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55 第九百四十七章 紧急应对
- 956 第九百四十八章 灭国之战(一)
- 957 第九百四十九章 灭国之战(二)
- 958 第九百五十章 灭国之战(三)
- 959 第九百五十一章 灭国之战(四)
- 960 第九百五十二章 灭国之战(五)
- 961 第九百五十三章 灭国之战(六)
- 962 第九百五十四章 灭国之战(七)
- 963 第九百五十五章 灭国之战(八)
- 964 第九百五十六章 灭国之战(九)
- 965 第九百五十七章 灭国之战(十)
- 966 第九百五十八章 灭国之战(十一)
- 967 第九百五十九章 灭国之战(十二)
- 968 第九百六十章 灭国之战(十三)
- 969 第九百六十一章 灭国之战(十四)
- 970 第九百六十二章 灭国之战(十五)
- 971 第九百六十三章 灭国之战(十六)
- 972 第九百六十四章 灭国之战(十七)
- 973 第九百六十五章 灭国之战(十八)
- 974 第九百六十六章 灭国之战(十九)
- 975 第九百六十七章 灭国之战(二十)
- 976 第九百六十八章 灭国之战(二十一)
- 977 第九百六十七章 灭国之战(二十二)
- 978 第九百七十章 灭国之战(二十三)
- 979 第九百七十一章 灭国之战(二十四)
- 980 第九百七十二章 西夏灭国
- 981 第九百七十三章 城门冲突
- 982 第九百七十四章 三件急信
- 983 第九百七十五章 钦差到来
- 984 第九百七十六章 回京准备
- 985 第九百七十七章 鄂州访旧
- 986 第九百七十八章 最后一环
- 987 第九百七十九章 消息泄露
- 988 第九百八十章 城门遇刺
- 989 第九百八十一章 形势混乱
- 990 第九百八十二章 惊魂之变(上)
- 991 第九百八十三章 惊魂之变(中)
- 992 第九百八十四章 惊魂之变(下)
- 993 第九百八十五章 杀出重围
- 994 第九百八十六章 辞相摄政
- 995 第九百八十七章 高举大旗
- 996 第九百八十八章 内战爆发
- 997 第九百八十九章 长江拦截
- 998 第九百九十章 围城打援
- 999 第九百九十一章 望风而降
- 1000 第九百九十二章 高压监控
- 1001 第九百九十三章 范相议政
- 1002 第九百九十四章 主动出击
- 1003 第九百九十五章 走狗要烹
- 1004 第九百九十六章 临安投降
- 1005 第九百九十七章 再立新君
- 1006 第九百九十八章 当局者迷
- 1007 第九百九十九章 故人清照
- 1008 第一千章 家眷进京
- 1009 第一千零一章 分房方案
- 1010 第一千零二章 故友相聚
- 1011 第一千零三章 七大都统
- 1012 第一千零四章 梁山旧将
- 1013 第一千零五章 再举义旗
- 1014 第一千零六章 牵制力量
- 1015 第一千零七章 轻敌之患
- 1016 第一千零八章 夜战出击
- 1017 第一千零九章 关键一刀
- 1018 第一千零十章 被迫求援
- 1019 第一千零十一章 大名出兵
- 1020 第一千零十二章 调兵遣将
- 1021 第一千零十三章 夜袭大名
- 1022 第一千零十四章 横扫黄河
- 1023 第一千零十五章 措手不及
- 1024 第一千零十六章 大军杀至
- 1025 第一千零十七章 攻破徐州
- 1026 第一千零十八章 挥师北上
- 1027 第一千零十九章 三英拜主
- 1028 第一千零二十章 火烧任城
- 1029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深宫白事
- 1030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意外消息
- 1031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大举攻城(上)
- 1032 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大举攻城(下)
- 1033 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诛心之战
- 1034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汴梁哗变
- 1035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新闻早报
- 1036 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赵氏皇族
- 1037 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兵指大同
- 1038 第一千零三十章 小股金兵
- 1039 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夜战金兵
- 1040 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大军北上
- 1041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内讧爆发
- 1042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冀军哗变
- 1043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天赐良机
- 1044 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引金入瓮
- 1045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清河大战(上)
- 1046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清河大战(下)
- 1047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青儿遇母
- 1048 第一千零四十章 西湖祭灵
- 1049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名单风波
- 1050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草原来使
- 1051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中原巡视
- 1052 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攻克燕京
- 1053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高丽求援
- 1054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北伐高丽(上)
- 1055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北伐高丽(中)
- 1056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北伐高丽(下)
- 1057 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决战将至
- 1058 第一千零五十章 正式宣战
- 1059 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首战大定
- 1060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女真内讧
- 1061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金国投降
- 1062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夜灭室韦【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九百五十七章 灭国之战(十)
第九百五十七章 灭国之战(十)
灵州失守、四万守军惨败的消息传到了兴庆府,西夏天子李乾顺当即晕了过去,众人急救,才终于把李乾顺救醒。
兵部尚书英贵劝道:“陛下,现在我们还有机会,我们还有十几万军队,都是战斗力强大的骑兵,我们还能击败宋军,在这个时候我们更要冷静,更要振作精神,陛下可千万不能倒下。”
焦彦坚也道:“英尚书说得对,我们还远远没有到山穷水尽之时,常规军失败只是一部分,我们真正的实力是在各部落联军,当年我们可是有五十万军队,就算现在只有十几万,但也是各部落的精锐,西夏生死存亡之际,相信大家一定会抛弃前嫌,同仇敌忾。”
在众人的劝说下,李乾顺绝望的心情终于稍稍得到平复,他又问道:“金国那边有消息吗?”
众人摇摇头,濮王李仁宗躬身道:“微臣认为金国现在急于征战漠北,无暇顾及我们,这也是宋军选择这个时候攻打西夏的主要原因。”
“恐怕金国是担心帮助了我们,就给了宋军撕毁协议的借口,陛下,不能指望金兵了,我们只能靠自己。”
李乾顺点点头问道:“请问各位大臣,联军由谁统帅比较合适?”
众人沉默了,这时焦彦坚出列道:“陛下,微臣还是推荐晋王,联军内部矛盾重重,像拓跋部和细封部对立了几百年,非强硬的大将不能统领他们,目前也只有晋王的权威才能镇住各部落军。”
李乾顺沉默不语,李察哥已经连败两战了,夏州惨败,灵州惨败,西夏已经损失了七万人,他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宽容李察哥,否则他也无法向臣子交代。
李乾顺摇了摇头,“晋王虽然有经验,但最近他的状态不好,还是把机会给别人吧!”
英贵和李察哥因为争夺军权的关系,两人向来不和,他也表态道:“陛下说得没错,大同府之战我们先赢后输,夏州和灵州之战我们更是输得莫名其妙,微臣也认为晋王不适合指挥重大战役,我并非说他经验不足,或许只能他这几年来运气不太好吧!”
“那方尚书觉得谁更适合?”
英贵微微笑道:“刚才焦尚书也说了,这十几万人是联军,需要一个所有部落都认可的人,微臣倒觉得卫王是个不错的人选。”
焦彦坚摇头道:“卫王不行,他不是李延庆的对手!”
“哼!那晋王就是李延庆对手?至少卫王还从未败过,晋王在李延庆手中败了几次了?”
“晋王失败是有情可原,第一次是他兵力太少,以三万军对阵十万宋军,失败并不奇怪,第二次是守城,据说宋军使用了威力强大的震天雷,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谁都难守住灵州......”
“焦尚书此言差异!”
英贵反驳道:“守不住灵州和震天雷没有关系,宋军士兵没有三头六臂,他们也没有用震天雷来杀死西夏士兵,双方都是刀对刀,矛对矛,为什么最后的结果是宋军占领了灵州,而不是西夏军把宋军赶出灵州?又是因为西夏军兵力不足吗?”
英贵的诘问十分犀利,灵州之败并不是因为震天雷炸开城门,而是灵州城的军队在夜间没有准备,在宋军杀入城内后才仓促应战,也不擅长夜战,最后全面惨败,数万军队只逃回来不足两千人,李察哥确实在灵州失守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英贵最后斩钉截铁道:“晋王守灵州就像梦游一般,根本没有从夏州失利的恶梦中中走出来,混混屯屯,应对连夜失策,部署漏洞百出,最后导致西夏再一次惨败,他应该为此承担责任,而不是再把十几万人交给他。”
英贵的反对得到了众人一致支持,倒不是因为一两次失败就否定李察哥,而是他太不在状态,十几万大军交给他,还是会象梦游一样糊里糊涂全部丢光,那时西夏就要灭国了。
李乾顺终于下定了决心,既然各部落的军队是卫王召集起来,那自然就应该让卫王来出任主帅。
他也知道卫王在带兵方面稍微软了一点,而且作战也没有经验,这两项其实都是兵家大忌,但能目前整合十几万大军的人,除了李察哥就只有卫王李至宗了,至于弥补经验不足,只有让一些有经验大将跟随他了。
事关西夏生死存亡,李乾顺亲自为这支大军祭旗,并当着十几万大军的面将虎符授予给了卫王李至宗。
李至宗随即率领十五万大军向静州进发。
灵州和静州之间相隔约百里,李延庆在夺取灵州后并没有立刻北上,他知道对方十五万大军已经集结完毕,这个时候上去,正好和他们迎头一战。
虽然以王贵为首的不少大将都认为应该趁十五万大军刚刚集结,还没有完成协同统一之前,宋军主动出击,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李延庆却认为西夏军一直就处于一种松散联盟状态,这种状态并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除非是党项人直接吞并掉别的部落,否则各部落保持独立的局面就不会改变。
同样,西夏军队战斗力也不会因为刚刚集结就会变得弱一点,他们还是会多点进攻,这是宋军体会了一百年的战术。
宋军占领了灵州,但大营依旧驻扎在灵州以南。
这天上午,李延庆带着百名亲兵在视察灵州城的修复,宋军毁掉了灵州城的南城门,索性把北城门也全部拆除,同时进行重修,灵州城内百姓极少,几乎都在上一次战争中被宋军掳掠去了南方,后来党项人被西夏用宋奴换回国后,都安排进了兴庆府,使得灵州城几乎成了一座军城。
既然占领了这座大城,宋军也要把它充分利用起来,由刘铁率领三万军驻扎在其中,这便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住党项联军。
城门处数百名工匠正在紧锣密鼓地修葺城墙,他们动作很快,仅仅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七成的工程量。
“还有多久才能修好城墙?”李延庆问一名大匠头目。
“启禀经略使大人,今天晚上就能修好完成,争取天亮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结束。”
李延庆点点头,“辛苦大家了!”
“这是我们份内之事,经略使大人过奖。”
这时,后面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李延庆回头,却见王贵满脸激动地骑马奔来,李延庆不由笑了起来,他知道王贵为什么来,但不至于这么快就想到答案了吧!
昨天晚上,众将商议军务,在谈到作战对策时,众人吵成一团,李延庆便给众人出了一个题,怎么利用对方弱点破敌?
看这样子,王贵已经找到答案。
片刻,王贵满脸激动地走上前,行一礼道:“卑职想到答案了!”
“说说看,什么答案?”
王贵警惕地向两边看了看,仿佛隔墙有耳,李延庆被他逗乐了,便给他脑袋上一巴掌,笑道:“谁会听你的机密,快说!”
王贵挠挠头笑道:“十五万骑兵最大的弱点就是军粮供应,他们不能天天吃干粮吧!他们必然会建立一条巨大的后勤补给线,我估计会在静州为后勤补给中心,咱们可以把战场稍微拉远一点,机会就留给了灵州守军,只要把静州攻占了,就切断了敌军的后勤补给,这时就是我们狠狠出击的时候了。”
李延庆笑道:“如果真把静州夺了,失去了后勤补给,十五万大军是退回兴庆府呢?还是就地饿死?”
王贵呆了一下,激动了脸色渐渐消退了,他觉得万无一失的计划居然被都统一句话就给破掉了,让王贵着实沮丧。
“都统说的敌军弱点不是军粮问题吗?”
李延庆淡淡道:“军粮问题确实是西夏军队的弱点,但并不是最大的弱点,我们需要一击要害,抓住他们最大的弱点做文章。”
见王贵还是一脸茫然,李延庆便笑道:“我提醒你一下吧!这支西夏军最大的弱点就是他们的组成。”
王贵沉思片刻道:“都统的意思是他们其实是八支军队?”
李延庆点点头,“正是如此!”
“可西夏军一直就是如此啊!一百多年来没有变过,都是八支军队,宋军也没有发现过他们的弱点。”
“那是因为历年来的宋军都没有像我们这样深入西夏的腹地。”
王贵又陷入沉思之中,李延庆便道:“回军营吧!这个答案是到该揭开的时候了。”
兵部尚书英贵劝道:“陛下,现在我们还有机会,我们还有十几万军队,都是战斗力强大的骑兵,我们还能击败宋军,在这个时候我们更要冷静,更要振作精神,陛下可千万不能倒下。”
焦彦坚也道:“英尚书说得对,我们还远远没有到山穷水尽之时,常规军失败只是一部分,我们真正的实力是在各部落联军,当年我们可是有五十万军队,就算现在只有十几万,但也是各部落的精锐,西夏生死存亡之际,相信大家一定会抛弃前嫌,同仇敌忾。”
在众人的劝说下,李乾顺绝望的心情终于稍稍得到平复,他又问道:“金国那边有消息吗?”
众人摇摇头,濮王李仁宗躬身道:“微臣认为金国现在急于征战漠北,无暇顾及我们,这也是宋军选择这个时候攻打西夏的主要原因。”
“恐怕金国是担心帮助了我们,就给了宋军撕毁协议的借口,陛下,不能指望金兵了,我们只能靠自己。”
李乾顺点点头问道:“请问各位大臣,联军由谁统帅比较合适?”
众人沉默了,这时焦彦坚出列道:“陛下,微臣还是推荐晋王,联军内部矛盾重重,像拓跋部和细封部对立了几百年,非强硬的大将不能统领他们,目前也只有晋王的权威才能镇住各部落军。”
李乾顺沉默不语,李察哥已经连败两战了,夏州惨败,灵州惨败,西夏已经损失了七万人,他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宽容李察哥,否则他也无法向臣子交代。
李乾顺摇了摇头,“晋王虽然有经验,但最近他的状态不好,还是把机会给别人吧!”
英贵和李察哥因为争夺军权的关系,两人向来不和,他也表态道:“陛下说得没错,大同府之战我们先赢后输,夏州和灵州之战我们更是输得莫名其妙,微臣也认为晋王不适合指挥重大战役,我并非说他经验不足,或许只能他这几年来运气不太好吧!”
“那方尚书觉得谁更适合?”
英贵微微笑道:“刚才焦尚书也说了,这十几万人是联军,需要一个所有部落都认可的人,微臣倒觉得卫王是个不错的人选。”
焦彦坚摇头道:“卫王不行,他不是李延庆的对手!”
“哼!那晋王就是李延庆对手?至少卫王还从未败过,晋王在李延庆手中败了几次了?”
“晋王失败是有情可原,第一次是他兵力太少,以三万军对阵十万宋军,失败并不奇怪,第二次是守城,据说宋军使用了威力强大的震天雷,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谁都难守住灵州......”
“焦尚书此言差异!”
英贵反驳道:“守不住灵州和震天雷没有关系,宋军士兵没有三头六臂,他们也没有用震天雷来杀死西夏士兵,双方都是刀对刀,矛对矛,为什么最后的结果是宋军占领了灵州,而不是西夏军把宋军赶出灵州?又是因为西夏军兵力不足吗?”
英贵的诘问十分犀利,灵州之败并不是因为震天雷炸开城门,而是灵州城的军队在夜间没有准备,在宋军杀入城内后才仓促应战,也不擅长夜战,最后全面惨败,数万军队只逃回来不足两千人,李察哥确实在灵州失守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英贵最后斩钉截铁道:“晋王守灵州就像梦游一般,根本没有从夏州失利的恶梦中中走出来,混混屯屯,应对连夜失策,部署漏洞百出,最后导致西夏再一次惨败,他应该为此承担责任,而不是再把十几万人交给他。”
英贵的反对得到了众人一致支持,倒不是因为一两次失败就否定李察哥,而是他太不在状态,十几万大军交给他,还是会象梦游一样糊里糊涂全部丢光,那时西夏就要灭国了。
李乾顺终于下定了决心,既然各部落的军队是卫王召集起来,那自然就应该让卫王来出任主帅。
他也知道卫王在带兵方面稍微软了一点,而且作战也没有经验,这两项其实都是兵家大忌,但能目前整合十几万大军的人,除了李察哥就只有卫王李至宗了,至于弥补经验不足,只有让一些有经验大将跟随他了。
事关西夏生死存亡,李乾顺亲自为这支大军祭旗,并当着十几万大军的面将虎符授予给了卫王李至宗。
李至宗随即率领十五万大军向静州进发。
灵州和静州之间相隔约百里,李延庆在夺取灵州后并没有立刻北上,他知道对方十五万大军已经集结完毕,这个时候上去,正好和他们迎头一战。
虽然以王贵为首的不少大将都认为应该趁十五万大军刚刚集结,还没有完成协同统一之前,宋军主动出击,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李延庆却认为西夏军一直就处于一种松散联盟状态,这种状态并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除非是党项人直接吞并掉别的部落,否则各部落保持独立的局面就不会改变。
同样,西夏军队战斗力也不会因为刚刚集结就会变得弱一点,他们还是会多点进攻,这是宋军体会了一百年的战术。
宋军占领了灵州,但大营依旧驻扎在灵州以南。
这天上午,李延庆带着百名亲兵在视察灵州城的修复,宋军毁掉了灵州城的南城门,索性把北城门也全部拆除,同时进行重修,灵州城内百姓极少,几乎都在上一次战争中被宋军掳掠去了南方,后来党项人被西夏用宋奴换回国后,都安排进了兴庆府,使得灵州城几乎成了一座军城。
既然占领了这座大城,宋军也要把它充分利用起来,由刘铁率领三万军驻扎在其中,这便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住党项联军。
城门处数百名工匠正在紧锣密鼓地修葺城墙,他们动作很快,仅仅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七成的工程量。
“还有多久才能修好城墙?”李延庆问一名大匠头目。
“启禀经略使大人,今天晚上就能修好完成,争取天亮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结束。”
李延庆点点头,“辛苦大家了!”
“这是我们份内之事,经略使大人过奖。”
这时,后面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李延庆回头,却见王贵满脸激动地骑马奔来,李延庆不由笑了起来,他知道王贵为什么来,但不至于这么快就想到答案了吧!
昨天晚上,众将商议军务,在谈到作战对策时,众人吵成一团,李延庆便给众人出了一个题,怎么利用对方弱点破敌?
看这样子,王贵已经找到答案。
片刻,王贵满脸激动地走上前,行一礼道:“卑职想到答案了!”
“说说看,什么答案?”
王贵警惕地向两边看了看,仿佛隔墙有耳,李延庆被他逗乐了,便给他脑袋上一巴掌,笑道:“谁会听你的机密,快说!”
王贵挠挠头笑道:“十五万骑兵最大的弱点就是军粮供应,他们不能天天吃干粮吧!他们必然会建立一条巨大的后勤补给线,我估计会在静州为后勤补给中心,咱们可以把战场稍微拉远一点,机会就留给了灵州守军,只要把静州攻占了,就切断了敌军的后勤补给,这时就是我们狠狠出击的时候了。”
李延庆笑道:“如果真把静州夺了,失去了后勤补给,十五万大军是退回兴庆府呢?还是就地饿死?”
王贵呆了一下,激动了脸色渐渐消退了,他觉得万无一失的计划居然被都统一句话就给破掉了,让王贵着实沮丧。
“都统说的敌军弱点不是军粮问题吗?”
李延庆淡淡道:“军粮问题确实是西夏军队的弱点,但并不是最大的弱点,我们需要一击要害,抓住他们最大的弱点做文章。”
见王贵还是一脸茫然,李延庆便笑道:“我提醒你一下吧!这支西夏军最大的弱点就是他们的组成。”
王贵沉思片刻道:“都统的意思是他们其实是八支军队?”
李延庆点点头,“正是如此!”
“可西夏军一直就是如此啊!一百多年来没有变过,都是八支军队,宋军也没有发现过他们的弱点。”
“那是因为历年来的宋军都没有像我们这样深入西夏的腹地。”
王贵又陷入沉思之中,李延庆便道:“回军营吧!这个答案是到该揭开的时候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