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13 303 沃兹涅先斯基
- 314 304 原子弹的结构
- 315 305 有点麻烦
- 316 306 怎么改善?
- 317 307 到党中央工作
- 318 308 党组织工作
- 319 309 斯大林的“阴谋”
- 320 310 中央全会
- 321 311 安静的午餐
- 322 312 权力与压力
- 323 313 中组部部长
- 324 314 庞大的作战计划
- 325 315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
- 326 316 情报工作
- 327 317 秘密行动
- 328 318 安德罗波夫?
- 329 319 重心转移
- 330 320 兵临城下
- 331 321 赫尔辛基围城战
- 332 322 芬兰的命运
- 333 323 提前行动
- 334 324 庞然大物
- 335 325 劳动战线
- 336 326 大手笔
- 337 327 瓦莲蒂娜
- 338 328 巴格拉季昂
- 339 329 大反攻
- 340 330 波罗的海攻势
- 341 331 紧急情况
- 342 332 围歼
- 343 333 国际战线
- 344 334 地下工作
- 345 335 强势推进
- 346 336 低调
- 347 337 先南后北
- 348 338 登陆
- 349 339 进军法国
- 350 340 抢技术
- 351 341 柏林战役
- 352 342 不列颠搅屎棍
- 353 343 战后的麻烦事
- 354 344 苏共19大
- 355 345 政治局及中央书记选举
- 356 346 收获和安排
- 357 347 影星
- 358 348 东西矛盾
- 359 349 苏日战争
- 360 350 逮捕
- 361 351 诺维科夫案件
- 362 352 瓦西里·斯大林
- 363 353 匿名信
- 364 354 国安体系的调整
- 365 355 权力斗争
- 366 356 清算
- 367 357 朱可夫
- 368 358 吊打鬼子
- 369 359 红色东南亚
- 370 360 安德烈耶夫
- 371 361 赫鲁晓夫
- 372 362 整人
- 373 363 西伯利亚派的崛起
- 374 364 农业问题
- 375 365 芬达
- 376 366 列宁格勒的气氛
- 377 367 舆论攻势
- 378 368 巴勒斯坦问题
- 379 369 针对以色列的动作
- 380 请假。。。
- 381 370 斗争开始
- 382 371 地方角力
- 383 372 爸爸的援助
- 384 373 莫洛托夫
- 385 374 应对
- 386 375
- 387 376 战争补偿
- 388 377 军事力量
- 389 378 新格局
- 390 379 中东局势
- 391 380 苏共二十大
- 392 381 贝利亚的恶行
- 393 382 逮捕
- 394 383 牢不可破的联盟(完)
隐藏
显示工具栏
313 中组部部长
313 中组部部长
从接过办公室钥匙的那一刻起,曼图洛夫就已经开始履行自己作为中央书记、组织部长的权责了。
新办公室位于斯塔莱亚广场4号的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办公楼里,这个地方虽说是广场,但实际上也就是一条绿化较好的街道。
曼图洛夫的办公室位于6楼(最顶层),正对着伊林斯基公园,环境还算不错,至少视野还算开阔,空气质量也比较好,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办公地点。
“书记同志,”一名身穿西装,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他就是曼图洛夫的新助手(秘书)——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夫。
能当上中央领导人秘书的人,没有一个是简单的,能够被曼图洛夫选中的人,就更不简单了。
本来,曼图洛夫是想把以前的秘书——马克西姆·捷尔诺夫调来中央书记处的。这个军队政工人员出身的秘书,在政治工作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个人素质也没得说。
但是,捷尔诺夫也有不少缺点——那就是缺乏在党政机构里工作的经验,而且学历不高,政治嗅觉并不灵敏,所以并不适合在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组织部里工作。
曼图洛夫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把捷尔诺夫下放到一个集团军里当政治部主任,然后再选一个学历更高,具备党政工作经验的干部来当自己的助手。
对他来说,助手这个角色十分重要,毕竟这是他的左膀右臂,也是他在工作上最亲近的人,所以他对助手的要求毕竟严格,至少要有一定的学历,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还要有党政工作经验,有过人的智慧和嗅觉。
康斯坦丁是唯一一个符合这些要求的人选,莫斯科国立大学一级荣誉毕业的他,在学历和知识水平方面自然没得说。曾经在地方党委工作的他,也具有一定的党政工作经验,熟悉党组织和地方党政机构的运作。
至于有没有智慧,有没有政治嗅觉,那就要看他未来的表现了。
“斯托罗哲夫同志过来了。”康斯坦丁中规中矩地通报了了他的老板,得到曼图洛夫的同意之后,就把斯托雷哲夫请了进来,然后知趣地关上办公室的大门,回到助手办公室里工作。
雅可夫·瓦西列维奇·斯托罗哲夫是苏共中央组织部的副部长,是曼图洛夫的副手。
斯托罗哲夫的来头一点也不小,在1938年,27岁的他就当选了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第二书记,成为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加盟国书记。
过了不久,年纪轻轻的他就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出任党中央组织-指导部(组织部的前身)副部长,提拔速度甚至可以与曼图洛夫相提并论,一度被认为是苏联最具政治潜力的干部之一。
但在历史上,这个干部的政治生涯也就到此为止了,1940年以29岁之龄当上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他,一干就干到了45岁。
到了赫鲁晓夫时代,这个借着大清洗的机会得到迅速提拔的干部遭到了打压,被调任为一份报刊的主编,最终在这个位置上退休。
而在这个世界里,斯托罗哲夫的命运就要取决于曼图洛夫这个信任组织部部长的手上。
如果他表现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够得到更多的提拔机会,晋身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的行列也不是问题,但表现不好的话,也就只能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到底,或者被下放到某个条件较差的州份里。
现在看来,斯托罗哲夫的表现还算是中规中矩,工作中没什么亮点,个人性格上也没什么突出的优点,唯一能算得上优势的,就是对组织部情况比较了解,与干部们相处得不错,对每个部门的工作,每个干部的特点都有一定的认识。
“斯托罗哲夫同志,你对中央组织部的工作有什么想法?”曼图洛夫也不客套,直接就给对方出题,考验一下对方的政治和工作理念。
斯托罗哲夫的回答比较中规中矩,只是说组织部作为苏联共产党组织的干部考察、任用部门,应该做好干部的考察工作,深入了解不同干部的能力和特点,根据各自的情况将他们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效益。
曼图洛夫向他了解了组织部里的一些情况,介绍了他个人在工作上的想法,在短短半小时内完成了会谈。
“铃铃铃!铃铃铃!”过了不久,正当他想着展开工作的时候,办公室里的座机响起了。
“曼图洛夫同志,斯大林同志叫我通知你1小时后到克里姆林宫里出席最高统帅部会议。
这次会议十分重要,你必须要出席。”电话里的,正是斯大林的秘书波斯特克贝舍夫。
“好的。”曼图洛夫放下了电话,叫秘书准备好用车,45分钟后就出发前往克里姆林宫。
以前,曼图洛夫还是建设人民委员的时候,一直都有自己开车的习惯。但现在,随着工作量日益繁重,体力越来越疲劳,就在身边增设了一个司机负责开车,而他的用车也从以前的ZIS双座位跑车换成了ZIS-101B四座位豪华房车,在用车和随从安排上和其他中央书记没啥区别,终于有了点领导(官僚)风范。
曼图洛夫是一个守时的人,但他守时之余又不想等,所以他到达克里姆林宫会议室的时间也是相当巧妙,也就提前了2分钟到达。
斯大林也不废话,等人到齐就开始说正事:“同志们,根据可靠的情报显示,德国占领区已经出现了一些武装抵抗活动,人民已经不再对希特勒德国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希望!
那些原本反抗苏维埃统治,意图勾结法西斯强盗以获取独立的民族主义分子,现在已经失去了任何的希望!他们已经开始了解德国人的真实意图——那就是要将他们的家园摧毁,将他们的资源夺走,将他们的民族消灭。
就在不久之前,一些波兰、立陶宛、西乌克兰的武装抵抗组织向我们发出了请求,要求我们尽快发起反攻,将当地的人民从德国人手中解放出来。
为此,我让总参谋部制定了反攻方案,请朱可夫同志向我们介绍一下。”
新办公室位于斯塔莱亚广场4号的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办公楼里,这个地方虽说是广场,但实际上也就是一条绿化较好的街道。
曼图洛夫的办公室位于6楼(最顶层),正对着伊林斯基公园,环境还算不错,至少视野还算开阔,空气质量也比较好,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办公地点。
“书记同志,”一名身穿西装,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他就是曼图洛夫的新助手(秘书)——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夫。
能当上中央领导人秘书的人,没有一个是简单的,能够被曼图洛夫选中的人,就更不简单了。
本来,曼图洛夫是想把以前的秘书——马克西姆·捷尔诺夫调来中央书记处的。这个军队政工人员出身的秘书,在政治工作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个人素质也没得说。
但是,捷尔诺夫也有不少缺点——那就是缺乏在党政机构里工作的经验,而且学历不高,政治嗅觉并不灵敏,所以并不适合在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组织部里工作。
曼图洛夫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把捷尔诺夫下放到一个集团军里当政治部主任,然后再选一个学历更高,具备党政工作经验的干部来当自己的助手。
对他来说,助手这个角色十分重要,毕竟这是他的左膀右臂,也是他在工作上最亲近的人,所以他对助手的要求毕竟严格,至少要有一定的学历,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还要有党政工作经验,有过人的智慧和嗅觉。
康斯坦丁是唯一一个符合这些要求的人选,莫斯科国立大学一级荣誉毕业的他,在学历和知识水平方面自然没得说。曾经在地方党委工作的他,也具有一定的党政工作经验,熟悉党组织和地方党政机构的运作。
至于有没有智慧,有没有政治嗅觉,那就要看他未来的表现了。
“斯托罗哲夫同志过来了。”康斯坦丁中规中矩地通报了了他的老板,得到曼图洛夫的同意之后,就把斯托雷哲夫请了进来,然后知趣地关上办公室的大门,回到助手办公室里工作。
雅可夫·瓦西列维奇·斯托罗哲夫是苏共中央组织部的副部长,是曼图洛夫的副手。
斯托罗哲夫的来头一点也不小,在1938年,27岁的他就当选了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第二书记,成为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加盟国书记。
过了不久,年纪轻轻的他就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出任党中央组织-指导部(组织部的前身)副部长,提拔速度甚至可以与曼图洛夫相提并论,一度被认为是苏联最具政治潜力的干部之一。
但在历史上,这个干部的政治生涯也就到此为止了,1940年以29岁之龄当上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他,一干就干到了45岁。
到了赫鲁晓夫时代,这个借着大清洗的机会得到迅速提拔的干部遭到了打压,被调任为一份报刊的主编,最终在这个位置上退休。
而在这个世界里,斯托罗哲夫的命运就要取决于曼图洛夫这个信任组织部部长的手上。
如果他表现好的话,说不定还能够得到更多的提拔机会,晋身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的行列也不是问题,但表现不好的话,也就只能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到底,或者被下放到某个条件较差的州份里。
现在看来,斯托罗哲夫的表现还算是中规中矩,工作中没什么亮点,个人性格上也没什么突出的优点,唯一能算得上优势的,就是对组织部情况比较了解,与干部们相处得不错,对每个部门的工作,每个干部的特点都有一定的认识。
“斯托罗哲夫同志,你对中央组织部的工作有什么想法?”曼图洛夫也不客套,直接就给对方出题,考验一下对方的政治和工作理念。
斯托罗哲夫的回答比较中规中矩,只是说组织部作为苏联共产党组织的干部考察、任用部门,应该做好干部的考察工作,深入了解不同干部的能力和特点,根据各自的情况将他们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效益。
曼图洛夫向他了解了组织部里的一些情况,介绍了他个人在工作上的想法,在短短半小时内完成了会谈。
“铃铃铃!铃铃铃!”过了不久,正当他想着展开工作的时候,办公室里的座机响起了。
“曼图洛夫同志,斯大林同志叫我通知你1小时后到克里姆林宫里出席最高统帅部会议。
这次会议十分重要,你必须要出席。”电话里的,正是斯大林的秘书波斯特克贝舍夫。
“好的。”曼图洛夫放下了电话,叫秘书准备好用车,45分钟后就出发前往克里姆林宫。
以前,曼图洛夫还是建设人民委员的时候,一直都有自己开车的习惯。但现在,随着工作量日益繁重,体力越来越疲劳,就在身边增设了一个司机负责开车,而他的用车也从以前的ZIS双座位跑车换成了ZIS-101B四座位豪华房车,在用车和随从安排上和其他中央书记没啥区别,终于有了点领导(官僚)风范。
曼图洛夫是一个守时的人,但他守时之余又不想等,所以他到达克里姆林宫会议室的时间也是相当巧妙,也就提前了2分钟到达。
斯大林也不废话,等人到齐就开始说正事:“同志们,根据可靠的情报显示,德国占领区已经出现了一些武装抵抗活动,人民已经不再对希特勒德国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希望!
那些原本反抗苏维埃统治,意图勾结法西斯强盗以获取独立的民族主义分子,现在已经失去了任何的希望!他们已经开始了解德国人的真实意图——那就是要将他们的家园摧毁,将他们的资源夺走,将他们的民族消灭。
就在不久之前,一些波兰、立陶宛、西乌克兰的武装抵抗组织向我们发出了请求,要求我们尽快发起反攻,将当地的人民从德国人手中解放出来。
为此,我让总参谋部制定了反攻方案,请朱可夫同志向我们介绍一下。”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