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 8.老爷子
- 9 9.交代
- 10 10.师父
- 11 11.借书
- 12 12.不举?
- 13 13.夜色
- 14 14.选择
- 15 15.祭祖
- 16 16.模拟
- 17 17.县试(上)
- 18 18.县试(下)
- 19 19.表哥
- 20 20.善安
- 21 21.少年志
- 22 22.创业
- 23 23.商业奇才(万字大更)
- 24 24.府城住宿
- 25 25.府试(上)
- 26 26.少年游
- 27 27.府试(下)
- 28 28.馄饨
- 29 29.放榜
- 30 30.回家
- 31 31.斗嘴
- 32 32.浪潮
- 33 33.赶考(捉虫及答谢补充)
- 34 34.雨夜
- 35 35.尾 行
- 36 36.二
- 37 37.往事
- 38 38.孤辰
- 39 39.赌约
- 40 40.发榜(捉虫)
- 41 41.返乡(捉虫)
- 42 42.打架
- 43 43.唏嘘
- 44 44.相看
- 45 45.承诺
- 46 46.府学
- 47 47.超凶
- 48 48.咬人
- 49 49.日常(捉虫)
- 50 50.买房
- 51 51.人市(捉虫)
- 52 52.小白花与大少爷
- 53 53.搬家
- 54 54.银楼
- 55 55.金簪(捉虫)
- 56 56.过年
- 57 57.断骨
- 58 58.元宵
- 59 59.生子
- 60 60.启程
- 61 61.乡试(上)
- 62 62.乡试(中)
- 63 63.乡试(下)
- 64 64.喜报
- 65 65.文曲星
- 66 66.榜下捉婿
- 67 67.回家
- 68 68.初心
- 69 69.别离(捉虫)
- 70 70.寻人
- 71 71.亲事
- 72 72.出发
- 73 73.重逢
- 74 74.比试(捉虫)
- 75 75.夜会
- 76 76.请求
- 77 77.瞎想
- 78 78.蹊跷
- 79 79.预言
- 80 80.会试(上)
- 81 81.会试(中)
- 82 82.会试(下)
- 83 83.思故高塔(捉虫)
- 84 84.小黑屋
- 85 85.生天
- 86 86.出宫
- 87 87.发榜
- 88 88.收网
- 89 89.殿试
- 90 90.传胪大典
- 91 91.荣恩
- 92 92.平西王(捉虫)
- 93 93.故人
- 94 94.小傻子
- 95 95.攀扯
- 96 96.质问
- 97 97.回京
- 98 98.天命
- 99 99.往事
- 100 100.出山
- 101 101.调查
- 102 102.绝笔
- 103 103.戏精
- 104 104.刑部
- 105 105.心惊
- 106 106.交换(捉虫)
- 107 107.王妃
- 108 108.密信
- 109 109.七星
- 110 110.东宫
- 111 111.破题
- 112 112.词
- 113 113.书籍
- 114 114.fangdao
- 115 115.佛道
- 116 116.同行
- 117 117.第 117 章
- 118 118.卖身
- 119 119.吵闹
- 120 120.分开
- 121 121.生还
- 122 122.复仇
- 123 123.止戈
- 124 124.翠微
- 125 125.河底
- 126 126.青衫
- 127 127.排场
- 128 128.入府
- 129 129.山路
- 130 130.相面
- 131 131.石剑
- 132 132.夜访
- 133 133.瞎猜
- 134 134.第 134 章
- 135 135.舍利塔
- 136 136.云璋
- 137 137.寡宿
- 138 138.相见
- 139 139.先祖
- 140 140.世子
- 141 141.第 141 章
- 142 142.向导
- 143 143.假酒
- 144 144.三花寨
- 145 145.均匀
- 146 146.行囊
- 147 147.泉水
- 148 148.反常
- 149 149.中毒
- 150 150.齐影
- 151 151.恐吓
- 152 152.故知
- 153 153.入口
- 154 154.井中
- 155 155.分道
- 156 156.陷阱
- 157 157.唱歌
- 158 158.藏宝
- 159 159.如音
- 160 160.威胁
- 161 161.棺椁
- 162 162.醒来
- 163 163.棺底
- 164 164.明主
- 165 165.祭坛
- 166 166.出来
- 167 167.永别
- 168 168.局势
- 169 169.山匪
- 170 170.真相
- 171 171.逃脱
- 172 172.亲家
- 173 173.前路
隐藏
显示工具栏
18.县试(下)
18.县试(下)
昭朝规矩严明,对于科考更是严上加严,比现代的公务员政审要严苛许多,例如:脱籍之人虽然已经成了良民,但本人还是不能参加科举,不过,他的第三代子孙可以。
士农工商,作为末尾的商户,也是不能参加科举的,而平民,一旦生意做得很大,就会被官府强行转为商户,若商户又转为普通户籍,跟脱籍之人一般,必须得第三代子孙才有资格参考。
县试作为科考的第一步,已经发展出了较为完善的考试制度,考生参考,须得五人结保,由廪生具保,保证考生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保证身家清白,非娼优皂吏之子孙,本身亦未犯案操践业。完成以上,方才被准许参加考试,名册分存县署。
叶信芳作保找的是前几科的一位廪生,也算是老熟人了,而跟他结保的另外四人也认识,彼此之间知根知底,不用担心被牵连,不过由于今年考生激增,往常一两银子的认保费愣是涨价到了五两。
卖方市场,这样的高价,叶信芳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若不是他这几个月抄书攒了一些钱,叶家怕是要伤筋动骨了。
这五两银子的高价,廪生也不是那么好拿的,一旦考生出了问题,他也要跟着担责任,轻则革去功名,重则流放仗刑,廪生在作保的时候,也要仔细的筛选具保对象,以知根知底的熟人最佳,而不是单纯看银钱高低。
叶信芳在小吏的指引下到达一处空地,那里已经有了四名考生,正是与叶信芳结保的四人,他们有老有少,此时神情都有些紧张,略微寒暄几句,便看到县太爷进场了。
考生太多,人群一激动就显得格外的混乱,衙役们努力的维持秩序,叶信芳透过重重人群,只看到一个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那人嘴边留着两抹胡须,样貌十分普通,但神色极为矜傲。
这就是青山县的知县李大人,这位李知县是去年上任的,今年算是他在任举行的第一场科举,故而格外的重视,光是考前动员讲话便说了许多,一通骈四俪六下来,大意叶信芳是听懂了,约莫是勉励众人好好考试,不要作弊之类。
县太爷说完,其余考官起身向他这个主考官一揖致敬,然后站在县太爷身后,再集合所有作保的廪生,依次向所有的考官一揖致敬,过程非常的繁琐,显出十分的郑重之意。
考生们由官吏们点名,五人一组,上前接卷,高声唱某廪生保,待廪生确认后应声唱廪生某保,这就是一直说的“唱保”。而如果这个过程中,做保的廪生对考生有疑问,立马就有官吏上前查察或扣考,如果出现替考,当场取消考试资格,大刑伺候。
在叶信芳之前,倒是一直没有出现特殊情况,唱保进行得很顺利,他等了大约两刻钟,终于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五人便一起往前面走。
叶信芳跟着众人一起向诸位考官行礼。
“双林镇大桥村人顾山,由廪生刘青成作保。”最右边的考生走上前接卷,高声唱保。
然后叶信芳就见到坐在一旁的廪生中有一人站起来,扬声说道:“廪生刘青成保。”
廪生们跟考生不一样,他们是秀才中的佼佼者,作为有功名的读书人,在此处专门圈出一块地方就坐,茶水充足。
听到廪生作保之后,考官点了点头,一旁就有小吏上前引着顾山进考场。
叶信芳是五人中最后一个唱保的考生,待刘青成应保后,终于能进入考场。
卷封上有座位号码,这就相当于现代考场上的座位号一样,小吏只是将他引进考场,可不帮他找座位号,座位号是按照古人习惯用的天干地支来排序,看着封卷上面的“丙卯”,叶信芳还要掰着手指头换算成数字。
叶信芳运气比较好,分到的考棚看起来很结实,棚顶有修补过的痕迹,离厕所也隔着老远,他总算松了一口气。
考棚非常简易,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座位,十分简单,叶信芳坐下来,要了一个小火炉和一些木炭,这些花费了不少银钱,又托了衙役将带来的小锅盛好凉水,待升起火来后,再将笔墨砚一一摆好,磨好了墨之后,方才不疾不徐的打开封卷。
这试卷上没有题目,是十几页红格子宣纸,每页十四行,每行十八字,以及一些草稿纸。
不多时,试卷便发下来了。
县试的第一场叫做正试,这一场考题为四书文二篇、五经义二篇、试帖诗一首,这些题目都不难,类似于现代的填空题,一些句子去掉中间几句,或者干脆整段挖空,考生需要在答题纸上默写出正文并解释其意,正试录取比较宽松,只要默写正确、语句通顺、字迹端正就可以录取。
二月的天,还是十分的寒冷,叶信芳并没有急着答题,而是先在火炉旁烘了一会,待觉得手脚没那么寒冷的时候,方才开始答题,这些题目都不难,四书五经是科考的根本,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天道酬勤,叶信芳这大半年以来刻苦攻读,答起题来信手拈来。
为了保险起见,他先在草稿纸上答一遍,方才誊写到答卷上。
连日里抄书,为了节省纸张,叶信芳都努力的避免下笔出错,四书五经都抄过好几遍,也不会出现如现代人那般离了手机电脑不会写字的情况。
叶信芳誊写的时候,隔壁突然传来一声惊呼,吓得他笔尖一抖,幸而没有墨点滴到考卷上。他只听见有人痛苦的喊道:“我的卷子!我就不该喝水!”
不过片刻,便听见衙役走动的声音,叶信芳抬头,只见一个书生被衙役们拉扯着从他的考棚前经过。
叶信芳猜测他应该是喝水时,不小心泼到了试卷上,这种情况如果保持冷静,是可以再要一份空白的答卷,但是他太紧张了,考场内禁止喧哗,这考生吵吵闹闹的,自然要被送出去。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叶信芳刚刚誊写完经帖题,便已经日上中天,摸了摸空空如也的肚皮,叶信芳决定先吃完午饭,再去想头疼的试帖诗。
考篮里面,是昨日张氏和杨慧一起做的炊饼和枣糕,还有阴干的肉脯。
这枣糕与现代的蛋糕店里卖的不同,是用糯米粉和红枣混合制成,寓意“早日高中”,叶信芳听着名字其实有些质疑,这枣糕听着挺像“糟糕”。食物在进考场检查的时候,已经被检查小抄的衙役们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一个不过葡萄大小,叶信芳将炊饼扔进锅里煮了起来,又扔了几块切好干肉脯进去。
这一刻,他突然怀疑起自己的智商来。
为什么不带挂面?别人不带锅进考场,带炊饼很正常,他都带锅了,为什么还是傻兮兮的带炊饼。
炊饼混合着肉干,经过热水一煮,虽然卖相有些糟糕,但香味却飘散开来,四周的考生原本吃着炊饼还不觉得什么,闻着这味道,顿时食不下咽。
吃了一顿美滋滋的午饭,叶信芳便站起身在小小的考棚里面来回踱步消食,衙役们虽见他举止怪异,但见他没有发出什么声响也不算违规,只是多盯了几眼,并没有上前打断。
试帖诗的题目是“疏云瑞叶轻” ,童试做的诗,要求都是五言六韵。
这句诗出自唐代骆宾王的《赋得春云处处生》,这首诗的名字就像一句诗,全诗是:“千里年光静,四望春云生。椠日祥光举,疏云瑞叶轻。盖阴笼迥树,阵影抱危城。非将吴会远,飘荡帝乡情。”这是一首咏春思乡的诗,不过名气不大,如果不知道的考生,也许还会以为这是写秋景,而叶信芳运气不错,正好听说过这首诗。
试帖诗不需要多么努力的展现考生的思想,要点是不能偏题,一定要押韵,五言六韵诗,是有严格的韵脚格式的,而古今中外的考试都有一个不需要点明但非常重要的潜规则:政治正确。
在古代的考场上,试帖诗另一个重点就是:歌功颂德。
叶信芳这些日字天天琢磨着写诗,还是很有用的,做出一首押韵的格式诗不难,但要将思乡咏春这些东西跟歌功颂德凑到一起,就不太容易了,他用了一个时辰,才勉强在草稿纸上凑出一首工整押韵的诗,再仔细的斟酌用词,略作修改之后,誊抄到考卷上。
天色还早,已经有人陆陆续续的交卷,叶信芳的位置很好,不少人走出考场都要从他棚前经过,他还看到了那个熊孩子,个子矮矮的,在衙役们的指引下,满脸都是自信的走出考场。
叶信芳在座位上坐了一会,又检查了几遍答卷,自觉没有问题,通过第一场应该稳了。
县试都是当天结束的,不会发蜡烛,因而叶信芳出考场的时候,还看到许多考生正在奋笔疾书。
考场外有许多人正在等候,看到出来的叶信芳,一些人脸上露出失望之色。
“叶兄弟,在这里!”
叶信芳闻言望去,正是他的邻居胡威武,因为他是捕头,也要在考场外维持秩序,此时一身蓝色皂服,看上去显得很是英武。
“胡兄?”叶信芳有些不解。
“你娘她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出来,怕来迟了你等不到人会着急,便托我先接一下你,看着天色,你家人应该在来的路上,怎么样,你还站得住吗?”胡威武眼里满是关切。
叶信芳不让张氏她们在外等候,就是怕这冷天里冻出个什么好歹来。
“我自己回去就行,你还有公干,要是让被人看到你和考生过从甚密,对你我影响都不好。”
此时旁边已经传来窃窃私语声,胡威武见他面色正常,没有丝毫的不适,也就放下心来,没有强求。
昏暗的天色下,叶信芳一个人沿着街道慢慢的往家的方向。
“慧娘,你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男声清润,十分悦耳。
叶信芳听到“慧娘”两字,神情一振,暗笑杨慧的名字还真是普通,走在路上都能遇到跟她同名的。
“表哥,你不要再来找我了。”
那声音竟是出乎意料的熟悉,叶信芳整个人都怔住了。
士农工商,作为末尾的商户,也是不能参加科举的,而平民,一旦生意做得很大,就会被官府强行转为商户,若商户又转为普通户籍,跟脱籍之人一般,必须得第三代子孙才有资格参考。
县试作为科考的第一步,已经发展出了较为完善的考试制度,考生参考,须得五人结保,由廪生具保,保证考生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保证身家清白,非娼优皂吏之子孙,本身亦未犯案操践业。完成以上,方才被准许参加考试,名册分存县署。
叶信芳作保找的是前几科的一位廪生,也算是老熟人了,而跟他结保的另外四人也认识,彼此之间知根知底,不用担心被牵连,不过由于今年考生激增,往常一两银子的认保费愣是涨价到了五两。
卖方市场,这样的高价,叶信芳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若不是他这几个月抄书攒了一些钱,叶家怕是要伤筋动骨了。
这五两银子的高价,廪生也不是那么好拿的,一旦考生出了问题,他也要跟着担责任,轻则革去功名,重则流放仗刑,廪生在作保的时候,也要仔细的筛选具保对象,以知根知底的熟人最佳,而不是单纯看银钱高低。
叶信芳在小吏的指引下到达一处空地,那里已经有了四名考生,正是与叶信芳结保的四人,他们有老有少,此时神情都有些紧张,略微寒暄几句,便看到县太爷进场了。
考生太多,人群一激动就显得格外的混乱,衙役们努力的维持秩序,叶信芳透过重重人群,只看到一个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那人嘴边留着两抹胡须,样貌十分普通,但神色极为矜傲。
这就是青山县的知县李大人,这位李知县是去年上任的,今年算是他在任举行的第一场科举,故而格外的重视,光是考前动员讲话便说了许多,一通骈四俪六下来,大意叶信芳是听懂了,约莫是勉励众人好好考试,不要作弊之类。
县太爷说完,其余考官起身向他这个主考官一揖致敬,然后站在县太爷身后,再集合所有作保的廪生,依次向所有的考官一揖致敬,过程非常的繁琐,显出十分的郑重之意。
考生们由官吏们点名,五人一组,上前接卷,高声唱某廪生保,待廪生确认后应声唱廪生某保,这就是一直说的“唱保”。而如果这个过程中,做保的廪生对考生有疑问,立马就有官吏上前查察或扣考,如果出现替考,当场取消考试资格,大刑伺候。
在叶信芳之前,倒是一直没有出现特殊情况,唱保进行得很顺利,他等了大约两刻钟,终于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五人便一起往前面走。
叶信芳跟着众人一起向诸位考官行礼。
“双林镇大桥村人顾山,由廪生刘青成作保。”最右边的考生走上前接卷,高声唱保。
然后叶信芳就见到坐在一旁的廪生中有一人站起来,扬声说道:“廪生刘青成保。”
廪生们跟考生不一样,他们是秀才中的佼佼者,作为有功名的读书人,在此处专门圈出一块地方就坐,茶水充足。
听到廪生作保之后,考官点了点头,一旁就有小吏上前引着顾山进考场。
叶信芳是五人中最后一个唱保的考生,待刘青成应保后,终于能进入考场。
卷封上有座位号码,这就相当于现代考场上的座位号一样,小吏只是将他引进考场,可不帮他找座位号,座位号是按照古人习惯用的天干地支来排序,看着封卷上面的“丙卯”,叶信芳还要掰着手指头换算成数字。
叶信芳运气比较好,分到的考棚看起来很结实,棚顶有修补过的痕迹,离厕所也隔着老远,他总算松了一口气。
考棚非常简易,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座位,十分简单,叶信芳坐下来,要了一个小火炉和一些木炭,这些花费了不少银钱,又托了衙役将带来的小锅盛好凉水,待升起火来后,再将笔墨砚一一摆好,磨好了墨之后,方才不疾不徐的打开封卷。
这试卷上没有题目,是十几页红格子宣纸,每页十四行,每行十八字,以及一些草稿纸。
不多时,试卷便发下来了。
县试的第一场叫做正试,这一场考题为四书文二篇、五经义二篇、试帖诗一首,这些题目都不难,类似于现代的填空题,一些句子去掉中间几句,或者干脆整段挖空,考生需要在答题纸上默写出正文并解释其意,正试录取比较宽松,只要默写正确、语句通顺、字迹端正就可以录取。
二月的天,还是十分的寒冷,叶信芳并没有急着答题,而是先在火炉旁烘了一会,待觉得手脚没那么寒冷的时候,方才开始答题,这些题目都不难,四书五经是科考的根本,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天道酬勤,叶信芳这大半年以来刻苦攻读,答起题来信手拈来。
为了保险起见,他先在草稿纸上答一遍,方才誊写到答卷上。
连日里抄书,为了节省纸张,叶信芳都努力的避免下笔出错,四书五经都抄过好几遍,也不会出现如现代人那般离了手机电脑不会写字的情况。
叶信芳誊写的时候,隔壁突然传来一声惊呼,吓得他笔尖一抖,幸而没有墨点滴到考卷上。他只听见有人痛苦的喊道:“我的卷子!我就不该喝水!”
不过片刻,便听见衙役走动的声音,叶信芳抬头,只见一个书生被衙役们拉扯着从他的考棚前经过。
叶信芳猜测他应该是喝水时,不小心泼到了试卷上,这种情况如果保持冷静,是可以再要一份空白的答卷,但是他太紧张了,考场内禁止喧哗,这考生吵吵闹闹的,自然要被送出去。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叶信芳刚刚誊写完经帖题,便已经日上中天,摸了摸空空如也的肚皮,叶信芳决定先吃完午饭,再去想头疼的试帖诗。
考篮里面,是昨日张氏和杨慧一起做的炊饼和枣糕,还有阴干的肉脯。
这枣糕与现代的蛋糕店里卖的不同,是用糯米粉和红枣混合制成,寓意“早日高中”,叶信芳听着名字其实有些质疑,这枣糕听着挺像“糟糕”。食物在进考场检查的时候,已经被检查小抄的衙役们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一个不过葡萄大小,叶信芳将炊饼扔进锅里煮了起来,又扔了几块切好干肉脯进去。
这一刻,他突然怀疑起自己的智商来。
为什么不带挂面?别人不带锅进考场,带炊饼很正常,他都带锅了,为什么还是傻兮兮的带炊饼。
炊饼混合着肉干,经过热水一煮,虽然卖相有些糟糕,但香味却飘散开来,四周的考生原本吃着炊饼还不觉得什么,闻着这味道,顿时食不下咽。
吃了一顿美滋滋的午饭,叶信芳便站起身在小小的考棚里面来回踱步消食,衙役们虽见他举止怪异,但见他没有发出什么声响也不算违规,只是多盯了几眼,并没有上前打断。
试帖诗的题目是“疏云瑞叶轻” ,童试做的诗,要求都是五言六韵。
这句诗出自唐代骆宾王的《赋得春云处处生》,这首诗的名字就像一句诗,全诗是:“千里年光静,四望春云生。椠日祥光举,疏云瑞叶轻。盖阴笼迥树,阵影抱危城。非将吴会远,飘荡帝乡情。”这是一首咏春思乡的诗,不过名气不大,如果不知道的考生,也许还会以为这是写秋景,而叶信芳运气不错,正好听说过这首诗。
试帖诗不需要多么努力的展现考生的思想,要点是不能偏题,一定要押韵,五言六韵诗,是有严格的韵脚格式的,而古今中外的考试都有一个不需要点明但非常重要的潜规则:政治正确。
在古代的考场上,试帖诗另一个重点就是:歌功颂德。
叶信芳这些日字天天琢磨着写诗,还是很有用的,做出一首押韵的格式诗不难,但要将思乡咏春这些东西跟歌功颂德凑到一起,就不太容易了,他用了一个时辰,才勉强在草稿纸上凑出一首工整押韵的诗,再仔细的斟酌用词,略作修改之后,誊抄到考卷上。
天色还早,已经有人陆陆续续的交卷,叶信芳的位置很好,不少人走出考场都要从他棚前经过,他还看到了那个熊孩子,个子矮矮的,在衙役们的指引下,满脸都是自信的走出考场。
叶信芳在座位上坐了一会,又检查了几遍答卷,自觉没有问题,通过第一场应该稳了。
县试都是当天结束的,不会发蜡烛,因而叶信芳出考场的时候,还看到许多考生正在奋笔疾书。
考场外有许多人正在等候,看到出来的叶信芳,一些人脸上露出失望之色。
“叶兄弟,在这里!”
叶信芳闻言望去,正是他的邻居胡威武,因为他是捕头,也要在考场外维持秩序,此时一身蓝色皂服,看上去显得很是英武。
“胡兄?”叶信芳有些不解。
“你娘她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出来,怕来迟了你等不到人会着急,便托我先接一下你,看着天色,你家人应该在来的路上,怎么样,你还站得住吗?”胡威武眼里满是关切。
叶信芳不让张氏她们在外等候,就是怕这冷天里冻出个什么好歹来。
“我自己回去就行,你还有公干,要是让被人看到你和考生过从甚密,对你我影响都不好。”
此时旁边已经传来窃窃私语声,胡威武见他面色正常,没有丝毫的不适,也就放下心来,没有强求。
昏暗的天色下,叶信芳一个人沿着街道慢慢的往家的方向。
“慧娘,你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男声清润,十分悦耳。
叶信芳听到“慧娘”两字,神情一振,暗笑杨慧的名字还真是普通,走在路上都能遇到跟她同名的。
“表哥,你不要再来找我了。”
那声音竟是出乎意料的熟悉,叶信芳整个人都怔住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