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楔子独有异香中国兰
- 2 一、成皋之路
- 3 二、重归禝下
- 4 三、自觉担当
- 5 四、人之性恶〈一〉
- 6 五、人之性恶〈二〉
- 7 六、人之性恶(三)
- 8 七、学宫潮
- 9 八、非十二子
- 10 九、授课
- 11 十、真正的君子
- 12 十一、儒学的飞跃
- 13 一、巨浪的前奏
- 14 二、太庙前的较量
- 15 三、君子之约
- 16 四、生死搏斗
- 17 五、正义的审判
- 18 一、长平战火
- 19 二、亲情的蛊惑
- 20 三、人与禽兽
- 21 四、义立而王信立而霸
- 22 六、一旨绝杀
- 23 七、同道不同心
- 24 八、邪恶对正义的审判
- 25 九、女主乱之宫
- 26 十、忠诚的臣子
- 27 十一、智者的悲哀
- 28 十二、欢乐与血泪
- 29 十三、春申君请贤
- 30 十四、无奈之计
- 31 十五、别了,齐国
- 32 一、荀子至楚
- 33 二、茅门之法
- 34 三、行者明也
- 35 四、初任兰陵县公
- 36 五、君王的旨意
- 37 六、天论
- 38 七、讲谤的力量
- 39 八、政客的仗俩
- 40 九、拂袖离楚
- 41 十、诚恳赠言
- 42 一、转程会韩非
- 43 二、回归故里邯郸
- 44 三、一民
- 45 四、艰难抉择
- 46 五、治国与修身
- 47 六、不动刀枪的战争
- 48 七、君心与民心
- 49 八、尴尬邯郸行
- 50 九、春申君二次请贤
- 51 十、别了,故乡
- 52 一、再任县公
- 53 二、兰陵新政
- 54 三、以政裕民
- 55 四、诬陷反坐
- 56 五、劝学
- 57 六、憾山治水育人
- 58 七、民富而邦兴
- 59 八、李斯入秦
- 60 九、良药苦口
- 61 十、生命的仟悔
- 62 十一、不做物的奴隶
- 63 一、窃国的阴谋
- 64 二、楚王宫惊变
- 65 三、罢黜荀子
- 66 四、坚信天道,无怨无悔
- 67 五、兰陵定居
- 68 六、要赋
- 69 一、韩非使秦
- 70 二、秦王政爱才
- 71 三、耄耋的追求
- 72 四、最后的师徒会
- 73 五、始皇帝加冕
- 74 六、痛彻的忧心
- 75 七、哲人的遗言
- 76 一、圣人荀子
- 77 二、叛逆荀子
- 78 三、罪人荀子
- 79 四、评价分歧的原因
- 80 五、现代荀子
- 81 六、基督教与荀子
- 82 七、世界荀子
- 83 一、荀子思想形成的基因
- 84 二、荀子的人格精神
- 85 一、荀子的姓氏之谜
- 86 二、荀子故里之谜
- 87 附录二荀子年谱
- 88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 89 后记
隐藏
显示工具栏
一、成皋之路
一、成皋之路
齐王建三年(前262〕的春天,一辆高高的木轮马车装饰豪华,鸾鸟立衡,羽盖华蚤,八个銮铃随着马蹄声有节奏地叮咚作响,缓缓地行走在驰道上。
豪华的马车上坐着一位长者,他大约五十上下年纪,头戴软巾,身穿典雅深衣,温文尔雅,清癯的面颊上有一双灼灼有神的眼睛。此人并不是什么豪门贵族,也不是大权在握的显赫卿相,而是学者荀子。
两年前荀子应秦国相邦范睢之邀,从齐国稷下学宫出发,由这条成皋之路西行,到秦国去游学,遍访了渭水秦川。如今又应齐王建的邀请,从这条成皋之路东行,重返齐国稷下学宫。
荀子一行,离咸阳东出函谷关,经洛阳,到成皋,一路平安顺畅。
以后的路要由荥阳向东北,沿济水奔往临淄去。
车马刚出成皋不久,忽听后边人声呐喊,两匹快马紧急追来。
荀子看见了一老一少,知道并非强盗,他们定然有什么事情,便下车走了过来。
那青年看见荀子,急忙双膝跪地说道:“韩……非,拜……拜见荀老夫子。”
荀子用手搀韩非起身,请他站起来讲话。
老仆见少主人说话艰难,上前代他答话。他告诉荀子,说我家公子是韩国王室的后代。他敬佩您的学问,一心想拜您为师。听说您要从秦国回来,他多日在府中盼等。闻听您已经到了成皋要奔荥阳,荥阳那是秦军占领之地,如何去得?所以就急忙追来。
荀子说:“韩非,求学,乃是一件苦事。”荀子问他,“你身为韩国贵公子,可以承继先祖基业,为何要出门求师呢?”
韩非诚挚地陈述:“韩国弱小,屡遭秦、赵、魏诸邻国侵凌,我要寻求救国之道。恳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弟子吧!”说完再次恭敬地向荀子磕了一个头。
韩非对于齐国的稷下学宫是陌生的。但他对稷下学宫倾慕已久,知那里是一个贤才济济的地方。如今稷下学宫就在眼前了。
荀子十五岁就千里迢迢从家乡邯郸到了稷下学宫,对稷下学宫的情感远比韩非深厚。阔别二年,犹如旧友重逢,按捺不住心中激动。面对滔滔济水,似自语地说:“稷下学宫名士如云,从善如流,各抒己见,不治而议论,政见不合也不加罪,乃是个探讨学问的好去处呀!”
豪华的马车上坐着一位长者,他大约五十上下年纪,头戴软巾,身穿典雅深衣,温文尔雅,清癯的面颊上有一双灼灼有神的眼睛。此人并不是什么豪门贵族,也不是大权在握的显赫卿相,而是学者荀子。
两年前荀子应秦国相邦范睢之邀,从齐国稷下学宫出发,由这条成皋之路西行,到秦国去游学,遍访了渭水秦川。如今又应齐王建的邀请,从这条成皋之路东行,重返齐国稷下学宫。
荀子一行,离咸阳东出函谷关,经洛阳,到成皋,一路平安顺畅。
以后的路要由荥阳向东北,沿济水奔往临淄去。
车马刚出成皋不久,忽听后边人声呐喊,两匹快马紧急追来。
荀子看见了一老一少,知道并非强盗,他们定然有什么事情,便下车走了过来。
那青年看见荀子,急忙双膝跪地说道:“韩……非,拜……拜见荀老夫子。”
荀子用手搀韩非起身,请他站起来讲话。
老仆见少主人说话艰难,上前代他答话。他告诉荀子,说我家公子是韩国王室的后代。他敬佩您的学问,一心想拜您为师。听说您要从秦国回来,他多日在府中盼等。闻听您已经到了成皋要奔荥阳,荥阳那是秦军占领之地,如何去得?所以就急忙追来。
荀子说:“韩非,求学,乃是一件苦事。”荀子问他,“你身为韩国贵公子,可以承继先祖基业,为何要出门求师呢?”
韩非诚挚地陈述:“韩国弱小,屡遭秦、赵、魏诸邻国侵凌,我要寻求救国之道。恳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弟子吧!”说完再次恭敬地向荀子磕了一个头。
韩非对于齐国的稷下学宫是陌生的。但他对稷下学宫倾慕已久,知那里是一个贤才济济的地方。如今稷下学宫就在眼前了。
荀子十五岁就千里迢迢从家乡邯郸到了稷下学宫,对稷下学宫的情感远比韩非深厚。阔别二年,犹如旧友重逢,按捺不住心中激动。面对滔滔济水,似自语地说:“稷下学宫名士如云,从善如流,各抒己见,不治而议论,政见不合也不加罪,乃是个探讨学问的好去处呀!”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