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673 第672章 象棋的悠久历史
- 674 第673章 人脑和电脑的尔虞我诈
- 675 第674章 中国象棋的近代史
- 676 第675章 象棋的传承者
- 677 第676章 樱木花道和流川枫
- 678 第677章 原力的携带者
- 679 第678章 “霹雳手”胡一飞
- 680 第679章 象棋小知识
- 681 第680章 西门吹雪的强势
- 682 第681章 象棋小知识
- 683 第682章 象棋小知识
- 684 第683章 象棋小知识
- 685 第684章 象棋知识普及
- 686 第685章 象棋知识普及——谢侠逊
- 687 第686章 象棋知识普及——王再越
- 688 第687章 象棋知识普及——王再越
- 689 第688章 象棋小故事
- 690 第689章 象棋小故事
- 691 第690章 象棋小故事
- 692 第691章 象棋哲理
- 693 第692章 象棋的未来发展
- 694 第693章 象棋名谱赏析
- 695 第694章 象棋爱情故事
- 696 第695章 象棋小知识
- 697 第696章 象棋小故事
- 698 第697章 象棋小常识
- 699 第698章 古代象棋高手
- 700 第699章 象棋小故事
- 701 第700章 象棋小故事
- 702 第701章 象棋文化
- 703 第702章 象棋故事
- 704 第703章 象棋的教育意义
- 705 第704章 象棋的世界观
- 706 第705章 象棋的国际化
- 707 第706章 中国象棋和日本的溯源
- 708 第707章 中国象棋发展方向
- 709 第708章 千月花
- 710 第709章 象棋故事
- 711 第710章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 712 第711章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 713 第712章 象棋高手李义庭
- 714 第713章 象棋历史故事
- 715 第714章 象棋的城市文化
- 716 第715章 象棋小酌
- 717 第716章 象棋与名人
- 718 第717章 象棋高手 养成
- 719 第718章 象棋过去以及发展
- 720 第719章 象棋发展论述
- 721 第720章 象棋故事
- 722 第721章 象棋名人故事
- 723 第722章 象棋英雄
- 724 第723章 澳门象棋
- 725 第724章 东南亚象棋的崛起
- 726 第725章 象棋的王者之王
- 727 第726章 东南亚象棋
- 728 第727章 象棋的对弈?
- 729 第728章 象棋故事
- 730 第729章 象棋常识
- 731 第730章 象棋文化的传承
- 732 第731章 象棋 棋具
- 733 第732章 象棋历史
- 734 第733章 大攀帝国的棋王
- 735 第734章 四川象棋文化的传承
- 736 第735章 西门吹雪的由来
- 737 第736章 亲王陛下的烦恼
- 738 第737章 化敌为友
- 739 第738章 狼王星的新国王
- 740 第739章 王小七的绝招
- 741 第740章 西门吹雪的等待
- 742 第741章 王小七和西门吹雪的对决
- 743 第742章 忘我的境界
- 744 第743章 西门大官人
- 745 第744章 故事与发展
- 746 第745章 象棋世界情节
- 747 第746章 象棋在国外的发展
- 748 第747章 新加坡象棋高手
- 749 第748章 象棋精神
- 750 第749章 象棋界的神雕侠侣
- 751 第750章 吕布
- 752 第751章 来自地球的少年
- 753 第752章 狼王星的时间
- 754 第753章 象棋知识普及时间
- 755 第754章 象棋文化探索
- 756 第755章 象棋的文化
- 757 第756章 象棋文化的海外传播之旅
- 758 第757章 象棋在澳洲的发展
- 759 第758章 象棋在国外
- 760 第759章 象棋天才少年成长史
- 761 第760章 象棋高手李开先
- 762 第761章 象棋十大高手
- 763 第762章 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
- 764 第763章 王小七的梦境
- 765 第764章 象棋文化的精研
- 766 第765章 唐代象棋的那些事儿
- 767 第766章 象棋教学教习
- 768 第767章 象棋小故事赏析
- 769 第768章 象棋名家——文天祥(1)
- 770 第769章 象棋名家——文天祥
- 771 第770章 象棋故事
- 772 第771章 象棋
- 773 第772章 象棋与爱情
- 774 第773章 象棋与爱情
- 775 第774章 象棋最高境界
- 776 第775章 象棋与谋略
- 777 第776章 象棋
- 778 第777章 中国棋文化
- 779 第778章 象棋文化
- 780 第779章 象棋
- 781 第780章 象棋文明
- 782 第781章 象棋棋谱
- 783 第782章 象棋的境界
- 784 第783章 象棋文化
- 785 第784章 象棋故事
- 786 第785章 象棋故事
- 787 第786章 象棋高手
- 788 第787章 象棋精髓
- 789 第788章 象棋精髓
- 790 第789章 象棋
- 791 第790章 象棋
- 792 第791章 象棋
- 793 第792章 象棋的发展
- 794 第793章 象棋影视作品
- 795 第794章 象棋经典棋局分析
- 796 第795章 王小七的穿越之旅
- 797 第796章 苏先生的担忧
- 798 第797章 苏先生的反击
- 799 第798章 幽古战神的象棋实力
- 800 第799章 来自幽灵城的问候
- 801 第800章 第七百七十七主章 幽灵少主
- 802 第801章 城主大人的心思
- 803 第802章 一念之间的输和赢
- 804 第803章 尔虞我诈
- 805 第804章 少主大人的烦恼
- 806 第805章 终于苏醒过来了
- 807 第806章 狼王星的曙光
- 808 第807章 真正的象棋
- 809 第808章 象棋知识普及
- 810 第809章 国际象棋简介
- 811 第810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12 第811章 国际象棋故事
- 813 第812章 星际联盟
- 814 第813章 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
- 815 第814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渊源
- 816 第815章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 817 第816章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
- 818 第817章 电脑和人脑的对决
- 819 第818章 国际象棋进化史
- 820 第819章 国际象棋在美国的发展
- 821 第820章 国际象棋大师 诸宸
- 822 第821章 国际象棋和俄罗斯
- 823 第822章 国际象棋和苏联
- 824 第823章 亚历山德拉·科斯坚纽克
- 825 第824章 巾帼不让须眉
- 826 第825章 俄罗斯的国际象棋之光
- 827 第826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28 第827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29 第828章 中国 国际象棋协会
- 830 第829章 国际象棋奥赛
- 831 第830章 国际象棋大师博比菲舍尔
- 832 第831章 国际象棋知识普及
- 833 第832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
- 834 第833章 象棋大师赵国荣
- 835 第834章 国际象棋女子赛
- 836 第835章 象棋大师赵国容(2
- 837 第836章 国际象棋的家国荣誉
- 838 第837章 国际象棋在深圳
- 839 第838章 棋的智慧
- 840 第839章 周武帝宇文邕
- 841 第840章 象棋故事
- 842 第841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43 第842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44 第843章 象棋大师
- 845 第844章 象棋七星
- 846 第845章 象棋大师于幼华
- 847 第846章 中国象棋与古代文明
- 848 第847章 象棋文化的传播
- 849 第848章 象棋大师
- 850 第849章 象棋大师
- 851 第850章 象棋大师李义庭
- 852 第851章 象棋大师
- 853 第852章 象棋大师
- 854 第853章 象棋大师
- 855 第854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56 第855章 象棋大师简介
- 857 第856章 国际智力联盟
- 858 第857章 女子象棋大师
- 859 第858章 女子象棋大师
- 860 第859章 巾帼不让须眉
- 861 第860章 女中豪杰
- 862 第861章 女子象棋高手
- 863 第862章 象棋大师宋国强
- 864 第863章 女子 象棋大师 尤颖钦
- 865 第864章 蒙古象棋
- 866 第865章 象棋文化
- 867 第866章 越南象棋
- 868 第867章 象棋高手蒋川
- 869 第868章 枭雄与象棋
- 870 第869章 象棋与大人物
- 871 第870章 国际象棋终极对手
- 872 第871章 国际象棋大师谢军
- 873 第872章 越南象棋文化
- 874 第873章 国际象棋 故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682章 象棋小知识
第682章 象棋小知识
第六百六十七章象棋小知识
据我国古代传说,象棋是舜发明的。舜的弟弟象很坏,好几次想害死舜(《孟子》中曾有记载)。后来舜把他幽禁起来,又怕他寂寞,就制了象棋给他做文娱活动。象棋的“象”字,就代表舜的弟弟。这传说已证明不可信,但据常任侠先生根据王国维氏的一些考据而推断,从这个传说中可以推想到象棋传人我国的路线,他认为象并不是舜的亲弟弟,而是我国以南产象地区(如缅甸等地)的领袖。象与舜曾结成兄弟同盟而战胜其他民族,但后来两人又发生冲突。很可能.象棋是从印度经过泰、缅等地而传人中国。近年来华南象棋名手辈出,人才之盛似居全国第一,这虽与象棋先到华南没有什么关系,但在千余年前,华南人就比中原人士先学会象棋。
象棋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这本来跟四大发明是中国人的杰作一样,乃不争的事实。但是英国人威廉琼斯信口开河,发表了一通什么象棋既以象命名,象棋中又有象,中国古代不产象而印度则是产象国,故象史专家们由于一时搞不清几个关键问,从而对中国起源说也失去了几分自信。好在事实毕竟是事实,现在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中国古代也产象。自然,威廉琼斯先生的“高论”也就不攻自破了。今天象棋的发源地虽以被锁定在中国或印度这两个国度之内,但究竟是中国还是印度,在国际上仍是众说纷纭。近年来人类生命科学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科学家首次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意味着人类在破解生命之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也给目前的棋史研究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棋史研究也可以搞一搞“基因工程”,细细剖析一下现行象棋的一些遗传性——现行象棋的身上,一定存在着它源头的有关信息!一旦捕捉到这种信息,象棋起源之谜也就不难揭开了。
我们的前人认定象棋是从博发展而来,而博却是黄帝发明的。这种看法在象棋古谱《棋谱秘录》、《韬略元机》和《渊深海阔》的序言中都有提及。特别是清代学者梁同书为《渊深海阔》写的那篇序,就极为明确的介绍了当时的一种主流说法“闻昔帝尧按周天度数作围棋,名曰弈;黄帝伐蚩尤而为博;武帝伐纣有天下,易其名曰象棋,言战阵势也。”
尽管以上说法有屈原的《楚辞》、西汉刘向的《说苑》以及西晋张华的《博物志》等历史文献的支持,但由于象棋涉及的源头历史实在太悠久了,悠久得令后人误认为是神话故事(这真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不幸)。料想黄帝不过是原始社会后期父系氏族的一个部落联盟长,凭着那时十分低下的社会生产力,谁能相信黄帝在战争的岁月里会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去创造玩乐的工具呢?但是如果联系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那个“筹”,联系到《古博经》记载的投骰行棋以及棋子升变等博规则,那么我们就会豁然开朗:原来黄帝发明的乃是“博”这一生产工具——战筹。正如《博物志》介绍,到了夏代,出现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后,才有一个叫乌曹的臣子根据黄帝运筹的方法,发明出“博”这种玩具来献给夏桀的。当年黄帝指挥的只是由一些各自为政的部落队伍结盟而成的部队,缺乏绝对权威的指挥权,因而他在联盟军事民主会议上就采用了以投骰决定某支部队进退的方法来协调己方的兵阵,于是乌曹的博棋中就有了投骰行棋的规则。至于棋子升变为“枭”的有关规定,不过是体现了黄帝部队战时的一种奖励机制,它和后世刘、项灭秦前作出的“先入咸阳者为王”的约定是同一个道理。所以追根刨底的追究起来,说黄帝发明了“博”也是没有什么不对的。而投骰决定行棋及棋子升变这两大规则,也就自然成了博棋的基本特征。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又由“博”而衍化出“塞”来,统称“博塞”。它们的区别是,投骰者称博,不投骰者叫塞。到春秋战国时期,“博塞”的流行已是十分普遍了。《庄子骈拇》载:“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谷因为耽于玩博塞,竟连自己所放的羊都跑失了,可见博和塞这些棋戏活动在当时已是深入人心。那么周武帝为什么要将博“易其名曰象棋”呢?只能有一个回答,是社会发展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代已有了专职的军队,而到了商代末期,军队中还分化出不同的兵种来。
宋人程颢诗句“车马尚存周战法”,就启示我们,周武帝在讨伐商纣的战争中,已用上了“车”“马”这两个当时比较新式的兵种,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么在夺得天下后,周武帝的那一班随战臣属在玩博的时候,极有可能兴高采烈地给博加进了“车”“马”这两个兵种,借以歌颂周天子的武力天下无敌。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博戏,跟旧博戏不同之处,它是多种的(原来的博塞都是单一兵种)。而周武帝当然会觉得这种新博戏是属于自己的“专利”,为了标榜自己功比三王,也就欣欣然地为新博“易其名曰象棋”了。所以,说象棋为商末周初之际诞生,大概也是不会错的。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象棋就披着历史的风风雨雨不断地生长、发展起来(当然其他各种棋戏也都一样)。可想而知,到战国时期,因受博塞的影响,象棋也必然会分化出投骰的象棋和不投骰的象棋。因为不投骰象棋显得方便,加上多兵种变化也相应复杂,这种象棋就拥有较大的发展优势。秦汉以后,由于封建皇权的进一步巩固强化,象棋中又逐渐增加了王、偏、裨等角色,这种情况,程颢“偏裨兼备汉官名”的诗句或资证明。到了唐宋,特别是到中国象棋定型前夕那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艺术随之空前繁荣。象棋也跟其他艺术一样,发展得多姿多彩,什么宝应象棋、七国象棋、大象戏、小象戏,立体型的、平面型的,精致的、粗朴的,应有尽有。但随着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各自定型之后,象棋身上也顿时失去了它出生时的那股“稚气”;渐渐地,连他的源头信息也变得模糊起来。
但是我们仍可以用“基因分析”的方法追寻象棋的来龙去脉。例如,古博棋发展到今天,以成了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娱乐游戏——麻将。虽然从原先的两方发展到现在的四方参与,由原来的棋子变为现在的牌张,变得“面目全非”了,但是摸牌前先投骰这个“基因”,就确证了它的“祖先”是古博棋。再如十一世纪印度的“四角棋”,从多兵种这角度看来,它是一种“象棋”;但若不能提供古印度孔雀王朝正是一种“四国鼎立”之势的历史证据,则它的投骰行棋及四方参与的“基因”,就决定了它必定是中国初生期象棋(投骰象棋)的一种异化发展物。
现代国际象棋身上就有着中国古“博塞棋”的“遗传基因”。这样说还得先提一下国际跳棋,不过国际跳棋目前在我国开展得并不普遍。人民体育出版社曾于1994年7月出版了《国际跳棋》一书,我们从而可以知道它有以下一些特点:一、兵种单一,棋子放在格子里;二、参与者为两方,不投骰;三、走棋时棋子只许进不许退(升变以后除外);只许跳一子吃一子,可以连跳连吃,但不许越过多子以推进;四、为了阻止对方棋子进到底线而升变为王棋,双方运子时往往得尽量塞住对方棋子的进路。根据以上特点,我们一般就能自然地得出结论:他就是中国古塞棋的活化石!虽然我们难得见古塞棋的实物,可是从国际跳棋行棋时互相“塞”的特点,却不难明白塞棋之所以叫“塞”的缘由。但是,我们还可以更确切地说,国际跳棋其实就是国际象棋的“纯兵”棋。将国际象棋的各个兵种全都换作兵,再跟国际跳棋比较一下,除了吃子的规定不同外(国际象棋的兵是斜进吃子),别的又有哪点不一样呢?有人说,现代象棋是在博棋发展到塞棋后,再在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话是有几分道理的,***看国际象棋兵的有关特点,不是明明白白地显示着它跟塞棋的血缘关系吗?
有必要再分析一下“王车易位”和“将军”(又称“叫将”、“照将”)。顾名思义,“王车易位”就是王在战车上跟手下交换位置(或交换自己所乘的车辆)。那么又为什么要易位呢?无非是想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便于寻找机会逃脱危险的境地。细细深究起来,这条特殊的规则还蕴涵着一个戏剧性的历史故事哩。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晋两诸侯国的军队在鞍这个地方作战。齐军的主将诸侯王齐倾公“灭此朝食”,犯了骄傲轻敌之大忌,结果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而且他本人所乘坐的战车也被晋军大将韩厥死死追逐。眼看不能逃脱,于是“逢丑父与公易位”(手下辅将逢丑父就与齐倾公在车上暗中交换了乘坐位置)。要知中国古代历来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就是同乘一辆车子,也有规定的尊卑不同的位置,不得轻易僭越。危机中齐倾公“王车易位”,就是想借此掩盖自己“王”的真实身份,以便伺机逃脱(后来齐倾公果然依赖此举摆脱了险境)。晋将终于追上了齐倾公,却又不敢贸然动粗,接下来的就是“将军”(叫将)——“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韩厥在马前抓住马缰绳,行了对国君的再拜稽首礼,取过一杯酒,配上玉璧,献给“齐倾公”,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古代恪遵“刑不上大夫”的礼法,所以韩厥即使是对待敌方的主将主帅,也依然礼敬有加,不敢有丝毫的侮慢(当然也可能另有意图)。大概是告戒人们记住一骄傲就会招致失败的教训吧,象棋中就有了“王车易位”的规则和“将军”的术语。人们都叫象棋为象戏,原来小小的枰场上演绎的却是人类历史的活剧!那么,又何以见得“王车易位”“叫将”所蕴涵的定是中国古战场上特有的故事呢?这是有物可证的。据有关资料介绍,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有八世纪印度的一只象牙雕立体象棋子,其王坐在象背之上,象鼻上还卷着敌方的一个士兵。
大约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国出现了8x8的线图(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彩陶绘图)。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可以断定已经有了“六博”这种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论语》)这句话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公元569年)和唐代于地下发现的“百宝象棋”基本相同:8×8盘(64格),立体子,棋子摆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现代国际象棋的格局。
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戏”和“类象戏”进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形成了“沙特兰兹”。恰图朗兹和沙特兰兹译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实物根据是8世纪以后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关于“四色棋”的文字记载是公元九世纪的克什米尔史诗《拉特纳卡尔》。“沙特兰兹”后来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木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
“印度起源说”产生于英国人,最好也是由英国人来否定“印度起源说”。198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上,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还说是印度或中国,而且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但是,2003年在英国出版《国际象棋中国学派》英文版时,在英国最大出版集团编辑撰写的简介中,一上来就已经有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国际象棋是在远古的中国被发现”。要让英国学者改变观点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
今天人们探讨国际象棋的起源,是通过传说、假说、考古和逻辑这四种方式,来作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假说指明考古论证之方向,传说补充考古逻辑之不足。毕竟国际象棋产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历史一样,真实的再现要经过极为漫长的过程。不过,从整体方面看,关于起源问题,有两点得到世界的公认:1、国际象棋起源于亚洲,后来传入欧洲。2、最初的规则是掷骰子来决定谁走棋。
此外,专家学者在起源逻辑上有几点似乎已经达到共识:第一,国际象棋是人造物。本质上是模型。第二,国际象棋是人类思想、意识的物化。本质上是模拟。第三,现代国际象棋是古代棋不断演变的结果。第四,演变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种棋相互之间的影响)。第五,演变的模式是渐变和突变。第六,演变和连续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应从国际象棋结构三要素——棋盘、棋子、棋规——入手。第八,对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演变和定型来说,棋盘、棋子、棋规担当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盘、棋子、棋规这三者未必是同时出现的。第十,没有“最初的发明者”。对此可以这样来解释: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是不可逆的。因此,时间可以创造历史,时间也可以消灭历史。从这种逻辑出发,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初的发明者”。只好无奈地满足于“社会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实际上,从许多方面看,国际象棋更象电影。
关于国际象棋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国际象棋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因为人们今天熟悉的国际象棋是在波斯发展起来的。国际象棋里“战车”一词就源自波斯语。
不管怎么说,象棋是中国的,而中国是世界的,可能这样的解释就比较的合理了……(未完待续)
据我国古代传说,象棋是舜发明的。舜的弟弟象很坏,好几次想害死舜(《孟子》中曾有记载)。后来舜把他幽禁起来,又怕他寂寞,就制了象棋给他做文娱活动。象棋的“象”字,就代表舜的弟弟。这传说已证明不可信,但据常任侠先生根据王国维氏的一些考据而推断,从这个传说中可以推想到象棋传人我国的路线,他认为象并不是舜的亲弟弟,而是我国以南产象地区(如缅甸等地)的领袖。象与舜曾结成兄弟同盟而战胜其他民族,但后来两人又发生冲突。很可能.象棋是从印度经过泰、缅等地而传人中国。近年来华南象棋名手辈出,人才之盛似居全国第一,这虽与象棋先到华南没有什么关系,但在千余年前,华南人就比中原人士先学会象棋。
象棋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这本来跟四大发明是中国人的杰作一样,乃不争的事实。但是英国人威廉琼斯信口开河,发表了一通什么象棋既以象命名,象棋中又有象,中国古代不产象而印度则是产象国,故象史专家们由于一时搞不清几个关键问,从而对中国起源说也失去了几分自信。好在事实毕竟是事实,现在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中国古代也产象。自然,威廉琼斯先生的“高论”也就不攻自破了。今天象棋的发源地虽以被锁定在中国或印度这两个国度之内,但究竟是中国还是印度,在国际上仍是众说纷纭。近年来人类生命科学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科学家首次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意味着人类在破解生命之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也给目前的棋史研究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棋史研究也可以搞一搞“基因工程”,细细剖析一下现行象棋的一些遗传性——现行象棋的身上,一定存在着它源头的有关信息!一旦捕捉到这种信息,象棋起源之谜也就不难揭开了。
我们的前人认定象棋是从博发展而来,而博却是黄帝发明的。这种看法在象棋古谱《棋谱秘录》、《韬略元机》和《渊深海阔》的序言中都有提及。特别是清代学者梁同书为《渊深海阔》写的那篇序,就极为明确的介绍了当时的一种主流说法“闻昔帝尧按周天度数作围棋,名曰弈;黄帝伐蚩尤而为博;武帝伐纣有天下,易其名曰象棋,言战阵势也。”
尽管以上说法有屈原的《楚辞》、西汉刘向的《说苑》以及西晋张华的《博物志》等历史文献的支持,但由于象棋涉及的源头历史实在太悠久了,悠久得令后人误认为是神话故事(这真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不幸)。料想黄帝不过是原始社会后期父系氏族的一个部落联盟长,凭着那时十分低下的社会生产力,谁能相信黄帝在战争的岁月里会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去创造玩乐的工具呢?但是如果联系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那个“筹”,联系到《古博经》记载的投骰行棋以及棋子升变等博规则,那么我们就会豁然开朗:原来黄帝发明的乃是“博”这一生产工具——战筹。正如《博物志》介绍,到了夏代,出现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后,才有一个叫乌曹的臣子根据黄帝运筹的方法,发明出“博”这种玩具来献给夏桀的。当年黄帝指挥的只是由一些各自为政的部落队伍结盟而成的部队,缺乏绝对权威的指挥权,因而他在联盟军事民主会议上就采用了以投骰决定某支部队进退的方法来协调己方的兵阵,于是乌曹的博棋中就有了投骰行棋的规则。至于棋子升变为“枭”的有关规定,不过是体现了黄帝部队战时的一种奖励机制,它和后世刘、项灭秦前作出的“先入咸阳者为王”的约定是同一个道理。所以追根刨底的追究起来,说黄帝发明了“博”也是没有什么不对的。而投骰决定行棋及棋子升变这两大规则,也就自然成了博棋的基本特征。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又由“博”而衍化出“塞”来,统称“博塞”。它们的区别是,投骰者称博,不投骰者叫塞。到春秋战国时期,“博塞”的流行已是十分普遍了。《庄子骈拇》载:“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谷因为耽于玩博塞,竟连自己所放的羊都跑失了,可见博和塞这些棋戏活动在当时已是深入人心。那么周武帝为什么要将博“易其名曰象棋”呢?只能有一个回答,是社会发展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代已有了专职的军队,而到了商代末期,军队中还分化出不同的兵种来。
宋人程颢诗句“车马尚存周战法”,就启示我们,周武帝在讨伐商纣的战争中,已用上了“车”“马”这两个当时比较新式的兵种,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么在夺得天下后,周武帝的那一班随战臣属在玩博的时候,极有可能兴高采烈地给博加进了“车”“马”这两个兵种,借以歌颂周天子的武力天下无敌。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博戏,跟旧博戏不同之处,它是多种的(原来的博塞都是单一兵种)。而周武帝当然会觉得这种新博戏是属于自己的“专利”,为了标榜自己功比三王,也就欣欣然地为新博“易其名曰象棋”了。所以,说象棋为商末周初之际诞生,大概也是不会错的。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象棋就披着历史的风风雨雨不断地生长、发展起来(当然其他各种棋戏也都一样)。可想而知,到战国时期,因受博塞的影响,象棋也必然会分化出投骰的象棋和不投骰的象棋。因为不投骰象棋显得方便,加上多兵种变化也相应复杂,这种象棋就拥有较大的发展优势。秦汉以后,由于封建皇权的进一步巩固强化,象棋中又逐渐增加了王、偏、裨等角色,这种情况,程颢“偏裨兼备汉官名”的诗句或资证明。到了唐宋,特别是到中国象棋定型前夕那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艺术随之空前繁荣。象棋也跟其他艺术一样,发展得多姿多彩,什么宝应象棋、七国象棋、大象戏、小象戏,立体型的、平面型的,精致的、粗朴的,应有尽有。但随着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各自定型之后,象棋身上也顿时失去了它出生时的那股“稚气”;渐渐地,连他的源头信息也变得模糊起来。
但是我们仍可以用“基因分析”的方法追寻象棋的来龙去脉。例如,古博棋发展到今天,以成了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娱乐游戏——麻将。虽然从原先的两方发展到现在的四方参与,由原来的棋子变为现在的牌张,变得“面目全非”了,但是摸牌前先投骰这个“基因”,就确证了它的“祖先”是古博棋。再如十一世纪印度的“四角棋”,从多兵种这角度看来,它是一种“象棋”;但若不能提供古印度孔雀王朝正是一种“四国鼎立”之势的历史证据,则它的投骰行棋及四方参与的“基因”,就决定了它必定是中国初生期象棋(投骰象棋)的一种异化发展物。
现代国际象棋身上就有着中国古“博塞棋”的“遗传基因”。这样说还得先提一下国际跳棋,不过国际跳棋目前在我国开展得并不普遍。人民体育出版社曾于1994年7月出版了《国际跳棋》一书,我们从而可以知道它有以下一些特点:一、兵种单一,棋子放在格子里;二、参与者为两方,不投骰;三、走棋时棋子只许进不许退(升变以后除外);只许跳一子吃一子,可以连跳连吃,但不许越过多子以推进;四、为了阻止对方棋子进到底线而升变为王棋,双方运子时往往得尽量塞住对方棋子的进路。根据以上特点,我们一般就能自然地得出结论:他就是中国古塞棋的活化石!虽然我们难得见古塞棋的实物,可是从国际跳棋行棋时互相“塞”的特点,却不难明白塞棋之所以叫“塞”的缘由。但是,我们还可以更确切地说,国际跳棋其实就是国际象棋的“纯兵”棋。将国际象棋的各个兵种全都换作兵,再跟国际跳棋比较一下,除了吃子的规定不同外(国际象棋的兵是斜进吃子),别的又有哪点不一样呢?有人说,现代象棋是在博棋发展到塞棋后,再在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话是有几分道理的,***看国际象棋兵的有关特点,不是明明白白地显示着它跟塞棋的血缘关系吗?
有必要再分析一下“王车易位”和“将军”(又称“叫将”、“照将”)。顾名思义,“王车易位”就是王在战车上跟手下交换位置(或交换自己所乘的车辆)。那么又为什么要易位呢?无非是想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便于寻找机会逃脱危险的境地。细细深究起来,这条特殊的规则还蕴涵着一个戏剧性的历史故事哩。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晋两诸侯国的军队在鞍这个地方作战。齐军的主将诸侯王齐倾公“灭此朝食”,犯了骄傲轻敌之大忌,结果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而且他本人所乘坐的战车也被晋军大将韩厥死死追逐。眼看不能逃脱,于是“逢丑父与公易位”(手下辅将逢丑父就与齐倾公在车上暗中交换了乘坐位置)。要知中国古代历来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就是同乘一辆车子,也有规定的尊卑不同的位置,不得轻易僭越。危机中齐倾公“王车易位”,就是想借此掩盖自己“王”的真实身份,以便伺机逃脱(后来齐倾公果然依赖此举摆脱了险境)。晋将终于追上了齐倾公,却又不敢贸然动粗,接下来的就是“将军”(叫将)——“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韩厥在马前抓住马缰绳,行了对国君的再拜稽首礼,取过一杯酒,配上玉璧,献给“齐倾公”,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古代恪遵“刑不上大夫”的礼法,所以韩厥即使是对待敌方的主将主帅,也依然礼敬有加,不敢有丝毫的侮慢(当然也可能另有意图)。大概是告戒人们记住一骄傲就会招致失败的教训吧,象棋中就有了“王车易位”的规则和“将军”的术语。人们都叫象棋为象戏,原来小小的枰场上演绎的却是人类历史的活剧!那么,又何以见得“王车易位”“叫将”所蕴涵的定是中国古战场上特有的故事呢?这是有物可证的。据有关资料介绍,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有八世纪印度的一只象牙雕立体象棋子,其王坐在象背之上,象鼻上还卷着敌方的一个士兵。
大约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国出现了8x8的线图(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彩陶绘图)。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可以断定已经有了“六博”这种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论语》)这句话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公元569年)和唐代于地下发现的“百宝象棋”基本相同:8×8盘(64格),立体子,棋子摆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现代国际象棋的格局。
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戏”和“类象戏”进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形成了“沙特兰兹”。恰图朗兹和沙特兰兹译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实物根据是8世纪以后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关于“四色棋”的文字记载是公元九世纪的克什米尔史诗《拉特纳卡尔》。“沙特兰兹”后来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木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
“印度起源说”产生于英国人,最好也是由英国人来否定“印度起源说”。198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上,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还说是印度或中国,而且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但是,2003年在英国出版《国际象棋中国学派》英文版时,在英国最大出版集团编辑撰写的简介中,一上来就已经有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国际象棋是在远古的中国被发现”。要让英国学者改变观点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
今天人们探讨国际象棋的起源,是通过传说、假说、考古和逻辑这四种方式,来作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假说指明考古论证之方向,传说补充考古逻辑之不足。毕竟国际象棋产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历史一样,真实的再现要经过极为漫长的过程。不过,从整体方面看,关于起源问题,有两点得到世界的公认:1、国际象棋起源于亚洲,后来传入欧洲。2、最初的规则是掷骰子来决定谁走棋。
此外,专家学者在起源逻辑上有几点似乎已经达到共识:第一,国际象棋是人造物。本质上是模型。第二,国际象棋是人类思想、意识的物化。本质上是模拟。第三,现代国际象棋是古代棋不断演变的结果。第四,演变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种棋相互之间的影响)。第五,演变的模式是渐变和突变。第六,演变和连续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应从国际象棋结构三要素——棋盘、棋子、棋规——入手。第八,对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演变和定型来说,棋盘、棋子、棋规担当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盘、棋子、棋规这三者未必是同时出现的。第十,没有“最初的发明者”。对此可以这样来解释: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是不可逆的。因此,时间可以创造历史,时间也可以消灭历史。从这种逻辑出发,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初的发明者”。只好无奈地满足于“社会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实际上,从许多方面看,国际象棋更象电影。
关于国际象棋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国际象棋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因为人们今天熟悉的国际象棋是在波斯发展起来的。国际象棋里“战车”一词就源自波斯语。
不管怎么说,象棋是中国的,而中国是世界的,可能这样的解释就比较的合理了……(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