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35 第九十四章 对决高阳平原
- 436 第九十五章 凶残的防御器
- 437 第九十六章 攻击接连受挫
- 438 第九十七章 破晓炮袭营
- 439 第九十八章 筹备反攻
- 440 第九十九章 将计就计大战起
- 441 第一百章 枪盾如林决生死
- 442 第一百零一章 亡国的预兆
- 443 第一百零二章 喜忧两重天
- 444 新书上传,求支持!
- 445 第一百零三章 艰难的抉择
- 446 第一百零四章 皇帝亦抛弃
- 447 第一百零五章 铁血亦有柔情
- 448 第一百零六章 双喜临门
- 449 第一百零七章 无惧流言蜚语
- 450 第一百零八章 哲宗的野望
- 451 第一百零九章 国之根基
- 452 第一百一十章 大宋骑军现状
- 453 第一百一十一章 杀胡令之威
- 454 第一百一十二章 商通四海
- 455 第一百一十三章 御驾亲征
- 456 第一百一十四章 宋辽终开战
- 457 第一百一十五章 杨家将使命
- 458 第一百一十六章 怪异的攻城战
- 459 第一百一十七章 城破众人惊
- 460 第一百一十八章 出力不贪功
- 461 第一百一十九章 战争主动权
- 462 第一百二十章 皇帝的心思
- 463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一切为打赢
- 464 第一百二十二章 午时入城用膳
- 465 一些废话,看看吧!
- 466 第一百二十三章 火炮的威力
- 467 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乱之征兆
- 468 第一百二十五章 赐封辽东王
- 469 第一百二十六章 兄弟再重逢
- 470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万骑约死战
- 471 第一百二十八章 虽胜犹败
- 472 第一百二十九章 鬼骑军再现
- 473 第一百三十章 势均力敌
- 474 第一百三十一章 鬼骑VS重骑
- 475 第一百三十二章 慕容复的突袭
- 476 第一百三十三章 皇帝也有童真
- 477 第一百三十四章 新皇继位
- 478 第一百三十五章 回京前的布置
- 479 第一百三十六章 京师暗流涌动
- 480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皇位不择手段
- 481 第一百三十八章 作茧自缚
- 482 第一百三十九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 483 第一百四十章 宗庙交锋
- 484 第一百四十一章 大局初定
- 485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图盛世共盛举
- 486 第一百四十三章 段正明禅位
- 487 第一百四十四章 合纵连横
- 488 第一百四十五章 议和的条件
- 489 第一百四十六章 穷途末路
- 490 第一百四十七章 孤家寡人
- 491 第一百四十八章 大战重启
- 492 第一百四十九章 兔死狗烹
- 493 第一百五十章 打错算盘的完颜
- 494 第一百五十一章 女真覆灭
- 495 第一百五十二章 战事尘埃落定
- 496 第一百五十三章 铁汉也有柔情
- 497 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皇新气象
- 498 第一百五十五章 武帝名、江湖传
- 499 第一百五十六章 童姥也会老!
- 500 第一百五十七章 虚竹的未来
- 501 第一百五十八章 移民天下的计划
- 502 第一百五十九章 征讨海岛三国
- 503 第一百六十章 不臣服则灭族
- 504 第一百六十一章 盛平世来之不易
- 505 第一百六十二章 惮位归隐(大结局)
- 506 完本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百零三章 艰难的抉择
第一百零三章 艰难的抉择
对赵孝锡而言,按规矩向朝廷发出报捷战报,也算让大宋的百姓跟君臣,都知道他人在琼州,可一直在为大宋的江山社禝忙碌着。让百姓知道,大宋有他这样一个琼州王。
至于皇城里,那位堂弟跟他的心腹大臣们会怎么样,赵孝锡根本就不怎么理会。按步就班,完成心中的计划便行,其它的事情关心再多也没用。
不论是他还是赵煦,在事关大宋安危的事情上,两人都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只要赵孝锡一天没举反旗,赵煦就不敢把赵孝锡怎么着。
当新任臣相章惇,担心未来皇帝压制不住赵孝锡时。这位琼州王,已然带领两路大军,将升龙城给团团包围了起来。却一直没什么攻城的动作,就这样摆开阵势恐吓城中人。
对赵孝锡而言,仗打到这个份上,李朝君臣想必也明白,他此次开战要的是什么。什么割地赔款,赵孝锡都不加理会,他要的是整个李朝的彊土。
完成包围的第一时间,赵孝锡就让人给城里的李乾德下达了最后通谍。只给他一个选择,交出李朝的皇印,他便保证李家一门的安全,让其前往汴梁城居住。
未来改成安南路的李朝,跟他李家再无任何关系。李乾德也能以郡王的身份,入住到大宋皇城之中。从此,三代子孙不得离开汴梁城半步。
给其三天时间考虑,如果三天之后,李乾德不接受这个建议。赵孝锡便会发动进攻,到时城破之日,便是李家满门皆杀的下场。
除此之外,唯一指定必杀的,便是当年指挥熙宁之战,屠杀邕州十万军民的罪魁祸首。如今已然贵为李朝太尉的李常杰,这位已然白发苍苍的老将,则是必杀之人。
做为李朝的三朝元老,李常杰在李朝也有军神之称。杀掉这样的统兵老将,对李朝的打击可想而知。只是如今年老的军神,面对眼下的局势同样无能为力。
为了拖延赵孝锡大军的速度,李朝将他们最为强大的象队,都曾派去过。由李常杰的侄孙,亲自领兵作战。结果一顿炮击过后,象阵立刻四散而逃。
根本不用赵孝锡的军队动手,那些被炮弹炸疯的大象,直接将李朝本部的士兵给踩踏至死。包括李常杰的侄孙,被喻为李朝将星的年青都统,也成一滩肉泥。
用赵孝锡的话,在他面前玩大象,简直就是找死的举动。这种火炮的出现,令这种兵种将彻底的被淘汰出军队的序列当中。玩象自残,指的就是这些家伙的找死举动。
看着升龙城内人心慌慌的样子,尽管物资准备充分的李朝,却陷入了一片慌乱的景象当中。挤在城中,近十万可战之兵,却根本没多少与宋军作战的勇气。
这段时间,两路大军的火炮,已然将他们的信心给催毁。这种根本不是人力所能匹敌的武器,包括军神李常杰,也觉得无力回天。
尽管李常杰在朝堂表示,为了李朝为了皇室,他死不足惜。只是答应赵孝锡的条件,李朝真的就彻底的亡国了。可如今这种情景,跟亡国又有什么区别呢?
面对这种人心惶惶的情景,李乾德也显得非常无助。一直以来,他都自认为李朝的中兴之主。可偏偏碰到赵孝锡这么个妖孽,让他一腔野心都化为乌有。
每次看到朝臣们哑口无言的样子,李乾德的心情可想而知。回到后宫,看到那些妃嫔哭哭啼啼的样子,李乾德也觉得,国主当成他这样子,真的倒霉透顶了。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最后通牒的一天到来,李朝的百姓跟官兵。都望着皇宫所在的方向,希望看到这位皇帝,能够识时务向宋朝大军投降。
不然,那种天雷真的飞进城里。不论是城里的军队,还是逃难到城里的百姓,都将出现无辜被炸死的场景。而这三天,宋军已然将全城封锁的水泄不通。
看着整齐待发的宋军,开始在四城布置令李朝官兵魂飞魄散的火炮。被武将严令待在城墙上的李朝士卒,都显得有些人心惶惶,生怕那天雷飞到头上。
得知宋军开始有所举动,将火炮都架到了城门前面,待在皇城中的李乾德。也知道,宋军攻城只怕要不了多久。而他到底是降是战,还不能下定决心啊!
就在这个时候,守卫皇宫的禁卫都统,却显得有些慌张的道:“启禀皇上,宫外来了大批百姓,他们全部跪在皇宫外面,还请皇上示下!”
听到这话,李乾德脸色一黑,而这时有官员问道:“李都统,那些百姓可携带了兵器?”
这位禁卫都统摇头道:“没有,这些百姓都很安静,一起跪在皇宫外面。也没冲击禁军的哨线,而且末将还看到,跪在皇宫外面的百姓越来越多。”
安静的下跪,这些百姓的意思,已然说的很明白。看这样子,百姓是希望李乾德降了,让他们免去这场刀兵之祸。毕竟,宋军给了他们三天考虑时间,已然很仁义了。
百姓以无声的下跪,乞求他这位皇帝出城纳降。做为皇帝的李乾德,正可谓又气又急。气的自然是,这些百姓敢这样对待于他。急的是,这些百姓现在还算冷静。
如果宋军一开炮,这些百姓还会不会老实下跪请愿,那就不是他所能预料的。真让这些百姓拼起命来,他这位皇帝只怕也会被百姓砍头,送到城外跟宋军乞降。
不是不战,而是谁都知道,这战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明知不可为,却硬要跟宋军拼死一战。对这些,只想过些安稳日子的百姓而言,他们自然选择不战。
看着堂下那些文武百官,也是闷不吭声的样子。李乾德岂能不知,他们也希望他能投降。这样一来,他们也能保存性命,再不济也能保存一些家产啊!
从各方收到的消息,宋军进攻李朝以来,对百姓还是比较宽厚。真正倒霉的,反倒是那些官员跟大户人家。可只要顺从宋军的管制,同样能得到赦免。
对于这些李朝文武大臣而言,在实在没有选择的时候,选择保住性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反正,他们相信宋军,不会将他们全部斩杀干净。
只要在李朝,那怕将来这里变成宋朝的治下。他们这些人,凭借经营的人脉关系。早晚还会有出头之日,这种王朝更替,历史上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王朝不断更替,可一些世家却永远的毅立于此。世家靠的是什么生存下来,无非就是趋利避祸,识时务才活下来的。而眼下,又到了他们识时务的时候。
就在李乾德快把嘴唇给咬破之时,殿外又传来一阵嚎哭之声。真心烦的李乾德,立刻怒道:“来人,把那哭丧的家伙,拖出去斩了。朕还没死呢!”
跑出门外的禁军,没多久又重新跑了回来,略显忐忑的道:“皇上,殿外哭丧的人,乃是太尉府的管家。他说,太尉大人,在府中自刎了。”
此话一出,朝堂中还有点爱国心的文武大臣,也忍不住失声道:“啊!怎么会这样!”
那怕李乾德,得知这个消息,也一屁股跌坐在龙椅上。他明白,这位太尉以这种方式,希望死的光彩一些。如果被宋军杀人,对他而言是一种耻辱。
没多久,那位满脸泪水,一身素服的太尉府管家。来到大殿之上,哽咽着声音道:“皇上,太尉大人过世前,让小的转告皇上一句话。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短短的十个字,道尽了这位太尉最终做出的选择。其实李常杰也不想死,可当他得知,皇宫外面被下跪的百姓给包围,城上的守军也无心抵抗,便知大势已去。
这种情况,李乾德身为君主,能做的便是委屈求全。为李朝的百姓,尽最后一份国主之谊。这样或许在将来,他还有机会回到李朝时,能收获到这些百姓的活命之恩。
如果继续坚持下去,宋军真的开炮,不但升龙城将血流成河。皇族一脉,也将彻底被斩杀至净。这种明哲保身的方法,尽管会感受到耻辱,却总有机会期待未来。
一些门下跟宋军有所关系的文武官员,知道是时候让这位皇帝下决心。很快下跪道:“恳请皇上,看在全城百姓乞求的份上,看在太尉大人以身就义的份上,降了吧!”
没等那些所谓的忠臣怒斥,大殿之上的文武百官,已然跪倒一大半。看到这些文武官员,都无心再战,他这个皇帝又有什么选择呢?
觉得有种万念俱灰的李乾德,一咬牙道:“告诉城外的宋军,朕开城投降!”
艰难吐出这句话,朝堂之上下跪的文武官员,自然欣喜的道:“皇上圣明。”
而一些不甘就此失去一切的官员,自然横加阻拦。可他们那点声音,很快就淹没在投降派的打击声中。这个时候,已然没什么好顾虑的了!
只是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在李乾德刚刚下达投降时。一支守卫皇城的东门的守军,便悄然的将皇城打开。先皇帝一步,打开城门向宋军投降了!R1152
至于皇城里,那位堂弟跟他的心腹大臣们会怎么样,赵孝锡根本就不怎么理会。按步就班,完成心中的计划便行,其它的事情关心再多也没用。
不论是他还是赵煦,在事关大宋安危的事情上,两人都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只要赵孝锡一天没举反旗,赵煦就不敢把赵孝锡怎么着。
当新任臣相章惇,担心未来皇帝压制不住赵孝锡时。这位琼州王,已然带领两路大军,将升龙城给团团包围了起来。却一直没什么攻城的动作,就这样摆开阵势恐吓城中人。
对赵孝锡而言,仗打到这个份上,李朝君臣想必也明白,他此次开战要的是什么。什么割地赔款,赵孝锡都不加理会,他要的是整个李朝的彊土。
完成包围的第一时间,赵孝锡就让人给城里的李乾德下达了最后通谍。只给他一个选择,交出李朝的皇印,他便保证李家一门的安全,让其前往汴梁城居住。
未来改成安南路的李朝,跟他李家再无任何关系。李乾德也能以郡王的身份,入住到大宋皇城之中。从此,三代子孙不得离开汴梁城半步。
给其三天时间考虑,如果三天之后,李乾德不接受这个建议。赵孝锡便会发动进攻,到时城破之日,便是李家满门皆杀的下场。
除此之外,唯一指定必杀的,便是当年指挥熙宁之战,屠杀邕州十万军民的罪魁祸首。如今已然贵为李朝太尉的李常杰,这位已然白发苍苍的老将,则是必杀之人。
做为李朝的三朝元老,李常杰在李朝也有军神之称。杀掉这样的统兵老将,对李朝的打击可想而知。只是如今年老的军神,面对眼下的局势同样无能为力。
为了拖延赵孝锡大军的速度,李朝将他们最为强大的象队,都曾派去过。由李常杰的侄孙,亲自领兵作战。结果一顿炮击过后,象阵立刻四散而逃。
根本不用赵孝锡的军队动手,那些被炮弹炸疯的大象,直接将李朝本部的士兵给踩踏至死。包括李常杰的侄孙,被喻为李朝将星的年青都统,也成一滩肉泥。
用赵孝锡的话,在他面前玩大象,简直就是找死的举动。这种火炮的出现,令这种兵种将彻底的被淘汰出军队的序列当中。玩象自残,指的就是这些家伙的找死举动。
看着升龙城内人心慌慌的样子,尽管物资准备充分的李朝,却陷入了一片慌乱的景象当中。挤在城中,近十万可战之兵,却根本没多少与宋军作战的勇气。
这段时间,两路大军的火炮,已然将他们的信心给催毁。这种根本不是人力所能匹敌的武器,包括军神李常杰,也觉得无力回天。
尽管李常杰在朝堂表示,为了李朝为了皇室,他死不足惜。只是答应赵孝锡的条件,李朝真的就彻底的亡国了。可如今这种情景,跟亡国又有什么区别呢?
面对这种人心惶惶的情景,李乾德也显得非常无助。一直以来,他都自认为李朝的中兴之主。可偏偏碰到赵孝锡这么个妖孽,让他一腔野心都化为乌有。
每次看到朝臣们哑口无言的样子,李乾德的心情可想而知。回到后宫,看到那些妃嫔哭哭啼啼的样子,李乾德也觉得,国主当成他这样子,真的倒霉透顶了。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最后通牒的一天到来,李朝的百姓跟官兵。都望着皇宫所在的方向,希望看到这位皇帝,能够识时务向宋朝大军投降。
不然,那种天雷真的飞进城里。不论是城里的军队,还是逃难到城里的百姓,都将出现无辜被炸死的场景。而这三天,宋军已然将全城封锁的水泄不通。
看着整齐待发的宋军,开始在四城布置令李朝官兵魂飞魄散的火炮。被武将严令待在城墙上的李朝士卒,都显得有些人心惶惶,生怕那天雷飞到头上。
得知宋军开始有所举动,将火炮都架到了城门前面,待在皇城中的李乾德。也知道,宋军攻城只怕要不了多久。而他到底是降是战,还不能下定决心啊!
就在这个时候,守卫皇宫的禁卫都统,却显得有些慌张的道:“启禀皇上,宫外来了大批百姓,他们全部跪在皇宫外面,还请皇上示下!”
听到这话,李乾德脸色一黑,而这时有官员问道:“李都统,那些百姓可携带了兵器?”
这位禁卫都统摇头道:“没有,这些百姓都很安静,一起跪在皇宫外面。也没冲击禁军的哨线,而且末将还看到,跪在皇宫外面的百姓越来越多。”
安静的下跪,这些百姓的意思,已然说的很明白。看这样子,百姓是希望李乾德降了,让他们免去这场刀兵之祸。毕竟,宋军给了他们三天考虑时间,已然很仁义了。
百姓以无声的下跪,乞求他这位皇帝出城纳降。做为皇帝的李乾德,正可谓又气又急。气的自然是,这些百姓敢这样对待于他。急的是,这些百姓现在还算冷静。
如果宋军一开炮,这些百姓还会不会老实下跪请愿,那就不是他所能预料的。真让这些百姓拼起命来,他这位皇帝只怕也会被百姓砍头,送到城外跟宋军乞降。
不是不战,而是谁都知道,这战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明知不可为,却硬要跟宋军拼死一战。对这些,只想过些安稳日子的百姓而言,他们自然选择不战。
看着堂下那些文武百官,也是闷不吭声的样子。李乾德岂能不知,他们也希望他能投降。这样一来,他们也能保存性命,再不济也能保存一些家产啊!
从各方收到的消息,宋军进攻李朝以来,对百姓还是比较宽厚。真正倒霉的,反倒是那些官员跟大户人家。可只要顺从宋军的管制,同样能得到赦免。
对于这些李朝文武大臣而言,在实在没有选择的时候,选择保住性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反正,他们相信宋军,不会将他们全部斩杀干净。
只要在李朝,那怕将来这里变成宋朝的治下。他们这些人,凭借经营的人脉关系。早晚还会有出头之日,这种王朝更替,历史上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王朝不断更替,可一些世家却永远的毅立于此。世家靠的是什么生存下来,无非就是趋利避祸,识时务才活下来的。而眼下,又到了他们识时务的时候。
就在李乾德快把嘴唇给咬破之时,殿外又传来一阵嚎哭之声。真心烦的李乾德,立刻怒道:“来人,把那哭丧的家伙,拖出去斩了。朕还没死呢!”
跑出门外的禁军,没多久又重新跑了回来,略显忐忑的道:“皇上,殿外哭丧的人,乃是太尉府的管家。他说,太尉大人,在府中自刎了。”
此话一出,朝堂中还有点爱国心的文武大臣,也忍不住失声道:“啊!怎么会这样!”
那怕李乾德,得知这个消息,也一屁股跌坐在龙椅上。他明白,这位太尉以这种方式,希望死的光彩一些。如果被宋军杀人,对他而言是一种耻辱。
没多久,那位满脸泪水,一身素服的太尉府管家。来到大殿之上,哽咽着声音道:“皇上,太尉大人过世前,让小的转告皇上一句话。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短短的十个字,道尽了这位太尉最终做出的选择。其实李常杰也不想死,可当他得知,皇宫外面被下跪的百姓给包围,城上的守军也无心抵抗,便知大势已去。
这种情况,李乾德身为君主,能做的便是委屈求全。为李朝的百姓,尽最后一份国主之谊。这样或许在将来,他还有机会回到李朝时,能收获到这些百姓的活命之恩。
如果继续坚持下去,宋军真的开炮,不但升龙城将血流成河。皇族一脉,也将彻底被斩杀至净。这种明哲保身的方法,尽管会感受到耻辱,却总有机会期待未来。
一些门下跟宋军有所关系的文武官员,知道是时候让这位皇帝下决心。很快下跪道:“恳请皇上,看在全城百姓乞求的份上,看在太尉大人以身就义的份上,降了吧!”
没等那些所谓的忠臣怒斥,大殿之上的文武百官,已然跪倒一大半。看到这些文武官员,都无心再战,他这个皇帝又有什么选择呢?
觉得有种万念俱灰的李乾德,一咬牙道:“告诉城外的宋军,朕开城投降!”
艰难吐出这句话,朝堂之上下跪的文武官员,自然欣喜的道:“皇上圣明。”
而一些不甘就此失去一切的官员,自然横加阻拦。可他们那点声音,很快就淹没在投降派的打击声中。这个时候,已然没什么好顾虑的了!
只是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在李乾德刚刚下达投降时。一支守卫皇城的东门的守军,便悄然的将皇城打开。先皇帝一步,打开城门向宋军投降了!R1152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