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19 第718章 象棋过去以及发展
- 720 第719章 象棋发展论述
- 721 第720章 象棋故事
- 722 第721章 象棋名人故事
- 723 第722章 象棋英雄
- 724 第723章 澳门象棋
- 725 第724章 东南亚象棋的崛起
- 726 第725章 象棋的王者之王
- 727 第726章 东南亚象棋
- 728 第727章 象棋的对弈?
- 729 第728章 象棋故事
- 730 第729章 象棋常识
- 731 第730章 象棋文化的传承
- 732 第731章 象棋 棋具
- 733 第732章 象棋历史
- 734 第733章 大攀帝国的棋王
- 735 第734章 四川象棋文化的传承
- 736 第735章 西门吹雪的由来
- 737 第736章 亲王陛下的烦恼
- 738 第737章 化敌为友
- 739 第738章 狼王星的新国王
- 740 第739章 王小七的绝招
- 741 第740章 西门吹雪的等待
- 742 第741章 王小七和西门吹雪的对决
- 743 第742章 忘我的境界
- 744 第743章 西门大官人
- 745 第744章 故事与发展
- 746 第745章 象棋世界情节
- 747 第746章 象棋在国外的发展
- 748 第747章 新加坡象棋高手
- 749 第748章 象棋精神
- 750 第749章 象棋界的神雕侠侣
- 751 第750章 吕布
- 752 第751章 来自地球的少年
- 753 第752章 狼王星的时间
- 754 第753章 象棋知识普及时间
- 755 第754章 象棋文化探索
- 756 第755章 象棋的文化
- 757 第756章 象棋文化的海外传播之旅
- 758 第757章 象棋在澳洲的发展
- 759 第758章 象棋在国外
- 760 第759章 象棋天才少年成长史
- 761 第760章 象棋高手李开先
- 762 第761章 象棋十大高手
- 763 第762章 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
- 764 第763章 王小七的梦境
- 765 第764章 象棋文化的精研
- 766 第765章 唐代象棋的那些事儿
- 767 第766章 象棋教学教习
- 768 第767章 象棋小故事赏析
- 769 第768章 象棋名家——文天祥(1)
- 770 第769章 象棋名家——文天祥
- 771 第770章 象棋故事
- 772 第771章 象棋
- 773 第772章 象棋与爱情
- 774 第773章 象棋与爱情
- 775 第774章 象棋最高境界
- 776 第775章 象棋与谋略
- 777 第776章 象棋
- 778 第777章 中国棋文化
- 779 第778章 象棋文化
- 780 第779章 象棋
- 781 第780章 象棋文明
- 782 第781章 象棋棋谱
- 783 第782章 象棋的境界
- 784 第783章 象棋文化
- 785 第784章 象棋故事
- 786 第785章 象棋故事
- 787 第786章 象棋高手
- 788 第787章 象棋精髓
- 789 第788章 象棋精髓
- 790 第789章 象棋
- 791 第790章 象棋
- 792 第791章 象棋
- 793 第792章 象棋的发展
- 794 第793章 象棋影视作品
- 795 第794章 象棋经典棋局分析
- 796 第795章 王小七的穿越之旅
- 797 第796章 苏先生的担忧
- 798 第797章 苏先生的反击
- 799 第798章 幽古战神的象棋实力
- 800 第799章 来自幽灵城的问候
- 801 第800章 第七百七十七主章 幽灵少主
- 802 第801章 城主大人的心思
- 803 第802章 一念之间的输和赢
- 804 第803章 尔虞我诈
- 805 第804章 少主大人的烦恼
- 806 第805章 终于苏醒过来了
- 807 第806章 狼王星的曙光
- 808 第807章 真正的象棋
- 809 第808章 象棋知识普及
- 810 第809章 国际象棋简介
- 811 第810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12 第811章 国际象棋故事
- 813 第812章 星际联盟
- 814 第813章 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
- 815 第814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渊源
- 816 第815章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 817 第816章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
- 818 第817章 电脑和人脑的对决
- 819 第818章 国际象棋进化史
- 820 第819章 国际象棋在美国的发展
- 821 第820章 国际象棋大师 诸宸
- 822 第821章 国际象棋和俄罗斯
- 823 第822章 国际象棋和苏联
- 824 第823章 亚历山德拉·科斯坚纽克
- 825 第824章 巾帼不让须眉
- 826 第825章 俄罗斯的国际象棋之光
- 827 第826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28 第827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29 第828章 中国 国际象棋协会
- 830 第829章 国际象棋奥赛
- 831 第830章 国际象棋大师博比菲舍尔
- 832 第831章 国际象棋知识普及
- 833 第832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
- 834 第833章 象棋大师赵国荣
- 835 第834章 国际象棋女子赛
- 836 第835章 象棋大师赵国容(2
- 837 第836章 国际象棋的家国荣誉
- 838 第837章 国际象棋在深圳
- 839 第838章 棋的智慧
- 840 第839章 周武帝宇文邕
- 841 第840章 象棋故事
- 842 第841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43 第842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44 第843章 象棋大师
- 845 第844章 象棋七星
- 846 第845章 象棋大师于幼华
- 847 第846章 中国象棋与古代文明
- 848 第847章 象棋文化的传播
- 849 第848章 象棋大师
- 850 第849章 象棋大师
- 851 第850章 象棋大师李义庭
- 852 第851章 象棋大师
- 853 第852章 象棋大师
- 854 第853章 象棋大师
- 855 第854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56 第855章 象棋大师简介
- 857 第856章 国际智力联盟
- 858 第857章 女子象棋大师
- 859 第858章 女子象棋大师
- 860 第859章 巾帼不让须眉
- 861 第860章 女中豪杰
- 862 第861章 女子象棋高手
- 863 第862章 象棋大师宋国强
- 864 第863章 女子 象棋大师 尤颖钦
- 865 第864章 蒙古象棋
- 866 第865章 象棋文化
- 867 第866章 越南象棋
- 868 第867章 象棋高手蒋川
- 869 第868章 枭雄与象棋
- 870 第869章 象棋与大人物
- 871 第870章 国际象棋终极对手
- 872 第871章 国际象棋大师谢军
- 873 第872章 越南象棋文化
- 874 第873章 国际象棋 故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728章 象棋故事
第728章 象棋故事
第七百零八章象棋故事
中国象棋那真是博大精深,神奇奥妙无比。
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不过要究其源头,众说纷纭,尚难有论断。
相传中国象棋最早的传说是神农氏时代,据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神历代通载》言道;“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为技唉”;还有一说;舜时期舜有一个兄弟名叫“象”,“象”骄悍跋扈,图谋不轨,后舜就将“象”监禁起来,后来舜又担心“象”寂寞无聊,因此,发明了一种棋,供“象”消遣,因而叫做象棋。
又有一说,象棋与秦代末年楚汉相争有着密切关系,象棋分红黑两方,红帅方代表刘邦,黑将方代表西楚霸王项羽,中间的分界线就是楚河汉界,实际上还有许多种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总的来说,中国象棋是千百年来由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创造,勇于创新,逐步完善传承下来的,相传到了北宋时期逐步形成了近代象棋的雌型,三十二颗子,楚河汉界,九宫格等。
到了南宋时期就更进一步形成了现代象棋的形式。当时南宋著名人物,文学家,政治家李清照,文天祥,刘克庄等,都嗜好下象棋。民间也有了专门下象棋的专业人员,称为“棋师”,而且还有了专门制作象棋,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到了元明清时代,象棋继续繁荣兴旺,尤其在民间更加广为流行,象棋制作,象棋技术也有了更加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而且还出现了许多部关于象棋的理论专著。比如;《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等,而当时的一些文化名人,唐伯虎,朗英,袁枚,杨祯等等都是嗜好下象棋之人。
中国象棋三十二颗子,虽然只有车马炮卒士象帅,每方只有十六个人马,但它却是代表千军万马,千变万化,有时候甚至是鬼神莫测,动一发而牵全局,每一场象棋搏奕下来,就好像一场战斗的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将象棋立为了体育竞赛项目,在1956年召开了中国第一次中国象棋比赛,继而成立了中国象棋协会。在中国不管是繁华城市,还是偏僻乡村的街头,到处都有象棋爱好者的棋摊。后来又慢慢流传到世界上好多国家,世界上基本上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中国象棋。
据说现在全国除了麻将与扑克牌,象棋就是参与人数比较多的一项群众运动。象棋不像打麻将输钱又上火,玩象棋简单实惠,真正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活动。
走过好些城市就发现繁华的街头,散落着不少的棋摊,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五七八个,围着棋摊,厮杀的天昏地暗。而在城市乡村街头巷尾遍布着的许多棋摊边,还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围观着的人群,他们是在凑热闹观看街头棋手的精彩表演,那些围观的人们,大多是一些中老年大老爷们,闲来无事,观看别人下棋,几乎成为了他们每天生活中打发时间的一部分乐趣,他们在与人们一块观看下棋的过程中,多了一些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也消磨了时光。
但是,走了好些地方,都没有看到汾阳的那个象棋角独特。
可能汾阳城爱好象棋的人好些人都知道,汾阳的那个象棋角就在汾阳城文峰路的西端,阳光尚地住宅小区的路对面,狄青路中段的十字街头东北角上。那个对方虽然处于繁华的十字街头,但那个对方比较宽敞,而且还有几株大树可以遮阳,正是一个下棋的好去处。
汾阳城别的地方也有不少的象棋摊,但大多数是一副象棋,好多人围在那里搏奕。而这个象棋角却是有四五副,有时候甚至五六副象棋同时几十个人在那里厮杀,观战。场面壮观,热闹非凡。好像成了那个十字街头的一个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了。
而那个独特的象棋角却是一个以修理自行车为生的年轻人经营的,朋友们不禁会问道;修理自行车,与下象棋,风马牛不及的事情,怎么会在一块呢?原来那个年轻人也是一个象棋爱好者,只不过是他利用修理自行车的空闲时间来经由(经由当地土话指管理)着那些棋摊,对于那些个棋摊,他不图名,不图利,完全是免费贴钱,提供四五副,甚至有时候五六副象棋及棋盘。再拣来一些石头块,及一些建筑工地上废弃了的水泥构件等,当作简易象棋台及凳子,供人们坐在那里下棋。而那些象棋,每天有多少人在那里玩耍,再一个风吹日晒雨淋,时间长了,难免损坏或者丢失,而那个年轻人,默默无闻悄悄的自己再花钱买上象棋配上,隔一段时间有的象棋还得整个更新,或者用工具修理一下。而棋盘也是他利用纤维板,或者其他东西制作下的,总之,都是他自己掏钱,或者自己动手制作的。而平时每天下班,或者遇上刮风下雨,还要将所有象棋经由起来,免得丢失和淋雨。而有一些下象棋的人,下完了象棋拍一拍屁股就走人了,经常就见他,晚上收工以后,还要将那些个象棋及棋盘收挽起来,放到墙根下,再用什么东西盖起来,每天如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基本上天天如此。记得有个伟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作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作好事。而他虽然没有一辈子,但可能也有好几个年头了吧!贴上人,贴上钱,更主要的是贴上时间,也不知道他图的是什么。
可能是出于对象棋的爱好吧!但是,他每天的工作是修理自行车,很少见他有时间下象棋,只是晚上下了班,或者有时间闲下来的有限的一些时间里,才能够见他过过棋瘾。
而那个象棋角,虽然简陋,寒酸,但是每天吸引了好些个象棋爱好者的光临,大多数是一些离退休的人员,及一些赋闲下来的人们,还有在周边开门市部的一些人,利用门市部上的空闲时间,匆匆忙忙赶过来杀上几盘,更还有汾阳附近一些农村的象棋爱好者大也老远过来下棋。近的人们步行溜达就来了,远一些的骑自行车,电自行车,还有一些开小汽车过来下棋的。那些下棋的人们,大多数是一些中老年们,但也有不少古稀老人在那里下棋,甚至还有一些耄耋老人也来参战。有时候还有一些腿脚不灵便的爱好象棋的老人,由家人用轮椅推着过来观看,过过眼瘾。而也有一些年轻青皮后生,初出茅庐不怕虎,一上棋盘就是风风火火,猛冲猛打。到了中午,大人们大多回去吃饭了,就见一些小孩子们在那里学下棋。而更有一些痴迷于象棋的人,夕阳西下,月亮上了树梢,路灯底下还在那里鏖战。
关于象棋的起源,有神农氏说,有黄帝说,有韩信说,还有北周武帝说。而赞皇县棋盘山景区的乡民,却言之凿凿:棋盘山是中国象棋的故乡。还拿出了响当当的凭据,说中晚唐时期,赵州赞皇有一对著名父子宰相李吉甫和李德裕,父子在闲暇时,常常在棋盘山一带演习“象戏”,并对战国末期盛行的“六博”象棋进行变革,增加“将、马、车、卒”四个兵种,最终发明了中国象棋,乡民遂将这座山取名“棋盘山”以为纪念。
进得山门,一条红石板铺就的小路,把我们带到山的深处。山中极是静谧,只能听到山林深处的各种鸟鸣。脚下这路设计得很人性化,行个三五步就是几级台阶,一路悠闲地走走停停,到也不觉得十分费力。径旁杂树绣绿,鸟啼深谷,野花烂漫,蜂飞蝶舞。一些少见的树种,被有心的景区人挂上了牌子,诸如降龙木(鼠李科)、枫香(芳香科)、暴马丁香(木犀科)、栾树(无患子科)……这到使我们长了不少的见识,恍惚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植物园。当走得稍感疲倦时,便有一座凉亭等在面前。此时,人坐在树荫下,任凉风吹拂,倍感惬意。行走不远,路旁立一巨石,上镌“怀古”二字。凭借路旁的标示牌,我们知道,脚下已经是冀晋古驿道了。踏上几千年前古代出征将士、商贾贩夫、文人骚客走过的路时,顿时生发出悠悠的思古怀古之情。这是条长长的石砌小路,由青白红等各色石头铺就,岁月已经将上面的铺路石打磨得光滑如镜了。在一些光溜溜的石头上,我隐约看到了当年马踏轮轧所留下的痕迹。透过历史烟云,我依然能感受到,翻越了太行山脉的山路曾经的繁华,能够想象出这条路曾承载过前人多少喜怒哀乐、多少悲欢离愁。这条风雨沧桑的古道上发生的故事,史料记载极少。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佐证了民国时期,这条路发生过晋系军阀和奉系军阀的战争,八年抗日战争,它还是重要军事通道。在浩瀚的历史大海里,所能打捞出与这古道有关的久远往事,只有点点滴滴。它发生在后唐庄宗李存勖身上。公元908年,24岁的李存勖承袭父亲李克用的晋王之位,此后,他马不卸鞍,浴血奋战,先后破燕、灭梁、亡蜀、败契丹、降藩镇,使内忧外患交集的国家终于再度天下一统。公元919年,长期与晋修好的赵遭梁围困,晋王李存勖任命蕃汉副总管李存审留守晋阳(太原),亲自率军越太行,过棋盘山段岭关,自赞皇东下,在槐河岸边大败梁军。至今,古道上尚留着李存勖的“试剑石”、“歇马岩”以及颇具神话色彩的“马踏泉”。遗憾的是,古驿道只是记录了李存勖威武强悍、骁勇善战的一面,至于他公元923年登上皇位后,日渐骄惰,纵情声色,放任后宫,信用宦官,纵容伶人,致使君臣离心,身死国灭。我们也只能从读史中了解了。这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皇帝,留给后人的是无数的叹息。在棋盘山的崇山峻岭上,依稀还可以看到北魏时期修建的长城,这段长城就地取材,完全由山中的石片垒砌,那长城依山就势而建,蜿蜒盘旋,在段里沟这大山谷里甩了一个弯,就形成了挡在我们面前的段岭关。段岭关是冀晋古道必经关隘,关口就建在这段长城上,它仿佛是微缩了的大境门。这段岭关为北魏拓跋氏所修,明嘉靖年间重修,高8.5米,关口设有两道门。当年关口上的大门早已不复存在了,只有西门内北侧石壁上遗留的圆而粗大的门插孔,在无言地证实着这道门的坚固。是呀,只要门不打开,料想没有什么人能攻破这宽达10米的雄关。残破的段岭关已经修复了,关口内,部分北魏时期的石券还历历在目,每一块条石都见证了这关口曾走过多少帝王将相,踏过几多金戈铁马……我相信,晋商驴驮队那清脆的蹄声,依然留在段岭关的记忆深处。在浓荫密布的山路上逶迤两个小时后,高耸入云的棋盘山已经在我们脚下了。除了前面提到的唐朝宰相在这里发明象棋的故事外,关于起这棋盘山的由来,还有一段民间传说故事,情节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烂柯山”大同小异。美丽的传说,使这座名山又披上许多神秘色彩。站在棋盘山登高远眺,佛祖峰、摘星台、红枫口、驼峰等景色尽收眼底,北魏长城也在脚下盘旋,而长城的另一侧就是山西界了,一条冀晋古道穿越长城烽火台的“冀晋锁钥”,延伸到山西的大山深处,长城不再是一道墙,而是架在冀晋之间的一座桥梁……。巍峨耸立的棋盘山千百年来就这么遥对长天,而手谈的仙人安在?站在天风浩浩、林涛荡荡的棋盘山上,我暗自揣想,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都不可能做了忘却人生忧愁与烦恼的世外仙人,不可能做了棋盘山上无所谓输赢的对弈叟。而应该是一个与自己对弈,与命运对弈的棋手,人生似弈步步慎,世事如棋局局新。棋盘山上,我们怎不感慨棋局如人生……(摘自百度贴吧)
中国象棋那真是博大精深,神奇奥妙无比。
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不过要究其源头,众说纷纭,尚难有论断。
相传中国象棋最早的传说是神农氏时代,据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神历代通载》言道;“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为技唉”;还有一说;舜时期舜有一个兄弟名叫“象”,“象”骄悍跋扈,图谋不轨,后舜就将“象”监禁起来,后来舜又担心“象”寂寞无聊,因此,发明了一种棋,供“象”消遣,因而叫做象棋。
又有一说,象棋与秦代末年楚汉相争有着密切关系,象棋分红黑两方,红帅方代表刘邦,黑将方代表西楚霸王项羽,中间的分界线就是楚河汉界,实际上还有许多种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总的来说,中国象棋是千百年来由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创造,勇于创新,逐步完善传承下来的,相传到了北宋时期逐步形成了近代象棋的雌型,三十二颗子,楚河汉界,九宫格等。
到了南宋时期就更进一步形成了现代象棋的形式。当时南宋著名人物,文学家,政治家李清照,文天祥,刘克庄等,都嗜好下象棋。民间也有了专门下象棋的专业人员,称为“棋师”,而且还有了专门制作象棋,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到了元明清时代,象棋继续繁荣兴旺,尤其在民间更加广为流行,象棋制作,象棋技术也有了更加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而且还出现了许多部关于象棋的理论专著。比如;《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等,而当时的一些文化名人,唐伯虎,朗英,袁枚,杨祯等等都是嗜好下象棋之人。
中国象棋三十二颗子,虽然只有车马炮卒士象帅,每方只有十六个人马,但它却是代表千军万马,千变万化,有时候甚至是鬼神莫测,动一发而牵全局,每一场象棋搏奕下来,就好像一场战斗的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将象棋立为了体育竞赛项目,在1956年召开了中国第一次中国象棋比赛,继而成立了中国象棋协会。在中国不管是繁华城市,还是偏僻乡村的街头,到处都有象棋爱好者的棋摊。后来又慢慢流传到世界上好多国家,世界上基本上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中国象棋。
据说现在全国除了麻将与扑克牌,象棋就是参与人数比较多的一项群众运动。象棋不像打麻将输钱又上火,玩象棋简单实惠,真正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活动。
走过好些城市就发现繁华的街头,散落着不少的棋摊,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五七八个,围着棋摊,厮杀的天昏地暗。而在城市乡村街头巷尾遍布着的许多棋摊边,还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围观着的人群,他们是在凑热闹观看街头棋手的精彩表演,那些围观的人们,大多是一些中老年大老爷们,闲来无事,观看别人下棋,几乎成为了他们每天生活中打发时间的一部分乐趣,他们在与人们一块观看下棋的过程中,多了一些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也消磨了时光。
但是,走了好些地方,都没有看到汾阳的那个象棋角独特。
可能汾阳城爱好象棋的人好些人都知道,汾阳的那个象棋角就在汾阳城文峰路的西端,阳光尚地住宅小区的路对面,狄青路中段的十字街头东北角上。那个对方虽然处于繁华的十字街头,但那个对方比较宽敞,而且还有几株大树可以遮阳,正是一个下棋的好去处。
汾阳城别的地方也有不少的象棋摊,但大多数是一副象棋,好多人围在那里搏奕。而这个象棋角却是有四五副,有时候甚至五六副象棋同时几十个人在那里厮杀,观战。场面壮观,热闹非凡。好像成了那个十字街头的一个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了。
而那个独特的象棋角却是一个以修理自行车为生的年轻人经营的,朋友们不禁会问道;修理自行车,与下象棋,风马牛不及的事情,怎么会在一块呢?原来那个年轻人也是一个象棋爱好者,只不过是他利用修理自行车的空闲时间来经由(经由当地土话指管理)着那些棋摊,对于那些个棋摊,他不图名,不图利,完全是免费贴钱,提供四五副,甚至有时候五六副象棋及棋盘。再拣来一些石头块,及一些建筑工地上废弃了的水泥构件等,当作简易象棋台及凳子,供人们坐在那里下棋。而那些象棋,每天有多少人在那里玩耍,再一个风吹日晒雨淋,时间长了,难免损坏或者丢失,而那个年轻人,默默无闻悄悄的自己再花钱买上象棋配上,隔一段时间有的象棋还得整个更新,或者用工具修理一下。而棋盘也是他利用纤维板,或者其他东西制作下的,总之,都是他自己掏钱,或者自己动手制作的。而平时每天下班,或者遇上刮风下雨,还要将所有象棋经由起来,免得丢失和淋雨。而有一些下象棋的人,下完了象棋拍一拍屁股就走人了,经常就见他,晚上收工以后,还要将那些个象棋及棋盘收挽起来,放到墙根下,再用什么东西盖起来,每天如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基本上天天如此。记得有个伟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作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作好事。而他虽然没有一辈子,但可能也有好几个年头了吧!贴上人,贴上钱,更主要的是贴上时间,也不知道他图的是什么。
可能是出于对象棋的爱好吧!但是,他每天的工作是修理自行车,很少见他有时间下象棋,只是晚上下了班,或者有时间闲下来的有限的一些时间里,才能够见他过过棋瘾。
而那个象棋角,虽然简陋,寒酸,但是每天吸引了好些个象棋爱好者的光临,大多数是一些离退休的人员,及一些赋闲下来的人们,还有在周边开门市部的一些人,利用门市部上的空闲时间,匆匆忙忙赶过来杀上几盘,更还有汾阳附近一些农村的象棋爱好者大也老远过来下棋。近的人们步行溜达就来了,远一些的骑自行车,电自行车,还有一些开小汽车过来下棋的。那些下棋的人们,大多数是一些中老年们,但也有不少古稀老人在那里下棋,甚至还有一些耄耋老人也来参战。有时候还有一些腿脚不灵便的爱好象棋的老人,由家人用轮椅推着过来观看,过过眼瘾。而也有一些年轻青皮后生,初出茅庐不怕虎,一上棋盘就是风风火火,猛冲猛打。到了中午,大人们大多回去吃饭了,就见一些小孩子们在那里学下棋。而更有一些痴迷于象棋的人,夕阳西下,月亮上了树梢,路灯底下还在那里鏖战。
关于象棋的起源,有神农氏说,有黄帝说,有韩信说,还有北周武帝说。而赞皇县棋盘山景区的乡民,却言之凿凿:棋盘山是中国象棋的故乡。还拿出了响当当的凭据,说中晚唐时期,赵州赞皇有一对著名父子宰相李吉甫和李德裕,父子在闲暇时,常常在棋盘山一带演习“象戏”,并对战国末期盛行的“六博”象棋进行变革,增加“将、马、车、卒”四个兵种,最终发明了中国象棋,乡民遂将这座山取名“棋盘山”以为纪念。
进得山门,一条红石板铺就的小路,把我们带到山的深处。山中极是静谧,只能听到山林深处的各种鸟鸣。脚下这路设计得很人性化,行个三五步就是几级台阶,一路悠闲地走走停停,到也不觉得十分费力。径旁杂树绣绿,鸟啼深谷,野花烂漫,蜂飞蝶舞。一些少见的树种,被有心的景区人挂上了牌子,诸如降龙木(鼠李科)、枫香(芳香科)、暴马丁香(木犀科)、栾树(无患子科)……这到使我们长了不少的见识,恍惚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植物园。当走得稍感疲倦时,便有一座凉亭等在面前。此时,人坐在树荫下,任凉风吹拂,倍感惬意。行走不远,路旁立一巨石,上镌“怀古”二字。凭借路旁的标示牌,我们知道,脚下已经是冀晋古驿道了。踏上几千年前古代出征将士、商贾贩夫、文人骚客走过的路时,顿时生发出悠悠的思古怀古之情。这是条长长的石砌小路,由青白红等各色石头铺就,岁月已经将上面的铺路石打磨得光滑如镜了。在一些光溜溜的石头上,我隐约看到了当年马踏轮轧所留下的痕迹。透过历史烟云,我依然能感受到,翻越了太行山脉的山路曾经的繁华,能够想象出这条路曾承载过前人多少喜怒哀乐、多少悲欢离愁。这条风雨沧桑的古道上发生的故事,史料记载极少。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佐证了民国时期,这条路发生过晋系军阀和奉系军阀的战争,八年抗日战争,它还是重要军事通道。在浩瀚的历史大海里,所能打捞出与这古道有关的久远往事,只有点点滴滴。它发生在后唐庄宗李存勖身上。公元908年,24岁的李存勖承袭父亲李克用的晋王之位,此后,他马不卸鞍,浴血奋战,先后破燕、灭梁、亡蜀、败契丹、降藩镇,使内忧外患交集的国家终于再度天下一统。公元919年,长期与晋修好的赵遭梁围困,晋王李存勖任命蕃汉副总管李存审留守晋阳(太原),亲自率军越太行,过棋盘山段岭关,自赞皇东下,在槐河岸边大败梁军。至今,古道上尚留着李存勖的“试剑石”、“歇马岩”以及颇具神话色彩的“马踏泉”。遗憾的是,古驿道只是记录了李存勖威武强悍、骁勇善战的一面,至于他公元923年登上皇位后,日渐骄惰,纵情声色,放任后宫,信用宦官,纵容伶人,致使君臣离心,身死国灭。我们也只能从读史中了解了。这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皇帝,留给后人的是无数的叹息。在棋盘山的崇山峻岭上,依稀还可以看到北魏时期修建的长城,这段长城就地取材,完全由山中的石片垒砌,那长城依山就势而建,蜿蜒盘旋,在段里沟这大山谷里甩了一个弯,就形成了挡在我们面前的段岭关。段岭关是冀晋古道必经关隘,关口就建在这段长城上,它仿佛是微缩了的大境门。这段岭关为北魏拓跋氏所修,明嘉靖年间重修,高8.5米,关口设有两道门。当年关口上的大门早已不复存在了,只有西门内北侧石壁上遗留的圆而粗大的门插孔,在无言地证实着这道门的坚固。是呀,只要门不打开,料想没有什么人能攻破这宽达10米的雄关。残破的段岭关已经修复了,关口内,部分北魏时期的石券还历历在目,每一块条石都见证了这关口曾走过多少帝王将相,踏过几多金戈铁马……我相信,晋商驴驮队那清脆的蹄声,依然留在段岭关的记忆深处。在浓荫密布的山路上逶迤两个小时后,高耸入云的棋盘山已经在我们脚下了。除了前面提到的唐朝宰相在这里发明象棋的故事外,关于起这棋盘山的由来,还有一段民间传说故事,情节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烂柯山”大同小异。美丽的传说,使这座名山又披上许多神秘色彩。站在棋盘山登高远眺,佛祖峰、摘星台、红枫口、驼峰等景色尽收眼底,北魏长城也在脚下盘旋,而长城的另一侧就是山西界了,一条冀晋古道穿越长城烽火台的“冀晋锁钥”,延伸到山西的大山深处,长城不再是一道墙,而是架在冀晋之间的一座桥梁……。巍峨耸立的棋盘山千百年来就这么遥对长天,而手谈的仙人安在?站在天风浩浩、林涛荡荡的棋盘山上,我暗自揣想,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都不可能做了忘却人生忧愁与烦恼的世外仙人,不可能做了棋盘山上无所谓输赢的对弈叟。而应该是一个与自己对弈,与命运对弈的棋手,人生似弈步步慎,世事如棋局局新。棋盘山上,我们怎不感慨棋局如人生……(摘自百度贴吧)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