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2 第二十八章 关税争议
- 43 第二十九章 赵大贵的来历
- 44 第三十章 端茶送客
- 45 第三十一章 暴增的财富
- 46 第三十二章 三名气运之子的到访
- 47 第三十三章 买办们的同盟
- 48 第三十四章 一统买办界的野望
- 49 第三十五章 福威镖局,有佛堂吗
- 50 第三十六章 一箱手枪下湖州
- 51 第三十七章 湖州南浔的生丝买卖
- 52 第三十八章 生丝,最赚钱的生意
- 53 第三十九章 浙江丝威武
- 54 第四十章 纯赚十万两,再向湖州行
- 55 第四十一章 水匪袭击
- 56 第四十二章 大战前戏
- 57 第四十三章 真有武林高手
- 58 第四十四章 血神经和邓显
- 59 第四十五章 形势逆转,格杀邓显
- 60 第四十六章 围攻申无伤
- 61 第四十七章 紫郢剑对圣火令
- 62 第四十八章 发现超凡书籍
- 63 第四十九章 邓显的修行记忆
- 64 第五十章 血战养蛊之法
- 65 第五十一章 学会“血神经”的代价
- 66 第五十二章 隐患重重
- 67 第五十三章 财力暴增
- 68 第五十四章 处理霍大牙
- 69 第五十五章 情报不对等引发的惨案
- 70 第五十六章 心念通达
- 71 第五十八章 所谓天劫
- 72 第五十九章 提前到来的天劫
- 73 第六十章 魔神的垂青
- 74 第六十一章 渡劫成功和大堆收获
- 75 第六十二章 赵大贵的野望
- 76 第六十三章 苏州模式
- 77 第六十四章 风险和机遇并存
- 78 第六十五章 垄断到竞争
- 79 第六十六章 居然被催债
- 80 第六十七章 盛景下的隐患
- 81 第六十八章 库存过多,破产潮的征兆
- 82 第六十九章 忽悠,先从自家人开始
- 83 第七十章 赵大贵要修铁路
- 84 第七十一章 被人惦记
- 85 第七十二章 第一买办的野心
- 86 第七十三章 两家争做带头大哥
- 87 第七十四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
- 88 第七十五章 金蝉脱壳
- 89 第七十六章 垄断租界的土地
- 90 第七十七章 三国租界那点破事
- 91 第七十八章 一统租界
- 92 第七十九章 改革商行,稳步发展
- 93 第八十章 墨海书馆和麦家圈
- 94 第八十一章 清朝的数学家
- 95 第八十二章 精通微积分的清朝数学家
- 96 “主神图书馆”正封推冲榜,请书友们试毒,兼回答部分问题
- 97 第八十三章 潜伏的大拿
- 98 第八十四章 专门传播西方科技的学校
- 99 第八十五章 隐藏职业之校长
- 100 第八十六章 影响力和实惠不可兼得
- 101 第八十七章 南下:买蒸汽轮船
- 102 第八十八章 定海:一角钱一亩的土地
- 103 第八十九章 还要建造船厂
- 104 第九十章 世界上最先进的螺旋桨蒸汽船
- 105 第九十一章 斯塔克的交易
- 106 第九十三章 可以兼并澳门造船厂
- 107 第九十四章 端走整个澳门造船业
- 108 第九十五章 数学家谢尔敦和杨威利
- 109 第九十六章 美国特使的数万本科技书籍
- 110 第九十七章 约见顾盛
- 111 第九十八章 一万两千本科技书籍到手
- 112 第九十九章 两广总督耆英
- 113 第一百章 大人说得有道理
- 114 第一百零一章 广州和佛山攻略
- 115 第一百零二章 吞噬鲸鱼
- 116 第一百零三章 血神经化万灵精血
- 117 第一百零四章 穴窍升到高维
- 118 第一百零五章 炼精化气,修行之门
- 119 第一百零六章 魔都布武
- 120 第一百零七章 要建第一家缫丝厂
- 121 第一百零八章 自己车出缫丝机
- 122 第一百零九章 真正的从零开始
- 123 第一百一十章 灵金五大功能的妙用
- 124 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米级尺寸控制
- 125 第一百一十二章 战略金手指
- 126 第一百一十三章 维度锁和基因锁并举
- 127 第一百一十四章 这一章不好起名字啊
- 128 第一百一十五章 两个好基友
- 129 第一百一十六 想做船长的男人
- 130 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星辰大海
- 131 第一百一十八章 程阿牛和赵铁柱
- 132 第一百一十九章 工人们的心思
- 133 第一百二十章 机械计算机的构想
- 134 第一百二十一章 巴贝奇的蒸汽机计算机
- 135 第一百二十二章 秘密泄露
- 136 第一百二十三章 现成的竹杠
- 137 第一百二十四章 机械的优美
- 138 第一百二十五章 旁敲侧击
- 139 第一百二十六章 开始有钱了
- 140 第一百二十七章 商战如火如荼
- 141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中日国运所系
- 142 第一百二十九章 蒸汽机缫丝机
- 143 第一百三十章 以牙还牙
- 144 第一百三十一章 生丝期货
- 145 第一百三十二章 灵金机械计算机
- 146 第一百三十三章 最后的疯狂
- 147 第一百三十四章 高手入侵
- 148 第一百三十五章 宗师境的真正实力
- 149 第一百三十六章 不情之请
- 150 第一百三十七章 哪来的大火
- 151 第一百三十八章 兑现提货单
- 152 第一百三十九章 崩盘开始
- 153 第一百四十章 我花开处百花杀,萧条啊
- 154 第一百四十一章 义升行的末路
- 155 第一百四十二章 所有人都在求助
- 156 第一百四十三章 出手帮忙的条件
- 157 第一百四十四章 怎么才能利益最大化
- 158 第一百四十五章 白送过来的竹杠
- 159 第一百四十六章 幕后之间的谈判
- 160 第一百四十七章 根本的利益冲突
- 161 第一百四十八章 幕后之间的交易
- 162 第一百四十九章 成王败寇
- 163 第一百五十章 没有现金,只有厂丝
- 164 第一百五十一章 赵大贵在下一盘大棋
- 165 第一百五十二章 年赚两百万的目标
- 166 第一百五十三章 布置外围
- 167 第一百五十四章 还是要多占地盘
- 168 第一百五十五章 私铸银元和毁钱铸铜
- 169 第一百五十六章 武装力量
- 170 第一百五十七章 组建军队,剿灭海盗
- 171 第一百五十八章 这算是乌龙吗
- 172 第一百五十九章 八百保安团
- 173 第一百六十章 震慑新兵
- 174 第一百六十一章 调教
- 175 第一百六十二章 宫慕久的忧虑
- 176 第一百六十三章 白沙岛第一战
- 177 第一百六十四章 真正的碾压
- 178 第一百六十五章 英国人吃了大亏
- 179 第一百六十六章 必须独立出兵
- 180 第一百六十七章 神兽八岐大蛇
- 181 第一百六十八章 进攻桃花岛
- 182 第一百六十九章 军舰大战神兽
- 183 第一百七十章 追杀海盗
- 184 第一百七十一章 海盗首领的逆袭
- 185 第一百七十二章 诡异的结局
- 186 第一百七十三章 桃花岛的收获
- 187 第一百七十四章 炼气化神,开辟识海
- 188 “”主神图书馆“”完结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十八章 生丝,最赚钱的生意
第三十八章 生丝,最赚钱的生意
这一次到魔都卖生丝,刘镛赚了不少钱,回到南浔后便不懂声色,跟以前一样继续在南浔收购生丝,然后又拿到魔都卖,就这样一直来回倒腾。
就靠这么倒腾,刘镛在短短的一个冬天里赚了数十万两银子,积累了庞大的原始资本,为之后成为湖州生丝行业的首富奠定了基础。
赵大贵以前就挺过刘镛的故事,也一直对刘镛的好运羡慕不已,此次到了这个世界,倒有机会提前赚一把。
这时代的清朝商人有很有意思的习惯,按照传统的公行习俗,只管自己一家的生意,对生意链上的上家或下家的贸易方式以及贸易价格,既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认为那样一来就会坏了规矩,做不长生意。
这种想法,在封建时代的公行模式下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官府和封建行会也要求商人按照这种传统运作,否则会加以惩戒。
但是,到了外国商人涌进来后,这种陈旧的模式,就有些落后于时代了。
事实上,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五口通商后,外国商人第一次有机会深入中国做生意,并不止一次地对商人们关于价格信息的无知,发出种种惊叹。
以茶叶为例,茶产区的茶商将茶叶运到魔都的茶栈出售后,只知道自己能拿到多少钱,并不知道茶栈向洋行出售茶叶收多少钱;相应的,茶栈也只知道自己的售价,并不知道这些茶叶卖到英国,能卖出多少钱。
中国人向来以会做生意的民族自负,但在这一时期表达出的对各生意链上价格的无知,堪称惊心动魄,而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期,甚至二十世纪初期。
事实上,说到生丝,生丝的贸易利润比茶叶要高出很多。
以清朝早期的对日贸易而言,商人以一斤一两的价格收购湖丝,卖到日本就是一斤三两四两的价格,就是便宜一点,也是二两五钱以上,中间的利润极为可观。
当然,考虑到日本对贸易收取的关税为百分之六十以上,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这利润并不是由商人独享的。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中日贸易不断衰退,到了道光年间就几乎没有商人向日本贩卖生丝,但通过广州向欧美贩售生丝的生意,却一直没断过,而且规模还不小。
在签署南京条约的时候,英国人拿出之前几年的贸易资料商谈关税税率,其中广东生丝的收购价为每担200元左右,浙江丝(也就是湖州丝)因为质量好,收购价达到每担四百元左右。
英国人未曾预料的就是,单以内销价格而言,虽然浙江丝的质量比广东丝好很多,但在中国国内的内销价格其实并不比广东丝高出多少,最多差个一二成。
按照魔都地方志的记载,开埠后1844年的魔都生丝出口总量为6433包,售价为湖州辑里丝每包390元到480元,大蚕丝每包300元到365元,圆花丝每包280元到470元。
其中,大蚕丝和圆花丝都是每包一百斤,唯独湖州辑里丝是每包八十斤,也就是说湖州丝每斤价格五元到六元左右。
这就不难理解刘镛在1846年冬天卖生丝到魔都洋行的时候,洋行为什么会很乐意以每斤生丝二两(约等于三元二角)的价格,收购其手上的全部生丝了。
不过,生丝的出口价格也跟茶叶一样,在1843年到1844年外国人不熟悉情况的时候最高,之后逐年递减,在1849年左右达到最低点,之后又逐步往上走。
无论如何,赵大贵到达南浔的这一时期,是生丝贸易利润最大,生意也最好做的时候。
在这之前,不管茶叶还是生丝的利润,都是由广州十三行所独占的,直到五口通商以后,十三行以外的商人才有机会涉足这些利润巨大的贸易行业。
按照正规的历史,在魔都第一个涉足生丝行业的西方商人还不是英国人,而是美国的旗昌洋行,派人坐船到湖州一带,收购生丝后贩卖到国外,攫取了惊人的利润。
考虑到旗昌洋行这一时期在魔都最大的生意伙伴是吴健彰,可以预见吴健彰在这一事情中出力不少;
再考虑到怡和洋行的买办杨坊出身为宁波的丝庄伙计,怡和洋行在之后肯定也在这方面赚了不少钱,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杨坊这个欠债跑到魔都的小人物,在几年之内居然能聚敛百万两以上的巨额财富。
那么,这时代欧洲各国自己生产的生丝价格又是如何的呢?
欧美国家在这一时期的生丝价格极为昂贵,欧洲意大利或法国的生丝价格每百斤至少六百元以上,而单以质量而言,1870年以前的所有外国人记载都表明,湖州辑里丝的质量远胜法国丝的质量。
这也使得很多外国人都相信,只要中国商人加一把力,就能将法国生丝和丝绸产品,能从美国市场完全驱逐出去,然后独享美国市场。
可惜的是,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最后是由日本生丝后发先至,占走了欧洲和美国的丝织品市场的。
1879年的“Commercial Reports(应该是英国海关商务报告)”中有关于中国生丝业的很有意思的记载。
“生丝到达英国和发过后,在织成丝织品以前还要再缫一次,并分成小束。但在美国劳动力昂贵,对输入商来说,在生丝离开魔都之前就地再缫一次,更为合算。这种丝就叫做再缫丝。
最近一位生丝检验员给我看了一些再缫丝,...跟未经再缫的丝比较了一下。
后一种丝在我这个外行看来似乎是一团白蜘蛛网,任何一个非专业缫丝的人很难从其中抽出一条超过几尺长的纤维来;
而再缫丝则像是一团明亮、光滑的丝线。
我的朋友告诉我,在里昂普通白丝每公斤价值47法郎,而再缫丝则值63法郎。”
在这里再看一下英镑和法郎的汇率,这时代英镑的含金量为每英镑含金7.32238克,每法郎含金量0.2903225克。
如此算来,普通白丝每公斤约等于1.8633英镑,相当于5.59两;再缫丝每公斤约等于2.497英镑,相当于7.493两。
按照清朝的一斤相当于605克算,普通白丝每斤约等于1.127英镑,相当于3.382两,约等于5.268元;再缫丝每斤约等于1.511英镑,相当于4.532两,约等于7.061元。
1879年的生丝价格信息与1843年的情况相比,应该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从上述资料,我们依然能一窥当时生丝贸易的基本情况。
(知了注:有一些朋友可能觉得这本书的资料过于翔实,有些影响阅读体验,如果真是如此,请在论坛说一下,知了可以适当减少资料的引用。)
就靠这么倒腾,刘镛在短短的一个冬天里赚了数十万两银子,积累了庞大的原始资本,为之后成为湖州生丝行业的首富奠定了基础。
赵大贵以前就挺过刘镛的故事,也一直对刘镛的好运羡慕不已,此次到了这个世界,倒有机会提前赚一把。
这时代的清朝商人有很有意思的习惯,按照传统的公行习俗,只管自己一家的生意,对生意链上的上家或下家的贸易方式以及贸易价格,既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认为那样一来就会坏了规矩,做不长生意。
这种想法,在封建时代的公行模式下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官府和封建行会也要求商人按照这种传统运作,否则会加以惩戒。
但是,到了外国商人涌进来后,这种陈旧的模式,就有些落后于时代了。
事实上,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五口通商后,外国商人第一次有机会深入中国做生意,并不止一次地对商人们关于价格信息的无知,发出种种惊叹。
以茶叶为例,茶产区的茶商将茶叶运到魔都的茶栈出售后,只知道自己能拿到多少钱,并不知道茶栈向洋行出售茶叶收多少钱;相应的,茶栈也只知道自己的售价,并不知道这些茶叶卖到英国,能卖出多少钱。
中国人向来以会做生意的民族自负,但在这一时期表达出的对各生意链上价格的无知,堪称惊心动魄,而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期,甚至二十世纪初期。
事实上,说到生丝,生丝的贸易利润比茶叶要高出很多。
以清朝早期的对日贸易而言,商人以一斤一两的价格收购湖丝,卖到日本就是一斤三两四两的价格,就是便宜一点,也是二两五钱以上,中间的利润极为可观。
当然,考虑到日本对贸易收取的关税为百分之六十以上,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这利润并不是由商人独享的。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中日贸易不断衰退,到了道光年间就几乎没有商人向日本贩卖生丝,但通过广州向欧美贩售生丝的生意,却一直没断过,而且规模还不小。
在签署南京条约的时候,英国人拿出之前几年的贸易资料商谈关税税率,其中广东生丝的收购价为每担200元左右,浙江丝(也就是湖州丝)因为质量好,收购价达到每担四百元左右。
英国人未曾预料的就是,单以内销价格而言,虽然浙江丝的质量比广东丝好很多,但在中国国内的内销价格其实并不比广东丝高出多少,最多差个一二成。
按照魔都地方志的记载,开埠后1844年的魔都生丝出口总量为6433包,售价为湖州辑里丝每包390元到480元,大蚕丝每包300元到365元,圆花丝每包280元到470元。
其中,大蚕丝和圆花丝都是每包一百斤,唯独湖州辑里丝是每包八十斤,也就是说湖州丝每斤价格五元到六元左右。
这就不难理解刘镛在1846年冬天卖生丝到魔都洋行的时候,洋行为什么会很乐意以每斤生丝二两(约等于三元二角)的价格,收购其手上的全部生丝了。
不过,生丝的出口价格也跟茶叶一样,在1843年到1844年外国人不熟悉情况的时候最高,之后逐年递减,在1849年左右达到最低点,之后又逐步往上走。
无论如何,赵大贵到达南浔的这一时期,是生丝贸易利润最大,生意也最好做的时候。
在这之前,不管茶叶还是生丝的利润,都是由广州十三行所独占的,直到五口通商以后,十三行以外的商人才有机会涉足这些利润巨大的贸易行业。
按照正规的历史,在魔都第一个涉足生丝行业的西方商人还不是英国人,而是美国的旗昌洋行,派人坐船到湖州一带,收购生丝后贩卖到国外,攫取了惊人的利润。
考虑到旗昌洋行这一时期在魔都最大的生意伙伴是吴健彰,可以预见吴健彰在这一事情中出力不少;
再考虑到怡和洋行的买办杨坊出身为宁波的丝庄伙计,怡和洋行在之后肯定也在这方面赚了不少钱,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杨坊这个欠债跑到魔都的小人物,在几年之内居然能聚敛百万两以上的巨额财富。
那么,这时代欧洲各国自己生产的生丝价格又是如何的呢?
欧美国家在这一时期的生丝价格极为昂贵,欧洲意大利或法国的生丝价格每百斤至少六百元以上,而单以质量而言,1870年以前的所有外国人记载都表明,湖州辑里丝的质量远胜法国丝的质量。
这也使得很多外国人都相信,只要中国商人加一把力,就能将法国生丝和丝绸产品,能从美国市场完全驱逐出去,然后独享美国市场。
可惜的是,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最后是由日本生丝后发先至,占走了欧洲和美国的丝织品市场的。
1879年的“Commercial Reports(应该是英国海关商务报告)”中有关于中国生丝业的很有意思的记载。
“生丝到达英国和发过后,在织成丝织品以前还要再缫一次,并分成小束。但在美国劳动力昂贵,对输入商来说,在生丝离开魔都之前就地再缫一次,更为合算。这种丝就叫做再缫丝。
最近一位生丝检验员给我看了一些再缫丝,...跟未经再缫的丝比较了一下。
后一种丝在我这个外行看来似乎是一团白蜘蛛网,任何一个非专业缫丝的人很难从其中抽出一条超过几尺长的纤维来;
而再缫丝则像是一团明亮、光滑的丝线。
我的朋友告诉我,在里昂普通白丝每公斤价值47法郎,而再缫丝则值63法郎。”
在这里再看一下英镑和法郎的汇率,这时代英镑的含金量为每英镑含金7.32238克,每法郎含金量0.2903225克。
如此算来,普通白丝每公斤约等于1.8633英镑,相当于5.59两;再缫丝每公斤约等于2.497英镑,相当于7.493两。
按照清朝的一斤相当于605克算,普通白丝每斤约等于1.127英镑,相当于3.382两,约等于5.268元;再缫丝每斤约等于1.511英镑,相当于4.532两,约等于7.061元。
1879年的生丝价格信息与1843年的情况相比,应该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从上述资料,我们依然能一窥当时生丝贸易的基本情况。
(知了注:有一些朋友可能觉得这本书的资料过于翔实,有些影响阅读体验,如果真是如此,请在论坛说一下,知了可以适当减少资料的引用。)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