能参加州试,州试考场在各州州治,时间是来年春夏之际(现在)。
考虑到考生的经济状况和居住地区,或许出远门会比较困难,县廨会组织本县考生集中出行,来回住宿、饮食都由公廨负责解决。
现在,州试正在进行,考试成绩达到要求的考生,就获得参加“省试”的资格。
尚书省吏部举办的考试称为“省试”,于州试当年的秋末,于京城(目前是开封行在)举行。
届时,楚国各地的考生,到开封行在参加考试,往返、住宿都由官府包办,确保囊中羞涩但又有资格参加下一级考试的考生,有改变人生的机会。
“省试”的成绩按地域分南北二榜,然后还会分士、庶二榜。
上榜者就能入仕,入仕就是流内官。
当然,在任职之前,上榜考生要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具备基本的行政能力,以便胜任职务。
这就是目前的楚国科举,因为正在摸索中,所以有待改进。
目前因为需要收买人心,所以考试频率较密,慢慢的,会改为每三年一次(每次含乡试、州试、会试)。
但从一开始,李笠就确定了一个原则:每一级考试,考生上榜与否,只看考试成绩。
考生的出身、门第、家庭情况,以及个人样貌、高矮胖瘦对考试成绩没有任何影响。
也就是没有任何加分项,成绩排名只看卷面分数。
按说该给特殊群体加分(戍边将士子女、殉国军人子女等),以振“武德”,但考虑到现状,一旦开了特例,更多特例也会出现,所以并未实行。
如此一来,考试选拔的标准简单明了,分数至上,一分之差,就能决定上榜、落榜与否。
张榜公布成绩排名时,成绩一目了然,相对公平,至少比起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好很多。
不过,岭表各州,因为情况特殊,很多都是名义上的行政区,且交通极其不便,不太适合这样的选拔制度,特别处理。
李笠在考场转了几圈,对考场秩序很满意,独自出了考场,和候在外面的相州刺史杜龛交谈起来。
考场规定,开考后封门,直到考试结束前,任何人都不能进出,防的就是作弊。
李笠能够进出,是因为他是皇帝,所以例外,但也只是这一次,所以陪同视察的杜龛等相州官员,都候在考场外。
杜龛出身京兆韦氏,祖辈为了避祸,离开关中寓居荆襄,杜龛这一支,之前是襄州豪族。
李笠问:“全国各州,都在今天举行州试,杜公族里,今次有多少人参加考试?”
“四十九人。”杜龛回答,不等皇帝再问,又说:“其中,二十九人在襄州应考,十五人在荆州应考,五人在北荆州应考。”
李笠点点头:“参加州试的就有四十九人,看来进入省试后,金榜之上,少不了京兆杜氏子弟的名讳。”
杜龛笑道:“哪里那里,同州考试的,还有京兆韦氏、河东柳氏子弟,士榜的竞争很激烈。”
这也没错,南朝的京兆韦氏、京兆杜氏、河东柳氏、河东裴氏这些侨姓士族,之前大多聚居在荆襄,所以其子弟的科举考试成绩,列入士榜。
士榜的竞争极其激烈,毕竟士族们有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和资源,只要子弟用功读书,不要整天游玩、嗑药、谈玄,文化水平还是很高的。
所以,当前情况下,寒族子弟想要靠考试把士族子弟比下去,总体来说是不可能的,士族反倒是科举考试的受益者。
于是,才有了士、庶分榜,让寒族考生避开“学霸”的碾压,拥有可靠地入仕途径。
这一点很重要,是新朝收买人心最大的利器。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楚国建立已有七年,目前国内局势稳定,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新皇拥有绝对武力,无人可以挑战。
有了武力为依仗,朝廷进行大范围的检寺、检籍、检地,确保国库的收入,以及可调用的劳动力,有充足的人力物力维持秩序。
国家机器焕然一新,运转起来十分稳定,“动力充沛”,自然就没人敢造反。
这是硬的一面,软的一面,就是朝廷用新的选拔方式——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
踢开腐朽的九品中正制,给大量寒族子弟以及次级士族子弟以公平的机会(相对公平)入仕,入仕就是流内官。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寒族子弟,好不容易入仕,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入流”。
所以,新朝在明显损害了地主阶层经济利益(清查田产,隐户,足额征税、征发劳役)的同时,又给了地主阶层政治利益。
有得有失,权衡利弊之后,地主们意识到政治利益明显比经济利益重要,加上新朝的刀确实锋利,自然就二选一,老实了。
毕竟,中原自古就是官本位社会,某个富甲一方的大家族,若没有“官”字护体,当地县令就能让其欲仙欲死。
若族中子弟当了官,家族便有了保障,至少不那么容易被欺负。
科举考试,就是让大小地主、大小家族们获取体制内“护身符”的最佳途径,这个道理,河北地区的地主们会想明白的。
河北地区的现状,就是各地局势稳定,当然,不满和愤怒,依旧潜伏在许多人心中。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以及各地地头蛇,在楚军攻略河北时,遭受了重大的财产损失,说心中没有恨,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保持局势持续稳定,尝到了科举甜头的地主们,有了进入体制的稳固通道和上升空间,想造反的人,自然就成不了气候。
李笠和相州官员们聊了一会,看看四周,看着这昔日的齐国皇宫、如今的相州州学,以及正在进行的科举考试,忽然想到了一首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虽然这里是邺城不是建康,但意境有些相似。
他确信,旧的时代即将被新的时代取而代之,各种规矩也会随之改变。
一道道考棚的“单间”里,考生们默默地做题,考官们默默的巡视。
返回开封途中、经过邺城的李笠,此刻身着常服,也在各考棚里巡视,要亲眼看看河北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情况如何。
他慢慢走在考棚间,因为衣着寻常,所以很像是巡场人员,不会引起骚动。
所见考生很多,容貌、衣着各异,有的样貌堂堂、衣着不凡,或许是因为佩戴香囊的缘故,李笠从面前经过时,能闻到香气。
有的考生样貌平平,衣着平平,甚至衣服打着不少补丁,看上去就知道是平民。
有人则面容猥琐,或者身上散发异味,头发板结,时不时抓一抓,看样子应该是在抓跳蚤。
李笠从旁边经过,没有丝毫嫌弃的表情,因为在他眼中,这些考生并无区别。
只要来参加考试,说明对新朝廷抱着期待,那么,无论来的是什么人,他都欢迎。
一个政权,只有尽可能获得更多民心,根基才会稳固,中原将近三百年的战乱、南北对峙,要收拢分裂的人心,谈何容易。
为了收买河北地区人心,稳定李笠推行新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经过将近两年的酝酿、铺垫、筹办之后,正式在河北进行。
第一级考试为乡试,在县治进行,考试试卷为统一刊印,于密封状态下运到各县,临考前启封,全程由官军监督。
乡试对参加考试的资格并无太多要求,只要年满十六岁,是当地户籍在籍人员,无重大犯罪行为,就能在当地官府(县一级)报名。
而且户籍也不分贵贱,伶人、手艺人一样可以报名。
报名后,经过核对,确定无误,就会获得考试资格,并收集个人身体特征信息,譬如身高体重以及指纹,记录在案。
考试资格的获取很简单,正常人只要报名、登记就能获得资格,不需要举荐,也不看样貌如何、是否有残疾。
如此一来,考生自然形形色色。
考试试卷,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判断题)、问答题,各题型分值不一,考试成绩分数化,分数最小单位是“一分”。
试卷实行“糊名制”,确保考官阅卷时,看不出考卷是谁的,尽可能避免人为操纵考试结果。
通过了乡试后(河北地区的乡试,是去年秋天),考试成绩达到要求的考生,就能参加州试,州试考场在各州州治,时间是来年春夏之际(现在)。
考虑到考生的经济状况和居住地区,或许出远门会比较困难,县廨会组织本县考生集中出行,来回住宿、饮食都由公廨负责解决。
现在,州试正在进行,考试成绩达到要求的考生,就获得参加“省试”的资格。
尚书省吏部举办的考试称为“省试”,于州试当年的秋末,于京城(目前是开封行在)举行。
届时,楚国各地的考生,到开封行在参加考试,往返、住宿都由官府包办,确保囊中羞涩但又有资格参加下一级考试的考生,有改变人生的机会。
“省试”的成绩按地域分南北二榜,然后还会分士、庶二榜。
上榜者就能入仕,入仕就是流内官。
当然,在任职之前,上榜考生要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具备基本的行政能力,以便胜任职务。
这就是目前的楚国科举,因为正在摸索中,所以有待改进。
目前因为需要收买人心,所以考试频率较密,慢慢的,会改为每三年一次(每次含乡试、州试、会试)。
但从一开始,李笠就确定了一个原则:每一级考试,考生上榜与否,只看考试成绩。
考生的出身、门第、家庭情况,以及个人样貌、高矮胖瘦对考试成绩没有任何影响。
也就是没有任何加分项,成绩排名只看卷面分数。
按说该给特殊群体加分(戍边将士子女、殉国军人子女等),以振“武德”,但考虑到现状,一旦开了特例,更多特例也会出现,所以并未实行。
如此一来,考试选拔的标准简单明了,分数至上,一分之差,就能决定上榜、落榜与否。
张榜公布成绩排名时,成绩一目了然,相对公平,至少比起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好很多。
不过,岭表各州,因为情况特殊,很多都是名义上的行政区,且交通极其不便,不太适合这样的选拔制度,特别处理。
李笠在考场转了几圈,对考场秩序很满意,独自出了考场,和候在外面的相州刺史杜龛交谈起来。
考场规定,开考后封门,直到考试结束前,任何人都不能进出,防的就是作弊。
李笠能够进出,是因为他是皇帝,所以例外,但也只是这一次,所以陪同视察的杜龛等相州官员,都候在考场外。
杜龛出身京兆韦氏,祖辈为了避祸,离开关中寓居荆襄,杜龛这一支,之前是襄州豪族。
李笠问:“全国各州,都在今天举行州试,杜公族里,今次有多少人参加考试?”
“四十九人。”杜龛回答,不等皇帝再问,又说:“其中,二十九人在襄州应考,十五人在荆州应考,五人在北荆州应考。”
李笠点点头:“参加州试的就有四十九人,看来进入省试后,金榜之上,少不了京兆杜氏子弟的名讳。”
杜龛笑道:“哪里那里,同州考试的,还有京兆韦氏、河东柳氏子弟,士榜的竞争很激烈。”
这也没错,南朝的京兆韦氏、京兆杜氏、河东柳氏、河东裴氏这些侨姓士族,之前大多聚居在荆襄,所以其子弟的科举考试成绩,列入士榜。
士榜的竞争极其激烈,毕竟士族们有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和资源,只要子弟用功读书,不要整天游玩、嗑药、谈玄,文化水平还是很高的。
所以,当前情况下,寒族子弟想要靠考试把士族子弟比下去,总体来说是不可能的,士族反倒是科举考试的受益者。
于是,才有了士、庶分榜,让寒族考生避开“学霸”的碾压,拥有可靠地入仕途径。
这一点很重要,是新朝收买人心最大的利器。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楚国建立已有七年,目前国内局势稳定,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新皇拥有绝对武力,无人可以挑战。
有了武力为依仗,朝廷进行大范围的检寺、检籍、检地,确保国库的收入,以及可调用的劳动力,有充足的人力物力维持秩序。
国家机器焕然一新,运转起来十分稳定,“动力充沛”,自然就没人敢造反。
这是硬的一面,软的一面,就是朝廷用新的选拔方式——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
踢开腐朽的九品中正制,给大量寒族子弟以及次级士族子弟以公平的机会(相对公平)入仕,入仕就是流内官。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寒族子弟,好不容易入仕,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入流”。
所以,新朝在明显损害了地主阶层经济利益(清查田产,隐户,足额征税、征发劳役)的同时,又给了地主阶层政治利益。
有得有失,权衡利弊之后,地主们意识到政治利益明显比经济利益重要,加上新朝的刀确实锋利,自然就二选一,老实了。
毕竟,中原自古就是官本位社会,某个富甲一方的大家族,若没有“官”字护体,当地县令就能让其欲仙欲死。
若族中子弟当了官,家族便有了保障,至少不那么容易被欺负。
科举考试,就是让大小地主、大小家族们获取体制内“护身符”的最佳途径,这个道理,河北地区的地主们会想明白的。
河北地区的现状,就是各地局势稳定,当然,不满和愤怒,依旧潜伏在许多人心中。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以及各地地头蛇,在楚军攻略河北时,遭受了重大的财产损失,说心中没有恨,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保持局势持续稳定,尝到了科举甜头的地主们,有了进入体制的稳固通道和上升空间,想造反的人,自然就成不了气候。
李笠和相州官员们聊了一会,看看四周,看着这昔日的齐国皇宫、如今的相州州学,以及正在进行的科举考试,忽然想到了一首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虽然这里是邺城不是建康,但意境有些相似。
他确信,旧的时代即将被新的时代取而代之,各种规矩也会随之改变。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