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40 第十四章:天堑通途(三)
- 441 第十四章:天堑通途(四)
- 442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一)
- 443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二)
- 444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三)
- 445 第十五章:动荡局势(四)
- 446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一)
- 447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二)
- 448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三)
- 449 提前拜年了!
- 450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四)
- 451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一)
- 452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二)
- 453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三)
- 454 第十七章:比邻天涯(四)
- 455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一)
- 456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二)
- 457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三)
- 458 第十八章:明修栈道(四)
- 459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一)
- 460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二)
- 461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三)
- 462 第十九章:孤注一掷(四)
- 463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一)
- 464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二)
- 465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三)
- 466 第二十章:振聋发聩(四)
- 467 第一章:关山飞度(一)
- 468 第一章:关山飞度(二)
- 469 第一章:关山飞度(三)
- 470 第一章:关山飞度(四)
- 471 第二章:大风起兮(一)
- 472 第二章:大风起兮(二)
- 473 第二章:大风起兮(三)
- 474 第二章:大风起兮(四)
- 475 第三章:多事之秋(一)
- 476 第三章:多事之秋(二)
- 477 第三章:多事之秋(三)
- 478 第三章:多事之秋(四)
- 479 第四章:局势转折(一)
- 480 第四章:局势转折(二)
- 481 第四章:局势转折(三)
- 482 第四章:局势转折(四)
- 483 第五章:独立自主(一)
- 484 第五章:独立自主(二)
- 485 第五章:独立自主(三)
- 486 第五章:独立自主(四)
- 487 第六章:多管齐下(一)
- 488 第六章:多管齐下(二)
- 489 第六章:多管齐下(三)
- 490 第六章:多管齐下(四)
- 491 第七章:末日灾难(一)
- 492 第七章:末日灾难(二)
- 493 第七章:末日灾难(三)
- 494 第七章:末日灾难(四)
- 495 第八章:烽火狂燃(一)
- 496 第八章:烽火狂燃(二)
- 497 第八章:烽火狂燃(三)
- 498 第八章:烽火狂燃(四)
- 499 第九章:明夷不明(一)
- 500 第九章:明夷不明(二)
- 501 第九章:明夷不明(三)
- 502 第九章:明夷不明(四)
- 503 第十章:义利之间(一)
- 504 第十章:义利之间(二)
- 505 第十章:义利之间(三)
- 506 第十章:义利之间(四)
- 507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一)
- 508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二)
- 509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三)
- 510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四)
- 511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一)
- 512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二)
- 513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三)
- 514 第十二章:初战晋北(四)
- 515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一)
- 516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二)
- 517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三)
- 518 第十三章:雄关漫道(四)
- 519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一)
- 520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二)
- 521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三)
- 522 第十四章:横空而出(四)
- 523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一)
- 524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二)
- 525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三)
- 526 第十五章:砺兵鏖战(四)
- 527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一)
- 528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二)
- 529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三)
- 530 第十六章:破釜沉舟(四)
- 531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一)
- 532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二)
- 533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三)
- 534 第十七章:一念之差(四)
- 535 第十八章:兵势如水(二)
- 536 第十八章:兵势如水(三)
- 537 第十八章:兵势如水(四)
- 538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一)
- 539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二)
- 540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三)
- 541 第十九章:激水漂石(四)
- 542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一)
- 543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二)
- 544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三)
- 545 第二十章:虽远必诛(四)
- 546 第一章:前所未有(一)
- 547 第一章:前所未有(二)
- 548 第一章:前所未有(三)
- 549 第一章:前所未有(四)
- 550 第二章:兵戈再起(一)
- 551 第二章:兵戈再起(二)
- 552 第二章:兵戈再起(三)
- 553 第二章:兵戈再起(四)
- 554 第三章:主客之势(一)
- 555 第三章:主客之势(二)
- 556 第三章:主客之势(三)
- 557 第三章:主客之势(四)
- 558 第四章:此伏彼起(一)
- 559 第四章:此伏彼起(二)
- 560 第四章:此伏彼起(三)
- 561 第四章:此伏彼起(四)
- 562 第五章:四方云动(一)
- 563 第五章:四方云动(二)
- 564 第五章:四方云动(三)
- 565 第五章:四方云动(四)
- 566 第六章:纵横相间(一)
- 567 第六章:纵横相间(二)
- 568 第六章:纵横相间(三)
- 569 第六章:纵横相间(四)
- 570 第七章:新仇旧恨(一)
- 571 第七章:新仇旧恨(二)
- 572 第七章:新仇旧恨(三)
- 573 第七章:新仇旧恨(四)
- 574 第八章:时移世易(一)
- 575 第八章:时移世易(二)
- 576 第八章:时移世易(三)
- 577 第八章:时移世易(四)
- 578 第九章:南征北战(一)
- 579 第九章:南征北战(二)
- 580 第九章:南征北战(三)
- 581 第九章:南征北战(四)
- 582 第十章:大河滔滔(一)
- 583 第十章:大河滔滔(二)
- 584 第十章:大河滔滔(三)
- 585 第十章:大河滔滔(四)
- 586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一)
- 587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二)
- 588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三)
- 589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四)
- 590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一)
- 591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二)
- 592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三)
- 593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四)
- 594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一)
- 595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二)
- 596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三)
- 597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四)
- 598 第十四章:遍地烽烟(一)
- 599 第十四章:遍地烽烟(二)
- 600 第十四章:遍地烽烟(四)
- 601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一)
- 602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二)
- 603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三)
- 604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四)
- 605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一)
- 606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二)
- 607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三)
- 608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四)
- 609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一)
- 610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二)
- 611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三)
- 612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四)
- 613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一)
- 614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二)
- 615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三)
- 616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四)
- 617 第十九章:纵横交错(一)
- 618 第十九章:纵横交错(二)
- 619 第十九章:纵横交错(三)
- 620 九章:纵横交错(四)
- 621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一)
- 622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二)
- 623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三)
- 624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四)
- 625 第一章:大洋惊涛(一)
- 626 第一章:大洋惊涛(二)
- 627 第一章:大洋惊涛(三)
- 628 第一章:大洋惊涛(四)
- 629 第二章:城下之盟(一)
- 630 第二章:城下之盟(二)
- 631 第二章:城下之盟(三)
- 632 第二章:城下之盟(四)
- 633 第三章:迎头痛击(一)
- 634 第三章:迎头痛击(二)
- 635 第三章:迎头痛击(三)
- 636 第三章:迎头痛击(四)
- 637 第四章:海空鏖战(一)
- 638 第四章:海空鏖战(二)
- 639 第四章:海空鏖战(三)
- 640 第四章:海空鏖战(四)
- 641 第五章:拦腰切断(一)
- 642 第五章:拦腰切断(二)
- 643 第五章:拦腰切断(三)
- 644 第五章:拦腰切断(四)
- 645 第六章:一记重锤(一)
- 646 第六章:一记重锤(二)
- 647 第六章:一记重锤(三)
- 648 第六章:一记重锤(四)
- 649 第七章:声南击北(一)
- 650 第七章:声南击北(二)
- 651 第七章:声南击北(三)
- 652 第七章:声南击北(四)
- 653 第八章:空前激烈(一)
- 654 第八章:空前激烈(二)
- 655 第八章:空前激烈(三)
- 656 第八章:空前激烈(四)
- 657 第九章:大幕拉开(一)
- 658 第九章:大幕拉开(二)
- 659 第九章:大幕拉开(三)
- 660 第九章:大幕拉开(四)
- 661 第十章:席卷千军(一)
- 662 第十章:席卷千军(二)
- 663 第十章:席卷千军(三)
- 664 第十章:席卷千军(四)
- 665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一)
- 666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二)
- 667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三)
- 668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四)
- 669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一)
- 670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二)
- 671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三)
- 672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四)
- 673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一)
- 674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二)
- 675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三)
- 676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四)
- 677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一)
- 678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二)
- 679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三)
- 680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四)
- 681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一)
- 682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二)
- 683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三)
- 684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四)
- 685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一)
- 686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二)
- 687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三)
- 688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四)
- 689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一)
- 690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二)
- 691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三)
- 692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四)
- 693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一)
- 694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二)
- 695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三)
- 696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四)
- 697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一)
- 698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二)
- 699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三)
- 700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四)
- 701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一)
- 702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二)
- 703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三)
- 704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四)
- 705 第一章:大势滔滔(一)
- 706 第一章:大势滔滔(二)
- 707 第一章:大势滔滔(三)
- 708 第一章:大势滔滔(四)
- 709 第二章:新的征程(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四)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四)
第十六章:星火燎原(四)
军政大学在培养未来西北、山东两地的组织领导力量,而一系列科研项目又在为民众党所领导的力量夯实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方面的基础。不过,仅有这两方面是不够的,西北和沂蒙要想发展起来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人口规模。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对于战争年代的集团或者势力来说,民心向背又是实实在在的走向胜利的关键。西北、沂蒙两个根据地要想尽快发展壮大,就离不开充足的人力资源。
山东在1930年的时候,全省108县就有人口3690多万,这还不算每年去东北闯关东几十万人。就沂蒙根据地来说,到34年底,现有的6县区域,人口已达到382万。这一数量在这个年代绝对不少,就是同山东全省108县平均人口数量相比,沂蒙各县的人口数量也在前列。
但考虑到将来抗战时期武装力量以及建设力量所需要的人力规模,沂蒙现有的人口数量就显得有些过少。好在沂蒙之外的山东各地有庞大人口资源可用,只要把握好时机,以沂蒙根据地为基础,民众党在山东乃至周边省份还是大有可为的。
就西北来说,人民军现在掌控区域内的人口还不到900万,即便将来再完全控制青海、新疆两省,总人口也就在1200万左右。除去其中年老体弱、妇孺、残疾等,真正适龄合用的青壮可就不多了。西北要想尽快发展,势必要在短期内增添大量合用人口才行,而这靠自然增长是无法解决的。
与西北邻近的陕西、山西、绥远等省,人口多的不过千万,少的才四百多万,加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人民军要想靠武力从这些地方大量获取人口是不现实的。
经过分析后,赵振中将解决西北人口短缺的希望放在了连年灾害所导致的流离失所的灾民身上。
从民国以来,国内就天灾不断,而各方势力基本上都属于只管压榨、破坏,不管建设的,不但各地连年混战、水利失修,甚至还有势力逼迫民众民众不种粮食种罂粟,以谋取利益。
就拿曾在陕西作威作福的吴新田、井岳秀来说,前者在陕南曾逼令民众将40的耕地种植罂粟;后者则对民众轮替耕作中的“白地”也照收田赋。
至于寅吃卯粮,在这个年代那都应该算是爱护民众的。就赵振中眼下所知,四川军阀混战,为了筹措军资,就有军阀把田赋预征到了几十年后的这已远远超出寅吃卯粮的标准。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地方大员为了维护自己地盘上的利益,制造、扩大灾害,使邻近省份民众沦为灾民无家可归的。
1933年夏,黄河洪峰过境之时,为了保证开封一带的安全,省主席刘峙派出军队到兰封黄河大堤,名义上说是护堤,实际上却掘开河堤,致使黄河在兰封决口。汹涌的黄河水沿决口奔流而下,将鲁西的荷泽、寿张、曹县、济宁等地共22县、6581个村庄淹没。这次决口造成山东210万人受灾。水灾过后,无家可归、悲愤莫名的鲁西菏泽、寿张等县灾民代表致电南京当局,控告刘峙。
可刘峙乃老蒋得力干将,南京当局自然不会对其如何。即便这个案子因大公报在33年8月份报导而轰动一时,最终也是不了了之。数以千计的被淹村庄,数以百万计的灾民,如此大的损失,南京当局对灾民代表的控诉竟没有任何明确的正面回应
按照周安舒所整理出来的资料,今年不但黄河依旧会泛滥,使沿黄省份受灾;四川等地自今年开始还会出现连续两年多的大旱,受灾人口将数以千万计。而抗战若是按照原来历史轨迹爆发,还会有大量的战争难民出现。
既然南京当局及其治下的各省地方无视灾民性命,那西北不妨接收临近的陕、晋、绥、川等省的灾民。这不但给了民众一条活路,也为西北增添了新的力量。
不过,要想使灾民顺利进入西北,赵振中还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灾区召集灾民并协调各方,打通通向西北的通道;二是有足够的粮食储备,能应付西北剧增的人口;三是有足够的管理人员,对来自不同地方的庞大灾民进行组织、梳理,并对其进行基础教育,使其能适应西北的生活和工作。
粮食储备方面,人民军控制宁夏和甘肃两地已经有4年多的时间,已经修建起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仅凭这两省耕地出产,就足以维持两千万左右人口每年的生活需求。若是把新疆、青海、陕北、晋西北等地出产的粮食算进去,那能承受的人口数量还会更多一些。这个数字是周安舒、田云逸、邹德贵几人带领有关人员费了一番功夫统计出来的,应该不会差。
管理人员方面,西北控制区域内已经建立起了区、县、乡镇等政权管理体系,加上有部队配合,对分批抵达的灾民进行妥善安置是没问题的。而随着西北区域内教育的推广、学校的增多,抽调人员对灾民、难民进行适当教育也不难做到。
剩下的就是最为关键的开辟从邻近省份灾区到西北通道的事情了。这个事情若是由人民军来做自然是行不通的,不过,赵振中心目中已经有了最为合适的人选,那就是朱庆澜老爷子。凭着朱老爷子在国内多年救灾所享有的声誉,以及他在南京当局和各省地方的人脉,赵振中相信,收留并转移邻省灾民到西北安置也不难做到。
在赵振中的期盼中,朱庆澜在4月底来到了保德。这是保德被人民军控制后,朱庆澜第一次到访。
来之前,朱庆澜心中是有些担忧的。尽管朱榕信中说在这边挺好,人民军纪律严明,可谁知道那是不是朱榕在逼迫之下写的?不过,既然人民军想同自己协商一些救助灾民的事情,并保证不涉及政治问题,自己现在无权无势的,为了孙子、孙女也就走上一遭。
朱庆澜此行并未与他人同行,在神池经过人民军哨卡时,报上朱榕信中所说的暗语后,便在两名人民军战士的驱车带领下来到保德。
在路上,朱庆澜也曾打量过两名开车带路的士兵,并询问过一些问题。那些关于西北的泛泛的问题两人都有回答,可涉及关键时两人却笑着告诉他“不知道”或是“不能说”。
见人民军两个战士处事严谨、作风干练,朱庆澜想想所见的国内各路军队中人的作风,不由得对人民军暗自称赞。
第二天下午,就在朱庆澜催问人民军接待人员时,接到保德这边通知的赵振中、朱榕从海原赶到朱老爷子面前。
见到赵振中,朱庆澜就是一怔:“振中,你怎么也到这儿了?我听说你去年出国了,什么时候回来的?”
赵振中笑了:“朱老,您别急,我们坐下慢慢说。”
朱庆谰坐下后,又问朱榕:“就你过来了?孩子呢?”
“爹,惠仲带着孩子在兰州那边,离这远,我就没让他们过来。”朱榕连忙解释道,“不过,我已经打电话过去了。振中和我是来接你过去的。孩子们都在那边等着呢,明天就能见到。”
朱庆澜见自己儿子神采飞扬,没有半点被扣押的样子,忍不住问道:“等等,你这样子可不是被人民军扣押了,你先说说到底怎么回事?”
朱榕挠了挠头说道:“爹,我去信只说有救助国内数以百万计灾民的要事请您过来面商,可没说我被扣押啊。”
说话间,朱榕朝赵振中递了个问询的眼神,赵振中则点了点头。
听说自己儿子一家都没事,朱庆澜心中放了下来,随即气道:“你个混帐东西,这边被人民军占了几个月,你一家大小都在这,有事情不回家和我说,非要我过来,那不是被扣押是什么?”
见朱榕不敢回嘴,朱庆澜又问:“说说吧,到底怎么回事?”
“爹,我说了您可别生气。”朱榕小心翼翼地看着朱庆澜道,“我现在加入了人民军。”
“你加入了人民军?”朱庆澜心中一惊,有些不敢置信地问道。尽管朱庆澜现在没有权势,可好赖也是被南京当局尊为国民党元老级别的人物,又曾在南京当局的中央挂过名号,可他儿子朱榕若是加入了人民军,那岂不是成了“乱党”?朱庆澜从清末到民国,以前主政一方的时候可从来都是追着土匪之类的乱党砍杀的,到老了,自己儿子却加入了国内眼下最大的乱党,这实在让他有点难以接受。
“说你这是为什么?”朱庆澜沉声问道。
尽管朱榕现在正当壮年,朱庆澜已进入老年,可身为长子,朱榕小时候没少被朱庆澜管教过。见自己父亲沉着脸,朱榕心中有点发虚,吞了口唾沫就要开始解释。
“朱老,望溪兄加入人民军是我同意的。”见朱榕神色紧张,赵振中心中有些好笑,忙插话解围,“而且,我就是人民军最大的头子。”
本来,朱庆澜问赵振中的问题没有得到回复,随即就被自己儿子加入人民军的事情把注意力给引过去了。在他心目中,赵振中出现在保德应该是刚回国不久就来看这边的产业的,毕竟,保德这边的一切可是凝聚着赵振中很大心血的。朱庆澜怎么也没想到,一向奉行实业救国的赵振中会和人民军有什么瓜葛,更不会想到赵振中竟是人民军的最高领导者。
“你?这怎么可能?小兄弟不是开玩笑吧?”朱庆澜眼睛瞪得溜圆,一副不敢置信的样子。
见赵振中把话接了过去,朱榕松了口气,心中嘀咕:“以前光知道老爹生气时眼睛瞪得大,没想到吃惊时瞪得也不小。”
“这个,真不是开玩笑。人民军确实是我一手创立的。”赵振中坦然说道,“在民国19年春节后和朱老一起拜访阎锡山后,我本想尽早在西北这边以工代赈,创办实业。可当年却因中原大战给耽搁下来。直到19年年底,阎锡山兵败下野,才再次同山西当局达成协议。
西北本来就连年天灾,可那些政府大员们为了争权夺利,不顾民生,竟大战了多半年时间,生生把北方数省给打得民生凋敝。从那时候,我就想在西北创立一个能真正为底层民众说话,真正为实现国强民富而奋斗的政府来。
幸好,我因创办四海实业有些便利条件,加上同美国华美公司有不错关系,在创立人民军并建立地方政权上还算顺利。”
朱庆澜实在难以相信,占据西北数省、让南京当局要员食不甘味的人民军,竟然仅仅是因赵振中不忿当局所为而一念之下的结果。可赵振中实在没有欺骗自己的必要,再想想以前和他一起在晋、绥、陕救助灾民时,赵振中激愤之下,要把“贪官污吏”和“压榨盘剥民众的人都清除掉”的话语,加上华美公司、四海实业的实力,朱庆澜心中已是信了大半。
怔然良久,朱庆澜心中五味杂陈,喟然叹道:“真没想到事情竟会是这个样子。”随即又问:“不过,望溪又怎么会加入人民军呢?”
朱榕是被赵振中派人从东北救回来的,又是赵振中送他去美国的。朱榕和赵振中这个一手创立人民军的人接触之下,进而加入人民军并不奇怪。不过,朱庆澜心中有一点疑问难以启齿,若是赵振中从救朱榕开始,就存着拉他入伙的目的,那这个年轻人心机未免太重了,还是敬而远之得好。
“爹,我是在美国偶然间接触到民众党思想,后来经人介绍好不容易才加入民众党的。回国找到保德才发现,振中是民众党和人民军的创立者,我也就厚着脸皮挤入了人民军。”朱榕补充解释道,“人民军里比我水平高的能人,比比皆是。我可没有什么值得振中贪图的。”
朱榕说的话,又让朱庆澜有些头大。赵振中不但创立了人民军,竟然还搞了个民众党?这要是让南京蒋某人知道了共党尚未消灭却又出来个民众党,恐怕又是不小的风波。
不过,朱榕的话也有道理。朱庆澜想想,也觉得实在有些过虑了,自己无权无势的,除了因救助灾民而获得了个好名声外,实在没有值得人民军算计的。况且,赵振中能创办四海实业、打理华美公司在华产业,又创立了民众党、人民军,称得上家大业大的,也实在用不着算计自己什么。
“唉……老了。只听了这点消息就觉得震惊不小。”朱庆澜叹息着摇头。接着,又神色复杂地看着赵振中说道:“不过,我该怎么称呼你才好?”
“朱老,父母给我起的名字叫振中,您老还是照旧叫我名字就是。再说,我和望溪兄也一直兄弟相称的。”
“好吧,就叫你振中。”见赵振中语出坦诚,朱庆澜也不多客套,接着问道,“要我到这边来,不是说还有救助灾民的事情么?”
“朱老,在说救助灾民的事情之前,我和望溪兄这几天一起陪您老到西北看看。让您老了解一下我们这几年建设的成果,也好明白我们是真的想救助灾民。”赵振中却并不着急,“保德这边朱老以前也曾来过几次,我们就不看了。按现在时间算,今晚赶到榆林,明天中午过后就能到兰州。”
……
在通过黄河浮桥时,朱庆澜看着两座能承载载重5吨卡车通过的浮桥,不由感叹起来:“这浮桥的变化可不小,比以前结实多了。”
“爹,你以前来过陕北和甘肃,我敢保证你现在到了肯定还会吃惊。”朱榕一边开车,一边满有信心地说道。
似乎是为朱榕的话做注解,过河之后,朱庆澜看着新修不久的宽广公路,以及公路边田间地头上面带笑容劳作的民众、正在灌溉农田的柴油机水泵,心中很是感慨。曾几何时,陕北这边在井岳秀治下,民众脸上只有苛捐杂税所逼迫出来的愁苦,哪有现在如此舒心的笑容?
“榆林东边这几个县,是春节之前才被我们掌握。开春后把地分了,家中困难的都由政府提供了补助,农闲时又在原来基础上整修了道路。当然,按照惯例,我们新掌握地区都要实行最低两年的免税,除了大额交易商税外,免除一切税赋。”赵振中在一边解说道,“榆林往西,我们掌握早的地方还要更好些。等明天一早朱老就会见到的。”
一路上听着赵振中和朱榕的解说,看着路边的景象,以及来往运送物资的车队,朱庆澜真的难以相信这是自己所多次往来并熟知的陕北。
快到榆林时,朱庆澜看到天空中在飘着的风筝和旷野里奔跑嬉闹的孩子,不由脱口赞道:“好一幅农园景象”
“呵呵,今天是星期天,这个年龄正是贪玩的时候,在学校里关了几天,估计现在正抓住机会撒野呢。”赵振中笑道。
随即,赵振中就把现在推行的免费强制教育解说了一遍。当朱庆澜得知,人民军控制区域内凡是年满7周岁的儿童必须去学校上学且不用家里负担时,便连声叫好:“这个措施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可是事关国家兴旺的大事,轻忽不得。不分贫富贵贱,一体教育,好啊”
“爹,象这种措施,我们人民军政府可太多了。估计你要是下车和路边的老农唠起来,能说上几天。”朱榕一边减慢速度接近榆林,一边兴奋地说道,“自从我到这边了解到我们党的政策,见识到我们党领导下的民众生活,我就知道,这就是我以前所向往的,也是我今后要为之奋斗的。”
听朱榕毫不掩饰自己对民众党、人民军的拥护,心中还是有几分复杂情绪。毕竟,人民军可是在当局那边挂号的“乱匪”。可这“乱匪”治理之下的民众生活,却比国内那些自诩“模范”的省份强出太多了。
……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朱庆澜在赵振中、朱榕的带领下,走马观花的参观了海原的西北军政大学、已经竣工的靖边黄河大桥、即将完工的宁夏—兰州铁路和已经修成的兰州—酒泉铁路、仍在施工的刘家峡大型水利工程、永昌以北的钢铁冶金基地等一系列大型工程建设成果。
当然,在此期间,朱庆澜也曾抽空亲自询问过几个不同地方的农民、工人的生活情况。而得到的情况却又再次证实民众党、人民军是真真切切的在为民众谋利益。甚至就连几户家中土地被政府征收的地主,也对人民军称赞有加。这实在让朱庆澜有些奇怪。
“你家中的地被征收,你就真的没有一点怨言?我听说人民军曾经清算、处置过不少地主,你就不担心?”朱庆澜问一个在兰州一家小酒店结实的乡绅。
“要说没有一点怨言,那肯定是假的。毕竟自己的产业被征收了嘛。不过,那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曾在报纸上见过朱庆澜照片的李姓乡绅很健谈,“说起来,人民军还是讲道理的。在按照家中人口留下一定耕地供我自用外,其他征收的土地虽然我当时没有拿到现银,但却在其他方面予以补偿,比如说,鼓励你兴办工商,并按照征收田亩数量一定年限内免除一定数额的税收。或者按照征收你的田亩数量作价入股,成为政府控制下一些大企业的股东,等企业赢利后可按年分红。这两种方式,可比白拿强太多了。”
“我原本经营了一家店铺,就入股了毛纺企业,人民军占领这里近4年时间,我的店铺一直免税,企业那边也拿了两年红利了。”李乡绅捻着胡子,笑眯眯地继续说道,“从大清到民国,经历的多了,对比之下,觉得还是人民军这帮娃娃说话算数,不孬”
“至于被清算、处置,甚至被枪毙的,确实有不少。不过,那些人被处理了,这附近的百姓心中却在叫好。那些人,不是身有血债,就是当过惯匪,做过贩卖鸦片、巧取豪夺、逼良为娼等恶事的,而且对这些人的处置都是经过民众大会公开进行的,没有冤屈。”
顿了顿,李乡绅有些自得地说道:“我以前家中虽然地产不少,可那都是祖辈辛勤劳作积攒的。而且,一直做救济灾民、修桥铺路等善事,人民军还给我家门框上钉了个‘开明士绅’的牌子表扬呢。”
……
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了解下来,朱庆澜对人民军、民众党的所作所为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打消了对朱榕加入民众党、人民军的那一丝不满。自己亲眼所见的一切,使朱庆澜意识到,民众党、人民军在西北的作为已经是民心所向。
在民国这个充满各种陈腐气息、尔虞我诈的社会里,民众党和人民军这样一股新生的势力宛如一股涤荡尘埃的清风,正展现其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也势必在中国未来的局势变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朱庆澜知道,自己是应该和赵振中好好谈谈了。。.。
更多到,地址
军政大学在培养未来西北、山东两地的组织领导力量,而一系列科研项目又在为民众党所领导的力量夯实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方面的基础。不过,仅有这两方面是不够的,西北和沂蒙要想发展起来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人口规模。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对于战争年代的集团或者势力来说,民心向背又是实实在在的走向胜利的关键。西北、沂蒙两个根据地要想尽快发展壮大,就离不开充足的人力资源。
山东在1930年的时候,全省108县就有人口3690多万,这还不算每年去东北闯关东几十万人。就沂蒙根据地来说,到34年底,现有的6县区域,人口已达到382万。这一数量在这个年代绝对不少,就是同山东全省108县平均人口数量相比,沂蒙各县的人口数量也在前列。
但考虑到将来抗战时期武装力量以及建设力量所需要的人力规模,沂蒙现有的人口数量就显得有些过少。好在沂蒙之外的山东各地有庞大人口资源可用,只要把握好时机,以沂蒙根据地为基础,民众党在山东乃至周边省份还是大有可为的。
就西北来说,人民军现在掌控区域内的人口还不到900万,即便将来再完全控制青海、新疆两省,总人口也就在1200万左右。除去其中年老体弱、妇孺、残疾等,真正适龄合用的青壮可就不多了。西北要想尽快发展,势必要在短期内增添大量合用人口才行,而这靠自然增长是无法解决的。
与西北邻近的陕西、山西、绥远等省,人口多的不过千万,少的才四百多万,加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人民军要想靠武力从这些地方大量获取人口是不现实的。
经过分析后,赵振中将解决西北人口短缺的希望放在了连年灾害所导致的流离失所的灾民身上。
从民国以来,国内就天灾不断,而各方势力基本上都属于只管压榨、破坏,不管建设的,不但各地连年混战、水利失修,甚至还有势力逼迫民众民众不种粮食种罂粟,以谋取利益。
就拿曾在陕西作威作福的吴新田、井岳秀来说,前者在陕南曾逼令民众将40的耕地种植罂粟;后者则对民众轮替耕作中的“白地”也照收田赋。
至于寅吃卯粮,在这个年代那都应该算是爱护民众的。就赵振中眼下所知,四川军阀混战,为了筹措军资,就有军阀把田赋预征到了几十年后的这已远远超出寅吃卯粮的标准。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地方大员为了维护自己地盘上的利益,制造、扩大灾害,使邻近省份民众沦为灾民无家可归的。
1933年夏,黄河洪峰过境之时,为了保证开封一带的安全,省主席刘峙派出军队到兰封黄河大堤,名义上说是护堤,实际上却掘开河堤,致使黄河在兰封决口。汹涌的黄河水沿决口奔流而下,将鲁西的荷泽、寿张、曹县、济宁等地共22县、6581个村庄淹没。这次决口造成山东210万人受灾。水灾过后,无家可归、悲愤莫名的鲁西菏泽、寿张等县灾民代表致电南京当局,控告刘峙。
可刘峙乃老蒋得力干将,南京当局自然不会对其如何。即便这个案子因大公报在33年8月份报导而轰动一时,最终也是不了了之。数以千计的被淹村庄,数以百万计的灾民,如此大的损失,南京当局对灾民代表的控诉竟没有任何明确的正面回应
按照周安舒所整理出来的资料,今年不但黄河依旧会泛滥,使沿黄省份受灾;四川等地自今年开始还会出现连续两年多的大旱,受灾人口将数以千万计。而抗战若是按照原来历史轨迹爆发,还会有大量的战争难民出现。
既然南京当局及其治下的各省地方无视灾民性命,那西北不妨接收临近的陕、晋、绥、川等省的灾民。这不但给了民众一条活路,也为西北增添了新的力量。
不过,要想使灾民顺利进入西北,赵振中还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灾区召集灾民并协调各方,打通通向西北的通道;二是有足够的粮食储备,能应付西北剧增的人口;三是有足够的管理人员,对来自不同地方的庞大灾民进行组织、梳理,并对其进行基础教育,使其能适应西北的生活和工作。
粮食储备方面,人民军控制宁夏和甘肃两地已经有4年多的时间,已经修建起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仅凭这两省耕地出产,就足以维持两千万左右人口每年的生活需求。若是把新疆、青海、陕北、晋西北等地出产的粮食算进去,那能承受的人口数量还会更多一些。这个数字是周安舒、田云逸、邹德贵几人带领有关人员费了一番功夫统计出来的,应该不会差。
管理人员方面,西北控制区域内已经建立起了区、县、乡镇等政权管理体系,加上有部队配合,对分批抵达的灾民进行妥善安置是没问题的。而随着西北区域内教育的推广、学校的增多,抽调人员对灾民、难民进行适当教育也不难做到。
剩下的就是最为关键的开辟从邻近省份灾区到西北通道的事情了。这个事情若是由人民军来做自然是行不通的,不过,赵振中心目中已经有了最为合适的人选,那就是朱庆澜老爷子。凭着朱老爷子在国内多年救灾所享有的声誉,以及他在南京当局和各省地方的人脉,赵振中相信,收留并转移邻省灾民到西北安置也不难做到。
在赵振中的期盼中,朱庆澜在4月底来到了保德。这是保德被人民军控制后,朱庆澜第一次到访。
来之前,朱庆澜心中是有些担忧的。尽管朱榕信中说在这边挺好,人民军纪律严明,可谁知道那是不是朱榕在逼迫之下写的?不过,既然人民军想同自己协商一些救助灾民的事情,并保证不涉及政治问题,自己现在无权无势的,为了孙子、孙女也就走上一遭。
朱庆澜此行并未与他人同行,在神池经过人民军哨卡时,报上朱榕信中所说的暗语后,便在两名人民军战士的驱车带领下来到保德。
在路上,朱庆澜也曾打量过两名开车带路的士兵,并询问过一些问题。那些关于西北的泛泛的问题两人都有回答,可涉及关键时两人却笑着告诉他“不知道”或是“不能说”。
见人民军两个战士处事严谨、作风干练,朱庆澜想想所见的国内各路军队中人的作风,不由得对人民军暗自称赞。
第二天下午,就在朱庆澜催问人民军接待人员时,接到保德这边通知的赵振中、朱榕从海原赶到朱老爷子面前。
见到赵振中,朱庆澜就是一怔:“振中,你怎么也到这儿了?我听说你去年出国了,什么时候回来的?”
赵振中笑了:“朱老,您别急,我们坐下慢慢说。”
朱庆谰坐下后,又问朱榕:“就你过来了?孩子呢?”
“爹,惠仲带着孩子在兰州那边,离这远,我就没让他们过来。”朱榕连忙解释道,“不过,我已经打电话过去了。振中和我是来接你过去的。孩子们都在那边等着呢,明天就能见到。”
朱庆澜见自己儿子神采飞扬,没有半点被扣押的样子,忍不住问道:“等等,你这样子可不是被人民军扣押了,你先说说到底怎么回事?”
朱榕挠了挠头说道:“爹,我去信只说有救助国内数以百万计灾民的要事请您过来面商,可没说我被扣押啊。”
说话间,朱榕朝赵振中递了个问询的眼神,赵振中则点了点头。
听说自己儿子一家都没事,朱庆澜心中放了下来,随即气道:“你个混帐东西,这边被人民军占了几个月,你一家大小都在这,有事情不回家和我说,非要我过来,那不是被扣押是什么?”
见朱榕不敢回嘴,朱庆澜又问:“说说吧,到底怎么回事?”
“爹,我说了您可别生气。”朱榕小心翼翼地看着朱庆澜道,“我现在加入了人民军。”
“你加入了人民军?”朱庆澜心中一惊,有些不敢置信地问道。尽管朱庆澜现在没有权势,可好赖也是被南京当局尊为国民党元老级别的人物,又曾在南京当局的中央挂过名号,可他儿子朱榕若是加入了人民军,那岂不是成了“乱党”?朱庆澜从清末到民国,以前主政一方的时候可从来都是追着土匪之类的乱党砍杀的,到老了,自己儿子却加入了国内眼下最大的乱党,这实在让他有点难以接受。
“说你这是为什么?”朱庆澜沉声问道。
尽管朱榕现在正当壮年,朱庆澜已进入老年,可身为长子,朱榕小时候没少被朱庆澜管教过。见自己父亲沉着脸,朱榕心中有点发虚,吞了口唾沫就要开始解释。
“朱老,望溪兄加入人民军是我同意的。”见朱榕神色紧张,赵振中心中有些好笑,忙插话解围,“而且,我就是人民军最大的头子。”
本来,朱庆澜问赵振中的问题没有得到回复,随即就被自己儿子加入人民军的事情把注意力给引过去了。在他心目中,赵振中出现在保德应该是刚回国不久就来看这边的产业的,毕竟,保德这边的一切可是凝聚着赵振中很大心血的。朱庆澜怎么也没想到,一向奉行实业救国的赵振中会和人民军有什么瓜葛,更不会想到赵振中竟是人民军的最高领导者。
“你?这怎么可能?小兄弟不是开玩笑吧?”朱庆澜眼睛瞪得溜圆,一副不敢置信的样子。
见赵振中把话接了过去,朱榕松了口气,心中嘀咕:“以前光知道老爹生气时眼睛瞪得大,没想到吃惊时瞪得也不小。”
“这个,真不是开玩笑。人民军确实是我一手创立的。”赵振中坦然说道,“在民国19年春节后和朱老一起拜访阎锡山后,我本想尽早在西北这边以工代赈,创办实业。可当年却因中原大战给耽搁下来。直到19年年底,阎锡山兵败下野,才再次同山西当局达成协议。
西北本来就连年天灾,可那些政府大员们为了争权夺利,不顾民生,竟大战了多半年时间,生生把北方数省给打得民生凋敝。从那时候,我就想在西北创立一个能真正为底层民众说话,真正为实现国强民富而奋斗的政府来。
幸好,我因创办四海实业有些便利条件,加上同美国华美公司有不错关系,在创立人民军并建立地方政权上还算顺利。”
朱庆澜实在难以相信,占据西北数省、让南京当局要员食不甘味的人民军,竟然仅仅是因赵振中不忿当局所为而一念之下的结果。可赵振中实在没有欺骗自己的必要,再想想以前和他一起在晋、绥、陕救助灾民时,赵振中激愤之下,要把“贪官污吏”和“压榨盘剥民众的人都清除掉”的话语,加上华美公司、四海实业的实力,朱庆澜心中已是信了大半。
怔然良久,朱庆澜心中五味杂陈,喟然叹道:“真没想到事情竟会是这个样子。”随即又问:“不过,望溪又怎么会加入人民军呢?”
朱榕是被赵振中派人从东北救回来的,又是赵振中送他去美国的。朱榕和赵振中这个一手创立人民军的人接触之下,进而加入人民军并不奇怪。不过,朱庆澜心中有一点疑问难以启齿,若是赵振中从救朱榕开始,就存着拉他入伙的目的,那这个年轻人心机未免太重了,还是敬而远之得好。
“爹,我是在美国偶然间接触到民众党思想,后来经人介绍好不容易才加入民众党的。回国找到保德才发现,振中是民众党和人民军的创立者,我也就厚着脸皮挤入了人民军。”朱榕补充解释道,“人民军里比我水平高的能人,比比皆是。我可没有什么值得振中贪图的。”
朱榕说的话,又让朱庆澜有些头大。赵振中不但创立了人民军,竟然还搞了个民众党?这要是让南京蒋某人知道了共党尚未消灭却又出来个民众党,恐怕又是不小的风波。
不过,朱榕的话也有道理。朱庆澜想想,也觉得实在有些过虑了,自己无权无势的,除了因救助灾民而获得了个好名声外,实在没有值得人民军算计的。况且,赵振中能创办四海实业、打理华美公司在华产业,又创立了民众党、人民军,称得上家大业大的,也实在用不着算计自己什么。
“唉……老了。只听了这点消息就觉得震惊不小。”朱庆澜叹息着摇头。接着,又神色复杂地看着赵振中说道:“不过,我该怎么称呼你才好?”
“朱老,父母给我起的名字叫振中,您老还是照旧叫我名字就是。再说,我和望溪兄也一直兄弟相称的。”
“好吧,就叫你振中。”见赵振中语出坦诚,朱庆澜也不多客套,接着问道,“要我到这边来,不是说还有救助灾民的事情么?”
“朱老,在说救助灾民的事情之前,我和望溪兄这几天一起陪您老到西北看看。让您老了解一下我们这几年建设的成果,也好明白我们是真的想救助灾民。”赵振中却并不着急,“保德这边朱老以前也曾来过几次,我们就不看了。按现在时间算,今晚赶到榆林,明天中午过后就能到兰州。”
……
在通过黄河浮桥时,朱庆澜看着两座能承载载重5吨卡车通过的浮桥,不由感叹起来:“这浮桥的变化可不小,比以前结实多了。”
“爹,你以前来过陕北和甘肃,我敢保证你现在到了肯定还会吃惊。”朱榕一边开车,一边满有信心地说道。
似乎是为朱榕的话做注解,过河之后,朱庆澜看着新修不久的宽广公路,以及公路边田间地头上面带笑容劳作的民众、正在灌溉农田的柴油机水泵,心中很是感慨。曾几何时,陕北这边在井岳秀治下,民众脸上只有苛捐杂税所逼迫出来的愁苦,哪有现在如此舒心的笑容?
“榆林东边这几个县,是春节之前才被我们掌握。开春后把地分了,家中困难的都由政府提供了补助,农闲时又在原来基础上整修了道路。当然,按照惯例,我们新掌握地区都要实行最低两年的免税,除了大额交易商税外,免除一切税赋。”赵振中在一边解说道,“榆林往西,我们掌握早的地方还要更好些。等明天一早朱老就会见到的。”
一路上听着赵振中和朱榕的解说,看着路边的景象,以及来往运送物资的车队,朱庆澜真的难以相信这是自己所多次往来并熟知的陕北。
快到榆林时,朱庆澜看到天空中在飘着的风筝和旷野里奔跑嬉闹的孩子,不由脱口赞道:“好一幅农园景象”
“呵呵,今天是星期天,这个年龄正是贪玩的时候,在学校里关了几天,估计现在正抓住机会撒野呢。”赵振中笑道。
随即,赵振中就把现在推行的免费强制教育解说了一遍。当朱庆澜得知,人民军控制区域内凡是年满7周岁的儿童必须去学校上学且不用家里负担时,便连声叫好:“这个措施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可是事关国家兴旺的大事,轻忽不得。不分贫富贵贱,一体教育,好啊”
“爹,象这种措施,我们人民军政府可太多了。估计你要是下车和路边的老农唠起来,能说上几天。”朱榕一边减慢速度接近榆林,一边兴奋地说道,“自从我到这边了解到我们党的政策,见识到我们党领导下的民众生活,我就知道,这就是我以前所向往的,也是我今后要为之奋斗的。”
听朱榕毫不掩饰自己对民众党、人民军的拥护,心中还是有几分复杂情绪。毕竟,人民军可是在当局那边挂号的“乱匪”。可这“乱匪”治理之下的民众生活,却比国内那些自诩“模范”的省份强出太多了。
……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朱庆澜在赵振中、朱榕的带领下,走马观花的参观了海原的西北军政大学、已经竣工的靖边黄河大桥、即将完工的宁夏—兰州铁路和已经修成的兰州—酒泉铁路、仍在施工的刘家峡大型水利工程、永昌以北的钢铁冶金基地等一系列大型工程建设成果。
当然,在此期间,朱庆澜也曾抽空亲自询问过几个不同地方的农民、工人的生活情况。而得到的情况却又再次证实民众党、人民军是真真切切的在为民众谋利益。甚至就连几户家中土地被政府征收的地主,也对人民军称赞有加。这实在让朱庆澜有些奇怪。
“你家中的地被征收,你就真的没有一点怨言?我听说人民军曾经清算、处置过不少地主,你就不担心?”朱庆澜问一个在兰州一家小酒店结实的乡绅。
“要说没有一点怨言,那肯定是假的。毕竟自己的产业被征收了嘛。不过,那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曾在报纸上见过朱庆澜照片的李姓乡绅很健谈,“说起来,人民军还是讲道理的。在按照家中人口留下一定耕地供我自用外,其他征收的土地虽然我当时没有拿到现银,但却在其他方面予以补偿,比如说,鼓励你兴办工商,并按照征收田亩数量一定年限内免除一定数额的税收。或者按照征收你的田亩数量作价入股,成为政府控制下一些大企业的股东,等企业赢利后可按年分红。这两种方式,可比白拿强太多了。”
“我原本经营了一家店铺,就入股了毛纺企业,人民军占领这里近4年时间,我的店铺一直免税,企业那边也拿了两年红利了。”李乡绅捻着胡子,笑眯眯地继续说道,“从大清到民国,经历的多了,对比之下,觉得还是人民军这帮娃娃说话算数,不孬”
“至于被清算、处置,甚至被枪毙的,确实有不少。不过,那些人被处理了,这附近的百姓心中却在叫好。那些人,不是身有血债,就是当过惯匪,做过贩卖鸦片、巧取豪夺、逼良为娼等恶事的,而且对这些人的处置都是经过民众大会公开进行的,没有冤屈。”
顿了顿,李乡绅有些自得地说道:“我以前家中虽然地产不少,可那都是祖辈辛勤劳作积攒的。而且,一直做救济灾民、修桥铺路等善事,人民军还给我家门框上钉了个‘开明士绅’的牌子表扬呢。”
……
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了解下来,朱庆澜对人民军、民众党的所作所为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打消了对朱榕加入民众党、人民军的那一丝不满。自己亲眼所见的一切,使朱庆澜意识到,民众党、人民军在西北的作为已经是民心所向。
在民国这个充满各种陈腐气息、尔虞我诈的社会里,民众党和人民军这样一股新生的势力宛如一股涤荡尘埃的清风,正展现其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也势必在中国未来的局势变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朱庆澜知道,自己是应该和赵振中好好谈谈了。。.。
更多到,地址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