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54 第751章:偶像,你来啦?
- 755 第752章:卑劣的上位者们
- 756 第753章:这下有好戏看了
- 757 第754章:亲,玩分晋吗?(第二更)
- 758 第755章:开弓没有回头箭!
- 759 第756章:未雨绸缪
- 760 第757章:听说过自治吗?
- 761 第758章:万事俱备,回国就分晋
- 762 第759章:起雄城,大事近
- 763 第760章:汉,银河也!
- 764 第761章:一再的大动作
- 765 第762章:不可逆转了啊
- 766 第763章:侯爵?侯爵!
- 767 第764章:一帮大佬的齐聚
- 768 第765章:可算盼到这一天啦
- 769 第766章:到来的战国时代
- 770 第767章:崭新的历史篇章
- 771 第768章:奋进的周天子
- 772 第769章:必要的风险
- 773 第770章:汉氏子姓
- 774 第771章:汉家自有制度
- 775 第772章:礼崩乐坏了呀
- 776 第773章:巍巍长安
- 777 第774章:妄自尊大
- 778 第775章:稳住,不要浪!
- 779 第776章:太子带兵进京啦
- 780 第777章:天下局势的骤变
- 781 第778章:君臣和谐呀
- 782 第779章:孔丘出生啦
- 783 第780章:岂知有今日?
- 784 第781章:被提前的五国相王
- 785 第782章:带甲百万
- 786 第783章:从今以后各玩各的
- 787 第784章:汉国太子
- 788 第785章:好惨的一个人
- 789 第786章:诸侯汇聚
- 790 第787章:吴国可怜吗?
- 791 第788章:说是误会,信吗?
- 792 第789章:寡人命你们统统滚开
- 793 第790章:确认不是来搞笑的?
- 794 第791章:进位为王
- 795 第792章:远交近攻
- 796 第793章:维新之难
- 797 第794章:不混一,寡人死不瞑目
- 798 第795章:十年,需要十年!
- 799 第796章:匆匆三年
- 800 第797章:范使哭汉庭
- 801 第798章:给脸,特么不要脸!
- 802 第799章:公子被流放啦!
- 803 第800章:时不待我!
- 804 第801章:百家之医家问世
- 805 第802章:可为,可不为
- 806 第803章:经略巴蜀之始
- 807 第804章:函谷关前
- 808 第805章:结盟?那是不可能结盟的。
- 809 第806章:宇内混一,舍我其谁?
- 810 第807章:怎么才能坑到汉国?
- 811 第808章:范王匄,薨。
- 812 第809章:危若累卵
- 813 第810章:汉军威武
- 814 第811章:差距超乎想象
- 815 第812章:必有四晋归一雄心
- 816 第813章:各自的心怀鬼胎
- 817 第814章:这才是战国时代啊
- 818 第815章:汉国危矣!
- 819 第816章:不讲武德啊!
- 820 第817章: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 821 第818章:又一个退出历史舞台
- 822 第819章:都是无耻小人
- 823 第820章:大争之世,唯论强弱存亡
- 824 第821章:错综复杂的局面
- 825 第822章:大汉太子
- 826 第823章:急君父之所急
- 827 第824章:爷孙三代
- 828 第825章:痛失栋梁
- 829 第826章:一人死,多事生
- 830 第827章:三年后,东出!
- 831 第828章:汉王高义啊!
- 832 第829章:寡人真的太难了
- 833 第830章:该拿楚国怎么办?
- 834 第831章:匆匆数载
- 835 第832章:大汉的敌人们
- 836 第833章:因为他是吕政呀
- 837 第834章:公孙初领兵
- 838 第835章:大汉的好圣孙啊
- 839 第836章:父子谈心
- 840 第837章:君父太难当了!
- 841 第838章:举世瞩目
- 842 第839章:难兄难弟
- 843 第840章:殊死一搏!
- 844 第841章:汉王邀荀王会猎
- 845 第842章:不过日子了呀!
- 846 第843章:出征!出征!
- 847 第844章:风云变幻啊!
- 848 第845章:要当乌龟的中行吴
- 849 第846章:陈年往事
- 850 第847章:谁会赢呢?
- 851 第848章:王师东进中原日
- 852 第849章:大汉之强
- 853 第850章:不见血的交锋
- 854 第851章:用兵最高境界是什么?
- 855 第852章:汉王,你不讲武德!
- 856 第853章:四晋归一无可扭转
- 857 第854章:生如夏花,岂可无灿烂之日
- 858 第855章:尘埃落定
- 859 第856章:来到关键的历史时刻
- 860 第857章:果真是好儿子
- 861 第858章:布局将来
- 862 第859章:生前事,身后名
- 863 第860章:一些事在悄悄改变
- 864 第861章:爷、儿、孙
- 865 第862章:即将到来的尾声
- 866 第863章:传承有序(全书终)
- 867 后记①:未来可期
- 868 新书《我在春秋做贵族》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761章:一再的大动作
第761章:一再的大动作
吕武对于国号的选择已经纠结了很久。
继续叫秦国,怎么样都不那么合适,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麻烦,内部的麻烦一多还怎么对外锐意进取。
叫唐国也不好。毕竟晋国之前就叫唐国,后来才更改为晋国。
吕武之所以有意向选“唐”来作为国号,一来是阴氏占了晋国十分之四的疆域,再来则是取盛唐的一个好彩头。
选择“汉”的话,不是因地制宜的那一套,意义上其实更加的远大,一切只因为“汉”就是银河嘛。
现在还是春秋,很多制度根本没有成型,立国号属于无迹可寻的种类,想叫什么基本是吕武说了算,不用循古例那一套。
历史上用“汉”来作为国号的国家有多少?那可真的是不要太多!
西汉(刘邦),玄汉(刘玄),盆汉(刘盆子),东汉(刘秀),蜀汉(刘备),成汉(李雄),汉赵(刘渊),刑汉(刑杲),侯汉(侯景),朱汉(朱泚),南汉(刘?),王汉(王健),后汉(刘暠本名刘知远),北汉(刘崇),郝汉(郝定),陈汉(陈友谅)。
有名有姓的就是那些,有的国祚绵长,有的短命,更多属于割据势力,不少还是胡人所建。
事实上从刘备的蜀汉之后,一直到五胡乱华时期胡人一再选择“汉”来当国号,“汉”这个国号就有那么点臭了。
自刘渊之后选择“汉”作为国号,一定是牵强附会的那一种,也就是追忆西汉和东汉的强盛,再来就是想唤起百姓对强汉的期许,偏偏一个个又给搞砸了。
吕武不愿意继承秦国,从有历可寻的意义去衡量,夏朝时那边土地叫“扈”,到了商则有共、密、刑方、邰、丰、周,后来周王室东迁才有了秦。
看看那些有迹可循的名字,吕武选哪一个来当国号合适,一个个看着就没有属意的。
刘邦被封汉中,横扫天下之后建立大一统王朝。
如果是以封号作为国号,为什么是“汉国”,不是“汉中国”呢?其实里面就用上了《诗经》来进行背书。
现在好了,老刘家可以用《诗经》背书,轮到吕武就不行啦!?
什么道理嘛,这是!
当然了,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一名个体都有自己的意志,有人觉得好,有人认为不合适,众口难调啊。
对于吕武来说,思来想去还真没有比“汉”更合适的国号了。
讲大白话,他就是个民族主义者,希望自己建立的国家能有成为强汉的那一天,咋了?
吕阳窥知大事将近,整个人进入到亢奋的状态,办起事情来风风火火,以极快的效率执行老父亲的命令,调集民伕到位,亲自督办各种工程。
“城名便为‘长安’。”吕武对还没有个影子的城池给了个名字。
既然是抄袭,索性就抄个遍!
吕阳却是在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们以后是依然以“阴”来作为前缀,也就是“氏”,还是改为“汉”呢?
毕竟,目前的潮流就是那么一回事,姓是固定的,氏却会因为一些事情起变化。
至于秦地?为了抹除掉秦这个诸侯国的影响,必定也会将名字改掉,叫汉地属于没有可能,需要吕武再死脑细胞接着思量了。
取“汉”为号是国名,一个国家包含了很多的地方,直接将秦地更名为汉地,其它区域的人会怎么想?
一开始的时候,吕武对别人称呼自己“阴武”很不适应,后来习惯了也就没什么所谓了。
他们要不要改氏?以前吕武老是想着要改,名头打出去之后放弃了念头。
其实吧,折腾来折腾去,吕武立国最佳的国号其实是“阴”,叫这个名字当前时代的人才不会有那么多联想,完全是吕武自己过不了那关而已。
国号为“阴”,以后就是阴国,国家灭亡历史上的记载会称呼为阴朝,宫城叫阴宫,军队叫阴兵,子孙后代的府宅叫阴府。
对了,阴氏会有阴槽,地窖就是地府,连贯起来就是阴曹地府,一听就莫名酸爽啊。
麻辣戈壁的!
听一听,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战国、阴朝……,好像混入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怎么听都膈应人嘛!
换成了: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战国、汉朝……,莫名的顺眼又合适呀。
秦朝?历史上的存在感很强,只是大一统的时间太短了。
有了“长安”这个名字的新城,它从挖地基的做业开始,花了足足四个月才开始着手建造外城墙。
这一次吕武没有使用夯土的方式,采取了砖石的结构。
那么一搞,反正平原上多了几十个砖窑,连带水泥制作工坊也被建立起来。
为什么不直接用混凝土?没有足够的铁来搭建框架,其实竹子也是可以的,但用于永固工事的军事防御明显不靠谱。
吕武很老实地采取了有明一朝的做业。
老朱家对工程的苛刻程度很不一般,历史也忽略了有明一朝的大工程能力。
在永乐一朝起的大工程很多,其中最大的工程当属建造紫禁城和疏通大运河。
在后面,老朱家重新重视长城防御体系,“九边”防御链上的长城从夯土改为砖石,并且还大批量地进行筑城。
吕武“躲”在秦地这边大搞工程,肯定需要从晋国那边的封邑抽调人手。
现在晋国的状态是,作为元戎的吕武不老老实实待在“新田”处理国家事务,中军佐士匄被牵绊在南方督造武城,上军将中行吴则是全心全意在梳理攻打下来的卫国,当家作主的人变成了被留在“新田”的解朔这个下军将。
有鉴于之前晋国发生了太多的大事,内战和打得楚国屈服同时发生,一大群人处在懵逼状态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消化,晋国在一年的时间里也就变得很消停。
大家原以为吕武会很快返回“新田”这座晋国的政治中心,结果是士匄回去,中行吴也回去,偏偏吕武一点要回去的意思都没有。
时间又是过去了一年,缺少了吕武待在“新田”致使晋国根本没办法搞什么大动作,“东方世界”进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
某一天,中行吴爬山涉水到来,看到忙得红红火火的工地,一时间不忙着去拜会吕武了。
阴氏在秦地建造新城在晋国并不是什么秘密,大家得知这个消息也就能理解吕武为什么一直没有回去“新田”了。
建城呀,对任何一个家族都显得很重要,谁碰上这事暂时旷工都是能够理解,就是跟合情合理没什么关系。
中行吴当然不是静悄悄地来,他在事先就派人给吕武送信,得到允许才过来。
那么,中行吴为什么要来找吕武呢?肯定不是奔着马上分裂晋国而来,也不是因为晋国现在只有元戎、中军佐、上军将、下军将、下军佐,缺了上军佐、新军将和新军佐。
国家重要职务出现空缺,总理国家大小事务的元戎不但人在外面,并且还迟迟不拿出一个处置方案,不但是玩忽职守,还显得极度不正常。
期间不是没人提过意见,遭到了士匄的一阵社会毒打,后来大家也就不再提了。
吕武得知士匄做了什么事,猜测两人已经形成默契了。
什么默契?当然是不能挂在嘴边的大事。
在那么一个过程中,能看出谁忠心于晋国,还能观察一些晋君姬彪是装单纯还是真的单纯,试探公族的态度,查看各个列国的举动。
“元戎,中军佐吞郑国,子产于‘大陵’复国,趋炎附势于楚国。”中行吴知道这样的大事吕武没可能不了解,说还是要说的。
果然,就听吕武说道:“我已尽知。你此来所为何事?”
不就是灭掉郑国吗?吕武也有参与的。
那个“大陵”原属于不羹这个国家,后来不羹被晋军攻灭,郑国悄悄地把原属于不羹的地盘纳入囊中。
现在子产跑去不羹那边复国,又靠向了楚国,偏偏楚国还进行了接纳,以后就是郑国加上楚国跟范氏掰腕子的节奏了。
中行吴说道:“我欲启战事,出大兵伐齐。”
吕武颔首,说道:“齐复灭谭、纪,沦为叛逆仍不知悔改,当伐。”
中行吴说道:“如此,我可否召鲁、莒、莱、宋、曹……诸国听成?”
哎呀?
有点意思了。
荀氏已经实际控制了卫国,给东边各个诸侯敲响了警钟,引发的忌惮不是一丝半点,一个以齐国为盟主的新势力已经有成型的趋势。
在这种现状下,中行吴提出召唤列国一起攻打齐国,用意不止是看看列国的成色,还在为荀氏继续向东扩张打伏笔吧?
吕武心想:“我离开政治中心两年,不就是为了形成分割自治的局面吗?中行吴是到现在才看明白,还是折腾了两年整合好内部,有信心再进行新一轮扩张了?”
在原历史上,荀氏可是晋国开疆辟土的大将,光是智氏就很勇猛地攻灭了仇由。
吕武定定地看了中行吴一小会,问道:“荀氏不惧山东诸侯联合?”
那边的齐国好不容易有点起色,大家伙就巴望着齐国扛住晋国,免得晋国找借口灭掉其余诸侯。
晋国向那些国家发去听成的命令,诸侯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诸侯拒绝,以齐国为盟主的新势力就会现形。
诸侯答应,一旦齐国重新倒下,他们不想想自己会落个什么下场?
不过吧,甭管是什么局面,反正吕武都乐见其成。
………………………………………………
怎么写都有人会不满意,囧!
继续叫秦国,怎么样都不那么合适,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麻烦,内部的麻烦一多还怎么对外锐意进取。
叫唐国也不好。毕竟晋国之前就叫唐国,后来才更改为晋国。
吕武之所以有意向选“唐”来作为国号,一来是阴氏占了晋国十分之四的疆域,再来则是取盛唐的一个好彩头。
选择“汉”的话,不是因地制宜的那一套,意义上其实更加的远大,一切只因为“汉”就是银河嘛。
现在还是春秋,很多制度根本没有成型,立国号属于无迹可寻的种类,想叫什么基本是吕武说了算,不用循古例那一套。
历史上用“汉”来作为国号的国家有多少?那可真的是不要太多!
西汉(刘邦),玄汉(刘玄),盆汉(刘盆子),东汉(刘秀),蜀汉(刘备),成汉(李雄),汉赵(刘渊),刑汉(刑杲),侯汉(侯景),朱汉(朱泚),南汉(刘?),王汉(王健),后汉(刘暠本名刘知远),北汉(刘崇),郝汉(郝定),陈汉(陈友谅)。
有名有姓的就是那些,有的国祚绵长,有的短命,更多属于割据势力,不少还是胡人所建。
事实上从刘备的蜀汉之后,一直到五胡乱华时期胡人一再选择“汉”来当国号,“汉”这个国号就有那么点臭了。
自刘渊之后选择“汉”作为国号,一定是牵强附会的那一种,也就是追忆西汉和东汉的强盛,再来就是想唤起百姓对强汉的期许,偏偏一个个又给搞砸了。
吕武不愿意继承秦国,从有历可寻的意义去衡量,夏朝时那边土地叫“扈”,到了商则有共、密、刑方、邰、丰、周,后来周王室东迁才有了秦。
看看那些有迹可循的名字,吕武选哪一个来当国号合适,一个个看着就没有属意的。
刘邦被封汉中,横扫天下之后建立大一统王朝。
如果是以封号作为国号,为什么是“汉国”,不是“汉中国”呢?其实里面就用上了《诗经》来进行背书。
现在好了,老刘家可以用《诗经》背书,轮到吕武就不行啦!?
什么道理嘛,这是!
当然了,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一名个体都有自己的意志,有人觉得好,有人认为不合适,众口难调啊。
对于吕武来说,思来想去还真没有比“汉”更合适的国号了。
讲大白话,他就是个民族主义者,希望自己建立的国家能有成为强汉的那一天,咋了?
吕阳窥知大事将近,整个人进入到亢奋的状态,办起事情来风风火火,以极快的效率执行老父亲的命令,调集民伕到位,亲自督办各种工程。
“城名便为‘长安’。”吕武对还没有个影子的城池给了个名字。
既然是抄袭,索性就抄个遍!
吕阳却是在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们以后是依然以“阴”来作为前缀,也就是“氏”,还是改为“汉”呢?
毕竟,目前的潮流就是那么一回事,姓是固定的,氏却会因为一些事情起变化。
至于秦地?为了抹除掉秦这个诸侯国的影响,必定也会将名字改掉,叫汉地属于没有可能,需要吕武再死脑细胞接着思量了。
取“汉”为号是国名,一个国家包含了很多的地方,直接将秦地更名为汉地,其它区域的人会怎么想?
一开始的时候,吕武对别人称呼自己“阴武”很不适应,后来习惯了也就没什么所谓了。
他们要不要改氏?以前吕武老是想着要改,名头打出去之后放弃了念头。
其实吧,折腾来折腾去,吕武立国最佳的国号其实是“阴”,叫这个名字当前时代的人才不会有那么多联想,完全是吕武自己过不了那关而已。
国号为“阴”,以后就是阴国,国家灭亡历史上的记载会称呼为阴朝,宫城叫阴宫,军队叫阴兵,子孙后代的府宅叫阴府。
对了,阴氏会有阴槽,地窖就是地府,连贯起来就是阴曹地府,一听就莫名酸爽啊。
麻辣戈壁的!
听一听,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战国、阴朝……,好像混入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怎么听都膈应人嘛!
换成了: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战国、汉朝……,莫名的顺眼又合适呀。
秦朝?历史上的存在感很强,只是大一统的时间太短了。
有了“长安”这个名字的新城,它从挖地基的做业开始,花了足足四个月才开始着手建造外城墙。
这一次吕武没有使用夯土的方式,采取了砖石的结构。
那么一搞,反正平原上多了几十个砖窑,连带水泥制作工坊也被建立起来。
为什么不直接用混凝土?没有足够的铁来搭建框架,其实竹子也是可以的,但用于永固工事的军事防御明显不靠谱。
吕武很老实地采取了有明一朝的做业。
老朱家对工程的苛刻程度很不一般,历史也忽略了有明一朝的大工程能力。
在永乐一朝起的大工程很多,其中最大的工程当属建造紫禁城和疏通大运河。
在后面,老朱家重新重视长城防御体系,“九边”防御链上的长城从夯土改为砖石,并且还大批量地进行筑城。
吕武“躲”在秦地这边大搞工程,肯定需要从晋国那边的封邑抽调人手。
现在晋国的状态是,作为元戎的吕武不老老实实待在“新田”处理国家事务,中军佐士匄被牵绊在南方督造武城,上军将中行吴则是全心全意在梳理攻打下来的卫国,当家作主的人变成了被留在“新田”的解朔这个下军将。
有鉴于之前晋国发生了太多的大事,内战和打得楚国屈服同时发生,一大群人处在懵逼状态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消化,晋国在一年的时间里也就变得很消停。
大家原以为吕武会很快返回“新田”这座晋国的政治中心,结果是士匄回去,中行吴也回去,偏偏吕武一点要回去的意思都没有。
时间又是过去了一年,缺少了吕武待在“新田”致使晋国根本没办法搞什么大动作,“东方世界”进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
某一天,中行吴爬山涉水到来,看到忙得红红火火的工地,一时间不忙着去拜会吕武了。
阴氏在秦地建造新城在晋国并不是什么秘密,大家得知这个消息也就能理解吕武为什么一直没有回去“新田”了。
建城呀,对任何一个家族都显得很重要,谁碰上这事暂时旷工都是能够理解,就是跟合情合理没什么关系。
中行吴当然不是静悄悄地来,他在事先就派人给吕武送信,得到允许才过来。
那么,中行吴为什么要来找吕武呢?肯定不是奔着马上分裂晋国而来,也不是因为晋国现在只有元戎、中军佐、上军将、下军将、下军佐,缺了上军佐、新军将和新军佐。
国家重要职务出现空缺,总理国家大小事务的元戎不但人在外面,并且还迟迟不拿出一个处置方案,不但是玩忽职守,还显得极度不正常。
期间不是没人提过意见,遭到了士匄的一阵社会毒打,后来大家也就不再提了。
吕武得知士匄做了什么事,猜测两人已经形成默契了。
什么默契?当然是不能挂在嘴边的大事。
在那么一个过程中,能看出谁忠心于晋国,还能观察一些晋君姬彪是装单纯还是真的单纯,试探公族的态度,查看各个列国的举动。
“元戎,中军佐吞郑国,子产于‘大陵’复国,趋炎附势于楚国。”中行吴知道这样的大事吕武没可能不了解,说还是要说的。
果然,就听吕武说道:“我已尽知。你此来所为何事?”
不就是灭掉郑国吗?吕武也有参与的。
那个“大陵”原属于不羹这个国家,后来不羹被晋军攻灭,郑国悄悄地把原属于不羹的地盘纳入囊中。
现在子产跑去不羹那边复国,又靠向了楚国,偏偏楚国还进行了接纳,以后就是郑国加上楚国跟范氏掰腕子的节奏了。
中行吴说道:“我欲启战事,出大兵伐齐。”
吕武颔首,说道:“齐复灭谭、纪,沦为叛逆仍不知悔改,当伐。”
中行吴说道:“如此,我可否召鲁、莒、莱、宋、曹……诸国听成?”
哎呀?
有点意思了。
荀氏已经实际控制了卫国,给东边各个诸侯敲响了警钟,引发的忌惮不是一丝半点,一个以齐国为盟主的新势力已经有成型的趋势。
在这种现状下,中行吴提出召唤列国一起攻打齐国,用意不止是看看列国的成色,还在为荀氏继续向东扩张打伏笔吧?
吕武心想:“我离开政治中心两年,不就是为了形成分割自治的局面吗?中行吴是到现在才看明白,还是折腾了两年整合好内部,有信心再进行新一轮扩张了?”
在原历史上,荀氏可是晋国开疆辟土的大将,光是智氏就很勇猛地攻灭了仇由。
吕武定定地看了中行吴一小会,问道:“荀氏不惧山东诸侯联合?”
那边的齐国好不容易有点起色,大家伙就巴望着齐国扛住晋国,免得晋国找借口灭掉其余诸侯。
晋国向那些国家发去听成的命令,诸侯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诸侯拒绝,以齐国为盟主的新势力就会现形。
诸侯答应,一旦齐国重新倒下,他们不想想自己会落个什么下场?
不过吧,甭管是什么局面,反正吕武都乐见其成。
………………………………………………
怎么写都有人会不满意,囧!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