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60 第一章(70)
- 261 第一章(71)
- 262 第一章(72)
- 263 第一章(73)
- 264 第一章(74)
- 265 第一章(75)
- 266 第一章(76)
- 267 第一章(77)
- 268 第一章(78)
- 269 第一章(79)
- 270 第一章(80)
- 271 第一章(81)
- 272 第一章(82)
- 273 第一章(83)
- 274 第一章(84)
- 275 第一章(85)
- 276 第一章(86)
- 277 第一章(87)
- 278 第一章(88)
- 279 第一章(89)
- 280 第一章(90)
- 281 第一章(91)
- 282 第一章(92)
- 283 第一章(93)
- 284 第一章(94)
- 285 第一章(95)
- 286 第一章(96)
- 287 第一章(97)
- 288 第一章(98)
- 289 第一章(99)
- 290 第一章(100)
- 291 第一章(101)
- 292 第一章(102)
- 293 第一章(103)
- 294 第一章(1)
- 295 第一章(2)
- 296 第一章(3)
- 297 第一章(4)
- 298 第一章(5)
- 299 第一章(6)
- 300 第一章(7)
- 301 第一章(8)
- 302 第一章(9)
- 303 第一章(10)
- 304 第一章(11)
- 305 第一章(12)
- 306 第一章(13)
- 307 第一章(14)
- 308 第一章(15)
- 309 第一章(16)
- 310 第一章(17)
- 311 第一章(18)
- 312 第一章(19)
- 313 第一章(20)
- 314 第一章(21)
- 315 第一章(22)
- 316 第一章(23)
- 317 第一章(24)
- 318 第一章(25)
- 319 第一章(26)
- 320 第一章(27)
- 321 第一章(28)
- 322 第一章(29)
- 323 第一章(30)
- 324 第一章(31)
- 325 第一章(32)
- 326 第一章(33)
- 327 第一章(34)
- 328 第一章(35)
- 329 第一章(36)
- 330 第一章(37)
- 331 第一章(38)
- 332 第一章(39)
- 333 第一章(40)
- 334 第一章(41)
- 335 第一章(42)
- 336 第一章(43)
- 337 第一章(44)
- 338 第一章(45)
- 339 第一章(46)
- 340 第一章(47)
- 341 第一章(48)
- 342 第一章(49)
- 343 第一章(50)
- 344 第一章(51)
- 345 第一章(52)
- 346 第一章(53)
- 347 第一章(54)
- 348 第一章(55)
- 349 第一章(56)
- 350 第一章(57)
- 351 第一章(58)
- 352 第一章(59)
- 353 第一章(60)
- 354 第一章(61)
- 355 第一章(62)
- 356 第一章(63)
- 357 第一章(64)
- 358 第一章(65)
- 359 第二章(1)
- 360 第二章(2)
- 361 第二章(3)
- 362 第二章(4)
- 363 第二章(5)
- 364 第二章(6)
- 365 第二章(7)
- 366 第二章(8)
- 367 第二章(9)
- 368 第二章(10)
- 369 第二章(11)
- 370 第二章(12)
- 371 第二章(13)
- 372 第二章(14)
- 373 第二章(15)
- 374 第二章(16)
- 375 第二章(17)
- 376 第二章(18)
- 377 第二章(19)
- 378 第二章(20)
- 379 第二章(21)
- 380 第二章(22)
- 381 第二章(23)
- 382 第二章(24)
- 383 第二章(25)
- 384 第二章(26)
- 385 第二章(27)
- 386 第二章(28)
- 387 第二章(29)
- 388 第二章(30)
- 389 第二章(31)
- 390 第二章(32)
- 391 第二章(33)
- 392 第二章(34)
- 393 第二章(35)
- 394 第二章(36)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章(80)
第一章(80)
孔明亮觉得,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因为这一届要是弄不上副省级的位子,他的年龄就没有任何优势了,下一步只能是乖乖地退二线,去省人大或者省政协,当个专门委员会的副主任什么的,养老去了。
这一次一定要抓住机遇,好好表现表现,不说让某常委记住自己的名字,就是让他在王一鸣面前夸赞自己几句,也是有作用的。到时候王一鸣就会在安排位置的时候优先考虑他。按照惯例,再有二十多天,省人大和省政协就要召开会议了,到时候省里的领导干部会大换血,谁当副省长,谁当省人大的副主任、省政协的副主席,这些都要综合考虑,有些王一鸣自己就能定,有些是中组部直接定,到时候会提前拉出一个大名单。孔明亮希望自己会出现在那个名单里,副省长就不想了,那个竞争肯定最激烈,自己的年龄已经有些大了,去省人大或者省政协都是可以的,反正只要升了副省级,对于他来说都是非常有面子的了。
从果林县城到沙岗村的公路,虽然是二级公路,但年年维修,路况非常好,因为杨春风当省委书记的时候,沙岗村是他联系的一个点,几乎每年他都会来沙岗村一趟,有的时候,还会在村民家里住上几天,带着省委办公厅的一些人,在农民家里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年西江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和《西江日报》上,对此都会做专门的报道。当地官员为了杨春风出行的方便,所以每一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维修这条乡村公路。
由于沿途安排得妥当,每隔几百米就有警察在路上维持秩序,所以车队畅通无阻,四点半准时到达了沙岗村。
老远望去,沙岗村是个不大的村子,远处是连绵的群山,山脚下是丘陵地带,在一块参差不齐的土地上,坐落着一座座村民修建的房屋,有的是三层的楼房,白墙灰瓦。有的是两层的楼房,但绝大多数还是一层的大瓦房,红砖红瓦,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中。村子前面是一片片的稻田,还有塑料大棚什么的。整个村子里最宏伟的建筑,就是坐落于村口的“大包干纪念馆”,从外面看过去,像是一个大礼堂或者电影院什么的。前面是一块广场,水泥地坪,可以作为停车场用。
广场上已经站了上百号人,有县里的工作人员,也有镇里、村里的干部,更多的是在家的老百姓,他们已经提前接到通知,有中央的大领导来,各家各户只要在家的,都聚集到村里的广场上,迎接大领导,大家到时候都会上电视,说不定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就可以看得到你自己。村里的干部这样宣传,农村人又都爱看热闹,所以整个村里几乎是倾巢出动,别的村里有些爱看热闹的也赶了过来,大家穿着最鲜艳的服装,生怕上了电视出了丑。
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大家站成了两排,夹道欢迎中央领导的到来。
车子开到了村口,就看到村民们一路鼓掌,欢呼着,跳跃着,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看看离纪念馆还有上百米,本来车子可以一直开到停车场,中央首长受到了村民的感染,对王一鸣说:“我们下去走走吧,和群众握握手。”
王一鸣说:“好的。”于是让司机停车。首长的警卫首先下去,站在首长身边,大家跟着首长,一个个全下去了。
大家簇拥着首长,一步一步往前走,首长兴致很高,和村民们不断地握手、寒暄,记者们扛着摄像机,在前面捕捉着每一个镜头,把这种其乐融融的画面,定格在镜头里。
第一站是参观纪念馆。解说员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她穿着蓝色的制服,拿着话筒,给大家做着说明。
纪念馆里收藏的物品,也都是七十年代末农村里使用的一些东西,什么石磙、碾子、锄头、犁、耙,和当时的衣服、家具、桌子、板凳、水缸、腌咸菜的坛子之类的东西,还有一些图片、报纸什么的,通过展览,可以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状况。
二十几分钟就看完了,首长到卫生间里去了一趟,然后就在大家的簇拥下,出了纪念馆,到旁边的村委会办公室里,和当地的十几个村民们举行了座谈会。
首先发言的是村支书,这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个子不高,瘦瘦的,但两个眼睛很有精神,一看就是农村里精明强干的人,他冲首长鞠了一躬,说:“各位领导,我代表全村男女老少,对中央、省、市、县的各级领导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沙岗村现在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地打工,在家的就是这些人了,老的老小的小,各位领导有什么问题,请随便问。好,我的讲话完了,现在请中央首长给我们做重要讲话,大家鼓掌欢迎!”
于是大家都一起鼓掌,欢迎中央首长讲话。
首长笑了笑,摆了摆手,说:“各位老乡好!我这次来你们沙岗村,就是想亲眼看一看你们的生活状况,老乡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需要中央为你们做什么,大家尽管说。我是来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的,大家一定要放宽心,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是带着调研研究的想法来你们沙岗村的,乡亲们千万不要有什么顾虑,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一定要说实话,这样我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回去以后在制定农村政策的时候,加以考虑。好,大家发言吧。”
首长讲完话后,村民们诚惶诚恐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不敢第一个发言。眼看着要冷场,王一鸣看了对面的村支书一眼,说:“支书同志,还是你来带个头吧?”
支书说:“好吧,我先说。各位领导,我作为村干部,在基层工作了几十年,我有个切身的体会,就是现在我们农村越来越没有人气了,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力都到外面打工去啦,以我们村为例,全村二百六十三口人,现在留在村子里的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了,都是些老头老太太,带着一些孩子。年轻人现在只有农忙的时候才回来几天,收割了庄稼,种上新的庄稼后,他们就又走了。有的在城里有生意的,干脆把地丢给了别人,自己不种了。找不到人耕种的时候,就只好摞荒,现在全村摞荒的耕地每年都有几十亩,少打了一两万斤粮食,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
首长边听边在笔记本上记着,然后停下,郑重其事地问村支书:“你是说现在的农村人有的人不愿意种地了,宁愿把地荒废掉,是吗?”
村支书点了点头,说:“是的。”
“为什么?”首长问。
村支书说:“种地现在的投入太大了,我给你算一算啊,耕地要花钱,现在农村几乎没有牲口了,耕地都是机械化,雇佣别人的机械一亩地起码要五十块,此外种子、化肥、农药,一亩地最少投入两百块钱以上,而打的粮食就算水稻能种植两季,风调雨顺的话,可以收获一千六百斤左右,除去各种开支,再交交公粮,剩下的也就是五六百块钱的收益,碰到不好的年成,连本钱都收不回。出去打工,一个月怎么着都可以挣上千块,比干农业还稳定,现在乡里、县里各种税费,什么教育提留,修桥修路,都要向农民集资,各种收费项目多如牛毛,说实话,我们农民的负担很沉重。光靠干农业,在家里种地,说实话连日常开支都应付不了,所以现在农民没有几个愿意种地的,都是老了,在外面干不动了,没办法才留在村子里。我们现在就是一帮子老头老太太,在村子里留守着,整个是老弱病残的队五,现在说实话,小偷下来到我们村子里,从村南到村北,挨家挨户扫荡,大白天的如入无人之境,因为都是老头老太太,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所以,现在家家户户都是空空荡荡的,值钱的东西要么卖了,要么就被小偷偷走了,什么粮食、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甚至大狼狗,他们都有办法给你偷走。你就是看见了也没有办法,因为村子里没人,大家没有能力阻止人家,只要不伤害到人,就可以了。其他的,随便他弄去吧!”
首长听了,紧皱眉头,不解地问:“公安局的人在哪里?你们这里难道没有民警、派出所?”
这一次一定要抓住机遇,好好表现表现,不说让某常委记住自己的名字,就是让他在王一鸣面前夸赞自己几句,也是有作用的。到时候王一鸣就会在安排位置的时候优先考虑他。按照惯例,再有二十多天,省人大和省政协就要召开会议了,到时候省里的领导干部会大换血,谁当副省长,谁当省人大的副主任、省政协的副主席,这些都要综合考虑,有些王一鸣自己就能定,有些是中组部直接定,到时候会提前拉出一个大名单。孔明亮希望自己会出现在那个名单里,副省长就不想了,那个竞争肯定最激烈,自己的年龄已经有些大了,去省人大或者省政协都是可以的,反正只要升了副省级,对于他来说都是非常有面子的了。
从果林县城到沙岗村的公路,虽然是二级公路,但年年维修,路况非常好,因为杨春风当省委书记的时候,沙岗村是他联系的一个点,几乎每年他都会来沙岗村一趟,有的时候,还会在村民家里住上几天,带着省委办公厅的一些人,在农民家里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年西江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和《西江日报》上,对此都会做专门的报道。当地官员为了杨春风出行的方便,所以每一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维修这条乡村公路。
由于沿途安排得妥当,每隔几百米就有警察在路上维持秩序,所以车队畅通无阻,四点半准时到达了沙岗村。
老远望去,沙岗村是个不大的村子,远处是连绵的群山,山脚下是丘陵地带,在一块参差不齐的土地上,坐落着一座座村民修建的房屋,有的是三层的楼房,白墙灰瓦。有的是两层的楼房,但绝大多数还是一层的大瓦房,红砖红瓦,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中。村子前面是一片片的稻田,还有塑料大棚什么的。整个村子里最宏伟的建筑,就是坐落于村口的“大包干纪念馆”,从外面看过去,像是一个大礼堂或者电影院什么的。前面是一块广场,水泥地坪,可以作为停车场用。
广场上已经站了上百号人,有县里的工作人员,也有镇里、村里的干部,更多的是在家的老百姓,他们已经提前接到通知,有中央的大领导来,各家各户只要在家的,都聚集到村里的广场上,迎接大领导,大家到时候都会上电视,说不定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就可以看得到你自己。村里的干部这样宣传,农村人又都爱看热闹,所以整个村里几乎是倾巢出动,别的村里有些爱看热闹的也赶了过来,大家穿着最鲜艳的服装,生怕上了电视出了丑。
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大家站成了两排,夹道欢迎中央领导的到来。
车子开到了村口,就看到村民们一路鼓掌,欢呼着,跳跃着,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看看离纪念馆还有上百米,本来车子可以一直开到停车场,中央首长受到了村民的感染,对王一鸣说:“我们下去走走吧,和群众握握手。”
王一鸣说:“好的。”于是让司机停车。首长的警卫首先下去,站在首长身边,大家跟着首长,一个个全下去了。
大家簇拥着首长,一步一步往前走,首长兴致很高,和村民们不断地握手、寒暄,记者们扛着摄像机,在前面捕捉着每一个镜头,把这种其乐融融的画面,定格在镜头里。
第一站是参观纪念馆。解说员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她穿着蓝色的制服,拿着话筒,给大家做着说明。
纪念馆里收藏的物品,也都是七十年代末农村里使用的一些东西,什么石磙、碾子、锄头、犁、耙,和当时的衣服、家具、桌子、板凳、水缸、腌咸菜的坛子之类的东西,还有一些图片、报纸什么的,通过展览,可以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状况。
二十几分钟就看完了,首长到卫生间里去了一趟,然后就在大家的簇拥下,出了纪念馆,到旁边的村委会办公室里,和当地的十几个村民们举行了座谈会。
首先发言的是村支书,这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个子不高,瘦瘦的,但两个眼睛很有精神,一看就是农村里精明强干的人,他冲首长鞠了一躬,说:“各位领导,我代表全村男女老少,对中央、省、市、县的各级领导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沙岗村现在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地打工,在家的就是这些人了,老的老小的小,各位领导有什么问题,请随便问。好,我的讲话完了,现在请中央首长给我们做重要讲话,大家鼓掌欢迎!”
于是大家都一起鼓掌,欢迎中央首长讲话。
首长笑了笑,摆了摆手,说:“各位老乡好!我这次来你们沙岗村,就是想亲眼看一看你们的生活状况,老乡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需要中央为你们做什么,大家尽管说。我是来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的,大家一定要放宽心,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是带着调研研究的想法来你们沙岗村的,乡亲们千万不要有什么顾虑,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一定要说实话,这样我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回去以后在制定农村政策的时候,加以考虑。好,大家发言吧。”
首长讲完话后,村民们诚惶诚恐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不敢第一个发言。眼看着要冷场,王一鸣看了对面的村支书一眼,说:“支书同志,还是你来带个头吧?”
支书说:“好吧,我先说。各位领导,我作为村干部,在基层工作了几十年,我有个切身的体会,就是现在我们农村越来越没有人气了,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力都到外面打工去啦,以我们村为例,全村二百六十三口人,现在留在村子里的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了,都是些老头老太太,带着一些孩子。年轻人现在只有农忙的时候才回来几天,收割了庄稼,种上新的庄稼后,他们就又走了。有的在城里有生意的,干脆把地丢给了别人,自己不种了。找不到人耕种的时候,就只好摞荒,现在全村摞荒的耕地每年都有几十亩,少打了一两万斤粮食,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
首长边听边在笔记本上记着,然后停下,郑重其事地问村支书:“你是说现在的农村人有的人不愿意种地了,宁愿把地荒废掉,是吗?”
村支书点了点头,说:“是的。”
“为什么?”首长问。
村支书说:“种地现在的投入太大了,我给你算一算啊,耕地要花钱,现在农村几乎没有牲口了,耕地都是机械化,雇佣别人的机械一亩地起码要五十块,此外种子、化肥、农药,一亩地最少投入两百块钱以上,而打的粮食就算水稻能种植两季,风调雨顺的话,可以收获一千六百斤左右,除去各种开支,再交交公粮,剩下的也就是五六百块钱的收益,碰到不好的年成,连本钱都收不回。出去打工,一个月怎么着都可以挣上千块,比干农业还稳定,现在乡里、县里各种税费,什么教育提留,修桥修路,都要向农民集资,各种收费项目多如牛毛,说实话,我们农民的负担很沉重。光靠干农业,在家里种地,说实话连日常开支都应付不了,所以现在农民没有几个愿意种地的,都是老了,在外面干不动了,没办法才留在村子里。我们现在就是一帮子老头老太太,在村子里留守着,整个是老弱病残的队五,现在说实话,小偷下来到我们村子里,从村南到村北,挨家挨户扫荡,大白天的如入无人之境,因为都是老头老太太,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所以,现在家家户户都是空空荡荡的,值钱的东西要么卖了,要么就被小偷偷走了,什么粮食、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甚至大狼狗,他们都有办法给你偷走。你就是看见了也没有办法,因为村子里没人,大家没有能力阻止人家,只要不伤害到人,就可以了。其他的,随便他弄去吧!”
首长听了,紧皱眉头,不解地问:“公安局的人在哪里?你们这里难道没有民警、派出所?”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