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09 第708章 千月花
- 710 第709章 象棋故事
- 711 第710章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 712 第711章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 713 第712章 象棋高手李义庭
- 714 第713章 象棋历史故事
- 715 第714章 象棋的城市文化
- 716 第715章 象棋小酌
- 717 第716章 象棋与名人
- 718 第717章 象棋高手 养成
- 719 第718章 象棋过去以及发展
- 720 第719章 象棋发展论述
- 721 第720章 象棋故事
- 722 第721章 象棋名人故事
- 723 第722章 象棋英雄
- 724 第723章 澳门象棋
- 725 第724章 东南亚象棋的崛起
- 726 第725章 象棋的王者之王
- 727 第726章 东南亚象棋
- 728 第727章 象棋的对弈?
- 729 第728章 象棋故事
- 730 第729章 象棋常识
- 731 第730章 象棋文化的传承
- 732 第731章 象棋 棋具
- 733 第732章 象棋历史
- 734 第733章 大攀帝国的棋王
- 735 第734章 四川象棋文化的传承
- 736 第735章 西门吹雪的由来
- 737 第736章 亲王陛下的烦恼
- 738 第737章 化敌为友
- 739 第738章 狼王星的新国王
- 740 第739章 王小七的绝招
- 741 第740章 西门吹雪的等待
- 742 第741章 王小七和西门吹雪的对决
- 743 第742章 忘我的境界
- 744 第743章 西门大官人
- 745 第744章 故事与发展
- 746 第745章 象棋世界情节
- 747 第746章 象棋在国外的发展
- 748 第747章 新加坡象棋高手
- 749 第748章 象棋精神
- 750 第749章 象棋界的神雕侠侣
- 751 第750章 吕布
- 752 第751章 来自地球的少年
- 753 第752章 狼王星的时间
- 754 第753章 象棋知识普及时间
- 755 第754章 象棋文化探索
- 756 第755章 象棋的文化
- 757 第756章 象棋文化的海外传播之旅
- 758 第757章 象棋在澳洲的发展
- 759 第758章 象棋在国外
- 760 第759章 象棋天才少年成长史
- 761 第760章 象棋高手李开先
- 762 第761章 象棋十大高手
- 763 第762章 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
- 764 第763章 王小七的梦境
- 765 第764章 象棋文化的精研
- 766 第765章 唐代象棋的那些事儿
- 767 第766章 象棋教学教习
- 768 第767章 象棋小故事赏析
- 769 第768章 象棋名家——文天祥(1)
- 770 第769章 象棋名家——文天祥
- 771 第770章 象棋故事
- 772 第771章 象棋
- 773 第772章 象棋与爱情
- 774 第773章 象棋与爱情
- 775 第774章 象棋最高境界
- 776 第775章 象棋与谋略
- 777 第776章 象棋
- 778 第777章 中国棋文化
- 779 第778章 象棋文化
- 780 第779章 象棋
- 781 第780章 象棋文明
- 782 第781章 象棋棋谱
- 783 第782章 象棋的境界
- 784 第783章 象棋文化
- 785 第784章 象棋故事
- 786 第785章 象棋故事
- 787 第786章 象棋高手
- 788 第787章 象棋精髓
- 789 第788章 象棋精髓
- 790 第789章 象棋
- 791 第790章 象棋
- 792 第791章 象棋
- 793 第792章 象棋的发展
- 794 第793章 象棋影视作品
- 795 第794章 象棋经典棋局分析
- 796 第795章 王小七的穿越之旅
- 797 第796章 苏先生的担忧
- 798 第797章 苏先生的反击
- 799 第798章 幽古战神的象棋实力
- 800 第799章 来自幽灵城的问候
- 801 第800章 第七百七十七主章 幽灵少主
- 802 第801章 城主大人的心思
- 803 第802章 一念之间的输和赢
- 804 第803章 尔虞我诈
- 805 第804章 少主大人的烦恼
- 806 第805章 终于苏醒过来了
- 807 第806章 狼王星的曙光
- 808 第807章 真正的象棋
- 809 第808章 象棋知识普及
- 810 第809章 国际象棋简介
- 811 第810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12 第811章 国际象棋故事
- 813 第812章 星际联盟
- 814 第813章 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
- 815 第814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渊源
- 816 第815章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 817 第816章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
- 818 第817章 电脑和人脑的对决
- 819 第818章 国际象棋进化史
- 820 第819章 国际象棋在美国的发展
- 821 第820章 国际象棋大师 诸宸
- 822 第821章 国际象棋和俄罗斯
- 823 第822章 国际象棋和苏联
- 824 第823章 亚历山德拉·科斯坚纽克
- 825 第824章 巾帼不让须眉
- 826 第825章 俄罗斯的国际象棋之光
- 827 第826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28 第827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29 第828章 中国 国际象棋协会
- 830 第829章 国际象棋奥赛
- 831 第830章 国际象棋大师博比菲舍尔
- 832 第831章 国际象棋知识普及
- 833 第832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
- 834 第833章 象棋大师赵国荣
- 835 第834章 国际象棋女子赛
- 836 第835章 象棋大师赵国容(2
- 837 第836章 国际象棋的家国荣誉
- 838 第837章 国际象棋在深圳
- 839 第838章 棋的智慧
- 840 第839章 周武帝宇文邕
- 841 第840章 象棋故事
- 842 第841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43 第842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44 第843章 象棋大师
- 845 第844章 象棋七星
- 846 第845章 象棋大师于幼华
- 847 第846章 中国象棋与古代文明
- 848 第847章 象棋文化的传播
- 849 第848章 象棋大师
- 850 第849章 象棋大师
- 851 第850章 象棋大师李义庭
- 852 第851章 象棋大师
- 853 第852章 象棋大师
- 854 第853章 象棋大师
- 855 第854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56 第855章 象棋大师简介
- 857 第856章 国际智力联盟
- 858 第857章 女子象棋大师
- 859 第858章 女子象棋大师
- 860 第859章 巾帼不让须眉
- 861 第860章 女中豪杰
- 862 第861章 女子象棋高手
- 863 第862章 象棋大师宋国强
- 864 第863章 女子 象棋大师 尤颖钦
- 865 第864章 蒙古象棋
- 866 第865章 象棋文化
- 867 第866章 越南象棋
- 868 第867章 象棋高手蒋川
- 869 第868章 枭雄与象棋
- 870 第869章 象棋与大人物
- 871 第870章 国际象棋终极对手
- 872 第871章 国际象棋大师谢军
- 873 第872章 越南象棋文化
- 874 第873章 国际象棋 故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718章 象棋过去以及发展
第718章 象棋过去以及发展
第七百章象棋过去以及发展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其实“中国象棋”倒不如称为“中国军棋”或“中国战棋”。因为小小的一盘中国象棋竟然浓缩了中国古代军事与战争发展的历史轨迹。它是我国特有一种模拟古代战争形式娱乐性文化的表现艺术。之所以称为“象棋”,据我国古代传说,象棋是舜发明。舜弟弟叫“象”,很坏,几次想害死舜。后来舜把他幽禁起来,又怕他寂寞,就制了一种棋给他解闷,象棋“象”,就代表舜弟弟。
有据可考“象棋”其雏形是战国时期的“六博戏”。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博兮;分曹并进,遒相迫兮;成枭而牟,呼五百兮”。《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春秋战国时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现在称“参军”为“入伍”就源于此。所以反映在当时“象棋”上也是以每方为六枚棋子,称“六博戏”。由此可见,早期象棋,就象征着当时军事组织和战斗的一种游戏。
秦末楚汉战争之后,象棋吸纳了楚汉战争中作战形式、用谋斗智精华,逐渐完善至明代使其定型为现在妇孺皆知的“象棋”。
据史料记载,“楚河汉界”在古代荥阳的成皋一带,该地北临黄河,西依邮山,东连平原,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战场。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要求,这便成为象棋“楚河汉界”的来历。唐代象棋有了一些变革,有了“将、马、车、卒”四个兵种之分。这也是与当时军事战争紧密的联系。到了宋代,因火炮发明,象棋又增加了“炮”,又因出谋划策和筹集粮草人士对战争的重要作用,还增加了“士”、“相”。象棋对弈中,隔“河界”列阵对垒红方和黑方,同样是楚汉两军隔鸿沟对阵模拟。当初,项羽率领楚军雄踞霸王城上,旄旌节旗和铠甲服饰皆为黑色,犹如一条黑色巨龙;曾斩蛇于道的赤帝子刘邦带领汉军列阵于汉王城上,赤帜红旌,将士服饰皆为红色,形成一道红色的屏障,与楚军构成森严对垒阵容。这便是棋盘上黑、红双方对阵由来。
象棋对弈开局双方谁先走棋,也有约定俗成规矩,这便是俗语所谓“红先黑后,输了不臭”,意思是让红方先走棋,其实这种游戏规则也源于楚汉战争。当楚汉相约“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又是汉军先越鸿沟攻楚,最终歼楚军于垓下,有了输赢定论。这些反映到棋局上,就形成了“红先黑后”的俗语。
象棋棋子布列、棋子行进路径及职能作用,更是楚汉战争模拟。在河界前沿阵地上,兵卒列队,出击时徒步迎敌。布列在二道阵地上炮,有轮承载,若无阻碍,可长驱直入,若有棋子为炮架,便可越过炮架直线炮击其最近棋子。在第三道阵地上,由“米”字构成城垣外,车马相严阵以待,“车”是古代战争利器,腿长威大,进敌阵如入无人之境;“马”为挂鞍铁骑,腾挪跳跃,所向披靡;“相”则以田为径,在营盘城外,管理农事,筹募粮草,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米”字城池里,由文武侍卫和出谋划策幕僚组成士守卫保护着将(或帅)使之能往来城中,调度兵马迎敌。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到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萧何与项伯、张良与范增、韩信与钟离昧、樊哙与项庄的影子。
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炎黄子孙用自己历史经验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模拟古代战争、比计赛谋、斗智斗勇的娱乐游戏,并使这种智力游戏既能摆上深宫御案,又能戏于街头檐下,成为世界上少有雅俗共娱独特文化,这不能不说是华夏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研究者通常把唐代传奇小说集《玄怪录》中提到的象棋称为“宝应象戏”,根据故事中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出宝应象戏的以下特点:
当时的象棋棋子是立体的,有的棋子是用铜、金等铸成,马、车、卒的走法与后世的差别不大,而其中的“将”却可以纵横四方,如《五杂俎》认为:
唐《玄怪录》载岑顺事,可见当时象棋遗制,所谓“天马斜飞”、“辎车直入”、“步卒横行”者,皆仿佛与今同。但云“上将横行击四方”者,稍异耳。唐不闻有象,而今有之。胡元瑞云:“象不可用于中国。”则局中象不渡河,与士皆卫主将者,不无见也。
中唐时期的宝应象棋,已经具备了与今天中国象棋类似的主要形态,其中还有一些特征与国际象棋类似,如“将”可以过河,似乎是外来之物。
也是在《玄怪录》中,有一则《巴邛人》,说的是巴邛人有一处桔园,其中有两只桔子生得十分奇物,有三四斗大小。剖开来看,每只桔子当中都有两个老头,白发白眉,肌体红润,正在下着象棋。象棋又被称为“橘中戏”,恐怕是由此而来。
宋代话本《梁公九谏》中也有武则天梦见与天女下象棋、自己被打将的故事。种种材料证明,唐朝时已经有了很完备的象棋。
关于宋朝象棋的形制,我们可以参见《鸡肋集》的记述:
余为儿时无他弄,见设局布棋为此戏者,纵横出奇,愕然莫测,以为小道可喜也??暇时因求所谓象戏者,欲按之以消永日。盖局纵横路十一,棋三十四,为两军耳。
当时的棋盘纵横均为十一路,与今天的九纵十横的象棋盘不同,棋子三十四,也比今天的象棋多出二子。
《北狩见闻录》中有一则轶事:宋徽宗被金国掳去,不知道康王赵构已经称帝,有一次太后拿来一副像戏的棋子,在一张纸上书写赵构的名字,贴到“将”上,然后用一块黄罗把所有的棋子包裹起来,焚香祷告说:“今三十子俱掷于局,若康王字入九宫者,主上必得天位。”
说罢,将黄罗包裹的棋子一齐掷下去,带着赵构名字的“将”果然落入九宫,其余的棋子则离得远远的。太后大喜,徽宗皇上听说以后也非常高兴。
《挥麈后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不同的是棋子的数量变成了三十二,比《北狩见闻录》的三十子多出两枚。
不论是三十,还是三十二,都与晁补之在《鸡肋集》中所记的三十四不同,可见,北宋晚期的象棋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象戏》诗,其中写道:
大都博奕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
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官名。
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
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诗中提到了象棋中的“兵”、“卒”、“偏”、“裨”、“车”、“马”、“将”等,这里的“偏”和“裨”相当于后来的象和士,诗中惟独没有提到中国象棋中最灵活的“砲”。想必此时宋金战端还没有开始,几十年以后,当那些困守城池的北宋守军吃尽了金军砲石的苦头,才开始把它添加到“戏兵”的象戏游艺当中。
有人考证认为,北宋时期的象棋盘上还没有界河,楚河汉界在南宋时才在象棋盘中出现,但从程颢的这首诗中看,“河外尖斜步卒轻”,似乎已经设有河界,而且在界河两边使用兵、卒的着法也有些差异。“雄如刘项亦闲争”一句,也把棋盘上的交战和楚汉之争相类比,或许,这一首诗正是象棋盘上“楚河”、“汉界”之滥觞。
南宋文人刘克庄有一首《象弈一首呈叶潜仲》,从中可以看出象棋发展到南宋晚期的大致形态,从“屹然两国立,限以大河界”、“远炮勿虚发,冗卒要精汰”等诗句看,此时一副棋是三十二子,已经有了砲,棋盘中间也有了一条界河。
宋代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到最高水平的一个朝代,也是象棋流入民间,成为人民茶余饭后一大乐趣的普及朝代。中国象棋的第二个全盛时代是在唐宋时期发展至高潮的,不仅仅是达官贵人,或者伶人艺伎,就连街头巷尾的平头老百姓也都在走象棋、比棋艺。象棋最终的游戏模式也是在这一时期定型的。元明清时期,象棋因战乱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黑暗生长期。但是很快,象棋就走出了低谷,恢复了蓬勃发展的生气。清代还出版了许多象棋名家所编撰的棋谱,极具历史文化的参考价值和博弈技巧的艺术价值。近代的中国象棋,又因战乱而出现了一段晦暗的空白期。但新中国成立后,象棋又迅速地回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展到1956年,中国象棋被载入中国正式体育项目的名单列表。
发展至今,象棋基本上已经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一项智力游戏。其规则和道具都很简单,古今中外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其中。截至目前,全国级别的象棋大赛有五羊杯全国邀请赛、全国象棋甲级联赛、全国象棋等级赛、全国象棋团体锦标赛和个人锦标赛等。在亚洲象棋联合会的带动下,世界各地的象棋活动逐渐开始兴起。自1993年成立世界象棋联合会以来,国际上如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举办了象棋的交流活动。
2014年的4月,象棋正式成为世界智力联盟的成员。除了走国际化道路以外,作为益智类游戏项目的象棋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要与科技进步最大标志的网络相结合,将中国象棋搬到网络平台上。开发网络上的象棋软件,开展象棋的网络教学或练习比赛,建立象棋爱好者的网络交流平台,与网络媒体合作组织象棋比赛,能让中国象棋不再受到道具和场地的限制,不同地区的棋手们通过网络来进行象棋交流和比赛。一方面,可以加深中国象棋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沟通与交流,扩大中国象棋的普及范围;另一方面,网络给象棋新增添了一种发展路径,促进了中国象棋的国际化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进步一大产物的中国象棋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时代变换和朝代更迭,是一种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思辨游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象棋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之后,凝聚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发展的潜力还在不断提高,前景广阔。
提到中国象棋,不由得使人联想起来了国际象棋,围棋。它们是国际上公认得三大比赛棋种。国际象棋,英文CHESS ,是由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组成的复合词,其意思是“将死对方的王”。相传国际象棋15世纪由印度起源,经波斯,中亚,阿拉伯,最后进入欧洲,并在欧洲定型为现制的国际象棋,与当时的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作诗并列为欧洲骑士教育的七大必修课。
棋坛上的棋类,不外乎有三个层次:第一,茶余饭后消闲解闷,具有游戏性与娱乐性;第二,对局者在棋盘上运筹帷幄,竞巧斗智,具有紧张激烈的战斗性和竞争性;第三,弈棋与世事人生相通,可以视为一个大千世界的缩影,具有象征性和哲理性,古之所谓:“世事人生一局棋”。
象棋这种游戏既是古老的,又永远是新颖的;它的基础是机械的,但同时只有靠想象力才能使它发挥作用;它被呆板的几何空间所现制,但是同时它的组合又是无限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可又是完全没有成就的。它是没有结果的思想,没有答案的数学,没有作品的艺术,没有物质的建筑。
象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未完待续)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其实“中国象棋”倒不如称为“中国军棋”或“中国战棋”。因为小小的一盘中国象棋竟然浓缩了中国古代军事与战争发展的历史轨迹。它是我国特有一种模拟古代战争形式娱乐性文化的表现艺术。之所以称为“象棋”,据我国古代传说,象棋是舜发明。舜弟弟叫“象”,很坏,几次想害死舜。后来舜把他幽禁起来,又怕他寂寞,就制了一种棋给他解闷,象棋“象”,就代表舜弟弟。
有据可考“象棋”其雏形是战国时期的“六博戏”。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博兮;分曹并进,遒相迫兮;成枭而牟,呼五百兮”。《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春秋战国时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现在称“参军”为“入伍”就源于此。所以反映在当时“象棋”上也是以每方为六枚棋子,称“六博戏”。由此可见,早期象棋,就象征着当时军事组织和战斗的一种游戏。
秦末楚汉战争之后,象棋吸纳了楚汉战争中作战形式、用谋斗智精华,逐渐完善至明代使其定型为现在妇孺皆知的“象棋”。
据史料记载,“楚河汉界”在古代荥阳的成皋一带,该地北临黄河,西依邮山,东连平原,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战场。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要求,这便成为象棋“楚河汉界”的来历。唐代象棋有了一些变革,有了“将、马、车、卒”四个兵种之分。这也是与当时军事战争紧密的联系。到了宋代,因火炮发明,象棋又增加了“炮”,又因出谋划策和筹集粮草人士对战争的重要作用,还增加了“士”、“相”。象棋对弈中,隔“河界”列阵对垒红方和黑方,同样是楚汉两军隔鸿沟对阵模拟。当初,项羽率领楚军雄踞霸王城上,旄旌节旗和铠甲服饰皆为黑色,犹如一条黑色巨龙;曾斩蛇于道的赤帝子刘邦带领汉军列阵于汉王城上,赤帜红旌,将士服饰皆为红色,形成一道红色的屏障,与楚军构成森严对垒阵容。这便是棋盘上黑、红双方对阵由来。
象棋对弈开局双方谁先走棋,也有约定俗成规矩,这便是俗语所谓“红先黑后,输了不臭”,意思是让红方先走棋,其实这种游戏规则也源于楚汉战争。当楚汉相约“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又是汉军先越鸿沟攻楚,最终歼楚军于垓下,有了输赢定论。这些反映到棋局上,就形成了“红先黑后”的俗语。
象棋棋子布列、棋子行进路径及职能作用,更是楚汉战争模拟。在河界前沿阵地上,兵卒列队,出击时徒步迎敌。布列在二道阵地上炮,有轮承载,若无阻碍,可长驱直入,若有棋子为炮架,便可越过炮架直线炮击其最近棋子。在第三道阵地上,由“米”字构成城垣外,车马相严阵以待,“车”是古代战争利器,腿长威大,进敌阵如入无人之境;“马”为挂鞍铁骑,腾挪跳跃,所向披靡;“相”则以田为径,在营盘城外,管理农事,筹募粮草,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米”字城池里,由文武侍卫和出谋划策幕僚组成士守卫保护着将(或帅)使之能往来城中,调度兵马迎敌。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到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萧何与项伯、张良与范增、韩信与钟离昧、樊哙与项庄的影子。
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炎黄子孙用自己历史经验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模拟古代战争、比计赛谋、斗智斗勇的娱乐游戏,并使这种智力游戏既能摆上深宫御案,又能戏于街头檐下,成为世界上少有雅俗共娱独特文化,这不能不说是华夏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研究者通常把唐代传奇小说集《玄怪录》中提到的象棋称为“宝应象戏”,根据故事中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出宝应象戏的以下特点:
当时的象棋棋子是立体的,有的棋子是用铜、金等铸成,马、车、卒的走法与后世的差别不大,而其中的“将”却可以纵横四方,如《五杂俎》认为:
唐《玄怪录》载岑顺事,可见当时象棋遗制,所谓“天马斜飞”、“辎车直入”、“步卒横行”者,皆仿佛与今同。但云“上将横行击四方”者,稍异耳。唐不闻有象,而今有之。胡元瑞云:“象不可用于中国。”则局中象不渡河,与士皆卫主将者,不无见也。
中唐时期的宝应象棋,已经具备了与今天中国象棋类似的主要形态,其中还有一些特征与国际象棋类似,如“将”可以过河,似乎是外来之物。
也是在《玄怪录》中,有一则《巴邛人》,说的是巴邛人有一处桔园,其中有两只桔子生得十分奇物,有三四斗大小。剖开来看,每只桔子当中都有两个老头,白发白眉,肌体红润,正在下着象棋。象棋又被称为“橘中戏”,恐怕是由此而来。
宋代话本《梁公九谏》中也有武则天梦见与天女下象棋、自己被打将的故事。种种材料证明,唐朝时已经有了很完备的象棋。
关于宋朝象棋的形制,我们可以参见《鸡肋集》的记述:
余为儿时无他弄,见设局布棋为此戏者,纵横出奇,愕然莫测,以为小道可喜也??暇时因求所谓象戏者,欲按之以消永日。盖局纵横路十一,棋三十四,为两军耳。
当时的棋盘纵横均为十一路,与今天的九纵十横的象棋盘不同,棋子三十四,也比今天的象棋多出二子。
《北狩见闻录》中有一则轶事:宋徽宗被金国掳去,不知道康王赵构已经称帝,有一次太后拿来一副像戏的棋子,在一张纸上书写赵构的名字,贴到“将”上,然后用一块黄罗把所有的棋子包裹起来,焚香祷告说:“今三十子俱掷于局,若康王字入九宫者,主上必得天位。”
说罢,将黄罗包裹的棋子一齐掷下去,带着赵构名字的“将”果然落入九宫,其余的棋子则离得远远的。太后大喜,徽宗皇上听说以后也非常高兴。
《挥麈后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不同的是棋子的数量变成了三十二,比《北狩见闻录》的三十子多出两枚。
不论是三十,还是三十二,都与晁补之在《鸡肋集》中所记的三十四不同,可见,北宋晚期的象棋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象戏》诗,其中写道:
大都博奕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
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官名。
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
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诗中提到了象棋中的“兵”、“卒”、“偏”、“裨”、“车”、“马”、“将”等,这里的“偏”和“裨”相当于后来的象和士,诗中惟独没有提到中国象棋中最灵活的“砲”。想必此时宋金战端还没有开始,几十年以后,当那些困守城池的北宋守军吃尽了金军砲石的苦头,才开始把它添加到“戏兵”的象戏游艺当中。
有人考证认为,北宋时期的象棋盘上还没有界河,楚河汉界在南宋时才在象棋盘中出现,但从程颢的这首诗中看,“河外尖斜步卒轻”,似乎已经设有河界,而且在界河两边使用兵、卒的着法也有些差异。“雄如刘项亦闲争”一句,也把棋盘上的交战和楚汉之争相类比,或许,这一首诗正是象棋盘上“楚河”、“汉界”之滥觞。
南宋文人刘克庄有一首《象弈一首呈叶潜仲》,从中可以看出象棋发展到南宋晚期的大致形态,从“屹然两国立,限以大河界”、“远炮勿虚发,冗卒要精汰”等诗句看,此时一副棋是三十二子,已经有了砲,棋盘中间也有了一条界河。
宋代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到最高水平的一个朝代,也是象棋流入民间,成为人民茶余饭后一大乐趣的普及朝代。中国象棋的第二个全盛时代是在唐宋时期发展至高潮的,不仅仅是达官贵人,或者伶人艺伎,就连街头巷尾的平头老百姓也都在走象棋、比棋艺。象棋最终的游戏模式也是在这一时期定型的。元明清时期,象棋因战乱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黑暗生长期。但是很快,象棋就走出了低谷,恢复了蓬勃发展的生气。清代还出版了许多象棋名家所编撰的棋谱,极具历史文化的参考价值和博弈技巧的艺术价值。近代的中国象棋,又因战乱而出现了一段晦暗的空白期。但新中国成立后,象棋又迅速地回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展到1956年,中国象棋被载入中国正式体育项目的名单列表。
发展至今,象棋基本上已经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一项智力游戏。其规则和道具都很简单,古今中外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其中。截至目前,全国级别的象棋大赛有五羊杯全国邀请赛、全国象棋甲级联赛、全国象棋等级赛、全国象棋团体锦标赛和个人锦标赛等。在亚洲象棋联合会的带动下,世界各地的象棋活动逐渐开始兴起。自1993年成立世界象棋联合会以来,国际上如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举办了象棋的交流活动。
2014年的4月,象棋正式成为世界智力联盟的成员。除了走国际化道路以外,作为益智类游戏项目的象棋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要与科技进步最大标志的网络相结合,将中国象棋搬到网络平台上。开发网络上的象棋软件,开展象棋的网络教学或练习比赛,建立象棋爱好者的网络交流平台,与网络媒体合作组织象棋比赛,能让中国象棋不再受到道具和场地的限制,不同地区的棋手们通过网络来进行象棋交流和比赛。一方面,可以加深中国象棋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沟通与交流,扩大中国象棋的普及范围;另一方面,网络给象棋新增添了一种发展路径,促进了中国象棋的国际化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进步一大产物的中国象棋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时代变换和朝代更迭,是一种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思辨游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象棋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之后,凝聚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发展的潜力还在不断提高,前景广阔。
提到中国象棋,不由得使人联想起来了国际象棋,围棋。它们是国际上公认得三大比赛棋种。国际象棋,英文CHESS ,是由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组成的复合词,其意思是“将死对方的王”。相传国际象棋15世纪由印度起源,经波斯,中亚,阿拉伯,最后进入欧洲,并在欧洲定型为现制的国际象棋,与当时的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作诗并列为欧洲骑士教育的七大必修课。
棋坛上的棋类,不外乎有三个层次:第一,茶余饭后消闲解闷,具有游戏性与娱乐性;第二,对局者在棋盘上运筹帷幄,竞巧斗智,具有紧张激烈的战斗性和竞争性;第三,弈棋与世事人生相通,可以视为一个大千世界的缩影,具有象征性和哲理性,古之所谓:“世事人生一局棋”。
象棋这种游戏既是古老的,又永远是新颖的;它的基础是机械的,但同时只有靠想象力才能使它发挥作用;它被呆板的几何空间所现制,但是同时它的组合又是无限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可又是完全没有成就的。它是没有结果的思想,没有答案的数学,没有作品的艺术,没有物质的建筑。
象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