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12 第711章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 713 第712章 象棋高手李义庭
- 714 第713章 象棋历史故事
- 715 第714章 象棋的城市文化
- 716 第715章 象棋小酌
- 717 第716章 象棋与名人
- 718 第717章 象棋高手 养成
- 719 第718章 象棋过去以及发展
- 720 第719章 象棋发展论述
- 721 第720章 象棋故事
- 722 第721章 象棋名人故事
- 723 第722章 象棋英雄
- 724 第723章 澳门象棋
- 725 第724章 东南亚象棋的崛起
- 726 第725章 象棋的王者之王
- 727 第726章 东南亚象棋
- 728 第727章 象棋的对弈?
- 729 第728章 象棋故事
- 730 第729章 象棋常识
- 731 第730章 象棋文化的传承
- 732 第731章 象棋 棋具
- 733 第732章 象棋历史
- 734 第733章 大攀帝国的棋王
- 735 第734章 四川象棋文化的传承
- 736 第735章 西门吹雪的由来
- 737 第736章 亲王陛下的烦恼
- 738 第737章 化敌为友
- 739 第738章 狼王星的新国王
- 740 第739章 王小七的绝招
- 741 第740章 西门吹雪的等待
- 742 第741章 王小七和西门吹雪的对决
- 743 第742章 忘我的境界
- 744 第743章 西门大官人
- 745 第744章 故事与发展
- 746 第745章 象棋世界情节
- 747 第746章 象棋在国外的发展
- 748 第747章 新加坡象棋高手
- 749 第748章 象棋精神
- 750 第749章 象棋界的神雕侠侣
- 751 第750章 吕布
- 752 第751章 来自地球的少年
- 753 第752章 狼王星的时间
- 754 第753章 象棋知识普及时间
- 755 第754章 象棋文化探索
- 756 第755章 象棋的文化
- 757 第756章 象棋文化的海外传播之旅
- 758 第757章 象棋在澳洲的发展
- 759 第758章 象棋在国外
- 760 第759章 象棋天才少年成长史
- 761 第760章 象棋高手李开先
- 762 第761章 象棋十大高手
- 763 第762章 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
- 764 第763章 王小七的梦境
- 765 第764章 象棋文化的精研
- 766 第765章 唐代象棋的那些事儿
- 767 第766章 象棋教学教习
- 768 第767章 象棋小故事赏析
- 769 第768章 象棋名家——文天祥(1)
- 770 第769章 象棋名家——文天祥
- 771 第770章 象棋故事
- 772 第771章 象棋
- 773 第772章 象棋与爱情
- 774 第773章 象棋与爱情
- 775 第774章 象棋最高境界
- 776 第775章 象棋与谋略
- 777 第776章 象棋
- 778 第777章 中国棋文化
- 779 第778章 象棋文化
- 780 第779章 象棋
- 781 第780章 象棋文明
- 782 第781章 象棋棋谱
- 783 第782章 象棋的境界
- 784 第783章 象棋文化
- 785 第784章 象棋故事
- 786 第785章 象棋故事
- 787 第786章 象棋高手
- 788 第787章 象棋精髓
- 789 第788章 象棋精髓
- 790 第789章 象棋
- 791 第790章 象棋
- 792 第791章 象棋
- 793 第792章 象棋的发展
- 794 第793章 象棋影视作品
- 795 第794章 象棋经典棋局分析
- 796 第795章 王小七的穿越之旅
- 797 第796章 苏先生的担忧
- 798 第797章 苏先生的反击
- 799 第798章 幽古战神的象棋实力
- 800 第799章 来自幽灵城的问候
- 801 第800章 第七百七十七主章 幽灵少主
- 802 第801章 城主大人的心思
- 803 第802章 一念之间的输和赢
- 804 第803章 尔虞我诈
- 805 第804章 少主大人的烦恼
- 806 第805章 终于苏醒过来了
- 807 第806章 狼王星的曙光
- 808 第807章 真正的象棋
- 809 第808章 象棋知识普及
- 810 第809章 国际象棋简介
- 811 第810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12 第811章 国际象棋故事
- 813 第812章 星际联盟
- 814 第813章 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
- 815 第814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渊源
- 816 第815章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 817 第816章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
- 818 第817章 电脑和人脑的对决
- 819 第818章 国际象棋进化史
- 820 第819章 国际象棋在美国的发展
- 821 第820章 国际象棋大师 诸宸
- 822 第821章 国际象棋和俄罗斯
- 823 第822章 国际象棋和苏联
- 824 第823章 亚历山德拉·科斯坚纽克
- 825 第824章 巾帼不让须眉
- 826 第825章 俄罗斯的国际象棋之光
- 827 第826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28 第827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29 第828章 中国 国际象棋协会
- 830 第829章 国际象棋奥赛
- 831 第830章 国际象棋大师博比菲舍尔
- 832 第831章 国际象棋知识普及
- 833 第832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
- 834 第833章 象棋大师赵国荣
- 835 第834章 国际象棋女子赛
- 836 第835章 象棋大师赵国容(2
- 837 第836章 国际象棋的家国荣誉
- 838 第837章 国际象棋在深圳
- 839 第838章 棋的智慧
- 840 第839章 周武帝宇文邕
- 841 第840章 象棋故事
- 842 第841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43 第842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44 第843章 象棋大师
- 845 第844章 象棋七星
- 846 第845章 象棋大师于幼华
- 847 第846章 中国象棋与古代文明
- 848 第847章 象棋文化的传播
- 849 第848章 象棋大师
- 850 第849章 象棋大师
- 851 第850章 象棋大师李义庭
- 852 第851章 象棋大师
- 853 第852章 象棋大师
- 854 第853章 象棋大师
- 855 第854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56 第855章 象棋大师简介
- 857 第856章 国际智力联盟
- 858 第857章 女子象棋大师
- 859 第858章 女子象棋大师
- 860 第859章 巾帼不让须眉
- 861 第860章 女中豪杰
- 862 第861章 女子象棋高手
- 863 第862章 象棋大师宋国强
- 864 第863章 女子 象棋大师 尤颖钦
- 865 第864章 蒙古象棋
- 866 第865章 象棋文化
- 867 第866章 越南象棋
- 868 第867章 象棋高手蒋川
- 869 第868章 枭雄与象棋
- 870 第869章 象棋与大人物
- 871 第870章 国际象棋终极对手
- 872 第871章 国际象棋大师谢军
- 873 第872章 越南象棋文化
- 874 第873章 国际象棋 故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721章 象棋名人故事
第721章 象棋名人故事
第七百零三章象棋名人故事
自古以来,中国象棋与名人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专长各异,甚至政治观点相悖,但他们却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深爱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被誉为“四大艺术”的琴、棋、书、画。举世共仰的***总理就曾对知识分子说过这样一句话:“琴棋书画都要会一点,要成为通才”。
中国象棋做为四大艺术之一,自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由于棋弈对智力,意志和思维方面的促进作用,故科学家认为,它是人类创造活动过程的一个缩影;是集娱乐、体育、智育、艺术与科学之大成的高尚活动。即为高雅艺术,自然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与墨客骚人喜爱的项目。
唐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为倡导“象戏”,武则天推而广之。“当时社会风尚十分重视弈棋,文人学士会不会弈棋及其水平高低都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有一定关系”。故唐宋八大家人人善弈,其中白居易颇为自负,曾有“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之感叹!名臣狄仁杰,以棋局释政局,首开棋为政治服务之先河。唐相牛僧儒,梦“金戈铁马,铜枰满床”,其扎记《玄怪录》为研究象棋史留下珍贵的借鉴资料。比唐更早的北周武帝对“象戏”更是欣赏,特命骠骑大将军,著名文学家庚信撰写《象戏赋》,扩大宣传。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更是一位象棋迷。他下棋输华山的故事家喻户晓,而且重信诺,不仅赐华山陈抟,同时“免华山附近黎庶之征徭近三百年”。因下棋而使广大百姓长期免税,此举古今罕见。在他的影响下,宋朝涌现出一大批象棋爱好者,如王安石、秦少游、刘克庄、李清照、叶潜仲等。其中文学家洪迈撰写《棋经论》,成为早期的象棋理论家。
曾编篡《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司马光对象棋大胆革新,发明“广象棋”,在中国象棋史上有一定影响。著名学者陈元靓撰写的《事林广记》,更是我国早期的象棋谱。著名诗人叶潜仲据说棋艺水平很高,刘克庄称赞他“纵未及国手,其高亦无对”。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人们只知道他留下的《正气歌》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名句,却很少知道他还是一位棋艺水平相当精湛的象棋专家。他“行弈决胜负,愈负愈乐,忘日早暮”。可见兴趣之浓。他在诗中多次流露出对象棋的浓厚感情,“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无如桔里枰”。他还善弈盲棋,应该说,在中国象棋史上,盲棋第一人非他莫属。谁能想到,文天祥还是排局能手。被俘后仍未忘情象棋,曾精心制作过40多个象棋排局,可惜仅有‘单骑见虏“一局留传下来。从此局的着法中不难看出其构思之奇妙不仅凝聚着聪明才智,同时也闪烁着作者勇敢顽强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与历代帝王相反,明朝朱元璋是坚决反对下棋的皇帝。但其子其孙却是嗜棋如命的“高级棋迷”。这说明,象棋的艺术魅力是任何人也禁不了的。其子朱权不但下棋,还编写棋谱。另一子明成祖朱棣在组织编篡《永乐大典》时,还命他们编入一卷《象棋》。其孙朱高帜(明仁宗)爱棋更甚,他与状元曾子下棋兴浓时,还赋诗助兴,互相唱和,这里节录两句。曾子曰:“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明仁宗曰:“等闲识得军情事,一着功成见太平”。可知雅兴不浅。
帝王如此爱棋,老百姓呢?
明朝学者杨慎(《三国演义》开卷词作者)在其著作《丹绍杂录》介绍象棋“芸夫牧坚,俄倾可解”。足以说明象棋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性。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画家兼文学家唐伯虎,也是一位象棋迷,曾留下不少弈棋诗。按说,清朝的帝王对象棋艺术该是比较陌生的。然而,他们也还是禁不住诱惑,很快就被象棋征服了。譬如,乾隆皇帝既是戏迷,又是棋迷,而且一旦摆上棋就不肯再去看戏。
总之,象棋在明清时期有着长足发展,特别表现在文化理论上。夸张点说,明清时期的社会名流大部与象棋有瓜葛。大家熟悉的小说家,文学家如冯梦龙、凌蒙初,吴承恩等,在他们的著作中,你可以找到不少弈棋诗作。曾官拜东阁大学士的著名书法家刘墉(刘罗锅)写过一首非常形象的《咏象棋》七律。有嘉靖“八才子”之称的太常寺少卿李开先因抨击朝政,被罢官为民。从此开始诗文散曲等通俗文艺创作,唯一调节生活的便是下棋,而且水平很高。他给朋友的诗中这样写:“我爱敲棋君善饮,人称豪客与闲仙。”他“敲棋编曲、竞日无休”,常以此为乐。康熙年间,曾编写《梅花谱》的作者王再越,一生不求名利,为人刚直不阿,常常借棋喻世,时有点睛之笔。请看此词:“叹英雄,勤勋立业类枰场;看世情,争先巩后似棋忙。”风流名士纪晓岚,曾为一幅《八仙对弈图》题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意思是说,神仙都免不了好胜之心,况凡人乎!就以‘“八仙”’中的纯阳真人吕洞宾为例,身虽离红尘,却仍向往着“教著残棋山月晓,一声长啸海天秋”的精神生活。
到了近代,随着列强侵入,国家战乱,许多文艺项目消声匿迹。唯独象棋依然出现,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一些名士的愤世之词也少不了棋的内容。“政怨桑田会成海,岂直长安嗟如弈”-这是梁启超的心声。你听过象棋救国吗?这是百岁棋王谢侠逊的真实故事。青年时代,他用排局讽刺腐败的满清政府,讥讽袁世凯称帝,抗议丧权辱国条约等。辛亥革命成功,他又以排局形式祝贺,并在旁题写了“匹夫倡义武昌城,扫尽鲸鲵草木惊”的诗句。为了给抗日斗争募捐资金,他频频下南洋比赛和访问……总之,谢侠逊对中国象棋事业的贡献良多,限于篇幅,就不细表了。马倥偬,许多将军常有棋具伴身,不仅方便易带,更主要的是可以启灵智,消沉闷,稳军心。
从以上种种,不难看出象棋的感染力极强。一旦沾身,如影随形,很难摆脱。而不管哪一类的名人。道家,儒者,隐士或帝王将相,骚人墨客……他们和棋都有这样和那样的缘份和感情。古人曾以“忘食,忘寝、忘忧”形容之。更有甚者,有人还写下如此词句:“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虽然稍嫌过激,但立意不差,无非劝人们多点文化情趣与豪迈性格罢了。而真正深谙棋道的人对象棋的胜负心大都较淡,追求的是以棋会友,陶冶情操,胜了呵呵一笑,败了摆上再来。呵,端的魏晋高品的风骨,有成为名人的潜质哦!也应了东坡居士的话:、“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日从事于橘中之乐,不减商山矣!
中国象棋博大精深,小小棋盘中隐藏着无穷的智慧。下象棋讲究的是智慧、谋略,象棋就如人生,各个棋子如人生的各个阶段,令人感慨万千!
下棋讲究“红先黑后”,说的是礼让;“落子无悔大丈夫,观棋不语真君子”指的是为人处世;“胜败乃兵家常事”说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好的心态。
小时候,人就是一颗小卒,刚刚学会走路,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需要大人的照顾。小卒只能前进,不可后退,就像每个人慢慢长大,不能走回头路。
年轻时,人就像车,血气方刚,横冲直撞,虽然闯劲十足,但不够成熟、稳练。一步冲到最前,却没有顾及后方家园面临的威胁,往往一失足成千古恨。
恋爱时,人就像一颗炮,虽然中间有阻挡物,却能跨越障碍,找到真爱。有的人在遇到挫折、失意时,就像棋子中的一匹马,虽然力量不减,受伤的心只能走斜步。斜步虽是捷径,走的却是偏锋,有着致命的弱点,一旦马腿被挡,则无法动弹,任人宰割。因此,我们在遇到不如意时,要调整心态,笑对人生。
中年时,人就像一颗相,充满智慧和谋略。迈着稳健的四方步,虽不能给敌人以重创,却总能在慢慢悠悠的行动中保持事业和家庭的稳定。
老年时,人就像一颗仕,经验丰富,行动迟缓,只能在九宫格的家里踱步。年老不必悲伤,虽然不能驰骋疆场,但保卫国家的责任依然重大。只要轻轻一侧身,就能化解一场危机,为其他成员赢得战机。
象棋中的将和帅,则像人一生的奋斗目标,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如果将帅被灭,人生怎么能算是成功呢!
小卒数量虽大,但力量却很微小,只有在车、马、炮的保护下才能一步一步向前冲。就像我们人一样,只有相互团结,力量才会强大,我们只有依附团队的力量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人生就是一盘棋,每走一步,都要深思熟虑,高瞻远瞩,走错一步,满盘皆输。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这枝词苑最夺目的女儿花就是李清照,其不但被词坛尊为婉约宗主,诗、文、赋亦开一代之先河。而且工书善画,通音乐,精于金石考古,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是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第一个为象棋著书的才女。
李清照在她的《打马图经序》中说:“大小象戏,弈棋,又仅可容二人。”又说:“予性喜博者,皆耿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
这里的“博”指“博弈”而言,她尤其喜爱象棋的“出入用奇”。
她说“或出入用奇,有类昆阳之战。”所谓“昆阳之战”,即后来刘克庄《象弈》一诗中的“昆阳以象奔”,是宋诗人中用作比喻象棋的典故。昆阳,县名,今河南省,据《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说:“光武帝刘秀和王莽的军队曾战于此,莽军用象等猛兽助战,但为刘军所破。”
李清照的“打马图经序”中即叙述了这段历史典故.。”其《打马图》并收于宋朝陈元靓编的《事林广记》中,实为文坛第一才女所绘制的象棋盘图。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之间经常一起下棋,而且他们视下象棋为“博弈之上流、闺房之雅戏”。
前文所说的“耽之昼夜,每忘寝食”,实为夫妻对弈生活的写照。有趣的是这对恩爱夫妻,对弈起来却十分认真,他们俩夫妇如果下棋的话,必先以抛铜钱猜先手,并于开局前煮好一壶上等佳茗,胜者始得品尝。
有一次,赵明成得了李清照一子,自以为稳操胜券,伸手去端茶。李清照按下夫君的手,说声“请慢”,顺手策马入卧槽,顿成杀势。她高兴得跳了,拍着纤手说:“我赢了,天助我也!”说时已端起桌上得古董茶杯,一饮而尽。
而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历史的本像,元人陶宗仪编的《说郛》中收有一《打马图》的棋谱。有人认为此棋谱出自李清照,很可能是她与赵明诚的对局记录呢。而我们如果撇开严谨的历史考证不谈,细品一下.《说郛》里的诗倒也确实应了此情此景,诗曰:
蟹眼龙团注玉壶,问君争得一杯无?
不辞人比黄花瘦,瘦减都缘打马图。
象棋在历史长河里经历了太多太多,沧海桑田,日月如梭,唯有象棋一直不变…(未完待续)
自古以来,中国象棋与名人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专长各异,甚至政治观点相悖,但他们却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深爱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被誉为“四大艺术”的琴、棋、书、画。举世共仰的***总理就曾对知识分子说过这样一句话:“琴棋书画都要会一点,要成为通才”。
中国象棋做为四大艺术之一,自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由于棋弈对智力,意志和思维方面的促进作用,故科学家认为,它是人类创造活动过程的一个缩影;是集娱乐、体育、智育、艺术与科学之大成的高尚活动。即为高雅艺术,自然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与墨客骚人喜爱的项目。
唐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为倡导“象戏”,武则天推而广之。“当时社会风尚十分重视弈棋,文人学士会不会弈棋及其水平高低都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有一定关系”。故唐宋八大家人人善弈,其中白居易颇为自负,曾有“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之感叹!名臣狄仁杰,以棋局释政局,首开棋为政治服务之先河。唐相牛僧儒,梦“金戈铁马,铜枰满床”,其扎记《玄怪录》为研究象棋史留下珍贵的借鉴资料。比唐更早的北周武帝对“象戏”更是欣赏,特命骠骑大将军,著名文学家庚信撰写《象戏赋》,扩大宣传。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更是一位象棋迷。他下棋输华山的故事家喻户晓,而且重信诺,不仅赐华山陈抟,同时“免华山附近黎庶之征徭近三百年”。因下棋而使广大百姓长期免税,此举古今罕见。在他的影响下,宋朝涌现出一大批象棋爱好者,如王安石、秦少游、刘克庄、李清照、叶潜仲等。其中文学家洪迈撰写《棋经论》,成为早期的象棋理论家。
曾编篡《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司马光对象棋大胆革新,发明“广象棋”,在中国象棋史上有一定影响。著名学者陈元靓撰写的《事林广记》,更是我国早期的象棋谱。著名诗人叶潜仲据说棋艺水平很高,刘克庄称赞他“纵未及国手,其高亦无对”。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人们只知道他留下的《正气歌》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名句,却很少知道他还是一位棋艺水平相当精湛的象棋专家。他“行弈决胜负,愈负愈乐,忘日早暮”。可见兴趣之浓。他在诗中多次流露出对象棋的浓厚感情,“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无如桔里枰”。他还善弈盲棋,应该说,在中国象棋史上,盲棋第一人非他莫属。谁能想到,文天祥还是排局能手。被俘后仍未忘情象棋,曾精心制作过40多个象棋排局,可惜仅有‘单骑见虏“一局留传下来。从此局的着法中不难看出其构思之奇妙不仅凝聚着聪明才智,同时也闪烁着作者勇敢顽强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与历代帝王相反,明朝朱元璋是坚决反对下棋的皇帝。但其子其孙却是嗜棋如命的“高级棋迷”。这说明,象棋的艺术魅力是任何人也禁不了的。其子朱权不但下棋,还编写棋谱。另一子明成祖朱棣在组织编篡《永乐大典》时,还命他们编入一卷《象棋》。其孙朱高帜(明仁宗)爱棋更甚,他与状元曾子下棋兴浓时,还赋诗助兴,互相唱和,这里节录两句。曾子曰:“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明仁宗曰:“等闲识得军情事,一着功成见太平”。可知雅兴不浅。
帝王如此爱棋,老百姓呢?
明朝学者杨慎(《三国演义》开卷词作者)在其著作《丹绍杂录》介绍象棋“芸夫牧坚,俄倾可解”。足以说明象棋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性。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画家兼文学家唐伯虎,也是一位象棋迷,曾留下不少弈棋诗。按说,清朝的帝王对象棋艺术该是比较陌生的。然而,他们也还是禁不住诱惑,很快就被象棋征服了。譬如,乾隆皇帝既是戏迷,又是棋迷,而且一旦摆上棋就不肯再去看戏。
总之,象棋在明清时期有着长足发展,特别表现在文化理论上。夸张点说,明清时期的社会名流大部与象棋有瓜葛。大家熟悉的小说家,文学家如冯梦龙、凌蒙初,吴承恩等,在他们的著作中,你可以找到不少弈棋诗作。曾官拜东阁大学士的著名书法家刘墉(刘罗锅)写过一首非常形象的《咏象棋》七律。有嘉靖“八才子”之称的太常寺少卿李开先因抨击朝政,被罢官为民。从此开始诗文散曲等通俗文艺创作,唯一调节生活的便是下棋,而且水平很高。他给朋友的诗中这样写:“我爱敲棋君善饮,人称豪客与闲仙。”他“敲棋编曲、竞日无休”,常以此为乐。康熙年间,曾编写《梅花谱》的作者王再越,一生不求名利,为人刚直不阿,常常借棋喻世,时有点睛之笔。请看此词:“叹英雄,勤勋立业类枰场;看世情,争先巩后似棋忙。”风流名士纪晓岚,曾为一幅《八仙对弈图》题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意思是说,神仙都免不了好胜之心,况凡人乎!就以‘“八仙”’中的纯阳真人吕洞宾为例,身虽离红尘,却仍向往着“教著残棋山月晓,一声长啸海天秋”的精神生活。
到了近代,随着列强侵入,国家战乱,许多文艺项目消声匿迹。唯独象棋依然出现,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一些名士的愤世之词也少不了棋的内容。“政怨桑田会成海,岂直长安嗟如弈”-这是梁启超的心声。你听过象棋救国吗?这是百岁棋王谢侠逊的真实故事。青年时代,他用排局讽刺腐败的满清政府,讥讽袁世凯称帝,抗议丧权辱国条约等。辛亥革命成功,他又以排局形式祝贺,并在旁题写了“匹夫倡义武昌城,扫尽鲸鲵草木惊”的诗句。为了给抗日斗争募捐资金,他频频下南洋比赛和访问……总之,谢侠逊对中国象棋事业的贡献良多,限于篇幅,就不细表了。马倥偬,许多将军常有棋具伴身,不仅方便易带,更主要的是可以启灵智,消沉闷,稳军心。
从以上种种,不难看出象棋的感染力极强。一旦沾身,如影随形,很难摆脱。而不管哪一类的名人。道家,儒者,隐士或帝王将相,骚人墨客……他们和棋都有这样和那样的缘份和感情。古人曾以“忘食,忘寝、忘忧”形容之。更有甚者,有人还写下如此词句:“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虽然稍嫌过激,但立意不差,无非劝人们多点文化情趣与豪迈性格罢了。而真正深谙棋道的人对象棋的胜负心大都较淡,追求的是以棋会友,陶冶情操,胜了呵呵一笑,败了摆上再来。呵,端的魏晋高品的风骨,有成为名人的潜质哦!也应了东坡居士的话:、“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日从事于橘中之乐,不减商山矣!
中国象棋博大精深,小小棋盘中隐藏着无穷的智慧。下象棋讲究的是智慧、谋略,象棋就如人生,各个棋子如人生的各个阶段,令人感慨万千!
下棋讲究“红先黑后”,说的是礼让;“落子无悔大丈夫,观棋不语真君子”指的是为人处世;“胜败乃兵家常事”说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好的心态。
小时候,人就是一颗小卒,刚刚学会走路,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需要大人的照顾。小卒只能前进,不可后退,就像每个人慢慢长大,不能走回头路。
年轻时,人就像车,血气方刚,横冲直撞,虽然闯劲十足,但不够成熟、稳练。一步冲到最前,却没有顾及后方家园面临的威胁,往往一失足成千古恨。
恋爱时,人就像一颗炮,虽然中间有阻挡物,却能跨越障碍,找到真爱。有的人在遇到挫折、失意时,就像棋子中的一匹马,虽然力量不减,受伤的心只能走斜步。斜步虽是捷径,走的却是偏锋,有着致命的弱点,一旦马腿被挡,则无法动弹,任人宰割。因此,我们在遇到不如意时,要调整心态,笑对人生。
中年时,人就像一颗相,充满智慧和谋略。迈着稳健的四方步,虽不能给敌人以重创,却总能在慢慢悠悠的行动中保持事业和家庭的稳定。
老年时,人就像一颗仕,经验丰富,行动迟缓,只能在九宫格的家里踱步。年老不必悲伤,虽然不能驰骋疆场,但保卫国家的责任依然重大。只要轻轻一侧身,就能化解一场危机,为其他成员赢得战机。
象棋中的将和帅,则像人一生的奋斗目标,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如果将帅被灭,人生怎么能算是成功呢!
小卒数量虽大,但力量却很微小,只有在车、马、炮的保护下才能一步一步向前冲。就像我们人一样,只有相互团结,力量才会强大,我们只有依附团队的力量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人生就是一盘棋,每走一步,都要深思熟虑,高瞻远瞩,走错一步,满盘皆输。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这枝词苑最夺目的女儿花就是李清照,其不但被词坛尊为婉约宗主,诗、文、赋亦开一代之先河。而且工书善画,通音乐,精于金石考古,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是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第一个为象棋著书的才女。
李清照在她的《打马图经序》中说:“大小象戏,弈棋,又仅可容二人。”又说:“予性喜博者,皆耿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
这里的“博”指“博弈”而言,她尤其喜爱象棋的“出入用奇”。
她说“或出入用奇,有类昆阳之战。”所谓“昆阳之战”,即后来刘克庄《象弈》一诗中的“昆阳以象奔”,是宋诗人中用作比喻象棋的典故。昆阳,县名,今河南省,据《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说:“光武帝刘秀和王莽的军队曾战于此,莽军用象等猛兽助战,但为刘军所破。”
李清照的“打马图经序”中即叙述了这段历史典故.。”其《打马图》并收于宋朝陈元靓编的《事林广记》中,实为文坛第一才女所绘制的象棋盘图。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之间经常一起下棋,而且他们视下象棋为“博弈之上流、闺房之雅戏”。
前文所说的“耽之昼夜,每忘寝食”,实为夫妻对弈生活的写照。有趣的是这对恩爱夫妻,对弈起来却十分认真,他们俩夫妇如果下棋的话,必先以抛铜钱猜先手,并于开局前煮好一壶上等佳茗,胜者始得品尝。
有一次,赵明成得了李清照一子,自以为稳操胜券,伸手去端茶。李清照按下夫君的手,说声“请慢”,顺手策马入卧槽,顿成杀势。她高兴得跳了,拍着纤手说:“我赢了,天助我也!”说时已端起桌上得古董茶杯,一饮而尽。
而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历史的本像,元人陶宗仪编的《说郛》中收有一《打马图》的棋谱。有人认为此棋谱出自李清照,很可能是她与赵明诚的对局记录呢。而我们如果撇开严谨的历史考证不谈,细品一下.《说郛》里的诗倒也确实应了此情此景,诗曰:
蟹眼龙团注玉壶,问君争得一杯无?
不辞人比黄花瘦,瘦减都缘打马图。
象棋在历史长河里经历了太多太多,沧海桑田,日月如梭,唯有象棋一直不变…(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