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4 第七十一章 被人惦记
- 85 第七十二章 第一买办的野心
- 86 第七十三章 两家争做带头大哥
- 87 第七十四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
- 88 第七十五章 金蝉脱壳
- 89 第七十六章 垄断租界的土地
- 90 第七十七章 三国租界那点破事
- 91 第七十八章 一统租界
- 92 第七十九章 改革商行,稳步发展
- 93 第八十章 墨海书馆和麦家圈
- 94 第八十一章 清朝的数学家
- 95 第八十二章 精通微积分的清朝数学家
- 96 “主神图书馆”正封推冲榜,请书友们试毒,兼回答部分问题
- 97 第八十三章 潜伏的大拿
- 98 第八十四章 专门传播西方科技的学校
- 99 第八十五章 隐藏职业之校长
- 100 第八十六章 影响力和实惠不可兼得
- 101 第八十七章 南下:买蒸汽轮船
- 102 第八十八章 定海:一角钱一亩的土地
- 103 第八十九章 还要建造船厂
- 104 第九十章 世界上最先进的螺旋桨蒸汽船
- 105 第九十一章 斯塔克的交易
- 106 第九十三章 可以兼并澳门造船厂
- 107 第九十四章 端走整个澳门造船业
- 108 第九十五章 数学家谢尔敦和杨威利
- 109 第九十六章 美国特使的数万本科技书籍
- 110 第九十七章 约见顾盛
- 111 第九十八章 一万两千本科技书籍到手
- 112 第九十九章 两广总督耆英
- 113 第一百章 大人说得有道理
- 114 第一百零一章 广州和佛山攻略
- 115 第一百零二章 吞噬鲸鱼
- 116 第一百零三章 血神经化万灵精血
- 117 第一百零四章 穴窍升到高维
- 118 第一百零五章 炼精化气,修行之门
- 119 第一百零六章 魔都布武
- 120 第一百零七章 要建第一家缫丝厂
- 121 第一百零八章 自己车出缫丝机
- 122 第一百零九章 真正的从零开始
- 123 第一百一十章 灵金五大功能的妙用
- 124 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米级尺寸控制
- 125 第一百一十二章 战略金手指
- 126 第一百一十三章 维度锁和基因锁并举
- 127 第一百一十四章 这一章不好起名字啊
- 128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两个好基友
- 129 第一百一十六 想做船长的男人
- 130 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星辰大海
- 131 第一百一十八章 程阿牛和赵铁柱
- 132 第一百一十九章 工人们的心思
- 133 第一百二十章 机械计算机的构想
- 134 第一百二十一章 巴贝奇的蒸汽机计算机
- 135 第一百二十二章 秘密泄露
- 136 第一百二十三章 现成的竹杠
- 137 第一百二十四章 机械的优美
- 138 第一百二十五章 旁敲侧击
- 139 第一百二十六章 开始有钱了
- 140 第一百二十七章 商战如火如荼
- 141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中日国运所系
- 142 第一百二十九章 蒸汽机缫丝机
- 143 第一百三十章 以牙还牙
- 144 第一百三十一章 生丝期货
- 145 第一百三十二章 灵金机械计算机
- 146 第一百三十三章 最后的疯狂
- 147 第一百三十四章 高手入侵
- 148 第一百三十五章 宗师境的真正实力
- 149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不情之请
- 150 第一百三十七章 哪来的大火
- 151 第一百三十八章 兑现提货单
- 152 第一百三十九章 崩盘开始
- 153 第一百四十章 我花开处百花杀,萧条啊
- 154 第一百四十一章 义升行的末路
- 155 第一百四十二章 所有人都在求助
- 156 第一百四十三章 出手帮忙的条件
- 157 第一百四十四章 怎么才能利益最大化
- 158 第一百四十五章 白送过来的竹杠
- 159 第一百四十六章 幕后之间的谈判
- 160 第一百四十七章 根本的利益冲突
- 161 第一百四十八章 幕后之间的交易
- 162 第一百四十九章 成王败寇
- 163 第一百五十章 没有现金,只有厂丝
- 164 第一百五十一章 赵大贵在下一盘大棋
- 165 第一百五十二章 年赚两百万的目标
- 166 第一百五十三章 布置外围
- 167 第一百五十四章 还是要多占地盘
- 168 第一百五十五章 私铸银元和毁钱铸铜
- 169 第一百五十六章 武装力量
- 170 第一百五十七章 组建军队,剿灭海盗
- 171 第一百五十八章 这算是乌龙吗
- 172 第一百五十九章 八百保安团
- 173 第一百六十章 震慑新兵
- 174 第一百六十一章 调教
- 175 第一百六十二章 宫慕久的忧虑
- 176 第一百六十三章 白沙岛第一战
- 177 第一百六十四章 真正的碾压
- 178 第一百六十五章 英国人吃了大亏
- 179 第一百六十六章 必须独立出兵
- 180 第一百六十七章 神兽八岐大蛇
- 181 第一百六十八章 进攻桃花岛
- 182 第一百六十九章 军舰大战神兽
- 183 第一百七十章 追杀海盗
- 184 第一百七十一章 海盗首领的逆袭
- 185 第一百七十二章 诡异的结局
- 186 第一百七十三章 桃花岛的收获
- 187 第一百七十四章 炼气化神,开辟识海
- 188 “”主神图书馆“”完结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八十一章 清朝的数学家
第八十一章 清朝的数学家
麦都思对魔都的前景非常看好,想把自己传教事业的重点放在魔都这边。
前段时间,他在洋泾浜以北看中一块地,想跟当地的农民租十几亩地,以便建教堂和印刷厂,顺便将之前在定海设立的医院搬到魔都这边来。
没想到跟当地农民一谈,才知道这些地好像易主了,不过那边荒地颇多,麦都思也不在意,到不远的地方继续谈,没想到那边的地也被人买走了。
接连碰了三四次钉子,麦都思才突然明白过来,洋泾浜和吴淞江之间的这块土地,八成以上都被某个大财主买走了,只是没往外透露声色而已。
麦都思本人很有毅力,而且有不少门道,自己在暗地多方打听,一点点收集情报,终于发现买走土地的神秘买家,居然是大贵商行的赵大贵。
这一下,麦都思不由大吃一惊,赵大贵前段日子说要修筑铁路,还把手中如山的货物和苏州的生意都转让给义升行,之后却没再提铁路的事情,很多人以为赵大贵只是三分钟热度,说说而已,没想到悄无声息地都开始圈地了。
赵大贵修筑铁路看来是要动真格的,但自己要在未来的英国人寄居区圈地,办印刷厂和医院,没有土地还怎么弄。
思虑再三之下,麦都思才找赵大贵询问能不能给自己预留一块地,作为传教的根据地。
赵大贵倒是痛快,说自己手里土地很多,看在两家交情的份上,给麦都思等传教士留一块就是了,这才让麦都思松了一口气。
两个人约好今天在顾家大院碰面,然后一起去洋泾浜,让麦都思自己挑选土地。
赵大贵挑选的赵家小院和赵家大院都离顾家大院很近,而且赵大贵为了拉洋人的生意,跑顾家大院的次数比到自己家商行还要勤快,此时进入顾家大院,一路跟洋人们打招呼,到达麦都思等三名传教士居住的两层小楼。
这三位传教士分别为麦都思(Walter H. Medhurst)、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和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经常出现的人物。
进入小楼,却发现麦都思正跟王韬一起,接待一位客人。
王韬是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人士,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学者,麦都思原本想将圣经翻译成中文,然后发现自己等外国人翻译出来的文字,并不特别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不怎么待见,便请王韬这样的学者帮忙。
双方合作翻译圣经的时候,都是由麦都思等精通中文的传教士翻译圣经句子,然后再由王韬进行润饰,如此说来王韬的中文功底很扎实,英文倒不见得多好。
他们一起合作翻译出的中文圣经,是后来在中国影响力最大流传最广的圣经版本,使得王韬在教民群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后来,双方还继续合作,翻译和出版大量的英文科技类书籍,让中国学者们第一次有机会接触西方科技,由此也奠定了王韬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这是差一点就成为学界泰斗的人物。
孙大炮走上革命之前,还想推行从上往下的变法,便写了一篇革新时政的文章,想送给李鸿章等大人物看,不过他当时没什么名声,便把文章送给王韬看。
当时的王韬年龄已高,从墨海书馆退休回家的,看完孙大炮的文章大为赞叹,便托人将孙大炮的文章送给李鸿章看,希望李鸿章注意这样的人才。
可惜的是,文章送过去后石沉大海,李鸿章和孙大炮之间本来应该很精彩的火花未能激发起来,实为憾事。
不过,此时的王韬只是个麦都思聘请的普通学者而已,没有后来的名声和影响力。
(知了注:为了情节的要求,王韬和李善兰等到达墨海书馆的时间和年龄等有所改变,特别告知。)
麦都思和王韬接待的这位客人也是位中国人,三十多岁,长得有些富态,胡须很茂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目光清澈而深邃。
赵大贵这段时间以来也算阅人无数了,心里微微一动,能有如此目光的只有醉心于学术的真正学者,我大清的所谓儒学家们一个个都削减脑袋想当官,功利心比商人还重,除了看破世俗名利的上海道台宫慕久,实没见过多少如此纯粹的目光。
“赵兄来了,这位是浙江海宁来的秋纫先生,实为我大清西学家中的翘楚,两位可要多亲近。”王韬跟赵大贵也很熟悉,便热情地介绍起来。
“见过秋纫先生。”赵大贵客客气气地拱手施礼。
“先生两字不敢当,赵兄就叫我竟芳吧。”那位客人也回礼道。
两边一聊天,赵大贵才知道这位客人姓李名心兰,字竟芳,外号秋纫,又有别号叫任叔,是浙江海宁县人,自幼喜好西学。
几年前,他作为生员到杭州参加乡试,结果落第不中,后来就在嘉兴陆费家(陆费是姓陆费,还是地名,知了也没有搞清楚)设馆收徒,讲授西学。
赵大贵听完介绍,心中暗自点头,这位应该就是跟王韬一样喜欢西方科技的中国学者了,能在这个时代不钻研更有前途的八股文,反而学习西方科学的中国人,那肯定都是真正的学者。
只是,李竟芳这个名字,似乎在哪里听过,只是一时半会儿间想不起来。
“竟芳兄学问精到,特别是在西方算学一道极为精深,可以说自成一派。”王韬似乎对这位秋纫先生印象很好,不断地夸奖。
“原来是这样,赵大贵以后必要多多讨教。”赵大贵客气几句,心中却不以为然,清朝的数学家,跟同代的西方数学家的差距要大到什么程度啊。
“竟芳兄刚刚讲了好几道数学题,挺有意思,赵兄要不要试试?”王韬察觉到赵大贵只是表面客气,心里一动,便坏笑着说道。
“哦,不知是什么样的题,还请示下。”赵大贵说道,心里却有些好笑,心想真论起数学功底,除非西方大学的真正数学家,又有几个比得上来自现代的自己。
前段时间,他在洋泾浜以北看中一块地,想跟当地的农民租十几亩地,以便建教堂和印刷厂,顺便将之前在定海设立的医院搬到魔都这边来。
没想到跟当地农民一谈,才知道这些地好像易主了,不过那边荒地颇多,麦都思也不在意,到不远的地方继续谈,没想到那边的地也被人买走了。
接连碰了三四次钉子,麦都思才突然明白过来,洋泾浜和吴淞江之间的这块土地,八成以上都被某个大财主买走了,只是没往外透露声色而已。
麦都思本人很有毅力,而且有不少门道,自己在暗地多方打听,一点点收集情报,终于发现买走土地的神秘买家,居然是大贵商行的赵大贵。
这一下,麦都思不由大吃一惊,赵大贵前段日子说要修筑铁路,还把手中如山的货物和苏州的生意都转让给义升行,之后却没再提铁路的事情,很多人以为赵大贵只是三分钟热度,说说而已,没想到悄无声息地都开始圈地了。
赵大贵修筑铁路看来是要动真格的,但自己要在未来的英国人寄居区圈地,办印刷厂和医院,没有土地还怎么弄。
思虑再三之下,麦都思才找赵大贵询问能不能给自己预留一块地,作为传教的根据地。
赵大贵倒是痛快,说自己手里土地很多,看在两家交情的份上,给麦都思等传教士留一块就是了,这才让麦都思松了一口气。
两个人约好今天在顾家大院碰面,然后一起去洋泾浜,让麦都思自己挑选土地。
赵大贵挑选的赵家小院和赵家大院都离顾家大院很近,而且赵大贵为了拉洋人的生意,跑顾家大院的次数比到自己家商行还要勤快,此时进入顾家大院,一路跟洋人们打招呼,到达麦都思等三名传教士居住的两层小楼。
这三位传教士分别为麦都思(Walter H. Medhurst)、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和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经常出现的人物。
进入小楼,却发现麦都思正跟王韬一起,接待一位客人。
王韬是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人士,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学者,麦都思原本想将圣经翻译成中文,然后发现自己等外国人翻译出来的文字,并不特别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不怎么待见,便请王韬这样的学者帮忙。
双方合作翻译圣经的时候,都是由麦都思等精通中文的传教士翻译圣经句子,然后再由王韬进行润饰,如此说来王韬的中文功底很扎实,英文倒不见得多好。
他们一起合作翻译出的中文圣经,是后来在中国影响力最大流传最广的圣经版本,使得王韬在教民群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后来,双方还继续合作,翻译和出版大量的英文科技类书籍,让中国学者们第一次有机会接触西方科技,由此也奠定了王韬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这是差一点就成为学界泰斗的人物。
孙大炮走上革命之前,还想推行从上往下的变法,便写了一篇革新时政的文章,想送给李鸿章等大人物看,不过他当时没什么名声,便把文章送给王韬看。
当时的王韬年龄已高,从墨海书馆退休回家的,看完孙大炮的文章大为赞叹,便托人将孙大炮的文章送给李鸿章看,希望李鸿章注意这样的人才。
可惜的是,文章送过去后石沉大海,李鸿章和孙大炮之间本来应该很精彩的火花未能激发起来,实为憾事。
不过,此时的王韬只是个麦都思聘请的普通学者而已,没有后来的名声和影响力。
(知了注:为了情节的要求,王韬和李善兰等到达墨海书馆的时间和年龄等有所改变,特别告知。)
麦都思和王韬接待的这位客人也是位中国人,三十多岁,长得有些富态,胡须很茂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目光清澈而深邃。
赵大贵这段时间以来也算阅人无数了,心里微微一动,能有如此目光的只有醉心于学术的真正学者,我大清的所谓儒学家们一个个都削减脑袋想当官,功利心比商人还重,除了看破世俗名利的上海道台宫慕久,实没见过多少如此纯粹的目光。
“赵兄来了,这位是浙江海宁来的秋纫先生,实为我大清西学家中的翘楚,两位可要多亲近。”王韬跟赵大贵也很熟悉,便热情地介绍起来。
“见过秋纫先生。”赵大贵客客气气地拱手施礼。
“先生两字不敢当,赵兄就叫我竟芳吧。”那位客人也回礼道。
两边一聊天,赵大贵才知道这位客人姓李名心兰,字竟芳,外号秋纫,又有别号叫任叔,是浙江海宁县人,自幼喜好西学。
几年前,他作为生员到杭州参加乡试,结果落第不中,后来就在嘉兴陆费家(陆费是姓陆费,还是地名,知了也没有搞清楚)设馆收徒,讲授西学。
赵大贵听完介绍,心中暗自点头,这位应该就是跟王韬一样喜欢西方科技的中国学者了,能在这个时代不钻研更有前途的八股文,反而学习西方科学的中国人,那肯定都是真正的学者。
只是,李竟芳这个名字,似乎在哪里听过,只是一时半会儿间想不起来。
“竟芳兄学问精到,特别是在西方算学一道极为精深,可以说自成一派。”王韬似乎对这位秋纫先生印象很好,不断地夸奖。
“原来是这样,赵大贵以后必要多多讨教。”赵大贵客气几句,心中却不以为然,清朝的数学家,跟同代的西方数学家的差距要大到什么程度啊。
“竟芳兄刚刚讲了好几道数学题,挺有意思,赵兄要不要试试?”王韬察觉到赵大贵只是表面客气,心里一动,便坏笑着说道。
“哦,不知是什么样的题,还请示下。”赵大贵说道,心里却有些好笑,心想真论起数学功底,除非西方大学的真正数学家,又有几个比得上来自现代的自己。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