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552 第七百二十九节 新一波工业扩张
- 553 第七百三十节 商业内战
- 554 第七百三十一节 大明的财团时代
- 555 第七百三十二节 巨人的落幕
- 556 第七百三十三节 大明的应对
- 557 第七百三十四节 排华谈判
- 558 第七百三十五节 请洪秀全帮个忙
- 559 第七百三十六节 浩瀚大洋是障碍
- 560 第七百三十七节 战前的外交准备(1)
- 561 第七百三十八节 不是已经开战了
- 562 第七百三十九节 此时打成本最低
- 563 第七百四十节 北伐的地缘顾虑
- 564 第七百四十一节 美国华人大起义
- 565 第七百四十二节 洪天王借尸还魂
- 566 第七百四十三节 华人爆发的力量
- 567 第七百四十四节 得意时要知进退
- 568 第七百四十五节 已无退路之人与已无退路之局
- 569 第七百四十六节 夏威夷海战
- 570 第七百四十七节 愤怒的美国
- 571 第七百四十八节 大明的盟友
- 572 第七百四十九节 新生派力量
- 573 第七百五十节 美国人的反攻
- 574 第七百五十一节 打造前敌基地
- 575 第七百五十二节 在墨西哥外交战
- 576 第七百五十三节 佩科斯战役
- 577 第七百五十四节 史上最大歼灭战
- 578 第七百五十六节 悄然兴起的教派
- 579 第七百五十七节 挺进圣安东尼奥
- 580 第七百五十七节 德克萨斯大会战
- 581 第七百五十八节 皇权威信的下降
- 582 第七百五十九节 阿拉斯加的总督
- 583 第七百六十节 饮马墨西哥湾
- 584 第七百六十一节 打断美国社会的支柱
- 585 第七百六十二节 朝鲜东学道起义
- 586 第七百六十三节 大会战序幕
- 587 第七百六十四节 授旗
- 588 第七百六十五节 皇命
- 589 第七百六十六节 煎熬
- 590 第七百六十七节 尤卡坦海战
- 591 第七百六十八节 海军上刺刀
- 592 第七百七十节 越来越像政客
- 593 第七百七十一节 休斯敦大会战(1)
- 594 第七百七十二节 休斯敦大会战(2)
- 595 第七百七十三节 休斯敦大会战(3)
- 596 第七百七十四节 休斯敦大会战(4)
- 597 第七百七十五节 休斯敦大会战(5)
- 598 第七百七十六节 伦敦和谈(1)
- 599 第七百七十七节 伦敦和谈(2)
- 600 第七百七十八节 一样的甲午
- 601 第七百七十九节 昏君混臣
- 602 第七百八十节 迷局
- 603 第七百八十一节 拒和迁都再战
- 604 第七百八十二节 李鸿章的后路
- 605 第七百八十三节 日本狮子大开口
- 606 第七百八十四节 日军攻占北亰城
- 607 第七百八十五节 唯有巧手来捏合
- 608 第七百八十六节 大明的傀儡政权
- 609 第七百八十七节 慈禧的算计
- 610 第七百八十七节 赫德威胁英国人
- 611 第七百八十八节 吞并满清的基础
- 612 第七百八十九节 一统天下的准备
- 613 第七百八十九节 日德纷争
- 614 第七百九十节 给满遗找个去处
- 615 第七百九十一节 明俄满蒙协定
- 616 第七百九十二节 中国统一的过程
- 617 第七百九十三节 工业巨头的春天
- 618 第七百九十四节 让电老虎去撕咬
- 619 第七百九十五节 璀璨的手工艺品
- 620 第七百九十六节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路径
- 621 第七百九十七节 战列舰时代到来
- 622 第七百九十七节 海军军备竞赛
- 623 第七百九十八节 东亚大陆协定
- 624 第七百九十九节 新都城和新国名
- 625 第八百节 扩大公局法案
- 626 第八百零一节 赫德的图谋
- 627 第八百零二节 东亚火药桶
- 628 第八百零三节 英国人的打手
- 629 第八百零四节 中国的东亚秩序
- 630 第八百零五节 不可避免的战争
- 631 第八百零六节 德国人的讹诈
- 632 第八百零七节 中德同盟谈判
- 633 第八百零八节 步入世界的中心
- 634 第八百零九节 中国的世界政策
- 635 第八百一十节 中英太平洋协定
- 636 第八百一十一节 国际局势复杂化
- 637 第八百一十二节 列强分赃会议
- 638 第八百一十六节 向贫富分化说不(2)
- 639 第八百一十七节 让城里人回农村
- 640 第八百一十七节 士大夫的救民策
- 641 第八百一十八节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 642 第八百一十九节 用的只是这个身份
- 643 第八百二十节 提前的新农村建设
- 644 第八百二十一节 加利福尼亚危机
- 645 第八百二十三节 拜上帝教的传播
- 646 第八百二十四节 关于加州的战和
- 647 第八百二十五节 大战一触即发
- 648 第八百二十六节 挑拨失败
- 649 第八百二十八节 德国需要保证
- 650 第八百二十九节 笼罩欧洲的恐怖
- 651 第八百三十一节 日本人的小算盘
- 652 第八百三十二节 德法战争爆发了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七百三十九节 此时打成本最低
第七百三十九节 此时打成本最低
从显示考虑,美国排华关乎的,只是尊严问题,历史上因为尊严问题爆发的战争数不胜数,但大多是在封建时代,是在君王主宰一切的时代,而在这个现代文明正在取代一切其他文明的时代,战争往往只有一个理由:利益!
美国排华确实侵犯了大明的利益,但在所有人看来,还没到战争的地步,因为美洲华人怎么看都不能算是大明的核心利益,大明的核心利益一个是生存,一个是发展,生存需要安全空间,所以第一大利益往往是安全,古今中外皆然,发展则需要保证物质资源,或者向海外拓展殖民地,或者在国内进行开发。
以这两个核心利益来看,美国跟大明冲突的,只是两国的边缘利益,美国既没有在大明周边扩张势力,威胁到大明的国家安全,也就不影响大明生存的利益,又没有攻占大明的海外殖民地,或者在大明国土内抢夺资源,也没有阻挡大明发展的道路。只不过大明需要承受一些民族屈辱罢了,因为美国没有排斥其他民族,单单排斥了华人。
就因为这个问题开战,着实没有充足的理由,要知道俄国同样夺走了德国移民在俄国辛苦开垦出来的农场,德国不也没有向俄国开战吗。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西方国家,都不认为大明会向美国开战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觉得两国的利益冲突太小,而开战的成本太大,根本不值得为了这些许的利益,爆发大国之间的战争。
但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长远的利益,朱敬伦知道后世的美帝会发展的多么强大,所以他不但不认为此时开战成本太大,反而觉得此时开战是成本最小的时候。
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彻底成为全世界的债主,彻底打造了最强大的军工业,那时候在压制美国,可就做不到了。
等到了二战之后,大明恐怕就只能屈居美国之下,老老实实看着美国接过英国人手里的霸权,继续延续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大明只能活在英美体系之下。
朱敬伦野心勃勃,他始终觉得,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该只是一个经济强国,一个被包围和封堵的地区强国,而应该像英国、美国一样,成为世界性强国。
现在不打出去,等美国过几年翅膀硬了,可就要对亚洲动手了。
现在的美国,还没有像样的陆军,海军也是最弱的时代,南北战争之后,林肯几乎肢解了美国的海军和造船工业,直到一战前美国都没有回复到南北战争期间的造船能力,但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让他们动员起来后能爆发出让人心悸的力量。
受到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马汉不断在美国宣扬海权意识,并发表了震惊世界的海权论,在全世界都引起巨大反响。
美国也出现了其他希望美国向海洋扩张的人物,比如提出边疆理论的特纳,声称随着太平铁路的通车,美国向内陆扩张的步伐已经结束,美国的西部边疆消息了,所以美国才一次次陷入经济危机之中,以为美国已经没有了抵御经济波动的边疆。
现在的美国已经是一个连通两洋的岛屿,美国的边疆在哪里?不言而喻这些人想要推动美国以海为疆的战略,进入向海洋扩张阶段。
同时还有历史传统的天定命运论,认为美国是负有天命的民族,在达尔文学说的影响下,他们认定美国就是要在美洲扩张,美国人就是要淘汰印第安人等落后民族等。
这一系列理论,都在助推美国向海洋发展,美国思想正处在从内陆开发到海洋扩张的转变阶段,正是将生未生之时。
而美国海军的重建工作,也在这些人的推动下,缓慢的展开了。
1881年,新任海军部长威廉·亨特领导海军重建工作,在威廉·亨特的极力劝说下,切斯特·阿瑟总统对国会申明:“国家的安全、经济和荣誉都需要我们全面振兴海军。”
国会授权海军部长召集一个海军顾问委员会研究海军建设规划,罗伯特·舒费尔特少将被任命为海军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海军终于开始革新。舒费尔特少将以海军需要舰艇保护美国人及其在海外的利益为由,他要求得到5艘舰船。
国会在1883年3月3日,通过一项海军预算法案,批准建造3艘巡洋舰和1艘快艇。巡洋舰仍然备有帆索,采用的却是具有隔水舱的钢制舰体,装有蒸汽发动机、螺旋桨推进器和发电设备,装备了采用慢燃火药的后膛式线膛炮。
1884年到1889年期间,国会先后批准建造8艘装甲巡洋舰、3艘非装甲巡洋舰、6艘钢制快艇、3艘重装甲巡洋舰以及几艘低舷铁甲舰。
1886年,国会要求,任何新的美国军舰都应由美国的钢铁制成,随着舰队呈现出新的状态,国内的工业为适应它的发展迸发了活力。许多人开始认识到,海军可以带来就业。于是鼓动建设海军的声音更大了。
去年更是有议员疯狂的提出了要在15年间建造192艘军舰的申请,但是被国会给否定了,美国海军只能以“远洋海岸线战列舰”的名义,通过建造三艘大型铁甲舰。这就是俄勒冈级铁甲舰。
美国海军已经复苏,而海军是这场战争中的关键,大明不能趁着美国还没有开始建造主力铁甲舰之前,就给予美国以沉重的打击,恐怕以后再想找到这样的机会,就不可能了。
朱敬伦不承认是自己主动挑起战争,但如果美国给了大明充足的理由,朱敬伦觉得此时打一仗是最合适的。
也许大明无法将美国扼杀在摇篮里,但一定要打破美国孤悬海外,默默发展的状态,让美国不得不卷入列强争霸的旋窝中来,然后让美国不断的消耗。
当然为此大明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会在美国本土跟美国进行一场超大型战争,但相比日后要跟美国争夺霸主地位的战争,显然现在要付出的代价不算大。
这些理由都是不能跟赫德说的。
朱敬伦只告诉赫德,因为中国民族不能承受这种耻辱,因为大明不能接受这种耻辱,这一仗是为荣誉而打。
赫德沉默了片刻,他决定提出辞职,他无法承受这样一场向白人发动的战争的后果。
但朱敬伦拒绝了赫德的辞职。
“赫德,因为你的施政,让我们不得不跟美国进行一场荣誉之战。然后在战争前,他要辞职?你的荣誉感呢?”
朱敬伦严肃的说道。
赫德确实也有一些内疚,之前他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明法之战过后,尽管西方对大明的态度变得复杂,有感到威胁的,有更加鄙视的,但是谁都无法在否认大明变得强大这一点,哪怕他们从心里不肯承认大明已经跟西方国家一样强大,可都不约而同的对大明重视起来,而且大多数欧洲人都将大明强大的原因算到了赫德头上,因为正是赫德这个白人的帮助下,大明才能变得如此强大。
这些突如其来的名誉,让赫德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政治明星,他早就觉得他的舞台,已经不在局限于中国地区,而是站在了世界的高度。
所以在对待美国的时候,他显得过于轻视,没有将美国国内复杂的种族主义情绪考虑在内,他后来才发现,美国人的种族主义比欧洲人还要严重,他们是带着一种被欧洲传统白人民族歧视的状态,加倍的歧视本国的非白人种族,好像要通过这种歧视,找回在欧洲事情的民族尊严一样。
一方面他们的暴发户富豪,不断的跟欧洲贵族联姻,形成了一个叫做“百万美元贵妇”的专有名词,希望通过跟欧洲旧贵族的联姻来提高自身的地位,一方面则将自己白人至上的虚荣看作信仰一般。他们在欧洲人面前的自卑,和在非白人民族之前的傲慢,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美国国民情绪。
这些赫德都没有考虑进去,反而自认为大明已经在他的带领下变得强大,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带着一种英国人惯有的傲慢,来处理跟美国乡巴佬的关系,结果弄巧成拙,骑虎难下了。
这些他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没有责任,现在朱敬伦的质问,更是让他感到羞愧,因为他的辞职,怎么看都像是在逃避,而不是为自己政治失败负责。
“还有,赫德。你不觉得这是你的机会吗?”
朱敬伦突然转变口气。
“你在东方的机会不多,如果想得到大明人民的认可,要么完成大家渴望的北伐大业,要么打败美国这样的大国。”
“可是你之前明确表示,英国和国际社会还不能接受大明统一中国,所以我一直没有发动北伐,没有将北方那个僵死的王朝灭绝。现在你唯有孤注一掷,以大明首相的身份,让大明赢得这场战争,才能真正获得大明百姓的信任。”
“而且,你不觉得一旦我大明打赢这场战争,你就不再是以前的赫德了吗?不管你的祖先曾经多么辉煌,一旦你能赢得这场战争,你的名字,将比你的祖先更辉煌,因为你将载入历史!”
赫德是一个好名誉的人,朱敬伦从他眼中看到了强烈的慾望。
只是朱敬伦有一点骗了赫德,那就是大明之所以不北伐,绝不仅仅是因为赫德表示英国不能接受,而是有更复杂的原因。
美国排华确实侵犯了大明的利益,但在所有人看来,还没到战争的地步,因为美洲华人怎么看都不能算是大明的核心利益,大明的核心利益一个是生存,一个是发展,生存需要安全空间,所以第一大利益往往是安全,古今中外皆然,发展则需要保证物质资源,或者向海外拓展殖民地,或者在国内进行开发。
以这两个核心利益来看,美国跟大明冲突的,只是两国的边缘利益,美国既没有在大明周边扩张势力,威胁到大明的国家安全,也就不影响大明生存的利益,又没有攻占大明的海外殖民地,或者在大明国土内抢夺资源,也没有阻挡大明发展的道路。只不过大明需要承受一些民族屈辱罢了,因为美国没有排斥其他民族,单单排斥了华人。
就因为这个问题开战,着实没有充足的理由,要知道俄国同样夺走了德国移民在俄国辛苦开垦出来的农场,德国不也没有向俄国开战吗。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西方国家,都不认为大明会向美国开战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觉得两国的利益冲突太小,而开战的成本太大,根本不值得为了这些许的利益,爆发大国之间的战争。
但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长远的利益,朱敬伦知道后世的美帝会发展的多么强大,所以他不但不认为此时开战成本太大,反而觉得此时开战是成本最小的时候。
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彻底成为全世界的债主,彻底打造了最强大的军工业,那时候在压制美国,可就做不到了。
等到了二战之后,大明恐怕就只能屈居美国之下,老老实实看着美国接过英国人手里的霸权,继续延续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大明只能活在英美体系之下。
朱敬伦野心勃勃,他始终觉得,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该只是一个经济强国,一个被包围和封堵的地区强国,而应该像英国、美国一样,成为世界性强国。
现在不打出去,等美国过几年翅膀硬了,可就要对亚洲动手了。
现在的美国,还没有像样的陆军,海军也是最弱的时代,南北战争之后,林肯几乎肢解了美国的海军和造船工业,直到一战前美国都没有回复到南北战争期间的造船能力,但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让他们动员起来后能爆发出让人心悸的力量。
受到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马汉不断在美国宣扬海权意识,并发表了震惊世界的海权论,在全世界都引起巨大反响。
美国也出现了其他希望美国向海洋扩张的人物,比如提出边疆理论的特纳,声称随着太平铁路的通车,美国向内陆扩张的步伐已经结束,美国的西部边疆消息了,所以美国才一次次陷入经济危机之中,以为美国已经没有了抵御经济波动的边疆。
现在的美国已经是一个连通两洋的岛屿,美国的边疆在哪里?不言而喻这些人想要推动美国以海为疆的战略,进入向海洋扩张阶段。
同时还有历史传统的天定命运论,认为美国是负有天命的民族,在达尔文学说的影响下,他们认定美国就是要在美洲扩张,美国人就是要淘汰印第安人等落后民族等。
这一系列理论,都在助推美国向海洋发展,美国思想正处在从内陆开发到海洋扩张的转变阶段,正是将生未生之时。
而美国海军的重建工作,也在这些人的推动下,缓慢的展开了。
1881年,新任海军部长威廉·亨特领导海军重建工作,在威廉·亨特的极力劝说下,切斯特·阿瑟总统对国会申明:“国家的安全、经济和荣誉都需要我们全面振兴海军。”
国会授权海军部长召集一个海军顾问委员会研究海军建设规划,罗伯特·舒费尔特少将被任命为海军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海军终于开始革新。舒费尔特少将以海军需要舰艇保护美国人及其在海外的利益为由,他要求得到5艘舰船。
国会在1883年3月3日,通过一项海军预算法案,批准建造3艘巡洋舰和1艘快艇。巡洋舰仍然备有帆索,采用的却是具有隔水舱的钢制舰体,装有蒸汽发动机、螺旋桨推进器和发电设备,装备了采用慢燃火药的后膛式线膛炮。
1884年到1889年期间,国会先后批准建造8艘装甲巡洋舰、3艘非装甲巡洋舰、6艘钢制快艇、3艘重装甲巡洋舰以及几艘低舷铁甲舰。
1886年,国会要求,任何新的美国军舰都应由美国的钢铁制成,随着舰队呈现出新的状态,国内的工业为适应它的发展迸发了活力。许多人开始认识到,海军可以带来就业。于是鼓动建设海军的声音更大了。
去年更是有议员疯狂的提出了要在15年间建造192艘军舰的申请,但是被国会给否定了,美国海军只能以“远洋海岸线战列舰”的名义,通过建造三艘大型铁甲舰。这就是俄勒冈级铁甲舰。
美国海军已经复苏,而海军是这场战争中的关键,大明不能趁着美国还没有开始建造主力铁甲舰之前,就给予美国以沉重的打击,恐怕以后再想找到这样的机会,就不可能了。
朱敬伦不承认是自己主动挑起战争,但如果美国给了大明充足的理由,朱敬伦觉得此时打一仗是最合适的。
也许大明无法将美国扼杀在摇篮里,但一定要打破美国孤悬海外,默默发展的状态,让美国不得不卷入列强争霸的旋窝中来,然后让美国不断的消耗。
当然为此大明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会在美国本土跟美国进行一场超大型战争,但相比日后要跟美国争夺霸主地位的战争,显然现在要付出的代价不算大。
这些理由都是不能跟赫德说的。
朱敬伦只告诉赫德,因为中国民族不能承受这种耻辱,因为大明不能接受这种耻辱,这一仗是为荣誉而打。
赫德沉默了片刻,他决定提出辞职,他无法承受这样一场向白人发动的战争的后果。
但朱敬伦拒绝了赫德的辞职。
“赫德,因为你的施政,让我们不得不跟美国进行一场荣誉之战。然后在战争前,他要辞职?你的荣誉感呢?”
朱敬伦严肃的说道。
赫德确实也有一些内疚,之前他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明法之战过后,尽管西方对大明的态度变得复杂,有感到威胁的,有更加鄙视的,但是谁都无法在否认大明变得强大这一点,哪怕他们从心里不肯承认大明已经跟西方国家一样强大,可都不约而同的对大明重视起来,而且大多数欧洲人都将大明强大的原因算到了赫德头上,因为正是赫德这个白人的帮助下,大明才能变得如此强大。
这些突如其来的名誉,让赫德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政治明星,他早就觉得他的舞台,已经不在局限于中国地区,而是站在了世界的高度。
所以在对待美国的时候,他显得过于轻视,没有将美国国内复杂的种族主义情绪考虑在内,他后来才发现,美国人的种族主义比欧洲人还要严重,他们是带着一种被欧洲传统白人民族歧视的状态,加倍的歧视本国的非白人种族,好像要通过这种歧视,找回在欧洲事情的民族尊严一样。
一方面他们的暴发户富豪,不断的跟欧洲贵族联姻,形成了一个叫做“百万美元贵妇”的专有名词,希望通过跟欧洲旧贵族的联姻来提高自身的地位,一方面则将自己白人至上的虚荣看作信仰一般。他们在欧洲人面前的自卑,和在非白人民族之前的傲慢,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美国国民情绪。
这些赫德都没有考虑进去,反而自认为大明已经在他的带领下变得强大,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带着一种英国人惯有的傲慢,来处理跟美国乡巴佬的关系,结果弄巧成拙,骑虎难下了。
这些他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没有责任,现在朱敬伦的质问,更是让他感到羞愧,因为他的辞职,怎么看都像是在逃避,而不是为自己政治失败负责。
“还有,赫德。你不觉得这是你的机会吗?”
朱敬伦突然转变口气。
“你在东方的机会不多,如果想得到大明人民的认可,要么完成大家渴望的北伐大业,要么打败美国这样的大国。”
“可是你之前明确表示,英国和国际社会还不能接受大明统一中国,所以我一直没有发动北伐,没有将北方那个僵死的王朝灭绝。现在你唯有孤注一掷,以大明首相的身份,让大明赢得这场战争,才能真正获得大明百姓的信任。”
“而且,你不觉得一旦我大明打赢这场战争,你就不再是以前的赫德了吗?不管你的祖先曾经多么辉煌,一旦你能赢得这场战争,你的名字,将比你的祖先更辉煌,因为你将载入历史!”
赫德是一个好名誉的人,朱敬伦从他眼中看到了强烈的慾望。
只是朱敬伦有一点骗了赫德,那就是大明之所以不北伐,绝不仅仅是因为赫德表示英国不能接受,而是有更复杂的原因。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