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59 第一章(69)
- 260 第一章(70)
- 261 第一章(71)
- 262 第一章(72)
- 263 第一章(73)
- 264 第一章(74)
- 265 第一章(75)
- 266 第一章(76)
- 267 第一章(77)
- 268 第一章(78)
- 269 第一章(79)
- 270 第一章(80)
- 271 第一章(81)
- 272 第一章(82)
- 273 第一章(83)
- 274 第一章(84)
- 275 第一章(85)
- 276 第一章(86)
- 277 第一章(87)
- 278 第一章(88)
- 279 第一章(89)
- 280 第一章(90)
- 281 第一章(91)
- 282 第一章(92)
- 283 第一章(93)
- 284 第一章(94)
- 285 第一章(95)
- 286 第一章(96)
- 287 第一章(97)
- 288 第一章(98)
- 289 第一章(99)
- 290 第一章(100)
- 291 第一章(101)
- 292 第一章(102)
- 293 第一章(103)
- 294 第一章(1)
- 295 第一章(2)
- 296 第一章(3)
- 297 第一章(4)
- 298 第一章(5)
- 299 第一章(6)
- 300 第一章(7)
- 301 第一章(8)
- 302 第一章(9)
- 303 第一章(10)
- 304 第一章(11)
- 305 第一章(12)
- 306 第一章(13)
- 307 第一章(14)
- 308 第一章(15)
- 309 第一章(16)
- 310 第一章(17)
- 311 第一章(18)
- 312 第一章(19)
- 313 第一章(20)
- 314 第一章(21)
- 315 第一章(22)
- 316 第一章(23)
- 317 第一章(24)
- 318 第一章(25)
- 319 第一章(26)
- 320 第一章(27)
- 321 第一章(28)
- 322 第一章(29)
- 323 第一章(30)
- 324 第一章(31)
- 325 第一章(32)
- 326 第一章(33)
- 327 第一章(34)
- 328 第一章(35)
- 329 第一章(36)
- 330 第一章(37)
- 331 第一章(38)
- 332 第一章(39)
- 333 第一章(40)
- 334 第一章(41)
- 335 第一章(42)
- 336 第一章(43)
- 337 第一章(44)
- 338 第一章(45)
- 339 第一章(46)
- 340 第一章(47)
- 341 第一章(48)
- 342 第一章(49)
- 343 第一章(50)
- 344 第一章(51)
- 345 第一章(52)
- 346 第一章(53)
- 347 第一章(54)
- 348 第一章(55)
- 349 第一章(56)
- 350 第一章(57)
- 351 第一章(58)
- 352 第一章(59)
- 353 第一章(60)
- 354 第一章(61)
- 355 第一章(62)
- 356 第一章(63)
- 357 第一章(64)
- 358 第一章(65)
- 359 第二章(1)
- 360 第二章(2)
- 361 第二章(3)
- 362 第二章(4)
- 363 第二章(5)
- 364 第二章(6)
- 365 第二章(7)
- 366 第二章(8)
- 367 第二章(9)
- 368 第二章(10)
- 369 第二章(11)
- 370 第二章(12)
- 371 第二章(13)
- 372 第二章(14)
- 373 第二章(15)
- 374 第二章(16)
- 375 第二章(17)
- 376 第二章(18)
- 377 第二章(19)
- 378 第二章(20)
- 379 第二章(21)
- 380 第二章(22)
- 381 第二章(23)
- 382 第二章(24)
- 383 第二章(25)
- 384 第二章(26)
- 385 第二章(27)
- 386 第二章(28)
- 387 第二章(29)
- 388 第二章(30)
- 389 第二章(31)
- 390 第二章(32)
- 391 第二章(33)
- 392 第二章(34)
- 393 第二章(35)
- 394 第二章(36)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章(79)
第一章(79)
唐少华说:“没问题,领导差不多十一点都要睡觉的,我们就趁那个时候出去一趟,我带你见识见识我们西城那里的特色。”至于到底是什么特色,他没有明说,只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十一点五十的时候,龚向阳连忙和唐少华告辞,说:“兄弟,我该去叫王书记了。”于是,两个人分手,龚向阳立即赶到二楼,敲开了王一鸣房间的门。
王一鸣起来,感觉精神好了些,于是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就走出房间,到三楼请首长下楼吃饭。到门口的时候,看到李耀、何杰、郑天运等人都到了。
由于事前已经做了说明,首长中午不喝酒,只吃工作餐,也不要求地方官员陪吃陪喝,所以中午的安排很简单。
王一鸣和李耀陪着首长上了第一辆中巴车,到了酒店的主楼,大家下去,到了宴会大厅里,一人拿着一个碗碟,转着圈自己挑选喜欢的东西吃。
毕竟是中央大首长来了,虽然是自助餐,今天菜的品种明显得多了不少,样子也精致,看起来酒店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刘树彬把市里几家有名酒店的厨师集中了十几位,今天中午他们每人做了几个拿手菜,或者点心、汤水什么的,所以,今天的菜品、主食、汤水,都是非常上档次的。
王一鸣倒很喜欢这样的吃饭方式,轻松愉快,不用敬酒,喜欢什么就吃什么,也不浪费。
本来为了安全和私密性,王一鸣特意让工作人员打开了一个包厢,安排首长和他的秘书、警卫一起吃饭。到时候首长招手,让王一鸣过去,王一鸣再过去陪着吃饭。
但是,首长自己端着碗筷,在各个菜品前转了一圈,自己挑选了几样喜欢吃的东西,然后找到一个空桌子,坐下去就开吃了。他这样做,也是做出一副亲民的意思。他不喜欢什么时候都是被警卫和秘书包围着,和群众隔绝开,那样会越来越脱离人民群众的。
首长坐下去的时候,王一鸣和李耀随便挑选了几样菜,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王一鸣和李耀说实话现在都没有任何心思吃饭,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首长身上了。两个人都是第一次以省委书记和省长的身份接待中央主要领导,生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自己的脸上到时候挂不住。
首长倒是很放松,旁若无人地坐下来,冲王一鸣和李耀招了招手,指了指旁边的椅子。
王一鸣和李耀连忙走过去,坐下来陪首长吃饭。
其他的人都在附近的桌子上,自己找个位子坐下来,边吃边小心翼翼地用眼睛迅速地扫视着首长这个桌子的情况,他们又不能直直地盯着这边看,因为那样就失礼了,会让首长感觉不舒服。
首长的警卫坐在旁边的一张桌子上,他的面前放着首长秘书给他拣的一些吃的东西,但是他没有动,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每一个人,这样乱的场所,他是没有心思吃饭的。作为首长的贴身警卫,他的任务就是时刻保卫首长的人身安全,处理任何突发事件。所以,这个时候是他最紧张的时候。
首长边吃饭,边和王一鸣和李耀聊着天。午饭只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首长吃完饭,还要休息一个多小时。各位领导也要回去休息一下,有的人还得准备出差的行李什么的。
下午两点半,各位领导在总统一号别墅前上车,车队就在警车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出了市区,上了高速公路,一路向西城市开去。
沿途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已经提前接到通知,全路封闭,等待中央首长的车队通行。各个关键路口都有交警执勤,一路上畅通无阻,安全得很。
按照安排,下午四点三十分左右,他们就可以到达果林县石桥镇的沙岗村,参观这个西江省当年的改革开放第一村。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沙岗村二十多户农民苦于吃大锅饭的日子难过,生产队每一年打的粮食除去上缴的公粮外,家家户户都填不饱肚子,为了生存,他们悄悄地商量,把生产队的地名义上还是集体一起耕种,而私下里却按照各户的人口,平均做了分配。这样,大家对外还是一个生产队,而实际上是各家种各家的地,各人打的粮食各人吃。只是交公粮的时候还是一起的。这样做的第一年,他们就发现粮食产量大增,除去上缴的公粮,各家各户的粮食都吃不完,剩余的粮食可以用来养猪、养羊、喂鸡,农民们的生活一下子就得到了极大改善,他们初步尝到了分田单干的好处,这是西江省里第一个走上分开大集体单干的村子。改革开放后,这里被树为农村改革开放的典型,省财政拨钱修建了“大包干纪念馆”,打通了从镇里到村里的道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总书记曾经到村子里视察过一次,《人民日报》还在头条做了报道。从此,沙岗村声名显赫,全国各地的官员、专家、学者都慕名而来,纷纷到沙岗村参观,这里赫然成了中国农村实行大包干的一个窗口和改革开放的缩影。
因为这个村在西江省很有代表性,位置也合适,正处在江城市到西城市的路上,所以,就把这里作为一个参观、考察的点。最关键的,王一鸣是这样考虑的,虽然首长一再强调要到最困难的地方,看到最真实的情况。但是王一鸣觉得,还是得安排几个亮点,沙岗村在西江省里属于情况发展得不错的村子,到那里看看,会让首长对西江省留下不错的印象。首长的行程反正有三天的时间,让他看一个到两个最贫困的地方,就可以了,如果全部安排为最困难的地区,那整个西江省的形象在首长心目中就太灰暗了。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最关键的是,首长下来,所有的行程是要上电视的,到时候考察一结束,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里一播放,全世界都会看得到的。
要全是最贫困地方的画面,到处是茅草房,村民食不果腹,一派破败的乡村景象,那就显示不出我们改革开放几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全世界面前就会有不好的影响。人家会说,你看,西江省还是那么穷啊,现在和解放前有什么两样?!
所以说,首长的心意是好的,但是,完全按照首长交待的去办,也是不妥当的。最后经王一鸣审定的这个方案,就有些折中,有些是西江省最贫困的地方,有些确实是亮点之一,这样,会让首长对西江省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车队从果林县城下高速,一出收费站,就看到前面停了两辆中巴车,还有几辆警车。西城市委书记孔明亮和市长张峰带着一大帮人,早早地就等候在路口了。
为了节约时间,首长没有下车,对王一鸣吩咐说,让他们在前面带路,我们直接就去村子里,抓紧时间和农民多谈谈。
王一鸣下去冲孔明亮一摆手,孔明亮连忙走过来,刚叫了一声:“王书记。”伸出手准备握。
王一鸣冲他一挥手,说:“老孔,时间紧张,你赶快上车在前面带路,我们直接去村里。”
孔明亮看王一鸣没有让他上首长这辆车的意思,本来按照惯例,当地的官员都会作为向导,上首长这辆车,这样,他就有了进一步和首长接近的机会。孔明亮可以趁机向首长汇报汇报自己的工作,给首长留下一个好印象。你可别小看这个程序,中国的官员,有些人之所以飞黄腾达,就是抓住了这些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大领导视察工作的时候,见缝插针,以汇报工作为由头,成功地在大领导面前推销了自己,让大领导对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此后,对他们念念不忘,在提拔升职的时候,首先想到了这些官员。平常里那些厅级干部、处级干部,哪里有机会接触这些大人物啊!他们连说句话、握握手的机会都没有,怎么会让大领导记住你的名字啊!
孔明亮看自己第一步的计划落空了,于是只好上了自己的中巴车,在警车的开道下,上了从县城到石桥镇的公路,一路上他心神不定,在脑子里考虑着,下一步怎么样抓住机会,和首长接近接近。
孔明亮现在也是为自己的前途在四处奔走。他今年五十六岁,正厅级干部已经当了十几年了,曾经做过省政府的副秘书长,省农业厅厅长,西城市委书记,杨春风做省委书记的时候,曾经把他作为副省级后备干部的人选,上报到中组部,所以他现在也是西江省里下一届副省长和省人大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的有力竞争者。他现在担心的,就是对自己升迁的事情还没有任何把握。谁都知道,现在的官场上能不能升官,最关键的是上面有没有大领导为你说话。如果能结识上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个层面的领导,他们随便打个电话,或者给相关领导交待几句,你的事情就解决了。在别人面前天大的事情,在他们面前就是这么简单。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十一点五十的时候,龚向阳连忙和唐少华告辞,说:“兄弟,我该去叫王书记了。”于是,两个人分手,龚向阳立即赶到二楼,敲开了王一鸣房间的门。
王一鸣起来,感觉精神好了些,于是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就走出房间,到三楼请首长下楼吃饭。到门口的时候,看到李耀、何杰、郑天运等人都到了。
由于事前已经做了说明,首长中午不喝酒,只吃工作餐,也不要求地方官员陪吃陪喝,所以中午的安排很简单。
王一鸣和李耀陪着首长上了第一辆中巴车,到了酒店的主楼,大家下去,到了宴会大厅里,一人拿着一个碗碟,转着圈自己挑选喜欢的东西吃。
毕竟是中央大首长来了,虽然是自助餐,今天菜的品种明显得多了不少,样子也精致,看起来酒店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刘树彬把市里几家有名酒店的厨师集中了十几位,今天中午他们每人做了几个拿手菜,或者点心、汤水什么的,所以,今天的菜品、主食、汤水,都是非常上档次的。
王一鸣倒很喜欢这样的吃饭方式,轻松愉快,不用敬酒,喜欢什么就吃什么,也不浪费。
本来为了安全和私密性,王一鸣特意让工作人员打开了一个包厢,安排首长和他的秘书、警卫一起吃饭。到时候首长招手,让王一鸣过去,王一鸣再过去陪着吃饭。
但是,首长自己端着碗筷,在各个菜品前转了一圈,自己挑选了几样喜欢吃的东西,然后找到一个空桌子,坐下去就开吃了。他这样做,也是做出一副亲民的意思。他不喜欢什么时候都是被警卫和秘书包围着,和群众隔绝开,那样会越来越脱离人民群众的。
首长坐下去的时候,王一鸣和李耀随便挑选了几样菜,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王一鸣和李耀说实话现在都没有任何心思吃饭,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首长身上了。两个人都是第一次以省委书记和省长的身份接待中央主要领导,生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自己的脸上到时候挂不住。
首长倒是很放松,旁若无人地坐下来,冲王一鸣和李耀招了招手,指了指旁边的椅子。
王一鸣和李耀连忙走过去,坐下来陪首长吃饭。
其他的人都在附近的桌子上,自己找个位子坐下来,边吃边小心翼翼地用眼睛迅速地扫视着首长这个桌子的情况,他们又不能直直地盯着这边看,因为那样就失礼了,会让首长感觉不舒服。
首长的警卫坐在旁边的一张桌子上,他的面前放着首长秘书给他拣的一些吃的东西,但是他没有动,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每一个人,这样乱的场所,他是没有心思吃饭的。作为首长的贴身警卫,他的任务就是时刻保卫首长的人身安全,处理任何突发事件。所以,这个时候是他最紧张的时候。
首长边吃饭,边和王一鸣和李耀聊着天。午饭只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首长吃完饭,还要休息一个多小时。各位领导也要回去休息一下,有的人还得准备出差的行李什么的。
下午两点半,各位领导在总统一号别墅前上车,车队就在警车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出了市区,上了高速公路,一路向西城市开去。
沿途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已经提前接到通知,全路封闭,等待中央首长的车队通行。各个关键路口都有交警执勤,一路上畅通无阻,安全得很。
按照安排,下午四点三十分左右,他们就可以到达果林县石桥镇的沙岗村,参观这个西江省当年的改革开放第一村。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沙岗村二十多户农民苦于吃大锅饭的日子难过,生产队每一年打的粮食除去上缴的公粮外,家家户户都填不饱肚子,为了生存,他们悄悄地商量,把生产队的地名义上还是集体一起耕种,而私下里却按照各户的人口,平均做了分配。这样,大家对外还是一个生产队,而实际上是各家种各家的地,各人打的粮食各人吃。只是交公粮的时候还是一起的。这样做的第一年,他们就发现粮食产量大增,除去上缴的公粮,各家各户的粮食都吃不完,剩余的粮食可以用来养猪、养羊、喂鸡,农民们的生活一下子就得到了极大改善,他们初步尝到了分田单干的好处,这是西江省里第一个走上分开大集体单干的村子。改革开放后,这里被树为农村改革开放的典型,省财政拨钱修建了“大包干纪念馆”,打通了从镇里到村里的道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总书记曾经到村子里视察过一次,《人民日报》还在头条做了报道。从此,沙岗村声名显赫,全国各地的官员、专家、学者都慕名而来,纷纷到沙岗村参观,这里赫然成了中国农村实行大包干的一个窗口和改革开放的缩影。
因为这个村在西江省很有代表性,位置也合适,正处在江城市到西城市的路上,所以,就把这里作为一个参观、考察的点。最关键的,王一鸣是这样考虑的,虽然首长一再强调要到最困难的地方,看到最真实的情况。但是王一鸣觉得,还是得安排几个亮点,沙岗村在西江省里属于情况发展得不错的村子,到那里看看,会让首长对西江省留下不错的印象。首长的行程反正有三天的时间,让他看一个到两个最贫困的地方,就可以了,如果全部安排为最困难的地区,那整个西江省的形象在首长心目中就太灰暗了。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最关键的是,首长下来,所有的行程是要上电视的,到时候考察一结束,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里一播放,全世界都会看得到的。
要全是最贫困地方的画面,到处是茅草房,村民食不果腹,一派破败的乡村景象,那就显示不出我们改革开放几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全世界面前就会有不好的影响。人家会说,你看,西江省还是那么穷啊,现在和解放前有什么两样?!
所以说,首长的心意是好的,但是,完全按照首长交待的去办,也是不妥当的。最后经王一鸣审定的这个方案,就有些折中,有些是西江省最贫困的地方,有些确实是亮点之一,这样,会让首长对西江省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车队从果林县城下高速,一出收费站,就看到前面停了两辆中巴车,还有几辆警车。西城市委书记孔明亮和市长张峰带着一大帮人,早早地就等候在路口了。
为了节约时间,首长没有下车,对王一鸣吩咐说,让他们在前面带路,我们直接就去村子里,抓紧时间和农民多谈谈。
王一鸣下去冲孔明亮一摆手,孔明亮连忙走过来,刚叫了一声:“王书记。”伸出手准备握。
王一鸣冲他一挥手,说:“老孔,时间紧张,你赶快上车在前面带路,我们直接去村里。”
孔明亮看王一鸣没有让他上首长这辆车的意思,本来按照惯例,当地的官员都会作为向导,上首长这辆车,这样,他就有了进一步和首长接近的机会。孔明亮可以趁机向首长汇报汇报自己的工作,给首长留下一个好印象。你可别小看这个程序,中国的官员,有些人之所以飞黄腾达,就是抓住了这些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大领导视察工作的时候,见缝插针,以汇报工作为由头,成功地在大领导面前推销了自己,让大领导对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此后,对他们念念不忘,在提拔升职的时候,首先想到了这些官员。平常里那些厅级干部、处级干部,哪里有机会接触这些大人物啊!他们连说句话、握握手的机会都没有,怎么会让大领导记住你的名字啊!
孔明亮看自己第一步的计划落空了,于是只好上了自己的中巴车,在警车的开道下,上了从县城到石桥镇的公路,一路上他心神不定,在脑子里考虑着,下一步怎么样抓住机会,和首长接近接近。
孔明亮现在也是为自己的前途在四处奔走。他今年五十六岁,正厅级干部已经当了十几年了,曾经做过省政府的副秘书长,省农业厅厅长,西城市委书记,杨春风做省委书记的时候,曾经把他作为副省级后备干部的人选,上报到中组部,所以他现在也是西江省里下一届副省长和省人大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的有力竞争者。他现在担心的,就是对自己升迁的事情还没有任何把握。谁都知道,现在的官场上能不能升官,最关键的是上面有没有大领导为你说话。如果能结识上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个层面的领导,他们随便打个电话,或者给相关领导交待几句,你的事情就解决了。在别人面前天大的事情,在他们面前就是这么简单。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