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52 第52章 不服?憋着!
- 53 第53章 酷吏徐山
- 54 第54章 我有句街要骂,不知当讲不当讲!
- 55 第55章 袁家酒楼,是你的么?
- 56 第56章 没想到吧?
- 57 第57章 鼠爷在此!
- 58 第58章 时间够久了(四千大章求收藏)
- 59 第59章 老汤,我招你了?
- 60 第60章 一千多块钱引发的火爆
- 61 第61章 有功当赏!
- 62 第62章 马上飞递政事堂
- 63 第63章 徐镇川成后备干部了?(为老铁肖羽心加更)
- 64 第64章 宣城徐山
- 65 第65章 称呼,是个大问题
- 66 第66章 七星剑
- 67 第67章 天台山旅游局
- 68 第68章 登顶
- 69 第69章 主播施主,功德无量!
- 70 第70章 方丈有请
- 71 第71章 向前走
- 72 第72章 斗茶
- 73 第73章 大师,别闹
- 74 第74章 越州初闻
- 75 第75章 刘长卿
- 76 第76章 又见琅邪王氏
- 77 第77章 李龟年(第二更)
- 78 第78章 咄咄逼人
- 79 第79章 擅自调兵
- 80 第80章 促狭
- 81 第81章 果毅校尉,干不干?
- 82 第82章 圣旨到
- 83 第83章 能不能不去?没钱!
- 84 第84章 土特产
- 85 第85章 初到扬州,准备出货
- 86 第86章 少爷说了
- 87 第87章 这位壮士
- 88 第88章父慈子孝
- 89 第89章颜真卿和刘柱
- 90 第90章 《方竹》
- 91 第91章 又见王胖子
- 92 第92章 富商王辉
- 93 第93章 结怨成仇,王见王
- 94 第94章 就是卖个新鲜
- 95 第95章 茶圣毁茶之由来
- 96 第96章 终于求出来了
- 97 第97章 连环套
- 98 第98章 杨门女将
- 99 第99章 咱家立个规矩啊
- 100 第100章 扬州业务培训
- 101 第101章 旅游系统的傻子和优秀工作者
- 102 第102章 阏伯台
- 103 第103章 八关斋
- 104 第104章 英雄何解?
- 105 第105章 假冒参军
- 106 第106章 假的真不了
- 107 第107章 真的假不了
- 108 第108章 喝问
- 109 第109章 请功否
- 110 第110章 英雄碑
- 111 第111章 怎么办?
- 112 第112章 花钱顶罪?做梦!
- 113 第113章 无官有罪,有官事发(第三更)
- 114 第114章 今时不同于往日
- 115 第115章 巴鲁
- 116 第116章 老夫人和小女孩
- 117 第117章 仆固
- 118 第118章 仆固怀恩
- 119 第119章 仆固老太太
- 120 第120章 奇了怪了
- 121 第121章 大唐佘太君
- 122 第122章 守选
- 123 第123章 大唐版碰瓷
- 124 第124章 徐三二三事
- 125 第125章 白捡一个媳妇儿,还多一个小舅子
- 126 第126章 外卖徐小哥
- 127 第127章 颜老爷子
- 128 第128章 小人
- 129 第129章 暴怒的王魁
- 130 第130章 到底是谁始乱终弃
- 131 第131章 也就跟狗比比
- 132 第132章 精气神
- 133 第133章 大唐财相
- 134 第134章 官场礼仪,镇川论盐
- 135 第135章 义责徐山
- 136 第136章 露布飞捷
- 137 第137章 人无信而不立
- 138 第138章 大唐的英雄豪杰
- 139 第139章 登闻鼓
- 140 第140章 郭驸马
- 141 第141章 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62章 马上飞递政事堂
第62章 马上飞递政事堂
史胖子和李黑脸联名的奏章,加盖台州刺史印信,被郑重写下“马上飞递”四个大字,一进入大唐的驿站传递系统,便如同长了翅膀一样,由台州驿站,飞向遥远的长安。
专门递解这份奏章的驿丁,将奏章用油布包好,塞进贴身的衣物之中,背好靠旗,带好刀弓,飞身跨上驿站中脚程最快、饲养最精的驿马。
狠狠一鞭子,抽得它双蹄高抬、一声长鸣,随即便如同离弦的羽箭一般,冲了出去。
起步,就是最快的速度!
一人一骑,将保持着这种冲刺的速度,奔驰三十里,在那里,是下一个驿站,早就会有人把驿站中最好的驿马准备好,等着驿丁来到。
换马不换人!
马歇人不歇!
专人护送,一路向前,直奔长安!
这便是马上飞递!
按照大唐驿站制度的规定,马上飞递,一日最低一百八十里,如果昼夜相继,可日行三百里有余,如果是紧急军情,可达一日五百里!
这已经是大唐现有条件下的最高速度了。
所谓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只不过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范阳起兵,玄宗还在华清池和杨贵妃没羞没臊,两地相距三千里,六天的时间,才接到消息,这在大唐,已然是驿站传递消息的最快速度记录,正好,一天五百里。
事实上,除非是紧急军情,大唐驿站系统一般不会动用这样的杀手锏。
恰巧,袁晁谋反,虽然被消弭于萌芽,却也足以让大唐驿站全速远转起来。
这份来自台州的奏章,飞一般的冲向了长安城。
不但如此,这份奏章抵达长安之后,直入政事堂,根本不用再个个衙门口之间兜转往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消息送入大唐中枢。
至于其他奏章,如果走正规程序的话,三十里一程,一天三程,全天下来,不过百里,一站一站运送之后,抵达长安还要按照相关规定送到尚书省六部衙门,六部侍郎看过之后,能够处理的直接处理,不能处理的上报尚书省左右丞,左右丞再根据权限,或处理,或上报,最终才能走进政事堂的大门,摆在当值丞相的公案之上,到了这里,还不算完,各个丞相会根据奏章上报的轻重缓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处理,最终给出自己的决定,或处理,或上报天子。
就这样,来自台州的这一份奏章,压在其余众多公文之上,被摆在了政事堂公案的最显眼处。
大唐政事堂相当于明朝的内阁,只不过其中不是官品仅仅五品大学士,而是大唐群相。
唐朝宰相制度乃是――群相制,三省六部之中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三个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都是大唐宰相,只不过,太宗李世民在还不是太子的时候,曾经就任尚书令,在那以后大唐群臣为了避嫌,谁也不敢当这个官,所以三高官官,只剩下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两位。
除了三省一把手之外,大唐群相还包括三省的二把手,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以及加衔“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省左右仆射――左右仆射,不加衔,不称相。
故此,中书令、门下侍中、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左仆射、右仆射,共同构成了大唐政事堂的群相。
其中,中书令称右相,门下侍中称左相。
按照大唐的普遍认知,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所以门下侍中这个左相,主要的职责,就是审议中书省的各项决策,理应比中书令这个右相高半格才是。
不过事实却正好相反,那还是玄宗朝,玄宗和右相李林甫联手架空了左相的实际权力,久而久之,右相中书令,就成了政事堂,也就是大唐群相的实际领头人,而左相门下侍中,基本等于当做一个吉祥物被供奉在政事堂之中。
如果将大唐政事堂和明朝内阁做比较的话,相似之处很多,比如,人都不少,比如,有的时候人多,有的时候人少。
却也有不同之处,主要是两方面:
第一方面,大唐群相不像明朝内阁大学士之间有明确的排位关系,除了左相右相之外,其他的群相,在职权上有可能分工不同,但是在地位上,基本一样。
第二方面,明朝大学士之中,有明确的首辅,有且只有一个,而大唐群相之中,左相是名义上的首辅,右相是实际上的首辅,如果两个职位都有人担任的话,自然有个高低上下,如果只有一人的话,自然就成为了当仁不让的首辅。
说实话,有点乱。
不过宝应元年八月十二的政事堂,倒是不乱,一共就三个半人。
第一个,苗晋卿,门下侍中,左相。
第二个,元载,中书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
第三个,裴遵庆,门下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
半个,皇太子李适,五月份得封鲁王,正在政事堂观政,只带眼睛鼻子,没带嘴,只看只听不说话。
嗯,原来还有一个,李辅国,在代宗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曾经认命为中书令,乃是政事堂实际性的首脑,只不过六月份被罢免了。
一来他是一名宦官,宦官出任首相,实在是开天辟地以来头一回,群臣激愤,都不愿意。
二来呢,李辅国这货也有点二,刚刚当上了中书令,自己跑到代宗面前,说:小郎,你当皇帝好啊,就在皇宫待着吧,外面的事,全都交给我,你就不用管了。
代宗李豫一听,哎我去,这叫什么话?外面的事归你,皇宫的事归我,合着我成大内总管了?咱们谁是皇帝啊!?
代宗越想越不对,得了,你也别干了,给你封个王,自己回家享福去吧。
就这样,李辅国被代宗罢免了中书令。
呃……再说回三个半人的政事堂。
李适还没来。
三人分别落座处理公事。
却说元载,拿起一份奏章,一见上面写有“马上飞递”字样,就知道必有要事,赶紧拆开一看,顿时大惊。
他手上的公文,正是台州上报袁晁谋反,被徐镇川扼杀一事。
专门递解这份奏章的驿丁,将奏章用油布包好,塞进贴身的衣物之中,背好靠旗,带好刀弓,飞身跨上驿站中脚程最快、饲养最精的驿马。
狠狠一鞭子,抽得它双蹄高抬、一声长鸣,随即便如同离弦的羽箭一般,冲了出去。
起步,就是最快的速度!
一人一骑,将保持着这种冲刺的速度,奔驰三十里,在那里,是下一个驿站,早就会有人把驿站中最好的驿马准备好,等着驿丁来到。
换马不换人!
马歇人不歇!
专人护送,一路向前,直奔长安!
这便是马上飞递!
按照大唐驿站制度的规定,马上飞递,一日最低一百八十里,如果昼夜相继,可日行三百里有余,如果是紧急军情,可达一日五百里!
这已经是大唐现有条件下的最高速度了。
所谓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只不过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范阳起兵,玄宗还在华清池和杨贵妃没羞没臊,两地相距三千里,六天的时间,才接到消息,这在大唐,已然是驿站传递消息的最快速度记录,正好,一天五百里。
事实上,除非是紧急军情,大唐驿站系统一般不会动用这样的杀手锏。
恰巧,袁晁谋反,虽然被消弭于萌芽,却也足以让大唐驿站全速远转起来。
这份来自台州的奏章,飞一般的冲向了长安城。
不但如此,这份奏章抵达长安之后,直入政事堂,根本不用再个个衙门口之间兜转往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消息送入大唐中枢。
至于其他奏章,如果走正规程序的话,三十里一程,一天三程,全天下来,不过百里,一站一站运送之后,抵达长安还要按照相关规定送到尚书省六部衙门,六部侍郎看过之后,能够处理的直接处理,不能处理的上报尚书省左右丞,左右丞再根据权限,或处理,或上报,最终才能走进政事堂的大门,摆在当值丞相的公案之上,到了这里,还不算完,各个丞相会根据奏章上报的轻重缓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处理,最终给出自己的决定,或处理,或上报天子。
就这样,来自台州的这一份奏章,压在其余众多公文之上,被摆在了政事堂公案的最显眼处。
大唐政事堂相当于明朝的内阁,只不过其中不是官品仅仅五品大学士,而是大唐群相。
唐朝宰相制度乃是――群相制,三省六部之中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三个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都是大唐宰相,只不过,太宗李世民在还不是太子的时候,曾经就任尚书令,在那以后大唐群臣为了避嫌,谁也不敢当这个官,所以三高官官,只剩下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两位。
除了三省一把手之外,大唐群相还包括三省的二把手,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以及加衔“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尚书省左右仆射――左右仆射,不加衔,不称相。
故此,中书令、门下侍中、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左仆射、右仆射,共同构成了大唐政事堂的群相。
其中,中书令称右相,门下侍中称左相。
按照大唐的普遍认知,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所以门下侍中这个左相,主要的职责,就是审议中书省的各项决策,理应比中书令这个右相高半格才是。
不过事实却正好相反,那还是玄宗朝,玄宗和右相李林甫联手架空了左相的实际权力,久而久之,右相中书令,就成了政事堂,也就是大唐群相的实际领头人,而左相门下侍中,基本等于当做一个吉祥物被供奉在政事堂之中。
如果将大唐政事堂和明朝内阁做比较的话,相似之处很多,比如,人都不少,比如,有的时候人多,有的时候人少。
却也有不同之处,主要是两方面:
第一方面,大唐群相不像明朝内阁大学士之间有明确的排位关系,除了左相右相之外,其他的群相,在职权上有可能分工不同,但是在地位上,基本一样。
第二方面,明朝大学士之中,有明确的首辅,有且只有一个,而大唐群相之中,左相是名义上的首辅,右相是实际上的首辅,如果两个职位都有人担任的话,自然有个高低上下,如果只有一人的话,自然就成为了当仁不让的首辅。
说实话,有点乱。
不过宝应元年八月十二的政事堂,倒是不乱,一共就三个半人。
第一个,苗晋卿,门下侍中,左相。
第二个,元载,中书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
第三个,裴遵庆,门下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
半个,皇太子李适,五月份得封鲁王,正在政事堂观政,只带眼睛鼻子,没带嘴,只看只听不说话。
嗯,原来还有一个,李辅国,在代宗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曾经认命为中书令,乃是政事堂实际性的首脑,只不过六月份被罢免了。
一来他是一名宦官,宦官出任首相,实在是开天辟地以来头一回,群臣激愤,都不愿意。
二来呢,李辅国这货也有点二,刚刚当上了中书令,自己跑到代宗面前,说:小郎,你当皇帝好啊,就在皇宫待着吧,外面的事,全都交给我,你就不用管了。
代宗李豫一听,哎我去,这叫什么话?外面的事归你,皇宫的事归我,合着我成大内总管了?咱们谁是皇帝啊!?
代宗越想越不对,得了,你也别干了,给你封个王,自己回家享福去吧。
就这样,李辅国被代宗罢免了中书令。
呃……再说回三个半人的政事堂。
李适还没来。
三人分别落座处理公事。
却说元载,拿起一份奏章,一见上面写有“马上飞递”字样,就知道必有要事,赶紧拆开一看,顿时大惊。
他手上的公文,正是台州上报袁晁谋反,被徐镇川扼杀一事。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