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楔子独有异香中国兰
- 2 一、成皋之路
- 3 二、重归禝下
- 4 三、自觉担当
- 5 四、人之性恶〈一〉
- 6 五、人之性恶〈二〉
- 7 六、人之性恶(三)
- 8 七、学宫潮
- 9 八、非十二子
- 10 九、授课
- 11 十、真正的君子
- 12 十一、儒学的飞跃
- 13 一、巨浪的前奏
- 14 二、太庙前的较量
- 15 三、君子之约
- 16 四、生死搏斗
- 17 五、正义的审判
- 18 一、长平战火
- 19 二、亲情的蛊惑
- 20 三、人与禽兽
- 21 四、义立而王信立而霸
- 22 六、一旨绝杀
- 23 七、同道不同心
- 24 八、邪恶对正义的审判
- 25 九、女主乱之宫
- 26 十、忠诚的臣子
- 27 十一、智者的悲哀
- 28 十二、欢乐与血泪
- 29 十三、春申君请贤
- 30 十四、无奈之计
- 31 十五、别了,齐国
- 32 一、荀子至楚
- 33 二、茅门之法
- 34 三、行者明也
- 35 四、初任兰陵县公
- 36 五、君王的旨意
- 37 六、天论
- 38 七、讲谤的力量
- 39 八、政客的仗俩
- 40 九、拂袖离楚
- 41 十、诚恳赠言
- 42 一、转程会韩非
- 43 二、回归故里邯郸
- 44 三、一民
- 45 四、艰难抉择
- 46 五、治国与修身
- 47 六、不动刀枪的战争
- 48 七、君心与民心
- 49 八、尴尬邯郸行
- 50 九、春申君二次请贤
- 51 十、别了,故乡
- 52 一、再任县公
- 53 二、兰陵新政
- 54 三、以政裕民
- 55 四、诬陷反坐
- 56 五、劝学
- 57 六、憾山治水育人
- 58 七、民富而邦兴
- 59 八、李斯入秦
- 60 九、良药苦口
- 61 十、生命的仟悔
- 62 十一、不做物的奴隶
- 63 一、窃国的阴谋
- 64 二、楚王宫惊变
- 65 三、罢黜荀子
- 66 四、坚信天道,无怨无悔
- 67 五、兰陵定居
- 68 六、要赋
- 69 一、韩非使秦
- 70 二、秦王政爱才
- 71 三、耄耋的追求
- 72 四、最后的师徒会
- 73 五、始皇帝加冕
- 74 六、痛彻的忧心
- 75 七、哲人的遗言
- 76 一、圣人荀子
- 77 二、叛逆荀子
- 78 三、罪人荀子
- 79 四、评价分歧的原因
- 80 五、现代荀子
- 81 六、基督教与荀子
- 82 七、世界荀子
- 83 一、荀子思想形成的基因
- 84 二、荀子的人格精神
- 85 一、荀子的姓氏之谜
- 86 二、荀子故里之谜
- 87 附录二荀子年谱
- 88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 89 后记
隐藏
显示工具栏
二、重归禝下
二、重归禝下
荀子一行渡过济水,晨起暮宿,不一日便远远望见巍峨壮观的临淄城。
临淄是齐国的国都。《战国策》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芋、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惟,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①可见临淄是何等的繁华与昌盛。城市建筑的布局与战国时代其他都会相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气分为百姓生活的大城和国君居住的小城两个部分。国君居住在西南角的小城,如同后来北京的紫禁城。宫殿建筑在高大的务土台基上。小城的后面为市,一般官吏和平民百姓还有手工业者和商人都在这个大城居住与活动。临淄的大城东西八里,南北八里还多,小城绕上一周也有十里。两城相连,周长二十一公里,面积十五平方公里,城内干道纵横交错,排成“井”字形。这样一个巨大的都会,周围有十三座城门供人出入。只是小城南面的稷门是不许平民百姓随便走动的,因为那里有大道可以进入齐王内宫。
为什么叫稷门?原来在临淄城外有一座美丽的稷山。山上苍松葱郁,俊鸟云飞,令人神往,所以面向稷山的这座城门就叫作稷门。
自田氏齐国桓公〈前374—前357〕而始,在稷门附近距离王宫不远的这块宝地上,修建起一所规模宏大的学宫。③学宫中有宽广的大道,大道两旁修建了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栽下了奇花异草;讲坛、书房、卧室,舒适宽敞。凡是来到学宫的学士,不分国度,不分门派,不论年纪老少,都给予优厚的待遇。膳食美味,衣着帛锦,出入车马迎送,还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或“稷下先生”“稷下学士”等不同称号和荣誉。齐王鼓励他们著书立说,不赋予具体的行政职责,让他们对国事、对君王自由地发表意见,所谓“不任职而论国事”④。由于他们无官守,无言责,便可海阔天空,各抒己见,不作违心之论,不献阿谀奉承之辞,合则留,不合则去,国君和权臣也不干预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自由。
在诸侯并争、厚招游学的列国角逐之中,齐国用这种优厚的手段,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招涞了众多的学子名流,多达近千人。精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历数、医学、文艺的博学者应有尽有。战国时代著名的学者淳于髡、孟子、邹衍、宋趼、慎到、田骈、接子、屈原、鲁仲连等,都曾经是稷下学宫的学士。
平日甚为清静的稷门今日失却了宁静。稷下学士纷纷走出书房,来到稷门。宫中的武士也甲胄齐整,一大早就列队于稷门大道的两侧。宫中的乐工歌伎也踏着欢乐的曲子舞出稷门。大家共聚于稷门之外,一同欢迎荀子的到来。
隆重的王宫仪仗护卫着齐王建来了。齐王建,二十一二岁年纪,仪表堂堂,身穿礼服,容光焕发,在宫人的簇拥下,乘着御用八鸾豪华轻车出了禁宫,来到稷门之外下车。
齐王建是在荀子离开齐国的那年(前264〕继承王位的。那年他才十九岁。因为年轻,由母亲君王后辅政。他们母子在巍峨而神秘的宫殿里,身居高位,锦衣玉食,一言九鼎,内心却常常惶惶不安。既害怕朝中的重臣轻视他们孤儿寡母,又担心稷下学宫的先生、学子继荀子离去而离去。
荀子是多年的稷下学宫祭酒,先王一齐襄王敬重荀子,信赖荀子,尊荀子“最为老师”①。那时无论是稷下学宫还是齐国的朝廷都恬然太平,安宁无事。如今先王离世去了,荀子也走了,朝堂上和学宫里都缺少了主心骨,怎能不让他们母子忧心忡忡。君王后甚至夜半做梦,梦见丞相田单或别的什么权臣,手持着雪亮的宝剑闯进宫来,要杀他们母子。君王后每日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昼夜思想,若要齐国安宁,稷下学宫安宁,先王是一去再难以回转了,荀子却是可以去而复归。
所以,自从荀子走后,君王后几乎天天算计着荀子到秦国的时间,打听着荀子在秦国做什么,秦王对荀子是个什么态度。得知荀子遍游秦川,四处考察,她希望荀子路途平安;得知荀子与秦国丞相范睢谈话,她希望他们谈不拢;得知荀子没有被秦王使用,高兴得她夜不能寐,立
即让儿子齐王建派人带上最好的车马,到秦国去请荀子回到齐国来。
今天,荀子终于回到齐国来了,君王后敕命用迎接国宾的最高礼仪迎接,还要儿子齐王建亲自到稷门之外去欢迎。
齐王建很理解母后的意图。他知道,之所以用最隆重的礼仪迎接荀子回归,一则是遵从先王遗训。父亲在世的时候尊荀子“最为老师”,他们自然也要尊荀子“最为老师”。二则荀子当年向齐闵王谏言不听,招致五国伐齐、身死国破的悲剧,这件事在齐国朝堂中被认为是巨大而深刻的教训,对荀子佩服得五体投地。齐襄王之所以尊荀子“最为老师”,不仅仅是荀子在稷下学宫中学问最高,最为年长,也是表示对荀子的无比敬佩。三则荀子在齐襄王丧事过后不久离开齐国到秦国去,母后认为荀子定然是看不起他们母子,另攀高枝去了,将会一去不再复返。没有想到,荀子离开秦国,既不到他的故乡赵国去,也不到楚国、魏国去,而是接到邀请信函,立即返回齐国,这是把齐国看得比其他国家都重要。观其行,知其心,既然在列国享有盛名的大儒这样看得起齐国,齐国怎么能不表现出十倍的热情呢?
其实,这种十倍盛情欢迎的更为现实的目的是,君王后和齐王建都希望荀子能像当年对待齐襄王一样,多为齐国献计献策,使他们孤儿寡母有所依靠,使庞大的齐国朝廷稳固太平。
临淄是齐国的国都。《战国策》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芋、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惟,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①可见临淄是何等的繁华与昌盛。城市建筑的布局与战国时代其他都会相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气分为百姓生活的大城和国君居住的小城两个部分。国君居住在西南角的小城,如同后来北京的紫禁城。宫殿建筑在高大的务土台基上。小城的后面为市,一般官吏和平民百姓还有手工业者和商人都在这个大城居住与活动。临淄的大城东西八里,南北八里还多,小城绕上一周也有十里。两城相连,周长二十一公里,面积十五平方公里,城内干道纵横交错,排成“井”字形。这样一个巨大的都会,周围有十三座城门供人出入。只是小城南面的稷门是不许平民百姓随便走动的,因为那里有大道可以进入齐王内宫。
为什么叫稷门?原来在临淄城外有一座美丽的稷山。山上苍松葱郁,俊鸟云飞,令人神往,所以面向稷山的这座城门就叫作稷门。
自田氏齐国桓公〈前374—前357〕而始,在稷门附近距离王宫不远的这块宝地上,修建起一所规模宏大的学宫。③学宫中有宽广的大道,大道两旁修建了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栽下了奇花异草;讲坛、书房、卧室,舒适宽敞。凡是来到学宫的学士,不分国度,不分门派,不论年纪老少,都给予优厚的待遇。膳食美味,衣着帛锦,出入车马迎送,还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或“稷下先生”“稷下学士”等不同称号和荣誉。齐王鼓励他们著书立说,不赋予具体的行政职责,让他们对国事、对君王自由地发表意见,所谓“不任职而论国事”④。由于他们无官守,无言责,便可海阔天空,各抒己见,不作违心之论,不献阿谀奉承之辞,合则留,不合则去,国君和权臣也不干预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自由。
在诸侯并争、厚招游学的列国角逐之中,齐国用这种优厚的手段,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招涞了众多的学子名流,多达近千人。精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历数、医学、文艺的博学者应有尽有。战国时代著名的学者淳于髡、孟子、邹衍、宋趼、慎到、田骈、接子、屈原、鲁仲连等,都曾经是稷下学宫的学士。
平日甚为清静的稷门今日失却了宁静。稷下学士纷纷走出书房,来到稷门。宫中的武士也甲胄齐整,一大早就列队于稷门大道的两侧。宫中的乐工歌伎也踏着欢乐的曲子舞出稷门。大家共聚于稷门之外,一同欢迎荀子的到来。
隆重的王宫仪仗护卫着齐王建来了。齐王建,二十一二岁年纪,仪表堂堂,身穿礼服,容光焕发,在宫人的簇拥下,乘着御用八鸾豪华轻车出了禁宫,来到稷门之外下车。
齐王建是在荀子离开齐国的那年(前264〕继承王位的。那年他才十九岁。因为年轻,由母亲君王后辅政。他们母子在巍峨而神秘的宫殿里,身居高位,锦衣玉食,一言九鼎,内心却常常惶惶不安。既害怕朝中的重臣轻视他们孤儿寡母,又担心稷下学宫的先生、学子继荀子离去而离去。
荀子是多年的稷下学宫祭酒,先王一齐襄王敬重荀子,信赖荀子,尊荀子“最为老师”①。那时无论是稷下学宫还是齐国的朝廷都恬然太平,安宁无事。如今先王离世去了,荀子也走了,朝堂上和学宫里都缺少了主心骨,怎能不让他们母子忧心忡忡。君王后甚至夜半做梦,梦见丞相田单或别的什么权臣,手持着雪亮的宝剑闯进宫来,要杀他们母子。君王后每日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昼夜思想,若要齐国安宁,稷下学宫安宁,先王是一去再难以回转了,荀子却是可以去而复归。
所以,自从荀子走后,君王后几乎天天算计着荀子到秦国的时间,打听着荀子在秦国做什么,秦王对荀子是个什么态度。得知荀子遍游秦川,四处考察,她希望荀子路途平安;得知荀子与秦国丞相范睢谈话,她希望他们谈不拢;得知荀子没有被秦王使用,高兴得她夜不能寐,立
即让儿子齐王建派人带上最好的车马,到秦国去请荀子回到齐国来。
今天,荀子终于回到齐国来了,君王后敕命用迎接国宾的最高礼仪迎接,还要儿子齐王建亲自到稷门之外去欢迎。
齐王建很理解母后的意图。他知道,之所以用最隆重的礼仪迎接荀子回归,一则是遵从先王遗训。父亲在世的时候尊荀子“最为老师”,他们自然也要尊荀子“最为老师”。二则荀子当年向齐闵王谏言不听,招致五国伐齐、身死国破的悲剧,这件事在齐国朝堂中被认为是巨大而深刻的教训,对荀子佩服得五体投地。齐襄王之所以尊荀子“最为老师”,不仅仅是荀子在稷下学宫中学问最高,最为年长,也是表示对荀子的无比敬佩。三则荀子在齐襄王丧事过后不久离开齐国到秦国去,母后认为荀子定然是看不起他们母子,另攀高枝去了,将会一去不再复返。没有想到,荀子离开秦国,既不到他的故乡赵国去,也不到楚国、魏国去,而是接到邀请信函,立即返回齐国,这是把齐国看得比其他国家都重要。观其行,知其心,既然在列国享有盛名的大儒这样看得起齐国,齐国怎么能不表现出十倍的热情呢?
其实,这种十倍盛情欢迎的更为现实的目的是,君王后和齐王建都希望荀子能像当年对待齐襄王一样,多为齐国献计献策,使他们孤儿寡母有所依靠,使庞大的齐国朝廷稳固太平。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