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6 26.少年游
- 27 27.府试(下)
- 28 28.馄饨
- 29 29.放榜
- 30 30.回家
- 31 31.斗嘴
- 32 32.浪潮
- 33 33.赶考(捉虫及答谢补充)
- 34 34.雨夜
- 35 35.尾 行
- 36 36.二
- 37 37.往事
- 38 38.孤辰
- 39 39.赌约
- 40 40.发榜(捉虫)
- 41 41.返乡(捉虫)
- 42 42.打架
- 43 43.唏嘘
- 44 44.相看
- 45 45.承诺
- 46 46.府学
- 47 47.超凶
- 48 48.咬人
- 49 49.日常(捉虫)
- 50 50.买房
- 51 51.人市(捉虫)
- 52 52.小白花与大少爷
- 53 53.搬家
- 54 54.银楼
- 55 55.金簪(捉虫)
- 56 56.过年
- 57 57.断骨
- 58 58.元宵
- 59 59.生子
- 60 60.启程
- 61 61.乡试(上)
- 62 62.乡试(中)
- 63 63.乡试(下)
- 64 64.喜报
- 65 65.文曲星
- 66 66.榜下捉婿
- 67 67.回家
- 68 68.初心
- 69 69.别离(捉虫)
- 70 70.寻人
- 71 71.亲事
- 72 72.出发
- 73 73.重逢
- 74 74.比试(捉虫)
- 75 75.夜会
- 76 76.请求
- 77 77.瞎想
- 78 78.蹊跷
- 79 79.预言
- 80 80.会试(上)
- 81 81.会试(中)
- 82 82.会试(下)
- 83 83.思故高塔(捉虫)
- 84 84.小黑屋
- 85 85.生天
- 86 86.出宫
- 87 87.发榜
- 88 88.收网
- 89 89.殿试
- 90 90.传胪大典
- 91 91.荣恩
- 92 92.平西王(捉虫)
- 93 93.故人
- 94 94.小傻子
- 95 95.攀扯
- 96 96.质问
- 97 97.回京
- 98 98.天命
- 99 99.往事
- 100 100.出山
- 101 101.调查
- 102 102.绝笔
- 103 103.戏精
- 104 104.刑部
- 105 105.心惊
- 106 106.交换(捉虫)
- 107 107.王妃
- 108 108.密信
- 109 109.七星
- 110 110.东宫
- 111 111.破题
- 112 112.词
- 113 113.书籍
- 114 114.fangdao
- 115 115.佛道
- 116 116.同行
- 117 117.第 117 章
- 118 118.卖身
- 119 119.吵闹
- 120 120.分开
- 121 121.生还
- 122 122.复仇
- 123 123.止戈
- 124 124.翠微
- 125 125.河底
- 126 126.青衫
- 127 127.排场
- 128 128.入府
- 129 129.山路
- 130 130.相面
- 131 131.石剑
- 132 132.夜访
- 133 133.瞎猜
- 134 134.第 134 章
- 135 135.舍利塔
- 136 136.云璋
- 137 137.寡宿
- 138 138.相见
- 139 139.先祖
- 140 140.世子
- 141 141.第 141 章
- 142 142.向导
- 143 143.假酒
- 144 144.三花寨
- 145 145.均匀
- 146 146.行囊
- 147 147.泉水
- 148 148.反常
- 149 149.中毒
- 150 150.齐影
- 151 151.恐吓
- 152 152.故知
- 153 153.入口
- 154 154.井中
- 155 155.分道
- 156 156.陷阱
- 157 157.唱歌
- 158 158.藏宝
- 159 159.如音
- 160 160.威胁
- 161 161.棺椁
- 162 162.醒来
- 163 163.棺底
- 164 164.明主
- 165 165.祭坛
- 166 166.出来
- 167 167.永别
- 168 168.局势
- 169 169.山匪
- 170 170.真相
- 171 171.逃脱
- 172 172.亲家
- 173 173.前路
隐藏
显示工具栏
36.二
36.二
天空还是蒙蒙亮的时候, 客栈里的诸位学子就不约而同起床洗漱,栈内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是飞蛾扑火奋不顾身,还是鱼跃龙门身价倍增, 对于多数贫寒的考生来说, 就看今朝了。
客栈的掌柜很会做事, 每个订早餐的学子,都会附赠对方一碗状元汤。
状元汤是用志远、九节菖蒲、酸枣仁、熟地、天冬按照比例,用水煮成, 这本是一副用来增强记忆的药方, 在这里用了就是借其名头的吉祥之意, 当然, 客栈里这么多考生,大家拿到的汤, 味道已经淡的不能再淡的了。
吃完早饭,一堆人浩浩荡荡的往考场走,考场所在的街道,早已挂起了灯笼, 衙差和军士们腰间挂着佩刀,来回的巡逻维持秩序。
依旧是考试专用的考场,那是一座占地很广的大院子, 院子外围看上去虽仍然完好, 但已经非常的陈旧, 据说这座院子在前朝就已经作为科举专用之所。
叶信芳站在拥挤的人群中, 抬头看到了院门上高悬的牌匾,上书:琉璋贡院。
这座考场不仅是院试的地点,也是举行乡试的地点。
门口分出了十二小队衙差,搭建起小型的帐篷,按照各个府分别进行初检,依旧是不准许带入任何除考引以外的东西,叶信芳察觉这次检验比府试时更加严格,衣服几乎全部脱光,连头发都散开接受检查。
初检完毕,照样是唱保,这次作保的廪生又增加了一位,刘俊彦差点因为作保费放弃院试,最后还是叶信芳借的银钱。
那考棚依旧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小小的,窄窄的,十分破旧。
叶信芳等人因为名次原因,坐的位置都比较靠前,但以各府学子按照排名交相穿插的原因,三人之间并不相邻。
坐了大约半个时辰,就听见不远处突然一声金属击打之声,似乎是云板,接着就听见大门沉闷的关闭声。
“闭门锁钥,静坐待卷!”
有衙差前来发放考试用品,叶信芳看了下,依旧是笔墨纸砚,论质量似乎比府试时的还要差一些,答卷仍然是那种红格子宣纸,却没有考题,叶信芳也没有询问,只先研好墨。
很快,他就看到数位衙差举着牌灯巡视全场,身后两位军士高举着一快大木板子,木板子上贴着考题,面向考生巡回展示。
考题一出来,考场上便想起了此起彼伏的喧哗声。
“肃静!”跨刀军士拔出长刀,高声喝道。
考场又陷入一片沉静之中。
叶信芳也不去想考题的荒诞,赶忙将考题抄写在草稿纸上。
院试比较坑爹的是,草稿纸只发了两张,与此相对应的,每场的封卷钱只收一钱银子。
第一场一共有三道题,第一题照旧是帖经题,这是很常见的题型,就是古代填空题,给出首尾,空掉中间部分,这次考题出自《春秋》,没有太大的难度,但中间留白的地方太多了,考验记忆与书法。
另外两道题就是标准的八股题。
第二道题还算简单,题目是:君正莫不正。看着有点拗口,按照断句是:君正,莫不正。而它的意思是,如果为君者正直了,那么民众就没有不正直的。结合上下文语境,讲述的是君主如何教化民众。
叶信芳不过略加思索,就有了破题的思路。
而第三道题,简直坑爹之极,题目只有一个字:二。
叶信芳看到的时候也差点叫出声来,乍一看还以为主考官学政大人在骂考生们二呢。
但是古代科举考试是有教科书的,考题再难也都在四书五经之内。而一般来说,这类题目分为两种,长题和短题。长题是四书五经中选取一个长句作为题目,而短题选的是一个短句,比如“子曰”,这就是一个短题。
而这个单独的“二”字,真的是丧心病狂了。四书五经中出现“二”字的地方,真的不要太多了。也许出题人自己也知道过分了,就特意点出出自《论语》。
但《论语》中出现过“二”的地方有十四处,什么“周监于二代”、“赐也闻一以知二”……
叶信芳在十四处里面一个一个的排除,最后确定为哀公对答里面那一句:“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因为这一个“二”,在大多数版本的断句中都是独立存在的。
而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说的是税收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哀公向有若询问饥年解决之法,有若建议其施行十分之一的田税,哀公答道十分之二的税收都不够我用,如何能行十分之一。有若又答道,百姓富足,君主怎么会不足?百姓不足,君主跟谁去取得富足?
确定了题意,叶信芳回答起来也觉得不难了。
只发了两张草稿纸,抄题目已经用掉留半张,叶信芳只能在纸上写个提纲。这种草稿纸也是要回收的,并且还有要求必须要用楷书书写,为的是出现争议的是,让考官能够比对字迹。
不能在草稿纸上作答,叶信芳直接在答卷上填写,每一个字下笔之前都会仔细思考,字句斟酌,等到午饭之时,他才答了一题半。
又是一道金属敲击之声,陆陆续续有军士提着硕大的食盒进场,午饭是两个馒头和一碗清水。
馒头应该是才出锅不久,还冒着腾腾的热气,口感一般。
古人说“七月流火”,本意是农历七月之后天气渐渐变凉,而此刻才七月出头,却依旧是炎热无比。
叶信芳考试的时候,不仅要想着下笔小心,还要时不时的擦汗,防止汗水低落在卷子上,污了卷面。
吃完午饭,摇了摇铃铛,便有军士上前带着他前去厕所。
一路上看到许多书生,有的嘴巴一张一合,低声自言自语,有的眉头紧锁,看着卷子神色木然,更有甚着,两眼通红,伏在案上痛哭不止。
“不要东张西望!”军士回头,冷冷开口。
叶信芳赶忙低下头跟在对方身后,还没有走进厕所,就闻到那种浓重的臭味。天气炎热,蝇蚊滋生,嗡嗡嗡的声音大老远就能听见,叶信芳有些同情那些靠近厕所的考生。
“我不考了,放我出去!”忽然一个考生大叫道。
叶信芳看了对方一眼,身形摇晃,脸色惨白,双眼无神,一脸的生无可恋。
很快就有军士上前制住对方,堵住他的嘴,匆匆的将他拖了出去。
考场里几千号人,只有那几个厕所,可想而知里面的场景是多么的令人发指,多待一秒钟都能逼死人,叶信芳因此就格外佩服那些军士们,他如厕时,对方也跟了进来,目不转睛的盯着,别说捂鼻子了,连眉毛都没有动一下。
叶信芳庆幸自己不在厕号,而且是在吃完饭后如厕,不然估计会倒尽胃口。
下午时光匆匆过去,叶信芳将答卷最后再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要补充之处后,便交卷离开。
一出考场,就看到坐在小板凳上,双眼看着地面,一脸怀疑人生的宋修之,而他身边站着的是书童墨染正在出口婆媳的劝说:“少爷,您身体不舒服,就先回去歇着,叶公子出来了自己知道回去。”
宋修之缓缓的摇了摇头。
叶信芳心下一暖,走过来,摸了摸对方的小脑袋,“我们回去吧。”
“呕……”宋修之赶忙转过身朝一边吐了起来。
叶信芳不敢置信的看了眼自己的手,暗想,不就是摸了一下吗?反应这么大?这小少爷的洁癖简直没救了。
“对、对不起,叶哥,不是因为你,我是闻到自己身上的味道了。”宋修之解释道。
宋修之吐完了,想了想又问道:“叶哥,你在里面如厕了吗?”
叶信芳点了点头。
宋修之小脸皱成一团,看了一眼叶信芳刚刚碰触他的那只手,脸色一白,哀怨的看了他一眼,转个身去,继续哗哗的吐了起来。
等到他吐得再没什么可吐了,整个人脸色发白,神情恍恍惚惚。
“他怎么了?”刘俊彦赶在太阳落山之前,终于交了卷子,有些担忧的看着宋修之。
“老毛病犯了。”叶信芳随口解释道。
宋修之被折腾得很惨,最后连路都走不动,还是被叶信芳背回去的。
叶信芳背他之前,还被强迫着洗手。
回了客栈,叶信芳两人就看着宋修之一连叫了五回热水,弄得送水的店小二都要发火了才消停,他洗干净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催着书童将衣服拿去扔了。
是飞蛾扑火奋不顾身,还是鱼跃龙门身价倍增, 对于多数贫寒的考生来说, 就看今朝了。
客栈的掌柜很会做事, 每个订早餐的学子,都会附赠对方一碗状元汤。
状元汤是用志远、九节菖蒲、酸枣仁、熟地、天冬按照比例,用水煮成, 这本是一副用来增强记忆的药方, 在这里用了就是借其名头的吉祥之意, 当然, 客栈里这么多考生,大家拿到的汤, 味道已经淡的不能再淡的了。
吃完早饭,一堆人浩浩荡荡的往考场走,考场所在的街道,早已挂起了灯笼, 衙差和军士们腰间挂着佩刀,来回的巡逻维持秩序。
依旧是考试专用的考场,那是一座占地很广的大院子, 院子外围看上去虽仍然完好, 但已经非常的陈旧, 据说这座院子在前朝就已经作为科举专用之所。
叶信芳站在拥挤的人群中, 抬头看到了院门上高悬的牌匾,上书:琉璋贡院。
这座考场不仅是院试的地点,也是举行乡试的地点。
门口分出了十二小队衙差,搭建起小型的帐篷,按照各个府分别进行初检,依旧是不准许带入任何除考引以外的东西,叶信芳察觉这次检验比府试时更加严格,衣服几乎全部脱光,连头发都散开接受检查。
初检完毕,照样是唱保,这次作保的廪生又增加了一位,刘俊彦差点因为作保费放弃院试,最后还是叶信芳借的银钱。
那考棚依旧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小小的,窄窄的,十分破旧。
叶信芳等人因为名次原因,坐的位置都比较靠前,但以各府学子按照排名交相穿插的原因,三人之间并不相邻。
坐了大约半个时辰,就听见不远处突然一声金属击打之声,似乎是云板,接着就听见大门沉闷的关闭声。
“闭门锁钥,静坐待卷!”
有衙差前来发放考试用品,叶信芳看了下,依旧是笔墨纸砚,论质量似乎比府试时的还要差一些,答卷仍然是那种红格子宣纸,却没有考题,叶信芳也没有询问,只先研好墨。
很快,他就看到数位衙差举着牌灯巡视全场,身后两位军士高举着一快大木板子,木板子上贴着考题,面向考生巡回展示。
考题一出来,考场上便想起了此起彼伏的喧哗声。
“肃静!”跨刀军士拔出长刀,高声喝道。
考场又陷入一片沉静之中。
叶信芳也不去想考题的荒诞,赶忙将考题抄写在草稿纸上。
院试比较坑爹的是,草稿纸只发了两张,与此相对应的,每场的封卷钱只收一钱银子。
第一场一共有三道题,第一题照旧是帖经题,这是很常见的题型,就是古代填空题,给出首尾,空掉中间部分,这次考题出自《春秋》,没有太大的难度,但中间留白的地方太多了,考验记忆与书法。
另外两道题就是标准的八股题。
第二道题还算简单,题目是:君正莫不正。看着有点拗口,按照断句是:君正,莫不正。而它的意思是,如果为君者正直了,那么民众就没有不正直的。结合上下文语境,讲述的是君主如何教化民众。
叶信芳不过略加思索,就有了破题的思路。
而第三道题,简直坑爹之极,题目只有一个字:二。
叶信芳看到的时候也差点叫出声来,乍一看还以为主考官学政大人在骂考生们二呢。
但是古代科举考试是有教科书的,考题再难也都在四书五经之内。而一般来说,这类题目分为两种,长题和短题。长题是四书五经中选取一个长句作为题目,而短题选的是一个短句,比如“子曰”,这就是一个短题。
而这个单独的“二”字,真的是丧心病狂了。四书五经中出现“二”字的地方,真的不要太多了。也许出题人自己也知道过分了,就特意点出出自《论语》。
但《论语》中出现过“二”的地方有十四处,什么“周监于二代”、“赐也闻一以知二”……
叶信芳在十四处里面一个一个的排除,最后确定为哀公对答里面那一句:“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因为这一个“二”,在大多数版本的断句中都是独立存在的。
而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说的是税收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哀公向有若询问饥年解决之法,有若建议其施行十分之一的田税,哀公答道十分之二的税收都不够我用,如何能行十分之一。有若又答道,百姓富足,君主怎么会不足?百姓不足,君主跟谁去取得富足?
确定了题意,叶信芳回答起来也觉得不难了。
只发了两张草稿纸,抄题目已经用掉留半张,叶信芳只能在纸上写个提纲。这种草稿纸也是要回收的,并且还有要求必须要用楷书书写,为的是出现争议的是,让考官能够比对字迹。
不能在草稿纸上作答,叶信芳直接在答卷上填写,每一个字下笔之前都会仔细思考,字句斟酌,等到午饭之时,他才答了一题半。
又是一道金属敲击之声,陆陆续续有军士提着硕大的食盒进场,午饭是两个馒头和一碗清水。
馒头应该是才出锅不久,还冒着腾腾的热气,口感一般。
古人说“七月流火”,本意是农历七月之后天气渐渐变凉,而此刻才七月出头,却依旧是炎热无比。
叶信芳考试的时候,不仅要想着下笔小心,还要时不时的擦汗,防止汗水低落在卷子上,污了卷面。
吃完午饭,摇了摇铃铛,便有军士上前带着他前去厕所。
一路上看到许多书生,有的嘴巴一张一合,低声自言自语,有的眉头紧锁,看着卷子神色木然,更有甚着,两眼通红,伏在案上痛哭不止。
“不要东张西望!”军士回头,冷冷开口。
叶信芳赶忙低下头跟在对方身后,还没有走进厕所,就闻到那种浓重的臭味。天气炎热,蝇蚊滋生,嗡嗡嗡的声音大老远就能听见,叶信芳有些同情那些靠近厕所的考生。
“我不考了,放我出去!”忽然一个考生大叫道。
叶信芳看了对方一眼,身形摇晃,脸色惨白,双眼无神,一脸的生无可恋。
很快就有军士上前制住对方,堵住他的嘴,匆匆的将他拖了出去。
考场里几千号人,只有那几个厕所,可想而知里面的场景是多么的令人发指,多待一秒钟都能逼死人,叶信芳因此就格外佩服那些军士们,他如厕时,对方也跟了进来,目不转睛的盯着,别说捂鼻子了,连眉毛都没有动一下。
叶信芳庆幸自己不在厕号,而且是在吃完饭后如厕,不然估计会倒尽胃口。
下午时光匆匆过去,叶信芳将答卷最后再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要补充之处后,便交卷离开。
一出考场,就看到坐在小板凳上,双眼看着地面,一脸怀疑人生的宋修之,而他身边站着的是书童墨染正在出口婆媳的劝说:“少爷,您身体不舒服,就先回去歇着,叶公子出来了自己知道回去。”
宋修之缓缓的摇了摇头。
叶信芳心下一暖,走过来,摸了摸对方的小脑袋,“我们回去吧。”
“呕……”宋修之赶忙转过身朝一边吐了起来。
叶信芳不敢置信的看了眼自己的手,暗想,不就是摸了一下吗?反应这么大?这小少爷的洁癖简直没救了。
“对、对不起,叶哥,不是因为你,我是闻到自己身上的味道了。”宋修之解释道。
宋修之吐完了,想了想又问道:“叶哥,你在里面如厕了吗?”
叶信芳点了点头。
宋修之小脸皱成一团,看了一眼叶信芳刚刚碰触他的那只手,脸色一白,哀怨的看了他一眼,转个身去,继续哗哗的吐了起来。
等到他吐得再没什么可吐了,整个人脸色发白,神情恍恍惚惚。
“他怎么了?”刘俊彦赶在太阳落山之前,终于交了卷子,有些担忧的看着宋修之。
“老毛病犯了。”叶信芳随口解释道。
宋修之被折腾得很惨,最后连路都走不动,还是被叶信芳背回去的。
叶信芳背他之前,还被强迫着洗手。
回了客栈,叶信芳两人就看着宋修之一连叫了五回热水,弄得送水的店小二都要发火了才消停,他洗干净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催着书童将衣服拿去扔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