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35 第732章:若阴氏灭亡……
- 736 第733章:灭此朝食!
- 737 第734章:惨,太特么惨了!
- 738 第735章:魏氏除名!
- 739 第736章:斩草不除根的下一句是?
- 740 第737章:扫清障碍,然后……
- 741 第738章:反晋联盟,了解一下?
- 742 第739章:该安排秦国了呀
- 743 第740章:秦国?名存实亡啦。
- 744 第741章:阴武出招,联军百态
- 745 第742章:新时代的来临
- 746 第743章: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 747 第744章:顺路灭一国???
- 748 第745章:大佬,给次机会呀
- 749 第746章:接下来会很关键!
- 750 第747章:决定晋国命运的一天
- 751 第748章:我主沉浮!
- 752 第749章:耻辱,大大的耻辱!
- 753 第750章:所谋者大!
- 754 第751章:偶像,你来啦?
- 755 第752章:卑劣的上位者们
- 756 第753章:这下有好戏看了
- 757 第754章:亲,玩分晋吗?(第二更)
- 758 第755章:开弓没有回头箭!
- 759 第756章:未雨绸缪
- 760 第757章:听说过自治吗?
- 761 第758章:万事俱备,回国就分晋
- 762 第759章:起雄城,大事近
- 763 第760章:汉,银河也!
- 764 第761章:一再的大动作
- 765 第762章:不可逆转了啊
- 766 第763章:侯爵?侯爵!
- 767 第764章:一帮大佬的齐聚
- 768 第765章:可算盼到这一天啦
- 769 第766章:到来的战国时代
- 770 第767章:崭新的历史篇章
- 771 第768章:奋进的周天子
- 772 第769章:必要的风险
- 773 第770章:汉氏子姓
- 774 第771章:汉家自有制度
- 775 第772章:礼崩乐坏了呀
- 776 第773章:巍巍长安
- 777 第774章:妄自尊大
- 778 第775章:稳住,不要浪!
- 779 第776章:太子带兵进京啦
- 780 第777章:天下局势的骤变
- 781 第778章:君臣和谐呀
- 782 第779章:孔丘出生啦
- 783 第780章:岂知有今日?
- 784 第781章:被提前的五国相王
- 785 第782章:带甲百万
- 786 第783章:从今以后各玩各的
- 787 第784章:汉国太子
- 788 第785章:好惨的一个人
- 789 第786章:诸侯汇聚
- 790 第787章:吴国可怜吗?
- 791 第788章:说是误会,信吗?
- 792 第789章:寡人命你们统统滚开
- 793 第790章:确认不是来搞笑的?
- 794 第791章:进位为王
- 795 第792章:远交近攻
- 796 第793章:维新之难
- 797 第794章:不混一,寡人死不瞑目
- 798 第795章:十年,需要十年!
- 799 第796章:匆匆三年
- 800 第797章:范使哭汉庭
- 801 第798章:给脸,特么不要脸!
- 802 第799章:公子被流放啦!
- 803 第800章:时不待我!
- 804 第801章:百家之医家问世
- 805 第802章:可为,可不为
- 806 第803章:经略巴蜀之始
- 807 第804章:函谷关前
- 808 第805章:结盟?那是不可能结盟的。
- 809 第806章:宇内混一,舍我其谁?
- 810 第807章:怎么才能坑到汉国?
- 811 第808章:范王匄,薨。
- 812 第809章:危若累卵
- 813 第810章:汉军威武
- 814 第811章:差距超乎想象
- 815 第812章:必有四晋归一雄心
- 816 第813章:各自的心怀鬼胎
- 817 第814章:这才是战国时代啊
- 818 第815章:汉国危矣!
- 819 第816章:不讲武德啊!
- 820 第817章: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 821 第818章:又一个退出历史舞台
- 822 第819章:都是无耻小人
- 823 第820章:大争之世,唯论强弱存亡
- 824 第821章:错综复杂的局面
- 825 第822章:大汉太子
- 826 第823章:急君父之所急
- 827 第824章:爷孙三代
- 828 第825章:痛失栋梁
- 829 第826章:一人死,多事生
- 830 第827章:三年后,东出!
- 831 第828章:汉王高义啊!
- 832 第829章:寡人真的太难了
- 833 第830章:该拿楚国怎么办?
- 834 第831章:匆匆数载
- 835 第832章:大汉的敌人们
- 836 第833章:因为他是吕政呀
- 837 第834章:公孙初领兵
- 838 第835章:大汉的好圣孙啊
- 839 第836章:父子谈心
- 840 第837章:君父太难当了!
- 841 第838章:举世瞩目
- 842 第839章:难兄难弟
- 843 第840章:殊死一搏!
- 844 第841章:汉王邀荀王会猎
- 845 第842章:不过日子了呀!
- 846 第843章:出征!出征!
- 847 第844章:风云变幻啊!
- 848 第845章:要当乌龟的中行吴
- 849 第846章:陈年往事
- 850 第847章:谁会赢呢?
- 851 第848章:王师东进中原日
- 852 第849章:大汉之强
- 853 第850章:不见血的交锋
- 854 第851章:用兵最高境界是什么?
- 855 第852章:汉王,你不讲武德!
- 856 第853章:四晋归一无可扭转
- 857 第854章:生如夏花,岂可无灿烂之日
- 858 第855章:尘埃落定
- 859 第856章:来到关键的历史时刻
- 860 第857章:果真是好儿子
- 861 第858章:布局将来
- 862 第859章:生前事,身后名
- 863 第860章:一些事在悄悄改变
- 864 第861章:爷、儿、孙
- 865 第862章:即将到来的尾声
- 866 第863章:传承有序(全书终)
- 867 后记①:未来可期
- 868 新书《我在春秋做贵族》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742章:新时代的来临
第742章:新时代的来临
以侯氏为首的五个家族不想再当郑人,想要当一名晋人,是谁的手笔?有他们自己的强烈意愿,再被阴氏和范氏联合推了一把。
这五个家族改旗易帜,郑国临近晋国的大片区域立刻变了颜色,换作是在有国界边防的年代,怎么都要一下子让郑国的国防崩溃了。
现在各个列国不存在国界线这种玩意,他们以城邑来划定势力范围,也就是没有“过线”这种说法。
所以了,士匄率领大军南下,没有去攻击郑国的城邑为前提,晋军并不能算是入侵郑国,要出现攻打“城”、“邑”、“邦”才是正儿八经的交战,不然都算是一种路过。
这个也是春秋时期为什么一再出现甲国跨过乙国去攻打丙国,乙国不认为自己遭到甲国侵犯的原因。
还有那么一件事情,晋军南下肯定需要后方运送补给品,辎重队伍不管是在郑国或是宋国势力范围,压根就没有遭到攻击。
那是郑人或宋人不知道晋军的补给线在哪吗?并不是的。他们只是还在遵守交战规则。
什么规则?不攻击敌军的补给线只是其中的一种,包括不猎杀敌军的传令兵,不在某地设伏打伏击战,不刻意杀死敌方贵族,等等很多方面。
当然了,也有诸侯国不再遵守交战规则,以吴国和秦国作为代表,率先进入到礼崩乐坏的时代。
所以,哪怕是没有吕武的推动,到了公元前556年的阶段,很多事情其实也会出现变化。
是的,时间线已经走到了公元前556年,在今年吕武正式奔五,已经四十岁了。
春暖花开的季节到来,位于“斗首”的战事即将再次开启。
然而,齐军和卫军先后撤离“斗首”包围圈,后面公子午决定抽出五万楚军前往卫国助战。
宋国考虑到跟卫国的关系,再加上卫国的坚持能牵制约十万左右的晋军,咬牙拿出两万宋军从国内径直开往卫国。
楚国、宋国、齐国和卫国的做法让子产有点透心凉。
这尼玛!
眼见着“斗首”这边马上就要开打,极度需要保持兵力优势的时刻,卫军回去保家卫国令人无话可说,齐国也的确跟卫国唇亡齿寒应该助战,楚国和宋国不想着趁晋国本土援军没来之前击败士匄统率的这股晋军,玩尼玛分兵啊!
子产极力劝说还是没能扭转一帮脑残的决定,一时间陷入了极度心理焦虑的状态。
郑国发生叛乱,要这么说是不是也应该从围困“斗首”这边抽调兵力回去平叛?
一旦郑军也撤回去,本来就士气低迷的联军是不是就要原地解散?
后面还是士匄帮联军稳住了局面,原因是晋军率先发起了对联军的进攻。
当然不是突然来那么一下子,士匄派人前往联军营寨,邀请联军在哪一天的什么时辰摆开阵势,打的是双方列阵而战的堂堂正正之战。
卫军、齐军和五万楚军离场,留下的是五万楚军、四万宋军,四万郑军,两万吴军,还有陈、蔡、唐、沈、番、厉、胡……等国合起来约一万三四千的部队。
这个“斗首”目前是什么情况?以兵力多寡的话,有十六万多一点的联军,晋军的数量则是十四万左右,双方仅是比较兵力算是差距不大。
晋军邀战,郑军还能撤吗?
子产不知道联军中他国贵族怎么想,他是真心希望能够击败晋国,无法击败则是保持一个势均力敌的局面。
现实再一次教联军做人了!
第一天,晋军这边出动了范氏的三万七千五百人车,也就是一个晋国“军”的编制上阵邀战。
公子午当仁不让地扛起了首战的重任,出动了五万人车,也就是留在“斗首”的所有楚军,相当于周礼编制的四个“军”,算是倾巢而出了。
双方在辰时出营列阵,辰时四刻擂鼓而战,进入交战状态的晋军和楚军挥洒汗水和流淌热血,每一个呼吸都有人阵陨沙场;没有进入交战状态的其余人,他们或是待在营盘内,也能是列阵在营盘外,极力发出助威之声。
交战打到正午时分依然难解难分,双方约定暂时罢战,回去稍作休息再补充水份,吃饭则是没有事。
“我军将士归来者不足三万……”公子午很心疼,无比的心疼,偏偏不能将心疼表现出来,用着振奋的表情说道:“晋军归去者不满三万。”
啊?
楚军可是出动了五万人车,等于有两万左右的士兵丢在战场上。
晋军一个军是三万七千五百人车,回去三万左右也就折损七千五百左右。
打成了一比一以上,快一比二的战损,有什么好骄傲的?
公子午给出了答案:“我军四成为去岁新编,晋军范氏乃是历经久战之师。”
那一次“郜之战”让楚军损失很惨重,国内贵族的老兵能活着回去的人最低只有两成不到,好一些的也只保留四成左右。
这个就是晋军在“郢”耀武扬威,甚至跑去饮马大江,楚国装鸵鸟的原因啊!
在这两年,楚国的国君,也就是熊招拿出巨资武装“左右广”,不止是恢复满编的五千人车,甚至扩编到了八千人车的规模,一下子将几代楚君的积蓄给掏空了。
楚君熊招才不会只严格要求自己,更要求国内贵族扩编私军和加强武备,卯足劲就等着要雪耻报仇来着。
鉴于楚国贵族本来就挺会玩,经常会拉农夫或蛮人凑数,上面来了扩军的命令,着实没有足够的武士,肯定要拉更多的农夫或蛮人凑数。
这样的情况被一些心怀报仇之志的大臣捅到熊招那边,狠狠地抓了一些典型,可算让抠门又心思多的贵族不但需要收敛,还要破财对农夫或蛮人进行训练再列装。
过程可能充满了曲折,楚国想要加强举国武力的目标却是达到了。
他们暂时不知道那么干会带来什么影响,成果则是在“斗首”得到了体现。
公子午当然知道战损比,耐不住看见了成效,振奋是真振奋,并不是自我催眠。
几乎被逼到墙角的楚国君臣并不知道一点,他们早就首创拉农夫凑人头的例子,更搞出了大肆武装农夫拉上战场的行为。
那么做固然是增加了国家可使用的兵力,战争的规模必然会一再扩大,农夫经过时间很少的训练乃至于不训练拉上战场将成为常态,诸夏这边就不再是那种战争跟非职业军人无关的状态了。
范氏真的折损掉七千多士兵吗?其实并没有。
一场对战下来,范氏战死的士兵根本没有超过两千,并且范氏的士兵发现一种情况,今天交战的楚军士兵杀起来远比之前更容易。
那种容易到什么程度?亲自下场参战的范氏士兵发现一部分楚军士兵没打就先胆怯,使用战戈的动作非常笨拙,连怎么躲避攻击都不知道,显得极度缺乏实战经验。
好像也没毛病?别说是训练时间非常短暂的农夫,哪怕是正儿八经的武士之家没有参战经验也是那样,有所区别的是职业士兵的心态会比农夫更稳,能够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是一个样。
“或许不用等元戎来援,我自可击败诸敌。”士匄得知己方伤亡和敌军的对比,一下子就信心膨胀了。
士匄是中军佐,主要是范氏很强大,来到“斗首”理所当然接管了指挥权。
晋国的卿位已经决定要变更,并且卿位已经被内定,但是还没有实际执行。
所以,卿位排序还是老样子。
不过,哪怕是卿位会出现变动,解朔依旧会担任下军将。
因为卿位还没有正式变动,内定会成为下军佐的韩起还只是新军尉。
新军并没有参加这一次国战,韩起临时担任“司马”这个职位,话语权跟为“卿”肯定无法比。
解朔说道:“元戎不逾一月便会率军而来。再则言,诸侯叛我,岂是击而败之可惩,使之再来援军,一并歼灭为佳。”
这个道理士匄当然知道,有点不舒服的是等吕武过来,荣誉和荣耀又要归于吕武了。
士匄很不爽地瞄了解朔一眼,话却是没有多说。
没法子啊!
解朔是吕武的第一狗腿,还有人不知道吗?
换作以往的话,士匄不爽就会直接表现出来,随着局势一再出现变化,尤其是阴氏那么轻易就灭掉实力不弱的魏氏,多少是让士匄心生了不小的忌惮。
更大的原因是,士匄现在想要的远比以前更多,独霸晋国南境已经不能满足其野心,想要实现更大的野心需要来自阴氏的配合。
什么野心?晋国的公族已经完蛋,距离彻底完蛋也就是再踹一脚的功夫。
范氏能够独霸南境,要是能侵占郑国更多的城邑,考虑到晋国公族失势,阴氏、范氏和荀氏的实力那么强大,能不能手握“名”与“器”啊?
士匄为什么窥探到这一层次?
有那么一个套路,比如偶遇仙风道骨的老者,交谈中得知自己有大气运;也能是属下敬献鱼鲜,发现鱼腹中有刻字的玉;更能是去哪里溜达,发现一块石头上竟然刻着范氏会怎么样怎么样的文字。
凡是成大事者,谁还不会遇上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呀?
然后,该怎么办?
士匄表示自己已经想好了……
这五个家族改旗易帜,郑国临近晋国的大片区域立刻变了颜色,换作是在有国界边防的年代,怎么都要一下子让郑国的国防崩溃了。
现在各个列国不存在国界线这种玩意,他们以城邑来划定势力范围,也就是没有“过线”这种说法。
所以了,士匄率领大军南下,没有去攻击郑国的城邑为前提,晋军并不能算是入侵郑国,要出现攻打“城”、“邑”、“邦”才是正儿八经的交战,不然都算是一种路过。
这个也是春秋时期为什么一再出现甲国跨过乙国去攻打丙国,乙国不认为自己遭到甲国侵犯的原因。
还有那么一件事情,晋军南下肯定需要后方运送补给品,辎重队伍不管是在郑国或是宋国势力范围,压根就没有遭到攻击。
那是郑人或宋人不知道晋军的补给线在哪吗?并不是的。他们只是还在遵守交战规则。
什么规则?不攻击敌军的补给线只是其中的一种,包括不猎杀敌军的传令兵,不在某地设伏打伏击战,不刻意杀死敌方贵族,等等很多方面。
当然了,也有诸侯国不再遵守交战规则,以吴国和秦国作为代表,率先进入到礼崩乐坏的时代。
所以,哪怕是没有吕武的推动,到了公元前556年的阶段,很多事情其实也会出现变化。
是的,时间线已经走到了公元前556年,在今年吕武正式奔五,已经四十岁了。
春暖花开的季节到来,位于“斗首”的战事即将再次开启。
然而,齐军和卫军先后撤离“斗首”包围圈,后面公子午决定抽出五万楚军前往卫国助战。
宋国考虑到跟卫国的关系,再加上卫国的坚持能牵制约十万左右的晋军,咬牙拿出两万宋军从国内径直开往卫国。
楚国、宋国、齐国和卫国的做法让子产有点透心凉。
这尼玛!
眼见着“斗首”这边马上就要开打,极度需要保持兵力优势的时刻,卫军回去保家卫国令人无话可说,齐国也的确跟卫国唇亡齿寒应该助战,楚国和宋国不想着趁晋国本土援军没来之前击败士匄统率的这股晋军,玩尼玛分兵啊!
子产极力劝说还是没能扭转一帮脑残的决定,一时间陷入了极度心理焦虑的状态。
郑国发生叛乱,要这么说是不是也应该从围困“斗首”这边抽调兵力回去平叛?
一旦郑军也撤回去,本来就士气低迷的联军是不是就要原地解散?
后面还是士匄帮联军稳住了局面,原因是晋军率先发起了对联军的进攻。
当然不是突然来那么一下子,士匄派人前往联军营寨,邀请联军在哪一天的什么时辰摆开阵势,打的是双方列阵而战的堂堂正正之战。
卫军、齐军和五万楚军离场,留下的是五万楚军、四万宋军,四万郑军,两万吴军,还有陈、蔡、唐、沈、番、厉、胡……等国合起来约一万三四千的部队。
这个“斗首”目前是什么情况?以兵力多寡的话,有十六万多一点的联军,晋军的数量则是十四万左右,双方仅是比较兵力算是差距不大。
晋军邀战,郑军还能撤吗?
子产不知道联军中他国贵族怎么想,他是真心希望能够击败晋国,无法击败则是保持一个势均力敌的局面。
现实再一次教联军做人了!
第一天,晋军这边出动了范氏的三万七千五百人车,也就是一个晋国“军”的编制上阵邀战。
公子午当仁不让地扛起了首战的重任,出动了五万人车,也就是留在“斗首”的所有楚军,相当于周礼编制的四个“军”,算是倾巢而出了。
双方在辰时出营列阵,辰时四刻擂鼓而战,进入交战状态的晋军和楚军挥洒汗水和流淌热血,每一个呼吸都有人阵陨沙场;没有进入交战状态的其余人,他们或是待在营盘内,也能是列阵在营盘外,极力发出助威之声。
交战打到正午时分依然难解难分,双方约定暂时罢战,回去稍作休息再补充水份,吃饭则是没有事。
“我军将士归来者不足三万……”公子午很心疼,无比的心疼,偏偏不能将心疼表现出来,用着振奋的表情说道:“晋军归去者不满三万。”
啊?
楚军可是出动了五万人车,等于有两万左右的士兵丢在战场上。
晋军一个军是三万七千五百人车,回去三万左右也就折损七千五百左右。
打成了一比一以上,快一比二的战损,有什么好骄傲的?
公子午给出了答案:“我军四成为去岁新编,晋军范氏乃是历经久战之师。”
那一次“郜之战”让楚军损失很惨重,国内贵族的老兵能活着回去的人最低只有两成不到,好一些的也只保留四成左右。
这个就是晋军在“郢”耀武扬威,甚至跑去饮马大江,楚国装鸵鸟的原因啊!
在这两年,楚国的国君,也就是熊招拿出巨资武装“左右广”,不止是恢复满编的五千人车,甚至扩编到了八千人车的规模,一下子将几代楚君的积蓄给掏空了。
楚君熊招才不会只严格要求自己,更要求国内贵族扩编私军和加强武备,卯足劲就等着要雪耻报仇来着。
鉴于楚国贵族本来就挺会玩,经常会拉农夫或蛮人凑数,上面来了扩军的命令,着实没有足够的武士,肯定要拉更多的农夫或蛮人凑数。
这样的情况被一些心怀报仇之志的大臣捅到熊招那边,狠狠地抓了一些典型,可算让抠门又心思多的贵族不但需要收敛,还要破财对农夫或蛮人进行训练再列装。
过程可能充满了曲折,楚国想要加强举国武力的目标却是达到了。
他们暂时不知道那么干会带来什么影响,成果则是在“斗首”得到了体现。
公子午当然知道战损比,耐不住看见了成效,振奋是真振奋,并不是自我催眠。
几乎被逼到墙角的楚国君臣并不知道一点,他们早就首创拉农夫凑人头的例子,更搞出了大肆武装农夫拉上战场的行为。
那么做固然是增加了国家可使用的兵力,战争的规模必然会一再扩大,农夫经过时间很少的训练乃至于不训练拉上战场将成为常态,诸夏这边就不再是那种战争跟非职业军人无关的状态了。
范氏真的折损掉七千多士兵吗?其实并没有。
一场对战下来,范氏战死的士兵根本没有超过两千,并且范氏的士兵发现一种情况,今天交战的楚军士兵杀起来远比之前更容易。
那种容易到什么程度?亲自下场参战的范氏士兵发现一部分楚军士兵没打就先胆怯,使用战戈的动作非常笨拙,连怎么躲避攻击都不知道,显得极度缺乏实战经验。
好像也没毛病?别说是训练时间非常短暂的农夫,哪怕是正儿八经的武士之家没有参战经验也是那样,有所区别的是职业士兵的心态会比农夫更稳,能够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是一个样。
“或许不用等元戎来援,我自可击败诸敌。”士匄得知己方伤亡和敌军的对比,一下子就信心膨胀了。
士匄是中军佐,主要是范氏很强大,来到“斗首”理所当然接管了指挥权。
晋国的卿位已经决定要变更,并且卿位已经被内定,但是还没有实际执行。
所以,卿位排序还是老样子。
不过,哪怕是卿位会出现变动,解朔依旧会担任下军将。
因为卿位还没有正式变动,内定会成为下军佐的韩起还只是新军尉。
新军并没有参加这一次国战,韩起临时担任“司马”这个职位,话语权跟为“卿”肯定无法比。
解朔说道:“元戎不逾一月便会率军而来。再则言,诸侯叛我,岂是击而败之可惩,使之再来援军,一并歼灭为佳。”
这个道理士匄当然知道,有点不舒服的是等吕武过来,荣誉和荣耀又要归于吕武了。
士匄很不爽地瞄了解朔一眼,话却是没有多说。
没法子啊!
解朔是吕武的第一狗腿,还有人不知道吗?
换作以往的话,士匄不爽就会直接表现出来,随着局势一再出现变化,尤其是阴氏那么轻易就灭掉实力不弱的魏氏,多少是让士匄心生了不小的忌惮。
更大的原因是,士匄现在想要的远比以前更多,独霸晋国南境已经不能满足其野心,想要实现更大的野心需要来自阴氏的配合。
什么野心?晋国的公族已经完蛋,距离彻底完蛋也就是再踹一脚的功夫。
范氏能够独霸南境,要是能侵占郑国更多的城邑,考虑到晋国公族失势,阴氏、范氏和荀氏的实力那么强大,能不能手握“名”与“器”啊?
士匄为什么窥探到这一层次?
有那么一个套路,比如偶遇仙风道骨的老者,交谈中得知自己有大气运;也能是属下敬献鱼鲜,发现鱼腹中有刻字的玉;更能是去哪里溜达,发现一块石头上竟然刻着范氏会怎么样怎么样的文字。
凡是成大事者,谁还不会遇上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呀?
然后,该怎么办?
士匄表示自己已经想好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