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10 第九十七章 约见顾盛
- 111 第九十八章 一万两千本科技书籍到手
- 112 第九十九章 两广总督耆英
- 113 第一百章 大人说得有道理
- 114 第一百零一章 广州和佛山攻略
- 115 第一百零二章 吞噬鲸鱼
- 116 第一百零三章 血神经化万灵精血
- 117 第一百零四章 穴窍升到高维
- 118 第一百零五章 炼精化气,修行之门
- 119 第一百零六章 魔都布武
- 120 第一百零七章 要建第一家缫丝厂
- 121 第一百零八章 自己车出缫丝机
- 122 第一百零九章 真正的从零开始
- 123 第一百一十章 灵金五大功能的妙用
- 124 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米级尺寸控制
- 125 第一百一十二章 战略金手指
- 126 第一百一十三章 维度锁和基因锁并举
- 127 第一百一十四章 这一章不好起名字啊
- 128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两个好基友
- 129 第一百一十六 想做船长的男人
- 130 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星辰大海
- 131 第一百一十八章 程阿牛和赵铁柱
- 132 第一百一十九章 工人们的心思
- 133 第一百二十章 机械计算机的构想
- 134 第一百二十一章 巴贝奇的蒸汽机计算机
- 135 第一百二十二章 秘密泄露
- 136 第一百二十三章 现成的竹杠
- 137 第一百二十四章 机械的优美
- 138 第一百二十五章 旁敲侧击
- 139 第一百二十六章 开始有钱了
- 140 第一百二十七章 商战如火如荼
- 141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中日国运所系
- 142 第一百二十九章 蒸汽机缫丝机
- 143 第一百三十章 以牙还牙
- 144 第一百三十一章 生丝期货
- 145 第一百三十二章 灵金机械计算机
- 146 第一百三十三章 最后的疯狂
- 147 第一百三十四章 高手入侵
- 148 第一百三十五章 宗师境的真正实力
- 149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不情之请
- 150 第一百三十七章 哪来的大火
- 151 第一百三十八章 兑现提货单
- 152 第一百三十九章 崩盘开始
- 153 第一百四十章 我花开处百花杀,萧条啊
- 154 第一百四十一章 义升行的末路
- 155 第一百四十二章 所有人都在求助
- 156 第一百四十三章 出手帮忙的条件
- 157 第一百四十四章 怎么才能利益最大化
- 158 第一百四十五章 白送过来的竹杠
- 159 第一百四十六章 幕后之间的谈判
- 160 第一百四十七章 根本的利益冲突
- 161 第一百四十八章 幕后之间的交易
- 162 第一百四十九章 成王败寇
- 163 第一百五十章 没有现金,只有厂丝
- 164 第一百五十一章 赵大贵在下一盘大棋
- 165 第一百五十二章 年赚两百万的目标
- 166 第一百五十三章 布置外围
- 167 第一百五十四章 还是要多占地盘
- 168 第一百五十五章 私铸银元和毁钱铸铜
- 169 第一百五十六章 武装力量
- 170 第一百五十七章 组建军队,剿灭海盗
- 171 第一百五十八章 这算是乌龙吗
- 172 第一百五十九章 八百保安团
- 173 第一百六十章 震慑新兵
- 174 第一百六十一章 调教
- 175 第一百六十二章 宫慕久的忧虑
- 176 第一百六十三章 白沙岛第一战
- 177 第一百六十四章 真正的碾压
- 178 第一百六十五章 英国人吃了大亏
- 179 第一百六十六章 必须独立出兵
- 180 第一百六十七章 神兽八岐大蛇
- 181 第一百六十八章 进攻桃花岛
- 182 第一百六十九章 军舰大战神兽
- 183 第一百七十章 追杀海盗
- 184 第一百七十一章 海盗首领的逆袭
- 185 第一百七十二章 诡异的结局
- 186 第一百七十三章 桃花岛的收获
- 187 第一百七十四章 炼气化神,开辟识海
- 188 “”主神图书馆“”完结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百零七章 要建第一家缫丝厂
第一百零七章 要建第一家缫丝厂
然后,从这些工人中挑选二三十名技术水平较高或有管理经验的工匠,按这时代的习俗来说叫大匠,成立类似学院董事会的顾问团,协助管理。
接着,就在吴淞江北岸建立两个造船厂,一为西式造船厂,一为中式造船厂,两边的技术和设备都不通用,这样分开来会更便于管理。
最后,便是建造厂房,然后将带过来的机器设备都安装好。
本来,赵大贵在收购澳门造船厂的时候,将造船厂里的西方工程师也都一起雇佣的,如果有他们帮忙就能轻省不少的,可惜赵大贵寄予厚望的这些工程师都没到上海来。
本来跟这些人在澳门说得好好的,等到赵大贵坐船到雷州又回上海,才发现这些西方工程师一个都没来,据说是被香港的几家英国人造船厂联手雇佣,还愿意支付违约金什么的。
如果只是一两个人也罢了,十几个工程师都不过来,中间必然有缘故,赵大贵心里冷笑,但也无法可想,只能重用中国工人中的高手了。
还好,这时代没有跳槽一说,一个人选择行业都要干好几十年的,这些中国工人虽然教育水平不怎么样,绝大部分还不识字,但都是在造船厂里浸淫数十年的,就是没有西方工程师,按照机器设备之类的工作都能做好。
不过,两家造船厂建好后也没什么活做,赵大贵刚进入造船行业,也就能接一些远洋商船和中国船只的维修活,除此之外没人跟他订制船舶,也没人相信一家刚成立的造船厂能建造出什么好船。
至于那些铁匠、铜匠、银匠、火药匠人,更是无事可做了。
说实话,赵大贵招募的工人和学者都太多了,其实最多招募五十名学者和五十名工人,在短期内也都足够敷用,管理起来还容易许多,赵大贵之前只是因为资源难得,才把见到的所有人才全部招募进来,如今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赵大贵想了想,留下数十名最优秀的工人在船厂工作外,对其他没事可做的工人宣布进行纪律培训,暂时不需要工作---反正他现在有钱,不在乎养这些工人几个月。
赵大贵对纪律培训很重视,为此请巴富尔帮忙,调来三名尉官和二十名士官,给自己的手下进行培训,至于怎么整编这些乌合之众,短时间内增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大英帝国军队在全球各个殖民地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并不需要赵大贵本人要在旁提点。
当然,为了避免宫慕久跟自己拼命,赵大贵要求所有英国军官都要穿着便服,对外也要号称是专门帮大户人家培训家丁和职工的管家类型人物,而且这样的纪律培训也不涉及开枪和开炮等武器操作。
这项培训跟现代世界某国大学生上学后进行的军训很接近,武器操作以外的正步走、左右转、队列训练等一个不落,而且只是不学武器操作而已,但工兵培训还是可以做的,天天在地上挖堑壕,还要摸爬滚打。
参加军训的,并不只是工人,大贵商行最近比以前闲了不少,很多掌柜伙计们都被弄到城外的租界地区接受军训,就是赵小虎等五十多名学生也被拉来军训,反正他们的老师也在忙于学习基础知识,没空教他们。
大贵商行的掌柜伙计们并不喜欢这种野地上摸爬滚打的生活,怨声载道,都让赵大贵强势压制住了;一部分学生也有怨言,但大部分只是十几岁的少年,觉得这很好玩,也不辛苦,也就无所谓了。
赵大贵本来希望东方学院的那些德高望重的学者们也接受一下军训,但这些人毕竟都是读书人,赵大贵不能一味强迫,便跟他们宣布学校老师可以自愿参加纪律培训,不愿意也绝不勉强。
这些学者们果然对军训丝毫不感兴趣,也就是在澳门结识的杨威利等不到十名年轻学者出于好奇,愿意参加这样的培训,其他人包括李心兰、王韬和谢尔敦等,均无丝毫兴趣。
前后忙活了近一个月后,赵大贵才清闲下来,手下所有人学习的学习,军训的军训,大部分工作也都安排出去,赵大贵本人只需要负责一些重要的决策性事务就行。
也就在这种情况下,赵大贵才认真考虑如何赚钱,如何发展了。
赵大贵拿着东方学院学者和手下工人们的人事档案认真斟酌了一下,便召集二十名学者和二十名工人,组建一个项目组,决定从零开始打造赚钱机器。
“我们目前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人员大幅增加,但收入却没增加多少,要这样下去,一年之内手上的资金就要枯竭,不管学院还是工厂,都要开不下去的。”赵大贵找一个硕大的房间,把所有人都聚集起来,才开始哭穷。
按照赵大贵的品味,这房间里有一个长长的桌子,赵大贵坐在案首,身后还有个黑板,其他人分坐桌子两边,有一些坐不到桌子跟前的,就只能拉着椅子跑到后边做了。
这种布置风格,其实是现代社会的董事长开会模式,对这时代的人而言却是相当怪异的。
“那真是令人伤感的事情,可是我们对此能做什么呢?”曾经给赵大贵介绍过顾盛的年轻学者谢尔敦奇怪地问道。
这段时间谢尔敦过得不错,每天都有很多西方书籍可看,还有李心兰和其他学者可以互相交流心得,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好基友杨威利不知发了什么疯,要到租界外面去跟赵大贵手下的工人一起接受所谓的纪律培训,简直是莫名其妙。
“能做的事情很多,至少比你自以为的要多很多。”赵大贵说道:
“目前上海最赚钱的生意,进口有鸦片和洋布,出口有茶叶和生丝,这都是大宗。
我们大贵商行向来以救国利民为己任,鸦片是绝不做的,洋布可以做,但布匹生意相当复杂,除非有充足的准备,否则我们也就倒卖些洋布和羽绸等,自己倒是不会去生产的。
至于生丝和茶叶,这两项货物的出口之和占上海所有出口的九成以上,就是广州也跟我们这里差不多。
不过,茶叶的地区性因素太浓厚,而且我们想提高其加工水平,并没有多少方法可想,因此也只能倒卖而已,并不需要建立专业的茶叶加工厂。
倒是生丝,交易额极大,利润比茶叶高出不少,而且其加工技术的提升空间很大,非常适合我们介入。
目前上海往国外出售的生丝,要么是到苏州购买,要么生丝产地商人运送到上海出售,到湖州等生丝产地直接去进货的洋行或买办很少。
我手下的大贵商行一年前到湖州买过生丝,然后就遇到土匪,一位掌柜和两名伙计被打死,后来就只是少量进货,一直控制其规模,以免又惹上土匪什么的。
今年上海的洋布投机很兴盛,也就是说洋人都希望用洋布直接换取丝茶,以便获得更高利润,愿意花现金购买的商人很少,大贵商行今年就没做多少生丝生意,也就赚个七八万而已,跟去年相比相差很多了。”
接着,就在吴淞江北岸建立两个造船厂,一为西式造船厂,一为中式造船厂,两边的技术和设备都不通用,这样分开来会更便于管理。
最后,便是建造厂房,然后将带过来的机器设备都安装好。
本来,赵大贵在收购澳门造船厂的时候,将造船厂里的西方工程师也都一起雇佣的,如果有他们帮忙就能轻省不少的,可惜赵大贵寄予厚望的这些工程师都没到上海来。
本来跟这些人在澳门说得好好的,等到赵大贵坐船到雷州又回上海,才发现这些西方工程师一个都没来,据说是被香港的几家英国人造船厂联手雇佣,还愿意支付违约金什么的。
如果只是一两个人也罢了,十几个工程师都不过来,中间必然有缘故,赵大贵心里冷笑,但也无法可想,只能重用中国工人中的高手了。
还好,这时代没有跳槽一说,一个人选择行业都要干好几十年的,这些中国工人虽然教育水平不怎么样,绝大部分还不识字,但都是在造船厂里浸淫数十年的,就是没有西方工程师,按照机器设备之类的工作都能做好。
不过,两家造船厂建好后也没什么活做,赵大贵刚进入造船行业,也就能接一些远洋商船和中国船只的维修活,除此之外没人跟他订制船舶,也没人相信一家刚成立的造船厂能建造出什么好船。
至于那些铁匠、铜匠、银匠、火药匠人,更是无事可做了。
说实话,赵大贵招募的工人和学者都太多了,其实最多招募五十名学者和五十名工人,在短期内也都足够敷用,管理起来还容易许多,赵大贵之前只是因为资源难得,才把见到的所有人才全部招募进来,如今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赵大贵想了想,留下数十名最优秀的工人在船厂工作外,对其他没事可做的工人宣布进行纪律培训,暂时不需要工作---反正他现在有钱,不在乎养这些工人几个月。
赵大贵对纪律培训很重视,为此请巴富尔帮忙,调来三名尉官和二十名士官,给自己的手下进行培训,至于怎么整编这些乌合之众,短时间内增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大英帝国军队在全球各个殖民地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并不需要赵大贵本人要在旁提点。
当然,为了避免宫慕久跟自己拼命,赵大贵要求所有英国军官都要穿着便服,对外也要号称是专门帮大户人家培训家丁和职工的管家类型人物,而且这样的纪律培训也不涉及开枪和开炮等武器操作。
这项培训跟现代世界某国大学生上学后进行的军训很接近,武器操作以外的正步走、左右转、队列训练等一个不落,而且只是不学武器操作而已,但工兵培训还是可以做的,天天在地上挖堑壕,还要摸爬滚打。
参加军训的,并不只是工人,大贵商行最近比以前闲了不少,很多掌柜伙计们都被弄到城外的租界地区接受军训,就是赵小虎等五十多名学生也被拉来军训,反正他们的老师也在忙于学习基础知识,没空教他们。
大贵商行的掌柜伙计们并不喜欢这种野地上摸爬滚打的生活,怨声载道,都让赵大贵强势压制住了;一部分学生也有怨言,但大部分只是十几岁的少年,觉得这很好玩,也不辛苦,也就无所谓了。
赵大贵本来希望东方学院的那些德高望重的学者们也接受一下军训,但这些人毕竟都是读书人,赵大贵不能一味强迫,便跟他们宣布学校老师可以自愿参加纪律培训,不愿意也绝不勉强。
这些学者们果然对军训丝毫不感兴趣,也就是在澳门结识的杨威利等不到十名年轻学者出于好奇,愿意参加这样的培训,其他人包括李心兰、王韬和谢尔敦等,均无丝毫兴趣。
前后忙活了近一个月后,赵大贵才清闲下来,手下所有人学习的学习,军训的军训,大部分工作也都安排出去,赵大贵本人只需要负责一些重要的决策性事务就行。
也就在这种情况下,赵大贵才认真考虑如何赚钱,如何发展了。
赵大贵拿着东方学院学者和手下工人们的人事档案认真斟酌了一下,便召集二十名学者和二十名工人,组建一个项目组,决定从零开始打造赚钱机器。
“我们目前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人员大幅增加,但收入却没增加多少,要这样下去,一年之内手上的资金就要枯竭,不管学院还是工厂,都要开不下去的。”赵大贵找一个硕大的房间,把所有人都聚集起来,才开始哭穷。
按照赵大贵的品味,这房间里有一个长长的桌子,赵大贵坐在案首,身后还有个黑板,其他人分坐桌子两边,有一些坐不到桌子跟前的,就只能拉着椅子跑到后边做了。
这种布置风格,其实是现代社会的董事长开会模式,对这时代的人而言却是相当怪异的。
“那真是令人伤感的事情,可是我们对此能做什么呢?”曾经给赵大贵介绍过顾盛的年轻学者谢尔敦奇怪地问道。
这段时间谢尔敦过得不错,每天都有很多西方书籍可看,还有李心兰和其他学者可以互相交流心得,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好基友杨威利不知发了什么疯,要到租界外面去跟赵大贵手下的工人一起接受所谓的纪律培训,简直是莫名其妙。
“能做的事情很多,至少比你自以为的要多很多。”赵大贵说道:
“目前上海最赚钱的生意,进口有鸦片和洋布,出口有茶叶和生丝,这都是大宗。
我们大贵商行向来以救国利民为己任,鸦片是绝不做的,洋布可以做,但布匹生意相当复杂,除非有充足的准备,否则我们也就倒卖些洋布和羽绸等,自己倒是不会去生产的。
至于生丝和茶叶,这两项货物的出口之和占上海所有出口的九成以上,就是广州也跟我们这里差不多。
不过,茶叶的地区性因素太浓厚,而且我们想提高其加工水平,并没有多少方法可想,因此也只能倒卖而已,并不需要建立专业的茶叶加工厂。
倒是生丝,交易额极大,利润比茶叶高出不少,而且其加工技术的提升空间很大,非常适合我们介入。
目前上海往国外出售的生丝,要么是到苏州购买,要么生丝产地商人运送到上海出售,到湖州等生丝产地直接去进货的洋行或买办很少。
我手下的大贵商行一年前到湖州买过生丝,然后就遇到土匪,一位掌柜和两名伙计被打死,后来就只是少量进货,一直控制其规模,以免又惹上土匪什么的。
今年上海的洋布投机很兴盛,也就是说洋人都希望用洋布直接换取丝茶,以便获得更高利润,愿意花现金购买的商人很少,大贵商行今年就没做多少生丝生意,也就赚个七八万而已,跟去年相比相差很多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