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567 第七百四十四节 得意时要知进退
- 568 第七百四十五节 已无退路之人与已无退路之局
- 569 第七百四十六节 夏威夷海战
- 570 第七百四十七节 愤怒的美国
- 571 第七百四十八节 大明的盟友
- 572 第七百四十九节 新生派力量
- 573 第七百五十节 美国人的反攻
- 574 第七百五十一节 打造前敌基地
- 575 第七百五十二节 在墨西哥外交战
- 576 第七百五十三节 佩科斯战役
- 577 第七百五十四节 史上最大歼灭战
- 578 第七百五十六节 悄然兴起的教派
- 579 第七百五十七节 挺进圣安东尼奥
- 580 第七百五十七节 德克萨斯大会战
- 581 第七百五十八节 皇权威信的下降
- 582 第七百五十九节 阿拉斯加的总督
- 583 第七百六十节 饮马墨西哥湾
- 584 第七百六十一节 打断美国社会的支柱
- 585 第七百六十二节 朝鲜东学道起义
- 586 第七百六十三节 大会战序幕
- 587 第七百六十四节 授旗
- 588 第七百六十五节 皇命
- 589 第七百六十六节 煎熬
- 590 第七百六十七节 尤卡坦海战
- 591 第七百六十八节 海军上刺刀
- 592 第七百七十节 越来越像政客
- 593 第七百七十一节 休斯敦大会战(1)
- 594 第七百七十二节 休斯敦大会战(2)
- 595 第七百七十三节 休斯敦大会战(3)
- 596 第七百七十四节 休斯敦大会战(4)
- 597 第七百七十五节 休斯敦大会战(5)
- 598 第七百七十六节 伦敦和谈(1)
- 599 第七百七十七节 伦敦和谈(2)
- 600 第七百七十八节 一样的甲午
- 601 第七百七十九节 昏君混臣
- 602 第七百八十节 迷局
- 603 第七百八十一节 拒和迁都再战
- 604 第七百八十二节 李鸿章的后路
- 605 第七百八十三节 日本狮子大开口
- 606 第七百八十四节 日军攻占北亰城
- 607 第七百八十五节 唯有巧手来捏合
- 608 第七百八十六节 大明的傀儡政权
- 609 第七百八十七节 慈禧的算计
- 610 第七百八十七节 赫德威胁英国人
- 611 第七百八十八节 吞并满清的基础
- 612 第七百八十九节 一统天下的准备
- 613 第七百八十九节 日德纷争
- 614 第七百九十节 给满遗找个去处
- 615 第七百九十一节 明俄满蒙协定
- 616 第七百九十二节 中国统一的过程
- 617 第七百九十三节 工业巨头的春天
- 618 第七百九十四节 让电老虎去撕咬
- 619 第七百九十五节 璀璨的手工艺品
- 620 第七百九十六节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路径
- 621 第七百九十七节 战列舰时代到来
- 622 第七百九十七节 海军军备竞赛
- 623 第七百九十八节 东亚大陆协定
- 624 第七百九十九节 新都城和新国名
- 625 第八百节 扩大公局法案
- 626 第八百零一节 赫德的图谋
- 627 第八百零二节 东亚火药桶
- 628 第八百零三节 英国人的打手
- 629 第八百零四节 中国的东亚秩序
- 630 第八百零五节 不可避免的战争
- 631 第八百零六节 德国人的讹诈
- 632 第八百零七节 中德同盟谈判
- 633 第八百零八节 步入世界的中心
- 634 第八百零九节 中国的世界政策
- 635 第八百一十节 中英太平洋协定
- 636 第八百一十一节 国际局势复杂化
- 637 第八百一十二节 列强分赃会议
- 638 第八百一十六节 向贫富分化说不(2)
- 639 第八百一十七节 让城里人回农村
- 640 第八百一十七节 士大夫的救民策
- 641 第八百一十八节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 642 第八百一十九节 用的只是这个身份
- 643 第八百二十节 提前的新农村建设
- 644 第八百二十一节 加利福尼亚危机
- 645 第八百二十三节 拜上帝教的传播
- 646 第八百二十四节 关于加州的战和
- 647 第八百二十五节 大战一触即发
- 648 第八百二十六节 挑拨失败
- 649 第八百二十八节 德国需要保证
- 650 第八百二十九节 笼罩欧洲的恐怖
- 651 第八百三十一节 日本人的小算盘
- 652 第八百三十二节 德法战争爆发了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七百五十四节 史上最大歼灭战
第七百五十四节 史上最大歼灭战
美国国会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顿时就有点晕,他们实在是搞不明白,大明自身情况明明不好,怎么会突然调集这么庞大的兵力,在三个方向几百公里的范围内包围美军呢。
美国议员也不是傻子,哪怕他们利令智昏,但也是经过合理分析后才昏的,他们是摸准了成功的机会更大才做的决定。
军队所说的明军伏击危险,他们也考虑过,可是从各种方向收到的消息,都让他们认为明军确实处境不妙,他们很确信明军的物资补给出了问题,这一点造不了假,因为运往美国的军事物资在大明的港口已经堆积如山。整装待发的士兵,上不了船。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不可能有余力发起这么大范围的攻击才是。
可他们忽略了一点,如果明军战场情况好的话,就犯不着伏击他们了。
正是因为战场供给出现了一些问题,明军才不得不想方设法调动美军,孙子曰,人非利不动,诱之以利,大部分人都会动的,美国人果然就动了。
美国人不动,一直正面强攻,大明没有半点机会,哪怕美军的军事素养差一些,但在大兵团作战中也能得到极好的弥补,可一旦美军运动起来,他们军事素养低的劣势就暴露了,军队转移、追击,总会留下前后脱节等问题,给明军留下大把的机会。
这次能将美军从中切断,通过两个落基山谷地就成功的将美军分割成三段,主要还是因为美军自己出现了空隙。
切断美军之后,明军开始合围,明军的军事物资不够充足,所以他们打不起消耗战,邓世才几乎集中所有的物资,来打这一场歼灭战,一旦胜利自然及其辉煌,一旦失败,明军也很危险。
所以此战一点都不容有失,佩科斯河防线得到了重建,给守军下达命令,死守不退,一个美国士兵也不能放过河,放一个美军过河,就意味着多一个敌人。
美军呢,则已经放弃了一切幻想,只想着撤退,佩科斯河东岸的美军,则发动一拨又一拨的攻势,试图再次打通防线,驰援被困在后方的美军。
第三次佩科斯战役打响。
然而打了半个月之后,依然是美军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伤亡极其惨重,他们付出了将近十三万人的伤亡代价,却始终无法突破河对岸。被明军分割包围在格兰德河谷的美军,也发动了数次突围作战,也无法撼动明军的包围圈。
美国国会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顿时就有点晕,他们实在是搞不明白,大明自身情况明明不好,怎么会突然调集这么庞大的兵力,在三个方向几百公里的范围内包围美军呢。
美国议员也不是傻子,哪怕他们利令智昏,但也是经过合理分析后才昏的,他们是摸准了成功的机会更大才做的决定。
军队所说的明军伏击危险,他们也考虑过,可是从各种方向收到的消息,都让他们认为明军确实处境不妙,他们很确信明军的物资补给出了问题,这一点造不了假,因为运往美国的军事物资在大明的港口已经堆积如山。整装待发的士兵,上不了船。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不可能有余力发起这么大范围的攻击才是。
可他们忽略了一点,如果明军战场情况好的话,就犯不着采用伏击战术了。
正是因为战场供给出现了一些问题,明军才不得不想方设法调动美军,孙子曰,人非利不动,诱之以厚利,总能打动人心,美国政客在急功好利之下就动了。
如果美国人不动,一直正面强攻,大明没有半点机会,哪怕美军基本军事素养差一些,但在大兵团作战中也能得到极好的弥补,可一旦美军运动起来,他们军事素养低的劣势就暴露了,军队转移、追击,总会留下前后脱节等问题,给明军留下大把的机会。
这次能将美军从中切断,通过两个落基山谷地就成功的将美军分割成三段,主要还是因为美军自己出现了空隙。
切断美军之后,明军开始合围,明军的军事物资不够充足,所以他们打不起消耗战,邓世才几乎集中所有的物资,来打这一场歼灭战,一旦胜利自然及其辉煌,一旦失败,明军也很危险。
所以此战一点都不容有失,佩科斯河防线得到了重建,给守军下达命令,死守不退,一个美国士兵也不能放过河,放一个美军过河,就意味着多一个敌人。
美军呢,则已经放弃了一切幻想,只想着撤退,佩科斯河东岸的美军,则发动一拨又一拨的攻势,试图再次打通防线,驰援被困在后方的美军。
第三次佩科斯战役打响。
然而打了半个月之后,依然是美军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伤亡极其惨重,他们付出了将近十三万人的伤亡代价,却始终无法突破河对岸。被明军分割包围在格兰德河谷的美军,也发动了数次突围作战,也无法撼动明军的包围圈。
美军攻势陷入疲弱之际,明军顺势转入了反攻。包围格兰德河谷美军的大明军队,在外围如同狼群一般,不断的向被分割包围的一支支美國軍队发起攻击。
明军的攻击,让美军的状况雪上加霜,他们突然陷入包围,并且被分割之后,总体形势上被分割为三段,可零零散散被分割的小部队不计其数,这些失去了组织,脱离了主力的零散部队,成了待宰羔羊,毫无自保之力,只能一支支被吃掉,其中大多数则果断的选择了投降。
最终当明军清扫了十余万零散的美国残兵之后,将美军主力成功压缩在格兰德山谷中狭长的十公里范围内,此时美军早就突围无望,三只部队收尾不能相连,士气十分低落。
此时明军向包围圈中的美军提出了投降的建议,高级军官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他们认为已经尽到了身为军人的职责,美军别无选择,在多次突围无望,所有补给被切断后,他们认为坚持下去没有意义,即便投降也无愧于心,于是同意了明军的要求。
一时间,世界舆论哗然!
因为五十万人投降,成就了一场普法战争后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
这在中国战史上,也只有长平之战等区区几次超级歼灭战能够相比,但显然美军的战斗意志完全无法与两千多年前中国地区的赵国士兵相比,当年的赵兵,可是在被围困四十六天之后,甚至互相杀食的情况下,军官一声令下还可以拼死向秦军的阵地发动冲锋。
美军却只坚持了五天,发现所带的行军干粮用尽,辎重早就丢弃,补给又跟不上来后,十分干脆利落额投降了。
显然中国古人生活在一种竞争极为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所培养出来的忍耐力,是全世界所罕有的,美国人生活在世界上最优渥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将印第安人的骚扰就看作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两者所遭受的苦难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因此坚韧性也就不在一个级别上。
五十万人的投降,对美国的打击是巨大的,足以让他们开始认真考虑和谈的问题了。
对于大明提出的,废除排华法案,他们真的认真考虑过。但是此时激进派在国会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社会舆论也支持激进派。他们声称,一旦废除排华法案,解除对华人移民的限制,用不了十年,华人就将占据美国人口的一半,如果再次发生这次的事件,华人只要一个叛乱,就能将所有人都赶下海。解除排华法案,就等于拱手将美国让给大明。所以解除排华法案,还不如让美国请大明皇帝来美国做皇帝更直接干脆一些呢。
他们的论调危言耸听,却更加吸引眼球,极其了美国白人的恐慌情绪,主战的声音不绝于耳,舆论不断的造势,要求将战争进行到底。认为不过是一场失利罢了,爱国的美国人民会踊跃参军,强大的美国还能组建起更多的軍队。
在这股舆论中,一些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集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显然他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可即便如激进派所言,美国有能力组建更多的軍队,可是美国需要时间,在五十万軍队被歼灭之后,美国南方空虚,明军随时都能跨过佩科斯河,进入大平原地带,攻击圣安东尼奥,攻击休斯敦,甚至攻击新奥尔良,美国即便要继续战争,那也需要时间重整军备。
所以美国人这次主动找英国调停,并且开始在欧洲进行更多的外交活动,希望找到更多的支持者。
大明軍队何尝不需要时间缓冲,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几乎将开战以来,邓世才就小心翼翼积攒下来物资打光了。
如果双方能够暂时停战的话,大明倒是可以安全的将大量补给运送到美国来。
一拍即合之下,双方在英国的调停下,在伦敦进行正式和谈。
会议上依然争吵不休,大明非常大气的表示,对美国领土没有野心,只是为了维护华人的权益,所提要求没有改变,那就是要求废除排华法案。美国则坚持,大明没有权力干涉美工的司法独立。美国提出,美国愿意保护战前已经移居美国的华人的权益,他们将获得永久定居美国,并且自由迁徙和进出美国的权力。
大明则要求中国侨民拥有与西方白人同等的权力,坚决不能接受种族歧视的法令,但是表示如果美国愿意废除排华法案,大明愿意继续约束移民,官方不主动向美国输送移民,但美国不得干涉私人间的自由迁徙,并且保证大明侨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于那些已经取得美国国籍的华人,要求美国政府保护他们所有的权力,尤其是选举权,美国各州政府,不得已任何理由,剥夺华人的投票权,犹如他们对南方黑人做的那样。
黑人名义上被解放了,结果却是被隔离了,他们投票的时候,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阻挠,目的仅仅是为了保证白人能够继续控制政府,否则南北战争后,以南方之前的黑人数量,很多州都有可能出现黑人州长,可事实上黑人连一个议员都选不出来。
此时在美国西部,明军占领区内,美国人持续的迁移,有的只是暂时性的逃离战火,有的基本上不打算回来了。
但在美国白人迁出的同时,大量的华人却在迁入,而且并不是从中国地区迁入,而是从美洲地区的华人社区中迁来,在美洲范围内,加州也是一块最好的土地,在这里能过得到的收入比其他地区都要多的多,只有加拿大能勉强一比。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加州的骨干产业主要是采矿,采的矿产还是最高附加值的金银矿,铜矿都算不上厚利了。因为有着利润丰厚的骨干产业,所以其他配套产业能分润到的利益,也就相对其他地区要多,比如在加州种菜就比在大明国内种菜收入要多十倍。
不过这一波从美洲地区内的移民潮流,却不是以长久谋生为目的的劳工,只是受到高额工资吸引来的短期劳工,以劳务公司为组织,加州这里需要大量的劳工来填补拜仁老公离开后的空缺。
白人留下的金银矿,大明不可能浪费,军费支出高昂,軍队都必须在占领区内进行自给自足,抢劫当然不可能,打白条却已经出现了,軍队军需资金维持占领,所以金银矿这种产业軍队不可能放过,于是就通过劳务公司就近招募工人。
另外白人留下的农场,虽然没有那么高的附加价值,可是对战争而言却极为重要,这里的农场多产出一担粮食,軍队就少从别的地方运一担粮食,就能节约出更多的运力运输更多的军火物资。
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不是因为运输能力受限,大明軍队不至于在打了一场歼灭战后就需要休整,而是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拿下整个德克萨斯州了。
哪怕是和谈期间,邓世才也没停止这些操作,在他看来,有备无患什么时候都是对的,而且他根本不相信美国人会接受那些条件。
因为一旦让美国接受给予大明移民同等的待遇,相当于让美国人承认白人与黄种人同等的优越性,这种思想上的病态,不止一批上层精英身上有,更多的还是普通的美国民众持有这种思想。
这是一种可怜又可悲的心态,他们明明都是欧洲最底层,活不下去的移民甚至罪犯,迫不得已才来到美洲移民,可是反过来却更加的歧视生活状态,生存空间不如他们的其他人种,唯有用这种歧视,才能让他们的内心得到满足,以抵消在欧洲人面前的自卑感。
这如同一种受害者总喜欢加害于更弱者来满足自己一样,是一种完全的弱者心态,美国在二战之前都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心态,于是在国内激烈的歧视其他人种。一战时期,美国軍队进入欧洲作战,总司令潘兴竟然将自己軍队内的黑人部队直接交给法国人指挥。
而这些黑人在加入法国軍队之后,竟然过的非常愉快,因为他们发现法国人并没有隔离他们的心态,将他们平等对待,他们为这种平等而欣喜若狂,愿意牺牲性命为法国人战斗。
这种事情还需要持续到一百年后,直到1970年代,黑人还要为黑人老人、孕妇和儿童,不需要向白人青年让公交车座而斗争。华人基本上也是那时候,在白人少年日益颓废,而华人孩子相对自律的情况下,才将自己树立成模范少民。一定程度上,华人还是得到了黑人运动的红利,才得以摆脱不公正待遇。一旦摆脱了这种待遇,华人在短短几十年间,在加州就超过了白人,成为比白人更富裕,教育水平更高的族群。
邓世才不知道这些,他也没有长久打算,一切都围绕着战争,他需要美国西岸作为稳固的大后方。经过一年多的治安战,他认为,要想彻底控制这里,只有两个方法,一边继续进行镇压,一边则吸引移民,填补所有空间,让美国抵抗者没有辗转腾挪的空间。
所以他不但要耕种已有的耕地,还要开垦更多的土地,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土地,三角洲地区的耕地基本上都被华人和英美农场主、农业公司占据,但中央谷地还有的是土地。而且中央谷地一边是海岸山,一边是内华达山脉,都是山区,恰好都是抵抗者喜欢躲避的区域。他们下了山,来到荒芜的中央谷地,完全无法控制他们的行踪。
如果能移民一百万人,将中央谷地填满,那么就能让这些人的踪迹无所遁形。
但中央谷地太大了,之前只有靠近洛杉矶附近的一些地区有人雇佣华人开垦,远离大城市的地方,即便条件更好,也没人去垦殖,因为运输费用会让农业开发完全没有利润可言。
軍队是不考虑利润问题的,邓世才只想控制这一地区,他仔细考察之后,认为短期内让农业移民占领这里不太现实,尤其是荒凉的南加州,每年高山融雪涌入圣华金河,造成大片沼泽去,夏季少雨,冬季更干旱,知道20世纪中期,加州在山上修建水库之前,南加州都相对贫瘠。
邓世才认为在这些地方开垦,费时费力,扔五百万人进去都白搭,但是用来放羊的话,那倒是挺合适的。
所以他向国内要求,派一些牧人过来,打算在这里建立军用牧场。
邓世才不知道他的无意之举,将对一个美国民族造成极为深刻的影响。
美国议员也不是傻子,哪怕他们利令智昏,但也是经过合理分析后才昏的,他们是摸准了成功的机会更大才做的决定。
军队所说的明军伏击危险,他们也考虑过,可是从各种方向收到的消息,都让他们认为明军确实处境不妙,他们很确信明军的物资补给出了问题,这一点造不了假,因为运往美国的军事物资在大明的港口已经堆积如山。整装待发的士兵,上不了船。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不可能有余力发起这么大范围的攻击才是。
可他们忽略了一点,如果明军战场情况好的话,就犯不着伏击他们了。
正是因为战场供给出现了一些问题,明军才不得不想方设法调动美军,孙子曰,人非利不动,诱之以利,大部分人都会动的,美国人果然就动了。
美国人不动,一直正面强攻,大明没有半点机会,哪怕美军的军事素养差一些,但在大兵团作战中也能得到极好的弥补,可一旦美军运动起来,他们军事素养低的劣势就暴露了,军队转移、追击,总会留下前后脱节等问题,给明军留下大把的机会。
这次能将美军从中切断,通过两个落基山谷地就成功的将美军分割成三段,主要还是因为美军自己出现了空隙。
切断美军之后,明军开始合围,明军的军事物资不够充足,所以他们打不起消耗战,邓世才几乎集中所有的物资,来打这一场歼灭战,一旦胜利自然及其辉煌,一旦失败,明军也很危险。
所以此战一点都不容有失,佩科斯河防线得到了重建,给守军下达命令,死守不退,一个美国士兵也不能放过河,放一个美军过河,就意味着多一个敌人。
美军呢,则已经放弃了一切幻想,只想着撤退,佩科斯河东岸的美军,则发动一拨又一拨的攻势,试图再次打通防线,驰援被困在后方的美军。
第三次佩科斯战役打响。
然而打了半个月之后,依然是美军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伤亡极其惨重,他们付出了将近十三万人的伤亡代价,却始终无法突破河对岸。被明军分割包围在格兰德河谷的美军,也发动了数次突围作战,也无法撼动明军的包围圈。
美国国会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顿时就有点晕,他们实在是搞不明白,大明自身情况明明不好,怎么会突然调集这么庞大的兵力,在三个方向几百公里的范围内包围美军呢。
美国议员也不是傻子,哪怕他们利令智昏,但也是经过合理分析后才昏的,他们是摸准了成功的机会更大才做的决定。
军队所说的明军伏击危险,他们也考虑过,可是从各种方向收到的消息,都让他们认为明军确实处境不妙,他们很确信明军的物资补给出了问题,这一点造不了假,因为运往美国的军事物资在大明的港口已经堆积如山。整装待发的士兵,上不了船。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不可能有余力发起这么大范围的攻击才是。
可他们忽略了一点,如果明军战场情况好的话,就犯不着采用伏击战术了。
正是因为战场供给出现了一些问题,明军才不得不想方设法调动美军,孙子曰,人非利不动,诱之以厚利,总能打动人心,美国政客在急功好利之下就动了。
如果美国人不动,一直正面强攻,大明没有半点机会,哪怕美军基本军事素养差一些,但在大兵团作战中也能得到极好的弥补,可一旦美军运动起来,他们军事素养低的劣势就暴露了,军队转移、追击,总会留下前后脱节等问题,给明军留下大把的机会。
这次能将美军从中切断,通过两个落基山谷地就成功的将美军分割成三段,主要还是因为美军自己出现了空隙。
切断美军之后,明军开始合围,明军的军事物资不够充足,所以他们打不起消耗战,邓世才几乎集中所有的物资,来打这一场歼灭战,一旦胜利自然及其辉煌,一旦失败,明军也很危险。
所以此战一点都不容有失,佩科斯河防线得到了重建,给守军下达命令,死守不退,一个美国士兵也不能放过河,放一个美军过河,就意味着多一个敌人。
美军呢,则已经放弃了一切幻想,只想着撤退,佩科斯河东岸的美军,则发动一拨又一拨的攻势,试图再次打通防线,驰援被困在后方的美军。
第三次佩科斯战役打响。
然而打了半个月之后,依然是美军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伤亡极其惨重,他们付出了将近十三万人的伤亡代价,却始终无法突破河对岸。被明军分割包围在格兰德河谷的美军,也发动了数次突围作战,也无法撼动明军的包围圈。
美军攻势陷入疲弱之际,明军顺势转入了反攻。包围格兰德河谷美军的大明军队,在外围如同狼群一般,不断的向被分割包围的一支支美國軍队发起攻击。
明军的攻击,让美军的状况雪上加霜,他们突然陷入包围,并且被分割之后,总体形势上被分割为三段,可零零散散被分割的小部队不计其数,这些失去了组织,脱离了主力的零散部队,成了待宰羔羊,毫无自保之力,只能一支支被吃掉,其中大多数则果断的选择了投降。
最终当明军清扫了十余万零散的美国残兵之后,将美军主力成功压缩在格兰德山谷中狭长的十公里范围内,此时美军早就突围无望,三只部队收尾不能相连,士气十分低落。
此时明军向包围圈中的美军提出了投降的建议,高级军官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他们认为已经尽到了身为军人的职责,美军别无选择,在多次突围无望,所有补给被切断后,他们认为坚持下去没有意义,即便投降也无愧于心,于是同意了明军的要求。
一时间,世界舆论哗然!
因为五十万人投降,成就了一场普法战争后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
这在中国战史上,也只有长平之战等区区几次超级歼灭战能够相比,但显然美军的战斗意志完全无法与两千多年前中国地区的赵国士兵相比,当年的赵兵,可是在被围困四十六天之后,甚至互相杀食的情况下,军官一声令下还可以拼死向秦军的阵地发动冲锋。
美军却只坚持了五天,发现所带的行军干粮用尽,辎重早就丢弃,补给又跟不上来后,十分干脆利落额投降了。
显然中国古人生活在一种竞争极为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所培养出来的忍耐力,是全世界所罕有的,美国人生活在世界上最优渥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将印第安人的骚扰就看作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两者所遭受的苦难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因此坚韧性也就不在一个级别上。
五十万人的投降,对美国的打击是巨大的,足以让他们开始认真考虑和谈的问题了。
对于大明提出的,废除排华法案,他们真的认真考虑过。但是此时激进派在国会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社会舆论也支持激进派。他们声称,一旦废除排华法案,解除对华人移民的限制,用不了十年,华人就将占据美国人口的一半,如果再次发生这次的事件,华人只要一个叛乱,就能将所有人都赶下海。解除排华法案,就等于拱手将美国让给大明。所以解除排华法案,还不如让美国请大明皇帝来美国做皇帝更直接干脆一些呢。
他们的论调危言耸听,却更加吸引眼球,极其了美国白人的恐慌情绪,主战的声音不绝于耳,舆论不断的造势,要求将战争进行到底。认为不过是一场失利罢了,爱国的美国人民会踊跃参军,强大的美国还能组建起更多的軍队。
在这股舆论中,一些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集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显然他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可即便如激进派所言,美国有能力组建更多的軍队,可是美国需要时间,在五十万軍队被歼灭之后,美国南方空虚,明军随时都能跨过佩科斯河,进入大平原地带,攻击圣安东尼奥,攻击休斯敦,甚至攻击新奥尔良,美国即便要继续战争,那也需要时间重整军备。
所以美国人这次主动找英国调停,并且开始在欧洲进行更多的外交活动,希望找到更多的支持者。
大明軍队何尝不需要时间缓冲,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几乎将开战以来,邓世才就小心翼翼积攒下来物资打光了。
如果双方能够暂时停战的话,大明倒是可以安全的将大量补给运送到美国来。
一拍即合之下,双方在英国的调停下,在伦敦进行正式和谈。
会议上依然争吵不休,大明非常大气的表示,对美国领土没有野心,只是为了维护华人的权益,所提要求没有改变,那就是要求废除排华法案。美国则坚持,大明没有权力干涉美工的司法独立。美国提出,美国愿意保护战前已经移居美国的华人的权益,他们将获得永久定居美国,并且自由迁徙和进出美国的权力。
大明则要求中国侨民拥有与西方白人同等的权力,坚决不能接受种族歧视的法令,但是表示如果美国愿意废除排华法案,大明愿意继续约束移民,官方不主动向美国输送移民,但美国不得干涉私人间的自由迁徙,并且保证大明侨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于那些已经取得美国国籍的华人,要求美国政府保护他们所有的权力,尤其是选举权,美国各州政府,不得已任何理由,剥夺华人的投票权,犹如他们对南方黑人做的那样。
黑人名义上被解放了,结果却是被隔离了,他们投票的时候,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阻挠,目的仅仅是为了保证白人能够继续控制政府,否则南北战争后,以南方之前的黑人数量,很多州都有可能出现黑人州长,可事实上黑人连一个议员都选不出来。
此时在美国西部,明军占领区内,美国人持续的迁移,有的只是暂时性的逃离战火,有的基本上不打算回来了。
但在美国白人迁出的同时,大量的华人却在迁入,而且并不是从中国地区迁入,而是从美洲地区的华人社区中迁来,在美洲范围内,加州也是一块最好的土地,在这里能过得到的收入比其他地区都要多的多,只有加拿大能勉强一比。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加州的骨干产业主要是采矿,采的矿产还是最高附加值的金银矿,铜矿都算不上厚利了。因为有着利润丰厚的骨干产业,所以其他配套产业能分润到的利益,也就相对其他地区要多,比如在加州种菜就比在大明国内种菜收入要多十倍。
不过这一波从美洲地区内的移民潮流,却不是以长久谋生为目的的劳工,只是受到高额工资吸引来的短期劳工,以劳务公司为组织,加州这里需要大量的劳工来填补拜仁老公离开后的空缺。
白人留下的金银矿,大明不可能浪费,军费支出高昂,軍队都必须在占领区内进行自给自足,抢劫当然不可能,打白条却已经出现了,軍队军需资金维持占领,所以金银矿这种产业軍队不可能放过,于是就通过劳务公司就近招募工人。
另外白人留下的农场,虽然没有那么高的附加价值,可是对战争而言却极为重要,这里的农场多产出一担粮食,軍队就少从别的地方运一担粮食,就能节约出更多的运力运输更多的军火物资。
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不是因为运输能力受限,大明軍队不至于在打了一场歼灭战后就需要休整,而是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拿下整个德克萨斯州了。
哪怕是和谈期间,邓世才也没停止这些操作,在他看来,有备无患什么时候都是对的,而且他根本不相信美国人会接受那些条件。
因为一旦让美国接受给予大明移民同等的待遇,相当于让美国人承认白人与黄种人同等的优越性,这种思想上的病态,不止一批上层精英身上有,更多的还是普通的美国民众持有这种思想。
这是一种可怜又可悲的心态,他们明明都是欧洲最底层,活不下去的移民甚至罪犯,迫不得已才来到美洲移民,可是反过来却更加的歧视生活状态,生存空间不如他们的其他人种,唯有用这种歧视,才能让他们的内心得到满足,以抵消在欧洲人面前的自卑感。
这如同一种受害者总喜欢加害于更弱者来满足自己一样,是一种完全的弱者心态,美国在二战之前都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心态,于是在国内激烈的歧视其他人种。一战时期,美国軍队进入欧洲作战,总司令潘兴竟然将自己軍队内的黑人部队直接交给法国人指挥。
而这些黑人在加入法国軍队之后,竟然过的非常愉快,因为他们发现法国人并没有隔离他们的心态,将他们平等对待,他们为这种平等而欣喜若狂,愿意牺牲性命为法国人战斗。
这种事情还需要持续到一百年后,直到1970年代,黑人还要为黑人老人、孕妇和儿童,不需要向白人青年让公交车座而斗争。华人基本上也是那时候,在白人少年日益颓废,而华人孩子相对自律的情况下,才将自己树立成模范少民。一定程度上,华人还是得到了黑人运动的红利,才得以摆脱不公正待遇。一旦摆脱了这种待遇,华人在短短几十年间,在加州就超过了白人,成为比白人更富裕,教育水平更高的族群。
邓世才不知道这些,他也没有长久打算,一切都围绕着战争,他需要美国西岸作为稳固的大后方。经过一年多的治安战,他认为,要想彻底控制这里,只有两个方法,一边继续进行镇压,一边则吸引移民,填补所有空间,让美国抵抗者没有辗转腾挪的空间。
所以他不但要耕种已有的耕地,还要开垦更多的土地,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土地,三角洲地区的耕地基本上都被华人和英美农场主、农业公司占据,但中央谷地还有的是土地。而且中央谷地一边是海岸山,一边是内华达山脉,都是山区,恰好都是抵抗者喜欢躲避的区域。他们下了山,来到荒芜的中央谷地,完全无法控制他们的行踪。
如果能移民一百万人,将中央谷地填满,那么就能让这些人的踪迹无所遁形。
但中央谷地太大了,之前只有靠近洛杉矶附近的一些地区有人雇佣华人开垦,远离大城市的地方,即便条件更好,也没人去垦殖,因为运输费用会让农业开发完全没有利润可言。
軍队是不考虑利润问题的,邓世才只想控制这一地区,他仔细考察之后,认为短期内让农业移民占领这里不太现实,尤其是荒凉的南加州,每年高山融雪涌入圣华金河,造成大片沼泽去,夏季少雨,冬季更干旱,知道20世纪中期,加州在山上修建水库之前,南加州都相对贫瘠。
邓世才认为在这些地方开垦,费时费力,扔五百万人进去都白搭,但是用来放羊的话,那倒是挺合适的。
所以他向国内要求,派一些牧人过来,打算在这里建立军用牧场。
邓世才不知道他的无意之举,将对一个美国民族造成极为深刻的影响。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