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66 第九百五十八章 灭国之战(十一)
- 967 第九百五十九章 灭国之战(十二)
- 968 第九百六十章 灭国之战(十三)
- 969 第九百六十一章 灭国之战(十四)
- 970 第九百六十二章 灭国之战(十五)
- 971 第九百六十三章 灭国之战(十六)
- 972 第九百六十四章 灭国之战(十七)
- 973 第九百六十五章 灭国之战(十八)
- 974 第九百六十六章 灭国之战(十九)
- 975 第九百六十七章 灭国之战(二十)
- 976 第九百六十八章 灭国之战(二十一)
- 977 第九百六十七章 灭国之战(二十二)
- 978 第九百七十章 灭国之战(二十三)
- 979 第九百七十一章 灭国之战(二十四)
- 980 第九百七十二章 西夏灭国
- 981 第九百七十三章 城门冲突
- 982 第九百七十四章 三件急信
- 983 第九百七十五章 钦差到来
- 984 第九百七十六章 回京准备
- 985 第九百七十七章 鄂州访旧
- 986 第九百七十八章 最后一环
- 987 第九百七十九章 消息泄露
- 988 第九百八十章 城门遇刺
- 989 第九百八十一章 形势混乱
- 990 第九百八十二章 惊魂之变(上)
- 991 第九百八十三章 惊魂之变(中)
- 992 第九百八十四章 惊魂之变(下)
- 993 第九百八十五章 杀出重围
- 994 第九百八十六章 辞相摄政
- 995 第九百八十七章 高举大旗
- 996 第九百八十八章 内战爆发
- 997 第九百八十九章 长江拦截
- 998 第九百九十章 围城打援
- 999 第九百九十一章 望风而降
- 1000 第九百九十二章 高压监控
- 1001 第九百九十三章 范相议政
- 1002 第九百九十四章 主动出击
- 1003 第九百九十五章 走狗要烹
- 1004 第九百九十六章 临安投降
- 1005 第九百九十七章 再立新君
- 1006 第九百九十八章 当局者迷
- 1007 第九百九十九章 故人清照
- 1008 第一千章 家眷进京
- 1009 第一千零一章 分房方案
- 1010 第一千零二章 故友相聚
- 1011 第一千零三章 七大都统
- 1012 第一千零四章 梁山旧将
- 1013 第一千零五章 再举义旗
- 1014 第一千零六章 牵制力量
- 1015 第一千零七章 轻敌之患
- 1016 第一千零八章 夜战出击
- 1017 第一千零九章 关键一刀
- 1018 第一千零十章 被迫求援
- 1019 第一千零十一章 大名出兵
- 1020 第一千零十二章 调兵遣将
- 1021 第一千零十三章 夜袭大名
- 1022 第一千零十四章 横扫黄河
- 1023 第一千零十五章 措手不及
- 1024 第一千零十六章 大军杀至
- 1025 第一千零十七章 攻破徐州
- 1026 第一千零十八章 挥师北上
- 1027 第一千零十九章 三英拜主
- 1028 第一千零二十章 火烧任城
- 1029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深宫白事
- 1030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意外消息
- 1031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大举攻城(上)
- 1032 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大举攻城(下)
- 1033 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诛心之战
- 1034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汴梁哗变
- 1035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新闻早报
- 1036 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赵氏皇族
- 1037 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兵指大同
- 1038 第一千零三十章 小股金兵
- 1039 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夜战金兵
- 1040 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大军北上
- 1041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内讧爆发
- 1042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冀军哗变
- 1043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天赐良机
- 1044 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引金入瓮
- 1045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清河大战(上)
- 1046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清河大战(下)
- 1047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青儿遇母
- 1048 第一千零四十章 西湖祭灵
- 1049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名单风波
- 1050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草原来使
- 1051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中原巡视
- 1052 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攻克燕京
- 1053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高丽求援
- 1054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北伐高丽(上)
- 1055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北伐高丽(中)
- 1056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北伐高丽(下)
- 1057 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决战将至
- 1058 第一千零五十章 正式宣战
- 1059 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首战大定
- 1060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女真内讧
- 1061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金国投降
- 1062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夜灭室韦【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九百六十八章 灭国之战(二十一)
第九百六十八章 灭国之战(二十一)
临安城这几天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西北宋军在西夏连续大捷,已经攻到兴庆府城下的消息已传到了临安城,使临安城一片欢腾,人们走出家门载歌载舞,使庆祝活动达到了高潮。
同样,西夏大捷对天子赵构也极为重要,使他的皇位迅速得到了稳固,也使朝廷中支持太上皇复位的一股妖风嘎然而止,右范致虚随即提出一项议案,令出中书门即可,由于副国朱胜非的弃权,使这项提议以三比二在知政堂中得到通过,天子赵构随即批准施行,这就意味着,天子的旨意不需要太上皇副署即可颁布,这等于就堵住了太上皇干涉朝政的一条重要通道。
但这条法令也意味着天子赵构和太上皇赵佶之间的脸皮已彻底撕破,双方的回旋余地已经没有了。
不过,借着西夏大捷之风,天子赵构确实将太上皇赵佶越来越嚣张的气焰打了下去,赵佶也一时间陷入沉默。
这天上午,一艘画舫停在了隐龙山庄的西湖码头上,隐龙山庄也就是太上皇赵佶居住的别院,刚刚改名为隐龙山庄,从船上下来两人,为首之人正是尚书左丞黄潜善,在他身后跟着一人,却是被贬去明州出任造船使的杜充。
黄潜善虽然狠狠宰了杜家一笔钱,但他毕竟和杜家是同乡世交,如果不给杜充一点补偿,日后两家见面也不好交代,正好太上皇赵佶正在大力招揽百官之时,黄潜善便替杜充搭了桥,把他引荐给了太上皇赵佶。
杜充也是赵佶时代的老臣,从前就颇得赵佶器重,现在虽然在明州负责造船,但他在朝廷人脉比较广,还是有一定的作用,所以赵佶对他还是颇为笼络,使杜充很快便成为对赵佶忠心耿耿的一员。
两人来到山庄大门前,一名宦官出来笑道:“太上皇正在接待客人,两位请随我来,休息片刻,我再为两位禀报。”
黄潜善心中有点奇怪,这个时间点是他之前特地约好的,一般太上皇不会轻易改变约定,这会是谁来了?他忍不住问道:“不知太上皇在接见何人?”
宦官微微一笑,“在接见西夏驻临安使臣。”
“是安德良?”
“正是他,他临时求见,所以只好委屈两位稍等片刻了。”
“无妨!无妨!”
黄潜善心中狐疑,莫非太上皇要插手西夏了?他不好多问,便跟随宦官向休息处走去。
............
书房内,赵佶端在高处,一边喝茶,一边听西夏使安德良的哭诉,“西夏立国百年,和大宋相依而生,又常年为大宋篱藩,称臣于陛下,今西夏早已洗心革面,一心甘为大宋之臣,也愿意退还历年大宋之赏赐,割让河西沃土,怎奈西北宋军步步紧逼,西夏眼看有灭国之灾,灭国之危,生灵涂炭,大宋也曾身同感受,己所不欲,为何又要强加于西夏?恳请太上皇陛下给西夏一条生路,西夏万民子子孙孙愿为太上皇之子民,吾王也愿为太上皇之臣奴,十万火急,求太上皇救命于危难!“
赵佶本身毫不同情西夏,如果是他在位,恐怕他早就斥责李延庆灭西夏太慢,但现在的问题是,西夏大捷给他儿子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巩固了他儿子的皇位,使他废帝的计划受到重挫,他当然憎恨李延庆在西夏的大捷,他巴不得李延庆在西夏大败,全军覆灭才最好,那时他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废帝了。
西夏之战本身就是双刃剑,败了伤彼,赢了伤己,赵佶本来是想押李延庆大败,没想到最后的结果却是重重地打击了自己,使他这些天一直在极度郁闷中度过。
现在西夏使者来求他,倒让他意识到,儿子赵构的声望还没有结束,如果李延庆真的灭掉西夏,赵构的声望将会如日中天,彻底坐稳皇位,自己再想找借口废除他,就几乎不可能了。
想到这,赵佶缓缓道:“大宋是仁义之国,不会做绝人嗣裔之事,如果西夏能洗心革面,从此安心做大宋的属国,大宋也愿意放西夏一条生路,这件事朕可以答应,请安使臣回复贵王,让他安心,西夏不会被灭国。“
安德良大喜过望,砰砰磕头,“太上皇的仁慈,西夏万民将世世代代铭记于心!”
“去吧!朕会通知皇儿,让他立刻结束西夏战争。”
安德良痛哭流涕,再三叩谢而去。
赵佶负手在书房里走了片刻,考虑怎么向儿子赵构施压,这时,一名宦官在门口小声道:“陛下,黄左丞和杜船使已经等候多时了!“
赵佶这才想起今天要接见这二人,他忽然心念一转,说不定正好可以利用他们。
赵佶连忙道:“速宣他们来见朕!”
不多时,黄潜善和杜充被宦官领了进来,两人躬身行礼,“臣参见太上皇陛下!”
“两位爱卿免礼!“
“谢陛下!”
赵佶又他们二人坐下,他又坐回自己的高位,这是赵佶特别设计的座椅,要比普通座椅高大宽阔,坐在上面就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使下面的臣子都只能仰视他,使赵佶在平时接待臣子时就有了一种君临天下的满足感。
两名宫女进来奉了茶,赵佶笑着问杜充,“明州造船情况如何?”
明州就是今天的宁波,是目前宋朝最近的大海港和宋朝最大的造船场所,杜充被贬去明州造船,已经快两年了。
“启禀陛下,万石大船造了四艘,五千石大船造了二十艘,现在在全力建造三千石大船,都是海船,一年后,大概会造到百艘左右,作为海上贸易商船足够了。”
朝廷为了开辟财源,准备组建一支前往南洋各国的半官方商队,所以对海船的要求极大,使杜充这两年忙碌不堪,但杜充却是想尽早回到朝廷权力中枢,所以他这段时间几乎都呆在临安。
杜充话题一转又道:“陛下,造船已经告一段落,微臣很愿意为陛下效力,恳请陛下给微臣一个机会。”
赵佶点点头,却没有回答杜充的恳求,转头问黄潜善,“朱胜非是怎么回事?”
“回禀陛下,应该和原成都都转运使张吉有关,他是朱胜非的亲家,原本是曾秀麟的左膀右臂,曾秀麟被清算后,李延庆却没有拿张吉开刀,反而推荐他为三川副都转运使,官家也很痛快地批准了,这个人情朱胜非要还,应该就是这个缘故?“
“所以他就在关键时刻捅了朕一刀,他这个人情还得可真慷慨啊!”
“陛下,估计还是和李延庆在西夏大胜有关系,朱胜非见官家势头上升,他便有了投靠官家的念头。“
“哼!两面三刀的墙头草,等朕复位后,第一个就要收拾他。”
说到这,赵佶又道:“朕有件事要交给你们二人去做?”
“请陛下吩咐,臣等万死不辞!”
虽然这话有点夸张,不过他们的态度让赵佶很满意,他便对二人道:“你们去联络百官,要求接受西夏求和,发起倡议书,反对灭亡西夏,这不符合大宋仁义立国的德行,声势要做大,在民间也放出灭国不吉的谶语,给朕施压那个逆子创造条件!”
两人连忙躬身道:“微臣遵令!”
赵佶又对杜充道:“这件事你做好了,朕就把你调回京城,委任重职!”
杜充激动万分,连忙磕头,“微臣一定不会让陛下失望,微臣会发动所有人脉,为陛下促成此事献力!”
同样,西夏大捷对天子赵构也极为重要,使他的皇位迅速得到了稳固,也使朝廷中支持太上皇复位的一股妖风嘎然而止,右范致虚随即提出一项议案,令出中书门即可,由于副国朱胜非的弃权,使这项提议以三比二在知政堂中得到通过,天子赵构随即批准施行,这就意味着,天子的旨意不需要太上皇副署即可颁布,这等于就堵住了太上皇干涉朝政的一条重要通道。
但这条法令也意味着天子赵构和太上皇赵佶之间的脸皮已彻底撕破,双方的回旋余地已经没有了。
不过,借着西夏大捷之风,天子赵构确实将太上皇赵佶越来越嚣张的气焰打了下去,赵佶也一时间陷入沉默。
这天上午,一艘画舫停在了隐龙山庄的西湖码头上,隐龙山庄也就是太上皇赵佶居住的别院,刚刚改名为隐龙山庄,从船上下来两人,为首之人正是尚书左丞黄潜善,在他身后跟着一人,却是被贬去明州出任造船使的杜充。
黄潜善虽然狠狠宰了杜家一笔钱,但他毕竟和杜家是同乡世交,如果不给杜充一点补偿,日后两家见面也不好交代,正好太上皇赵佶正在大力招揽百官之时,黄潜善便替杜充搭了桥,把他引荐给了太上皇赵佶。
杜充也是赵佶时代的老臣,从前就颇得赵佶器重,现在虽然在明州负责造船,但他在朝廷人脉比较广,还是有一定的作用,所以赵佶对他还是颇为笼络,使杜充很快便成为对赵佶忠心耿耿的一员。
两人来到山庄大门前,一名宦官出来笑道:“太上皇正在接待客人,两位请随我来,休息片刻,我再为两位禀报。”
黄潜善心中有点奇怪,这个时间点是他之前特地约好的,一般太上皇不会轻易改变约定,这会是谁来了?他忍不住问道:“不知太上皇在接见何人?”
宦官微微一笑,“在接见西夏驻临安使臣。”
“是安德良?”
“正是他,他临时求见,所以只好委屈两位稍等片刻了。”
“无妨!无妨!”
黄潜善心中狐疑,莫非太上皇要插手西夏了?他不好多问,便跟随宦官向休息处走去。
............
书房内,赵佶端在高处,一边喝茶,一边听西夏使安德良的哭诉,“西夏立国百年,和大宋相依而生,又常年为大宋篱藩,称臣于陛下,今西夏早已洗心革面,一心甘为大宋之臣,也愿意退还历年大宋之赏赐,割让河西沃土,怎奈西北宋军步步紧逼,西夏眼看有灭国之灾,灭国之危,生灵涂炭,大宋也曾身同感受,己所不欲,为何又要强加于西夏?恳请太上皇陛下给西夏一条生路,西夏万民子子孙孙愿为太上皇之子民,吾王也愿为太上皇之臣奴,十万火急,求太上皇救命于危难!“
赵佶本身毫不同情西夏,如果是他在位,恐怕他早就斥责李延庆灭西夏太慢,但现在的问题是,西夏大捷给他儿子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巩固了他儿子的皇位,使他废帝的计划受到重挫,他当然憎恨李延庆在西夏的大捷,他巴不得李延庆在西夏大败,全军覆灭才最好,那时他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废帝了。
西夏之战本身就是双刃剑,败了伤彼,赢了伤己,赵佶本来是想押李延庆大败,没想到最后的结果却是重重地打击了自己,使他这些天一直在极度郁闷中度过。
现在西夏使者来求他,倒让他意识到,儿子赵构的声望还没有结束,如果李延庆真的灭掉西夏,赵构的声望将会如日中天,彻底坐稳皇位,自己再想找借口废除他,就几乎不可能了。
想到这,赵佶缓缓道:“大宋是仁义之国,不会做绝人嗣裔之事,如果西夏能洗心革面,从此安心做大宋的属国,大宋也愿意放西夏一条生路,这件事朕可以答应,请安使臣回复贵王,让他安心,西夏不会被灭国。“
安德良大喜过望,砰砰磕头,“太上皇的仁慈,西夏万民将世世代代铭记于心!”
“去吧!朕会通知皇儿,让他立刻结束西夏战争。”
安德良痛哭流涕,再三叩谢而去。
赵佶负手在书房里走了片刻,考虑怎么向儿子赵构施压,这时,一名宦官在门口小声道:“陛下,黄左丞和杜船使已经等候多时了!“
赵佶这才想起今天要接见这二人,他忽然心念一转,说不定正好可以利用他们。
赵佶连忙道:“速宣他们来见朕!”
不多时,黄潜善和杜充被宦官领了进来,两人躬身行礼,“臣参见太上皇陛下!”
“两位爱卿免礼!“
“谢陛下!”
赵佶又他们二人坐下,他又坐回自己的高位,这是赵佶特别设计的座椅,要比普通座椅高大宽阔,坐在上面就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使下面的臣子都只能仰视他,使赵佶在平时接待臣子时就有了一种君临天下的满足感。
两名宫女进来奉了茶,赵佶笑着问杜充,“明州造船情况如何?”
明州就是今天的宁波,是目前宋朝最近的大海港和宋朝最大的造船场所,杜充被贬去明州造船,已经快两年了。
“启禀陛下,万石大船造了四艘,五千石大船造了二十艘,现在在全力建造三千石大船,都是海船,一年后,大概会造到百艘左右,作为海上贸易商船足够了。”
朝廷为了开辟财源,准备组建一支前往南洋各国的半官方商队,所以对海船的要求极大,使杜充这两年忙碌不堪,但杜充却是想尽早回到朝廷权力中枢,所以他这段时间几乎都呆在临安。
杜充话题一转又道:“陛下,造船已经告一段落,微臣很愿意为陛下效力,恳请陛下给微臣一个机会。”
赵佶点点头,却没有回答杜充的恳求,转头问黄潜善,“朱胜非是怎么回事?”
“回禀陛下,应该和原成都都转运使张吉有关,他是朱胜非的亲家,原本是曾秀麟的左膀右臂,曾秀麟被清算后,李延庆却没有拿张吉开刀,反而推荐他为三川副都转运使,官家也很痛快地批准了,这个人情朱胜非要还,应该就是这个缘故?“
“所以他就在关键时刻捅了朕一刀,他这个人情还得可真慷慨啊!”
“陛下,估计还是和李延庆在西夏大胜有关系,朱胜非见官家势头上升,他便有了投靠官家的念头。“
“哼!两面三刀的墙头草,等朕复位后,第一个就要收拾他。”
说到这,赵佶又道:“朕有件事要交给你们二人去做?”
“请陛下吩咐,臣等万死不辞!”
虽然这话有点夸张,不过他们的态度让赵佶很满意,他便对二人道:“你们去联络百官,要求接受西夏求和,发起倡议书,反对灭亡西夏,这不符合大宋仁义立国的德行,声势要做大,在民间也放出灭国不吉的谶语,给朕施压那个逆子创造条件!”
两人连忙躬身道:“微臣遵令!”
赵佶又对杜充道:“这件事你做好了,朕就把你调回京城,委任重职!”
杜充激动万分,连忙磕头,“微臣一定不会让陛下失望,微臣会发动所有人脉,为陛下促成此事献力!”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