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65 第九百五十七章 灭国之战(十)
- 966 第九百五十八章 灭国之战(十一)
- 967 第九百五十九章 灭国之战(十二)
- 968 第九百六十章 灭国之战(十三)
- 969 第九百六十一章 灭国之战(十四)
- 970 第九百六十二章 灭国之战(十五)
- 971 第九百六十三章 灭国之战(十六)
- 972 第九百六十四章 灭国之战(十七)
- 973 第九百六十五章 灭国之战(十八)
- 974 第九百六十六章 灭国之战(十九)
- 975 第九百六十七章 灭国之战(二十)
- 976 第九百六十八章 灭国之战(二十一)
- 977 第九百六十七章 灭国之战(二十二)
- 978 第九百七十章 灭国之战(二十三)
- 979 第九百七十一章 灭国之战(二十四)
- 980 第九百七十二章 西夏灭国
- 981 第九百七十三章 城门冲突
- 982 第九百七十四章 三件急信
- 983 第九百七十五章 钦差到来
- 984 第九百七十六章 回京准备
- 985 第九百七十七章 鄂州访旧
- 986 第九百七十八章 最后一环
- 987 第九百七十九章 消息泄露
- 988 第九百八十章 城门遇刺
- 989 第九百八十一章 形势混乱
- 990 第九百八十二章 惊魂之变(上)
- 991 第九百八十三章 惊魂之变(中)
- 992 第九百八十四章 惊魂之变(下)
- 993 第九百八十五章 杀出重围
- 994 第九百八十六章 辞相摄政
- 995 第九百八十七章 高举大旗
- 996 第九百八十八章 内战爆发
- 997 第九百八十九章 长江拦截
- 998 第九百九十章 围城打援
- 999 第九百九十一章 望风而降
- 1000 第九百九十二章 高压监控
- 1001 第九百九十三章 范相议政
- 1002 第九百九十四章 主动出击
- 1003 第九百九十五章 走狗要烹
- 1004 第九百九十六章 临安投降
- 1005 第九百九十七章 再立新君
- 1006 第九百九十八章 当局者迷
- 1007 第九百九十九章 故人清照
- 1008 第一千章 家眷进京
- 1009 第一千零一章 分房方案
- 1010 第一千零二章 故友相聚
- 1011 第一千零三章 七大都统
- 1012 第一千零四章 梁山旧将
- 1013 第一千零五章 再举义旗
- 1014 第一千零六章 牵制力量
- 1015 第一千零七章 轻敌之患
- 1016 第一千零八章 夜战出击
- 1017 第一千零九章 关键一刀
- 1018 第一千零十章 被迫求援
- 1019 第一千零十一章 大名出兵
- 1020 第一千零十二章 调兵遣将
- 1021 第一千零十三章 夜袭大名
- 1022 第一千零十四章 横扫黄河
- 1023 第一千零十五章 措手不及
- 1024 第一千零十六章 大军杀至
- 1025 第一千零十七章 攻破徐州
- 1026 第一千零十八章 挥师北上
- 1027 第一千零十九章 三英拜主
- 1028 第一千零二十章 火烧任城
- 1029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深宫白事
- 1030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意外消息
- 1031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大举攻城(上)
- 1032 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大举攻城(下)
- 1033 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诛心之战
- 1034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汴梁哗变
- 1035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新闻早报
- 1036 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赵氏皇族
- 1037 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兵指大同
- 1038 第一千零三十章 小股金兵
- 1039 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夜战金兵
- 1040 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大军北上
- 1041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内讧爆发
- 1042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冀军哗变
- 1043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天赐良机
- 1044 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引金入瓮
- 1045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清河大战(上)
- 1046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清河大战(下)
- 1047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青儿遇母
- 1048 第一千零四十章 西湖祭灵
- 1049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名单风波
- 1050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草原来使
- 1051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中原巡视
- 1052 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攻克燕京
- 1053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高丽求援
- 1054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北伐高丽(上)
- 1055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北伐高丽(中)
- 1056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北伐高丽(下)
- 1057 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决战将至
- 1058 第一千零五十章 正式宣战
- 1059 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首战大定
- 1060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女真内讧
- 1061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金国投降
- 1062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夜灭室韦【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九百六十七章 灭国之战(二十)
第九百六十七章 灭国之战(二十)
两人来到中军大帐坐下,李延庆让亲兵上了茶,刘韐喝了口热茶,又笑着继续刚才的话题,“金夏结盟后又签署了一个副本,如果西夏遇到灭国危机,金国须接收并保护西夏的贵族和重臣,并帮助西夏复国,具体还有更详细的条款,应该就是基于这一条,西夏权贵才开始转移财产,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西夏应该多次向金国求援了。“
“说得没错,光我知道,西夏已经两次向金国求援,但大同府的金兵始终按兵不动,这足以说明金国现在不想和我们翻脸,也说明金国征讨漠北各部不太顺利。”
“说到征讨漠北,我倒听到一个消息,都元帅在背后支持漠北各部吧!”
李延庆当然知道这是刘子羽告诉了父亲,他沉吟一下道:“我知道这件事迟早会被公开,不过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功,不能被金国知道,否则大同金兵会出兵破坏,所以希望刘经略绝对保密此事,连朝廷也不能说!”
刘韐一惊,连忙道:“我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当然会绝对保密,不过都元帅是否在暗指朝廷中有人勾结金国?”
“刘经略觉得朝中大臣个个忠直,没有勾结金国的人?“
刘韐沉默了,怎么可能呢?任何朝代都不乏奸佞,宋朝又岂能例外?
沉默片刻,他点了点头,”李都帅说得对,这件事关系重大,必须严格保密,犬子把这件事告诉我,我已再三叮嘱他,不可有半点泄露。“
李延庆淡淡道:“我并非故意隐瞒朝廷,只是想等这件事做成后,再向朝廷汇报,如果有人不满,说我李延庆目无朝廷,那我也没有办法了。”
“如果是那样,我愿替李都帅分担一部分责任,这件事是李都帅和我商量后决定的。”
望着刘韐正直的目光,李延庆心中感动,他笑了笑又问道:“说说河西吧!河西情况如何?”
“河西非常顺利,我已经拿下了沙洲,目前在沙洲敦煌县驻兵五千,我将河西临时都督府设在甘州张掖县,什么时候还请都帅去视察河西?“
“我当然要去,但现在不行,等灭了西夏再说吧!其实我更关心,河西民众是否肯依附大宋?”
刘韐微微一笑,“如果说他们心悦诚服忠诚于大宋,那也不太现实,其实主要还是利益,我的赋税要比西夏低得很多,而且头三年免税,并且承认他们祖先留下的牧场,不侵夺他们的财产,这些利益和诚意足以让他们接受大宋统治河西,为大宋平稳接管河西打下基础,我已写信给朝廷,请朝廷速派官员前来接收河西。“
李延庆沉默一下道:“我已向朝廷推荐刘经略为首任河西经略使,相信朝廷会接受我的建议。”
刘韐摇摇头,“未必啊!“
刘韐话中话,李延庆也心知肚明,两人一时沉默,过了片刻,刘韐低声道:“难道太上皇真要复辟?”
李延庆注意到刘韐是用复辟这个略带贬义的词,而不是用复位这个词,可见他并不希望赵佶重登帝位,李延庆沉吟一下道:“我可以明确告诉刘经略,我会坚决捍卫官家的帝位,是我拥立官家登基,我绝不会容许有人推翻他,这是我的原则,如果刘经略与我道不同,我们最好避免谈及此事。”
刘韐笑了起来,“我也是官家的拥戴者,坦率地说,我很不赞成太上皇再次登基,大宋要向前走,要有年轻的活力和生机,而不是倒退,我承认太上皇有心机有手腕,但大宋日趋腐朽,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反,官家是一个很好的帝王,或许他在对金国上也稍显软弱,但他勤政、节俭、自律,能够爱惜百姓,致力于大宋恢复繁荣,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全力支持他。“
李延庆点点头,“希望西夏大胜能给官家带去威望,支撑他的帝位。”
“所以我要劝都帅,灭西夏宜早不宜迟。”
“刘经略听到什么消息了吗?”
刘韐见左右无人,便压低声音道:“我昨天在路上得到一个消息,秦桧巡视熙河路时拉拢凤翔知府姚秀弘,姚秀弘假意接受他的拉拢,秦桧在酒后告诉姚秀弘,太上皇已经控制了一半的御林军和临安驻军,很可能要发生政变了,姚秀弘立刻派人送信给我。”
李延庆负手走了几步,历史上大概这个时候发生了刘、苗兵变,他原以为自己改变了历史,刘、苗兵变不会再发生了,现在他忽然意识到,刘、苗兵变很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发生。
想到这,李延庆觉得自己必须立刻提醒赵构。
就在这时,亲王在帐外禀报,“启禀都统,兴庆府城内来了两个大臣,说是封西夏皇帝之令来和都统和谈。”
“是什么人?”
“是相国曹价和兵部尚书英贵。”
李延庆冷冷笑了起来,这两人都向外大量转移财富,他还居然有脸代表皇帝来谈判。
刘韐笑道:“谈一谈其实无妨,如果他们皇帝愿意出城投降,可以饶他们皇族一命,把他们送去临安,这对收服党项族和以后稳固西夏地区的统制有好处。”
李延庆想了想便笑道:“我没有精力与他们啰嗦,不如刘经略替我和他们谈判,没有问题吧!”
刘韐哈哈一笑,“都帅倒是会抓壮丁,看来我是来得太及时了。”
“谁说不是呢?刘经略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就叫恰逢其时。”
两人对望一眼,一起大笑起来。
.......
曹价和英贵进入了宋军大营,随即被领到副帐稍候,两人心情都有点沉重,他们亲眼看见了宋军的士气高昂和训练有素。
英贵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宋军大营没有一个散乱的士兵,所有士兵都是成排成列行走,再仔细看就是两人成排,三人成列,大帐和各种物品整齐地有序,地上干干净净,这些细节足以证明了宋军的训练有素,也证明这支宋军已经不是从前西夏对阵百年的那支腐朽宋军了。
大帐内两人沉默无言,良久,英贵叹口气道:“这次谈判天子恐怕要失望了。”
曹价摇摇头,“我们尽力吧!寻找一切可能和解的机会。”
这时,帐外传来脚步声,两人连忙起身,只见一名年约五十岁的中年文官走了进来,两人都愣住了,传言李延庆才二十岁,此人怎么看都不可能是李延庆,他们目光又向此人身后望去,再没有别人了。
中年男子微微一笑,“在下熙河路经略使刘韐,特代表我家都元帅接待二位!”
曹价略有些不悦,“我是西夏国宰相,难道和你们都元帅和谈的资格都没有吗?”
刘韐淡淡道:“曹相国可以选择不谈。”
英贵连忙打个哈哈,解释道:“刘使君不要误会,我们天子有一封给李都统的亲笔信,嘱咐我们亲自交给李都统,曹相国是这个意思。”
“无妨,我可以代交。”
曹价也回过味,他们现在没有选择余地,他只得默认了宋军的安排,将信递给刘韐。
刘韐将信交给一名李延庆的亲兵,亲兵飞奔而去,刘韐这才一摆手,“两位请坐吧!”
副帐其实也颇为宽敞,一点不觉得憋闷,两人在一张宽大的桌前坐下,刘韐在他们对面坐下,李延庆的主簿曹叶也坐刘韐身旁,摆开纸笔,他作为刘韐的谈判助手,负责全程记录双方的谈判。
曹价心中还是不太舒服,便给英贵使个眼色,让他开口,英贵会意,便欠身道:“宋夏两国征战了百年,也和解了百年,这两年西夏正是国力比较衰弱之时,也无意和宋朝交战,所以上次达成停战妥协后,西夏一直恪守双方约定的边界,对近深入西夏的青岗寨也从不去骚扰,这是我们的诚意体现,但这次宋军突然撕破了协议,践踏西夏的诚意,我们深表遗憾。“
刘韐笑了笑,“宋夏交战一百多年来,宋朝对贵国的诚意已是深有领教,所以在这里不要提什么诚意,至于撕毁协议,那只是一纸停战协议,上面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也就是说,双方可以随时开战,所以也谈不上什么撕毁协议,如果贵方一定要拿协议说事,那真没有什么可商谈的必要。“
刘韐直接怼了回去,什么时候了,居然还要拿大道理压人,那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了。
这还因为刘韐是文官,涵养好,给他们面子,要是李延庆坐在这里,当即就令人乱棍把他们打出去了,什么时候了,还不跪下乞怜,居然还来指责违反协议。
曹价摆摆手,让英贵不要再提这次,他沉吟一下道:“只要贵军能退兵,我们西夏愿意做出如下让步,第一,西夏愿去除帝号,向大宋称臣,做大宋的藩国;第二,每年向大宋进贡羊三十万只,以前大宋的岁币,我们会逐年返回;第三,宋夏签署永久和平协议,西夏以书面方式保证百年内不侵犯大宋一寸土地;第四,西夏历年抓捕宋朝平民当全部送还,并适当给于他们补偿;第五,西夏愿意与宋朝结成抗金同盟,共同对抗金国,以上五条充分显示了西夏的诚意,恳请贵军仔细考虑。“
刘韐微微一笑,“我相信你们的诚意,不过这五条比较适合双方在边疆作战,西夏战败的情况下采用,并不是适合现在的情形,当然,我无权做出任何决定。我立刻向都元帅汇报,由他来决定。”
这时,曹叶已经写完了,把备忘录拿给刘韐细看,刘韐看了一遍,便对曹叶道:“可以,拿给李都帅过目。”
曹叶匆匆去了,不多时便回来了,附耳给刘韐说几句,刘韐点点头,对神情紧张的两人道:“都元帅不能接受你们的条件,如果你们决定都元帅级别太小,也可以派人去临安交涉,都元帅会服从朝廷的决定,那我就只能失陪了。“
刘韐起身要走,英贵连忙喊道:“刘经略请留步,其实我们还第六条。”
这就是所谓的谈判,本质上和菜场讨价还价差不多,西夏方不可能一步到位,见对方要结束和谈,连忙又抛出新的让步。
刘韐又坐下来,点点头道:“我们愿意洗耳恭听!”
英贵和曹价低声商量一下,英贵便叹口气道:“我们答应把河西四州割让给大宋,这是我们最大的让步了,请李都统一定要答应。“
曹叶再次出去了,片刻,他拿了一封信回来,把信交给了刘韐,刘韐看了看,便将信递给英贵,”我们都帅认为,现在应该是宋军提条件,这就是我们条件,你们回去复命吧!“
英贵打开信封,曹价也急忙凑上前细看,两人顿时被里面条件惊得目瞪口呆。
刘韐淡淡道:“刚我也说过,如果你们觉得李都帅谈判不够资格,你们可以派人去临安和朝廷协商,如果朝廷做出决定,我们会按照朝廷的决策执行,我说得够多了,两位请回吧!”
............
曹价和英贵二人无比失落地返回了兴庆府,他们回到皇宫,李乾顺和一班大臣都在这里等候了。
当李乾顺看完李延庆亲手所书的条件,顿时脸色铁青,他一挥手,对英贵道:“英尚书念给大家听!”
英贵只得逐条宣读。
一、兴庆府守军必须立刻缴械投降,如投降诚意足够,宋军可以取消投降仪式。
二、西夏投降,西夏李氏皇族以及后妃由宋军护送前往临安,西夏王可以保证封异姓王殊荣,个人财物得以保留。
三、西夏投降,宋军将善待党项族各部,不侵夺其财产和土地,准其子孙世代居住在贺南山下。
四、西夏投降,宋军将严管军纪,不准出现任何掠夺百姓现象。
五、西夏投降,宋朝将恢复唐朝时河朔地区的疆域及其州县,也将酌情提拔部分懂汉文的党项人为州县官员。
以上五条为京兆军最后条件,若城破投降,以上条件将酌情缩减。
英贵读了出来,大殿内顿时群情激奋,李察哥大怒道:“李延庆欺人太甚,我西夏尚有五万大军,还不知鹿死谁手,让他等着看,看谁笑到最后。”
焦彦挺也摇头道:”这就是灭国条件,我们答应了,西夏就灭亡了,我对不起历代为建立西夏抛洒血泪的先辈,宁可战死,也绝不答应这种屈辱条件!“
这时,曹价摆摆手,对众人道:”这只是李延庆的条件,并不是大宋的条件,我应该想办法用最快速度赶去临安和宋朝的君臣协商,事情或许会有转机。“
李乾顺精神一振,“这是一个好办法,可以实施,焦尚书长期和宋朝打交道,这件事朕交给你了。”
焦彦挺躬身道:“臣绝不辱命!”
英贵却补充道:“从这里到临安再返回来,以马蹄昼夜不停的奔跑,最快也要一个月时间,关键是这个月我们是否能够守住兴庆府?”
众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才是关键了,李乾顺想了想,目光终于投向了李察哥。“
“晋王殿下,指挥城内军民抗战的大权,朕就交给你了。”
李察哥躬身行一礼,“臣也绝不辱命!”
“说得没错,光我知道,西夏已经两次向金国求援,但大同府的金兵始终按兵不动,这足以说明金国现在不想和我们翻脸,也说明金国征讨漠北各部不太顺利。”
“说到征讨漠北,我倒听到一个消息,都元帅在背后支持漠北各部吧!”
李延庆当然知道这是刘子羽告诉了父亲,他沉吟一下道:“我知道这件事迟早会被公开,不过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功,不能被金国知道,否则大同金兵会出兵破坏,所以希望刘经略绝对保密此事,连朝廷也不能说!”
刘韐一惊,连忙道:“我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当然会绝对保密,不过都元帅是否在暗指朝廷中有人勾结金国?”
“刘经略觉得朝中大臣个个忠直,没有勾结金国的人?“
刘韐沉默了,怎么可能呢?任何朝代都不乏奸佞,宋朝又岂能例外?
沉默片刻,他点了点头,”李都帅说得对,这件事关系重大,必须严格保密,犬子把这件事告诉我,我已再三叮嘱他,不可有半点泄露。“
李延庆淡淡道:“我并非故意隐瞒朝廷,只是想等这件事做成后,再向朝廷汇报,如果有人不满,说我李延庆目无朝廷,那我也没有办法了。”
“如果是那样,我愿替李都帅分担一部分责任,这件事是李都帅和我商量后决定的。”
望着刘韐正直的目光,李延庆心中感动,他笑了笑又问道:“说说河西吧!河西情况如何?”
“河西非常顺利,我已经拿下了沙洲,目前在沙洲敦煌县驻兵五千,我将河西临时都督府设在甘州张掖县,什么时候还请都帅去视察河西?“
“我当然要去,但现在不行,等灭了西夏再说吧!其实我更关心,河西民众是否肯依附大宋?”
刘韐微微一笑,“如果说他们心悦诚服忠诚于大宋,那也不太现实,其实主要还是利益,我的赋税要比西夏低得很多,而且头三年免税,并且承认他们祖先留下的牧场,不侵夺他们的财产,这些利益和诚意足以让他们接受大宋统治河西,为大宋平稳接管河西打下基础,我已写信给朝廷,请朝廷速派官员前来接收河西。“
李延庆沉默一下道:“我已向朝廷推荐刘经略为首任河西经略使,相信朝廷会接受我的建议。”
刘韐摇摇头,“未必啊!“
刘韐话中话,李延庆也心知肚明,两人一时沉默,过了片刻,刘韐低声道:“难道太上皇真要复辟?”
李延庆注意到刘韐是用复辟这个略带贬义的词,而不是用复位这个词,可见他并不希望赵佶重登帝位,李延庆沉吟一下道:“我可以明确告诉刘经略,我会坚决捍卫官家的帝位,是我拥立官家登基,我绝不会容许有人推翻他,这是我的原则,如果刘经略与我道不同,我们最好避免谈及此事。”
刘韐笑了起来,“我也是官家的拥戴者,坦率地说,我很不赞成太上皇再次登基,大宋要向前走,要有年轻的活力和生机,而不是倒退,我承认太上皇有心机有手腕,但大宋日趋腐朽,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反,官家是一个很好的帝王,或许他在对金国上也稍显软弱,但他勤政、节俭、自律,能够爱惜百姓,致力于大宋恢复繁荣,就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全力支持他。“
李延庆点点头,“希望西夏大胜能给官家带去威望,支撑他的帝位。”
“所以我要劝都帅,灭西夏宜早不宜迟。”
“刘经略听到什么消息了吗?”
刘韐见左右无人,便压低声音道:“我昨天在路上得到一个消息,秦桧巡视熙河路时拉拢凤翔知府姚秀弘,姚秀弘假意接受他的拉拢,秦桧在酒后告诉姚秀弘,太上皇已经控制了一半的御林军和临安驻军,很可能要发生政变了,姚秀弘立刻派人送信给我。”
李延庆负手走了几步,历史上大概这个时候发生了刘、苗兵变,他原以为自己改变了历史,刘、苗兵变不会再发生了,现在他忽然意识到,刘、苗兵变很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发生。
想到这,李延庆觉得自己必须立刻提醒赵构。
就在这时,亲王在帐外禀报,“启禀都统,兴庆府城内来了两个大臣,说是封西夏皇帝之令来和都统和谈。”
“是什么人?”
“是相国曹价和兵部尚书英贵。”
李延庆冷冷笑了起来,这两人都向外大量转移财富,他还居然有脸代表皇帝来谈判。
刘韐笑道:“谈一谈其实无妨,如果他们皇帝愿意出城投降,可以饶他们皇族一命,把他们送去临安,这对收服党项族和以后稳固西夏地区的统制有好处。”
李延庆想了想便笑道:“我没有精力与他们啰嗦,不如刘经略替我和他们谈判,没有问题吧!”
刘韐哈哈一笑,“都帅倒是会抓壮丁,看来我是来得太及时了。”
“谁说不是呢?刘经略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就叫恰逢其时。”
两人对望一眼,一起大笑起来。
.......
曹价和英贵进入了宋军大营,随即被领到副帐稍候,两人心情都有点沉重,他们亲眼看见了宋军的士气高昂和训练有素。
英贵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宋军大营没有一个散乱的士兵,所有士兵都是成排成列行走,再仔细看就是两人成排,三人成列,大帐和各种物品整齐地有序,地上干干净净,这些细节足以证明了宋军的训练有素,也证明这支宋军已经不是从前西夏对阵百年的那支腐朽宋军了。
大帐内两人沉默无言,良久,英贵叹口气道:“这次谈判天子恐怕要失望了。”
曹价摇摇头,“我们尽力吧!寻找一切可能和解的机会。”
这时,帐外传来脚步声,两人连忙起身,只见一名年约五十岁的中年文官走了进来,两人都愣住了,传言李延庆才二十岁,此人怎么看都不可能是李延庆,他们目光又向此人身后望去,再没有别人了。
中年男子微微一笑,“在下熙河路经略使刘韐,特代表我家都元帅接待二位!”
曹价略有些不悦,“我是西夏国宰相,难道和你们都元帅和谈的资格都没有吗?”
刘韐淡淡道:“曹相国可以选择不谈。”
英贵连忙打个哈哈,解释道:“刘使君不要误会,我们天子有一封给李都统的亲笔信,嘱咐我们亲自交给李都统,曹相国是这个意思。”
“无妨,我可以代交。”
曹价也回过味,他们现在没有选择余地,他只得默认了宋军的安排,将信递给刘韐。
刘韐将信交给一名李延庆的亲兵,亲兵飞奔而去,刘韐这才一摆手,“两位请坐吧!”
副帐其实也颇为宽敞,一点不觉得憋闷,两人在一张宽大的桌前坐下,刘韐在他们对面坐下,李延庆的主簿曹叶也坐刘韐身旁,摆开纸笔,他作为刘韐的谈判助手,负责全程记录双方的谈判。
曹价心中还是不太舒服,便给英贵使个眼色,让他开口,英贵会意,便欠身道:“宋夏两国征战了百年,也和解了百年,这两年西夏正是国力比较衰弱之时,也无意和宋朝交战,所以上次达成停战妥协后,西夏一直恪守双方约定的边界,对近深入西夏的青岗寨也从不去骚扰,这是我们的诚意体现,但这次宋军突然撕破了协议,践踏西夏的诚意,我们深表遗憾。“
刘韐笑了笑,“宋夏交战一百多年来,宋朝对贵国的诚意已是深有领教,所以在这里不要提什么诚意,至于撕毁协议,那只是一纸停战协议,上面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也就是说,双方可以随时开战,所以也谈不上什么撕毁协议,如果贵方一定要拿协议说事,那真没有什么可商谈的必要。“
刘韐直接怼了回去,什么时候了,居然还要拿大道理压人,那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了。
这还因为刘韐是文官,涵养好,给他们面子,要是李延庆坐在这里,当即就令人乱棍把他们打出去了,什么时候了,还不跪下乞怜,居然还来指责违反协议。
曹价摆摆手,让英贵不要再提这次,他沉吟一下道:“只要贵军能退兵,我们西夏愿意做出如下让步,第一,西夏愿去除帝号,向大宋称臣,做大宋的藩国;第二,每年向大宋进贡羊三十万只,以前大宋的岁币,我们会逐年返回;第三,宋夏签署永久和平协议,西夏以书面方式保证百年内不侵犯大宋一寸土地;第四,西夏历年抓捕宋朝平民当全部送还,并适当给于他们补偿;第五,西夏愿意与宋朝结成抗金同盟,共同对抗金国,以上五条充分显示了西夏的诚意,恳请贵军仔细考虑。“
刘韐微微一笑,“我相信你们的诚意,不过这五条比较适合双方在边疆作战,西夏战败的情况下采用,并不是适合现在的情形,当然,我无权做出任何决定。我立刻向都元帅汇报,由他来决定。”
这时,曹叶已经写完了,把备忘录拿给刘韐细看,刘韐看了一遍,便对曹叶道:“可以,拿给李都帅过目。”
曹叶匆匆去了,不多时便回来了,附耳给刘韐说几句,刘韐点点头,对神情紧张的两人道:“都元帅不能接受你们的条件,如果你们决定都元帅级别太小,也可以派人去临安交涉,都元帅会服从朝廷的决定,那我就只能失陪了。“
刘韐起身要走,英贵连忙喊道:“刘经略请留步,其实我们还第六条。”
这就是所谓的谈判,本质上和菜场讨价还价差不多,西夏方不可能一步到位,见对方要结束和谈,连忙又抛出新的让步。
刘韐又坐下来,点点头道:“我们愿意洗耳恭听!”
英贵和曹价低声商量一下,英贵便叹口气道:“我们答应把河西四州割让给大宋,这是我们最大的让步了,请李都统一定要答应。“
曹叶再次出去了,片刻,他拿了一封信回来,把信交给了刘韐,刘韐看了看,便将信递给英贵,”我们都帅认为,现在应该是宋军提条件,这就是我们条件,你们回去复命吧!“
英贵打开信封,曹价也急忙凑上前细看,两人顿时被里面条件惊得目瞪口呆。
刘韐淡淡道:“刚我也说过,如果你们觉得李都帅谈判不够资格,你们可以派人去临安和朝廷协商,如果朝廷做出决定,我们会按照朝廷的决策执行,我说得够多了,两位请回吧!”
............
曹价和英贵二人无比失落地返回了兴庆府,他们回到皇宫,李乾顺和一班大臣都在这里等候了。
当李乾顺看完李延庆亲手所书的条件,顿时脸色铁青,他一挥手,对英贵道:“英尚书念给大家听!”
英贵只得逐条宣读。
一、兴庆府守军必须立刻缴械投降,如投降诚意足够,宋军可以取消投降仪式。
二、西夏投降,西夏李氏皇族以及后妃由宋军护送前往临安,西夏王可以保证封异姓王殊荣,个人财物得以保留。
三、西夏投降,宋军将善待党项族各部,不侵夺其财产和土地,准其子孙世代居住在贺南山下。
四、西夏投降,宋军将严管军纪,不准出现任何掠夺百姓现象。
五、西夏投降,宋朝将恢复唐朝时河朔地区的疆域及其州县,也将酌情提拔部分懂汉文的党项人为州县官员。
以上五条为京兆军最后条件,若城破投降,以上条件将酌情缩减。
英贵读了出来,大殿内顿时群情激奋,李察哥大怒道:“李延庆欺人太甚,我西夏尚有五万大军,还不知鹿死谁手,让他等着看,看谁笑到最后。”
焦彦挺也摇头道:”这就是灭国条件,我们答应了,西夏就灭亡了,我对不起历代为建立西夏抛洒血泪的先辈,宁可战死,也绝不答应这种屈辱条件!“
这时,曹价摆摆手,对众人道:”这只是李延庆的条件,并不是大宋的条件,我应该想办法用最快速度赶去临安和宋朝的君臣协商,事情或许会有转机。“
李乾顺精神一振,“这是一个好办法,可以实施,焦尚书长期和宋朝打交道,这件事朕交给你了。”
焦彦挺躬身道:“臣绝不辱命!”
英贵却补充道:“从这里到临安再返回来,以马蹄昼夜不停的奔跑,最快也要一个月时间,关键是这个月我们是否能够守住兴庆府?”
众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才是关键了,李乾顺想了想,目光终于投向了李察哥。“
“晋王殿下,指挥城内军民抗战的大权,朕就交给你了。”
李察哥躬身行一礼,“臣也绝不辱命!”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