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216 第一千两百一十三章 大夏银行
- 1217 第一千两百一十四章 怪兽研究院
- 1218 第一千两百一十五章 天灾降临
- 1219 第一千两百一十六章 福祸谁知
- 1220 第一千两百一十七章 战狼宿命
- 1221 第一千两百一十八章 重用与制衡
- 1222 第一千两百一十九章 都在看戏
- 1223 第一千两百二十章 西夏求援
- 1224 第一千两百二十一章 逼到绝境
- 1225 第一千两百二十二章 王师已至
- 1226 第一千两百二十三章 西海行省
- 1227 第一千两百二十四章 问心
- 1228 第一千两百二十五章 大夏皇朝
- 1229 第一千两百二十六章 迁都
- 1230 第一千两百二十七章 登基为皇
- 1231 第一千两百二十八章 京师
- 1232 第一千两百二十九章 非洲起硝烟
- 1233 第一千两百三十章 民主与独裁
- 1234 第一千两百三十一章 没有圣诞,只有春节
- 1235 第一千两百三十二章 神武之治
- 1236 第一千两百三十三章 钓鱼
- 1237 第一千两百三十四章 波澜不惊的清洗
- 1238 第一千两百三十五章 冰雪消融,春播为上
- 1239 第一千两百三十六章 蒙古西征
- 1240 第一千两百三十七章 惊天大案
- 1241 第一千两百三十八章 战略级武器装备
- 1242 第一千两百三十九章 攻伐大周
- 1243 第一千两百四十章 腐朽的大周王朝
- 1244 第一千两百四十一章 给我一个理由
- 1245 第一千两百四十二章 大周末路
- 1246 第一千两百四十三章 一个时代的逝去
- 1247 第一千两百四十四章 朝廷特使
- 1248 第一千两百四十五章 秋后算账
- 1249 第一千两百四十六章 天竺幽灵
- 1250 第一千两百四十七章 吐蕃生变(新年快乐!)
- 1251 第一千两百四十八章 宫变
- 1252 第一千两百四十九章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
- 1253 第一千两百五十章 秦始皇的选择
- 1254 第一千两百五十一章 定鼎东非
- 1255 第一千两百五十二章 人事几番新
- 1256 第一千两百五十三章 帝国战略
- 1257 第一千两百五十四章 绞肉机计划
- 1258 第一千两百五十五章 都输不起
- 1259 第一千两百五十六章 大战起兮云飞扬
- 1260 第一千两百五十七章 点兵点将
- 1261 第一千两百五十八章 要致富,先修路
- 1262 第一千两百五十九章 羞煞老夫也!
- 1263 第一千两百六十章 谁比谁更疯狂
- 1264 第一千两百六十一章 飓风过岗,伏草惟存
- 1265 第一千两百六十二章 惊天大八卦
- 1266 第一千两百六十三章 榨干最后一丝战争潜能
- 1267 第一千两百六十四章 流言可杀人
- 1268 第一千两百六十五章 史上最强裁军方案(二合一)
- 1269 第一千两百六十六章 唐蕃古道
- 1270 第一千两百六十七章 谁胜谁负
- 1271 第一千两百六十八章 生之我幸,死之我命!
- 1272 第一千两百六十九章 前路已断
- 1273 第一千两百七十章 吐蕃之战结束
- 1274 第一千两百七十一章 只能站着死,不能跪着生
- 1275 第一千两百七十二章 骑兵时代的余辉
- 1276 第一千两百七十三章 骑兵不死,只是换新颜
- 1277 第一千两百七十四章 六国灭,四海一
- 1278 第一千两百七十五章 屯垦戍边
- 1279 第一千两百七十六章 八大战区
- 1280 第一千两百七十七章 地图归零
- 1281 第一千两百七十八章 试炼之地曝光
- 1282 第一千两百七十九章 暗夜帝国
- 1283 第一千两百八十章 精神上支持你
- 1284 第一千两百八十一章 拉姆战舰
- 1285 第一千两百八十二章 赢了,也是输了!
- 1286 第一千两百八十三章 南疆一统
- 1287 第一千两百八十四章 国情咨文
- 1288 第一千两百八十五章 撤销府衙
- 1289 第一千两百八十六章 集中力量办大事
- 1290 第一千两百八十七章 暴力机构
- 1291 第一千两百八十八章 帝国继承人
- 1292 第一千两百八十九章 世界大战开启
- 1293 第一千两百九十章 要做世界大战的幕后赢家
- 1294 第一千两百九十一章 神秘来客
- 1295 第一千两百九十二章 大夏利益至上
- 1296 第一千两百九十三章 能源战略
- 1297 第一千两百九十四章 算计全人类
- 1298 第一千两百九十五章 接收埃及王朝
- 1299 第一千两百九十六章 四面楚歌的西班牙
- 1300 第一千两百九十七章 自保为上
- 1301 第一千两百九十八章 各怀鬼胎的首脑会议
- 1302 第一千两百九十九章 贪婪是原罪
- 1303 第一千三百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1304 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搅局者
- 1305 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杰克的应对
- 1306 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不做傀儡
- 1307 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杀手锏
- 1308 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要抱就抱金大腿
- 1309 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全球霸主初显威
- 1310 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南美新格局
- 1311 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稳定压倒一切
- 1312 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不辜负
- 1313 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非洲再起硝烟
- 1314 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肩负起全球治理责任
- 1315 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货币全球化
- 1316 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启动暗雷,布局天竺
- 1317 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第二个皇朝
- 1318 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跟死敌合作
- 1319 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蒸汽朋克时代
- 1320 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遣返
- 1321 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最后一次系统更新
- 1322 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根达亚大陆
- 1323 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楚王
- 1324 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黄金战争
- 1325 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硝烟再起,烽火连天
- 1326 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地缘格局
- 1327 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真真假假
- 1328 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欧洲剧变
- 1329 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震荡余波
- 1330 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天竺大战开启
- 1331 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风起天竺,谁是垂钓之人
- 1332 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大夏军的反常举动
- 1333 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一场不起眼的风浪
- 1334 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孔雀落地
- 1335 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大鱼吃小鱼
- 1336 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年年有鱼
- 1337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前进基地
- 1338 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阿育王,死!
- 1339 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幽灵军
- 1340 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人类历史灰暗的一天
- 1341 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谁将挺身而出?
- 1342 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放在火上烤
- 1343 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舍我其谁
- 1344 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盖亚降临
- 1345 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重生之秘
- 1346 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母星
- 1347 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波斯受难日
- 1348 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欧洲一台戏
- 1349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大夏帝朝(谢盟主“镜_雾”赏!)
- 1350 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钢铎之殇
- 1351 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白银掉色
- 1352 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波斯投降
- 1353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铁道兵
- 1354 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十年之约
- 1355 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拓荒团队的雏形
- 1356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大夏舰
- 1357 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女蜗
- 1358 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一统亚洲
- 1359 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大结局
- 1360 完本感言
- 1361 新书《废土国度》已发布
- 1362 新书《带着地球去封神》已发布
- 1363 新书《网游之洪荒战纪》已发布
- 1364 新书《全球屠魔:开局成为幕后大佬》已发布
- 1365 偷偷发个新书动态,应该没人看到吧
- 1366 新书《天天撒币》百万字已肥,可以开宰了!!!
- 1367 领地架构
- 1368 领地架构2.0
- 1369 众筹名单,致谢!
- 1370 大夏军队架构2.0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千两百二十三章 西海行省
第一千两百二十三章 西海行省
蒙古帝国,哈拉和林。
成吉思汗一直在密切关注西夏之战,等到大夏军受邀,正式介入西夏之战,成吉思汗就知道,这一战,帝国再无胜算。
除非再往西夏增兵。
那样一来,很可能就会将一场局部战争,演变为无法控制的全面大战。帝国可以增兵,大夏自然也能增兵,而且速度更快,规模更大。
“传令拖雷,即刻率部撤离西夏,切不可恋战,否则军法处置。”
“是!”
成吉思汗比拖雷更果决,也更懂得取舍,此战虽未竞全功,好歹劫掠到一大批物资,解了帝国的燃眉之急。
至于剩下的粮食缺口怎么解决,只有从长计议。
再打下去,不仅到手的鸭子要飞掉,甚至还可能要倒赔进去,成吉思汗戎马一生,绝不愿做赔本的买卖。
…………
对成吉思汗的军令,拖雷不敢不听。
十二月十九日,拖雷汇合木华黎残部,合计二十五万大军,押送无法计数的海量物资,迅速撤离西夏。
为了这批物资,蒙古帝国折损十五万精锐骑兵,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拖雷离开兴庆府时的不甘跟憋屈了。
对摘桃子的大夏,拖雷已是恨之入骨。
眼见蒙古大军撤离,比拖雷还憋屈的野利旺荣心有不甘,不顾李元昊的劝阻,亲率五万大军追击,企图拖延蒙古铁骑撤离速度。
早就憋着一肚子气的拖雷,跟木华黎一合计,悍然率部转身迎敌,再次将野利旺荣击溃。就连野利旺荣本人,都被拖雷一箭射杀。
这一战,也成了西夏之战的尾声。
三天之后,李牧率部抵达兴庆府,从西夏军手中接过城池防御,标志着西夏国彻底成为历史。
从这一天开始,大夏鹰扬军的驻地,就将由蜀地行省转移至西夏境内,成为王朝抵御蒙古帝国的一支精锐之师。
随着蜀汉王朝归附,蜀地行省再无隐患,有飞熊军坐镇,足矣。
接战区司令部转枢密院的军令,西夏军余部,除鹰扬军招募一些补充此战战损以及组建行省警备师团之外,剩下的二十余万人,悉数裁撤。
以大夏如今之兵力,实在不宜再行扩军。因此,就算在大战中存活下来的二十余万西夏军,是一等一的精锐,欧阳朔也只能忍痛割爱。
而且经此一战,西夏人丁凋敝,尤其是青壮年损失惨重,安排这批军士退役,也有助于尽快恢复西夏的生产。
欧阳朔已经给民政署下令,从蜀地行省成都郡,调配一批汉民,前往西夏定居,以补充西夏人口。
至于对李元昊跟西夏的安排,还得等朝廷敕令。
…………
西夏归附大夏的消息一出,羡慕嫉妒者不知凡几。
表面上看,大夏这次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诺大的西夏国,占了天大的便宜。事实上,这样的便宜不是谁都能占的。
就好比跟西夏相邻的秦国。
即便李元昊愿意率领西夏,向秦国投降,以秦国之国力,也无力从蒙古帝国手中,庇护下李元昊。
蒙古大军,更不可能像现在这般,还未交战,就主动撤军。
究其根由,此番大夏能顺利接收西夏,还是以雄厚的国力以及在华夏区无疑匹敌的威望为支持,换做其他任何一国,都做不到。
而且接收西夏,从短期来讲,未必全是好事,那意味着又有一千余万百姓嗷嗷待哺,等着朝廷拨发救济粮。
…………
十二月二十五日,山海城。
经过数日商议,朝廷对西夏国的处置方案,总算是尘埃落定。
首先是对李元昊的敕封,鉴于西夏国是在特殊情况下,才选择归附大夏,兼且西夏底蕴不深,按内阁意见,只敕封李元昊为一等侯爵。
而且李元昊不得留在兴庆府,需举族迁到山海城居住。
如此安排,也是鉴于西夏属于羌族聚集地,李元昊在羌族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影响力,等到灾难过去,生活回归太平,现在这些对李元昊有怨言的羌人,未必不会重新聚集在李元昊身边,为本族谋取利益。
这是欧阳朔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
当然,大夏一直奉行的种族平等政策,对羌族百姓同样适用。
其次就是对西夏国疆域的行政区划。
李元昊建国时,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如此,西夏的国号与地名,不可避免地犯了大夏王朝的忌讳,定然不能直接划定为西夏行省,需要另想一个行省名称。
欧阳朔原本偷懒,想直接以清朝疆域为参照,命名为青海行省。倒是内阁首辅姜尚建议,更改为西海行省。
这里面是有缘故的。
青海行省之名,源于境内的青海湖。而西海,正是青海湖的古称,改名为西海行省,不仅更具古韵,还跟东海行省遥遥相对,可传为佳话。
欧阳朔自然是从善如流。
跟着便是圈定西海行省总督人选。
欧阳朔这次依然坚持大胆启用原住民的用人导向,提拔原川南行省梧州郡守崔守嗣,为西海总督。
崔守嗣作为崔氏一脉的骄傲,在县城时期就加入领地,历任宜水县令,天风知府,镇安郡行政署长以及梧州郡守。
此番再获提拔,终成封疆大吏。
短短几年时间,崔守嗣就从一名县令,成长为正三品的行省总督,跟乃姐崔映柚并驾齐驱,共同组成崔氏双壁。
这是因为在地方为官,晋升机会要比在朝为官多。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志在中枢的大夏官吏,总是喜欢前往地方衙门历练一番,以此增长资历,获得提拔的资本。
接替崔守嗣梧州郡守职务的,却是一个更特殊的人。
此人名叫欧阳桓,在被欧阳朔亲自圈定为梧州郡守之前,只是朝中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官吏,此番晋升,才正式出现在朝野视线之中。
不是说欧阳桓多有才,而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
欧阳桓是欧阳朔的远方三叔,算是半个皇亲国戚,也是欧阳氏一族中的出类拔萃者,此番晋升郡守,昭示皇家一脉开始渐渐冒头。
对此,上至内阁,下至朝野,都非常默契地不加以议论。
天子家事,岂容他人非议。
…………
王宫,御书房。
欧阳朔正在见的,正是近日焦点人物欧阳桓。
“三叔,此番赴任,你可就被放在显微镜下,有太多人盯着你的一举一动。侄子这么做,是将三叔放在火上烤啊。”欧阳朔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
欧阳桓是一位中年人,面容刚毅,犹如刀削,一看就很有力量的那种人,却难得的惜字如金,从不妄言。
这一点,也是欧阳朔尤其欣赏的。
作为皇亲国戚,最忌讳的就是满嘴跑火车。正所谓“言多必失”,一旦说错话,个人丢人不说,还有损皇家颜面,让欧阳朔难做。
历史的车轮将欧阳氏一脉推到今天的地位,就必须时时自省。
欧阳桓闻言,点了点头,道:“放心吧!”
“我知道,三叔是真金不怕火炼,此去梧州,定当大展宏图。”欧阳朔对自己看人的水平,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叔侄二人,相视一笑。
…………
转眼之间,就到了十二月三十日。
按惯例,盖亚将在这一天,发布新一轮的系统更新。就是不知道这一次,盖亚将带来怎样的惊喜,或者惊吓。
成吉思汗一直在密切关注西夏之战,等到大夏军受邀,正式介入西夏之战,成吉思汗就知道,这一战,帝国再无胜算。
除非再往西夏增兵。
那样一来,很可能就会将一场局部战争,演变为无法控制的全面大战。帝国可以增兵,大夏自然也能增兵,而且速度更快,规模更大。
“传令拖雷,即刻率部撤离西夏,切不可恋战,否则军法处置。”
“是!”
成吉思汗比拖雷更果决,也更懂得取舍,此战虽未竞全功,好歹劫掠到一大批物资,解了帝国的燃眉之急。
至于剩下的粮食缺口怎么解决,只有从长计议。
再打下去,不仅到手的鸭子要飞掉,甚至还可能要倒赔进去,成吉思汗戎马一生,绝不愿做赔本的买卖。
…………
对成吉思汗的军令,拖雷不敢不听。
十二月十九日,拖雷汇合木华黎残部,合计二十五万大军,押送无法计数的海量物资,迅速撤离西夏。
为了这批物资,蒙古帝国折损十五万精锐骑兵,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拖雷离开兴庆府时的不甘跟憋屈了。
对摘桃子的大夏,拖雷已是恨之入骨。
眼见蒙古大军撤离,比拖雷还憋屈的野利旺荣心有不甘,不顾李元昊的劝阻,亲率五万大军追击,企图拖延蒙古铁骑撤离速度。
早就憋着一肚子气的拖雷,跟木华黎一合计,悍然率部转身迎敌,再次将野利旺荣击溃。就连野利旺荣本人,都被拖雷一箭射杀。
这一战,也成了西夏之战的尾声。
三天之后,李牧率部抵达兴庆府,从西夏军手中接过城池防御,标志着西夏国彻底成为历史。
从这一天开始,大夏鹰扬军的驻地,就将由蜀地行省转移至西夏境内,成为王朝抵御蒙古帝国的一支精锐之师。
随着蜀汉王朝归附,蜀地行省再无隐患,有飞熊军坐镇,足矣。
接战区司令部转枢密院的军令,西夏军余部,除鹰扬军招募一些补充此战战损以及组建行省警备师团之外,剩下的二十余万人,悉数裁撤。
以大夏如今之兵力,实在不宜再行扩军。因此,就算在大战中存活下来的二十余万西夏军,是一等一的精锐,欧阳朔也只能忍痛割爱。
而且经此一战,西夏人丁凋敝,尤其是青壮年损失惨重,安排这批军士退役,也有助于尽快恢复西夏的生产。
欧阳朔已经给民政署下令,从蜀地行省成都郡,调配一批汉民,前往西夏定居,以补充西夏人口。
至于对李元昊跟西夏的安排,还得等朝廷敕令。
…………
西夏归附大夏的消息一出,羡慕嫉妒者不知凡几。
表面上看,大夏这次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诺大的西夏国,占了天大的便宜。事实上,这样的便宜不是谁都能占的。
就好比跟西夏相邻的秦国。
即便李元昊愿意率领西夏,向秦国投降,以秦国之国力,也无力从蒙古帝国手中,庇护下李元昊。
蒙古大军,更不可能像现在这般,还未交战,就主动撤军。
究其根由,此番大夏能顺利接收西夏,还是以雄厚的国力以及在华夏区无疑匹敌的威望为支持,换做其他任何一国,都做不到。
而且接收西夏,从短期来讲,未必全是好事,那意味着又有一千余万百姓嗷嗷待哺,等着朝廷拨发救济粮。
…………
十二月二十五日,山海城。
经过数日商议,朝廷对西夏国的处置方案,总算是尘埃落定。
首先是对李元昊的敕封,鉴于西夏国是在特殊情况下,才选择归附大夏,兼且西夏底蕴不深,按内阁意见,只敕封李元昊为一等侯爵。
而且李元昊不得留在兴庆府,需举族迁到山海城居住。
如此安排,也是鉴于西夏属于羌族聚集地,李元昊在羌族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影响力,等到灾难过去,生活回归太平,现在这些对李元昊有怨言的羌人,未必不会重新聚集在李元昊身边,为本族谋取利益。
这是欧阳朔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
当然,大夏一直奉行的种族平等政策,对羌族百姓同样适用。
其次就是对西夏国疆域的行政区划。
李元昊建国时,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如此,西夏的国号与地名,不可避免地犯了大夏王朝的忌讳,定然不能直接划定为西夏行省,需要另想一个行省名称。
欧阳朔原本偷懒,想直接以清朝疆域为参照,命名为青海行省。倒是内阁首辅姜尚建议,更改为西海行省。
这里面是有缘故的。
青海行省之名,源于境内的青海湖。而西海,正是青海湖的古称,改名为西海行省,不仅更具古韵,还跟东海行省遥遥相对,可传为佳话。
欧阳朔自然是从善如流。
跟着便是圈定西海行省总督人选。
欧阳朔这次依然坚持大胆启用原住民的用人导向,提拔原川南行省梧州郡守崔守嗣,为西海总督。
崔守嗣作为崔氏一脉的骄傲,在县城时期就加入领地,历任宜水县令,天风知府,镇安郡行政署长以及梧州郡守。
此番再获提拔,终成封疆大吏。
短短几年时间,崔守嗣就从一名县令,成长为正三品的行省总督,跟乃姐崔映柚并驾齐驱,共同组成崔氏双壁。
这是因为在地方为官,晋升机会要比在朝为官多。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志在中枢的大夏官吏,总是喜欢前往地方衙门历练一番,以此增长资历,获得提拔的资本。
接替崔守嗣梧州郡守职务的,却是一个更特殊的人。
此人名叫欧阳桓,在被欧阳朔亲自圈定为梧州郡守之前,只是朝中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官吏,此番晋升,才正式出现在朝野视线之中。
不是说欧阳桓多有才,而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
欧阳桓是欧阳朔的远方三叔,算是半个皇亲国戚,也是欧阳氏一族中的出类拔萃者,此番晋升郡守,昭示皇家一脉开始渐渐冒头。
对此,上至内阁,下至朝野,都非常默契地不加以议论。
天子家事,岂容他人非议。
…………
王宫,御书房。
欧阳朔正在见的,正是近日焦点人物欧阳桓。
“三叔,此番赴任,你可就被放在显微镜下,有太多人盯着你的一举一动。侄子这么做,是将三叔放在火上烤啊。”欧阳朔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
欧阳桓是一位中年人,面容刚毅,犹如刀削,一看就很有力量的那种人,却难得的惜字如金,从不妄言。
这一点,也是欧阳朔尤其欣赏的。
作为皇亲国戚,最忌讳的就是满嘴跑火车。正所谓“言多必失”,一旦说错话,个人丢人不说,还有损皇家颜面,让欧阳朔难做。
历史的车轮将欧阳氏一脉推到今天的地位,就必须时时自省。
欧阳桓闻言,点了点头,道:“放心吧!”
“我知道,三叔是真金不怕火炼,此去梧州,定当大展宏图。”欧阳朔对自己看人的水平,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叔侄二人,相视一笑。
…………
转眼之间,就到了十二月三十日。
按惯例,盖亚将在这一天,发布新一轮的系统更新。就是不知道这一次,盖亚将带来怎样的惊喜,或者惊吓。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