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34 第239章
- 235 第240章
- 236 第241章
- 237 第242章
- 238 第243章
- 239 第244章
- 240 第245章
- 241 第246章
- 242 第247章
- 243 第248章
- 244 第249章
- 245 第250章
- 246 第251章
- 247 第252章
- 248 第253章
- 249 第254章
- 250 第255章 章 5
- 251 第256章
- 252 第257章
- 253 第258章
- 254 第259章
- 255 第260章
- 256 第261章
- 257 第263章 (修改乱码)
- 258 第264章
- 259 第265章
- 260 第266章
- 261 第267章
- 262 第268章
- 263 第269章
- 264 第270章
- 265 第271章
- 266 第272章
- 267 第273章 (捉虫)
- 268 第274章 (捉虫)
- 269 第275章
- 270 第276章
- 271 第277章
- 272 第278章
- 273 第279章
- 274 第280章
- 275 第281章
- 276 第282章
- 277 第283章
- 278 第284章
- 279 第285章 (改bug)
- 280 第286章 〔捉虫〕
- 281 第287章
- 282 第288章
- 283 第289章
- 284 第290章
- 285 第291章
- 286 第292章 章 6
- 287 第293章
- 288 第294章
- 289 第295章
- 290 第296章
- 291 第297章
- 292 第298章
- 293 第299章
- 294 第300章
- 295 第301章
- 296 第302章
- 297 第303章 (修改乱码)
- 298 第304章
- 299 第305章
- 300 第306章
- 301 第307章
- 302 第308章
- 303 第309章
- 304 第310章
- 305 第311章
- 306 第312章
- 307 第313章章 7
- 308 第314章
- 309 第315章
- 310 第316章
- 311 第317章
- 312 第318章
- 313 第319章
- 314 第320章
- 315 第321章
- 316 第322章
- 317 第323章
- 318 第324章
- 319 第325章
- 320 第326章
- 321 第327章
- 322 第328章
- 323 第329章
- 324 第330章
- 325 第331章
- 326 第332章
- 327 第333章
- 328 第334章
- 329 第335章
- 330 第336章
- 331 第338章
- 332 第340章
- 333 第341章
- 334 第343章
- 335 第344章
- 336 第345章 8
- 337 第346章
- 338 第347章
- 339 第348章
- 340 第349章
- 341 第350章
- 342 第351章
- 343 第352章
- 344 第353章
- 345 第354章
- 346 第355章
- 347 第356章
- 348 第357章
- 349 第358章
- 350 第359章
- 351 第360章
- 352 第361章
- 353 第362章
- 354 第363章
- 355 第364章
- 356 第365章
- 357 第366章
- 358 第367章
- 359 第368章
- 360 第369章
- 361 第370章
- 362 第371章
- 363 第372章
- 364 第373章
- 365 第374章
- 366 第375章
- 367 第376章
- 368 第377章 9
- 369 第378章
- 370 第379章
- 371 第380章
- 372 第381章
- 373 第382章
- 374 第383章
- 375 第384章
- 376 第385章
- 377 第386章
- 378 第387章
- 379 第388章
- 380 第390章
- 381 第391章
- 382 第392章
- 383 第393章
- 384 第394章
- 385 第395章
- 386 第396章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249章
第249章
第十六章改元19
太子的身世宫里宫外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虽说他如今已认在皇后膝下,却与生母刘妃的感情十分深厚。
儿子成了未来的圣人,与刘妃交好的人,谁不说她是苦尽甘来了,福泽绵厚,
可是,刘妃却死了,还是自己饮毒酒身亡的,这样荒谬的事情,太子李忠又怎么肯接受呢,,
不必他上书,东宫的属臣就向李小九陛下进言,要求严查刘妃死亡一案。
结果不等李小九陛下回音,王皇后和萧贵妃就联袂向李小九陛下举报,说刘妃正是上次毒害武昭仪母子/女三人,导致小公主被害的元凶,因为罪行败露,是畏罪饮毒自尽的!
这个结果让一干要求严查凶手的大臣都傻了眼,尤其是中书令柳奭。
其实,柳舅舅一直认为中秋节武昭仪中毒事件就是他外甥女王皇后干的,虽然后来王皇后母女一直极力否认,柳奭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改变。
现在,太子生母刘妃骤然被毒死,又是死于鸩毒,而王皇后又把中秋节那件事故推到了刘妃身上,柳奭对王皇后母女的怀疑就更深了!
说刘妃就是下毒的主谋,那可真是死无对证了!
这一箭双雕之计怎么看都对中宫大大有利……
就算李小九陛下再怎么猜忌中宫,在各种人证物证面前,也没有丝毫办法,只能顺势将谋害嫔妃、皇子、皇女的罪名按在死去的刘妃身上……
而李小九陛下确实也这么做了流亡战国末年最新章节。
他没有拆穿王皇后和萧贵妃的诡计,是因为他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
不过,王皇后虽然除掉了挡在自己与太子李忠之间的刘妃,却也因此斩断了李忠对她的那丝好感……
而萧贵妃却在这次事件中占了偌大便宜,因为王皇后除掉了刘妃,不但皇后与太子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她在这宫中也少了一个潜在的劲敌!
没了刘妃,这宫中育有皇子的妃嫔就剩她跟武昭仪了,与皇后联手势在必行!
宫中最大的一对冤家死对头居然和解了,还亲亲热热跟姐们一般,不得不说跌破了无数人的眼镜。
李治听了王内侍对王皇后与萧贵妃成日如漆似胶、形影不离的描述,只是报以一声冷笑。
转头,李小九陛下就把中书令柳奭传了进来。
“柳相近日可是能高枕无忧了吧?皇后如今可真成了太子之母,日后柳卿大约也能有如朕之国舅今日之威了~~~~”李小九陛下似笑非笑地来了一句。
“朕倒该恭喜柳相了~~~~~”
刚刚谢了座的柳奭听到这么一句满含暗示的话,差点双膝一软扑倒在地。
我擦!
圣人您这是神马意思啊?!
“圣、圣人……老臣…老臣……”柳奭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一脸惶恐地立在那里。
李小九陛下却笑得十分温柔,摆摆手道:“柳相还不快坐下?”
“朕常听人说外甥肖舅,朕看呐……皇后跟柳卿你差得远了……朕相信,柳相你对朕是一心一意忠贞不二的,对不对?”
刚坐下的柳舅舅闻言忙又爬起来跪好,表忠心:“老臣对大唐社稷忠心耿耿,对圣人您……”
李治笑着打断柳奭的话:“柳相你这么紧张做什么?快起来、快起来……”
“朕只是这么一说,柳相你这么忠君爱国,不必放在心上,只是皇后她……”
“皇后她对圣人您敬慕有加!”柳奭忙道。
李治听到这话,只是‘呵呵’而已,就把话题扯到了柳相公家的子女上了。
“朕听说柳相家中有三个嫡子是个嫡女,实在是令人羡慕啊!
柳奭闻言,连称不敢:“几个犬子不堪大用,平日里老臣在朝中,家里多亏老妻管教……”
“令夫人倒是个能人……”李小九陛下赞了一句柳奭的夫人,又道:“朕听说令夫人所生的三个嫡子年岁都比下面的庶子大上许多,看来柳相的夫人倒是个多子多福之人,倒不用抱养庶子继承香烟……”
柳奭越听这话越不是滋味,这李小九陛下明里像是在夸奖他夫人,暗中明明是在讽刺王皇后不能生孩子,靠着抱养别人的孩子巩固地位。
柳奭心里苦涩万分,论理,这些话李小九陛下该向王氏一族的人抱怨才对,可谁让王皇后对他,比对自己的族人还要亲呢……
所以,李小九陛下才会这样明里暗里地敲打他红颜仕途:草根高官路最新章节!
他们柳家前世到底是造了什么孽啊!
李治见柳奭一副几欲晕倒的样子,便大发慈悲放过了他。
“天色不早了,朕就不留柳相了……”李治让王内侍把柳奭送出了两仪殿。
刚出大殿门,柳相公就脚下一软,险些跌了一跤。
“矮油~~柳相公您可看好脚下哟~~~”王内侍见状,不由笑道:“您可是当朝宰相,可别只顾着看前面,到时候跌个鼻青脸肿可就不美了!”
柳舅舅听到王内侍这阴阳怪气的话,不由一惊,正待要细问缘由,不想王内侍已经一甩拂尘回转身去了……
柳奭的背上原本就完全汗湿了,被冬天的小风一吹,只觉一阵透心凉!
回到家中,柳奭就称了病。
巨大的心理压力让柳奭每晚都辗转反侧,他生怕王皇后母女所做的事被圣人发现了,到时候大祸临头,他柳氏一族顷刻之间就覆灭了!
身心交瘁的柳舅舅终于抵抗不过心里的恐惧,写了一份辞呈送到李小九陛下案前。
李治看到这份辞职表的时候,嘴角不由勾起一弯笑纹:时机到了!
-------------------------------------引喵入室的分割线----------------------------------------
李小九陛下这边在为他心爱的阿武上位铺路的时候,小吴同学在乡间过得逍遥自在,甚至有些乐不思蜀的意思。
正当她感叹日子过得实在无聊的时候,一个俊秀无比的青年不小心闯进了她的宅子……
李治给吴诩在京郊行宫整整留了五百个精锐侍卫,等闲人根本无法靠近行宫的,更不要说登门拜访了。
这日也真是巧了,吴诩因为闷在屋子里久了,就想出去透透气。
于是,杨氏就把她包得严严实实的,用小软轿抬着她到了院子中央坐下晒太阳……
这京郊行宫说是行宫,毕竟还是个农家大院而已,即使围墙又增高了两三丈,守卫把守的密不透风,也挡不住院子外面的声音传进来……
就在吴诩一面晒着暖洋洋的阳光,一边抿着热腾腾的甜汤,一边欣赏着墙角一簇打苞的腊梅花的时候,忽然就听到墙外一个清朗的声音传了进来。
“溪深路难越,川平望超忽。极望断烟飘,遥落惊蓬没……”
这是一首咏景抒情的五言诗——这个时代,许多诗人都偏好这种题材诗句
吴诩乍一听这诗句,脸上不由露出古怪的表情。
虽说小吴同学本是工科男出身,可在高中时也少不了常常被考到古诗词解析的题目。
那个时候的某人只要一听/看到唐诗,脑海中就会自动跳出来一段解析诗词意义的语句来:这首五/七言诗用词新颖,意境深远,暗含悲凉不平之意,描述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好像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
这段痛苦的历史直到他上了大学不用再学语文、历史之后才结束。同时他对那些喜欢用吟诗作对的方式勾搭妹子的文科男最看不上了。
可到了这里之后,她不幸当了后宫中最需要文武双全的才人,被小徐妹子填鸭式的教育折腾了一通,不但字练得越发好了,连打油诗也能做上两首了诱仙计。
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凑!
小吴同学自己作诗的水平比较菜鸟,可鉴赏古诗词的水准还是不错的。
她一听墙外的人的诗句,就觉得此人文采不俗,绝非普通乡野村民,于是就让阿韦出去传话,要两个侍卫去把那个吟诗的人找来……
唐代民风开放,并没有男男女授受不亲这种说法,即使吴诩现在身为嫔妃,也不是不能见外男的。
而杨氏也不是个古板的人,听吴诩的意思,是觉得墙外吟诗的人颇有才华,也不由动了好奇心……
至于阿韦等宫人,心思也跟杨氏差不多——吴诩很少称赞他人的诗词书画,对宫廷应制之作更是嗤之以鼻——所以,这些妹子们也很好奇啊!
至于小顺子和李弘小朋友之流,直接被剥夺了话语权。
二胖同学已经吃饱喝足了在呼呼,同上忽略不计。
吴诩一直到相信‘高手在民间’这句话。
虽说在这个时代,举国上下各种优质资源都集中在了皇室和世家手里,可民间庶族也是出了不少了不起的人物的!
远的不说,像李二陛下时期的马周就相当不错。
李小九一直希望能够自己随心所欲取天下之士,可眼下科举考试制度还不够成熟,许多中榜的人不是跟那些大世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就是和朝中大佬关系不错……
如今的科举制度根本还没有形成唯才是举的取士制度,归根结底还是世家在作怪。
新的事物的出现,难免会引起旧的势力的抵抗,可是吴诩是知道未来走向的新世纪人士,知道魏晋以来的取士制度终将被科考所取代!
可是,这一成果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取得的。
这一点,是吴诩和李治的共识。
要打破世家垄断官场的坚壁,只有想办法引进大量的庶族人才,此外还要想办法提高杂学人才的地位才行!
吴诩没有见识过清末的八股文,可大概也知道,考试这种取士手法还是有很大的弊端的,如何使得科考取士不变成应试教育也是一大难题……
当然,这些问题还比较远,眼下,吴诩比较担心的是李小九能不能顺利推行两科考试制度呢!
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世家的势力虽然远不如魏晋时期,可对寒门庶族晋升朝廷的阻碍还是非常大的!
这不,小吴同学还真从一首咏景的诗里听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内涵来了呢!
所以,吴诩对这个作诗的人非常感兴趣。
结果,侍卫们把一个身材颀长的青年带到院子里来的时候,吴诩一见之下,不禁大吃了一惊。
卧槽!
这小白脸不就是马周的那个小基友吗?!
作者有话要说:好吧,李喵同学出场了,撒花\(^o^)/~
李小九陛下,你家后院有漏洞了=。=
太子的身世宫里宫外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虽说他如今已认在皇后膝下,却与生母刘妃的感情十分深厚。
儿子成了未来的圣人,与刘妃交好的人,谁不说她是苦尽甘来了,福泽绵厚,
可是,刘妃却死了,还是自己饮毒酒身亡的,这样荒谬的事情,太子李忠又怎么肯接受呢,,
不必他上书,东宫的属臣就向李小九陛下进言,要求严查刘妃死亡一案。
结果不等李小九陛下回音,王皇后和萧贵妃就联袂向李小九陛下举报,说刘妃正是上次毒害武昭仪母子/女三人,导致小公主被害的元凶,因为罪行败露,是畏罪饮毒自尽的!
这个结果让一干要求严查凶手的大臣都傻了眼,尤其是中书令柳奭。
其实,柳舅舅一直认为中秋节武昭仪中毒事件就是他外甥女王皇后干的,虽然后来王皇后母女一直极力否认,柳奭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改变。
现在,太子生母刘妃骤然被毒死,又是死于鸩毒,而王皇后又把中秋节那件事故推到了刘妃身上,柳奭对王皇后母女的怀疑就更深了!
说刘妃就是下毒的主谋,那可真是死无对证了!
这一箭双雕之计怎么看都对中宫大大有利……
就算李小九陛下再怎么猜忌中宫,在各种人证物证面前,也没有丝毫办法,只能顺势将谋害嫔妃、皇子、皇女的罪名按在死去的刘妃身上……
而李小九陛下确实也这么做了流亡战国末年最新章节。
他没有拆穿王皇后和萧贵妃的诡计,是因为他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
不过,王皇后虽然除掉了挡在自己与太子李忠之间的刘妃,却也因此斩断了李忠对她的那丝好感……
而萧贵妃却在这次事件中占了偌大便宜,因为王皇后除掉了刘妃,不但皇后与太子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她在这宫中也少了一个潜在的劲敌!
没了刘妃,这宫中育有皇子的妃嫔就剩她跟武昭仪了,与皇后联手势在必行!
宫中最大的一对冤家死对头居然和解了,还亲亲热热跟姐们一般,不得不说跌破了无数人的眼镜。
李治听了王内侍对王皇后与萧贵妃成日如漆似胶、形影不离的描述,只是报以一声冷笑。
转头,李小九陛下就把中书令柳奭传了进来。
“柳相近日可是能高枕无忧了吧?皇后如今可真成了太子之母,日后柳卿大约也能有如朕之国舅今日之威了~~~~”李小九陛下似笑非笑地来了一句。
“朕倒该恭喜柳相了~~~~~”
刚刚谢了座的柳奭听到这么一句满含暗示的话,差点双膝一软扑倒在地。
我擦!
圣人您这是神马意思啊?!
“圣、圣人……老臣…老臣……”柳奭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一脸惶恐地立在那里。
李小九陛下却笑得十分温柔,摆摆手道:“柳相还不快坐下?”
“朕常听人说外甥肖舅,朕看呐……皇后跟柳卿你差得远了……朕相信,柳相你对朕是一心一意忠贞不二的,对不对?”
刚坐下的柳舅舅闻言忙又爬起来跪好,表忠心:“老臣对大唐社稷忠心耿耿,对圣人您……”
李治笑着打断柳奭的话:“柳相你这么紧张做什么?快起来、快起来……”
“朕只是这么一说,柳相你这么忠君爱国,不必放在心上,只是皇后她……”
“皇后她对圣人您敬慕有加!”柳奭忙道。
李治听到这话,只是‘呵呵’而已,就把话题扯到了柳相公家的子女上了。
“朕听说柳相家中有三个嫡子是个嫡女,实在是令人羡慕啊!
柳奭闻言,连称不敢:“几个犬子不堪大用,平日里老臣在朝中,家里多亏老妻管教……”
“令夫人倒是个能人……”李小九陛下赞了一句柳奭的夫人,又道:“朕听说令夫人所生的三个嫡子年岁都比下面的庶子大上许多,看来柳相的夫人倒是个多子多福之人,倒不用抱养庶子继承香烟……”
柳奭越听这话越不是滋味,这李小九陛下明里像是在夸奖他夫人,暗中明明是在讽刺王皇后不能生孩子,靠着抱养别人的孩子巩固地位。
柳奭心里苦涩万分,论理,这些话李小九陛下该向王氏一族的人抱怨才对,可谁让王皇后对他,比对自己的族人还要亲呢……
所以,李小九陛下才会这样明里暗里地敲打他红颜仕途:草根高官路最新章节!
他们柳家前世到底是造了什么孽啊!
李治见柳奭一副几欲晕倒的样子,便大发慈悲放过了他。
“天色不早了,朕就不留柳相了……”李治让王内侍把柳奭送出了两仪殿。
刚出大殿门,柳相公就脚下一软,险些跌了一跤。
“矮油~~柳相公您可看好脚下哟~~~”王内侍见状,不由笑道:“您可是当朝宰相,可别只顾着看前面,到时候跌个鼻青脸肿可就不美了!”
柳舅舅听到王内侍这阴阳怪气的话,不由一惊,正待要细问缘由,不想王内侍已经一甩拂尘回转身去了……
柳奭的背上原本就完全汗湿了,被冬天的小风一吹,只觉一阵透心凉!
回到家中,柳奭就称了病。
巨大的心理压力让柳奭每晚都辗转反侧,他生怕王皇后母女所做的事被圣人发现了,到时候大祸临头,他柳氏一族顷刻之间就覆灭了!
身心交瘁的柳舅舅终于抵抗不过心里的恐惧,写了一份辞呈送到李小九陛下案前。
李治看到这份辞职表的时候,嘴角不由勾起一弯笑纹:时机到了!
-------------------------------------引喵入室的分割线----------------------------------------
李小九陛下这边在为他心爱的阿武上位铺路的时候,小吴同学在乡间过得逍遥自在,甚至有些乐不思蜀的意思。
正当她感叹日子过得实在无聊的时候,一个俊秀无比的青年不小心闯进了她的宅子……
李治给吴诩在京郊行宫整整留了五百个精锐侍卫,等闲人根本无法靠近行宫的,更不要说登门拜访了。
这日也真是巧了,吴诩因为闷在屋子里久了,就想出去透透气。
于是,杨氏就把她包得严严实实的,用小软轿抬着她到了院子中央坐下晒太阳……
这京郊行宫说是行宫,毕竟还是个农家大院而已,即使围墙又增高了两三丈,守卫把守的密不透风,也挡不住院子外面的声音传进来……
就在吴诩一面晒着暖洋洋的阳光,一边抿着热腾腾的甜汤,一边欣赏着墙角一簇打苞的腊梅花的时候,忽然就听到墙外一个清朗的声音传了进来。
“溪深路难越,川平望超忽。极望断烟飘,遥落惊蓬没……”
这是一首咏景抒情的五言诗——这个时代,许多诗人都偏好这种题材诗句
吴诩乍一听这诗句,脸上不由露出古怪的表情。
虽说小吴同学本是工科男出身,可在高中时也少不了常常被考到古诗词解析的题目。
那个时候的某人只要一听/看到唐诗,脑海中就会自动跳出来一段解析诗词意义的语句来:这首五/七言诗用词新颖,意境深远,暗含悲凉不平之意,描述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好像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
这段痛苦的历史直到他上了大学不用再学语文、历史之后才结束。同时他对那些喜欢用吟诗作对的方式勾搭妹子的文科男最看不上了。
可到了这里之后,她不幸当了后宫中最需要文武双全的才人,被小徐妹子填鸭式的教育折腾了一通,不但字练得越发好了,连打油诗也能做上两首了诱仙计。
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凑!
小吴同学自己作诗的水平比较菜鸟,可鉴赏古诗词的水准还是不错的。
她一听墙外的人的诗句,就觉得此人文采不俗,绝非普通乡野村民,于是就让阿韦出去传话,要两个侍卫去把那个吟诗的人找来……
唐代民风开放,并没有男男女授受不亲这种说法,即使吴诩现在身为嫔妃,也不是不能见外男的。
而杨氏也不是个古板的人,听吴诩的意思,是觉得墙外吟诗的人颇有才华,也不由动了好奇心……
至于阿韦等宫人,心思也跟杨氏差不多——吴诩很少称赞他人的诗词书画,对宫廷应制之作更是嗤之以鼻——所以,这些妹子们也很好奇啊!
至于小顺子和李弘小朋友之流,直接被剥夺了话语权。
二胖同学已经吃饱喝足了在呼呼,同上忽略不计。
吴诩一直到相信‘高手在民间’这句话。
虽说在这个时代,举国上下各种优质资源都集中在了皇室和世家手里,可民间庶族也是出了不少了不起的人物的!
远的不说,像李二陛下时期的马周就相当不错。
李小九一直希望能够自己随心所欲取天下之士,可眼下科举考试制度还不够成熟,许多中榜的人不是跟那些大世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就是和朝中大佬关系不错……
如今的科举制度根本还没有形成唯才是举的取士制度,归根结底还是世家在作怪。
新的事物的出现,难免会引起旧的势力的抵抗,可是吴诩是知道未来走向的新世纪人士,知道魏晋以来的取士制度终将被科考所取代!
可是,这一成果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取得的。
这一点,是吴诩和李治的共识。
要打破世家垄断官场的坚壁,只有想办法引进大量的庶族人才,此外还要想办法提高杂学人才的地位才行!
吴诩没有见识过清末的八股文,可大概也知道,考试这种取士手法还是有很大的弊端的,如何使得科考取士不变成应试教育也是一大难题……
当然,这些问题还比较远,眼下,吴诩比较担心的是李小九能不能顺利推行两科考试制度呢!
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世家的势力虽然远不如魏晋时期,可对寒门庶族晋升朝廷的阻碍还是非常大的!
这不,小吴同学还真从一首咏景的诗里听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内涵来了呢!
所以,吴诩对这个作诗的人非常感兴趣。
结果,侍卫们把一个身材颀长的青年带到院子里来的时候,吴诩一见之下,不禁大吃了一惊。
卧槽!
这小白脸不就是马周的那个小基友吗?!
作者有话要说:好吧,李喵同学出场了,撒花\(^o^)/~
李小九陛下,你家后院有漏洞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