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67 第五十三章 财力暴增
- 68 第五十四章 处理霍大牙
- 69 第五十五章 情报不对等引发的惨案
- 70 第五十六章 心念通达
- 71 第五十八章 所谓天劫
- 72 第五十九章 提前到来的天劫
- 73 第六十章 魔神的垂青
- 74 第六十一章 渡劫成功和大堆收获
- 75 第六十二章 赵大贵的野望
- 76 第六十三章 苏州模式
- 77 第六十四章 风险和机遇并存
- 78 第六十五章 垄断到竞争
- 79 第六十六章 居然被催债
- 80 第六十七章 盛景下的隐患
- 81 第六十八章 库存过多,破产潮的征兆
- 82 第六十九章 忽悠,先从自家人开始
- 83 第七十章 赵大贵要修铁路
- 84 第七十一章 被人惦记
- 85 第七十二章 第一买办的野心
- 86 第七十三章 两家争做带头大哥
- 87 第七十四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
- 88 第七十五章 金蝉脱壳
- 89 第七十六章 垄断租界的土地
- 90 第七十七章 三国租界那点破事
- 91 第七十八章 一统租界
- 92 第七十九章 改革商行,稳步发展
- 93 第八十章 墨海书馆和麦家圈
- 94 第八十一章 清朝的数学家
- 95 第八十二章 精通微积分的清朝数学家
- 96 “主神图书馆”正封推冲榜,请书友们试毒,兼回答部分问题
- 97 第八十三章 潜伏的大拿
- 98 第八十四章 专门传播西方科技的学校
- 99 第八十五章 隐藏职业之校长
- 100 第八十六章 影响力和实惠不可兼得
- 101 第八十七章 南下:买蒸汽轮船
- 102 第八十八章 定海:一角钱一亩的土地
- 103 第八十九章 还要建造船厂
- 104 第九十章 世界上最先进的螺旋桨蒸汽船
- 105 第九十一章 斯塔克的交易
- 106 第九十三章 可以兼并澳门造船厂
- 107 第九十四章 端走整个澳门造船业
- 108 第九十五章 数学家谢尔敦和杨威利
- 109 第九十六章 美国特使的数万本科技书籍
- 110 第九十七章 约见顾盛
- 111 第九十八章 一万两千本科技书籍到手
- 112 第九十九章 两广总督耆英
- 113 第一百章 大人说得有道理
- 114 第一百零一章 广州和佛山攻略
- 115 第一百零二章 吞噬鲸鱼
- 116 第一百零三章 血神经化万灵精血
- 117 第一百零四章 穴窍升到高维
- 118 第一百零五章 炼精化气,修行之门
- 119 第一百零六章 魔都布武
- 120 第一百零七章 要建第一家缫丝厂
- 121 第一百零八章 自己车出缫丝机
- 122 第一百零九章 真正的从零开始
- 123 第一百一十章 灵金五大功能的妙用
- 124 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米级尺寸控制
- 125 第一百一十二章 战略金手指
- 126 第一百一十三章 维度锁和基因锁并举
- 127 第一百一十四章 这一章不好起名字啊
- 128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两个好基友
- 129 第一百一十六 想做船长的男人
- 130 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星辰大海
- 131 第一百一十八章 程阿牛和赵铁柱
- 132 第一百一十九章 工人们的心思
- 133 第一百二十章 机械计算机的构想
- 134 第一百二十一章 巴贝奇的蒸汽机计算机
- 135 第一百二十二章 秘密泄露
- 136 第一百二十三章 现成的竹杠
- 137 第一百二十四章 机械的优美
- 138 第一百二十五章 旁敲侧击
- 139 第一百二十六章 开始有钱了
- 140 第一百二十七章 商战如火如荼
- 141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中日国运所系
- 142 第一百二十九章 蒸汽机缫丝机
- 143 第一百三十章 以牙还牙
- 144 第一百三十一章 生丝期货
- 145 第一百三十二章 灵金机械计算机
- 146 第一百三十三章 最后的疯狂
- 147 第一百三十四章 高手入侵
- 148 第一百三十五章 宗师境的真正实力
- 149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不情之请
- 150 第一百三十七章 哪来的大火
- 151 第一百三十八章 兑现提货单
- 152 第一百三十九章 崩盘开始
- 153 第一百四十章 我花开处百花杀,萧条啊
- 154 第一百四十一章 义升行的末路
- 155 第一百四十二章 所有人都在求助
- 156 第一百四十三章 出手帮忙的条件
- 157 第一百四十四章 怎么才能利益最大化
- 158 第一百四十五章 白送过来的竹杠
- 159 第一百四十六章 幕后之间的谈判
- 160 第一百四十七章 根本的利益冲突
- 161 第一百四十八章 幕后之间的交易
- 162 第一百四十九章 成王败寇
- 163 第一百五十章 没有现金,只有厂丝
- 164 第一百五十一章 赵大贵在下一盘大棋
- 165 第一百五十二章 年赚两百万的目标
- 166 第一百五十三章 布置外围
- 167 第一百五十四章 还是要多占地盘
- 168 第一百五十五章 私铸银元和毁钱铸铜
- 169 第一百五十六章 武装力量
- 170 第一百五十七章 组建军队,剿灭海盗
- 171 第一百五十八章 这算是乌龙吗
- 172 第一百五十九章 八百保安团
- 173 第一百六十章 震慑新兵
- 174 第一百六十一章 调教
- 175 第一百六十二章 宫慕久的忧虑
- 176 第一百六十三章 白沙岛第一战
- 177 第一百六十四章 真正的碾压
- 178 第一百六十五章 英国人吃了大亏
- 179 第一百六十六章 必须独立出兵
- 180 第一百六十七章 神兽八岐大蛇
- 181 第一百六十八章 进攻桃花岛
- 182 第一百六十九章 军舰大战神兽
- 183 第一百七十章 追杀海盗
- 184 第一百七十一章 海盗首领的逆袭
- 185 第一百七十二章 诡异的结局
- 186 第一百七十三章 桃花岛的收获
- 187 第一百七十四章 炼气化神,开辟识海
- 188 “”主神图书馆“”完结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六十四章 风险和机遇并存
第六十四章 风险和机遇并存
不管从外观还是其他方面看,灵金和黄金完全一样,只是到了修行人手里才能分辨出不同,钱庄的人都是凡人,并没看出这是比黄金还要珍贵数倍的灵金,就当做赵大贵在柜上存两千多两黄金,给出三万块大洋的银票,月息为三分,也就是每月利息为百分之三。
有了这三万块钱,加上升级图书馆前就留下的两万元,赵大贵手上就有五万银元可用了。
赵大贵便弄上两万元左右的洋货,包括五千匹洋布和钟表、燕窝、玻璃器皿等各色畅销货物,带着商行的掌柜、伙计和福威镖局的镖师等共数十人,雇了船,直奔苏州而去。
这时候的买办们刚接触洋人生意不久,多属于刚入行的新人,虽然做的生意规模很大,但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魔都周围,并没有到苏州开拓新市场的。
如此说来,赵大贵在第一个经营茶叶,第一个到湖州收购湖丝之外,又是第一个到苏州进行扩张的。
从魔都坐船,通过吴淞江(苏州河)到苏州,行船距离也就一百公里,一个白天就能到,而且非常安全,几乎没听说过有水匪袭击一百吨以上商船的,如此说来比到湖州还要安全许多。
当然,十吨以下的小船,每年都有几艘不知行踪的,那些就不用管了。
赵大贵思考过为什么到苏州的河路安全这么多,总结出三大原因:
首先,魔都到苏州很近,也就一百公里,帆船一个白天就能到,甚至不需要在夜里行船;
其次,黄浦江的宽度为三百米到七百米,与之相比,吴淞江的宽度只有数十米,这使得水匪在水上转战腾挪的余地小了很多;
其三,最重要的一点事苏州和魔都属于同一个管辖区,也就是都属于两江省的苏松太道,受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的直接管制,而湖州却属于浙江,这跨省地区间交通的治安问题扯皮的地方很多,给了水匪们很多生存空间,当年先辈们以无数实例证明在两省或三省分解处建立根据地,具有巨大的好处。
苏州历来是中原富庶之地,一度有过“苏杭熟,天下足”的说法,在这一时期也是非常繁华的,从城廓和街面建筑的建造水平看,比作为县城的魔都还要强上很多。
洋人在魔都后做过一番评论,认为单从市面繁华程度看,苏州最好,宁波次之,魔都反而是最差的。
宁波也是通商的五口之一,英国人曾对这个港口寄予厚望,认为宁波的贸易至少不会比魔都差,但现实打了他们响亮的耳光,宁波一开始靠定海的生意扑腾过一阵子,等到定海归还给清政府后情况就直线下降;
一直到五十年代宁波租界做生意的洋人都只有个位数,贸易总量很多时候都不到魔都的十分之一。
通商的另外两个港口,福州和厦门情况也很差,一直到五十年代,也就区区七艘船访问过这两个港口,外国商人数量也只有个位数,而且福州租界在一段时期还经历过没有任何外国商人居住的窘况。
如此说来,至少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福州的茶叶贸易受到外国人重视之前,按照江宁条约开放的五个港口的对外贸易,九成以上都是由魔都和广州撑起来的。
再说到苏州,苏州每年向朝廷缴纳的税款为白银一百六十万两以上,比魔都的一百万两还要多出一些,但考虑到魔都撑死也只是个小县城,人口比苏州少多了,按照人均缴纳的税款而言,魔都人民居然还高于苏州。
另外,苏州百工发达,整体水平比魔都高出许多,而且魔都最主要的手工业是棉布纺织,而苏州属于丝绸纺织和棉布纺织并举的情况。
没错,苏州是此时代的清国最重要的丝绸纺织基地之一,地位和产量仅次于南京,凌驾于杭州和宁波等其他重要丝绸产地之上。
赵大贵带着人到苏州后,就到各大货栈考察,主要是茶栈和丝栈,最终决定以生丝贸易为主,以茶叶贸易为辅。
茶叶的出口利润为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生丝贸易利润却能达到百分之一百以上,不需要太高明的数学水平,就能明白怎么做生意更合适。
按照英国官方数据,1844年7月1日至1845年6月30日的上海丝茶出口量为茶叶3800027磅,不到三万担;生丝出口量6433包。
从价值来看,三万担茶叶的价格只有六千多包生丝的三成或四成,只能说注意到生丝利润更高的中国商人占大多数。
顺便说一下,这时期广州的生丝出口量也是六千多包,只比上海多了数十包;
而这时期英国的生丝年消费量为六万包或六百三十万磅,还主要供本国人消费,真正的丝绸生产大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生丝消耗量必然比英国还要多很多。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中国1844年的生丝年出口量达到接近一万三千包,但在欧美的生丝市场上这点输出量根本不算什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对对欧美市场的生丝消费的影响力恐怕也远低于很多业余人士的估算。
而且,到了1847年,中国的生丝价格会比1843年(或44年)下降百分之三十五以上,让“英国的丝织业者受惠不浅”,并且“引起了一种乐观的期望,盼其继续增加,直至中国丝在英国消费中代替大部分土耳其、意大利和法国丝的地位,大大有利于英国制造商。”
(知了注:上述引号内内容出自“B.P.P.: Returns of the Trade of the Various Ports in China,for the Years 1847,1848”)
苏州也有很多经营时间长,规模比较大的茶栈和丝栈,赵大贵跟这些商人接触,才发现自己的名声居然早就传到这些商人耳中,很多人从各种渠道知道魔都出了一个跟洋人交好的大商人,做事公道,付款也爽快。
只是,赵大贵调查一番情况后,也发现有很多问题。
苏州的茶叶价格跟魔都差不多,但生丝的价格却是高出很多。
举例来讲,赵大贵先前到湖州买辑里丝,每包也就一百六十元左右,但在苏州买同样的辑里丝,价格却高达两百元到两百五十元之间。
一开始还以为是苏州的商人欺生,合起伙来涨价,仔细一打听,还真不是,这里的生丝价格就是比湖州高出很多。
有了这三万块钱,加上升级图书馆前就留下的两万元,赵大贵手上就有五万银元可用了。
赵大贵便弄上两万元左右的洋货,包括五千匹洋布和钟表、燕窝、玻璃器皿等各色畅销货物,带着商行的掌柜、伙计和福威镖局的镖师等共数十人,雇了船,直奔苏州而去。
这时候的买办们刚接触洋人生意不久,多属于刚入行的新人,虽然做的生意规模很大,但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魔都周围,并没有到苏州开拓新市场的。
如此说来,赵大贵在第一个经营茶叶,第一个到湖州收购湖丝之外,又是第一个到苏州进行扩张的。
从魔都坐船,通过吴淞江(苏州河)到苏州,行船距离也就一百公里,一个白天就能到,而且非常安全,几乎没听说过有水匪袭击一百吨以上商船的,如此说来比到湖州还要安全许多。
当然,十吨以下的小船,每年都有几艘不知行踪的,那些就不用管了。
赵大贵思考过为什么到苏州的河路安全这么多,总结出三大原因:
首先,魔都到苏州很近,也就一百公里,帆船一个白天就能到,甚至不需要在夜里行船;
其次,黄浦江的宽度为三百米到七百米,与之相比,吴淞江的宽度只有数十米,这使得水匪在水上转战腾挪的余地小了很多;
其三,最重要的一点事苏州和魔都属于同一个管辖区,也就是都属于两江省的苏松太道,受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的直接管制,而湖州却属于浙江,这跨省地区间交通的治安问题扯皮的地方很多,给了水匪们很多生存空间,当年先辈们以无数实例证明在两省或三省分解处建立根据地,具有巨大的好处。
苏州历来是中原富庶之地,一度有过“苏杭熟,天下足”的说法,在这一时期也是非常繁华的,从城廓和街面建筑的建造水平看,比作为县城的魔都还要强上很多。
洋人在魔都后做过一番评论,认为单从市面繁华程度看,苏州最好,宁波次之,魔都反而是最差的。
宁波也是通商的五口之一,英国人曾对这个港口寄予厚望,认为宁波的贸易至少不会比魔都差,但现实打了他们响亮的耳光,宁波一开始靠定海的生意扑腾过一阵子,等到定海归还给清政府后情况就直线下降;
一直到五十年代宁波租界做生意的洋人都只有个位数,贸易总量很多时候都不到魔都的十分之一。
通商的另外两个港口,福州和厦门情况也很差,一直到五十年代,也就区区七艘船访问过这两个港口,外国商人数量也只有个位数,而且福州租界在一段时期还经历过没有任何外国商人居住的窘况。
如此说来,至少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福州的茶叶贸易受到外国人重视之前,按照江宁条约开放的五个港口的对外贸易,九成以上都是由魔都和广州撑起来的。
再说到苏州,苏州每年向朝廷缴纳的税款为白银一百六十万两以上,比魔都的一百万两还要多出一些,但考虑到魔都撑死也只是个小县城,人口比苏州少多了,按照人均缴纳的税款而言,魔都人民居然还高于苏州。
另外,苏州百工发达,整体水平比魔都高出许多,而且魔都最主要的手工业是棉布纺织,而苏州属于丝绸纺织和棉布纺织并举的情况。
没错,苏州是此时代的清国最重要的丝绸纺织基地之一,地位和产量仅次于南京,凌驾于杭州和宁波等其他重要丝绸产地之上。
赵大贵带着人到苏州后,就到各大货栈考察,主要是茶栈和丝栈,最终决定以生丝贸易为主,以茶叶贸易为辅。
茶叶的出口利润为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生丝贸易利润却能达到百分之一百以上,不需要太高明的数学水平,就能明白怎么做生意更合适。
按照英国官方数据,1844年7月1日至1845年6月30日的上海丝茶出口量为茶叶3800027磅,不到三万担;生丝出口量6433包。
从价值来看,三万担茶叶的价格只有六千多包生丝的三成或四成,只能说注意到生丝利润更高的中国商人占大多数。
顺便说一下,这时期广州的生丝出口量也是六千多包,只比上海多了数十包;
而这时期英国的生丝年消费量为六万包或六百三十万磅,还主要供本国人消费,真正的丝绸生产大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生丝消耗量必然比英国还要多很多。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中国1844年的生丝年出口量达到接近一万三千包,但在欧美的生丝市场上这点输出量根本不算什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对对欧美市场的生丝消费的影响力恐怕也远低于很多业余人士的估算。
而且,到了1847年,中国的生丝价格会比1843年(或44年)下降百分之三十五以上,让“英国的丝织业者受惠不浅”,并且“引起了一种乐观的期望,盼其继续增加,直至中国丝在英国消费中代替大部分土耳其、意大利和法国丝的地位,大大有利于英国制造商。”
(知了注:上述引号内内容出自“B.P.P.: Returns of the Trade of the Various Ports in China,for the Years 1847,1848”)
苏州也有很多经营时间长,规模比较大的茶栈和丝栈,赵大贵跟这些商人接触,才发现自己的名声居然早就传到这些商人耳中,很多人从各种渠道知道魔都出了一个跟洋人交好的大商人,做事公道,付款也爽快。
只是,赵大贵调查一番情况后,也发现有很多问题。
苏州的茶叶价格跟魔都差不多,但生丝的价格却是高出很多。
举例来讲,赵大贵先前到湖州买辑里丝,每包也就一百六十元左右,但在苏州买同样的辑里丝,价格却高达两百元到两百五十元之间。
一开始还以为是苏州的商人欺生,合起伙来涨价,仔细一打听,还真不是,这里的生丝价格就是比湖州高出很多。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