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03 第702章 象棋故事
- 704 第703章 象棋的教育意义
- 705 第704章 象棋的世界观
- 706 第705章 象棋的国际化
- 707 第706章 中国象棋和日本的溯源
- 708 第707章 中国象棋发展方向
- 709 第708章 千月花
- 710 第709章 象棋故事
- 711 第710章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 712 第711章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 713 第712章 象棋高手李义庭
- 714 第713章 象棋历史故事
- 715 第714章 象棋的城市文化
- 716 第715章 象棋小酌
- 717 第716章 象棋与名人
- 718 第717章 象棋高手 养成
- 719 第718章 象棋过去以及发展
- 720 第719章 象棋发展论述
- 721 第720章 象棋故事
- 722 第721章 象棋名人故事
- 723 第722章 象棋英雄
- 724 第723章 澳门象棋
- 725 第724章 东南亚象棋的崛起
- 726 第725章 象棋的王者之王
- 727 第726章 东南亚象棋
- 728 第727章 象棋的对弈?
- 729 第728章 象棋故事
- 730 第729章 象棋常识
- 731 第730章 象棋文化的传承
- 732 第731章 象棋 棋具
- 733 第732章 象棋历史
- 734 第733章 大攀帝国的棋王
- 735 第734章 四川象棋文化的传承
- 736 第735章 西门吹雪的由来
- 737 第736章 亲王陛下的烦恼
- 738 第737章 化敌为友
- 739 第738章 狼王星的新国王
- 740 第739章 王小七的绝招
- 741 第740章 西门吹雪的等待
- 742 第741章 王小七和西门吹雪的对决
- 743 第742章 忘我的境界
- 744 第743章 西门大官人
- 745 第744章 故事与发展
- 746 第745章 象棋世界情节
- 747 第746章 象棋在国外的发展
- 748 第747章 新加坡象棋高手
- 749 第748章 象棋精神
- 750 第749章 象棋界的神雕侠侣
- 751 第750章 吕布
- 752 第751章 来自地球的少年
- 753 第752章 狼王星的时间
- 754 第753章 象棋知识普及时间
- 755 第754章 象棋文化探索
- 756 第755章 象棋的文化
- 757 第756章 象棋文化的海外传播之旅
- 758 第757章 象棋在澳洲的发展
- 759 第758章 象棋在国外
- 760 第759章 象棋天才少年成长史
- 761 第760章 象棋高手李开先
- 762 第761章 象棋十大高手
- 763 第762章 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
- 764 第763章 王小七的梦境
- 765 第764章 象棋文化的精研
- 766 第765章 唐代象棋的那些事儿
- 767 第766章 象棋教学教习
- 768 第767章 象棋小故事赏析
- 769 第768章 象棋名家——文天祥(1)
- 770 第769章 象棋名家——文天祥
- 771 第770章 象棋故事
- 772 第771章 象棋
- 773 第772章 象棋与爱情
- 774 第773章 象棋与爱情
- 775 第774章 象棋最高境界
- 776 第775章 象棋与谋略
- 777 第776章 象棋
- 778 第777章 中国棋文化
- 779 第778章 象棋文化
- 780 第779章 象棋
- 781 第780章 象棋文明
- 782 第781章 象棋棋谱
- 783 第782章 象棋的境界
- 784 第783章 象棋文化
- 785 第784章 象棋故事
- 786 第785章 象棋故事
- 787 第786章 象棋高手
- 788 第787章 象棋精髓
- 789 第788章 象棋精髓
- 790 第789章 象棋
- 791 第790章 象棋
- 792 第791章 象棋
- 793 第792章 象棋的发展
- 794 第793章 象棋影视作品
- 795 第794章 象棋经典棋局分析
- 796 第795章 王小七的穿越之旅
- 797 第796章 苏先生的担忧
- 798 第797章 苏先生的反击
- 799 第798章 幽古战神的象棋实力
- 800 第799章 来自幽灵城的问候
- 801 第800章 第七百七十七主章 幽灵少主
- 802 第801章 城主大人的心思
- 803 第802章 一念之间的输和赢
- 804 第803章 尔虞我诈
- 805 第804章 少主大人的烦恼
- 806 第805章 终于苏醒过来了
- 807 第806章 狼王星的曙光
- 808 第807章 真正的象棋
- 809 第808章 象棋知识普及
- 810 第809章 国际象棋简介
- 811 第810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12 第811章 国际象棋故事
- 813 第812章 星际联盟
- 814 第813章 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
- 815 第814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渊源
- 816 第815章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 817 第816章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
- 818 第817章 电脑和人脑的对决
- 819 第818章 国际象棋进化史
- 820 第819章 国际象棋在美国的发展
- 821 第820章 国际象棋大师 诸宸
- 822 第821章 国际象棋和俄罗斯
- 823 第822章 国际象棋和苏联
- 824 第823章 亚历山德拉·科斯坚纽克
- 825 第824章 巾帼不让须眉
- 826 第825章 俄罗斯的国际象棋之光
- 827 第826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28 第827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29 第828章 中国 国际象棋协会
- 830 第829章 国际象棋奥赛
- 831 第830章 国际象棋大师博比菲舍尔
- 832 第831章 国际象棋知识普及
- 833 第832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
- 834 第833章 象棋大师赵国荣
- 835 第834章 国际象棋女子赛
- 836 第835章 象棋大师赵国容(2
- 837 第836章 国际象棋的家国荣誉
- 838 第837章 国际象棋在深圳
- 839 第838章 棋的智慧
- 840 第839章 周武帝宇文邕
- 841 第840章 象棋故事
- 842 第841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43 第842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44 第843章 象棋大师
- 845 第844章 象棋七星
- 846 第845章 象棋大师于幼华
- 847 第846章 中国象棋与古代文明
- 848 第847章 象棋文化的传播
- 849 第848章 象棋大师
- 850 第849章 象棋大师
- 851 第850章 象棋大师李义庭
- 852 第851章 象棋大师
- 853 第852章 象棋大师
- 854 第853章 象棋大师
- 855 第854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56 第855章 象棋大师简介
- 857 第856章 国际智力联盟
- 858 第857章 女子象棋大师
- 859 第858章 女子象棋大师
- 860 第859章 巾帼不让须眉
- 861 第860章 女中豪杰
- 862 第861章 女子象棋高手
- 863 第862章 象棋大师宋国强
- 864 第863章 女子 象棋大师 尤颖钦
- 865 第864章 蒙古象棋
- 866 第865章 象棋文化
- 867 第866章 越南象棋
- 868 第867章 象棋高手蒋川
- 869 第868章 枭雄与象棋
- 870 第869章 象棋与大人物
- 871 第870章 国际象棋终极对手
- 872 第871章 国际象棋大师谢军
- 873 第872章 越南象棋文化
- 874 第873章 国际象棋 故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712章 象棋高手李义庭
第712章 象棋高手李义庭
第六百九十四章象棋高手李义庭
李义庭,湖北武汉人,素有“小神童”之誉,从小由其父指导学弈,后与罗天扬等交流,棋艺刚柔相济,精熟残局,善于运子取势,技术全面。先走擅长用用中炮巡河对屏风马和顺手炮横车等开局。
1937年生,12岁即开始学习棋艺,如疾风突起,进展神速,棋风亦如长江巨浪气势磅礴,广州棋坛高手曾益谦北上武汉,初见李义庭就曾预言“此子必将成国手无疑”。
后来在著名棋手罗天扬的带动指点下,于1954年崭露头角于上海大新游乐场,曾与杨官璘对弈四局,以二胜二负的成绩与之握手言和,当时的李义庭年仅17岁,所以这个被报界称为爆炸性的新闻使南国棋坛,人人震惊。
1954年到上海与各地名手交锋,战绩颇佳。
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象棋赛第四名。
1958年,李义庭不负众望,获第三届全国象棋赛冠军。
1959年获全国亚军。
1962年获全国第三名。
1959年至1965年间多次进入前六名。
1984年获“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称号。
之后,李义庭挂印封金,专心致志地从事培养新秀的工作,为我国的棋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李义庭潜心钻研棋艺,四方奔走搜寻人才,在新人辈出的时代,他退出比赛,甘当人梯,成为棋界共同瞩目的楷模。
事实上,罗天扬的循循善诱是李义庭成才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李义庭对后来居上的柳大华,也同样热心扶持,倍加推崇,正如人们所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湖北棋坛,棋星新秀,人才辈出,人才济济,后继有人。
1951年,李义庭的父亲李东汉,为了生活,摆了一个棋摊。李东汉的棋摊竟一下就火了起来,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小摊主李义庭的吸引力。李义庭虽然只有13岁,但棋艺水平已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了,少年英雄总是令人感兴趣的,所以许多人就慕名而来,要亲自试一试他的“功力”。李义庭则乐得有棋下,忙着接纳各路“好汉”,一般来说,每天可下几十盘棋。如此大的对局量,加之广泛接触了各种风格流派,所有这些,对李义庭的棋艺更上层楼,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义庭的棋,在这段时间已开始引起那些一流高手的注意。在那里的棋摊上,几乎荟萃了武汉市棋坛所有的一流高手,如罗天杨、周渭滨、杜晓天、潘继安、马志新、赵汉卿、黄方大等人,全是那里的常客。当时的武汉棋坛,最有影响力和“票房价值”的棋手是有“华中棋王”美称的罗天杨先生。他是湖北黄岗人,生于1887年,出身白铁工人,二十岁便以棋艺鸣于时。三十岁后,为了磨炼棋艺,挟技远游,曾在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等地以棋会友,担任过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象棋指导,及同乐会的名誉象棋指导等。1930年他曾在上海与七省棋王周德裕作过多次公开和私下的对局,功力悉敌,更是名声大振。李义庭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涉足各茶馆。李义庭去茶馆,当然不是为了喝茶消闲,而是为了下棋、看棋。1952年10月底的一个上午,李家父子到离家最近的安全茶楼去。一送茶楼大门,他俩就看见罗天扬、杜晓天、周渭滨三人正围着一张桌子品茗论棋。李东汉因与他们早就相熟,便赶紧拉李义庭过去寒喧问好。罗天杨也已对李义庭有印象,便对李东汉说:“这是你儿子?嗯,他的棋下得不错。”李东汉忙说:“哪里哪里,小份的棋毛毛糙糙,还请罗先生多多指教。”罗略为沉吟,说:“跟我学棋当然可以,不过,棋光在汉口下,是达不到一流水平的,最好是有机会到各地去走走。”李东汉见罗天杨这么快就应承下了带李义庭,真是满心欢喜,马上说:“这也得仰仗您罗先生了,义庭以后就交给您了。虽然没有举行正式的拜师、收徒仪式,但罗天杨与李义庭的师徒情份就这样定了下来,而这段佳话,也在武汉棋坛慢慢地流传开来,广为人知。
李义庭在几个前辈高手的提携关怀下,棋艺有了明显进步,这时候,有好心人便提醒罗天扬:“教会徒弟会饿死师傅,你现在把李义庭带出来,小心他将来把你的饭碗给抢了,到时候你后悔都来不及。”罗天杨听了,正色回答道:“我现在最大的心思,就是要为武汉培养出一个能在全国叫得响的顶尖高手,其他的事嘛,我想都没想过。如果义庭将来真有大造化,我高兴都来不及,哪里还会后悔!”这话后来传到李义庭耳朵里,他听了只觉得自己真是三生有幸,遇到了罗先生这样高风亮节的棋艺领路人。除罗天扬外,老一辈棋手周渭滨、杜晓天也对李义庭的成长倾注了很多心血。
李义庭象棋历程 1953年春,李义庭力挫老一辈名手黄方大,人们不禁赞道:真不愧是“小神童”。就这样,“小神童”李义庭的名声在武汉棋界越传越响了。
广州棋坛高手曾益谦北上武汉,与李义庭战四局,曾益谦让李义庭两先,战绩是李义庭两胜一负一和。曾益谦不禁对李义庭的棋才大为赞赏,他对李东汉说:“义庭在棋上前途无量,但还需要增广见识,得到外面去走走,你千万别耽误了他。”李东汉忙回答说:“是呀,是呀,罗先生也总在说这个道理,他已答应明年带义庭到上海去看看。”。曾预言“此子必将成国手无疑”。
1954年8月,在著名棋手罗天扬的带动指点下,李义庭于上海大新游乐场崭露头角,与杨官璘对弈四局,以二胜二负的成绩与之握手言和,当时的李义庭年仅17岁,所以这个被报界称为爆炸性的新闻使南国棋坛,人人震惊。同年9月,李义庭遂在上海最繁华的闹市中心南京路上的同羽春茶楼摆下象棋擂台,与上海各地名手交锋。李义庭不辱使命,战绩颇佳;他不仅击退了“双枪将”窦国柱等诸多名手的挑战,就连当时上海棋界的顶尖人物何顺安、朱剑秋等亦盖不住他的锋芒。李义庭保住了台主的雄风,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棋坛的地位。
1955年元旦刚过,杨官璘便写信给李义庭,邀请罗天杨、李义庭南下广州,进行穗、汉棋艺交流比赛。这次穗、汉名手赛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李义庭战胜天王卢辉和崭露头角的章剑秋,在第二阶段李义庭先以三胜一负二和击败了陈松顺,后以二负三和不敌杨官璘,通过这次比赛,李义庭认识到,在棋艺的老练绵密上,自己与杨官璘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同年冬季,在苏州由罗、李师徒两人对决的两局表演中,结果徒弟以一胜一和赢了师傅。说来这两局棋真是弥足珍贵,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因为这是他们师徒之间一生中唯一的对局!
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象棋赛第四名。
1958年,李义庭不负众望,获第三届全国象棋赛冠军。那年,李义庭20岁。他可以在残局争斗中战胜内功高深的杨官璘,也可以在激烈的对攻中战胜棋风刚猛的王嘉良。至于其他全国各地的“诸侯”们更是都对他招大力沉的棋艺风格有几分忌惮。当时,只要李义庭愿意杀,他能从异常平稳的局面中强行找出杀路,也能无车杀有车,一时间“李氏快刀”成了弈林中的头号利器,任你是铁布衫或十三太保横练,当者无不披靡,放眼棋国,也只有杨官璘数十年功力的金钟罩能与之匹敌。
1959年获全国亚军。
1962年获全国第三名。
1962年,初获全国冠军的胡荣华在全国赛中碰上李义庭,结果在李义庭飘忽不定的剑锋下败北,如果不是胡荣华的恩师何顺安先生竭尽全力从李义庭手底下把一盘必输得棋下成巧和,拖了李义庭一分,最后的冠军就是李义庭的了。(那次全国赛胡荣华和杨官璘同分并列冠军,李义庭以一分之差屈居第三),可以说,文革前,李义庭在对胡荣华、何顺安、王嘉良、刘忆慈这些全国顶尖棋手的交锋中一直处于上风,即便是对杨官璘,他也毫不落下风。如果不是李义庭有偶尔输给名不见经传棋手的习惯,他的全国赛成绩还会更好。即便是这样,从1956年第一届全国塞到1965年文革前最后一届全国比赛,每届比赛李义庭都参加了,除1959年名列第九外,其他几届都在前六名之列。他的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胡荣华的十连霸除外)。
1974年全国象棋赛,身为主持人选工作的李义庭,力排众议,推荐柳大华代表湖北参赛,成就了湖北省的又一位特级大师,湖北省象棋事业取得的殊荣,李义庭功不可没。 1984年获“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称号。李义庭历任湖北省棋协副主席,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市业余体校教练等职,1982年与1983年两次担任“三楚杯”大师级邀请赛的裁判长。
他著有《中炮巡河炮专集》一书,下集手稿写成后,遗失遂成一憾事。现在,说起历届全国冠军得主,大家都如数家珍,唯独对李义庭,大家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李义庭为我国的棋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中国象棋史上永远有他的胜绩和光彩。
而最为经典的,就是李义庭和王嘉良的终极对战!
这盘棋从一开始就显得新颖别致,出人意料。李义庭先手摆上中炮,王嘉良跳起友马,准备走屏风马的样子。这都很正常,也在大家的预想之中,但从第二回合起,王嘉良却突然抢挺3路卒,马上便把棋局引上了对双方来说都多少有些陌生的轨道。出现这样的局面,功劳应更多地归于王嘉良,因为在那个时代,他在高手里是最重视布局创新的,其布局理论和实践都是同时期棋手里最为先进的,每逢大赛,常有新型的“武器”出笼,让人防不胜防,是他夺得优异成绩的一大法宝。
现在他突然抢挺3卒,确实是有备而来,目的就是为了避开李义庭的进七兵布局,因为大家都知道李义庭由进七兵形成的中炮巡河炮威力无穷,作为于布局方面非常敏感的王嘉良来说,对此更是体会犹深。
王嘉良的抢进3卒确实打乱了李义庭赛前的准备,但李义庭对这种布局也并非不熟悉,只见他按部就班地摆下五六炮的缓攻阵势.先静观其变。相对而言,五六炮的配置要扎实一些,李义庭此招也是为了躲开对手赛前研究好的布局陷阱。从交手伊始,两大高手就展开了斗智斗勇的全面较量。
王嘉良真不愧是布局上的创新家,在这个很平常的阵法里还是走出了意想不到的新变化,将过去习见的左炮巡河封车改为了飞象,听任对方的双直车杀进阵来。原来,他在此准备了一个精巧过人的应对计划,当李义庭平车压马时,他突然创造性地回马窝心,胆略惊人。稍有棋艺常识的人都知道“马回中宫其势必凶”,说明马回窝心乃是棋家大忌,一般情况下都不会选择这样的下法。但王嘉良却在此特定形势里“化腐朽为神奇”,退走窝心马以诱敌深人。
兑去一车后,王嘉良又邀兑另一大车,但李义庭作为拿先手的一方,岂肯轻易罢战?平车避兑就是当然的选择。接下来,李义庭还有进车塞象眼配合跳马准备绝杀的手段,来势凶猛。王嘉良也是好战之人,李义庭的这种态度正合其意,他毅然走上了一条弃子求攻的险恶之路,枰上形势一下变得既扑朔迷离又扣人心弦,旁观者都在心里问自己:这样一场恶战的结果,最终会是谁跌落马下呢?
俗话说:“单车滑炮瞎胡闹。”可王嘉良在这局棋里把单车炮的进攻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利用威胁以闷宫的机会,不仅把李义庭的大车车车牵制在底线无法动弹,而且还一口气连吃数,使自己5卒俱全的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到这种时候,人们反而为多子一方的李义庭捏一把汗了。
此时的情况,看起来对李义庭确实有些不利,他虽然多一子,但主力被分割得似乎首尾不相联,而缺相的毛病在对方车炮的攻击下又显得特别突出。可就在这纷繁复杂的形势里,李义庭却洞悉其中的关键所在。不紧不慢地轻轻平了一步炮。这是一着不起眼的绝妙好棋,不仅可以让出马道供其驰骋塞象眼,而且还可以退炮灭中卒。这是一种积极的战法,以有力的进攻来解除后方的危机。
在其后的战斗里,李义庭将马炮运用得曲尽其妙,两者协同作战堪称珠联壁和,给王嘉良的后防亦带来了很大顾忌。在这种时候,王嘉良也不能再一味强攻了,明智地兑掉一炮后,双方子力均消耗殆尽,已成正和局面,于是皆大欢喜地握手言和了。
这局棋虽然结束了,但引出的佳话却才开始。《北京晚报》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期间,倡议举办中国象棋竞赛中“最好一局棋”的评选工作,以鼓励棋手们在竞赛中发挥更好的水平。这在我国还是一次创举,受到各方面的赞扬和重视。北京晚报聘请了张雄飞、陈松顺、董齐亮、谢小然、谢侠逊五位棋坛名宿为评选委员。经过对全运会全部对局认真的评选,评委们一致推选李义庭与王嘉良之战是本次大赛的“最好一局棋”。
评委们认为:这局棋布局新颖,不落常套,双方在互求复杂的变化中,寻找胜利的可能;中局着法紧凑,拚杀猛烈,一方弃子夺先,棋局上几度出现惊骇险恶、扣人心弦、变化极其繁复的场面;双方在残局阶段,经过深谋远虑,反复推敲,终于化险为夷,杀罢成和。总的说来,双方在这局棋中走出了不少妙着,基本上未出错漏,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解放十年来中国象棋技术水平的发展成果。
全局经评选委员们集体研讨评注,并且和李义庭、王嘉良两位棋手交换了意见,由大会裁判员陈培芬参加执笔,原稿由《北京晚报》于1959年10月12日全文刊出;其后,同月15目的《体育报》及1959年11月号的《象棋》月刊先后转载,北京广播电台并曾用电视予以播出。这样的浩大声势,真是当时象棋界的一件盛事,对推动这个项目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未完待续)
李义庭,湖北武汉人,素有“小神童”之誉,从小由其父指导学弈,后与罗天扬等交流,棋艺刚柔相济,精熟残局,善于运子取势,技术全面。先走擅长用用中炮巡河对屏风马和顺手炮横车等开局。
1937年生,12岁即开始学习棋艺,如疾风突起,进展神速,棋风亦如长江巨浪气势磅礴,广州棋坛高手曾益谦北上武汉,初见李义庭就曾预言“此子必将成国手无疑”。
后来在著名棋手罗天扬的带动指点下,于1954年崭露头角于上海大新游乐场,曾与杨官璘对弈四局,以二胜二负的成绩与之握手言和,当时的李义庭年仅17岁,所以这个被报界称为爆炸性的新闻使南国棋坛,人人震惊。
1954年到上海与各地名手交锋,战绩颇佳。
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象棋赛第四名。
1958年,李义庭不负众望,获第三届全国象棋赛冠军。
1959年获全国亚军。
1962年获全国第三名。
1959年至1965年间多次进入前六名。
1984年获“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称号。
之后,李义庭挂印封金,专心致志地从事培养新秀的工作,为我国的棋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李义庭潜心钻研棋艺,四方奔走搜寻人才,在新人辈出的时代,他退出比赛,甘当人梯,成为棋界共同瞩目的楷模。
事实上,罗天扬的循循善诱是李义庭成才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李义庭对后来居上的柳大华,也同样热心扶持,倍加推崇,正如人们所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湖北棋坛,棋星新秀,人才辈出,人才济济,后继有人。
1951年,李义庭的父亲李东汉,为了生活,摆了一个棋摊。李东汉的棋摊竟一下就火了起来,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小摊主李义庭的吸引力。李义庭虽然只有13岁,但棋艺水平已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了,少年英雄总是令人感兴趣的,所以许多人就慕名而来,要亲自试一试他的“功力”。李义庭则乐得有棋下,忙着接纳各路“好汉”,一般来说,每天可下几十盘棋。如此大的对局量,加之广泛接触了各种风格流派,所有这些,对李义庭的棋艺更上层楼,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义庭的棋,在这段时间已开始引起那些一流高手的注意。在那里的棋摊上,几乎荟萃了武汉市棋坛所有的一流高手,如罗天杨、周渭滨、杜晓天、潘继安、马志新、赵汉卿、黄方大等人,全是那里的常客。当时的武汉棋坛,最有影响力和“票房价值”的棋手是有“华中棋王”美称的罗天杨先生。他是湖北黄岗人,生于1887年,出身白铁工人,二十岁便以棋艺鸣于时。三十岁后,为了磨炼棋艺,挟技远游,曾在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等地以棋会友,担任过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象棋指导,及同乐会的名誉象棋指导等。1930年他曾在上海与七省棋王周德裕作过多次公开和私下的对局,功力悉敌,更是名声大振。李义庭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涉足各茶馆。李义庭去茶馆,当然不是为了喝茶消闲,而是为了下棋、看棋。1952年10月底的一个上午,李家父子到离家最近的安全茶楼去。一送茶楼大门,他俩就看见罗天扬、杜晓天、周渭滨三人正围着一张桌子品茗论棋。李东汉因与他们早就相熟,便赶紧拉李义庭过去寒喧问好。罗天杨也已对李义庭有印象,便对李东汉说:“这是你儿子?嗯,他的棋下得不错。”李东汉忙说:“哪里哪里,小份的棋毛毛糙糙,还请罗先生多多指教。”罗略为沉吟,说:“跟我学棋当然可以,不过,棋光在汉口下,是达不到一流水平的,最好是有机会到各地去走走。”李东汉见罗天杨这么快就应承下了带李义庭,真是满心欢喜,马上说:“这也得仰仗您罗先生了,义庭以后就交给您了。虽然没有举行正式的拜师、收徒仪式,但罗天杨与李义庭的师徒情份就这样定了下来,而这段佳话,也在武汉棋坛慢慢地流传开来,广为人知。
李义庭在几个前辈高手的提携关怀下,棋艺有了明显进步,这时候,有好心人便提醒罗天扬:“教会徒弟会饿死师傅,你现在把李义庭带出来,小心他将来把你的饭碗给抢了,到时候你后悔都来不及。”罗天杨听了,正色回答道:“我现在最大的心思,就是要为武汉培养出一个能在全国叫得响的顶尖高手,其他的事嘛,我想都没想过。如果义庭将来真有大造化,我高兴都来不及,哪里还会后悔!”这话后来传到李义庭耳朵里,他听了只觉得自己真是三生有幸,遇到了罗先生这样高风亮节的棋艺领路人。除罗天扬外,老一辈棋手周渭滨、杜晓天也对李义庭的成长倾注了很多心血。
李义庭象棋历程 1953年春,李义庭力挫老一辈名手黄方大,人们不禁赞道:真不愧是“小神童”。就这样,“小神童”李义庭的名声在武汉棋界越传越响了。
广州棋坛高手曾益谦北上武汉,与李义庭战四局,曾益谦让李义庭两先,战绩是李义庭两胜一负一和。曾益谦不禁对李义庭的棋才大为赞赏,他对李东汉说:“义庭在棋上前途无量,但还需要增广见识,得到外面去走走,你千万别耽误了他。”李东汉忙回答说:“是呀,是呀,罗先生也总在说这个道理,他已答应明年带义庭到上海去看看。”。曾预言“此子必将成国手无疑”。
1954年8月,在著名棋手罗天扬的带动指点下,李义庭于上海大新游乐场崭露头角,与杨官璘对弈四局,以二胜二负的成绩与之握手言和,当时的李义庭年仅17岁,所以这个被报界称为爆炸性的新闻使南国棋坛,人人震惊。同年9月,李义庭遂在上海最繁华的闹市中心南京路上的同羽春茶楼摆下象棋擂台,与上海各地名手交锋。李义庭不辱使命,战绩颇佳;他不仅击退了“双枪将”窦国柱等诸多名手的挑战,就连当时上海棋界的顶尖人物何顺安、朱剑秋等亦盖不住他的锋芒。李义庭保住了台主的雄风,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棋坛的地位。
1955年元旦刚过,杨官璘便写信给李义庭,邀请罗天杨、李义庭南下广州,进行穗、汉棋艺交流比赛。这次穗、汉名手赛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李义庭战胜天王卢辉和崭露头角的章剑秋,在第二阶段李义庭先以三胜一负二和击败了陈松顺,后以二负三和不敌杨官璘,通过这次比赛,李义庭认识到,在棋艺的老练绵密上,自己与杨官璘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同年冬季,在苏州由罗、李师徒两人对决的两局表演中,结果徒弟以一胜一和赢了师傅。说来这两局棋真是弥足珍贵,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因为这是他们师徒之间一生中唯一的对局!
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象棋赛第四名。
1958年,李义庭不负众望,获第三届全国象棋赛冠军。那年,李义庭20岁。他可以在残局争斗中战胜内功高深的杨官璘,也可以在激烈的对攻中战胜棋风刚猛的王嘉良。至于其他全国各地的“诸侯”们更是都对他招大力沉的棋艺风格有几分忌惮。当时,只要李义庭愿意杀,他能从异常平稳的局面中强行找出杀路,也能无车杀有车,一时间“李氏快刀”成了弈林中的头号利器,任你是铁布衫或十三太保横练,当者无不披靡,放眼棋国,也只有杨官璘数十年功力的金钟罩能与之匹敌。
1959年获全国亚军。
1962年获全国第三名。
1962年,初获全国冠军的胡荣华在全国赛中碰上李义庭,结果在李义庭飘忽不定的剑锋下败北,如果不是胡荣华的恩师何顺安先生竭尽全力从李义庭手底下把一盘必输得棋下成巧和,拖了李义庭一分,最后的冠军就是李义庭的了。(那次全国赛胡荣华和杨官璘同分并列冠军,李义庭以一分之差屈居第三),可以说,文革前,李义庭在对胡荣华、何顺安、王嘉良、刘忆慈这些全国顶尖棋手的交锋中一直处于上风,即便是对杨官璘,他也毫不落下风。如果不是李义庭有偶尔输给名不见经传棋手的习惯,他的全国赛成绩还会更好。即便是这样,从1956年第一届全国塞到1965年文革前最后一届全国比赛,每届比赛李义庭都参加了,除1959年名列第九外,其他几届都在前六名之列。他的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胡荣华的十连霸除外)。
1974年全国象棋赛,身为主持人选工作的李义庭,力排众议,推荐柳大华代表湖北参赛,成就了湖北省的又一位特级大师,湖北省象棋事业取得的殊荣,李义庭功不可没。 1984年获“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称号。李义庭历任湖北省棋协副主席,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市业余体校教练等职,1982年与1983年两次担任“三楚杯”大师级邀请赛的裁判长。
他著有《中炮巡河炮专集》一书,下集手稿写成后,遗失遂成一憾事。现在,说起历届全国冠军得主,大家都如数家珍,唯独对李义庭,大家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李义庭为我国的棋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中国象棋史上永远有他的胜绩和光彩。
而最为经典的,就是李义庭和王嘉良的终极对战!
这盘棋从一开始就显得新颖别致,出人意料。李义庭先手摆上中炮,王嘉良跳起友马,准备走屏风马的样子。这都很正常,也在大家的预想之中,但从第二回合起,王嘉良却突然抢挺3路卒,马上便把棋局引上了对双方来说都多少有些陌生的轨道。出现这样的局面,功劳应更多地归于王嘉良,因为在那个时代,他在高手里是最重视布局创新的,其布局理论和实践都是同时期棋手里最为先进的,每逢大赛,常有新型的“武器”出笼,让人防不胜防,是他夺得优异成绩的一大法宝。
现在他突然抢挺3卒,确实是有备而来,目的就是为了避开李义庭的进七兵布局,因为大家都知道李义庭由进七兵形成的中炮巡河炮威力无穷,作为于布局方面非常敏感的王嘉良来说,对此更是体会犹深。
王嘉良的抢进3卒确实打乱了李义庭赛前的准备,但李义庭对这种布局也并非不熟悉,只见他按部就班地摆下五六炮的缓攻阵势.先静观其变。相对而言,五六炮的配置要扎实一些,李义庭此招也是为了躲开对手赛前研究好的布局陷阱。从交手伊始,两大高手就展开了斗智斗勇的全面较量。
王嘉良真不愧是布局上的创新家,在这个很平常的阵法里还是走出了意想不到的新变化,将过去习见的左炮巡河封车改为了飞象,听任对方的双直车杀进阵来。原来,他在此准备了一个精巧过人的应对计划,当李义庭平车压马时,他突然创造性地回马窝心,胆略惊人。稍有棋艺常识的人都知道“马回中宫其势必凶”,说明马回窝心乃是棋家大忌,一般情况下都不会选择这样的下法。但王嘉良却在此特定形势里“化腐朽为神奇”,退走窝心马以诱敌深人。
兑去一车后,王嘉良又邀兑另一大车,但李义庭作为拿先手的一方,岂肯轻易罢战?平车避兑就是当然的选择。接下来,李义庭还有进车塞象眼配合跳马准备绝杀的手段,来势凶猛。王嘉良也是好战之人,李义庭的这种态度正合其意,他毅然走上了一条弃子求攻的险恶之路,枰上形势一下变得既扑朔迷离又扣人心弦,旁观者都在心里问自己:这样一场恶战的结果,最终会是谁跌落马下呢?
俗话说:“单车滑炮瞎胡闹。”可王嘉良在这局棋里把单车炮的进攻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利用威胁以闷宫的机会,不仅把李义庭的大车车车牵制在底线无法动弹,而且还一口气连吃数,使自己5卒俱全的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到这种时候,人们反而为多子一方的李义庭捏一把汗了。
此时的情况,看起来对李义庭确实有些不利,他虽然多一子,但主力被分割得似乎首尾不相联,而缺相的毛病在对方车炮的攻击下又显得特别突出。可就在这纷繁复杂的形势里,李义庭却洞悉其中的关键所在。不紧不慢地轻轻平了一步炮。这是一着不起眼的绝妙好棋,不仅可以让出马道供其驰骋塞象眼,而且还可以退炮灭中卒。这是一种积极的战法,以有力的进攻来解除后方的危机。
在其后的战斗里,李义庭将马炮运用得曲尽其妙,两者协同作战堪称珠联壁和,给王嘉良的后防亦带来了很大顾忌。在这种时候,王嘉良也不能再一味强攻了,明智地兑掉一炮后,双方子力均消耗殆尽,已成正和局面,于是皆大欢喜地握手言和了。
这局棋虽然结束了,但引出的佳话却才开始。《北京晚报》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期间,倡议举办中国象棋竞赛中“最好一局棋”的评选工作,以鼓励棋手们在竞赛中发挥更好的水平。这在我国还是一次创举,受到各方面的赞扬和重视。北京晚报聘请了张雄飞、陈松顺、董齐亮、谢小然、谢侠逊五位棋坛名宿为评选委员。经过对全运会全部对局认真的评选,评委们一致推选李义庭与王嘉良之战是本次大赛的“最好一局棋”。
评委们认为:这局棋布局新颖,不落常套,双方在互求复杂的变化中,寻找胜利的可能;中局着法紧凑,拚杀猛烈,一方弃子夺先,棋局上几度出现惊骇险恶、扣人心弦、变化极其繁复的场面;双方在残局阶段,经过深谋远虑,反复推敲,终于化险为夷,杀罢成和。总的说来,双方在这局棋中走出了不少妙着,基本上未出错漏,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解放十年来中国象棋技术水平的发展成果。
全局经评选委员们集体研讨评注,并且和李义庭、王嘉良两位棋手交换了意见,由大会裁判员陈培芬参加执笔,原稿由《北京晚报》于1959年10月12日全文刊出;其后,同月15目的《体育报》及1959年11月号的《象棋》月刊先后转载,北京广播电台并曾用电视予以播出。这样的浩大声势,真是当时象棋界的一件盛事,对推动这个项目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