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363 第1363章 偏激的少壮派
- 1364 第1364章 五十步笑百步
- 1365 第1365章 未雨绸缪
- 1366 第1366章 科举的曙光
- 1367 第1367章 联名请愿
- 1368 第1368章 恩科的诱惑
- 1369 第1369章 庶子的曙光
- 1370 第1370章 新仇旧恨
- 1371 第1371章 请君入瓮
- 1372 第1372章 据理力争
- 1373 第1373章 酒馆密谋
- 1374 第1374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 1375 第1375章 威逼利诱(第一更)
- 1376 第1376章 委曲求全(第二更)
- 1377 第1377章 鸿门宴(第三更)
- 1378 第1378章 箭在弦上
- 1379 第1379章 突如其来
- 1380 第1380章 艰难的抉择
- 1381 第1381章 逃无可逃
- 1382 第1382章 惜才之心
- 1383 第1383章 网开一面
- 1384 第1384章 察言观色
- 1385 第1385章 成功招揽
- 1386 第1386章 诏书抵达
- 1387 第1387章 水到渠成
- 1388 第1388章 请旨
- 1389 第1389章 意外的相见
- 1390 第1390章 高瞻远瞩
- 1391 第1391章 用心良苦
- 1392 第1392章 提亲
- 1393 第1393章 为民请命
- 1394 第1394章 南杨陨落
- 1395 第1395章 祭奠
- 1396 第1396章 侍寝
- 1397 第1398章 线索
- 1398 第1399章 百般抵赖
- 1399 第1400章 老实招供
- 1400 第1401章 按部就班
- 1401 第1402章 此地无银三百两
- 1402 第1403章 悬赏彻查
- 1403 第1404章 柳暗花明
- 1404 第1405章 真相大白
- 1405 第1406章 往事如烟
- 1406 第1407章 教导
- 1407 第1408章 路遇不平
- 1408 第1409章 有眼不识泰山
- 1409 第1410章 波澜不惊
- 1410 第1411章 线索
- 1411 第1412章 十年之别
- 1412 第1413章 不堪回首
- 1413 第1414章 编造的真相
- 1414 第1415章 打劫
- 1415 第1416章 雕虫小技
- 1416 第1417章 穿帮了
- 1417 第1418章 百思不得其解
- 1418 第1419章 大惊失色
- 1419 第1420章 诱饵
- 1420 第1421章 孤注一掷
- 1421 第1424章 捉摸不透
- 1422 第1423章 化险为夷
- 1423 第1426章 试探
- 1424 第1427章 出人意料
- 1425 第1428章 一战而定
- 1426 第1429章 迎接
- 1427 第1430章 决胜千里
- 1428 第1431章 入城
- 1429 第1432章 风轻云淡
- 1430 第1433章 真实目的
- 1431 第1434章 话里有话
- 1432 第1435章 调兵遣将
- 1433 第1436章 安抚民心
- 1434 第1437章 大战之前
- 1435 第1438章 一战定乾坤(一更)
- 1436 第1439章 法兰西王国(二更)
- 1437 第1440章 未雨绸缪(三更)
- 1438 第1441章 祭奠(四更)
- 1439 第1442章 回京(五更)
- 1440 第1443章 身世之谜(六更)
- 1441 第1444章 亡羊补牢(七更)
- 1442 第1445章 风雨欲来(八更)
- 1443 第1446章 东风至(九更)
- 1444 第1447章 攻打对马岛(十更)
- 1445 第1448章 逃无可逃(十一更)
- 1446 第1449章 东征(十二更)
- 1447 第1450章 齐头并进(十三更)
- 1448 第1451章 先礼后兵(十四更)
- 1449 第1452章 说服(十五更)
- 1450 第1453章 大战序幕(十六更)
- 1451 第1454章 今时不同往日(十七更)
- 1452 第1455章 内忧外患(十八更)
- 1453 第1456章 出人意料(十九更)
- 1454 第1457章 杀鸡骇猴(二十更)
- 1455 第1458章 一战而定(二十一更)
- 1456 第1459章 得偿所愿(二十二更)
- 1457 第1461章 新书《权驭大明》已经上传啦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1373章 酒馆密谋
第1373章 酒馆密谋
几日后的中午,汉城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酒馆里。+◆,
一身便装的朴良走进酒馆后径直往位于酒馆后面的单间走去,由于酒馆不大故而只有两个小单间,供那些需要的客人使用。
“朴大人。”单间里,金先生已经等候在那里,见状连忙起身以迎接。
“陈三公子,让你久等了。”朴良微微一笑,在金先生的对面坐了下来。
金先生自称“陈三公子”,朴良知道他不想告诉自己真实的名字因此也就没有寻根究底,至少清楚对方对李云天有深仇大恨,这就足够了。
至于“陈三公子”这个名字的由来,则是金先生将自己视为了陈家的儿女中除了陈光宗和陈耀祖两个嫡子外排名第三的男丁。
虽然他只是个私生子,连庶子的地位都不如,不过现在陈家已经完了又有谁跟他计较这些呢?
“哪里,在下也是刚刚才到。”陈三公子闻言笑着摆了摆手,然后一脸关切地问道,“朴大人这次找在下来是否是进出城的公文办下来了?”
“两天后出城,还望陈三公子届时能准备妥当。”朴良微笑着点了点头,他这次来找陈三公子就是为了商议其手下进城一事。
“这可太好了!”陈三公子闻言顿时面露喜色,如释重负般松了一口气,要是朴良拿不到进出城公文的话那么事情可就变得麻烦了。
“朴大人放心,在下一定让兄弟们按时抵达预定地点,与大人会合。”随后,陈三公子郑重其事地向朴良说道。
按照两人先前的约定,当朴良率领队伍出城操练时陈三公子把手下的人带到指定地点进行交换,然后朴良把混进了陈三公子手下的队伍再带回城去,进而神不知鬼不觉地避开城门处的检查。
“陈三公子,事到如今有一件事情本官也就不瞒你了,其实咱们还有援兵,届时可以阻挡住城里的明军救援司务处,使得咱们有更多的时间找到忠王。”
商议完了把陈三公子的手下带进城里的事情后,朴良语峰一转沉声向陈三公子解释道,“都司衙门副都指挥使金宗瑞金大人原先是东北六镇的统兵官,在东北六镇根基深厚,而汉城的朝鲜驻军超过一半都是原来东北六镇的人,如果金宗瑞登高一呼的话咱们可就有了大批援兵。”
朝鲜新军整编的时候,东北六镇和西北四郡绝大多数的朝鲜兵都被李云天调往南方,其中一部分成为了驻守汉城的朝鲜禁军。
这也是朴良想要拖金宗瑞下水的重要原因,不仅仅因为金宗瑞忠于朝鲜王室,还因为汉城的朝鲜驻军一半以上来自东北六镇,剩下的基本上都是西北四郡的人。
所以,朴良如果能把金宗瑞争取过来的话那么他偷袭讲武堂汉城司务处的成功几率将大幅提高。
“金宗瑞是朝鲜的重臣,他知道此事的风险不一定会涉入其中。”陈三公子闻言眉头顿时就是一皱,要知道偷袭讲武堂汉城司务处可是谋反的大罪,一旦事发谁也救不了那些参与叛乱的人。
金宗瑞虽然忠于朝鲜王室但家大业大,这意味着顾虑的事情也就越多,这种涉及到抄家灭族大罪的事情不一定敢做,毕竟金宗瑞已经过了年轻气盛的年龄,不会冲动到把全家人的性命都给赔上。
“这可由不得金大人了,为了朝鲜的未来届时只能委屈他。”朴良自然也清楚这个道理,双目闪过一道寒光,冷冷地说道。
原来,朴良早已经做好了金宗瑞拒绝加入此事的应对,他不能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金宗瑞的身上,故而如果金宗瑞退缩的话他唯有挟持金宗瑞来做这件事情。
虽然金宗瑞是朴良心中敬佩的英雄,但为了朝鲜王室的江山社稷他需要金宗瑞的帮助,只有这样他才有机会在明军援军赶来前在讲武堂汉城司务处找到李云天。
“可那些朝鲜驻军会帮你们阻挡明军的援军吗?”陈三公子清楚朴良的打算,不过他依旧没有感到乐观,沉吟了一下后皱着眉头问道。
要知道朝鲜的新军全部都是由讲武堂的武官整编和操练的,与朝鲜新军之间关系密切,再加上朝鲜新军令人羡慕的福利待遇,这使得朝鲜新军的身上有着浓厚的讲武堂一系军队的烙印。
陈三公子觉得,即便是朝鲜新军的那些将领肯跟着金宗瑞造反,可士兵们不一定会这样做,得知了李云天这些年来南征北战的辉煌战绩后朝鲜新军的士兵对李云天无不敬畏有加,怎敢冒犯李云天。
而且,朝鲜新军的士兵在整编的时候都非常清楚,他们之所以会受到讲武堂武官团的操练并且获得优越的福利待遇是因为朝鲜是大明的藩属国,尊大明为宗主,双方有着共同的皇帝,都是大明帝国的子民。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恐怕很少有朝鲜新军的士兵胆敢掉转刀枪去谋害大明堂堂的忠王,这是陈三公子最为担心的事情。
“三公子放心,届时本官肯定不会让他们知道咱们的真实目的。”
朴良见陈三公子神色忧虑,知道他在担心无法驾驭城里的朝鲜新军,于是笑着安慰道,“本官会打着金大人的旗号,以平定叛乱为由让金大人的那些部下去阻截前来增援的明军,夜黑风高,等他们一打起来要想停下可就难了。”
“如此甚好!”陈三公子闻言顿时眼前一亮,朴良这样做的话就把那些朝鲜新军给蒙蔽住了,届时形势混乱朝鲜新军与明军一交锋势必使得局势恶化,令明军无法救援李云天。
“金大人也是一员骁勇善战的虎将,当年打得北方的女真诸部溃不成军,进而将朝鲜的国界推进到了鸭绿江边,可后来大明介入了此事使得金大人不得不从千辛万苦打下来的疆土退出,心中必然不甘心。”
沉吟了一下后,朴良告诉了陈三公子另外一件事情,“而推动大明朝廷关注被金大人攻占了的地区的人正是忠王爷,忠王爷让大明辽东军队越过鸭绿江直接与朝鲜的东北六镇和西北四郡对峙,是金大人心中最为痛恨的敌人,这也使得金大人当年并没有按照忠王爷的调令回汉城。”
“因此,本官对说服金大人还是非常有信心。”说着,朴良笑着望向了陈三公子,“金大人心中装着朝鲜王室,像他这样的忠义之人早已经把家人与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此事若成他就将成为朝鲜的英雄!”
“预祝此次行事旗开得胜。”陈三公子见朴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于是拿起桌上的茶杯笑着敬向了朴良,如果这次能杀了李云天他也算是给陈家报了仇。
“旗开得胜!”朴良笑着端起茶杯与陈三公子碰了一下,两人相视一笑后一饮而尽,仿佛他们此次偷袭讲武堂汉城司务处如探囊取物般容易。
随着朝鲜科举的临近,汉城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和压抑,对于成立的两班子弟来说这可是他们最后一次得以通过文科踏入仕途的机会,等朝鲜并入大明以后将再无文科可言。
因此,只要是倒了考试年龄的两班子弟都被家人逼着备考,赶上这最后一班车,混个朝鲜进士的出身,免得与那些平民子弟一起去考大明的科举,他们这些纨绔子弟岂是那些寒门苦读的学子的对手。
相对于摩拳擦掌的两班子弟,那些杂科的应试学子纷纷放弃了朝鲜的杂科,全神贯注地备考大明即将举行的恩科,只有极少数的学子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选择了参与杂科考试,否则的话朝鲜此次的杂科将面临无人应考的窘境。
虽然李云天并没有明确给出李吏大明会在朝鲜开设恩科的答案,但他的言行举止间已经默认了此事,以李吏的聪明自然能觉察到李云天的用意,故而对大明的恩科充满了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朝鲜此次的科举还是遵照以前的惯例来执行,但由于李云天的介入它又与往届科举不同,无论是监考还是阅卷都有讲武堂的人参与,尤其是考题直到考试当天才会公布。
这就使得那些两班子弟无法在像以往通过作弊来通过考试成为进士,不得不耐下心来温习功课,届时考试的时候可要他们拿出真本事,谁也不想错失这次踏入仕途的机会。
其实,令那些两班子弟感到提心吊胆的是他们担心李云天会取消朝鲜的科举,在朝鲜实行大明的科举,毕竟朝鲜就要并入大明,自然应该按照大明的规矩来。
幸运的而是李云天并不想改变朝鲜国目前的现状,故而拒绝了李吏等人的联名上书,并且明确告诉李吏朝鲜国这次的科举不会发生变化,这无疑给他们吃了一粒定心丸。
至于那些杂科学子是否放弃杂科转而投向大明的恩科两班子弟们并不关心,他们现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此次的文科上面,一旦此次文科落败的话以后估计再也难以进入官场。
这使得汉城那些青楼酒馆的生意立刻冷清了许多,原先那些花钱如流水的两班子弟都被关在家里进行备考,所谓临阵磨枪不不快也光总能起点作用,
其实,在朝鲜国的这次科举中,最为尴尬的无疑是家中出了“叛徒”的李稷和黄喜等朝鲜国的三司一院的堂官,他们以前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儿子竟然会跟大明讲武堂走得如此之近,而且还要放弃朝鲜文科去考大明的恩科,实在是无颜以对。
不过此事木已成舟李稷和黄喜等人毫无办法,他们总不能强行阻止儿子们不去考大明的恩科,这样一来无疑就得罪了李云天,因此唯有暗中等待着结果,心中虽然责怪儿子们不知天高地厚,但无一不期盼他们能顺利通过大明的恩科,光耀门庭。
李云天都两班贵族的瓦解,已经从两班贵族的年轻一代悄然做起,假以时日的话两班贵族这个阶层终将消失于无形。
一身便装的朴良走进酒馆后径直往位于酒馆后面的单间走去,由于酒馆不大故而只有两个小单间,供那些需要的客人使用。
“朴大人。”单间里,金先生已经等候在那里,见状连忙起身以迎接。
“陈三公子,让你久等了。”朴良微微一笑,在金先生的对面坐了下来。
金先生自称“陈三公子”,朴良知道他不想告诉自己真实的名字因此也就没有寻根究底,至少清楚对方对李云天有深仇大恨,这就足够了。
至于“陈三公子”这个名字的由来,则是金先生将自己视为了陈家的儿女中除了陈光宗和陈耀祖两个嫡子外排名第三的男丁。
虽然他只是个私生子,连庶子的地位都不如,不过现在陈家已经完了又有谁跟他计较这些呢?
“哪里,在下也是刚刚才到。”陈三公子闻言笑着摆了摆手,然后一脸关切地问道,“朴大人这次找在下来是否是进出城的公文办下来了?”
“两天后出城,还望陈三公子届时能准备妥当。”朴良微笑着点了点头,他这次来找陈三公子就是为了商议其手下进城一事。
“这可太好了!”陈三公子闻言顿时面露喜色,如释重负般松了一口气,要是朴良拿不到进出城公文的话那么事情可就变得麻烦了。
“朴大人放心,在下一定让兄弟们按时抵达预定地点,与大人会合。”随后,陈三公子郑重其事地向朴良说道。
按照两人先前的约定,当朴良率领队伍出城操练时陈三公子把手下的人带到指定地点进行交换,然后朴良把混进了陈三公子手下的队伍再带回城去,进而神不知鬼不觉地避开城门处的检查。
“陈三公子,事到如今有一件事情本官也就不瞒你了,其实咱们还有援兵,届时可以阻挡住城里的明军救援司务处,使得咱们有更多的时间找到忠王。”
商议完了把陈三公子的手下带进城里的事情后,朴良语峰一转沉声向陈三公子解释道,“都司衙门副都指挥使金宗瑞金大人原先是东北六镇的统兵官,在东北六镇根基深厚,而汉城的朝鲜驻军超过一半都是原来东北六镇的人,如果金宗瑞登高一呼的话咱们可就有了大批援兵。”
朝鲜新军整编的时候,东北六镇和西北四郡绝大多数的朝鲜兵都被李云天调往南方,其中一部分成为了驻守汉城的朝鲜禁军。
这也是朴良想要拖金宗瑞下水的重要原因,不仅仅因为金宗瑞忠于朝鲜王室,还因为汉城的朝鲜驻军一半以上来自东北六镇,剩下的基本上都是西北四郡的人。
所以,朴良如果能把金宗瑞争取过来的话那么他偷袭讲武堂汉城司务处的成功几率将大幅提高。
“金宗瑞是朝鲜的重臣,他知道此事的风险不一定会涉入其中。”陈三公子闻言眉头顿时就是一皱,要知道偷袭讲武堂汉城司务处可是谋反的大罪,一旦事发谁也救不了那些参与叛乱的人。
金宗瑞虽然忠于朝鲜王室但家大业大,这意味着顾虑的事情也就越多,这种涉及到抄家灭族大罪的事情不一定敢做,毕竟金宗瑞已经过了年轻气盛的年龄,不会冲动到把全家人的性命都给赔上。
“这可由不得金大人了,为了朝鲜的未来届时只能委屈他。”朴良自然也清楚这个道理,双目闪过一道寒光,冷冷地说道。
原来,朴良早已经做好了金宗瑞拒绝加入此事的应对,他不能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金宗瑞的身上,故而如果金宗瑞退缩的话他唯有挟持金宗瑞来做这件事情。
虽然金宗瑞是朴良心中敬佩的英雄,但为了朝鲜王室的江山社稷他需要金宗瑞的帮助,只有这样他才有机会在明军援军赶来前在讲武堂汉城司务处找到李云天。
“可那些朝鲜驻军会帮你们阻挡明军的援军吗?”陈三公子清楚朴良的打算,不过他依旧没有感到乐观,沉吟了一下后皱着眉头问道。
要知道朝鲜的新军全部都是由讲武堂的武官整编和操练的,与朝鲜新军之间关系密切,再加上朝鲜新军令人羡慕的福利待遇,这使得朝鲜新军的身上有着浓厚的讲武堂一系军队的烙印。
陈三公子觉得,即便是朝鲜新军的那些将领肯跟着金宗瑞造反,可士兵们不一定会这样做,得知了李云天这些年来南征北战的辉煌战绩后朝鲜新军的士兵对李云天无不敬畏有加,怎敢冒犯李云天。
而且,朝鲜新军的士兵在整编的时候都非常清楚,他们之所以会受到讲武堂武官团的操练并且获得优越的福利待遇是因为朝鲜是大明的藩属国,尊大明为宗主,双方有着共同的皇帝,都是大明帝国的子民。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恐怕很少有朝鲜新军的士兵胆敢掉转刀枪去谋害大明堂堂的忠王,这是陈三公子最为担心的事情。
“三公子放心,届时本官肯定不会让他们知道咱们的真实目的。”
朴良见陈三公子神色忧虑,知道他在担心无法驾驭城里的朝鲜新军,于是笑着安慰道,“本官会打着金大人的旗号,以平定叛乱为由让金大人的那些部下去阻截前来增援的明军,夜黑风高,等他们一打起来要想停下可就难了。”
“如此甚好!”陈三公子闻言顿时眼前一亮,朴良这样做的话就把那些朝鲜新军给蒙蔽住了,届时形势混乱朝鲜新军与明军一交锋势必使得局势恶化,令明军无法救援李云天。
“金大人也是一员骁勇善战的虎将,当年打得北方的女真诸部溃不成军,进而将朝鲜的国界推进到了鸭绿江边,可后来大明介入了此事使得金大人不得不从千辛万苦打下来的疆土退出,心中必然不甘心。”
沉吟了一下后,朴良告诉了陈三公子另外一件事情,“而推动大明朝廷关注被金大人攻占了的地区的人正是忠王爷,忠王爷让大明辽东军队越过鸭绿江直接与朝鲜的东北六镇和西北四郡对峙,是金大人心中最为痛恨的敌人,这也使得金大人当年并没有按照忠王爷的调令回汉城。”
“因此,本官对说服金大人还是非常有信心。”说着,朴良笑着望向了陈三公子,“金大人心中装着朝鲜王室,像他这样的忠义之人早已经把家人与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此事若成他就将成为朝鲜的英雄!”
“预祝此次行事旗开得胜。”陈三公子见朴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于是拿起桌上的茶杯笑着敬向了朴良,如果这次能杀了李云天他也算是给陈家报了仇。
“旗开得胜!”朴良笑着端起茶杯与陈三公子碰了一下,两人相视一笑后一饮而尽,仿佛他们此次偷袭讲武堂汉城司务处如探囊取物般容易。
随着朝鲜科举的临近,汉城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和压抑,对于成立的两班子弟来说这可是他们最后一次得以通过文科踏入仕途的机会,等朝鲜并入大明以后将再无文科可言。
因此,只要是倒了考试年龄的两班子弟都被家人逼着备考,赶上这最后一班车,混个朝鲜进士的出身,免得与那些平民子弟一起去考大明的科举,他们这些纨绔子弟岂是那些寒门苦读的学子的对手。
相对于摩拳擦掌的两班子弟,那些杂科的应试学子纷纷放弃了朝鲜的杂科,全神贯注地备考大明即将举行的恩科,只有极少数的学子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选择了参与杂科考试,否则的话朝鲜此次的杂科将面临无人应考的窘境。
虽然李云天并没有明确给出李吏大明会在朝鲜开设恩科的答案,但他的言行举止间已经默认了此事,以李吏的聪明自然能觉察到李云天的用意,故而对大明的恩科充满了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朝鲜此次的科举还是遵照以前的惯例来执行,但由于李云天的介入它又与往届科举不同,无论是监考还是阅卷都有讲武堂的人参与,尤其是考题直到考试当天才会公布。
这就使得那些两班子弟无法在像以往通过作弊来通过考试成为进士,不得不耐下心来温习功课,届时考试的时候可要他们拿出真本事,谁也不想错失这次踏入仕途的机会。
其实,令那些两班子弟感到提心吊胆的是他们担心李云天会取消朝鲜的科举,在朝鲜实行大明的科举,毕竟朝鲜就要并入大明,自然应该按照大明的规矩来。
幸运的而是李云天并不想改变朝鲜国目前的现状,故而拒绝了李吏等人的联名上书,并且明确告诉李吏朝鲜国这次的科举不会发生变化,这无疑给他们吃了一粒定心丸。
至于那些杂科学子是否放弃杂科转而投向大明的恩科两班子弟们并不关心,他们现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此次的文科上面,一旦此次文科落败的话以后估计再也难以进入官场。
这使得汉城那些青楼酒馆的生意立刻冷清了许多,原先那些花钱如流水的两班子弟都被关在家里进行备考,所谓临阵磨枪不不快也光总能起点作用,
其实,在朝鲜国的这次科举中,最为尴尬的无疑是家中出了“叛徒”的李稷和黄喜等朝鲜国的三司一院的堂官,他们以前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儿子竟然会跟大明讲武堂走得如此之近,而且还要放弃朝鲜文科去考大明的恩科,实在是无颜以对。
不过此事木已成舟李稷和黄喜等人毫无办法,他们总不能强行阻止儿子们不去考大明的恩科,这样一来无疑就得罪了李云天,因此唯有暗中等待着结果,心中虽然责怪儿子们不知天高地厚,但无一不期盼他们能顺利通过大明的恩科,光耀门庭。
李云天都两班贵族的瓦解,已经从两班贵族的年轻一代悄然做起,假以时日的话两班贵族这个阶层终将消失于无形。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