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61 第九百五十三章 灭国之战(六)
- 962 第九百五十四章 灭国之战(七)
- 963 第九百五十五章 灭国之战(八)
- 964 第九百五十六章 灭国之战(九)
- 965 第九百五十七章 灭国之战(十)
- 966 第九百五十八章 灭国之战(十一)
- 967 第九百五十九章 灭国之战(十二)
- 968 第九百六十章 灭国之战(十三)
- 969 第九百六十一章 灭国之战(十四)
- 970 第九百六十二章 灭国之战(十五)
- 971 第九百六十三章 灭国之战(十六)
- 972 第九百六十四章 灭国之战(十七)
- 973 第九百六十五章 灭国之战(十八)
- 974 第九百六十六章 灭国之战(十九)
- 975 第九百六十七章 灭国之战(二十)
- 976 第九百六十八章 灭国之战(二十一)
- 977 第九百六十七章 灭国之战(二十二)
- 978 第九百七十章 灭国之战(二十三)
- 979 第九百七十一章 灭国之战(二十四)
- 980 第九百七十二章 西夏灭国
- 981 第九百七十三章 城门冲突
- 982 第九百七十四章 三件急信
- 983 第九百七十五章 钦差到来
- 984 第九百七十六章 回京准备
- 985 第九百七十七章 鄂州访旧
- 986 第九百七十八章 最后一环
- 987 第九百七十九章 消息泄露
- 988 第九百八十章 城门遇刺
- 989 第九百八十一章 形势混乱
- 990 第九百八十二章 惊魂之变(上)
- 991 第九百八十三章 惊魂之变(中)
- 992 第九百八十四章 惊魂之变(下)
- 993 第九百八十五章 杀出重围
- 994 第九百八十六章 辞相摄政
- 995 第九百八十七章 高举大旗
- 996 第九百八十八章 内战爆发
- 997 第九百八十九章 长江拦截
- 998 第九百九十章 围城打援
- 999 第九百九十一章 望风而降
- 1000 第九百九十二章 高压监控
- 1001 第九百九十三章 范相议政
- 1002 第九百九十四章 主动出击
- 1003 第九百九十五章 走狗要烹
- 1004 第九百九十六章 临安投降
- 1005 第九百九十七章 再立新君
- 1006 第九百九十八章 当局者迷
- 1007 第九百九十九章 故人清照
- 1008 第一千章 家眷进京
- 1009 第一千零一章 分房方案
- 1010 第一千零二章 故友相聚
- 1011 第一千零三章 七大都统
- 1012 第一千零四章 梁山旧将
- 1013 第一千零五章 再举义旗
- 1014 第一千零六章 牵制力量
- 1015 第一千零七章 轻敌之患
- 1016 第一千零八章 夜战出击
- 1017 第一千零九章 关键一刀
- 1018 第一千零十章 被迫求援
- 1019 第一千零十一章 大名出兵
- 1020 第一千零十二章 调兵遣将
- 1021 第一千零十三章 夜袭大名
- 1022 第一千零十四章 横扫黄河
- 1023 第一千零十五章 措手不及
- 1024 第一千零十六章 大军杀至
- 1025 第一千零十七章 攻破徐州
- 1026 第一千零十八章 挥师北上
- 1027 第一千零十九章 三英拜主
- 1028 第一千零二十章 火烧任城
- 1029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深宫白事
- 1030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意外消息
- 1031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大举攻城(上)
- 1032 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大举攻城(下)
- 1033 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诛心之战
- 1034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汴梁哗变
- 1035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新闻早报
- 1036 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赵氏皇族
- 1037 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兵指大同
- 1038 第一千零三十章 小股金兵
- 1039 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夜战金兵
- 1040 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大军北上
- 1041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内讧爆发
- 1042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冀军哗变
- 1043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天赐良机
- 1044 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引金入瓮
- 1045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清河大战(上)
- 1046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清河大战(下)
- 1047 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青儿遇母
- 1048 第一千零四十章 西湖祭灵
- 1049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名单风波
- 1050 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草原来使
- 1051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中原巡视
- 1052 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攻克燕京
- 1053 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高丽求援
- 1054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北伐高丽(上)
- 1055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北伐高丽(中)
- 1056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北伐高丽(下)
- 1057 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决战将至
- 1058 第一千零五十章 正式宣战
- 1059 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首战大定
- 1060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女真内讧
- 1061 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金国投降
- 1062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夜灭室韦【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九百六十三章 灭国之战(十六)
第九百六十三章 灭国之战(十六)
西夏是农业和畜牧业并存的国度,农业主要集中在黄河两岸,这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从汉唐时期就进行耕作,开辟了大量农田,主要是由汉人和一部分转为农业的党项人耕种,而西夏的畜牧业更加发达,主要集中在三块地方,一块是北面的河套地区,一块在贺兰山脚下,另一块则是河西走廊,所有肥美的牧场几乎都被党项八部瓜分殆尽。
党项八部在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都有自己的牧场,但他们部落本部却集中在贺兰山脚下近千里的草原上。
自从各部落联军和宋军进行了一场激战后,双方都没有继续作战,保持了一种对峙状态,这种对峙已经延续了近十天。
这天下午,一支两万人的宋军骑兵出现在贺兰山脚下细封部的牧场边缘,这里距离西夏军大营约三百里,需渡过黄河才能抵达,两万宋军骑兵是由统制曹猛和向淮生率领,属于龙骧卫,也是京兆军成立最久,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悍的骑兵。
远处是一片大帐,约有千余顶,这里只是细封部的一个分支小部落,由数千牧民组成,当两万宋军骑兵出现在数里外时,牧民忽然发现了他们,众人开始没有注意,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了危险,牧民们惊恐万分,迅速向北逃离。
这时,宋军骑兵迅速发动,向营帐驻地席卷杀来,俨如黑色风暴席卷而至,宋军骑兵下手狠辣,绝不容情,千余名来不及逃走的牧民全部被杀,他们养的十几万羊和羊乳也成了宋军的军粮,军队随即点燃了大帐,又向下一片牧场杀去。
短短一天一夜,细封部的十四个部落便被端了八个,牧民被杀死数千人,草场上到处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细封部大酋长叫做细封黑塔,眼看细封部要被灭族,而细封部的军队却在数百里外静州和宋军作战,细封黑塔惊恐万分,急派人分兵两路,以最快的速度赶去兴庆府和静州求援。
接下来另外两个比较大的部落,费听部和往利部也同样遭到了宋军骑兵的血腥杀戮,伤亡惨重,损失巨大,一时间,贺兰山脚下人心惶惶,很多部落都开始向山上转移。
兴庆府王宫,李乾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书房来回打转,他已经接到来自党项各部的紧急求援,宋军骑兵开始屠杀党项各部牧民,这就等于是在抽西夏国的脚筋了,一旦党项各部被屠杀殆尽,西夏的立国基础也就坍塌了。
当然,党项人还有百余万农耕党项,这也是党项人的立国基础,西夏的八万常备军就是从农耕党项中招募而来,但这些常备军已经全军覆灭,只剩下一万最精锐的骑兵保卫着都城。
李乾顺缓缓停住脚步,叹口气对英贵和焦彦挺道:“李延庆下手狠辣,连老弱妇孺也不放过,我们偏偏又无兵可救,这可怎么办?”
焦彦挺急道:“李延庆派兵攻打党项部落,显然是在扰乱静州军心,一旦军心失去控制,各部落军队很可能就会杀回去,联军就崩溃了,微臣建议陛下立刻派铁鹞子骑兵赶赴贺兰山阻击宋军,同时再好好安抚住静州军队。”
“不可!”
英贵当即反对道:“铁鹞子骑兵是陛下御前的侍卫军,绝不能离开都城,况且三千铁鹞子骑兵杀去贺南山也无济于事,面对两万宋军骑兵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容易被宋军半渡而击,如果军队去多了,那都城就没有了防御,一万宋军就能攻下我们都城。”
李乾顺也觉得英贵说得有道理,铁鹞子确实不能离开京城,不能离开自己身边。
焦彦挺见英贵总是反对自己,他心中也着实恼火了,便冷冷问道:“那英尚书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任由宋军把党项各部杀绝吗?”
英贵沉思片刻对李乾顺道:“陛下,不如先稳住军心,告诉他们,陛下已派一万骑兵赶赴贺兰山,请他们安心和宋军作战。”
李乾顺和焦彦挺同时瞪大了眼睛,这不就是在欺骗前军将士吗?
焦彦挺顿时急了,“前军将士并不是瞎子聋子,有没有人去救他们家人,他们会不知道?你这样做只会让他们对朝廷彻底失望,更会加速联军的分崩离析。”
英贵也针锋相对道:“那你说怎么办?各部落以前都可以集结二三十万军队,但为什么这一次只肯拿出十几万军队?他们明明有军队能自保,却要向朝廷求救?这不是把朝廷置于两难境地吗?他们根本就不想出兵帮助朝廷渡过危机,现在他们不过是找到一个召回军队的借口罢了!”
焦彦挺也承认英贵说得有一定道理,但问题是现在大家都应该顾全大局,而不应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西夏完了,他们的日子也绝不会好过。
焦彦挺又对李乾顺道:“微臣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置换防御。”
李乾顺就像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似的,连忙道:“什么置换防御?”
焦彦挺一边想一边道:“现在唯一还能兵力的就是党项部,拓跋万利还算比较有大局观,不如请他出兵三万人来镇守兴庆府,然后将兴庆府的一万骑兵派去救援贺南山各部,陛下觉得怎么样?”
李乾顺当然也知道拓跋部和细封部的百年恩怨,让拓跋军去救援细封部落确实不太可能,不过正如焦彦挺所言,让拓跋军来守城,让守城的军队救援细封部,这确实是个可行的办法。
英贵这次也没有反对,他也没有办法了,他不得不承认,焦彦挺的这个办法还算是可行。
李乾顺见英贵没有反对,便当即立断道:“那就烦请焦尚书跑一趟拓跋部,请他们出兵三万前来镇守京城。”
焦彦挺和拓跋部的关系很好,由他出面是最好不过,李乾顺想到带兵去救援贺南山的大将,便道:“速令濮王李仁宗进宫!”
.........
李仁宗接受了委任,准备率领一万精锐骑兵赶赴贺南山救援,但他并不可能立刻就出兵,至少要等拓跋部的军队过黄河赶来兴庆府时,他们才可能离开,否则兴庆府出现了无兵驻守的空窗期,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李仁宗整顿军队准备出发之时,兴州城开始进行管制,只准进不准出,并开始清理城内的汉人,严防宋军探子向宋军传递重要情报。
大街上到处是一片混乱,此时刚刚下达了清查汉人的命令,其他措施正在陆续执行,城内的汉人吓得携家带口向城外奔逃,正南方的兴庆门已经封闭了,不准汉人外逃,但据说几个副门没有传达到封城命令,汉人们纷纷闻讯赶去。
魏英自从乔氏商行被查封后,这几天便一直住在老仆家中,这时,他的一个消息来源告诉他一个重要情报,守卫兴州城的一万骑兵即将赶赴贺南山,改由三万拓跋军来守城。
魏英意识到这个消息极为重要,他也顾不得收拾东西,急向城门处奔去,他刚跑上大街,一名伙计气喘吁吁跑了过来,“魏掌柜,所有城门都禁止外出了,只有西北水门可以出去,再晚就出不去了。”
“副门不是可以出去吗?”
“那是假消息,我就从西北副门过来,城门早就关闭了。”
魏英调头便向西北水门方向奔去,此时所有的城门都接到了封城命令,只准进不准出,所有城门处都挤满了要出城的汉人百姓,叫声、喊声、哭声,闹成一团。
兴州城也有一条漕河,连同黄河,各地的粮食物资都通过这条漕河运入城内,水门仿造宋朝水门修建,修建了两座铁栅门,只要铁栅门一放,内外船只无法通行。
此时铁栅门前也挤满了数十艘小船,船上人在吵吵嚷嚷要求出城,两边站着几名执矛士兵,正和船上人争吵。
魏英确实发现了机会,铁栅门虽然已经放下来了,但没有放入河中到底,只是船只出不去,他趁周围人不备,跳上一艘船,又翻身下了水,他从水底向五十步的城门处潜去。
水中挤满了小船,没有人注意到水底的情况,魏英在岸边悄悄换了两次气,憋足了气向铁栅门下面游去。
铁栅门没有彻底放下来的原因是几艘船正好卡在城门洞中,士兵正在驱赶这几艘船出去,所以里面铁栅门放下了,但外面的铁栅门还开着,这几艘船也不肯出去,大家就在僵持在城门洞内。
魏英一口气潜出了数十步,等他探出头喘气时,已经在城外二十几步处了,他心中大喜,爬上一艘船便跳上岸奔去。
党项八部在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都有自己的牧场,但他们部落本部却集中在贺兰山脚下近千里的草原上。
自从各部落联军和宋军进行了一场激战后,双方都没有继续作战,保持了一种对峙状态,这种对峙已经延续了近十天。
这天下午,一支两万人的宋军骑兵出现在贺兰山脚下细封部的牧场边缘,这里距离西夏军大营约三百里,需渡过黄河才能抵达,两万宋军骑兵是由统制曹猛和向淮生率领,属于龙骧卫,也是京兆军成立最久,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悍的骑兵。
远处是一片大帐,约有千余顶,这里只是细封部的一个分支小部落,由数千牧民组成,当两万宋军骑兵出现在数里外时,牧民忽然发现了他们,众人开始没有注意,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了危险,牧民们惊恐万分,迅速向北逃离。
这时,宋军骑兵迅速发动,向营帐驻地席卷杀来,俨如黑色风暴席卷而至,宋军骑兵下手狠辣,绝不容情,千余名来不及逃走的牧民全部被杀,他们养的十几万羊和羊乳也成了宋军的军粮,军队随即点燃了大帐,又向下一片牧场杀去。
短短一天一夜,细封部的十四个部落便被端了八个,牧民被杀死数千人,草场上到处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细封部大酋长叫做细封黑塔,眼看细封部要被灭族,而细封部的军队却在数百里外静州和宋军作战,细封黑塔惊恐万分,急派人分兵两路,以最快的速度赶去兴庆府和静州求援。
接下来另外两个比较大的部落,费听部和往利部也同样遭到了宋军骑兵的血腥杀戮,伤亡惨重,损失巨大,一时间,贺兰山脚下人心惶惶,很多部落都开始向山上转移。
兴庆府王宫,李乾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书房来回打转,他已经接到来自党项各部的紧急求援,宋军骑兵开始屠杀党项各部牧民,这就等于是在抽西夏国的脚筋了,一旦党项各部被屠杀殆尽,西夏的立国基础也就坍塌了。
当然,党项人还有百余万农耕党项,这也是党项人的立国基础,西夏的八万常备军就是从农耕党项中招募而来,但这些常备军已经全军覆灭,只剩下一万最精锐的骑兵保卫着都城。
李乾顺缓缓停住脚步,叹口气对英贵和焦彦挺道:“李延庆下手狠辣,连老弱妇孺也不放过,我们偏偏又无兵可救,这可怎么办?”
焦彦挺急道:“李延庆派兵攻打党项部落,显然是在扰乱静州军心,一旦军心失去控制,各部落军队很可能就会杀回去,联军就崩溃了,微臣建议陛下立刻派铁鹞子骑兵赶赴贺兰山阻击宋军,同时再好好安抚住静州军队。”
“不可!”
英贵当即反对道:“铁鹞子骑兵是陛下御前的侍卫军,绝不能离开都城,况且三千铁鹞子骑兵杀去贺南山也无济于事,面对两万宋军骑兵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容易被宋军半渡而击,如果军队去多了,那都城就没有了防御,一万宋军就能攻下我们都城。”
李乾顺也觉得英贵说得有道理,铁鹞子确实不能离开京城,不能离开自己身边。
焦彦挺见英贵总是反对自己,他心中也着实恼火了,便冷冷问道:“那英尚书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任由宋军把党项各部杀绝吗?”
英贵沉思片刻对李乾顺道:“陛下,不如先稳住军心,告诉他们,陛下已派一万骑兵赶赴贺兰山,请他们安心和宋军作战。”
李乾顺和焦彦挺同时瞪大了眼睛,这不就是在欺骗前军将士吗?
焦彦挺顿时急了,“前军将士并不是瞎子聋子,有没有人去救他们家人,他们会不知道?你这样做只会让他们对朝廷彻底失望,更会加速联军的分崩离析。”
英贵也针锋相对道:“那你说怎么办?各部落以前都可以集结二三十万军队,但为什么这一次只肯拿出十几万军队?他们明明有军队能自保,却要向朝廷求救?这不是把朝廷置于两难境地吗?他们根本就不想出兵帮助朝廷渡过危机,现在他们不过是找到一个召回军队的借口罢了!”
焦彦挺也承认英贵说得有一定道理,但问题是现在大家都应该顾全大局,而不应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西夏完了,他们的日子也绝不会好过。
焦彦挺又对李乾顺道:“微臣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置换防御。”
李乾顺就像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似的,连忙道:“什么置换防御?”
焦彦挺一边想一边道:“现在唯一还能兵力的就是党项部,拓跋万利还算比较有大局观,不如请他出兵三万人来镇守兴庆府,然后将兴庆府的一万骑兵派去救援贺南山各部,陛下觉得怎么样?”
李乾顺当然也知道拓跋部和细封部的百年恩怨,让拓跋军去救援细封部落确实不太可能,不过正如焦彦挺所言,让拓跋军来守城,让守城的军队救援细封部,这确实是个可行的办法。
英贵这次也没有反对,他也没有办法了,他不得不承认,焦彦挺的这个办法还算是可行。
李乾顺见英贵没有反对,便当即立断道:“那就烦请焦尚书跑一趟拓跋部,请他们出兵三万前来镇守京城。”
焦彦挺和拓跋部的关系很好,由他出面是最好不过,李乾顺想到带兵去救援贺南山的大将,便道:“速令濮王李仁宗进宫!”
.........
李仁宗接受了委任,准备率领一万精锐骑兵赶赴贺南山救援,但他并不可能立刻就出兵,至少要等拓跋部的军队过黄河赶来兴庆府时,他们才可能离开,否则兴庆府出现了无兵驻守的空窗期,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李仁宗整顿军队准备出发之时,兴州城开始进行管制,只准进不准出,并开始清理城内的汉人,严防宋军探子向宋军传递重要情报。
大街上到处是一片混乱,此时刚刚下达了清查汉人的命令,其他措施正在陆续执行,城内的汉人吓得携家带口向城外奔逃,正南方的兴庆门已经封闭了,不准汉人外逃,但据说几个副门没有传达到封城命令,汉人们纷纷闻讯赶去。
魏英自从乔氏商行被查封后,这几天便一直住在老仆家中,这时,他的一个消息来源告诉他一个重要情报,守卫兴州城的一万骑兵即将赶赴贺南山,改由三万拓跋军来守城。
魏英意识到这个消息极为重要,他也顾不得收拾东西,急向城门处奔去,他刚跑上大街,一名伙计气喘吁吁跑了过来,“魏掌柜,所有城门都禁止外出了,只有西北水门可以出去,再晚就出不去了。”
“副门不是可以出去吗?”
“那是假消息,我就从西北副门过来,城门早就关闭了。”
魏英调头便向西北水门方向奔去,此时所有的城门都接到了封城命令,只准进不准出,所有城门处都挤满了要出城的汉人百姓,叫声、喊声、哭声,闹成一团。
兴州城也有一条漕河,连同黄河,各地的粮食物资都通过这条漕河运入城内,水门仿造宋朝水门修建,修建了两座铁栅门,只要铁栅门一放,内外船只无法通行。
此时铁栅门前也挤满了数十艘小船,船上人在吵吵嚷嚷要求出城,两边站着几名执矛士兵,正和船上人争吵。
魏英确实发现了机会,铁栅门虽然已经放下来了,但没有放入河中到底,只是船只出不去,他趁周围人不备,跳上一艘船,又翻身下了水,他从水底向五十步的城门处潜去。
水中挤满了小船,没有人注意到水底的情况,魏英在岸边悄悄换了两次气,憋足了气向铁栅门下面游去。
铁栅门没有彻底放下来的原因是几艘船正好卡在城门洞中,士兵正在驱赶这几艘船出去,所以里面铁栅门放下了,但外面的铁栅门还开着,这几艘船也不肯出去,大家就在僵持在城门洞内。
魏英一口气潜出了数十步,等他探出头喘气时,已经在城外二十几步处了,他心中大喜,爬上一艘船便跳上岸奔去。
正在加载...