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194 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最不怕的就是要挟
- 1195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改朝换代?不存在的!
- 1196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总有刁民想害朕
- 1197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救星来了!
- 1198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凤堡之战(上)
- 1199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凤堡之战(下)
- 1200 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不按常理出牌(感谢泪已搁浅的万赏)
- 1201 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这很欧阳朔
- 1202 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英雄气概
- 1203 第一千二百章 军从西面来
- 1204 第一千两百零一章 大清灭亡
- 1205 第一千两百零二章 贬为庶民
- 1206 第一千两百零三章 最尴尬的帝王
- 1207 第一千两百零四章 帝尘夺权
- 1208 第一千两百零五章 风平浪不静
- 1209 第一千两百零六章 非洲大混战
- 1210 第一千两百零七章 救星还是煞星
- 1211 第一千两百零八章 君臣和睦
- 1212 第一千两百零九章 三国归附
- 1213 第一千两百一十章 非洲战区(谢盟主“待小白长发及腰”赏)
- 1214 第一千两百一十一章 镇魔军横空出世
- 1215 第一千两百一十二章 人口大爆炸
- 1216 第一千两百一十三章 大夏银行
- 1217 第一千两百一十四章 怪兽研究院
- 1218 第一千两百一十五章 天灾降临
- 1219 第一千两百一十六章 福祸谁知
- 1220 第一千两百一十七章 战狼宿命
- 1221 第一千两百一十八章 重用与制衡
- 1222 第一千两百一十九章 都在看戏
- 1223 第一千两百二十章 西夏求援
- 1224 第一千两百二十一章 逼到绝境
- 1225 第一千两百二十二章 王师已至
- 1226 第一千两百二十三章 西海行省
- 1227 第一千两百二十四章 问心
- 1228 第一千两百二十五章 大夏皇朝
- 1229 第一千两百二十六章 迁都
- 1230 第一千两百二十七章 登基为皇
- 1231 第一千两百二十八章 京师
- 1232 第一千两百二十九章 非洲起硝烟
- 1233 第一千两百三十章 民主与独裁
- 1234 第一千两百三十一章 没有圣诞,只有春节
- 1235 第一千两百三十二章 神武之治
- 1236 第一千两百三十三章 钓鱼
- 1237 第一千两百三十四章 波澜不惊的清洗
- 1238 第一千两百三十五章 冰雪消融,春播为上
- 1239 第一千两百三十六章 蒙古西征
- 1240 第一千两百三十七章 惊天大案
- 1241 第一千两百三十八章 战略级武器装备
- 1242 第一千两百三十九章 攻伐大周
- 1243 第一千两百四十章 腐朽的大周王朝
- 1244 第一千两百四十一章 给我一个理由
- 1245 第一千两百四十二章 大周末路
- 1246 第一千两百四十三章 一个时代的逝去
- 1247 第一千两百四十四章 朝廷特使
- 1248 第一千两百四十五章 秋后算账
- 1249 第一千两百四十六章 天竺幽灵
- 1250 第一千两百四十七章 吐蕃生变(新年快乐!)
- 1251 第一千两百四十八章 宫变
- 1252 第一千两百四十九章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
- 1253 第一千两百五十章 秦始皇的选择
- 1254 第一千两百五十一章 定鼎东非
- 1255 第一千两百五十二章 人事几番新
- 1256 第一千两百五十三章 帝国战略
- 1257 第一千两百五十四章 绞肉机计划
- 1258 第一千两百五十五章 都输不起
- 1259 第一千两百五十六章 大战起兮云飞扬
- 1260 第一千两百五十七章 点兵点将
- 1261 第一千两百五十八章 要致富,先修路
- 1262 第一千两百五十九章 羞煞老夫也!
- 1263 第一千两百六十章 谁比谁更疯狂
- 1264 第一千两百六十一章 飓风过岗,伏草惟存
- 1265 第一千两百六十二章 惊天大八卦
- 1266 第一千两百六十三章 榨干最后一丝战争潜能
- 1267 第一千两百六十四章 流言可杀人
- 1268 第一千两百六十五章 史上最强裁军方案(二合一)
- 1269 第一千两百六十六章 唐蕃古道
- 1270 第一千两百六十七章 谁胜谁负
- 1271 第一千两百六十八章 生之我幸,死之我命!
- 1272 第一千两百六十九章 前路已断
- 1273 第一千两百七十章 吐蕃之战结束
- 1274 第一千两百七十一章 只能站着死,不能跪着生
- 1275 第一千两百七十二章 骑兵时代的余辉
- 1276 第一千两百七十三章 骑兵不死,只是换新颜
- 1277 第一千两百七十四章 六国灭,四海一
- 1278 第一千两百七十五章 屯垦戍边
- 1279 第一千两百七十六章 八大战区
- 1280 第一千两百七十七章 地图归零
- 1281 第一千两百七十八章 试炼之地曝光
- 1282 第一千两百七十九章 暗夜帝国
- 1283 第一千两百八十章 精神上支持你
- 1284 第一千两百八十一章 拉姆战舰
- 1285 第一千两百八十二章 赢了,也是输了!
- 1286 第一千两百八十三章 南疆一统
- 1287 第一千两百八十四章 国情咨文
- 1288 第一千两百八十五章 撤销府衙
- 1289 第一千两百八十六章 集中力量办大事
- 1290 第一千两百八十七章 暴力机构
- 1291 第一千两百八十八章 帝国继承人
- 1292 第一千两百八十九章 世界大战开启
- 1293 第一千两百九十章 要做世界大战的幕后赢家
- 1294 第一千两百九十一章 神秘来客
- 1295 第一千两百九十二章 大夏利益至上
- 1296 第一千两百九十三章 能源战略
- 1297 第一千两百九十四章 算计全人类
- 1298 第一千两百九十五章 接收埃及王朝
- 1299 第一千两百九十六章 四面楚歌的西班牙
- 1300 第一千两百九十七章 自保为上
- 1301 第一千两百九十八章 各怀鬼胎的首脑会议
- 1302 第一千两百九十九章 贪婪是原罪
- 1303 第一千三百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1304 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搅局者
- 1305 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杰克的应对
- 1306 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不做傀儡
- 1307 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杀手锏
- 1308 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要抱就抱金大腿
- 1309 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全球霸主初显威
- 1310 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南美新格局
- 1311 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稳定压倒一切
- 1312 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不辜负
- 1313 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非洲再起硝烟
- 1314 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肩负起全球治理责任
- 1315 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货币全球化
- 1316 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启动暗雷,布局天竺
- 1317 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第二个皇朝
- 1318 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跟死敌合作
- 1319 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蒸汽朋克时代
- 1320 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遣返
- 1321 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最后一次系统更新
- 1322 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根达亚大陆
- 1323 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楚王
- 1324 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黄金战争
- 1325 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硝烟再起,烽火连天
- 1326 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地缘格局
- 1327 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真真假假
- 1328 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欧洲剧变
- 1329 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震荡余波
- 1330 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天竺大战开启
- 1331 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风起天竺,谁是垂钓之人
- 1332 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大夏军的反常举动
- 1333 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一场不起眼的风浪
- 1334 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孔雀落地
- 1335 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大鱼吃小鱼
- 1336 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年年有鱼
- 1337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前进基地
- 1338 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阿育王,死!
- 1339 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幽灵军
- 1340 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人类历史灰暗的一天
- 1341 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谁将挺身而出?
- 1342 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放在火上烤
- 1343 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舍我其谁
- 1344 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盖亚降临
- 1345 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重生之秘
- 1346 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母星
- 1347 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波斯受难日
- 1348 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欧洲一台戏
- 1349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大夏帝朝(谢盟主“镜_雾”赏!)
- 1350 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钢铎之殇
- 1351 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白银掉色
- 1352 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波斯投降
- 1353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铁道兵
- 1354 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十年之约
- 1355 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拓荒团队的雏形
- 1356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大夏舰
- 1357 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女蜗
- 1358 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一统亚洲
- 1359 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大结局
- 1360 完本感言
- 1361 新书《废土国度》已发布
- 1362 新书《带着地球去封神》已发布
- 1363 新书《网游之洪荒战纪》已发布
- 1364 新书《全球屠魔:开局成为幕后大佬》已发布
- 1365 偷偷发个新书动态,应该没人看到吧
- 1366 新书《天天撒币》百万字已肥,可以开宰了!!!
- 1367 领地架构
- 1368 领地架构2.0
- 1369 众筹名单,致谢!
- 1370 大夏军队架构2.0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千两百零一章 大清灭亡
第一千两百零一章 大清灭亡
除了懊恼跟遗憾,帝尘还将面临更艰难的局面,此番征伐大晋无功而返,接下来的大周,将如何应对大夏的攻击?!
“六国联盟,也该拿出诚意来了。”
帝尘望着挂在墙上的华夏区地图,若有所思。在大周无法独自对抗大夏的情况下,唯有加强联合,互相抱团取暖,方可求存。
虽然憋屈,却已经是眼下唯一可行的办法。
…………
八月十三日,就在大夏禁卫军绕开邯郸城的当天,韩信率领豹韬军,正式挺进大晋王朝,距离落凤城只有一天路程。
得报,廉颇再不敢留守凤堡峡谷,带着损兵折将的御林军匆匆向东撤去。
不曾想,被丢弃在落凤城郊外的一万大夏禁卫军步兵,突然冲了出来,无所畏惧地拦住御林军东去之路。
紧接着,驻扎在凤堡的大晋禁卫军在蒙恬率领下,强势杀出,对御林军展开围剿。豹韬军的先锋部队也很快抵达战场,参与围剿行动。
这一下,大周御林军立即陷入四面楚歌。
老廉颇额头冒汗,根本不敢跟敌军做过多纠缠,一旦让豹韬军整个扑上来,御林军就得全部交待在这。没奈何,廉颇只能一狠心,弃车保帅,安排一个军团殿后,带着剩下的二十万大军,狼狈向东撤去。
经此一役,大周御林军减员接近一半,伤筋动骨。
鉴于粮草被毁,御林军损失惨重,大夏豹韬军又强势介入大晋战场,吴起在判断整个战场形势之后,认定已经无法攻灭大晋,请求撤军。
帝尘得报,无奈点头同意。
御林军的惨败让帝尘意识到,在大晋战场,大周军已经无法掌握主动权,再拖下去,甚至连主力部队都无法顺利回国。
军队是一国之支柱,也是帝尘手中最大的砝码,一旦军队损失惨重,动摇的将是一国之根本。
这个险,帝尘不敢冒。
尤其是在眼下这种波云诡谲的战争形势下。
但是在撤军之前,吴起还是组织了一波对烈焰军的强势围剿,再次干掉烈焰军近七万余人,这才心满意足地撤离战场。
吴起不愧是神将,目光不仅着眼于战场,还懂得从战略角度思考问题。他深知,在大周无法攻灭大晋的情况下,大幅度削弱大晋军,也能变相起到保护大周的目的,让大晋无力发起对大周的复仇之战。
这样的战略眼光,是廉颇所欠缺的。
否则的话,在大夏禁卫军突围而去之后,廉颇就该率御林军离开峡谷,或是撤往边境,或是跟吴起部会合,怎么也不至于在最后关头摔了一个大跟头。
如果不是廉颇够果决,御林军可就要遭大祸。
究其缘由,一则廉颇小觑了那一万大夏禁军的勇气,竟然敢只凭这么点兵力,拦住御林军的去路。殊不知,大夏禁卫军从不缺乏拼死一战的勇气。
二则廉颇小觑了兵仙韩信捕捉战机的能力,豹韬军先锋那么快就抵达战场,不给御林军留一丝喘息之机,实在太让廉颇意外。
归根结底,还是廉颇轻敌。
而轻敌的代价,就是让帝尘手中最为倚重的一支部队损失惨重。
随着大周撤军,历时近一个月,大晋之战终于落下帷幕。
大晋王朝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终于勉强守住国土。经此一战,烈焰军被彻底打残,伤亡过半;禁卫军也是损失惨重,阵亡近十万人。
此战过后,大晋王朝由巅峰时的六十余万精锐大军,减员至不到四十万。在兵力对比上,甚至已经比不上秦、唐、宋等国,一举从强国序列跌落。
除了军队伤亡,大晋疆域在战火洗礼下,已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流寇四起,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不下一千五百万金币。
王朝经济势必要经历一番阵痛,甚至是倒退。
考虑到华夏区的新格局,未来的华夏版图,已经没有大晋崛起的机会。
一个王朝,就此衰败。
…………
虽然打残了大晋,大周自身也不好过。
百万大军出征,耗费粮草物资无数不说,还损兵折将,阵亡二十余万人,结果什么也没捞着,徒惹一身腥。
更糟糕的是,帝尘还要兑现承诺。
大周准备从大晋撤军的消息刚传出来,宋、明两国就派使节到邯郸,敦促大周兑现战前承诺,也就是将荆楚行省割让于宋,将东海行省割让于明。
帝尘辩解,说大晋还没拿下,承诺兑现要延期。
宋、明两国可不答应,言之凿凿,“为大周守住边境,我们已经做到了。至于说大周有没有拿下大晋,那是大周自身之事,与兑现承诺无关。”
帝尘哑口无言,还想再辩解,两国使节却是直接下了最后通牒,“限贵国一周之内完成撤离,如若不然,就别怪我们不念同盟之谊,强行攻占。”
这可不是口头威胁。
就在使节下通牒的同时,大宋禁军已经围住了丹阳城;留守建业的大明禁军也派出五万人马,兵临赤血城。
中原形势,一下变得紧张起来。
无论是宋太祖赵匡胤还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们都深知,在眼下这种局面下,大周已经变得不可依靠,想要继续在荒野立足,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地盘。
为了拿下一行省之地,两国是不惜一战的。
帝尘得报,虽然气的咬牙切齿,却偏偏不敢发作。
眼下正是大周最虚弱之时,兵困马乏,王朝境内全靠宋、明两国大军镇守,一旦他们翻脸,大周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即便大周军顺利回到邯郸城,帝尘也不敢冒险,将军队传送至丹阳城或者赤血城,跟宋明两国开战。
真要那样做了,只会让大夏得利。
算计来算计去,这个苦果帝尘是无论如何也得吞下了。
结果忙活一场,大周什么也没捞着不说,还陪进去两个行省,这笔买卖实在是亏大了。帝尘也只能期望,能以此为契机,加强六国联盟的联系。
当然,现在或许该叫五国联盟,因为大清距离灭亡,也就一两天的事情。
八月十五日,霍去病率领二十万禁军,肆无忌惮地穿过京都行省,正式踏上大清的土地。
接下来发生的事,既让人意外,也不意外。
二十万禁卫军,配合李牧统领的二十一万鹰扬军,对游离在京都城外的二十万八旗铁骑完成东西合围。
二打一,八旗军完败。
那一战足足打了三天三夜,六十余万大军在茫茫荒野展开生死交锋,方圆十里,都能听到轰隆隆的马蹄声跟刀剑碰撞的厮杀。
战马嘶鸣,英雄迟暮。
到了第三天下午,二十万清军已经阵亡七万余人,剩下的也是精疲力竭,士气低落,锐气已失。
见此,霍去病跟李牧一同劝降。
在天下大势面前,非人力可逆转,既然大夏给了台阶下,十三万清军没在做无畏的抵抗,干脆利落的选择投降。
清军中的一些死忠分子,不幸被同伴割掉脑袋,拿去邀功。
次日一早,由霍去病部留下收押战俘,李牧部则调转枪头,浩浩荡荡地朝京都杀去。禁卫军奔袭了这么久,确实该休息了。
相反,李牧部却是一直养精蓄锐,渴望一战。
霍去病还是很会做人的,知道禁卫军出的风头,捞的战功已经够多了,如果再抢着去攻打京都城,未免有些不会做人。
如此霸道,是会惹人嫌的。
…………
大清王朝,京都城。
得知二十万大军覆灭,清廷震荡,人心惶惶。早在一周之前,李靖率领的主力部队已经轰开京都城墙,杀进城中,跟清军展开巷战。
游离在城外的大军,就是京都城最后的希望。
“现在希望破灭了。”
康熙帝瘫倒在龙椅上,说不出的疲惫。
自现身荒野以来,因为有大夏这样一个邻居在,康熙就没过过一天舒坦的日子,整天忧心忡忡,想着如何保住祖宗基业。
可荒野的游戏规则,对他们这些帝王是极不公平的。
盖亚给了王城强大的军力,却没给与军力相匹配的地盘跟权限。好不容易熬到可以介入荒野争霸,华夏区已经笼罩在大夏的阴影之下,毫无发挥空间。
“难啊。”
康熙发出跟帝尘一样的感慨。
随着大夏军杀进城中,京都百姓看满清贵族的眼神,都变得跟平常不一样了,阴测测的,让人心慌。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想到《左转》的这句话,康熙心中很不是滋味。
历史上,汉人对满人的不满跟反抗,早在顺治年间就料理干净,轮不到康熙烦心。眼下的荒野却是汉人的天下,满人处境可想而知。
一旦大夏攻占京都城,京都百姓指不定会放鞭炮庆祝呢。
就在康熙一筹莫展时,时间很快来到八月二十日,这天上午,李牧率领近二十万鹰扬军,浩浩荡荡地出现在京都城西郊。
京都城陷入难堪的沉默,朝野上下一片死寂。
康熙得报,放弃最后一丝侥幸心理,不愿将整个满清王室拖入深渊,当天就向大夏投降,结束对京都郡的短暂统治。
华夏区,再灭一国。
“六国联盟,也该拿出诚意来了。”
帝尘望着挂在墙上的华夏区地图,若有所思。在大周无法独自对抗大夏的情况下,唯有加强联合,互相抱团取暖,方可求存。
虽然憋屈,却已经是眼下唯一可行的办法。
…………
八月十三日,就在大夏禁卫军绕开邯郸城的当天,韩信率领豹韬军,正式挺进大晋王朝,距离落凤城只有一天路程。
得报,廉颇再不敢留守凤堡峡谷,带着损兵折将的御林军匆匆向东撤去。
不曾想,被丢弃在落凤城郊外的一万大夏禁卫军步兵,突然冲了出来,无所畏惧地拦住御林军东去之路。
紧接着,驻扎在凤堡的大晋禁卫军在蒙恬率领下,强势杀出,对御林军展开围剿。豹韬军的先锋部队也很快抵达战场,参与围剿行动。
这一下,大周御林军立即陷入四面楚歌。
老廉颇额头冒汗,根本不敢跟敌军做过多纠缠,一旦让豹韬军整个扑上来,御林军就得全部交待在这。没奈何,廉颇只能一狠心,弃车保帅,安排一个军团殿后,带着剩下的二十万大军,狼狈向东撤去。
经此一役,大周御林军减员接近一半,伤筋动骨。
鉴于粮草被毁,御林军损失惨重,大夏豹韬军又强势介入大晋战场,吴起在判断整个战场形势之后,认定已经无法攻灭大晋,请求撤军。
帝尘得报,无奈点头同意。
御林军的惨败让帝尘意识到,在大晋战场,大周军已经无法掌握主动权,再拖下去,甚至连主力部队都无法顺利回国。
军队是一国之支柱,也是帝尘手中最大的砝码,一旦军队损失惨重,动摇的将是一国之根本。
这个险,帝尘不敢冒。
尤其是在眼下这种波云诡谲的战争形势下。
但是在撤军之前,吴起还是组织了一波对烈焰军的强势围剿,再次干掉烈焰军近七万余人,这才心满意足地撤离战场。
吴起不愧是神将,目光不仅着眼于战场,还懂得从战略角度思考问题。他深知,在大周无法攻灭大晋的情况下,大幅度削弱大晋军,也能变相起到保护大周的目的,让大晋无力发起对大周的复仇之战。
这样的战略眼光,是廉颇所欠缺的。
否则的话,在大夏禁卫军突围而去之后,廉颇就该率御林军离开峡谷,或是撤往边境,或是跟吴起部会合,怎么也不至于在最后关头摔了一个大跟头。
如果不是廉颇够果决,御林军可就要遭大祸。
究其缘由,一则廉颇小觑了那一万大夏禁军的勇气,竟然敢只凭这么点兵力,拦住御林军的去路。殊不知,大夏禁卫军从不缺乏拼死一战的勇气。
二则廉颇小觑了兵仙韩信捕捉战机的能力,豹韬军先锋那么快就抵达战场,不给御林军留一丝喘息之机,实在太让廉颇意外。
归根结底,还是廉颇轻敌。
而轻敌的代价,就是让帝尘手中最为倚重的一支部队损失惨重。
随着大周撤军,历时近一个月,大晋之战终于落下帷幕。
大晋王朝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终于勉强守住国土。经此一战,烈焰军被彻底打残,伤亡过半;禁卫军也是损失惨重,阵亡近十万人。
此战过后,大晋王朝由巅峰时的六十余万精锐大军,减员至不到四十万。在兵力对比上,甚至已经比不上秦、唐、宋等国,一举从强国序列跌落。
除了军队伤亡,大晋疆域在战火洗礼下,已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流寇四起,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不下一千五百万金币。
王朝经济势必要经历一番阵痛,甚至是倒退。
考虑到华夏区的新格局,未来的华夏版图,已经没有大晋崛起的机会。
一个王朝,就此衰败。
…………
虽然打残了大晋,大周自身也不好过。
百万大军出征,耗费粮草物资无数不说,还损兵折将,阵亡二十余万人,结果什么也没捞着,徒惹一身腥。
更糟糕的是,帝尘还要兑现承诺。
大周准备从大晋撤军的消息刚传出来,宋、明两国就派使节到邯郸,敦促大周兑现战前承诺,也就是将荆楚行省割让于宋,将东海行省割让于明。
帝尘辩解,说大晋还没拿下,承诺兑现要延期。
宋、明两国可不答应,言之凿凿,“为大周守住边境,我们已经做到了。至于说大周有没有拿下大晋,那是大周自身之事,与兑现承诺无关。”
帝尘哑口无言,还想再辩解,两国使节却是直接下了最后通牒,“限贵国一周之内完成撤离,如若不然,就别怪我们不念同盟之谊,强行攻占。”
这可不是口头威胁。
就在使节下通牒的同时,大宋禁军已经围住了丹阳城;留守建业的大明禁军也派出五万人马,兵临赤血城。
中原形势,一下变得紧张起来。
无论是宋太祖赵匡胤还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们都深知,在眼下这种局面下,大周已经变得不可依靠,想要继续在荒野立足,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地盘。
为了拿下一行省之地,两国是不惜一战的。
帝尘得报,虽然气的咬牙切齿,却偏偏不敢发作。
眼下正是大周最虚弱之时,兵困马乏,王朝境内全靠宋、明两国大军镇守,一旦他们翻脸,大周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即便大周军顺利回到邯郸城,帝尘也不敢冒险,将军队传送至丹阳城或者赤血城,跟宋明两国开战。
真要那样做了,只会让大夏得利。
算计来算计去,这个苦果帝尘是无论如何也得吞下了。
结果忙活一场,大周什么也没捞着不说,还陪进去两个行省,这笔买卖实在是亏大了。帝尘也只能期望,能以此为契机,加强六国联盟的联系。
当然,现在或许该叫五国联盟,因为大清距离灭亡,也就一两天的事情。
八月十五日,霍去病率领二十万禁军,肆无忌惮地穿过京都行省,正式踏上大清的土地。
接下来发生的事,既让人意外,也不意外。
二十万禁卫军,配合李牧统领的二十一万鹰扬军,对游离在京都城外的二十万八旗铁骑完成东西合围。
二打一,八旗军完败。
那一战足足打了三天三夜,六十余万大军在茫茫荒野展开生死交锋,方圆十里,都能听到轰隆隆的马蹄声跟刀剑碰撞的厮杀。
战马嘶鸣,英雄迟暮。
到了第三天下午,二十万清军已经阵亡七万余人,剩下的也是精疲力竭,士气低落,锐气已失。
见此,霍去病跟李牧一同劝降。
在天下大势面前,非人力可逆转,既然大夏给了台阶下,十三万清军没在做无畏的抵抗,干脆利落的选择投降。
清军中的一些死忠分子,不幸被同伴割掉脑袋,拿去邀功。
次日一早,由霍去病部留下收押战俘,李牧部则调转枪头,浩浩荡荡地朝京都杀去。禁卫军奔袭了这么久,确实该休息了。
相反,李牧部却是一直养精蓄锐,渴望一战。
霍去病还是很会做人的,知道禁卫军出的风头,捞的战功已经够多了,如果再抢着去攻打京都城,未免有些不会做人。
如此霸道,是会惹人嫌的。
…………
大清王朝,京都城。
得知二十万大军覆灭,清廷震荡,人心惶惶。早在一周之前,李靖率领的主力部队已经轰开京都城墙,杀进城中,跟清军展开巷战。
游离在城外的大军,就是京都城最后的希望。
“现在希望破灭了。”
康熙帝瘫倒在龙椅上,说不出的疲惫。
自现身荒野以来,因为有大夏这样一个邻居在,康熙就没过过一天舒坦的日子,整天忧心忡忡,想着如何保住祖宗基业。
可荒野的游戏规则,对他们这些帝王是极不公平的。
盖亚给了王城强大的军力,却没给与军力相匹配的地盘跟权限。好不容易熬到可以介入荒野争霸,华夏区已经笼罩在大夏的阴影之下,毫无发挥空间。
“难啊。”
康熙发出跟帝尘一样的感慨。
随着大夏军杀进城中,京都百姓看满清贵族的眼神,都变得跟平常不一样了,阴测测的,让人心慌。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想到《左转》的这句话,康熙心中很不是滋味。
历史上,汉人对满人的不满跟反抗,早在顺治年间就料理干净,轮不到康熙烦心。眼下的荒野却是汉人的天下,满人处境可想而知。
一旦大夏攻占京都城,京都百姓指不定会放鞭炮庆祝呢。
就在康熙一筹莫展时,时间很快来到八月二十日,这天上午,李牧率领近二十万鹰扬军,浩浩荡荡地出现在京都城西郊。
京都城陷入难堪的沉默,朝野上下一片死寂。
康熙得报,放弃最后一丝侥幸心理,不愿将整个满清王室拖入深渊,当天就向大夏投降,结束对京都郡的短暂统治。
华夏区,再灭一国。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